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课件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80606548 上传时间:2024-08-29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2.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课件(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第八章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第四节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第一节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1.1.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依据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依据客观条件

2、客观条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主义建设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主观条件主观条件: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32.2.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开展工业建设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开展工业建设,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比

3、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3.3.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和弊端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和弊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44.4.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毛泽东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陈云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

4、充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的构想,毛泽东毛泽东:提出要搞提出要搞“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20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的领导人这些创造性的思想世纪五六十年代党的领导人这些创造性的思想观点,为后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观点,为后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有益的启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的目标模式。5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5、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时,就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有效地发展生产力时,就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经济的关系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伴随社会主义改革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伴随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开始是突破完全排除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开始是突破完全排除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世纪年代后期,经济活动中市场调节的念。世纪年代后期,经济活动中市场调节的比重已超过了计

6、划调节。比重已超过了计划调节。6邓小平邓小平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一精辟论述,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

7、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思考:思考: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一是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

8、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8二是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都有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自身的不足和缺陷。三是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

9、基本制度的特征。92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党的十四届三中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党的十四届三中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对进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

10、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宏观调控体系。10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济中平等竞争、共

11、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挥主导作用。11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

12、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12思考: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思考: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联系。第一,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第一,就其联系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

13、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第二,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第二,就区别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场经济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它们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13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1.1.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前,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超越

14、了社会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了限制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了限制甚至排斥的作法。甚至排斥的作法。党的十二大党的十二大开始肯定开始肯定“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经济必要的补充”。14党的十三大党的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的和有益的补充。党的十四大党的十四大根据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强调,多种根据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强调,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

15、是一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方针。项长期的方针。15党的十五大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6、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62.2.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 1)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第一,第一,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的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的第二,第二,是由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第三,第三,一切符合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17(2 2)注意两点:)注意两点:第

17、一、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第二、第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划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划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18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毫不动摇地

18、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本原则。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性质的根本体现。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任何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住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191.1.正确理解和认识什么是公有制经济正确理解和认识什么是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

19、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在公有制范围内,对生产资料的支配、使用,以及由在公有制范围内,对生产资料的支配、使用,以及由此取得的收益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他们共同的意志此取得的收益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他们共同的意志和需要。任何个人或少数人都不能利用生产资料为自和需要。任何个人或少数人都不能利用生产资料为自己牟取私利。己牟取私利。202.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0、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的含义。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份。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份。如实地将这部分公有成分纳入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之内,如实地将这部分公有成分纳入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之内,有助于正确判断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助有助于正确判断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助于更大胆地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更好地坚持公有于更大胆地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更好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制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213.3.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

21、认识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作用党的十五大特别提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党的十五大特别提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224.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

22、次的问题。的问题。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所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公”与与“私私”、“社社”与与“资资”的区分。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区分。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实现形式。2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23、。大胆利用。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24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的又一条基本原则。非公有制经济

24、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等。25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位和作用决定的。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

25、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用。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既要对它们鼓励和支持,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既要对它们鼓励和支持,又要对它们进行引导。又要对它们进行引导。26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1.如何认识按劳分配如何认识按劳分配第一、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定

26、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式。27第二、第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只存在于公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在非公有制经济中不存在按劳分配的问有制经济中,在非公有制经济中不存在按劳分配的问题。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题。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注意:要充分认识现阶段按劳分配的特点,现阶段的注意:要充分认识现阶段按劳分配的特点,现阶段的按劳分配与马克思所设想按劳分配有很大的不同,具按劳分配与马克思所设想按劳分配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为以下三

27、个特点: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28其一,按劳分配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社会,也就其一,按劳分配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社会,也就是说,按劳分配不能在全社会实现,只能在公有制是说,按劳分配不能在全社会实现,只能在公有制企业内部。企业内部。因此,在不同的企业,对于劳动者来说就不能按照因此,在不同的企业,对于劳动者来说就不能按照同一的标准来进行分配,即在不同的企业中,劳动同一的标准来进行分配,即在不同的企业中,劳动者付出了同样的劳动,并不一定就能够得到相同的者付出了同样的劳动,并不一定就能够得到相同的报酬。马克思所说的按劳分配,主体是社会,按劳报酬。马克思所说的按劳分配,主体是社会,按劳分配全社会统一。很

28、明显现阶段还不能实现。分配全社会统一。很明显现阶段还不能实现。29其二,按劳分配的其二,按劳分配的“劳劳”是被市场承认的劳动量,而是被市场承认的劳动量,而不是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不是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由于企业经营状况的差别,在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由于企业经营状况的差别,在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劳动者付出了相同的劳动量,也不一定就能够得到相劳动者付出了相同的劳动量,也不一定就能够得到相同的报酬。同的报酬。30其三,按劳分配是通过价值形式来实现的,即货其三,按劳分配是通过价值形式来实现的,即货币形式实现的,而不是实物形式来实现的。币形式实现的,而不是实物形式来实现的。因而市场价格的波动,也

29、会影响到按劳分配的实因而市场价格的波动,也会影响到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现程度。这三个方面的特征之所以存在,就在于和今天我这三个方面的特征之所以存在,就在于和今天我们实行的市场经济相联系。们实行的市场经济相联系。312.2.如何认识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问题如何认识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问题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0、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32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性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性在多种经济成分存在的情况,一定有多种分配方在多种经济成分存在的情况,一定有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这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才能够使多式的存在,这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才能够使多种经济成分不断地得到发展。种经济成分不断地得到发展。332.2.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

31、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生产要素分两大类:生产要素分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34注意: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同劳动价值论并注意: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同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不矛盾,因此既不能因为肯定劳动价值论而否定按生因此既不能因为肯定劳动价值论而否定按

32、生产要素分配,也不能因为肯定按生产要素分配而否定产要素分配,也不能因为肯定按生产要素分配而否定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353.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类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类型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不包括公有制中的按劳分配,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被不包括公有制中的按劳分配,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个体劳动者的收入是凭借自己的劳动和占有的生产资个体劳动者的收入是凭借自己的劳动和占有的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所取得的收入;被雇于非公有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所取得的收入;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取得的劳

33、动收入,实质上是劳动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取得的劳动收入,实质上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商品,按劳动力价值得到的收入。者出卖劳动力商品,按劳动力价值得到的收入。36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主要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得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等。租金等。三是管理和

34、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37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正确认识第一,正确认识“先富先富”与与“共富共富”的关系。的关系。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人先富

35、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8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决不等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度富裕起来。共同富裕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共同富裕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有先有后、有快有慢同富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不同,这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的不同,这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39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

36、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观必然性。主要是:主要是:其一,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和富裕程度的不同。40其三,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

37、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其四,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41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手段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手段和条件:条件:必须和只能是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必须和只能是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从逐步实现共同富

38、裕的目标出发,在处理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出发,在处理“先富先富”与与“共富共富”关系上,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关系上,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邓小平提出的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两个大局”的思想,就是处理的思想,就是处理“先富先富”与与“共富共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42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还需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还需要解决社会解决社会可能可能产生两级分化的问题。产生两级分化的问题。党的十四大以来,相继提出了党的十四大以来,相继提出了:兼顾效率和公平

39、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分配更加注重公平。432.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社会保险社会保险的性质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强制性,二是的性质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强制性,二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三是由政

40、府举办。这和商业保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三是由政府举办。这和商业保险是不一样的。险是不一样的。44第四节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好”与与“快快”有有机结合机结合1.1.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2.2.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切要求。3.3.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

41、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问题无足轻重。45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今天国际范围内的竞争,已经主要不是物质要素今天国际范围内的竞争,已经主要不是物质要素数量的多少,也不是劳动力数量的多少,也不是数量的多少,也不是劳动力数量的多少,也不是资源是否丰富,而是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是否能资源是否丰富,而是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是否能够占有优势。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在世界范围竞够占有优势。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在世界范围竞争中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争中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46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

42、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问题的紧迫要求。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增强,适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增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事业蓬勃发展。47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

43、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创建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创建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四个要四个要”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我们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要有更多的科学发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要有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现和技术发明,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占有一

44、席之地。48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到到20202020年,使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在本世纪中叶成

45、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49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育是基础。50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道路1.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虽然已在这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虽然已

46、在这方面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51十七大报告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十七大报告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展方式。52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

47、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到“两个坚持两个坚持”和和“三个转变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

48、新转变。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532.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的新型工业化路子。54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化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等现代化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

49、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构优化升级。553.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实现“三个转变三个转变”。第一,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

50、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第二,第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第三,第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56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2.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

51、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的关键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3.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57五、统筹区域发展五、统筹区域发展1 1统筹区域发展的意义统筹区域发展的意义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

52、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582 2统筹区域发展的思路和途径统筹区域发展的思路和途径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区域合理流动。59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3、1 1是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60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

54、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文明发展道路。61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的内在

55、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增长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华民族的长远发展。62学生演讲:学生演讲:如何看待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如何看待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差距的现象?差距的现象?1002501、1002502、10025031007102、1007201、10072021003301、1003401、100350163学生演讲:学生演讲:如何看待腐败问题?如何看待腐败问题?1002601、1002602、10026031007301、1007302、1007501、10075021003601、1006101、1006102、10052016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