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四章 1818--19世纪德国哲学世纪德国哲学主讲 包也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部一、德国古典哲学一、德国古典哲学概述概述 n1、起止年限及主要代表人物 n2、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n3、研究的主要问题 德国古典哲学的起止年限起止年限n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独特条件下产生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n准确地说从1770年康德当教授发表《 感觉世界与理智世界的形成和原理》开始主要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人物n康德n费希特n谢林n黑格尔n费尔巴哈n其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德国哲学的最高成就 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 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历史条件 n还是一个不统一的国家 n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仍占统治地位,贵族为统治阶级n资本主义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英国和法国n德国资产阶级具有动摇性和软弱妥协两面性n一方面,不满封建统治,向往革命n另一方面又不采取革命行动,其软弱性和妥协性及对革命人民群众的畏惧,甚至使他们走向了反面n作为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理论表现的德国古典哲学,充分体现出德国资产阶级这种矛盾性n其辩证法,反映了英法革命引起的社会急剧变化及德国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n同时,其理论具有抽象的、思辨 (从概念推出实在,使客观世界的发展服从于人的思想构造出来的规律的哲学)的形式,表现出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本质上是一种妥协的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的两面性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n贯穿德国古典哲学整个发展过程的重要问题仍是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几个哲学家都作出了回答德国古典哲学之所以重要的原因n一是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n二是因为它是传统西方哲学的总结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出发点;也是传统西方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分界线从它之后,分化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各流派二、主要人物及思想介绍二、主要人物及思想介绍n(一)(一)康德康德 (1724-1804) n德国哲学革命的创始人,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者1、生平 n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除曾去但泽旅行外,一生未离开乡土n1745年大学毕业后, 当了九年封建地主家庭的家庭教师n1755年起在母校哥尼斯堡大学获得编外讲师资格开始任教 n1770 年46岁时成为大学教授他是一个非常博学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教授逻辑学、哲学,还讲授数学、物理学、人类学、教育学等,达27年之久n退休后,从事撰写《从自然界的形而上学到物理学的过渡》,未完成n1804年在家乡哥尼斯堡去世2、思想介绍 n康德哲学思想的发展一般分为两个时期,以他1770年当教授时发表的就职论文《感觉世界与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理》为分界线,之前为前批判时期;之后为批判时期。
A 前批判时期 n原是学哲学的,受其老师的影响,积极参加自然科学的研究,在这时期自然科学研究还是他主要的方向n几乎熟悉当时各门自然科学的发展,被人称为“最博学的人”,但与一般的自然科学家又不同,他能用哲学眼光看待自然科学,并注重从中得出哲学结论在早期发表的自然科学著作中都能找出其哲学观点 n1755年,康德在匿名出版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中大胆地解释了无限宇宙的各部分在空间中的联系,探索天体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提出了在天文学史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太阳系自然形成的“星云假说”n阐述了宇宙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物质本身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思想 恩格斯对此贡献的评价n康德的星云假说是哥白尼以来天文学中所取得的最大进步康德的理论动摇了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观点, 在主张宇宙永恒不变的形而上学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从而为辩证的自然观开辟了道路 B 批判时期 n 是康德作为哲学家载入史册的时期提出一种独特的二元论哲学体系n早期深受莱布尼茨-沃尔夫“形而上学”的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和英国哲学家休谟对宗教和17世纪“形而上学的批判,从根本上动摇了他的信仰,使他转而成为莱布尼茨-沃尔夫 ”形而上学的批判者。
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基本内容n包括以先验论、二元论和不可知论为基包括以先验论、二元论和不可知论为基本特征的认识论和在此基础上的伦理学、本特征的认识论和在此基础上的伦理学、美学等 康德哲学的本体论——二元论n认为在我们之外存在着某种不依赖我们而独立存在的客体即“自在之物”,我们所能认识的感觉表象也就是“现象”只是“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的产物这是他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 n但是“现象”并不反映“自在之物”的本来面目(性质),因为它受我们固有的认识能力的影响 (注意:康德这里并不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指我们的感觉表象,它只是纯粹的主观心理感受只是主观的心理状态,并不反映“ 自在之物”的性质 至于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产生了日月星辰等感觉表象的呢?康德认为那是不可知的,只能将它称作为“自在之物” n康德虽然肯定感觉有它的客观依据,但感觉的内容并不是客观的(主体的心理感受),这样康德就在“自在之物”和现象之间划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把人的认识局限在现象界,形而上学地割裂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陷入二元论和不可知论。
康德为什么要划出这么一条界限? n康德这一哲学思想也是德国资产阶级矛盾的反映,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反映到他的哲学上来则主要表现为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调和科学与宗教、知识与信仰,把一切理想都推到不可知的所谓物自体的彼岸世界n因此,在他那里,“物自体”虽然是人的认识不能达到的,却是信仰承认的他以此来建立彼岸世界维护宗教和信仰批判哲学期间的主要著作n关于认识论的《纯粹理性批判》n (1781年)n关于伦理学的《实践理性批判》n (1788年)n关于美学及有机界合目的性学说的《判断力批判》 (1790年)1 康德批判哲学的1 康德批判哲学的理论前提理论前提n针对前人遗留下来的问题,即形而上学的机械的思维方式,割裂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n康德批判哲学的前提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的关系问题 n我们已了解法国唯物主义以自然为轴心解决思维与存在的统一,这中间会有忽视人的主体能动性问题n康德认为应换一个角度,模拟哥白尼天文学的假说。
为什么人们相信地心说,哥白尼认为不是因为托勒密的理论,而是因为人站在地球本身,从直接经验出发,一定会得出地球是不动的结论我们每天看到的是太阳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经验事实告诉我们太阳围绕地球转而真正的科学不是经验的东西,而是真正的科学不是经验的东西,而是超验的超验的即换一个角度看地球,把天文望远镜指向宇宙天体,看到的结论完全不一样:地球围绕太阳转一个是经验得来的认识,一个是超验得来的科一个是经验得来的认识,一个是超验得来的科学.这样两个命题无所谓对错学.这样两个命题无所谓对错 2 康德批判哲学的出发点2 康德批判哲学的出发点——“世界是我设定的世界是我设定的” n康德将哥白尼的思维方式搬入他自己的哲学,提出人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提出人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n传统的认识认为人应该符合客观对象,传统的认识认为人应该符合客观对象,这是经验常识的观点,因为在人产生之这是经验常识的观点,因为在人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已存在前自然界就已存在n从真正科学的角度说,应假定实际上是从真正科学的角度说,应假定实际上是对象符合人.假定世界是因我而设定的对象符合人.假定世界是因我而设定的 注意:与贝克莱是不同的注意:与贝克莱是不同的n康德的我不是经验自我,而是先验的自我,即我先天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世界上的一切都因我的能力达到哪里,就存在到哪里。
3 康德全部批判哲学的任务3 康德全部批判哲学的任务n就是要考察研究我的先天的认识能力有多大?n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可能的地方就是认识领域n所有的知识都以逻辑判断的形式出现 康德看唯理论与经验论的错误n17世纪以来唯理论与经验论长期争论,其分歧在于知识的来源及其可靠性问题 n上述两派的观点各有偏颇, 陷于不同的片面性唯理论在没有对人的认识能力进行批判考察之前就断定理性具有把握客体的绝对能力,因而陷入独断论 n而休谟等经验论者把认识仅仅看作是主体经验范围内的活动,根本否认了客体的实在性,陷入了怀疑论 n为了避免独断论和怀疑论,解决人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就必须把主体和客体结合起来考察即在认识之前,应当首先研究人的认识能力本身和认识的可能性n他宣布哲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确定认识的方式和限度 康德提出认识的基本公式n形式+质料 n即用先天的认识能力去整理后天的感觉经验形成综合判断,使零散的或然的感觉经验变成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科学知识三种判断形式n分析判断n综合判断n既是先天的又是综合的判断分析判断n三角形有三个角n黄金是黄色的n物体是有广延的n单身汉是没有结婚的男人。
分析判断的分析判断的特点n谓语是对主语的分析,不超出主语的范围这种判断具有先天的必然性,同义反复,人们无需凭借后天的经验,就可以从主语中分析出谓语来n优点 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n缺点 不能增加新知识综合判断综合判断n一切物体皆有重量n二点间直线最短n单身汉都是脾气古怪的男人综合判断综合判断的特点 n谓语超出了主语n优点 具有扩展性,能增加知识n缺点 不能直接从主语中分析出谓语,它有赖于对经验事实的归纳,而把这几种不同的东西综合到一起的是后天的经验,因此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先天综合判断n康德认为存在着一种既没有以上两种判断的缺点,又具有以上二种判断优点的新的判断,即既是先天的又是综合判断先天的又是综合判断n事实上数学和自然科学以及“形而上学”中许多命题实际上都是先天综合判断,即具有分析具有分析的必然性和综合扩大知识的特点的必然性和综合扩大知识的特点n因此康德认为问题不在于有没有先天综合判断,而在于考察“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注意n康德提出这问题的目的是想克服唯理论者和经验论者割裂感性和理性的共同缺点,把知识看作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这在认识论上是一个进步n但他既肯定经验论的原则,把认识看作起源于经验,又肯定唯理论的原则,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不是来自经验,而是“自我”提供的。
只是做到这一点,而没有做到真正地结合,因而具有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性质4 康德依次进行考察4 康德依次进行考察n认为自然科学领域全部知识都是先天综合判断n第一,考察感性,解决数学中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n第二,考察知性,解决物理学中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n第三,考察理性,解决人的自由意志——形而上学(哲学)的先天综合判断是否可能的问题感性 ——认识的第一个环节n是一种借助于经验而形成感性直观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或感性直观形式 n时间和空间 是人在接受对象时,感性自身所必然运用的安排整理客观世界的形式人在认识事物时首先以时空的形式筛选整理n时空是人心中的二种先天的纯直观的的形式他把它们称之为“纯形式”,即不包含任何经验成分,并力图证明时间空间完全为人脑所先天固有,时空不仅不是来自经验,而且是经验之所以可能的前提条件n时空的这两个特性保证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既具有客观有效性,又具有普遍必然性,因此数学成为先天综合判断也就具备了可能性n在康德看来,人们要想确立事物(即感觉经验)之间的方位关系,首先自己头脑里就得有一个方位关系,即空间观念人们想确定事物之间的时间关系,首先头脑中就得有个时间观念,否则就无法分清事物之间的这些关系。
n可见,时空在康德处是作为先验自我的纯直观形式能力而存在这是一种先验唯心主义的观点 n科学的哲学认为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与物质不可分离,因而是客观的n人们头脑中的时空观不过是对客观事物中的时空关系的反映,它是人们在长期反复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n人们一旦形成了时间空间的观念,就能用它观察分析客观事物之间的时空关系n在实践中形成时空观和运用其观点分析事物中的时空关系,是完整的认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阶段n而康德却孤立静止地考察人的认识能力,只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从而把时间空间看成是人脑主观自生的东西,是先天的n这样就把时空观看成是凝固不变的, 牛顿的时空观就被看成是绝对真理了,而科学发展的事实证明人们关于时空的观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康德感性学说的积极意义n从认识发展史看,它肯定我们之外存在着刺激我们感官的“自在之物”,认识开始于经验,并且离不开经验,这显然包含着唯物主义的成分n但康德的时空观又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n先验自我通过感性的时空接受外界的刺激,还需先验自我进一步整理——知性,使杂多的世界变得有序n康德认为所有类的范畴都是知性的范畴,正是通过它们的整理,才使得杂乱的物自体变得有序。
知性 ——认识的第二个环节n是一种对感性对象进行思维,把特殊的没有联系的感性对象加以综合,使其成为有规律的自然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n康德认为“感性”管直观,“知性”管思维综合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规律性的自然科学知识 “知性”到底为何物?n康德认为“知性”的综合统一根源是所谓的“自我意识”,又叫做“纯统觉”,表现为范畴这种思维形式他提出了十二对范畴分为四组教材P53-54n康德把范畴叫做“纯概念”,即范畴不是来自感性对象,不包含任何经验成分,和时间空间直观形式一样,也是为人脑所先天地具有的n康德的范畴学说与其时空学说一样也是唯心论的先验论,即不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研究范畴的形成和发展,而把自我意识看作是范畴的根源 n当他把范畴看作是先天的并且只有12种时,也就把人的认识能力凝固化了对范畴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他也没有深入研究,只是作了机械的组合,因此,它的范畴学说总的倾向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要看到n康德的这一思想中仍包含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成分他认为范畴是纯概念,不是来自感性对象,但它要起作用却少不了经验提出没有范畴的直观是盲目的,没有直观的范畴是空洞的范畴仅仅是一种思维形式,只有联结和整理对象的能力,离开了感性对象就形不成任何知识。
n康德不仅把范畴看作是先天的思维形式,而且认为它能给感性对象确定规律 n在康德那里通过感性在人心目中留下的感性对象是孤零零的,它们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只有当人们用心中先天具有的范畴去思维和综合联结,才使感性对象间有了联系,带上规律性n感性只告诉我们两件孤立的经验事实,我们可以多次经验、知觉这种现象,但感性丝毫没提示我们这两件通常结合在一起的事实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n但“知性”中却先天地存在着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范畴——因果性人们运用这个先天的因果性范畴去思维,就能把这两件经验事实联结起来,作出“太阳晒热了石头”这类先天综合判断,使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也就是知性能给自然界(现象世界)立法,构成自然科学 评价n康德的这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经验主义忽略理性认识的能动作用的缺陷,认为认识不能局限于感性经验范围,感性认识不能提供的普遍的必然性,却能用理性认识即“知性”来提供n但康德认为理性提供的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不是来自感性认识的概括,而是来自理性本身,人的认识过程不是在实践中总结概括实际经验,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而是理性向客观事物颁布、强加规律的过程,从而导向了先验的主观主义的认识论路线。
n康德对物理学的考察,强化了第一个结论,即数学和自然科学成为先天综合判断是可能的n然而,经过整理的世界更加离开物自体,因此物自体是不可知的自然科学因为是先天的感性和知性的作用范围,因而都是现象世界的东西,是可知的 n除了自然科学外,康德还要追求重量级的问题,如上帝存在与否的问题,信仰问题等,所以,康德进一步考察人的理性 n在康德之前,形而上学追问的是有形物之后的东西是什么?各派认识虽不同,而对其存在是不持怀疑态度的唯有康德提出问题,寻找世界的物自身是否可能?康德认为靠理性,才能把握人的自由意志人的自由意志—形而上学(是否可能)形而上学(是否可能)—理性理性n人们通过“感性”、“知性”获得的知识虽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但总是相对的 n人们心目中却存在着一种要求将相对、有条件的知识综合成为无条件的绝对知识的愿望,如论证上帝、灵魂和世界,这就是理性 理性——认识的第三阶段 n指人先天具有的一种要求把握绝对的无条件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要求超越“现象世界”去把握“自在之物”的能力n这里要注意,显然这个理性既不是指人们通常讲的与信仰相对立的理性(认识),也不是指认识论中与感性认识相对应的理性认识。
n但理性的这个要求并不能达到,因为,它所追求的无条件的对象在“现象世界”根本没有,它要这样做就意味着撇开经验,超越“现象界”去把握“自在之物”,而把握“自在之物”只得借助“知性”的范畴帮忙n而“知性”本身只在“现象界”有效,不能用来规定“自在之物”n如硬要让它超越“现象世界”去把握“自在之物”就会陷入谬误推理或自相矛盾而遭到失败 “二律背反”n即两组都能成立的命题互相冲突康德提出四组二律背反:教材P61我们分析其中1组:正题主张:世界在时间上是有限的证明: 因为世界如果在时间上没有开端(反证),那么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我们必然会说有一个无限的时间过去了 但这是不可能的既然是无限的,就不能说已经过去了,无限的东西不可能完成 时间无开端的命题不能成立,因此,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有限的反题主张:世界在时间上是无限的,即没有开端证明: 因为世界如果在时间上有开端,那么肯定有一个时间世界还不存在 但无不能断定有,在一个绝对空的时间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用来说明世界何时开始存在因为一件事情的开始只能相对于在它以前的别的事情来确定 所以,不可能有一个绝对空的时间,因此世界在时间上没有开端,是无限的。
为什么会出现二律背反呢 ?n康德认为正反双方的论证在逻辑上都能自圆其说,各有各的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这说明“理性”陷入了不可解决的矛盾之中n他认为问题就在于双方的出发点都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混淆了“现象”和“自在之物”的界限,超越经验去胡乱使用“知性”范畴n世界作为“现象”,完全以自我意识活动的伸展程度为转移,既说不上有限,也说不上无限,但世界作为“自在之物”,它究竟是有限还是无限则是不可知的,因为已超出经验的范围n 同样,世界作为“现象”一切都受必然性的制约,根本不存在什么自由;n但“世界”作为“自在之物”则可以假定自由的存在,即假定人的意志是不受因果必然性制约的n康德认为,理性陷入“二律背反”这一事实说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理性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一切超越经验的“形而上学”的先天综合判断都是不能成立的n可见康德哲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要说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说明客观世界不可能被认识,认识能力之外还有个“彼岸世界” n按照康德的认识论,数学和自然科学作为科学认识是能够成立的,相反“形而上学”与人类理性格格不入,它不能成为科学认识 康德认识论的意义: n(1)打击了以前的哲学学说;n(2)区分了自然科学和哲学。
n(3)揭露了人们一旦要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时必然思想上会出现矛盾,这是认识过程中必然要发生的东西 5 结论 5 结论 n认识局限于现象界(自然哲学),人的认识能达到的领域,是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n而本体界不可知,如何把握本体界的问题,留在康德的第二本批判著作中解决即这不是认知问题,而是做的学问,得靠实践理性解决的问题 n实践理性是一种道德律令,绝对的,自己给自己命令上帝、信仰、意志自由等是得靠绝对的道德律令把握的问题,不是认知问题,是意志的自律不是他律,说明人是绝对的自由的n康德提出一系列命题,如“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等n可见,在批判前人哲学的基础上,康德至此也并未真正统一思维与存在,而是分裂认知与意志只有在美学领域里才能将知与意统一起来,这就是他的第三本批判著作《判断力的批判》 简介康德的伦理学思想简介康德的伦理学思想 n《实践理性批判》在康德的体系中是处理理性的实践应用问题,讲的是伦理学回答我应该作什么?n而前面介绍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处理理性的理论应用问题的,主要讲认识论回答我能知道什么?n与其认识论一样,康德的伦理学也是建立在先验论基础上的n康德反对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伦理观,认为不管什么样的幸福都是应时而宜的,不具有普遍有效性,因此不可能找到一个共同的标准。
n而道德标准作为人们行为的规范,应该对每个人每时都有效n他提出理性才能决定道德的思想,认为人们心目中先天地存在着某种永恒不变的道德规律人的意志必须彻底摆脱经验、感性欲望的干扰来完全服从理性规定的道德规律他把这个先天的道德规律叫做“绝对命令” 幸福快乐并无一定的标准n“绝对”是指无条件的不受任何经验、感性欲望、利害冲突即自然必然性的制约而“命令”是指“应当如此”n绝对命令本身是善的,是无条件的行为准则而绝对命令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威力则在于它来源于理性他把人看作一方面是感性的存在,与动物差不多,有自然的需要、欲望,另一方面人又是理性的存在,具有超出一切生物的性质,有意志 n人能按“绝对命令”行事,正是在于人的意志克服了自然的欲望 n什么是善?康德认为,一个彻底摆脱了感性欲望、完全服从理性先天规定的原则的意志是一种善n他说善的意志之所以为善就在于它立志绝对服从“绝对命令”(理性规定的道德原则)这种服从纯粹出于一种义务如做好事是出于责任,而不是出于爱好或其它目的 评价:n在道德问题上,康德也是一个调和派,一方面他把道德和幸福对立起来,认为好的道德动机(善良意志)绝不能掺杂丝毫情感上的好恶或趋利避害的因素,否则动机不纯,意志也是不善良的。
即不道德 n另一方面,康德又力图使道德和幸福二方面协调起来在他看来,虽然讲道德绝不是为了幸福,但有道德的人总不该老受苦,而应该配享受幸福因此,把道德与幸福结合起来,应该是道德生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即“至善” n要达到“至善”首先必须使人的意志同道德规律完全吻合,这就得假定人的意志是自由的,即彻底排除感性欲望的必然性的制约,而这在现实的具有感性欲望的人短短的一生中往往办不到,因为只有在无止境的努力中才能达到n因此,只有假定人的灵魂不死,不道德的人“死了下地狱”等并且还认为协调道德与幸福这两对立的东西,光靠凡人的力量不行,只有假定神的存在,“至善”才能实现 n这点深刻地反映了18世纪末德国资产阶级对封建王朝的依附和妥协 n康德的伦理思想给他的政治上的改良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政治上,他反对封建专制,贵族世袭和特权,主张改善现状,强调民主,竭立从思想上树立起一个与现实不同的“应当”怎样,表达了当时市民阶级的利益但他的这个无条件的、十全十美的“应当” ,却是人们力求实现而实现不了的,他所设想的自由平等的共和政体即“理性天国”只是一个理想,只有到将来世界达到永久和平时,才有希望实现 康德哲学在哲学史上的意义n(1)在认识论上是“哥白尼式的革命”,克服了他之前哲学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片面性,把研究中心转移到考察人的把研究中心转移到考察人的认识能力方面,强调认识的主体性,寻认识能力方面,强调认识的主体性,寻求建立真正知识的可能性求建立真正知识的可能性。
n(2)其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打开了形而上学的缺口,并给以后哲学家发展辩证法以启示n(3)否定了18世纪功利主义的伦理观和关于自由的学说从哲学上论证了理性的尊严,其道德观具有超功利性缺陷n康德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是二元论,又具有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性质在他那里,现象与本质是分离的,感性与知性、知性与理性也都是分离的不能用知性去认识事物的本质,把人的道德自由当作本体问题n所以在他那里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这点在认识论上说有积极意义,其实践观为后人批判、继承和发展n1789年,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开阔了资产阶级的眼界法国革命的实践推翻了康德割裂思维与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应当”哲学,在德国批判康德二元论、不可知论,论证主客体、思维与存在统一的哲学运动,由费希特开头,谢林继续,黑格尔最后总结而蓬勃开展 n但由于正在形成的德国资产阶级依然十分怯弱和保守,既敬畏国王,又害怕人民一方面从法国革命中受到鼓舞和激励,另一方面又惧怕劳动群众的革命风暴,他们只是在思想上看到了理想可以变为现实的希望,在行动上则仍循规蹈距,不敢公开革命从费希特到黑格尔的批判康德运动,鲜明地带有资产阶级这两面性的印迹 共同特点是:n一方面发挥辩证法思想,力图克服康德割裂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形而上学,论证两者的统一;n另一方面,他们又反对法国唯物论,抛弃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走向更彻底的唯心论。
即企图在思维中追求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在头脑中树立理想可以变成现实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