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及其变化(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漢語的代詞系統及其演變古代漢語的代詞系統及其演變8/29/20241一、古代漢語代詞概況一、古代漢語代詞概況古代漢語代詞主要分爲以下三類:人稱代古代漢語代詞主要分爲以下三類: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除此之外,還詞、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除此之外,還有兩類比較特殊的代詞:一是無定代詞有兩類比較特殊的代詞:一是無定代詞“或或”和和“莫莫”,二是輔助性代詞,二是輔助性代詞“者者”和和“所所”。本講將分別介紹這幾類代詞。本講將分別介紹這幾類代詞。8/29/20242二、人稱代詞二、人稱代詞人稱代詞可以分爲三種類型,即第一人稱、人稱代詞可以分爲三種類型,即第一人稱、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代詞。第二人
2、稱和第三人稱代詞。上古漢語中,第一人稱代詞有上古漢語中,第一人稱代詞有“吾、我、吾、我、余、予、朕余、予、朕”等;等;第二人稱代詞有第二人稱代詞有“汝(女)、若、乃、而、汝(女)、若、乃、而、爾爾”等;等;嚴格地說,上古時期還沒有專門的第三人嚴格地說,上古時期還沒有專門的第三人稱代詞,本來是指示代詞的稱代詞,本來是指示代詞的“之之”和和“其其” 可以暫時起到第三人稱代詞的作用。可以暫時起到第三人稱代詞的作用。8/29/20243從意義上說,這些人稱代詞可以分爲兩大從意義上說,這些人稱代詞可以分爲兩大類:第一類是純粹指人的代詞,即第一、類:第一類是純粹指人的代詞,即第一、二人稱代詞;第二類是兼指
3、事物的人稱代二人稱代詞;第二類是兼指事物的人稱代詞,即第三人稱代詞。詞,即第三人稱代詞。從語音上說,它們也可以分爲兩類:第一從語音上說,它們也可以分爲兩類:第一類是雙聲關係,第二類是疊韻關係。類是雙聲關係,第二類是疊韻關係。8/29/202442.1 2.1 第一人稱代詞第一人稱代詞上古漢語的第一人稱代詞主要有上古漢語的第一人稱代詞主要有“吾、我、吾、我、余、予、朕余、予、朕”幾個,其中幾個,其中“吾吾”和和“我我”是最常用的,它們在使用上稍微有些差別。是最常用的,它們在使用上稍微有些差別。8/29/20245“吾吾”主要作主語和定語,幾乎不作賓語,主要作主語和定語,幾乎不作賓語,如:如:久矣
4、,吾不復夢見周公。(論語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論語述而)述而)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論語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論語季季氏)氏)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孟子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孟子離婁上)離婁上)吾道一以貫之。(論語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里仁)吾知所過矣,將改之。吾知所過矣,將改之。(左傳(左傳宣公二年)宣公二年)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左傳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左傳莊公十年)莊公十年)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過矣!吾過矣!吾吾過矣!吾過矣!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禮記(禮記檀弓上)檀弓上)
5、8/29/20246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幼。(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上)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學而)吾子其奉許叔以撫柔此民也,吾將使獲也吾子其奉許叔以撫柔此民也,吾將使獲也佐吾子。(左傳佐吾子。(左傳隱公十一年)隱公十一年)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莊子(莊子逍遙遊)逍遙遊)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可乎?(列子(列子湯問)湯
6、問)8/29/20247只是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只是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吾吾”才可以才可以作賓語,即作前置賓語,如:作賓語,即作前置賓語,如:居則曰:居則曰:“不吾知也。不吾知也。”(論語(論語先進)先進)我勝若,若不吾勝。(莊子我勝若,若不吾勝。(莊子齊物論)齊物論)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少數例外: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少數例外:是其生也與吾同物。(桓公六年)是其生也與吾同物。(桓公六年)夫子嘗與吾言於楚。(左傳夫子嘗與吾言於楚。(左傳成公十六年)成公十六年)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莊子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莊子田子方)田子方)故闢門除涂,以迎吾入。(荀子故闢門除涂,以迎吾入。(
7、荀子議兵)議兵)8/29/20248漢代,也有例外的情況:漢代,也有例外的情況:且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史記且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史記酈酈生陸賈列傳)生陸賈列傳)余在,天下誰敢害吾者?(論衡余在,天下誰敢害吾者?(論衡感虛篇)感虛篇)到了魏晉以後,到了魏晉以後,“吾吾”字放在動詞和介詞後面作賓字放在動詞和介詞後面作賓語開始普遍起來,如:語開始普遍起來,如:足下昔稱吾於潁川。(嵇康足下昔稱吾於潁川。(嵇康絕交書絕交書)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三國志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三國志蜀書蜀書先主傳)先主傳)爲子則孝,爲臣則忠。有孝有忠,何負吾邪?(世爲子則孝,爲臣則忠。有孝有
8、忠,何負吾邪?(世說新語說新語賢媛)賢媛)吾道如是,道豈在吾?(王維吾道如是,道豈在吾?(王維六祖碑銘六祖碑銘)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柳宗元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柳宗元捕蛇者說捕蛇者說)8/29/20249“我我”可以用作主語、定語和賓語,如:可以用作主語、定語和賓語,如: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匪我愆期,子無良媒。(詩經(詩經衛風衛風氓)氓)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小雅鹿鳴)鹿鳴)公曰: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爾有母遺,繄我獨無!”(左傳(左傳隱公元隱公元年)年)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我不能。”是
9、誠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我不能。”是不為也,是不為也,非不能也。非不能也。(孟子(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孟子告子上)告子上)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論語(論語子張)子張)以上作主語。以上作主語。8/29/202410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述而)有孺子歌曰: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纓:帽帶
10、。)(纓:帽帶。);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孟子(孟子離婁上)離婁上)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吾死矣夫!(孟子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吾死矣夫!(孟子離婁下)離婁下)凡我同盟,小國有罪,大國致討。(左傳凡我同盟,小國有罪,大國致討。(左傳襄襄公十一年)公十一年)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碩鼠碩鼠,無食我黍!(詩經(詩經魏風魏風碩鼠)碩鼠)以上作定語。以上作定語。8/29/202411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左傳(左傳莊公十年)莊公十年)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左傳(左傳僖公五年)僖公五年)子曰:
11、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論論語語述而)述而)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左傳(左傳桓公六年)桓公六年)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詩經王風王風黍離)黍離)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詩經(詩經邶風邶風靜靜女)女)三歲貫女,莫我肯顧。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詩經魏風魏風碩鼠)碩鼠)以上作動詞賓語。以上作動詞賓語。8/29/202412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爲爲魯夫人,故仲子歸魯夫人,故仲子歸於我。(左傳於我。(左
12、傳隱隱公公元年)元年)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論語述而)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同上)(同上)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同上)(同上)善為我辭焉!善為我辭焉!(好好地爲我辭掉吧。論語(好好地爲我辭掉吧。論語雍雍也)也)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者也,故謂之內。(孟子(孟子告子上)告子上)以上以上作介詞賓語。作介詞賓語。8/29/202413以下是以下是“吾吾”“我我”同現的句子,同現的句
13、子,“吾吾”作作主語、賓語、定語,而主語、賓語、定語,而“我我”只作賓語,位只作賓語,位置分明:置分明: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莊子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莊子齊物論)齊物論)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莊子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莊子秋水)秋水)如有如有復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論語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論語雍也)雍也)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孟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孟子子梁惠王下)梁惠王下)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荀子修身)修身)即必吾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後人
14、報我以即必吾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也。愛利吾親也。(墨子(墨子兼愛下)兼愛下)8/29/202414“朕朕”一般用作主語和定語:一般用作主語和定語: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xn,順從)順從)朕位?(尚書朕位?(尚書堯典)堯典)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尚書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尚書舜典)舜典)爾無不信,朕不食言。(尚書爾無不信,朕不食言。(尚書湯誓)湯誓)夙夜匪解,虔共爾位,朕命不易。(詩經夙夜匪解,虔共爾位,朕命不易。(詩經大大雅雅韓奕)韓奕)往踐乃職,無逆朕命。(左傳往踐乃職,無逆朕命。(左傳僖公十二年)僖公十二年)8/
15、29/202415其他的如:其他的如:齊侯曰: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余姑翦滅此而朝食。”(左傳(左傳成成公二年)公二年)張侯曰: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自始合,而矢貫余余手及肘,手及肘,余余折折以以御御,左輪朱殷,豈敢言病。吾子忍之!,左輪朱殷,豈敢言病。吾子忍之!”(同上)(同上)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離騷)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離騷)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予所否者,天厭之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天厭之!”(孔子發誓說:(孔子發誓說:“我假如不對的話我假如不對的話,天厭棄我吧!天厭棄我,天厭棄我吧!天厭棄我吧!吧!”)(論語)(論
16、語雍也)雍也)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尚書(尚書湯誓)湯誓)8/29/2024162.2 第二人稱代詞第二人稱代詞上古時期第二人稱代詞有上古時期第二人稱代詞有“汝(女)、若、汝(女)、若、乃、而、爾乃、而、爾”等,它們又可以分爲兩類,一等,它們又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類是“汝(女)汝(女)”“”“爾爾”“”“若若”,可以用作,可以用作主語、賓語和定語,如:主語、賓語和定語,如: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左傳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左傳僖公四年)僖公四年)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乃敗禍奸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乃敗禍奸宄宄(gu,作亂或盜竊的壞人
17、。,作亂或盜竊的壞人。),),以自災於以自災於厥身。厥身。(尚書(尚書盤庚上)盤庚上)8/29/202417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莊子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莊子齊物論)齊物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列子湯問)湯問)公曰: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爾有母遺,繄我獨無!”(左傳(左傳隱隱公元年)公元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左傳宣公十五年)
18、宣公十五年)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上)以上以上作主語。作主語。8/29/202418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論語先進)先進)客曰:客曰:“長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為取長長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為取長者?者?”(戰國策(戰國策秦策一)秦策一)王謂臣曰:王謂臣曰:“吾必不聽眾口與讒言,吾信汝吾必不聽眾口與讒言,吾信汝也。也。”(戰國策(戰國策燕策二)燕策二)余余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亂莫甚焉。亂莫甚焉。(莊子(莊子天運)天運)吾已為爾請之矣
19、,使爾擊之。吾已為爾請之矣,使爾擊之。(韓非子(韓非子內內儲說上)儲說上)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莊子(莊子齊物論)齊物論)以上作賓語。以上作賓語。8/29/202419吾將殘汝社稷,滅汝宗廟。吾將殘汝社稷,滅汝宗廟。(國語(國語越語上)越語上)予必懷亡爾社稷,滅爾百姓。(墨子予必懷亡爾社稷,滅爾百姓。(墨子迎敵迎敵祠)祠)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宜爾室家,樂爾妻帑。(詩經(詩經小雅小雅常棣)常棣)子曰:子曰:“盍各言爾志。盍各言爾志。”(論語(論語公冶長)公冶長)以上作定語。以上作定語。8/29/202420再如下面這段話:再如下面這段話:
20、“吾吾”作主語,作主語,“女女”作作主、賓語,主、賓語,“爾爾”作定語,區別明顯。作定語,區別明顯。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曾子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曾子弔弔之曰:之曰:“吾吾聞聞之也,朋友喪明則哭之。之也,朋友喪明則哭之。”曾子哭,子夏亦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哭,曰:“天乎!天乎!予予之無罪也。之無罪也。”曾子怒曰:曾子怒曰:“商,商,女女何無罪也?何無罪也?吾吾與與女女事夫子事夫子於於洙洙、泗泗之間,退而老於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之間,退而老於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女於於夫子,夫子,爾爾罪一也;喪罪一也;喪爾爾親,使民未有聞親,使民未有聞焉,焉,爾爾罪二也;喪罪二也;喪爾爾子,喪子,喪爾爾
21、明,明,爾爾罪三也。罪三也。而曰而曰女女何無罪與!何無罪與!”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吾過矣!過矣!吾吾過矣!過矣!吾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禮記(禮記檀弓上)檀弓上)8/29/202421所以,王力先生曾猜想:所以,王力先生曾猜想:“在原始時代,在原始時代,本來是本來是汝汝字用於主賓位,字用於主賓位,爾爾字用字用於領位的。所以在某些作品中仍然保留著於領位的。所以在某些作品中仍然保留著這種語法。這種語法。墨子墨子汝汝(女)字共出(女)字共出現了現了8次,全都是用於主賓位的;次,全都是用於主賓位的;爾爾字字共出現了共出現了7次,全都是用於領位的,可以作次
22、,全都是用於領位的,可以作爲例政。爲例政。”(漢語語法史,(漢語語法史,p47)。)。8/29/202422第二人稱代詞還有一類是第二人稱代詞還有一類是“乃乃”和和“而而”,它,它們一般只用作定語,如:們一般只用作定語,如:其害於而家,兇與而邦。(尚書其害於而家,兇與而邦。(尚書洪範)洪範)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動用非罰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動用非罰?(從前我的先王和你們的祖父、父親都共過?(從前我的先王和你們的祖父、父親都共過甘苦,我怎麼敢隨便動用刑罰呢?)(尚書甘苦,我怎麼敢隨便動用刑罰呢?)(尚書盤庚上)盤庚上)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哉?(史記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哉
23、?(史記平原君平原君列傳)列傳)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史記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史記項羽項羽本紀)本紀)必欲烹乃翁,則幸分我一杯羹。(漢書必欲烹乃翁,則幸分我一杯羹。(漢書項藉項藉傳)傳)8/29/2024232.3 第三人稱表示法第三人稱表示法嚴格地說,先秦時期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嚴格地說,先秦時期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第三人稱代詞,所以,現代漢語需要用第第三人稱代詞,所以,現代漢語需要用第三人稱代詞的地方,古代漢語一般有三種三人稱代詞的地方,古代漢語一般有三種處理法法:一是臨時使用本是指示代詞的處理法法:一是臨時使用本是指示代詞的“之之”和和“其其”,二是直接使用名詞,三,二是直
24、接使用名詞,三是省略。下面分別介紹。是省略。下面分別介紹。8/29/202424“之之”“其其”很多時候都被臨時用來表達第三人稱很多時候都被臨時用來表達第三人稱的意義,其中的意義,其中“其其”用作定語,用作定語,“之之”用作賓語,用作賓語,如:如:仲子舍其孫而立其子,何也?(禮記仲子舍其孫而立其子,何也?(禮記檀弓上)檀弓上)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左傳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左傳隱隱公公元年)元年)大史書曰:大史書曰:“趙盾弑其君。趙盾弑其君。”萬乘之國,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孟子萬乘之國,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孟子梁惠王梁惠王上)上)子曰:子曰:“三人行,必有我
25、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論語述而)述而)其鄉人曰: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左傳(左傳莊莊公十年)公十年)8/29/202425出入,則或先或後,而敬扶持之。(禮記出入,則或先或後,而敬扶持之。(禮記內內則)則)莊公寤生,驚薑氏,故名曰莊公寤生,驚薑氏,故名曰“寤生寤生”,遂惡,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左傳之。愛共叔段,欲立之。(左傳隱西元年)隱西元年)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同上)將啟之。(同上)凡諸侯即位,小國朝之,
26、大國聘焉,以繼好凡諸侯即位,小國朝之,大國聘焉,以繼好結信,謀事補闕,禮之大者也。(左傳結信,謀事補闕,禮之大者也。(左傳襄襄公公元年)元年)子曰: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足,則吾能征之矣。”(論語(論語八佾)八佾)8/29/202426以下是以下是“其其”“之之”同現,分別明顯:同現,分別明顯: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左傳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左傳莊莊公十年)公十年)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左傳趙盾、士季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
27、。(左傳宣公二年)宣公二年)公出,自其廄射而殺之。(左傳公出,自其廄射而殺之。(左傳宣公十年)宣公十年)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論語為政)為政)以其兄之子妻之。(論語以其兄之子妻之。(論語公冶長)公冶長)曰: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論語(論語先進)先進)8/29/202427“其其”的作用相當於名詞後面加的作用相當於名詞後面加“之之”,如:如: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左傳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左傳僖公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二年)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
28、大舟也無力。(莊子(莊子逍遙遊)逍遙遊)8/29/202428現代漢語用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語的地方,古代有兩種現代漢語用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語的地方,古代有兩種表達方法:一是直接重複前面出現的名詞,如:表達方法:一是直接重複前面出現的名詞,如: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左傳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左傳襄公十襄公十五年)五年)非神敗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實自敗也。(左僖非神敗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實自敗也。(左僖28)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太子忽,太子忽辭。(左桓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太子忽,太子忽辭。(左桓6)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首其請於寡君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首;首其請於
29、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左傳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左傳成公三年)成公三年)二是省略主語,如:二是省略主語,如:使子路反見之。使子路反見之。子路子路至,則至,則丈人丈人行矣。(論語行矣。(論語微子)微子)孔子下,欲與之言。孔子下,欲與之言。接輿接輿趨而辟之,趨而辟之,孔子孔子不得與不得與之言。之言。(同上)(同上)公公射其左,射其左,其左其左越於車下,越於車下,公公射其右,射其右,其右其右斃於車中。(左成斃於車中。(左成2)8/29/2024292.4 複數表達法複數表達法在上古漢語裏,人稱代詞是單複數同形的。在上古漢語裏,人稱代詞是單複數同形的。這就是說,這就是說,“我們我們”仍用仍
30、用“吾吾”“我我”等字等字表示,表示,“你們你們”仍用仍用“汝汝”“爾爾”等字表示,等字表示,“他們的他們的”仍用仍用“其其”字表示,字表示,“他們他們”仍仍用用“之之”字表示,並不像後代用字表示,並不像後代用“我等我等”“汝等汝等”“彼等彼等”。例如:。例如:魯衛諫曰:魯衛諫曰:“齊疾我矣!其死亡者皆親昵也。齊疾我矣!其死亡者皆親昵也。子若不許,仇我必甚。子若不許,仇我必甚。”(左傳(左傳成公二年)成公二年)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不吾知也。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如或
31、知爾,則何以哉?”(論語(論語先進)先進)8/29/202430吾與汝畢力平險。(列子吾與汝畢力平險。(列子湯問)湯問)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孟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孟子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上)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為政)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安之。(論語季氏)季氏)“吾侪吾侪”“若属若属”等,等於说等,等於说“我们这一班我们这一班人人”,“你们这一班人你们这一班人”。例如:。例如:吾儕何知焉?(左傳吾儕何知焉?(左傳昭公二十四年)昭公二十四年
32、)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本紀)8/29/202431古人常用謙稱和尊稱。謙稱代替了第一人稱,尊稱代古人常用謙稱和尊稱。謙稱代替了第一人稱,尊稱代替了第二人稱。謙稱和尊稱都是名詞(或形容詞用如替了第二人稱。謙稱和尊稱都是名詞(或形容詞用如名詞),不是代詞,所以它們不受代詞規律的制約名詞),不是代詞,所以它們不受代詞規律的制約(在否定句中不放在動詞前面);但是,從詞義上說,(在否定句中不放在動詞前面);但是,從詞義上說,它們又表示了它們又表示了“我我”或或“你你”。例如:。例如: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僖公四年)僖公四年)
33、雖然,必告不穀。(左傳雖然,必告不穀。(左傳成公三年)成公三年)欲與大叔,臣請事之。(左傳欲與大叔,臣請事之。(左傳隱西元年)隱西元年)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左傳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左傳隱西元年)隱西元年)老婦恃輦而行。(戰國策老婦恃輦而行。(戰國策趙策)趙策)僕非敢如此也。(報任安書)僕非敢如此也。(報任安書)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出師表)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出師表)以上是謙稱。以上是謙稱。8/29/202432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左傳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左傳僖公三十僖公三十年)年)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戰國策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
34、戰國策魏策)魏策)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孟子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孟子梁惠王梁惠王上)上)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左傳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左傳僖公三僖公三十年)十年)諾!先生休矣!(戰國策諾!先生休矣!(戰國策齊策)齊策)以上是尊稱。以上是尊稱。8/29/202433此外,自稱其名也是一種謙稱,稱人之字也此外,自稱其名也是一種謙稱,稱人之字也是一種尊稱。例如:是一種尊稱。例如: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沉於國家之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沉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戰國策事,開罪於先生。(戰國策齊策)齊策)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
35、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季氏)以上自稱其名。以上自稱其名。以下是稱別人的字:以下是稱別人的字:今少卿抱不測之罪。(報任安書)今少卿抱不測之罪。(報任安書)東野之役於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韓愈東野之役於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韓愈送孟東野序送孟東野序)8/29/202434總的來看,古代漢語的人稱代詞用得少些,總的來看,古代漢語的人稱代詞用得少些,有兩個原因:有兩個原因:(1)古代漢語省略主語的地方古代漢語省略主語的地方較多,而且第三人稱代詞不用作主語;較多,而且第三人稱代詞不用作主語;(2)謙稱和尊稱代替了人稱代詞。謙稱和尊稱代替了人稱代詞。8/29/202
36、435三、指示代詞三、指示代詞現代漢語的指示代詞主要有現代漢語的指示代詞主要有“這這”“那那”兩個,前者是近指,後者是遠指。古代漢兩個,前者是近指,後者是遠指。古代漢語的指示代詞卻複雜得多,主要有語的指示代詞卻複雜得多,主要有“此、此、是、斯、茲、彼是、斯、茲、彼”等,其中等,其中“彼彼”是遠指,是遠指,其餘的都是近指。另外還有其餘的都是近指。另外還有“之、其、夫、之、其、夫、若、然、爾、焉若、然、爾、焉”等。如:等。如: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僖公四年)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僖公四年)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莊子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莊子逍逍遙遊)遙遊)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逝
37、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子罕)8/29/202436先王之道,斯為美。(論語先王之道,斯為美。(論語學而)學而)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論語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論語八佾)八佾)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再,斯可矣。”(論語(論語公冶長)公冶長)亡鄧國者,必此人也。(左傳亡鄧國者,必此人也。(左傳莊公六年)莊公六年)宮之奇以其族行,曰: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晉不更舉矣。”(左傳(左傳僖公五年)僖公五年)先君以寡人為賢,使主社稷,若棄德不讓,是先君以寡人為賢,使主社稷,若
38、棄德不讓,是廢先君之舉也,豈曰能賢?(左傳廢先君之舉也,豈曰能賢?(左傳隱公三年)隱公三年)且是人也,蜂目而豺聲,忍人也,不可立也。且是人也,蜂目而豺聲,忍人也,不可立也。(左傳(左傳文西元年)文西元年)8/29/202437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論語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論語學而)學而)孔子謂季氏,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可忍也?”(論語(論語八佾)八佾)彼竭我盈,故克之。(左傳彼竭我盈,故克之。(左傳莊公十年)莊公十年)司馬曰: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左傳(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僖公
39、二十二年)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論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論語語季氏)季氏)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孟子(孟子公孫醜下)公孫醜下)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於我也。(孟子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於我也。(孟子告子告子上)上)8/29/202438“之之”和和“其其”都不作主語,其中都不作主語,其中“之之”表表示泛指,用作定語和賓語,示泛指,用作定語和賓語,“其其”表示特指,表示特指,用作定語:用作定語:之子於歸,宜其室家。(詩經之子於歸,宜其室家。(詩經周南周南桃夭)桃夭)之二蟲又何知?之二蟲又何知?(莊子(莊子逍遙
40、遊)逍遙遊)姜氏欲之,焉辟害?(左傳姜氏欲之,焉辟害?(左傳隱公元年)隱公元年)非其鬼而祭之,諂之。(論語非其鬼而祭之,諂之。(論語爲政)爲政)茍有其備,何故不可?(左傳茍有其備,何故不可?(左傳昭公五年)昭公五年)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史記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史記項羽項羽本紀)本紀)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報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報任安書)任安書)8/29/202439“夫夫”作指示代詞時表示遠指,指示性較弱,作指示代詞時表示遠指,指示性較弱,現代漢語中往往不必譯出,如:現代漢語中往往不必譯出,如:食夫稻,衣夫錦。(論語食夫稻,衣夫錦。(論語陽貨)陽貨
41、)則夫二人者,魯國社稷之臣也。(左傳則夫二人者,魯國社稷之臣也。(左傳成成公十六年)公十六年)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論語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論語季季氏)氏)8/29/202440指示代詞還有指示代詞還有“若、然、爾若、然、爾”等,其中等,其中“若若”常作定語,常作定語,“然然”和和“爾爾”常作謂語,大常作謂語,大約等於現代漢語的約等於現代漢語的“這樣這樣”“那樣那樣”“如此如此”等,如:等,如:南宮適出,子曰: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人!”(這個人,好一個君子(這個人,好一個君子!這個人,多么這個人,多么尊尚道德!)(論語尊尚道德!)(論
42、語憲問)憲問)問若言,莫不揮泣奮臂而欲戰。(戰國策問若言,莫不揮泣奮臂而欲戰。(戰國策齊策六)齊策六)河東兇亦然。(孟子河東兇亦然。(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上)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荀子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荀子勸學)勸學)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古詩十九首)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古詩十九首)8/29/202441“焉焉”是一個特殊的指示代詞,因爲它兼有是一個特殊的指示代詞,因爲它兼有指示代詞和語氣詞的雙重性質。它不僅用來指示代詞和語氣詞的雙重性質。它不僅用來指代某一個範圍或方面,也經常用在敘述句指代某一個範圍或方面,也經常用在敘述句的句末表示停頓,後面一般不加別的語氣詞,的句
43、末表示停頓,後面一般不加別的語氣詞,如: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述而)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孟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孟子子滕文公上)滕文公上)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荀子(荀子勸學)勸學)這裏的這裏的“焉焉”可以解釋爲可以解釋爲“於是於是”,即在某,即在某個地方。個地方。8/29/202442“焉焉”因爲經常放在句尾,所以後來逐漸因爲經常放在句尾,所以後來逐漸具有了語氣詞的性質,在有些句子裏,它具有了語氣詞的性質,在有些句子裏,它甚至完全失去了指代性,成爲純粹的語氣甚至完
44、全失去了指代性,成爲純粹的語氣詞。如:詞。如: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孟子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梁惠王上)惠王上)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荀子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荀子勸學)勸學)8/29/202443四、代詞系統的發展演變四、代詞系統的發展演變上古漢語代詞系統有幾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上古漢語代詞系統有幾個比較突出的特點,首先是沒有專門的第三人稱代詞,其次是首先是沒有專門的第三人稱代詞,其次是單複數同形,第三是每個人稱之內有多個單複數同形,第三是每個人稱之內有多個代詞,並且各個代詞之間有比較明顯的分代詞,並且各個代詞之間有比較明顯的分工。以上這些特點都是跟現代漢語有差別工。以上
45、這些特點都是跟現代漢語有差別的地方,下面將重點介紹第三人稱代詞、的地方,下面將重點介紹第三人稱代詞、人稱代詞複數形式指示代詞人稱代詞複數形式指示代詞“這這”“那那”等形式的產生和發展。等形式的產生和發展。8/29/2024444.1 第三人稱代詞的產生與發展第三人稱代詞的產生與發展上文已經講到,先秦時期還沒有真正意義上文已經講到,先秦時期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第三人稱代詞,雖然在表示第三人稱上的第三人稱代詞,雖然在表示第三人稱時,可以臨時使用時,可以臨時使用“之之”和和“其其”兩個指兩個指示代詞,但這些詞始終都不能獨立作主語,示代詞,但這些詞始終都不能獨立作主語,並沒有真正轉化爲第三人稱代詞。並沒
46、有真正轉化爲第三人稱代詞。現代漢語中專職的第三人稱代詞是現代漢語中專職的第三人稱代詞是“他他(她、它)(她、它)”,那麼這個,那麼這個“他他”是怎麼產是怎麼產生的呢?生的呢?8/29/2024454.1.1 “他他”的產生和發展的產生和發展“他他”在先秦漢語中就已經存在,只是那在先秦漢語中就已經存在,只是那時的時的“他他”是指示代詞,意思是是指示代詞,意思是“別的別的”“別人的別人的”“另外的另外的”,一般在句中作,一般在句中作定語。如:定語。如: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詩經(詩經小雅小雅巧巧言)言)他山之石,可以為錯。他山之石,可以為錯。(詩經(詩經小雅小雅鶴鶴鳴)鳴)士有
47、獻于國君,他日,君問之曰:士有獻于國君,他日,君問之曰:“安取安取彼?彼?”(禮記(禮記曲禮下)曲禮下)8/29/202446公曰: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左傳(左傳隱公元年)隱公元年)趙旃(趙旃(zhn)以其良馬二,濟其兄與叔父,以)以其良馬二,濟其兄與叔父,以他馬反,遇敵不能去,棄車而走林。(左傳他馬反,遇敵不能去,棄車而走林。(左傳宣公十二年)宣公十二年)晉士起將歸時事於宰旅,無他事矣。(左傳晉士起將歸時事於宰旅,無他事矣。(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襄公二十六年)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論語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論語鄉黨)鄉黨)去齊,接
48、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孟子去齊,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孟子盡盡心下)心下)8/29/202447現代漢語中的第三人稱代詞現代漢語中的第三人稱代詞“他他”正是來正是來源於先秦時期的指示代詞源於先秦時期的指示代詞“他他”,這一點,這一點已經成爲研究者的共識,但是它如何又指已經成爲研究者的共識,但是它如何又指示代詞轉變爲人稱代詞,以及何時轉變爲示代詞轉變爲人稱代詞,以及何時轉變爲人稱代詞,這些問題卻有較大的爭議。概人稱代詞,這些問題卻有較大的爭議。概括起來,有以下兩種說法:六朝說、唐代括起來,有以下兩種說法:六朝說、唐代說。說。8/29/2024484.1.1.1 六朝說六朝說持這一觀點的學者
49、有楊樹達、呂叔湘等。持這一觀點的學者有楊樹達、呂叔湘等。楊樹達先生在其楊樹達先生在其高等國文法高等國文法中舉了以下中舉了以下兩個例子(兩個例子(p70):):長房曾與人共行,見一書生,黃巾被裘,無長房曾與人共行,見一書生,黃巾被裘,無鞍騎馬,下而叩頭。長房曰:鞍騎馬,下而叩頭。長房曰:“還他罵,赦還他罵,赦汝罪。汝罪。”人問其故,長房曰:人問其故,長房曰:“此狸也,盜此狸也,盜社公馬耳!社公馬耳!”(後漢書(後漢書方術傳)方術傳)他自姓刁,那得韓盧後邪?(晉書他自姓刁,那得韓盧後邪?(晉書張天錫張天錫傳)傳)楊先生認爲這兩個楊先生認爲這兩個“他他”就是第三人稱代詞,就是第三人稱代詞,但是真正使
50、用是六朝晉宋以後的事。但是真正使用是六朝晉宋以後的事。8/29/202449呂叔湘在其呂叔湘在其近代漢語指代詞近代漢語指代詞中認爲:中認爲:“他他”指指“別人別人”是泛指的,而作為第三人稱是泛指的,而作為第三人稱代詞必須是專指的,而且不能是無定的,必代詞必須是專指的,而且不能是無定的,必須是有定的,他認爲須是有定的,他認爲後漢書後漢書的例子中的例子中“他他”雖然已經專指一人,但是仍是無定的,雖然已經專指一人,但是仍是無定的,所以不是第三人稱代詞。所以不是第三人稱代詞。呂先生認爲以下幾個句子中的呂先生認爲以下幾個句子中的“他他”要么指要么指點已經說起過的一個人,要么指點就在前面點已經說起過的一個
51、人,要么指點就在前面的一個人,所以是第三人稱代詞:的一個人,所以是第三人稱代詞:8/29/202450如彼愚人,被他打頭,不知避去,乃至傷破,如彼愚人,被他打頭,不知避去,乃至傷破,反謂反謂他他癡。(百喻經,上癡。(百喻經,上5)甲與乙鬥爭,甲嚙下乙鼻。官吏欲斷之,甲甲與乙鬥爭,甲嚙下乙鼻。官吏欲斷之,甲稱乙自嚙落。吏曰:稱乙自嚙落。吏曰:“夫人鼻高耳(而)口夫人鼻高耳(而)口低,豈能就嚙之乎?低,豈能就嚙之乎?”甲曰:甲曰:“他他踏床子就踏床子就嚙之。嚙之。”(笑林,鉤沉(笑林,鉤沉186)顏置脯斟酒於前。其人貪戲,但飲酒食脯,顏置脯斟酒於前。其人貪戲,但飲酒食脯,不顧。數巡,北邊坐者忽見顏
52、在,叱曰:不顧。數巡,北邊坐者忽見顏在,叱曰:“何故在此?何故在此?”顏唯拜之。南邊坐者語曰:顏唯拜之。南邊坐者語曰:“適來飲適來飲他他酒脯,寧無情乎?酒脯,寧無情乎?”(幹寶(幹寶搜神搜神記記)8/29/202451郭錫良、梅祖麟等認爲以上前兩例中的郭錫良、梅祖麟等認爲以上前兩例中的“他他”仍然指仍然指“別人別人”,仍然是無定的,還不是,仍然是無定的,還不是第三人稱代詞。第三人稱代詞。汪紹楹、江藍生等認爲上述汪紹楹、江藍生等認爲上述搜神記搜神記並非並非晉幹寶的原作,而是出自稗海本晉幹寶的原作,而是出自稗海本搜神記搜神記,是唐人的作品。是唐人的作品。所以,他們認爲,所以,他們認爲,“他他”第三
53、人稱代詞並非第三人稱代詞並非產生於六朝,而是唐代,但六朝是其轉變過產生於六朝,而是唐代,但六朝是其轉變過程中的一種重要時期。程中的一種重要時期。8/29/2024524.1.1.2 唐代說唐代說持這一觀點的學者最多,有太田辰夫、王持這一觀點的學者最多,有太田辰夫、王力、郭錫良、梅祖麟、江藍生、蔣紹愚等。力、郭錫良、梅祖麟、江藍生、蔣紹愚等。唐代說也是現在最通行的一種觀點。唐代說也是現在最通行的一種觀點。郭錫良郭錫良漢語第三人稱代詞的起源和發展漢語第三人稱代詞的起源和發展認爲最早的最沒有異議的例子是高適認爲最早的最沒有異議的例子是高適漁父歌漁父歌中的中的“他他”:曲岸深潭一山叟,駐眼看鉤不移手。
54、曲岸深潭一山叟,駐眼看鉤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問他不開口。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問他不開口。8/29/202453唐代的唐代的“他他”比較常見,可以作主語、賓語、定語比較常見,可以作主語、賓語、定語等多種句法成份,如:等多種句法成份,如:他亦知有李十郎名字。(霍小玉傳)他亦知有李十郎名字。(霍小玉傳)直欲危他性命。(燕子賦)直欲危他性命。(燕子賦)玉兒不擬負他。(牛僧孺玉兒不擬負他。(牛僧孺周秦行記周秦行記)不僅如此,唐代以後的不僅如此,唐代以後的“他他”還可以指動物或無生還可以指動物或無生物,如:物,如:俺道人每從來戒酒,不用他。(元曲俺道人每從來戒酒,不用他。(元曲陳摶高臥,陳摶高臥,
55、4折)折)“他他”指酒。指酒。猶喜得我先見他。(元曲猶喜得我先見他。(元曲張生煮海,張生煮海,3折)折)“他他”指虎。指虎。好好兒的衣裳,爲什麽熏他?(紅樓夢,好好兒的衣裳,爲什麽熏他?(紅樓夢,8回)回)“他他”指衣服。指衣服。8/29/2024544.2 人稱代詞複數的產生與發展人稱代詞複數的產生與發展漢語人稱代詞複數的表達形式主要是在代漢語人稱代詞複數的表達形式主要是在代詞之後加詞之後加“們們”。這一節主要討論。這一節主要討論“們們”的產生和發展過程。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們們”字始見於宋代,有懣(滿)、瞞、字始見於宋代,有懣(滿)、瞞、門等不同寫法。如:門等不同寫法。如:相公懣只可道朝廷
56、不知也。(三朝北盟會相公懣只可道朝廷不知也。(三朝北盟會編,卷編,卷3)笑他滿恁撩亂,抖下俏和,嬌掩翠凌紅。笑他滿恁撩亂,抖下俏和,嬌掩翠凌紅。(克齋詞(克齋詞洞仙歌)洞仙歌)8/29/202455不因你瞞番人在此,如何我瞞四千里路來不因你瞞番人在此,如何我瞞四千里路來?(齊東野語,卷?(齊東野語,卷5)官家差我擔銀犒設你門官家差我擔銀犒設你門眾曰:我們也眾曰:我們也要戰,但無人主此事。(三朝北盟會編,要戰,但無人主此事。(三朝北盟會編,卷卷242)8/29/202456關於表複數的關於表複數的“們們”的來源,現在尚無一致的來源,現在尚無一致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觀
57、點:1.來源於來源於“輩輩”。呂叔湘較早提出這個觀點。他認爲們和中古呂叔湘較早提出這個觀點。他認爲們和中古的輩可能有語源關係,原因有二:一是輩常的輩可能有語源關係,原因有二:一是輩常用於指人名詞和代詞之後,用來表示某一類用於指人名詞和代詞之後,用來表示某一類人,與們在用法上所受的限制相同;二是語人,與們在用法上所受的限制相同;二是語音上,輩與們均爲雙唇音,輩字去聲,們的音上,輩與們均爲雙唇音,輩字去聲,們的早期形式懣也是去聲。早期形式懣也是去聲。8/29/2024572.來源於來源於“物物”。主要代表人物是江藍生。她認爲早期文獻中主要代表人物是江藍生。她認爲早期文獻中們具有輩、等的語義色彩,只
58、說明們的語義們具有輩、等的語義色彩,只說明們的語義來源是跟輩、等同義的類別詞,同時,來源是跟輩、等同義的類別詞,同時,們們與與輩、輩、等並用,有說明們不源自輩。等並用,有說明們不源自輩。她認爲們來源於表她認爲們來源於表“等類、色樣等類、色樣”義的物,義的物,和疑問代詞什麽的麼同源。她認爲物的本義和疑問代詞什麽的麼同源。她認爲物的本義是雜色牛,先秦時期由轉指牛畜的毛色種類是雜色牛,先秦時期由轉指牛畜的毛色種類進而泛指人事的類別,六朝時更用於泛指眾進而泛指人事的類別,六朝時更用於泛指眾人或總指一切人,具備了同等一樣用於指人人或總指一切人,具備了同等一樣用於指人名詞或代詞後表示類別并進一步虛化爲複數
59、名詞或代詞後表示類別并進一步虛化爲複數詞尾的條件。詞尾的條件。8/29/2024583.來源於來源於“門門”。最早的代表人物是太田辰夫。他認爲們與門最早的代表人物是太田辰夫。他認爲們與門同源,同源,“大概都是指同一族的人大概都是指同一族的人”。俞敏也。俞敏也認爲在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認爲在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家家”是人民是人民生產生活的單位,所以一提多數,人們便說生產生活的單位,所以一提多數,人們便說“我門(即我家)我門(即我家)”,後來加個人旁,就是,後來加個人旁,就是現代們的起源。現代們的起源。8/29/202459“們們”在宋元以後,用法就大致跟現代漢語在宋元以後,用法就大致跟現代漢語
60、接近,主要是用在指人名詞或是代詞之後表接近,主要是用在指人名詞或是代詞之後表示複數:示複數:郎君門意思,不肯將平州劃斷作燕京地分。郎君門意思,不肯將平州劃斷作燕京地分。(三朝北盟會編,卷(三朝北盟會編,卷4)8/29/2024604.3 指示代詞的發展指示代詞的發展上文已經介紹到,先秦時期的指示代詞跟上文已經介紹到,先秦時期的指示代詞跟現代漢語不一樣,那麼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現代漢語不一樣,那麼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指示代詞的指示代詞“這這”和和“那那”是怎麼產生的是怎麼產生的呢?本節主要討論這兩個詞的產生與發展。呢?本節主要討論這兩個詞的產生與發展。8/29/2024614.3.1 “這這”的產生與
61、發展的產生與發展指示代詞指示代詞“這這”最早出現在唐代,早期的寫最早出現在唐代,早期的寫法還有法還有“赭赭”“遮遮”“者者”幾種。如:幾種。如:夏天將作衫,冬天將作被,冬夏遞互用,長夏天將作衫,冬天將作被,冬夏遞互用,長年祗這是。(寒山詩)年祗這是。(寒山詩)者漢大癡,好不自知。(燕子賦)者漢大癡,好不自知。(燕子賦)及到遮身今有疾。(維摩詰講經文)及到遮身今有疾。(維摩詰講經文)者邊走,那邊走,只是尋花柳。(王衍者邊走,那邊走,只是尋花柳。(王衍醉醉妝詞妝詞)赭回好好更看去也。(歷代法寶記)赭回好好更看去也。(歷代法寶記)8/29/202462關於關於“這這”的來源,有幾種看法:的來源,有幾
62、種看法:1.呂叔湘認爲來源於古代的呂叔湘認爲來源於古代的“者者”。者原爲。者原爲上聲,作指示代詞用的者和這在宋代已經讀上聲,作指示代詞用的者和這在宋代已經讀去聲,和現代漢語中這的聲調一致了。去聲,和現代漢語中這的聲調一致了。2.高名剴、王力等認爲來源於古代的高名剴、王力等認爲來源於古代的“之之”。王力王力漢語史稿漢語史稿說:說:“之和者同屬照母。之和者同屬照母。由於口語和文言讀音的分道揚鑣,之字的文由於口語和文言讀音的分道揚鑣,之字的文言音到了中古,和文言者的音想混了(聲調言音到了中古,和文言者的音想混了(聲調微異),就有人借者字表示。但是許多人覺微異),就有人借者字表示。但是許多人覺得者字並
63、非本字,所以又寫作遮。至於這本得者字並非本字,所以又寫作遮。至於這本音彥,是迎的意思,爲什麽能被借來用作指音彥,是迎的意思,爲什麽能被借來用作指示代詞,還是一個謎。示代詞,還是一個謎。”8/29/202463高名剴、周法高認爲這是適的借字。適的草高名剴、周法高認爲這是適的借字。適的草體楷化變成這。高名剴認爲,適在體楷化變成這。高名剴認爲,適在廣韻廣韻中有中有“之石切之石切”一讀,與中古的一讀,與中古的“之之”音相音相近,所以,近,所以,“這(適)其實是中古之保留在這(適)其實是中古之保留在口語里的音標。口語里的音標。”3.志村良治從語音上探求志村良治從語音上探求“這這”的來源,從的來源,從中古
64、時期的對音文獻來看,這的讀音爲中古時期的對音文獻來看,這的讀音爲 ,與者、遮、赭音同或音近。所以近代記作與者、遮、赭音同或音近。所以近代記作 音的近指代詞和上古舌音近指代詞是有關係音的近指代詞和上古舌音近指代詞是有關係的。的。8/29/2024644.3.2 “那那”的產生和發展的產生和發展指示代詞指示代詞“那那”最早見於唐代。如:最早見於唐代。如:必是那狗!(朝野僉載,卷必是那狗!(朝野僉載,卷2)獸王問那大王。(妙法蓮華經講經文)獸王問那大王。(妙法蓮華經講經文)者邊走,那邊走,只是尋花柳。(王衍者邊走,那邊走,只是尋花柳。(王衍醉妝詞醉妝詞)你這個與那個別不別?(祖堂集,卷你這個與那個別
65、不別?(祖堂集,卷11)8/29/202465關於關於“那那”的來源,學術界認爲或者來源於的來源,學術界認爲或者來源於“若若”,或者來源於,或者來源於“爾爾”。呂叔湘指出從上古起呂叔湘指出從上古起“若若”和和“爾爾”就有指就有指示代詞的用法,如:示代詞的用法,如:君子哉若人!(論語君子哉若人!(論語憲問)憲問)魏晉時期多用魏晉時期多用“爾爾”,如,如世說新語世說新語中多中多用用“爾夜、爾夕、爾時爾夜、爾夕、爾時”,其中的,其中的“爾爾”就就相當於後來的相當於後來的“那那”。8/29/202466五、總結五、總結總之,漢語的代詞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總之,漢語的代詞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自古以來
66、經歷了很多變化,才形成現代漢自古以來經歷了很多變化,才形成現代漢語的格局。語的格局。這裏只是粗線條地列舉了它們在各個時期這裏只是粗線條地列舉了它們在各個時期的典型特徵,以求拋磚引玉。的典型特徵,以求拋磚引玉。8/29/202467六、主要參考文獻六、主要參考文獻江藍生江藍生近代漢語探源近代漢語探源,北京,商務印書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郭錫良郭錫良古代漢語古代漢語,北京,商務印書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郭錫良郭錫良漢語第三人稱代詞的起源和發展漢語第三人稱代詞的起源和發展,語言學論叢語言學論叢第六輯,北京,商務印書館,第六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蔣紹愚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要近代漢語研究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社,2005。蔣紹愚、曹廣順蔣紹愚、曹廣順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近代漢語語法史研究綜述,北京,商務印書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王力王力漢語史稿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北京,中華書局,1980。王力王力古代漢語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北京,中華書局,1999。8/29/202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