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80487089 上传时间:2024-08-29 格式:PPT 页数:126 大小:9.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第七章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土地利用规划与设计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滥垦、滥伐、滥牧、广种薄收等)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合理利用土地是首要问题。本章分别介绍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的生态设计等问题。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类型及土地利用类型土地类型及土地利用类型一、土地类型及其划分(一)土地的基本概念土地(land)是地质、地貌、气候、土壤和植被等各种自然要素组织的自然综合体,同时也有人类活动的烙印。其范围包括下至土壤母质及岩石风化壳植物根系所达处,上至植被冠层的一垂直剖面。人类利用土地,绝不是与土地的某一要素单独发生关系,而总是与所有要素的综合特征打交道。这

2、个综合特征,体现在地表环境的某一地段,便构成了人们通常所称的自然综合体,即土地类型(land type)。土地的概念具有: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地段所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土地有一定的空间位置,各类土地单位在地表环境中均有自己相对应的场所。土地性质主要取决于综合自然特征,但人类活动也给土地以深刻影响。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具有为人类当前或将来可利用的价值。人类研究土地,其最终目的是合理利用和改造土地。 (二)土地类型的划分 土地类型的划分是根据土地自然属性进行的,划分的基本思路是从宏观到局部,由粗略到详细的多级分类过程。土地类型划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土地类型的等级划分,二是同一等级中的

3、土地类型的分类。土地类型的等级划分是对土地个体形态单元组织水平,即土地类型分类的详细程度和层次的确定,同一等级中土地类型的分类则是对各个土地个体形态单元土地属性或特征的共性的归纳。土地分级、分类的关键在于对土地类型个体形态单元的正确识别。对土地结构复杂度和土地特征相似性指标的确定,以建立科学的土地类型分类系统。 如图71所示,土地类型分类系统是一种树枝状的多级分类结构,一般是自上而下、由大到小划分,即将较高级别个体划分为若干不同的较低单位。在较高的分类水平上,有较少数目的土地类型,相似程度低而差异性大,在较低分类水平上,有数目众多的土地类型,相似程度高,而差异性小。多级分类制也是在不同的概括水

4、平上认识土地类型的需要,达到纲举目张的目的。图图7-1 土地类型分类体系土地类型分类体系 (、土地类型划分层次(等级);土地类型划分层次(等级);A、A1、A11,B、B1、B11土地类型;土地类型;1、2、3N土地单元)土地单元)土地类型的多级分类制是一个逐级划分的过程,每一等级中土地类型的分类依据和标准是不一样的,首先是将一些宏观的土地属性(气候、大的地貌类型等)作为高层次等级中的分类标准,在此基础上,继续将一些区域性因素(如土壤性质、水文地质、岩性等)作为中低级层次的分类标准。土地类型分类是为土地类型调查服务的。土地类型调查制图存在着不同的比例尺。根据调查比例尺的要求不同,选择相对应的分

5、类水平上的土地类型单元作为制图图例的基础,才能既恰当地充分反映调查区域的土地类型的性质和关系,又合乎该比例尺制图的载负量。多级分类制为大中小不同比例尺的系列制图提供了制定图例系统的基础。同时,系列的不同比例尺的土地类型制图也揭示了土地类型之间的关系和空间分布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土地类型分类提供了研究对象。为了实际应用和便于制图,土地类型的分级层次不宜过多,通常分为35级。1、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1)自然发生学的原则土地类型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它是地表某一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因素在内的特有的自然综合体。土地类型的性质取决于全部自然因素的综合特点。土地类型的各组成

6、要素之间存在着发生上的有机联系,每一个土地类型都有其发生和演变过程。由于同类土地类型发生和发展条件的共同性而形成其在性质上的相似性。土地类型分类就是要以这种发生学上的因果关系作为认识土地类型单元的线索,根据土地类型性质相似性或差异性进行划分,以求同级土地类型之间的关系和上下级土地类型之间的关系有一条清晰的脉络,确切地反映客观存在的土地分布规律,反映不同级别土地单位的内部复杂程度和相对一致性程度。 (2)综合性原则 土地是由多种组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因此在依据土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分类时,必须从全面分析土地各组成要素入手,阐明各要素在土地分异中的作用。在进行具体分类

7、时,应着重注意各组成要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土地综合体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特征,而不只是注意某个个别因素的形态和特征。 (3)主导因素原则各自然要素在土地这一自然综合体中的作用是不均衡的。因此在综合分析中常能找到一个起决定作用,并因其变化而引起综合体其他因素变化的主导因素。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办法是选取反映这一因素的标志作为分类指标。由于不同区域的土地分异特点是不同的,因此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也往往随地而异。一般说来,在山地和丘陵地区,海拔高度、相对高差、坡度与坡向的变化对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有重要影响,从而导致植被和土壤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在这些地区划分土地类型时,地貌通常可作为主导因素。土地类型

8、划分是多层次的,不同级别土地类型的主导因素也常常是不同的。如我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中,土地类的主导地域分异的因素是大中地貌类型,土地型的主导地域分异的因素在山区是由于地势起伏而形成的垂直分异,在平地则是土类和植物群系(包括人工植被);在地形坦荡、以高原和内陆盆地为主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面组成物质往往是主导地域分异因素。黄土高原与四川盆地(4)实用性原则 土地类型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生产。因此,在进行土地类型划分时,在不违背作为自然综合体的土地类型前提下,分类依据尤其是分类指标的确定应尽量考虑实用性,且指标的确定要因地而宜。 除了上述4个分类原则以外,在具体选择土地类型的分类指标时,还应

9、注意指标的互斥性、明确性、层次性和针对性等原则,以保证分类过程的可操作性。 2、土地类型的命名(1)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或植被或土壤、地貌的两名法这种命名方法在我国使用比较普遍。在我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中,土地型的名称就是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如雨林黄色砖红壤沟谷地、落叶阔叶林棕壤中山地、灌草丛赤红壤低山地等。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在自然植被保护较好的山区,采用土壤、植被、地貌三名法,如灰褐色森林土针阔叶混交林低山地;而在黄土丘陵和河川,因人工植被的变化较大,故可采用土壤、地貌两名法,如淤土河谷阶地、褐土宽平梁地。该命名方法的优点是土地类型的名称较严密、科学,可直接反映出土地类

10、型的主要构成要素和特征,缺点是名称冗长,不便于非专业人员应用。(2)采用群众习用名称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认识和区分土地类型的经验,并采用十分形象化的语言对土地类型进行命名。如黄高原地区的峁地、梁地、塬地和川地等;珠江三角洲的咸田、沙田、围田、坑田;北京山区的活山、死山、软山以及深山、浅山;荒漠地区的绿洲、戈壁、沙漠等等。这类名称简练、形象、生动,便于群众使用。类似的地方性土地类型名称还有待进一步发掘。然而这种命名方法也存在某些缺陷。例如,同样名称在不同地区可能指不同的土地类型,而同一类土地在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名称。因此,在发掘和应用群众习用的土地类型名称时,应对其科学内涵进

11、行仔细分析,并说明与之相应的其它土地类型名称,以便比较。(3)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澳大利亚、英国等在对土地系统进行命名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例如澳大利亚康尼斯顿附近的“纳珀比土地系统”和“沃伯顿土地系统”,纳珀比和沃伯顿均是地名。由于这两种土地系统在这两个地点最为典型,故分别以这两个地名命名。应该指出,用这种方法命名的土地类型给人以区域性单位的感觉,实际上仍属于类型单位,因为它们在地域上是可以重复出现的。至于组成土地系统的土地单元的命名,仍采用地貌和岩性或地表组成物质,例如“结晶岩陡坡”,“泥质平地”等。 (三)中国l100万土地类型图分类系统目前,我国关于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还没有一致意见。中国1

12、:100万土地类型图编辑委员会曾拟订了一个“全国l:100万土地类型图的分类系统”,已被广泛应用,该分类系统由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三级组成。 由于我国的自然条件复杂,形成的土地类型千差万别,首先按照水热条件的组合类型分为12个土地纲,即湿润赤道带、湿润热带、湿润南亚热带、湿润中亚热带、湿润北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温带、湿润寒温带、黄土高原、半干旱温带草原、干旱温带暖温带荒漠和青藏高原。这些类型是研究土地的形成、特性、结构、分类的基础,是进行土地类型划分的出发点。二、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一)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特点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单元,它们具有以下特

13、点:它们是在自然、经济和技术等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动干预而形成的产物;在空间分布上它们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在时间上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它们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二)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和依据1、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1)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和特征(2)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3)充分考虑生产应用性(4)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 2、土地利用分类的依据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论据主要是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点等因素。以我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

14、规程中的分类方案为例,一级类型的划分以土地用途或土地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作为划分的基本依据,二级类型以利用方式为主要标准,同时也考虑经营特点、覆盖度等因素。 (三)中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中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分类系统将土地利用分为二级类型,第一级类型共分11个,第二级类型共分42个。全国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类系统初拟于1980年,经过各个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试点县的实践,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土地资源及土壤普查专业组于1981年7月提出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草案),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两级分类制,分为11个一级类型,48个二级类型。经过试行,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于

15、1984年9月印发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其中一级类型改为8个,二级类型改为46个(表7-2),各地可按实际情况进行三、四级分类。一级类型二级类型含 义编号名 称编号名 称1耕地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1.0m,北方宽6的梯田坎。11灌溉水田 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以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12望天田无灌溉工程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水,用以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无灌溉设施的水旱轮作地

16、。13水浇地 指水田、菜地以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14旱地 无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固定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15菜地 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温室、塑料大棚用地。表表7-2 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一级类型二级类型含 义编号名 称编号名 称2园地 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果树苗圃等用地。21果园种植果树的园地。22桑园 种植桑树的园地。23茶园 种植茶树的园地。24橡胶园 种植橡胶树的园地。25其他园地 种植

17、可可、咖啡、油棕、胡椒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3林地 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林木的土地,不包括居民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岸林。31有林地 树木郁闭度30%的天然、人工林。32灌木林 覆盖度40%的灌木林地。33疏林地 树木郁闭度10%30%的疏林地。34未成林造林地 指造林成活率大于或等于合理造林株数的41%,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新造林地(一般指造林后不满35年或飞机播种后不满57年的造林地)。35苗圃 固定的林木育苗地。4牧草地 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41天然草地 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未经改良,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疏林、灌木

18、草地。42改良草地 采用灌溉、排水、施肥、松粑、补植等措施进行改良的草地。43人工草地 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包括人工培植用于牧业的灌木。5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城市、建制镇、村庄及居民点以外的工矿、国防、名胜古迹等企事业单位用地,包括其内部交通、绿化用地。51城市 经国务院批准有市建制居民点,范围指建成市区的面积,不包括市内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用地。52建制镇 按国发1984165号文件规定建镇标准,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有镇建制的居民点,范围为建成镇区的面积,不包括镇内的农、林、牧、渔业用地。53村庄 农村居民点用地。54独立工矿用地 居民点以外独立的各种工矿用地企业、采石场、砖瓦窑、仓库及其他

19、企事业单位的建设用地,不包括附属于工矿、企事业单位的农副业生产基地。55盐田 以经营盐业为目的,包括盐场及附属设施用地。56特殊用地 指居民点以外的国防、名胜古迹、风景旅游、墓地、陵园等用地。6交通用地 居民点以外的各种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和民用机场用地,包括护路林。61铁路 铁道线路及站场用地,包括路堤、路堑、沟道和护路林。62公路 指国家和地方公路,包括路堤、路堑、沟道和护路林。63农村道路 指农村南方宽1m,北方宽2m的道路。64民用机场 民用机场及其附属设施用地。65港口、码头 专供客、货运船舶停靠的场所,包括海运、河运及其附属建筑物,不包括常水位以下部分。7水域 指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

20、,不包括滞洪区和垦殖三年以上的滩地、海涂中的耕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71河流水面 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河流常水位岸线以下的面积。72湖泊水面 天然形成的积水区常水位岸线以下的面积。73水库水面人工修建总库容10万m3,正常蓄水位岸线以下的面积。74坑塘水面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蓄水量10万m3常水位岸线以下的蓄水面积。75苇地 生长芦苇的土地,包括海滩涂上的苇地。76滩涂 包括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最大洪水位间的面积。常水位线一般按地形图,不另行调绘。77沟渠 人工修建,用于排灌的沟渠,包括渠槽

21、、渠堤、取土坑、护堤林。指南方宽1m、北方宽2m的沟渠。78水工建筑物 人工修建,用于除害兴利的建筑物闸、坝、堤路林、水电厂房、扬水站等常水位岸线以上的建筑物。79冰川及永久积雪 表层被冰雪常年覆盖的土地。8未利用土地 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难利用的土地。81荒草地 树木郁闭度70%的土地。87田坎 指地面坡度6梯田坎。88其他 指其他未利用土地,包括高寒荒漠、苔原等。第二节第二节 土地评价土地评价一、概述(一)土地评价的概念和特点 土地评价土地评价(Land evaluation)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它具有以下特点。1

22、、必须有特定的目的 土地评价是认识土地的一种手段,手段必须为目的服务,否则,手段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土地评价的目的,可以是为土地利用服务,也可以是为土地管理服务。2、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 土地的用途,多种多样,千差万别,对于同一块土地,不同的用途会有不同的结果。每一项具体的土地评价,不可能针对所有的用途,将土地的表现逐一进行分析;而是选择一种或几种特定的用途进行分析。土地用途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评价的目的和土地资源的性状。3、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 要求所选择的土地用途能够永续利用。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从古至今,再到将来,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而作为一项具体的土地评价,不可能对整个过程进行评定

23、,一般是对当前的或将来的某一个时期进行评定。4、评价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要进行多因素分析 土地质量或生产力是由土地组成要素决定的。如前所述,土地组成要素很多,包括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每一个组成要素又包括了多个因素,如土壤要素包括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养分等,这些因素都对土地生产力有或大或小的影响。5、评价的结果应能直接用于生产实践 这就要求其具有简单、直观、明确的特点,能够清楚地说明土地质量的等级或土地适宜性等级,有些评价结果还具体地说明适宜的土地用途,以及进行土地改良的指导性建议。评价结果一般通过文字报告和图件表达。(二)土地评价的作用 土地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24、个方面。1、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 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在于调节土地用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使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协凋起来,达到高效而持久的利用。要协调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首先须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土地利用规划都有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或土地改良的措施,那么变更或改良之后土地利用与土地质量的关系将如何变化是指导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2、为估计土地利用和经营好坏服务 对土地经营者当前最直接的利益,就是土地利用和经营的经济效果如何。为了确定或评价土地经营的好坏,就要通过土地评价,对土地经营活动中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如果产出大于投入,土地经营者就有经济效益,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就可以知道土地经营效

25、果的大小程度。3、为土地交易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使用权的出租、转让、有偿使用等土地交易活动日渐频繁。土地交易一般要求对土地进行估价,而土地评价形成的土地分等定级结果是土地估价的基础资料乃至主要依据。 4、为土地税收服务 如前所述,依据土地等级来征收土地税,是一种古老的方法,而这种方法现在仍为许多国家所采用(包括我国)。5.为土地管理服务 科学地管理土地,可以使土地资源达到最好的配置,使其开发、利用、保护做到合理、高效、持久,这一切必须依据土地评价的结果。(三)土地评价的类型 据土地评价的目的、性质、目标、对象、途径等,土地评价有不同的类型。1、按评价目的土地评价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

26、土地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对不同的土地用途的适宜程度的综合分析与评定;土地潜力评价,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对其作出等级划分;土地经济评价是指土地在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下对其经济效益或经济价值的综合鉴定。2、按评价的性质土地评价可区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是指评价过程中采用定性的术语进行描述,逻辑判断进行推理,其结论也是用定性的术语表示。定性评价一般用于小比例尺的土地评价,它可以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中对社会、环境及经济几个方面的很多效益作综合评价,其

27、成果具有概略的性质。定量评价是指评价过程中采用定量的数据,用数学方法进行推算,其结论可以用精确的数据表示。定量评价一般用于大比例尺的土地评价。3、按服务目标土地评价可区分分为单目标评价和多目标评价。 单目标评价,它根据某一具体目标和土地利用的具体要求评价土地。多目标评价,它根据农、林、牧业生产的综合要求或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合理分配土地利用的要求来评价土地。4、按评价对象土地评价可以分为农业用地评价,林业用地评价、牧业用地评价、城镇用地评价、旅游用地评价、自然保护区用地评价、交通用地评价等。这些都是土地评价在某一具体行业中的应用。5、按评价途径土地评价可以区分为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 直接评价是指通

28、过试验去了解土地对于某种用途的适宜性或生产潜力。间接评价就是通过分析土地的各组成要素的属性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然后加以综合,去评定土地的等级。间接评价的理论依据是,土壤、地形、气候等土地组成要素对任何一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效果均有深刻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是可加以量度或估计的,因此,土地的质量也可以通过对这些土地组成要素的分析而演绎出来。二、土地评价的基本程序与方法二、土地评价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不同类型的土地评价,在工作程序和方法上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本部分在抽象各种土地评价的基础上给出一个土地评价的一般工作程序,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土地评价的准备阶段、土地评价的中间过程、土地评价的资料管理和成果汇报。(

29、一)土地评价的准备阶段 土地评价的准备阶段是土地评价的开始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立项、确定目标、工作人员及相应的物质条件的配备、基础数据的收集与工作计划的制定等等。1、土地评价立项与初步商讨 土地评价工作是与国民生产联系紧密的社会性工作,何时何地进行什么样的土地评价是当时当地的生产需要与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因此土地评价的立项必须根据生产的需要在社会经济条件的允许下进行。一般来说,土地评价的立项应由政府部门或生产部门进行,是重要的行政决策或生产经营决策。立项之后,一般要召集有关的专家进行初步商讨,初步商讨的主要内容包括:a评价目标;b评价所依据的数据和论据;c评价地区范围与界线;d可能考虑的土地

30、利用种类;e评价方法;f.评价要求进行的调查深度和比例尺;g对评价最终成果的要求;h评价过程中工作阶段的划分。2、评价目标的确定 土地评价的目标是正确进行土地评价的保证,土地评价的目标一般根据生产要求而定,同时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评价人员的技术水平。土地评价的目标多种多样,有些是综合性的,如为一个地区总体规划服务的土地评价,其目标可能是多种模式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自然适宜性评价,获取具体而准确的经济参数;为某个地区发展灌溉进行的土地评价,其评价目标能是获取多种土地对灌溉的适宜性程度以及相应的灌溉量与增产效果等等。还有一些评价目标具体而简单,如对交通用地的评价仅需考虑是否适宜于修公路或

31、铁路;某生产单位需要发展苹果园,只需对其土地进行苹果树的适宜性评价等等。 3、数据和资料的调查、收集 根据土地评价的目标,可以确定土地评价所要用的数据和资料,必须的数据和资料包括两个方面:研究地区的基本状况:用于评价的数据和资料。(1)研究地区的基本状况 包括该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地理位置、气候带、地形、土地改良的状况(如开垦、排水)、人口及其变率、生活水平、教育、目前的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城市公用事业)、土地产权制度及其管理方式、政治制度等。(2)用于评价的数据和资料 无论是定性的土地评价,还是定量的土地评价,其主要依据是能反映评价对象的各种性状

32、的数据和资料,这些数据和资料根据表现方式不一样,可以分为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属性数据是对评价对象各种性状的直接描述,它可以是精确的数字(如年平均气温10、土壤有机质含量等),也可以是抽象的描述性用语(如土壤排水状况良好、交通中等发达等);图形数据是用图形表示评价对象不同类型的空间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的数据,如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用于评价的数据和资料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动植物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地理区位、投入、社会政治环境等几个方面。4、制定土地评价的工作计划 土地评价是一项由多人参与的具有多重目标、较长周期的系统性工作。因此,为了使评价工作能周密、协调地进行,制订一个详尽的工作计划是很

33、有必要的,工作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确定待评价土地的范围和边界根据立项时的要求,以行政区域或自然地理区域为单元确定范围和边界。 (2)选择可以考虑的土地利用方式这要根据评价目标、该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选定。评价目标一般清楚地说明了包括多种土地利用方式还是只研究某一种特定的用途。(3)选择土地评价的类型 根据评价的目标和对象确定是要进行农业用地评价还是林业用地评价等等;然后确定是进行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还是只选择其中的一、二,而后确定是进行当前评价还是潜在评价,是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4)确定调查的范围、深度和比例尺 数据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受所考

34、虑的土地利用种类的影响(例如为农业利用要进行土壤调查,而为天然草场的放牧则要进行生态调查)。(5)划分工作阶段 就以上各点作出初步决定之后,就应估计以后进行每项工作的时间和相对的工作阶段,并写出书面计划。(二)土地评价的中间过程 这是土地评价的主要阶段,其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选择和确定,土地用途的要求;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和土地性状的描述;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评价结果的计算。1、土地利用类型及其要求(1)土地利用类型的选择和确定 选择和确定土地利用类型是评价过程的基本组成部分,分以下两种情况:在评价之初就确定了土地利用类型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按土地利用大类进行定性调查和分析的评价工作中,也可能在为

35、一种或有限几种土地利用方式确定土地类型的研究中遇到在评价之初对土地利用类型只作大体的描述 根据评价过程中的发现再作修改和调整。(2)确定土地用途的要求 在确定土地利用类型以后,或与此同时,要确定其所包含的土地用途的要求。每种土地用途如在持续利用和经济上可行的基础上付之实施的话,都需要有相应的环境条件。例如,大多数多年生作物需要根部终年存在有效水分;栽培水稻要求平整的土地或花费可接受的成本后可加以平整的土地;林业要求一定的立地条件,虽然它一般在陡坡上也能生长。 对于土地用途的要求,要尽量全面地考虑,应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数据。有时,可同时分析土地条件对土地用途在特定要求方面的限制性。对

36、于存在明显的限制性的因素,在确定土地用途的要求时,要重点考虑。2、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和土地性状的描述(1)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 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对象的最小单位虽然土地的各种性状在地面上的分布表现为无规律的连续变化,但在这一最小单位中则尽量达到相对均一,因此这一最小单位能够反映土地利用达到的某种水准。在同一评价单元中,土地的基本属性具有一致性,不同评价单元间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可比性。整个评价范围的土地,可以按土地性状的组合方式,划分成一个个的土地片,即土地评价单元。土地评价单元划分的依据是评价对象的变异程度、评价目标的精度要求、土地调查所能达到的程度等等。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37、划分土地评价单元,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内容的土地评价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的方法都会有所不同,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以土壤分类系统为基础划分土地评价单元以土地类型分类系统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以上3种是确定土地评价单元的一般方法,土地评价工作者必须根据各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之后再确定采用哪一方法是理想的,有时还可能采用一些其他方法,如土地经济评价中进行土地经济分级时一般用行政单元为评价单元。(2)土地性状的描述 在确定评价单元之后,就必须清楚地描述各个单元的土地性状。对于土地性状的描述,也应该尽量全面,至少,应该有上面所确定的土地用途要求所包含的土地属性数据

38、。其数据来源,可以是收集的资料、图件和图片上读取,必要时,可进行补充调查。3、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评价结果的计算(1)评价因子的选择 土地评价的因子是指影响和构成土地生产力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日照时数、降雨量、干燥度、年均温、10积温、无霜期、灾害性天气影响等。地质地貌:地貌类型、岩石类型、沉积物质、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侵蚀或切割程度等。土壤:母质、土壤质地、结构、田间持水量、土体构型、土层厚度、障碍土层厚度与深度、pH值、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养分、盐分含量等。植被:组成、类型、覆盖度、产量等。水文:水源保证率、地下水、地表水、地表积水、沼泽化程度、排灌能力等。经济:产量、生产管理条件

39、、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评价因子的选择,一般应遵循两个原则。主导因子原则 对于一定的地区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来说,各种因素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程度有大有小,而土地生产力可以由影响较大的那些因素(称为主导因子)决定。因此,可在众多的土地因素中,选择对土地生产力影响大的主导因子,着重分析它们与土地适宜性或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因子稳定性原则 可以根据因子的变异特性,找出持续影响土地生产力的稳定性因子,主要应用这些因子作评价,而尽量避免选用易变的因子。一般来说,气候、地形、土壤质地、土层厚度等是稳定性因子,而土壤有效养分、生物因子为易变因子。(2)评价结果的计算 通过以上的工作,知道了土地用途的要求,评价

40、单元中评价因子的数据,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分析,采用一定的计算方法,就可以计算每个评价单元在一定的用途下的适宜性或生产力等级,得出评价结果。不同类型的土地评价,可能选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比如,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等较多地选用比配的方法,有的土地生产潜力评价选用数学模型的方法,而土地经济评价一般要选用经济分析方法,如投入产出分析。(三)土地评价成果汇报1、土地评价报告书 土地评价报告书的内容应该包括:a土地评价的目的:清楚地论述土地评价立项的依据、土地评价对象的基本情况、土地评价后所要达到的目标。b土地评价的过程和方法:说明土地评价选用的资料、土地评价的主要内容和土地评价所采用的方法。c土

41、地评价的结论:这是土地评价成果报告书的关键部分,它由土地评价的中间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估算和分析而获得的结果、根据结果而推导出的结论和针对结论而开展的讨论和建议3部分组成。2、土地评价成果图 土地评价成果图是一种专题地图,它的图面的形式反映不同的土地的利用类型、土地质量的空间分布和各土地等级之间的组合规律、标明土地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土地质量的结构特征。因此,它是直观地表现土地评价结果和结论的有效手段,是土地评价报告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同目的和内容的土地评价的成果图的种类是不一样的,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成果图,是土地评价对象的适宜性等级分布图;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成果图则是土地评价对象的土地生产潜力

42、等级图;土地经济评价的成果图可能是评价对象的经济适宜性等级图或土地经济分级图。第三节第三节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一、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是指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全面安排和布局。根据土地利用规划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土地利用规划分为以下3种类型。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是由国家和政府在整个行政辖区内制定的宏观的和长远的规划,其主要内容包括: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然后确定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或是战略思想和对策;进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土地

43、适宜性评价;确定各部门、各地区的用地规模,协调用地关系;提出各级土地利用结构的指导性规划指标和调整方向,确定各类用地的控制性指标;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确定土地用途,包括每块地的用途和利用方式;确定骨干工程与设施的布局;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是指针对土地利用的某一方面而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如村镇规划、菜地保护区规划、名特优产品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耕地保护区规划、风景游览保护区规划、土地开发规划、土地复垦规划等。就其本质而言,它是单项用地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入和补充。3、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专项规划的控

44、制下,具体地进行各种用地的内部组织。土地利用规划设计是微观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继续和延伸,是对各项用地的山、水、田、路、林、渠的综合规划。它的基本任务是为各项用地创造良好的组织条件。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所有的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行为都必须遵循,其他的土地利用规划也必须以其为依据,不得违背。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土地利用进行干预、控制、协

45、调、组织和监督。(1)对土地利用实行政府干预和控制 我国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政策,其主要措施就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有的土地利用,都必须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途进行,同时,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行特殊控制。控制建设用地 稳定耕地面积,保持人口与耕地的平衡,对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实行严格的审批,将建设用地的面积保持在规划的范围内。控制农用地的生态过程 通过规划的土壤质量等指标体系和监控措施,保证土地(特别是土壤)的质量得到改善,建立起高效优质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控制土地利用分区 不同的土地利用分区有不同的利用目标,通过规划,可以在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上形成规模生产,发挥规模效益。控制土

46、地利用的方式和强度 如在城市郊区建立保护菜地;不同地区的建筑层数、建筑密度、建筑形式以及设施用地规模等的限制;丘陵山区25以上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等。 (2)对土地利用矛盾的协调协调人地矛盾 通过控制人口,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使人口、粮食、资源、环境在地区上平衡。协调部门之间的争地矛盾 保证各部门对土地的需求合理分配,使各部门得到协调综合发展。协调地区之间的矛盾 进行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宏观配置和区域协作,实现地区专业化大生产。 (3)组织土地利用 对土地利用的宏观组织,是通过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解决的,如进行土地利用控制分区,分区发展与落实各种用地比例,统一组织土地合理开发、利

47、用、整治与保护。对土地利用的微观组织,是通过各种用地内部规划、专项规划以改善土地生态系统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来实现的。(4)监督土地利用 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约束与监督各部门、单位的土地利用过程,并且将土地利用规划作为对土地利用进行监督的依据。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 各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千差万别,使土地利用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不同的土地利用环境,不仅反应了土地本身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而且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对土地利用的改造能力和利用深度,因此,土地利用规划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决定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深度和方法。规划必须讲求实效,各种规划的指标参数和生态

48、布局要切合当地实际,密切结合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切忌搞形式主义。(2)系统分析原则 首先,要把整个规划地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考虑。不但考虑系统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即各项用地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各子系统内部结构的系统性。如城市用地规划要考虑居住、交通、商业、服务、娱乐等功能用地之间的关系;农业用地规划要考虑“山、水、田、林、路”的配置和结构功能,从而优化总体功能。其次,要注意不同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互相关联。土地利用规划有不同的比例尺或不同行政级别,即层次高低不同。一般来说,高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比较宏观和概括,它为低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和要求,或者说高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控制低层次的

49、土地利用规划。低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又是实施高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具体操作,同时也为高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反馈信息。(3)合理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 土地利用具有不可逆转性的特点。在确定土地用途时,必须切实保护耕地,使耕地总面积相对稳定,非农建设用地不占或少占,必须占时,通过开发和再开发,挖掘土地潜力;用地养地结合,提高土地肥力和集约经营,采用各种措施保护耕地。(4)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效益最优原则 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系统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全面地分析土地的构成要素。具体地说,要分析土地的自然属性,发挥土地的自然生产潜力;要分析土地的经济属性,力争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要分析土地的社会属性,

50、妥善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妥善安排好各种用地;同时,还要注重土地开发和保护相结合,促进土地利用系统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土地的持续利用和综合效益最优。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1)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内容有:组织领导小组和规划工作班子,开展业务培训,落实经费;制定工作计划,包括预期完成时间、经费、人员、制度的统一安排等;拟定工作方案,即明确规划的目的、内容、选样重点研究的专题、技术路线、成果要求等。(2)调查研究分析阶段 土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分析有关的资料、 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字、图件和文字资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分析。土地评价。如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

51、潜力评价、上地经济评价。人口承载力分析和土地需求量预测。主要包括人口增长与消费水平提高对农产品产量的需求预测、各部门用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总需求的预测等。土地利用发展战略研究。包括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利用方针,如总供需平衡、耕地保有量等。(3)编制规划阶段 在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上级规划控制指标,以及有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规划目标和方针;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方案;进行土地利用分区,提出各区的土地利用方向和整治措施:编制各类用地规划平衡表;分解下达下一级规划的各类用地的控制性指标;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编制规划送审稿、规划说明书和规划主要图件土地利用

52、现状图和土地利用规划图等。(4)规划审批和实施阶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十地利用总体规划,须报有批准权的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即,审批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定程序。部门内部规划和专项规划是否需要审批,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实施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的内容进行,特别是建设占用耕地等指标不能突破。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性质(1)针对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土地利用全部过程进行宏观控制、协调、综合平衡的战略性的安排,而未对土地利用过程中的某一方面、某一阶段做出具体的安排。(2)局部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范围是规划区内的全部土地,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一般只是规划区

53、内的部分土地。(3)具体性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虽然也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等宏观控制性的性质,但其相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言,则具有具体性。(4)选择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对全部土地实行同一类型的规划,规划的目的、任务、内容、程序、方法等基本一致。而专项规划由于针对性强,同一总体规划区内土地利用问题性质不同,应采取的专项规划类型就不同。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任务和类型体系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改善和保护土地的生态系统,为提高土地利用的生产能力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由此可见,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是具有很大区别的。一般来说,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后,都要继续编制土地利用

54、专项规则。但在暂时不具备进行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地区,可以选择编制些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如耕地保护规划、自然生态区保护规划、土地复垦规划、盐化严重地区的整治规划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包括以下主要类型:(1)土地开发规划 土地开发规划是指对未利用的土地或利用率很低的土地进行开发的规划。开发规划的对象主要是荒草地、沼泽地、沙荒地、海涂以及利用不充分的天然草场、疏林地、闲散土地等。沼泽地(2)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规划是指对土地资源中已被开发利用,但其土地生态系统正在或已遭破坏而需恢复正常土地利用功能的土地规划。土地整治划的对象是沙化土地、沼泽化土地、盐碱化土地、水土流失的土地和被污染的土地。土地沙化

55、水土流失(3)土地保护规划 土地保护规划是指保护土地的数量、质量和生产力以及具有重大科学、经济、生态价值的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蔬菜地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等。张家界自然保护区 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 (4)单项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主要指针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8大类或某些重要的二级类型的土地资源的利用规划,如建设用地规划、旅游用地规划、园地规划等等。由于这类规划一般都以各个生产部门或行业为主来组织开展的,因此也称部门用地规划。园林用地规划旅游用地四、土地利用规划设计(一)耕地规划 耕地是土地利用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因而耕地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设计中就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耕地规划

56、的基本任务是为适应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农业技术措施,有效利用农机具,合理地组织劳动力和改善劳动条件创造良好的土地组织条件。(二)林地规划 林地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土地利用形式。其特性就是周期长,区域性强,与工业联系紧密等。林地规划任务是为林木生长及生产运输创造良好的条件。(三)园地规划 园地既具有耕地特性,也具有林地特性。园地主要包括果园、茶园、桑园、橡胶园等。(四)牧草地规划 牧草地在我国土地总面积中占有很大比例。牧草地合理规划对促进我国牧业发展具有很大意义。牧草地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为牧草的生长及牲畜的繁育和生产管理创造良好的土地组织条件。(五)水面规划 水面是一种特殊的土地

57、存在形式。水面利用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充分利用水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水产养殖创造良好条件。(六)居民点规划 主要指农村集镇和村庄的内部规划。其基本任务是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第四节第四节 土地生态设计土地生态设计一、土地生态设计的含义 为了实现土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需要进行土地生态设计。土地生态设计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土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类型及其结构,从而稳定并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保持良好的环境保护效益。在进行土地生态设计之前,首要的任务是,要将土地的自然结构与现状、土地利用结构加以比较和分析,目的在于查明土地的现状利用结构是否合理,借以总结经验,找出弊端。从

58、系统论的观点上说,这类做法属于“系统辨识”。找准了问题,方可在土地生态设计中明确目的,拟准战略方针和提出正确的措施。二、土地生态设计的原则(一)生态演替规律的原则 生态演替是指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经过一定的发展历史,由于物种行为及环境条件的改变,群落类型转变的顺序过程这个过程是群落中的有机体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在时间、空间上发生的不可逆变化。在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中遵循生态演替规律,就是要在认清研究区域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根据生态演替模式,通过人为控制,使受损的生态系统按自然规律逐步恢复。(二)仿效自然的原则 生物圈经过亿万年的发展和进化,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达到了和谐统一,证明自然设计比

59、人工设计更灵巧、更精致、更科学,因而模仿自然是一种现代仿生学;人们必须发现自然已经确定的规律,而不是拟定一个任意的区域设计;任何人类对自然的设计必须合于自然之道才能持久,才能有效,否则便会造成生态后果人类如果想从自然中取利,就必须仿效自然、适应自然和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三)协调共生的原则 共生是指对人类和自然系统双方都有利的共生,是互利共生。人既有社会性又有其自然性,虽然科学发展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增强,但无论如何,人类毕竟是自然之子,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的对抗,虽可取一时之利,但造成的后果则是恶劣的,时至今日人类正承受着自然的无情报复;可见与自然为敌的思想从哲学上就是错误的:但同时人

60、类又有主观能动性,他们有权利为自身创造更适于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通过与自然合作来控制和建设“人地系统”(四)生态经济的原则 单纯讲究生态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是不切实际的,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文化还没有发展到一定高度,要使全社会都自觉自愿地参加生态建设是不可能的,况且土地生态规划和设计的目的除了生态效益外,还在于使人类能获得持续的利益因此,要将生态学思想与经济学思想结合起来,通过治理致富,才能使农民看到利之所在,才能真正使人与自然共生思想得以体现,才能使生态规划和设计具有实际感召力,达到以短养长的目的。三、土地生态设计的研究实例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北方“四

61、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南方“猪治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平原农林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术;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农民日报)报道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农林复合这里仅以吉林省中西部沙地的研究实例予以说明。(一)设计区概况吉林省中西部的沙地是温带亚湿润地区的沙地。它有三个自然特点:一是沙地上的水分条件比平地优越。年降水量400500mm,大部分降雨形成壤中水流;再加上沙地毛管水微弱,土壤蒸发耗水少,因而亚湿润地

62、区的沙地比平地更为湿润,沙地上适于造林,而平地上适于种草;二是沙地的形态多样,异质性强,为多种利用提供了基础;三是这里的沙地上沙平地多,整个沙地上的沙垅顶部平地、沙丘间平地及沙垅边缘平地约占沙地总面积的1/3。这些沙平地多占据着生态交错带(ecotone)的位置,是沙地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带,开发潜力较大。目前对沙地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自然生产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这里的太阳能、光、温条件在中温带是较好的,年降水量虽然不多,但沙地土壤水分有效性高,所以生产潜力很大。在沙平地上的农业生产潜力茎秆加籽粒1015t/hm2a,在一般沙丘上如种豆科牧草沙打旺,平均干物质产量l0t/hm2a,人工

63、杨树林的干物质产量812 t/hm2a。但目前沙地上种植旱作,由于广种薄收,茎秆加籽粒的年产量仅为1.5-3 t/hm2a。沙地上的草地,多是耕地撂荒后形成的,不仅草产量低,而且草质差。二是在沙地上存在的农林争地、农牧争地的矛盾直得不到解决。农民在沙地上开垦种田,畜牧部门主张在沙地上种草,林业部门主张在沙地上造林。轮耕地及撂荒地。并且由于这些耕地周围没有森林保护,因而人为地造成流沙再起,引起新的风蚀和风积。三是目前的沙化面积,随人口的增加有逐渐发展的趋势。据1958年土壤普查后的吉林省土壤志记载,当时全省的沙地面积为773 191ha,而根据1984年的有关资料统计,全省沙地面积已达931 0

64、85ha。26年中沙地面积增长了,即每年以的速度在增加。(二)设计区土地利用模式根据沙地本身的自然特点及对沙地资源利用现状,设计了以下几种较为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1、网格状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模式 在大沙垅顶部沙平地及大的沙丘间平地上,目前的利用一部分为耕地,一部分为撂荒地,一部分为次生榆树灌丛或人工林。由于利用不当,自然生产潜力得不到发挥。合理的建设方案是建成网格状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图7-2)。图图72 网格状结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图网格状结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图这里的盛行风向,夏季以西南风为主,冬季以西北风为主,全年以西南风为多。因此林网的布设应以西北-东南向的林带为主林带,与西南

65、风垂直布置;副林带以东北西南向为宜,与西北风垂直布设。林带的间距应视沙地地形不同而异,一般主林带间隔200m,植白城杨12行,株距lm,行距3m。副林带间距300m,植白城杨12行,株距lm,行距3m,林带两侧种植沙打旺草带,带宽50m。这样,每个林网造林面积为20529m2,种沙打旺面积40000m2,耕地面积为20000m2,林草田的比例1:2:1。这可保证达到以林护田、以牧养农、以农促牧,使农林牧相互促进各得其所的目的,使土地生态系统向较稳定的正向演进。2、平行结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模式 在沙垅边缘与甸子地交界处,常有长条形的沙缘沙平地。这种沙平地,目前有的被垦为农田,有的为撂荒后的草地

66、。沙缘沙平地,由于位于沙地与甸子地的生态交错带上,它比沙垅顶部沙平地水肥条件好,又没有甸子地上盐渍化的威胁,造林、种草、农耕都适宜。为了发展粮食生产,这里可开垦为农田,但必须有林带保护,才能防止风沙再起。一般的沙垅结构,多为沙垅顶部沙平地,沙垅斜坡,沙垅边缘沙平地,然后与甸子地相交。根据这样的沙地结构,可因地制宜地采取生物控制措施进行景观生态建设(图73)。在沙垅顶部沙平地上,设计成网格状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沙垅斜坡适于种草,而沙垅边缘沙平地可建成旱耕地。在沙垅顶部沙平地与沙垅斜坡交错带布设白城杨林带,林带宽度不小于36m,在沙垅斜坡与沙垅边缘沙平地交界处设置第二条林带,树种仍为白城杨等,林带

67、的宽度不少于36m。在旱田的沙垅边线沙平地的下缘与甸子地交界处,也必须布设林带,但因覆沙较浅,深根系的乔木难以成材,故可布设沙棘灌木林带。图图73 平行结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图平行结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图3、镶嵌式结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模式 吉林省中西部的沙地,有一部分为多丘状沙地,其中孤立分散的小沙丘与丘间沙平地交错分布。其利用现状是沙丘上多生长稀疏的榆树灌丛,一部分为撂荒后形成的草地;沙丘间沙平地多开为农田,一部分草地。生态设计的模式是建立镶嵌式结构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具体地说,在孤立的沙丘上栽植白城杨,在白城杨未成林前先保留原来的榆树,等白城杨成林后

68、,再伐掉榆树;在沙丘间沙平地上建设基本农田,并在农田与杨树林之间种植沙打旺;沙打旺被粉碎成草粉用于发展畜牧业,把有机肥施人农田改良沙土。对多个沙丘与沙丘间平地相分布的地方,可采取镶嵌式结构建立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图74),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林草田之间用地的比例,应以沙丘面积与沙平地的面积多少为根据,使得土地类型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相匹配。 图图74 镶嵌式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图镶嵌式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图4、岛状森林生态系统模式 在吉林省中西部沙地集中分布区的东部边缘和北部边缘,有许多孤立的沙丘,呈斑块状镶嵌在由耕地组成的广阔背景上。目前此类孤立的沙丘,有的生长着稀疏的拉条榆,

69、有的营造了杨树林,一部分为撂荒后的草地。对于周围被农田所包围的孤岛状的沙丘,应该建成森林岛。对那些生长着拉条榆的沙丘,应促使其恢复拉条榆、山杏群落,因为这是天然状态下沙地上的自然群落。这样,不仅可保存自然的植物物种,还可以通过森林岛的建设,为许多鸟类提供筑巢、觅食等新的生存条件,对消灭农田害虫极为有利。在撂荒后形成草地的沙丘上可按等高种植方式,建立白城杨一沙棘人工群落,采取乔木与灌木等高间作的形式,使沙丘迅速变成森林岛(图75)。 图图75 岛状森林生态系统模式图岛状森林生态系统模式图(5)林草田、麻稻苇复合生态系统模式 吉林省中西部的沙地,大部分以沙垅与长洼地相间分布的形式出现,如瞻榆沙地,

70、太平川一乌兰图嘎沙地。由于地处于平缓的松辽分水岭位置,许多地方是闭流区,无排水出口。其利用现状是在长洼地上或为天然草场,或开垦为旱田,有一部分已开垦为水田;在沙垅上大部分为次生的榆树灌丛,一部分为人工杨树林,部分为早田及撂荒后形成的草地。长洼地上为旱田,在风调雨顺之年可以获得丰收,但78月份降水汇入无排水出口,易致春季遭受干旱,夏季又受内涝威胁,产量极不稳定。 该区的土地生态设计应从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的思想出发,从局部进行生物控制,达到在全局上得到调节。其关键措施是,根据沙垅与长洼地的不同生境,选择既有经济价值又能速生丰产的植物品种,提高第一性生产力。在沙垅上建立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在这里也是很

71、合适的;在长洼地上,必须首先控制上游的来水,以防7、8月份形成的内涝。其次,根据采补平衡的原则开采部分地下水,种植水稻。最后在沙垅下方及水稻田上方种植红麻,而在水稻田下方更为低湿的生境,人工种植芦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刑世和. 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 第1版.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2 陈百明. 土地资源学概论. 第1版.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3 刘黎明. 土地资源学. 第1版.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4 倪绍祥.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 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 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辑委员会. 中国土地类型研究. 第1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6 曹文. 土地生态类型规划与设计方法探讨. 资源科学,2001,23(5).7 王万茂,韩桐魁. 土地利用规划学. 第1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