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绪论与早期发展概要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80011697 上传时间:2024-08-28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3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绪论与早期发展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绪论与早期发展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绪论与早期发展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绪论与早期发展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绪论与早期发展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绪论与早期发展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绪论与早期发展概要(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绪论一、中国政治制度史绪论与早期发展概要与早期发展概要课程说明课程说明1、平时成绩:考勤+课堂准备2、课时:17*2=343、期末:闭卷考试绪论 1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 2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参考资料3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4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意义和方法1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对象从狭义上讲,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治体制,即统治阶级用什么方式来实行统治,它包括国家各级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各时期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考试、选举、政党、财政、文教卫生、礼仪、民族、文书、人事管理等制度。探讨上述各项

2、典章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在当时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据以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分析和评价,这就是政治制度史的主要研究对象。当然,从广义上讲,政治制度还包括国体的方面,这部分内容在历史学、社会学中更详尽。2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及其参考资料、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及其参考资料研研究究历历程程:古代,总结前代的统治经验,局限于对政治制度的解释、注释和制度应用方面;近现代,作为法律学、政治学的学习科目,出版了一些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教材和著作;新中国,聚焦传统政治文化,中外政治制度史比较,珍稀典章的发掘,各专题研究等。参参考考资资料料:经书诸子、正史实录会要、政书典章诏令、类书丛

3、书工具书、研究考论、公告档案方志、野史笔记案例、谱牒契约金石碑刻、出土文物考古等类;除上述各类参考书外,还有许多实物和文化古迹可以作为实证。3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1. 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持续到北洋、民国政府。 2. 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政权合理性的依据和手段。 3. 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制度。 4. 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VS 地方权力) 5. 在高度君主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实行人治。 6. 政治制度公开承

4、认不平等的原则,肯定社会等级差别,对不同的阶层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 此外, 无论是汉族统治集团还是其他民族统治集团为主建立的政权,都曾经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4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方法和意义、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两种形式: 以不同的王朝为主体,分朝代论述制度变迁 以不同的制度为主体,分体制论述其相互影响 意义:意义: 1、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确立中国政治制度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 2、有利于了解政治制度与国家、政权、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3、有利于充实专业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打下比较坚实和丰厚的知识基础

5、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定义: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定义: 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国体)、政权构成形式(政体)、以及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专门史和政治学性质的基础学科。名词:官僚政治三通 政书 会要 类书 丛书 官僚政治: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派生物,由奴隶时代的家臣演化而来,官者管也,僚者官也,春秋时代奴隶的称呼,左传曰同官为僚,官僚的实质是君主的奴仆。官为君设,虽渐选拔,人治不变。三通:唐朝杜佑的通典、宋朝郑樵的通志、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会要:以各项制度、历史地理、风俗民情等为主要收辑内容的一种史书 如苏冕以高祖至德宗九朝史事编写的唐会要类书:主题按类汇编群书 ,如永乐

6、大典 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是在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门别类整理成为类似今天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丛书:所谓“丛”,是总括、聚集与众多的意思,是将原来属于单本流传的书籍,汇编成一部大书,题以概括的总名,成套传存古籍,以供人们检阅。如 四库全书 推荐书目推荐书目1.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52.(唐)杜佑,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4.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5.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6.王亚南.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7

7、.柏桦. 天子帝宫政道中国古代官省治道透析.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8.谢俊美. 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9.周良宵. 皇帝与皇权.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0.金景芳. 中国奴隶社会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1.胡厚宜,胡振宇. 殷商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2.杨宽. 西周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3.朱凤翰. 商周家族形态研究.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14.【美】费正清. 费正清论中国. 台北:台湾正中书局,1994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早期发展一、原始社会出现的制度萌芽一、原始社会出现的制度萌芽1 氏

8、族/部落组织的特征2 三皇五帝3 从习惯到制度的转变过程4 国家的产生1 氏族氏族/部落组织的特征部落组织的特征A,以血缘而非地域为联接纽带,有相互保护、援助、复仇的义务;B,首领或酋长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主持管理日常事务,没有特权;C,会议决策没有强迫人们服从的暴力机构,氏族/部落会议是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氏族的所有成员都来参与;D,按照世代相传的习惯法来维持和调整关系,成员平等。 对外则表现为战争,失败方往往被灭绝。2 三皇五帝三皇五帝三皇 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 或伏羲、神农、女娲五帝时期 (1)汉族传说中的五位部落首领,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汉族神话中的五位天帝,即中央

9、上帝轩辕(黄帝)、东方上帝伏羲(青帝)、南方上帝神农氏(炎帝或赤帝)、西方上帝少昊(白帝)、北方上帝颛顼(黑帝或玄帝)。 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国进入了部落联盟,或者是酋邦制阶段 人类社会的政治组织经历了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即游群、部落、酋邦、国家人类社会的政治组织经历了四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即游群、部落、酋邦、国家。 酋邦是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分层社会,酋长拥有的是非强制性的权威,在酋邦社会的决策活动中,酋长虽然可以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但是参与或者影响决策的,通常并非酋长一人;酋邦社会的决策活动多是集体性质的。3 从习惯到制度的转变过程从习惯到制度的转变过程尧尧舜舜禹禹时时代代是是氏氏族族部部

10、落落联联盟盟或或酋酋邦邦发发展展由由成成熟熟走走向向转转折折的的阶阶段段,以以公公职职为为特特征征的的管管理理机机构构的的雏雏形形出出现现了了。联联盟盟或或酋酋邦邦选选举制之后演变为世袭君主制举制之后演变为世袭君主制:1、部落联盟发展到后期,酋邦首领以强权为基础,依靠宗教和军事力量来维持自己的强权;2、中国历史的发展是神权与政权两者的完美结合。固有的习惯逐渐被改造,有些习惯在强权认可下,开始具有制度的效用;3、政治制度是在旧有的习惯上发展起来的,起着调整社会的作用,具有传承性、社会性和自发性的特征。大禹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前后,治水、征三苗、合诸侯、分九州、任土作贡,禹子启因而攻益使“天下为家”;

11、国家,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凌驾于社会之上,并日益同社会脱离。国家具有阶级属性。4 国家产生国家产生二、中国古代的国体与政体二、中国古代的国体与政体国体演变:国体演变:国体,即国家的性质,也是国家的内容。具体的说,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夏-商:奴隶制国体周:领主封建制国体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国体1地主封建制的确立与发展、成熟、消亡2土地占用、人口控制与国家管理关系的演变3城市、资本主义的出现,生产力的进步政体演变:政体演变:政体,即国家形式,国家政权的组织方式。夏商周:贵族君主制1,帝-天子-王: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世袭)2,君主权力受贵族势力牵制(宗

12、法、分封)春秋战国:战争 君主专制政体秦汉-魏晋南北朝:君主丞相制(功臣-平民)隋唐宋元:君主宰辅制(群辅)明清:绝对君主制(废丞相、军机处)三、从王权到皇权三、从王权到皇权1 早期国家的统治制度2 王权的形成与制度体现3 王权受到的制约4 王权向皇权的过渡5 中央集权制度1. 早期国家的统治制度早期国家的统治制度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并不完善 夏,姒姓,奴隶制国体。对内“奴戮”,对外战争 夏代君主虽集大权于一身,但受到多方面制约,继承制度还处于混乱状态当中夏君主夏君主称“后后”,取义:生育、宗族之长、祖先。少康复国后,夏的最高统治者才称为少康复国后,夏的最高统治者才称为“王王”,王意战斧、也称天

13、子王意战斧、也称天子夏夏代代政政务务官官系系统统:六卿总国事统百官,六卿为司空、后稷、司徒、大理、共工、虞人官吏称官吏称“正正”:如车正、牧正、庖正神祗官系统:神祗官系统:秩宗、太史1. 早期国家的统治制度(早期国家的统治制度(2) 商,子姓,亲贵合一。牺牲、人殉 商代君主比夏代君主的权力要集中,虽也受制约,但君主专制制度更进一步 商王:造字“顶天立地、傲视人间”、传子或传弟商代官制的架构“内外服”商制:分侯、伯、子等爵位,有侯、甸、男、采、卫等五服;侯、甸、男、卫称外服,封在外服的是正式的国家,为商王直接统治区域以外的地方诸侯。采称内服,封在内服的是卿大夫的食邑。宗法制起步商代内服官的三大类

14、别国家政务官员:相、三公、卿士宗教事务官员:卜、巫、史、作册王家服务官员:祭师仆役1. 早期国家的统治制度(早期国家的统治制度(3) 周,姬姓,灭商,建立封建制国体。 1,分封制领主制,把国土分封给亲属和功臣,层层相因,拱卫中央 2,井田制,农奴有私田 3,地主制,至东周,土地关系、农民控制更松弛 4,宗法制:天子、诸侯、大夫、士 5,周初的保傅系统:教养、监护、代政、掌兵周王称“天子”,周制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西周的官制:政务官有两寮六大卿事寮和太史寮,“三左三右”及下属“卿事寮”之下有司土(徒),司马,司工(空),号称“三右”,也称“三事大夫”分管属于国家的民政、军政和手工业等事

15、务;“太史寮”之下有太史,太祝,太卜,号称“三左”,分管宗教祭祀及文字册命等事务。三左三右合成“六大”,也称“六卿”,是国家主要行政官员。两寮相互地位的变迁:中晚期,“卿事寮”的作用显著,增加了“司士”一职,主管澄清吏治,监督百官,“太史寮”地位下降。 王家事务官:后期地位提高,大量侵夺国家资源,把持各项政务,反映出王权的增长。2. 王权的形成与制度体现王权的形成与制度体现形成过程:形成过程:“后” 夏朝初建,最高统治者被称为“后”,意思是生育,亦即祖先的意思,还带有浓厚的氏族社会组织的痕迹“王” “王字之本文,斧也”,王同军事密切相关王权的经济基础 以财产私有出现为特点的父权社会“王”与神

16、中国没有那种无所不包的神权系统,所以“王”很快被推到与神并列的位置,甚至本身就是神。 随着国家的发展成熟,王随着国家的发展成熟,王权也高度发展。权也高度发展。王权的体现形式:王权的体现形式:后/王/君是早期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其权力体现形式有: 1王自称是作为上天和祖宗授予统治权的人间代表 2王以宗族长兼国家元首的身份实行统治,并且在强化宗法制的基础上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3王通过使用誓、诰、训、令(诏)、命(制)等文书或口谕行使王权 4通过“会盟”、“巡狩”、“朝聘”等方式以控制各诸侯国王权的应用模式:王权的应用模式:1“法家模式”的胜利与崩溃 (独断专制)2“儒家模式”即国

17、家对社会的管理主要在维持社会治安、对外进行军事防御 (分权制衡)这种儒家“控制模式”的政府,允许民间、民族按照自己的方式约束自己,常会出现“因俗而治”的管理形式3. 王权受到的制约王权受到的制约1受到宗法的制约 (贵族元老)2受到地方割据势力的制约(原有和相继发展起来的)3受到天地、鬼神、祖先等宗教信仰的制约限制 最后,王权在与束缚的斗争中,逐渐加强,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迈进4. 王权向皇权的过渡王权向皇权的过渡争霸时期的政治制度:争霸时期的政治制度:霸主政治 “礼崩乐坏” 君主专制各国变法废废除除以以分分封封制制为为代代表表的的世世袭袭制制,由由君君主主直直接接掌掌管管官官吏吏的的任任免权免权

18、;推推行行郡郡县县制制,以以消消除除贵贵族族在在地地方方的的世世袭袭统统治治权权,以以中中央央集集权为特征的官僚政治体制初步形成权为特征的官僚政治体制初步形成“士”与国家的关系 霸主的出现和体现权力的形式:霸主的出现和体现权力的形式:各诸侯国实力已远超西周,标榜“尊王”,实际取代王权的霸主已相继出现;霸主的权力体现形式: 1“挟天子以令诸侯” 2地位极不稳定,随经济、军事势力的兴衰而更迭 3会盟,以道德的力量来维持与盟国的关系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弱小国家,不断集中权力 4任人唯贤,权力与国运相关 出现了新的选用人才方式,预示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5. 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

19、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经济发展、大规模战争的需要战国列强变法的趋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构成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条件: 君主独揽大权且君权至高无上; 以中央政权有力管辖的地方行政制度; 以君权强力统率的官僚制度。中央集权的体现形式:中央集权的体现形式: 1“官分文武,王之二木”,君主通过设官分职以控制官僚机构 2制定符节玺印制度,以便于控制军队和官僚 3不断完善考核赏罚制度以约束和控制官僚和军队 4在统治手段上形成一整套“君临之术”理论 5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四、皇帝制度四、皇帝制度1 王朝的最高首脑皇帝2 皇帝的名位制度3 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4 皇权的巩固与传承 1 王朝的最高首脑

20、王朝的最高首脑皇帝皇帝前221年,秦并六国嬴政令群臣议帝号,称始皇帝。 尊号:高踞于皇位的统治者希望取得更尊贵的推崇,由群臣上书奉上,对在位皇帝有评价的意义“皇帝”,被认为是最崇高的名号;东西帝、泰皇 义:“光、大、美、无所不照、自然界中至大至美的天”从理论上讲,皇帝是专制王朝的核心和主宰,享有号令臣民,控制和指挥全全副副国国家家机机器器的权力。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少个皇帝?2 皇帝的名位制度皇帝的名位制度皇帝的名位:名是名号、名义,位是地位、位置,实际上是将名加以物化的具体措置. 称谓方面的专用词语: 天子、朕、陛下、上、国家、朝廷 衣食住行方面的专用名称和格式: 车驾、乘舆、行在所、禁中

21、、玺、御马、龙床、幸、赐 政令运作上的专用凭据:策、制、诏、戒书 在皇权专制的情况下,名位制度得到不断扩大与皇帝有血缘和婚姻关系的人都有了专用称呼纪时年号逐渐与当时的政治情况相联系庙号、谥号、陵寝号等制度的发展皇帝名位制度的特点:皇帝名位制度的特点: 1集中反映了皇权专制的本质 。一人独治天下,任何人不能僭越,凌驾于社会之上。 2渗透了天命观念,以天人合一来证明皇帝是唯一至尊,并且有意营造皇权专制的神秘化,伪称上天意志。 3全面贯注了以君臣父子、等级上下为中心的礼法思想, 以三纲五常等伦理学说作为理论依据。 “先君臣、后父子”。3 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 权力定位:生杀予夺,

22、“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权滥用皇权的行使方式: 1审阅和批答奏章、“朝议”、“常朝”等 2设置行政组织机构:A顾问辅政和秘书机构;B日常行政事务机构,如九卿六部;C监察机构,无论中央地方 3驾驭群臣的“君临之术”:A及时了解和掌控全局,调整人事;B采取各种手段对臣民全面监控;C严刑峻法,强迫各部门按皇帝意志办事。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庞大的官僚机构都是执行皇帝意旨的机构。4 、皇权的巩固与传承、皇权的巩固与传承1 王位继承嫡子制度的确立2 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3 宗室分封皇权专制的痼疾1王位继承王位继承嫡子制度的确立嫡子制度的确立起先,汤制定了兄终弟及再传兄子的制度,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

23、憾和危机,后来发展为嫡子继承制周代在“文王世子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嫡长继承制度“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2、皇位继承、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保护和防范措施(1)围绕着皇位继承的血腥争斗选定皇位继承人的标准和条件 1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统原则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来择立皇位继承人 2根据本王朝的政治需要,从王朝本身的存在和发展考虑,择立堪任政事和胜任统治的继承人(雍正改革制定的密建皇储制度) 3迫于形势,不得不以所谓“有功于社稷”,已经拥有重大军政实力的皇子为继承人 4“内援外助”是保证皇位继承的重要条件,也是择立继承人的主要标准皇位继承皇位继承保护和防范措施(保护和

24、防范措施(2)防范措施: 重视对太子的教育和培养,为太子选定师、傅,设立东宫宫属,并给予一定从政实践的机会 托孤、建藩,以期匡正和藩卫新主 消除妨碍皇位继承的政治势力,以期继承者能在安定的环境下实行统治3、宗室分封、宗室分封皇权专制的痼疾皇权专制的痼疾 “封诸侯,建藩卫”的“封建制度”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后,为抑制兄弟之间的争端所确立的制度秦汉的不同做法(秦废,汉立)宗室分封与管理 历代的不同做法,均由宗正官管理宗室制度与皇权专制 封国建藩利于国?不利于国?双刃剑? 从削藩策到推恩令 历代反复-专制痼疾名词: 礼崩乐坏 小康社会 大同社会 小康社会:“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经济发展、

25、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大同社会: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古代中国人最理想社会)大大道道之之行行也也,天天下下为为公公,选选贤贤与与能能,讲讲信信修修睦睦。故故人人不不独独亲亲其其亲亲,不不独独子子其其子子,使使老老有有所所终终,壮壮有有所所用用,幼幼有有所所长长,矜矜(gun)、寡寡、孤孤、独独、废废疾疾者者皆皆有有所所养养,男男有有分分,女女有有归归。货货恶恶其其弃弃于于地地也也,不不必必藏藏于于己己;力力恶恶其其不不出出于于身身也也,不不必必为为己己。是是故故谋谋闭闭而而不不兴兴,盗盗窃窃乱乱贼贼而而不不作作,故故外外户户而而不闭,是谓大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记礼运礼运结束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