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的临床分析与对策邹季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79951546 上传时间:2024-08-27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3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颈性眩晕的临床分析与对策邹季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颈性眩晕的临床分析与对策邹季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颈性眩晕的临床分析与对策邹季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颈性眩晕的临床分析与对策邹季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颈性眩晕的临床分析与对策邹季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颈性眩晕的临床分析与对策邹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颈性眩晕的临床分析与对策邹季(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颈性眩晕的临床分析与对策颈性眩晕的临床分析与对策湖北中医药大学 骨伤科研究所 附属医院(武汉市武昌花园山武汉市武昌花园山4 4号号 430061 430061)邹 季 作为一种临床症状,原因复杂,可涉及作为一种临床症状,原因复杂,可涉及心血管内科(心性眩晕)血液科(血液成分、性质改变导致血粘稠度升高)周围血管科(椎动脉管壁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眼科(光反射性眩晕)耳科(内耳平衡紊乱性眩晕)神经科(神经官能症性眩晕)骨科(颈性眩晕)等临床专业临床上首先应予界定。 颈性眩晕 系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因受颈部病变影响而导致血流供应障碍发生一过性或阶段性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的眩晕综合症,它多见于中老年人。 一一

2、. .颈性眩晕的颈性眩晕的概念概念与与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但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及各种不良工作、生活习惯的蔓延,本病日趋年轻化,成为令人关注的临床问题。 椎动脉椎动脉 居于居于颈椎两侧,左右各一。颈椎两侧,左右各一。起自起自锁骨下动脉。锁骨下动脉。从从后者发出之后。后者发出之后。先在先在前斜角肌与颈长肌之前斜角肌与颈长肌之间隙上行。间隙上行。然后然后自自C6C6横突孔穿出。横突孔穿出。依次依次串行经串行经C5-C4-C3-C2-C1C5-C4-C3-C2-C1横突孔上行。横突孔上行。位居位居颈神颈神经前支前方,血管被致密的交感神经丛盘绕。经前支前方,血管被致密的交感神经丛盘绕

3、。经经枕骨大孔枕骨大孔入入颅。颅。 在颅内两侧椎动脉在桥脑下方汇合为基底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应脑干、小脑、颞叶下面和枕叶内侧面皮质的血液。 位于脑干部位的前庭系统对缺血十分敏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时,首发甚至唯一的症状是眩晕。 由于椎动脉在颈部行程中与颈椎的关系相对固定,缺乏弹性空间 所以,颈椎尤其是横突孔的位置及其周围组织的变化,均可影响到椎动脉的血流状态。二二. 颈性眩晕的原因颈性眩晕的原因 ( (一)一). .颈椎退行性变,形成骨赘颈椎退行性变,形成骨赘 这是在生理性因素基础上,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颈椎的退行性变,起始于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然后引发其他结构的退行性变

4、(继发)过程。常见表现为: 该处离横突孔较近,尤其是C5 5横突孔离此关节最近,其骨赘易对出C5 5横突孔的椎动脉产生压迫。 另一方面,颈椎屈伸活动的中心为C4 45 5与C5 56 6,此二间盘承受的活动带来的压力最大、最频繁,易造成慢性损伤而引发退变,进而引起创伤修复反应,形成骨赘。A.A. 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骨赘形成B. 上关节突骨赘形成 上关节突位于椎弓根上方,紧邻横突孔,椎动脉与上关节突的距离仅为2mm左右,其骨赘也可压迫或刺激它。C. 横突孔骨赘形成造成横突孔狭窄,直接压迫椎动脉。 (二二).颈椎退行性变颈椎退行性变使其长度与椎动脉不相应使其长度与椎动脉不相应 正常情况

5、下,椎动脉的长度与颈椎相应,椎动脉有一定弹性,可随颈部活动而有一定程度伸展与回缩。 退行性变的颈椎间盘变薄,椎间隙变窄,使颈椎长度减小;另一方面,动脉硬化,弹性回缩减弱。 上述因素导致椎动脉的相对长度增大,产生迂曲状态,致使血流减慢。 (三). 颈椎失稳、错位甚或滑脱 椎间盘退行性变,引起椎间隙变窄。 其周围韧带,尤其是前纵韧带与后纵韧带松弛,导致颈椎失稳、错位,甚至滑脱,势必直接压迫或牵拉椎动脉,影响其血供。(四)(四). .颈椎生理弧度异常颈椎生理弧度异常 可以是椎间盘退变、颈椎失稳造成,也可以是由于周围软组织动力失衡造成,如颈部肌肉、韧带受损、痉挛。 后者多见于中青年或退行性变早期,如落

6、枕。两者均可能造成生理前突弧度变浅、消失甚至反弓。 这种异常体位,导致椎动脉受到牵拉,并使其周围的交感神经丛受到刺激,影响椎动脉供血不足,持续性生理弧度异常,还会加速其退行性变过程。 凡因骨赘形成对椎动脉压迫、刺激所致的颈性眩晕,其典型的临床症状,是与颈部体位和活动相关的“一过性”急性眩晕,尤其是早期病例。 如果病程持久,很可能加入血液粘稠度升高及椎动脉管壁改变等因素而引起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就会演变为持续“昏沉沉”等症状。多为中老年病人。三. 颈性眩晕的诊断与对策 临床上,眩晕病人常十分迷茫,不知道就诊哪一科为好,各科医生由于不可避免的知识与经验的局限性,思路相差甚远,治疗方法也大相径庭

7、,面对病人十分困惑。 摆脱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患者的具体病因,实施个体化对策,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消除病因、改变病理、缓解症状。 由于骨赘形成造成眩晕的病例: 其典型症状是与颈部体位和活动密切相关的“一过性”眩晕,甚至跌倒。严重病例、反复发作并经影像学证实者,应予手术治疗。(一)(一)(一)(一) 由于失稳、错位、甚或滑脱造成眩晕的病例: 采取措施控制失稳、纠正错位、滑脱,往往也需要手术治疗。(二)(二)(二)(二) 由于生理弧度异常造成眩晕的病例: 以颈椎牵引为主导,直到矫正错位、反弓,恢复生理曲度,同时可审慎地辅以手法及内外用药等综合措施,缓解症状,消除痛苦。 如果是由于颈部肌肉韧带受

8、损、痉挛引起的生理曲度异常,则要消除病灶,解除痉挛,如作痛点局部封闭、手法理筋、热敷、外搽药物等。(三)(三)(三)(三) 对于年龄大、病程长、持续“昏沉沉”症状显著的病例: 需要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案以应对其复合型致病因素,即除了矫正颈性失稳、错位、生理曲度异常及颈部软组织动力失衡、肌肉韧带的致痛病灶与痉挛外,还需针对引起其血流动力学异常的诸多因素(如血液粘稠度与椎动脉管壁的硬化,增厚等)进行治疗。(四)(四)(四)(四)“四步手法”自我保健防治早-中期颈椎病湖北中医药大学 骨伤研究所 附属医院 (武汉市武昌花园山4号 430061)邹 季一一.发病特点发病特点高发病率年轻化趋势相关因素:工作、

9、生活方式二二.对策对策不可能都经临床医疗去解决问题。不必要都通过临床医疗手段解决问题。应对措施提前:预防为主。三三. .方法方法第一步:第一步:两手置枕后,两拇指分别揉按 两侧枕骨粗隆处(项韧带附着 点),重复5-10次。“四步手法”预防、延缓、逆转早-中期颈椎病的病变与症状。站立位,抬肩,颈部后伸,两手置于颈后,食、中指伸直并拢,置于颈后正中线两侧,自上而下,纵向梳理颈后两侧项韧带及肌肉。在作此动作时,同时两足跟踮起向上与手法配合作相对运动。作以上动作时,枕部尽量向后上方导引,重复3-5次。第二步:第二步:第三步:第三步:左手掌置于右颈侧方,稳定颈部,头颈向右旋转,此时枕部向后上左方导引;然

10、后反过来,右手掌置于左颈侧,稳定颈部,头颈向左旋转,此时枕部向后上右方导引。重复3-5次。第四步:第四步:两手五指交叉置于颈后,抵住枕骨粗隆,向上后方导引,重复3-5次。上述四步手法坚持下去,必有成效。四四. . 四步自我保健颈椎手法四步自我保健颈椎手法的设计原理与依据的设计原理与依据1.1.针对性:针对性:早-中期“ 颈椎病”的根本原因在于生理弧度变浅-消失-反弓或颈椎节段性小错位。2. 这一病理改变往往是早-中期临床表现及病理上进一步演变发展-恶化的基础。 1.1.由于以上病理改变,导致颈椎内外力 学紊乱持续下去,会引发恶性循环,导致 椎间盘退变/损害/破裂/脱出等一系列继发 性改变,最后

11、导致晚期颈椎病。 1.2.由于以上改变,导致颈动脉被持续牵拉,椎动脉管径变小,供血减少。同时引发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紊乱,导致椎动脉痉挛,脑供血进一步减少。还可能引发“脊柱相关疾病”,如颈椎性高血压等。临床表现为头昏、晕厥,手发麻、疼痛及颈部症状。 由此可见,对于庞大的早-中期颈椎病患者而言,及时纠正颈椎生理弧度异常是当务之急,是针对性极强的措施,以此消除症状、改变病理、消除症状持续的原因,截断病理演变、发展、恶化的始因。2.实用性: 上述早-中期颈椎病患者众多,而且这人群正值上有老、下有小的承上启下的中年时期,工作与家庭事务繁重,痛苦不堪又就医很难,单靠临床途径解决不可能。 而“四步手法”自

12、我保健,效果确实,安全度高,简便易行,节省经费,实在是这一庞大群体切实可用的一种自我保健方法。3.3.科学性:科学性:“四步手法”的设计原理,符合颈椎的生理特性与运动规律。其设计原理是:根据脊柱(包括颈椎)都具有“宜伸不宜屈”、“宜牵不宜压”(压和屈导致椎间盘负荷加大或力学分布异常,而伸与牵则是为椎间盘减压和维护力学平衡)的生理特征,按照“整体观念”的原则,利用“筋骨并重”、“筋骨相互为用”的原理,利用其周围的软组织的“合页”作用,调整各椎节的相互关系、纠正其微型错位(这种微型错位是经常存在的,正是由于它的未及时纠正,、持续存在,才会积累演变成为更严重的问题)、恢复各椎节之间的正常关系,通过手

13、法与颈部运动对颈椎的整体干预作用及纵向理筋的作用,使颈椎的排列生理化,恢复生理性顺列及生理弧度及其柔韧性,从而达到去除病因、纠正病理、消除症状并防止进一步恶化的效果。4.安全性: 在“四步手法”实施过程中,其中后三步都贯穿有纵向(“牵”与“伸”)导引作用,这种导引的方向都是向后上方向后上方,是顺应颈椎的生理曲度的,这种纵向导引是利用了颈椎周围的肌肉、韧带的“合页”作用来达到颈椎的顺列的恢复和生理弧度的矫正,而自始至终没有施加横向力,而且这种作用力是“自我”主动作用而非像颌带牵引和外加的手法那样,在病人处于被动状态下进行。 总之,第一,对椎节所施加的力完全来自于本体自身而无任何外加的力,因此,施力的力度具有本能的自我合理量化(机体的天然自我保护机制)。 第二,整个过程没有任何横向施力(横向力是外加手法医疗风险与失误的主要原因)。 因此,导引力的作用方向、方式都更加合理,也显然更安全,完全可以避免临床上并不鲜见的由于手法失误(由于方向、力量等元素难以把握很准)导致的“医源性”损伤,甚至于截瘫等严重后果。总之,对于早-中期颈椎病人而言,完全可以用”四步自我保健方法”,而更安全、更合理.“自我保健手法”完全可以取代目前临床上的牵引/手法之类的“治疗”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