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章--油气勘探理论-(6学时)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678KB
约20页
文档ID:579788292
第二章--油气勘探理论-(6学时)_第1页
1/20

第二章第二章 油气勘探理论油气勘探理论 (6学时)第1节  世界油气勘探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2节  具有中国特色的油气勘探理论第3节  油气勘探的基本理论依据第4节  油气勘探与评价理论的新进展  本章重点本章重点 1.世界油气勘探理论的发展,圈闭找油理论和盆地找油.世界油气勘探理论的发展,圈闭找油理论和盆地找油理论的内容及特点理论的内容及特点2.具中国特色的油气勘探理论的内容及特点.具中国特色的油气勘探理论的内容及特点 3.油气勘探的基本理论依据:.油气勘探的基本理论依据: ((1)沉积盆地是油气形成与聚集的基本单元,盆地的)沉积盆地是油气形成与聚集的基本单元,盆地的发育阶段及勘探工作部署原则;发育阶段及勘探工作部署原则; ((2)生油坳陷控制着油气田的分布和选坳定带的找油)生油坳陷控制着油气田的分布和选坳定带的找油气工作部署原则;气工作部署原则; ((3)圈闭带的分布特点及其油气勘探部署原则圈闭带的分布特点及其油气勘探部署原则 第第1节节 世界油气勘探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世界油气勘探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原始找油理论一、原始找油理论二、圈闭找油理论二、圈闭找油理论三、盆地找油理论三、盆地找油理论 立立足足盆盆地地找找油油,,实实质质上上是是源源控控论论与与圈圈闭闭论论的的有有机机结结合合,,是是现现代代油油气气勘勘探探理理论论的的最最大大特特点点。

70年年代代后后提提出出和和迅迅速速发发展展起起来来的的含含油油气气系系统统理理论论可可以以说说是是对对盆盆地地找找油油理理论论的的系系统统总总结结和和上升发展上升发展 第第2节节 具有中国特色的油气勘探理论具有中国特色的油气勘探理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油气勘探理论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油气勘探理论方面经历了三次大的飞跃:面经历了三次大的飞跃: 是继大庆油田发现以后建立的是继大庆油田发现以后建立的陆相生油陆相生油和陆相大油气田形成理论和陆相大油气田形成理论;; 是继渤海湾油气区发现以后,形成和发是继渤海湾油气区发现以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油气分布理论,包括展起来的油气分布理论,包括源控论和复式源控论和复式油气聚集理论油气聚集理论;; 是继任丘油田发现后形成的是继任丘油田发现后形成的古潜山油田古潜山油田勘探理论勘探理论 一、陆相沉积盆地生油理论 1.陆相沉积盆地生油理论的形成.陆相沉积盆地生油理论的形成 在在30至至40年年代代,,中中国国石石油油地地质质学学家家孙孙健健初初在在酒酒泉泉西西部部盆盆地地调调查查了了石石油油沟沟第第三三系系油油苗苗后后指指出出其其生生油油层层是是陆陆相相白白垩垩系系地地层层。

1941年年,,潘潘钟钟祥祥教教授授根根据据四四川川、、延延长长等等地地区区在在陆陆相相中中新新生生界界发发现现油油气气田田的的客客观观事事实实,,认认为为石石油油不不仅仅来来自自于于海海相相地地层层,,而而且且也也来来自自淡淡水水沉沉积积物物在在40年年代代后后期期,,中中国国还还有有不不少少地地质质家家,,如如王王尚尚文文、、田田在在艺艺等等,,通通过过对对陕陕北北、、新新疆疆及及甘甘肃肃等等地地的的油油田田或或油油气气苗苗进进行行了了大大量量的的地地质质研研究究,,分分别提出了陆相沉积的侏罗系、白垩系及下第三系下部是这些地区的生油层的认识别提出了陆相沉积的侏罗系、白垩系及下第三系下部是这些地区的生油层的认识 50年年代代中中期期,,我我国国石石油油地地质质学学家家根根据据准准噶噶尔尔、、塔塔里里木木、、鄂鄂尔尔多多斯斯、、四四川川、、柴柴达达木木及及酒酒泉泉西西部部等等盆盆地地油油气气地地质质条条件件的的研研究究成成果果,,总总结结出出形形成成陆陆相相生生油油岩岩系系的的基基本本条条件件是是::沉沉降降幅幅度度大大的的中中新新生生代代坳坳陷陷、、封封闭闭的的沉沉积积环环境境以以及及湿湿润润气气候候下下的的湖湖相相沉沉积积。

陆陆相相生生油油的的有有利利条条件件是是,,有有一一定定数数量量的的生生油油有有机机质质,,并并且且具具有有有有利利于于有有机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还原环境质向油气转化的还原环境 进进入入70年年代代后后,,建建立立了了陆陆相相生生油油岩岩评评价价标标准准,,以以及及不不同同盆盆地地((凹凹陷陷))的的有有机机质质演演化化模模式式,,确确定定了了油油 / 岩岩和和油油 / 油油之之间间成成因因关关系系,,提提出出了了生生油油量量的的定定量量计计算算方方法法陆陆相相生生油油的的研研究究开开始始步步入入以以有有机机地地球球化化学学为为基基础础的的理理论论化化、、系系统统化化、、定定量量化化的的新新阶阶段段在在此此基基础础上上,,提提出出::陆陆相相生生油油和和海海相相生生油油在在机机理理上上没没有有本本质质的的差差别别,,与与海海相相地地层层大大面面积积连连片片生生油油的的特特点点不不同同的的是是,,陆陆相相盆盆地地的的油油源源区区往往往往是是以以相相互互分分离离的的““生生油油凹凹陷陷””的的形形式式存存在在的的,,只只要要具具备备了了有有效效的的生生油油岩岩体体积积和和良良好好的的转转化化条条件,就可以形成大的油气田。

件,就可以形成大的油气田 二、油气分布的源控理论  基基本本思思想想是是有有效效烃烃源源岩岩分分布布区区基基本本控控制制了了油油气气田田的的大大致致分分布布范范围围其其特特点点是是::在在陆陆相相沉沉积积盆盆地地中中,,油油气气田田一一般般围围绕绕生生油油凹凹陷陷呈呈半半环环状状、、环环状状、、多多环环状状分分布布;;一一个个生生油油凹凹陷陷就就是是一一个个含含油油区区,,不不论论凹凹陷陷的的大大小小,,只只要要其其具具备备了了良良好好的的生生油油条条件件,,即即使使是是几几百百平平方方公公里里的的微微型型凹凹陷也可能形成丰富的油气聚集陷也可能形成丰富的油气聚集 19611961年年,,基基本本明明确确了了松松辽辽盆盆地地主主要要的的生生油油凹凹陷陷在在古古龙龙、、三三台台地地区区,,最最有有利利和和较较有有利利的的生生油油区区面面积积约约为为5×105×104 4kmkm2 2;;主主力力生生油油层层为为青青山山口口组组灰灰色色泥泥岩岩和和页页岩岩,,平平均均厚厚度度530m530m,,最最厚厚地地区区达达1150m1150m;;有有机机碳碳平平均均含含量量为为((0. 0. 5 5~~1.71.7))% %。

19621962年年,,正正式式提提出出了了围围绕绕生生油油坳坳陷陷找找油油的的观点,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益观点,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益 BP BP蒂索在研究巴黎盆地侏罗系生油问题时,发现所有油田及孤立蒂索在研究巴黎盆地侏罗系生油问题时,发现所有油田及孤立的油流井均位于生油层最好的地区之中,而生油潜力小于的油流井均位于生油层最好的地区之中,而生油潜力小于500g/t500g/t的的地区只钻出了干井前苏联地质学家罗诺夫的研究也表明,伏尔加地区只钻出了干井前苏联地质学家罗诺夫的研究也表明,伏尔加- -乌拉尔含油气区附近的泥盆系地层的含碳量比俄罗斯其他地区要高乌拉尔含油气区附近的泥盆系地层的含碳量比俄罗斯其他地区要高得多,产油区的平均有机碳含量为得多,产油区的平均有机碳含量为1. 6%1. 6%,在无油区仅为,在无油区仅为5. 1‰5. 1‰ 三、复式油气聚集理论  主要地质特点是:主要地质特点是: ((1))断断陷陷分分割割性性强强,,不不具具备备形形成成大大型型褶褶皱皱背背斜斜的的地地质质条条件件,,而而形形成成各各种种类类型型断裂构造带,断裂网络纵横交错,切割形成不同级别断块区和断块体。

断裂构造带,断裂网络纵横交错,切割形成不同级别断块区和断块体 ((2))在在沉沉积积上上,,每每一一断断陷陷自自成成一一个个沉沉积积单单元元,,具具有有河河湖湖沉沉积积体体系系特特点点;;沉沉积积物物源源方方向向多多、、沉沉积积体体系系多多相相带带复复杂杂和和岩岩性性变变化化快快;;储储集集岩岩体体类类型型多多,,规规模模小小,,横横向向连连通通程程度度差差,,但但在在平平面面上上不不同同类类型型储储集集岩岩体体呈呈环环带带状状分分布布,,在在纵纵向向上上它它们又相互叠置,具有明显不同于海相沉积的特点们又相互叠置,具有明显不同于海相沉积的特点 渤渤海海湾湾盆盆地地在在中中新新生生代代具具有有多多断断陷陷、、多多断断块块、、多多含含油油气气层层和和多多种种油油气气藏藏类类型型的的复复杂杂含含油油气气盆盆地地,,油油气气资资源源十十分分丰丰富富,,在在油油气气分分布布规规律律方方面面,,具具有有复复式式成成藏藏的的基基本本特特点点我我国国石石油油勘勘探探地地质质家家和和勘勘探探家家于于80年年代代初初,,提提出出了了复复式式油气聚集(区)带的概念油气聚集(区)带的概念。

复式油气聚集(区)带一般从属于一定的构造断裂带,它不是一个单一复式油气聚集(区)带一般从属于一定的构造断裂带,它不是一个单一层系、单一的油气藏类型和规则的油水关系的油田,而是由多个含油气层系、层系、单一的油气藏类型和规则的油水关系的油田,而是由多个含油气层系、多油气水系统、多类型油气藏组成的油气藏群,常常是由大小不等、数十至多油气水系统、多类型油气藏组成的油气藏群,常常是由大小不等、数十至数百个不同规模的油气藏组成它们在纵向上相互叠置,平面上迭合连片,数百个不同规模的油气藏组成它们在纵向上相互叠置,平面上迭合连片,构成了一个复式油气田构成了一个复式油气田 四、古潜山油气田勘探理论  冀冀中中坳坳陷陷古古潜潜山山油油田田的的地地质质储储量量占占了了总总储储量量的的一一半半以以上上在在渤渤海海湾湾盆盆地地辽辽河河、、济济阳阳、、冀冀中中等等坳坳陷陷中中发发现现了了一一大大批批古古潜潜山山油油气气田田19981998年年在在黄黄骅骅坳坳陷陷深深层层的的奥奥陶陶系系勘勘探探又又获获重重大大突突破破,,发发现现了了千千米米桥桥古古潜潜山山凝析气田。

凝析气田 我我国国石石油油地地质质工工作作者者就就建建立立完完整整的的古古潜潜山山油油气气田田勘勘探探理理论论::((1 1))将将潜潜山山油油气气藏藏划划分分为为断断块块山山((如如任任丘丘古古潜潜山山))、、褶褶皱皱山山((高高阳阳低低凸凸起起))、、残残山山((板板深深7 7井井潜潜山山))等等三三种种主主要要类类型型2 2))提提出出““新新生生古古储储””型型潜潜山山油油气气藏藏的的重重要要成成油油机机理理是是““早早抬抬、、中中埋埋、、晚晚稳稳定定””早早抬抬””是是指指前前第第三三纪纪的的构构造造运运动动使使前前第第三三系系潜潜在在储储层层抬抬升升至至地地表表和和近近地地表表,,遭遭受受风风化化、、淋淋滤滤、、溶溶蚀蚀,,形形成成大大量量的的次次生生储储集集空空间间;;““中中埋埋””是是指指埋埋藏藏的的最最佳佳时时期期,,特特别别是是早早第第三三纪纪时时期期,,潜潜山山被被有有效效的的生生油油岩岩覆覆盖盖,,加加上上良良好好的的运运移移通通道道((断断层层、、不不整整合合面面等等)),,构构成成了了古古潜潜山山形形成成大大型型油油气气藏藏的的关关键键因因素素;;““晚晚稳稳定定””是是潜潜山山油油气气藏藏得得以以保保存存的的必必要要条条件件。

3 3))对对潜潜山山储储集集体体的的储储集集空空间间类类型型进进行行了了深深入入研研究究,,提提出出了了潜潜山山油油气气藏藏高高产产条条件件,,并并逐逐步步形形成成了了潜潜山山油油气气藏藏针针对对性性强强的的储储量量计计算算方方法法4 4))系系统统研研究究了了潜潜山山及及潜潜山山内内幕幕的的地地球球物物理理响响应应特特征征,,使使潜潜山山圈圈闭闭钻钻探成功率提高到了探成功率提高到了30—35%30—35% 第第3节节 油气勘探理论新进展油气勘探理论新进展80年代以来,世界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地质理论新进展石油地质理论新进展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以板块构造为基础的盆地评价理论一、是以板块构造为基础的盆地评价理论一、是以板块构造为基础的盆地评价理论一、是以板块构造为基础的盆地评价理论; ; ; ;二、是以有机地球化学为基础的烃源岩评价理论,如煤成烃二、是以有机地球化学为基础的烃源岩评价理论,如煤成烃二、是以有机地球化学为基础的烃源岩评价理论,如煤成烃二、是以有机地球化学为基础的烃源岩评价理论,如煤成烃理论和未熟理论和未熟理论和未熟理论和未熟- -低熟油理论低熟油理论低熟油理论低熟油理论; ; ; ;三、是以油气系统为基础的区带及圈闭评价理论三、是以油气系统为基础的区带及圈闭评价理论三、是以油气系统为基础的区带及圈闭评价理论三、是以油气系统为基础的区带及圈闭评价理论; ; ; ;四、是以层序地层学为基础的勘探综合评价理论四、是以层序地层学为基础的勘探综合评价理论四、是以层序地层学为基础的勘探综合评价理论四、是以层序地层学为基础的勘探综合评价理论 ; ; 一、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的盆地评价理论一、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的盆地评价理论 70年年代代后后,,地地质质学学家家可可以以从从全全球球角角度度利利用用古古地地理理的的再再造造来来重重塑塑盆盆地地的的发发生生发发展展历历史史,,可可以以通通过过盆盆地地的的分分类类来来整整体体、、动动态态地地评评价价沉沉积积盆盆地地的的含含油油气气远远景景。

一一方方面面,,它它使使人人们们能能够够从从全全球球板板块块构构造造格格局局角角度度来来研研究究世世界界油油气气资资源源的的时时空空分分布布另另一一方方面面,,也也使使人人们们可可以以从从盆盆地地所所处处的的大大地地构构造造位位置置来来进行盆地的分类,对盆地或者盆地体系进行油气资源的类比及远景预测进行盆地的分类,对盆地或者盆地体系进行油气资源的类比及远景预测 根根据据全全球球大大地地构构造造的的观观点点,,全全球球油油气气资资源源可可以以划划分分为为北北方方油油气气域域、、特特提提斯斯油油气气域域、、冈冈瓦瓦纳纳油油气气域域和和太太平平洋洋油油气气域域在在地地质质历历史史时时期期,,靠靠近近赤赤道道古古纬纬度度30范范围围内内以以及及全全球球性性温温暖暖气气候候变变化化时时期期((如如侏侏罗罗纪纪))有有利利于于烃烃源源岩岩的的发发育育北北方方油油气气域域的的古古生生代代及及特特提提斯斯油油气气域域在在地地质质演演化化过过程程中中主主要要位位于于赤赤道道附附近近,,因因而而成成为为全全球球油油气气资资源源富富集集的的地地区区据据第第十十四四届届世世界界石石油油大大会会的的报报道道,,全全球球常常规规油油可可采采资资源源量量为为3113×108t,,天天然然气气328×1012m3,,而而油油气气资资源源的的68%分分布布于于特特提提斯斯油油气气域域,,23%分分布布于于北北方方油油气气域域,,5%分分布布于于太太平洋油气域,平洋油气域,4%分布于冈瓦纳油气域。

分布于冈瓦纳油气域 以以大陆内裂谷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为代表的拉张盆地,以前陆大陆内裂谷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为代表的拉张盆地,以前陆盆地为代表的挤压型盆地,以及具有长期发育历史的克拉通盆地具有各自盆地为代表的挤压型盆地,以及具有长期发育历史的克拉通盆地具有各自不同的成油规律不同的成油规律以这些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我们合理评价盆地的勘探前以这些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我们合理评价盆地的勘探前景,建立不同的勘探模式的重要依据景,建立不同的勘探模式的重要依据 二、以有机地球化学为基础的烃源岩评价理论二、以有机地球化学为基础的烃源岩评价理论             80年代以来,由于显微镜荧光测定技术,热解分析技术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准确地确定生油母质的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进行油源对比和生油岩潜力的定量评价,从而促进了烃源岩评价理论的发展,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煤成烃理论、低熟油理论、碳酸岩盐成烃理论等  1.煤成烃理论  研究表明,煤系地层形成的原油在烃类组成和有机质演研究表明,煤系地层形成的原油在烃类组成和有机质演化方面具备一些独有的特性:化方面具备一些独有的特性: ((1)煤成油的族组成具有饱和烃含量高,而非烃和沥青质含)煤成油的族组成具有饱和烃含量高,而非烃和沥青质含量低的特点,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典型的煤成油,非烃量低的特点,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典型的煤成油,非烃+沥青沥青质的含量小于质的含量小于10%;; ((2)在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上,煤成油富含高碳数正构烷烃,)在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上,煤成油富含高碳数正构烷烃,一般具有高的姥鲛烷优势(一般具有高的姥鲛烷优势(Pr/Ph>2),富含高等植物生源的),富含高等植物生源的环烷烃类及其衍生物,富含陆源三萜烷及明显的藿烷类和含各环烷烃类及其衍生物,富含陆源三萜烷及明显的藿烷类和含各种芳香烃类,具有种芳香烃类,具有C29甾烷的优势;甾烷的优势; ((3)煤成油的)煤成油的δδ13C的特征值为的特征值为-27. 00——-25. 00‰‰,反映了,反映了煤成油母质类型和基本物源构成特征。

其族组成的碳同位素组煤成油母质类型和基本物源构成特征其族组成的碳同位素组成,一般饱和烃最轻,非烃次之,沥青质和芳烃则较重成,一般饱和烃最轻,非烃次之,沥青质和芳烃则较重 2.低熟-未熟油理论  低低熟熟油油气气系系指指所所有有非非干干酪酪根根晚晚期期热热降降解解成成因因的的各各类类低低温温早早熟熟的的非非常常规规油油气气,,即即烃烃源源岩岩中中的的某某些些有有机机质质在在埋埋藏藏升升温温达达到到干干酪酪根根生生烃烃高高峰峰阶阶段段以以前前((R0=0. 2~~0.7%)),,由由不不同同生生烃烃机机制制的的低低温温生生物物化化学学或或化化学学反反应应生生成成并并释释放放的的液液态态和和气气态态烃烃类类,,包包括括天天然然气气、、凝凝析析油油、、轻轻质质油油、、原原油油和和重重油油,,相相当当于于干干酪酪根根生生烃烃模模式式的的“未未成成熟熟”和和/或或“低低成成熟熟”阶阶段段,,国国外外文文献献上上惯惯称称为为“immature oils”,,国国内内常常统统称称为为“低低熟熟油油”((王王铁铁冠冠,,1992) 实际上,低熟油气与常规的成熟油气一样,也经历过有机实际上,低熟油气与常规的成熟油气一样,也经历过有机质脱含氧和加氢的生烃过程,油气的脂碳键都是氢饱和的,一质脱含氧和加氢的生烃过程,油气的脂碳键都是氢饱和的,一般都不含烯烃。

因此,从烃类组成意义上讲,低熟油气本来应般都不含烯烃因此,从烃类组成意义上讲,低熟油气本来应属于成熟烃类之列,只是因其特定的有机母质的生烃活化能低,属于成熟烃类之列,只是因其特定的有机母质的生烃活化能低,可以低温早熟生成油气,生烃高峰出现于干酪根的未成熟可以低温早熟生成油气,生烃高峰出现于干酪根的未成熟——低低成熟阶段,才归诸于成熟阶段,才归诸于““低熟油气低熟油气””范畴 3.碳酸盐岩生烃理论  碳碳酸酸盐盐岩岩成成烃烃特特征征与与泥泥岩岩成成烃烃有有不不同同之之处处尽尽管管碳碳酸酸盐盐岩岩中中似似镜镜质质体体和和固固体体焦焦沥沥青青所所代代表表的的成成熟熟度度已已经经较较高高((R0=1. 1~~1 . 4%)),,但但其其所所含含的的可可溶溶重重质质沥沥青青仍仍然然保保持持着着相相当当低低的的成成熟熟度度((Tmax=420~~440℃℃,,临临界界成成熟熟))这这种种现现象象称称为为碳碳酸酸盐盐岩岩中中有有机机质质的的“差差异异成成熟熟效效应应”,,它它的的产产生生与与碳碳酸酸盐盐岩岩的的催化效能较低以及固体有机质对压力作用比较敏感有关催化效能较低以及固体有机质对压力作用比较敏感有关。

该理论的提出,使我们认识到,不宜把泥质烃源岩中可该理论的提出,使我们认识到,不宜把泥质烃源岩中可溶和不溶有机质的同步成烃演化模式,生搬硬套地应用于碳溶和不溶有机质的同步成烃演化模式,生搬硬套地应用于碳酸盐岩的成烃过程对于碳酸盐岩来说,干酪根成熟度大于酸盐岩的成烃过程对于碳酸盐岩来说,干酪根成熟度大于生油窗的下限(生油窗的下限(R0=15%)时,仍有一定量的原油、凝析油生)时,仍有一定量的原油、凝析油生成据此可以认为,我国碳酸盐岩生油岩的生烃潜力是相当成据此可以认为,我国碳酸盐岩生油岩的生烃潜力是相当可观的可观的 三、以含油气系统为基础的目标评价理论  Magoon((1994))将将含含油油气气系系统统((Petroleum system))定定义义为为已已发发现现和和未未发发现现的的具具有有成成因因联联系系的的油油气气藏藏及及相相关关地地质质要要素素的的集集合合体体它它包包括括成成熟熟的的烃烃源源岩岩及及其其所所形形成成的的所所有有油油气气藏藏,,并并包包含含油油气气藏藏形形成成时时不不可可缺缺少少的的一一切切地地质质要要素素和和地地质质作作用用。

这这些些地地质质要要素素包包括括烃烃源源岩岩、、储储集集岩岩、、盖盖层层及及上上覆覆岩岩层层,,地地质质作作用用包包括括圈圈闭闭形形成成、、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油气藏保存与破坏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油气藏保存与破坏 含油气系统是一种介于含油气盆地(凹陷)与油气聚集区带含油气系统是一种介于含油气盆地(凹陷)与油气聚集区带之间的含油气地质单元由于含油气系统将各种成油基本要素和之间的含油气地质单元由于含油气系统将各种成油基本要素和地质作用纳入到统一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地质作用纳入到统一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来阐明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与形成过程,强调了石油地质的研究,来阐明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与形成过程,强调了石油地质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动态性,它不仅为预测有利油气聚集区带提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动态性,它不仅为预测有利油气聚集区带提供了手段,更为区带及圈闭(目标)的优选决策提供了供了手段,更为区带及圈闭(目标)的优选决策提供了““系统化系统化““的逻辑思维方式的逻辑思维方式 四、以层序地层学为基础的生储盖综合评价与预测理论四、以层序地层学为基础的生储盖综合评价与预测理论 层层序序地地层层学学是是八八十十年年代代后后期期在在沉沉积积学学、、地地层层学学和和地地震震勘勘探探技技术术不不断断发发展展、、资资源源不不断断积积累累的的基基础础上上发发展展起起来来的的一一门门新新兴兴学学科科,,其其理理论论基基础础是是全全球球海海平平面面的的周周期期性性升升降降、、构构造造沉沉降降、、沉沉积积物物供供给给、、全全球球气气候候变变化化、、地地形形和和地地貌貌等等因因素素控控制制着着沉沉积积层层序序的的发发生生、、层序的类型、层序内部地层的展布和相带分布。

层序的类型、层序内部地层的展布和相带分布 层层序序地地层层学学十十分分强强调调层层序序划划分分和和地地层层对对比比的的等等时时性性,,这这是是它它区区别别于于生生物物地地层层学学、、岩岩性性地地层层学学、、地地震震地地层层学学的的主主要要标标志志之之一一因因此此,,层层序序地地层层学学在在勘勘探探程程度度低低的的探探区区,,可可以以使使人人们们能能够够更更精精确确地地进进行行盆盆地地范范围围年年代代地地层层学学划划分分和和精精细细对对比比,,进进行行古古地地理理再再造造,,建立盆地三维地质结构,正确恢复盆地的沉积充填和演化历史,为盆地模拟服务建立盆地三维地质结构,正确恢复盆地的沉积充填和演化历史,为盆地模拟服务 另另一一方方面面,,层层序序地地层层学学研研究究通通过过综综合合应应用用反反射射地地震震资资料料和和露露头头、、钻钻井井资资料料,,建建立立盆盆地地的的等等时时地地层层格格架架,,来来进进一一步步了了解解地地层层内内部部岩岩性性岩岩相相变变化化,,进进行行生生储储盖盖的的综综合合预预测,评价储层非均质性、流体性质、压力系统特征,为油藏描述服务。

测,评价储层非均质性、流体性质、压力系统特征,为油藏描述服务 在勘探程度低的地区,层序地层学是一种寻找和发现隐蔽油气藏的一种新手段在勘探程度低的地区,层序地层学是一种寻找和发现隐蔽油气藏的一种新手段低水位体系域中的盆底扇、斜坡扇等浊积砂,低水位楔状体中的三角洲及分流河道砂,低水位体系域中的盆底扇、斜坡扇等浊积砂,低水位楔状体中的三角洲及分流河道砂,海进体系域中的席状砂等都是形成岩性和地层圈闭的有利场所,通常是油气勘探的重海进体系域中的席状砂等都是形成岩性和地层圈闭的有利场所,通常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而高水位体系域中往往形成大型的三角洲,是形成大型油气田的有利场所而高水位体系域中往往形成大型的三角洲,是形成大型油气田的有利场所借助高分辨率地震、三维地震资料,可以成功地进行钻前的岩相预测,评价生储盖的借助高分辨率地震、三维地震资料,可以成功地进行钻前的岩相预测,评价生储盖的空间分布,来有效预测地层和岩性等隐蔽圈闭,从而提高圈闭钻探的成功率在勘探空间分布,来有效预测地层和岩性等隐蔽圈闭,从而提高圈闭钻探的成功率在勘探成熟区甚至油田开发区,通过层序地层学研究,储集层的精细对比,可以建立精细的成熟区甚至油田开发区,通过层序地层学研究,储集层的精细对比,可以建立精细的储层地质模型,来达到增加新的探明储量,正确指导油田的滚动勘探开发之目的。

储层地质模型,来达到增加新的探明储量,正确指导油田的滚动勘探开发之目的 思考题思考题 1.世界油气勘探理论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发展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具有中国特色的油气勘探理论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对我国油气勘探发挥过哪些作用?3.“源控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它对于指导油气勘探有何意义?4.含油气系统概念对油气勘探的意义何在?5.油气勘探的基本理论依据是什么?6.盆地发育阶段及其勘探工作部署原则是什么?  参考资料参考资料 1.赵重远.赵重远. 石油地质学发展:反思和展望石油地质学发展:反思和展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8,,19((1),),13~~15.2.程克明,王铁冠,钟宁宁等著.程克明,王铁冠,钟宁宁等著. 烃源岩地球化学烃源岩地球化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3.阎敦实等.阎敦实等. 渤海湾含油气盆地断块活动与古潜山油气田的形成渤海湾含油气盆地断块活动与古潜山油气田的形成. 石油学报,石油学报,1980((1)).4.丁贵明、甘克文等著.丁贵明、甘克文等著. 油气勘探工程新进展(一)油气勘探工程新进展(一).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5..胡胡朝朝元元. 生生油油区区控控制制油油气气田田分分布布——中中国国东东部部陆陆相相盆盆地地进进行行区区域域勘勘探探的的有有效效理理论论. 石石油油学学报报,,1982((2),),9~~14.6.胡见义,黄第藩等著.胡见义,黄第藩等著. 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7..胡胡见见义义. 含含油油气气地地质质单单元元序序列列划划分分及及其其意意义义. 中中国国石石油油学学会会石石油油地地质质专专业业委委员员会会编编,,中中国国含含油油气气系系统的应用与进展统的应用与进展.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3~~8.8.宋建国,张光亚摘译.宋建国,张光亚摘译. 勘探目标评价方法勘探目标评价方法. 世界石油工业,世界石油工业,1998,,5((8),),10~~14.9..赵赵文文智智,,何何登登发发等等. 含含油油气气系系统统的的内内涵涵与与描描述述方方法法. 中中国国石石油油学学会会石石油油地地质质专专业业委委员员会会编编,,中中国国含含油气系统的应用与进展,油气系统的应用与进展,9-24.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0..张张厚厚福福. 浅浅论论油油气气系系统统及及应应用用. 中中国国石石油油学学会会石石油油地地质质专专业业委委员员会会编编,,中中国国含含油油气气系系统统的的应应用用与与进展,进展,50-59.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1.张厚福著.张厚福著. 石油地质学新进展石油地质学新进展.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12..Dow W G. Application of oil correlation and source rock data to exploration in Williston basin. AAPG Bull., 1974,,58((7):):1253~~1262.13..Magoon L B, 1988, The petroleum system- a classification scheme for research, exploration, and resource assessment, petroleum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 U. S. Geol. Surv. Bull., 1872::2~~15.14..Magoon L B and Dow W G. The petroleum system – from source to trap. AAPG Memoir 60, 1994.15..Robert K. Merrill, 1991. Source and Migration Processes and Evalution Techniques. AAPG.16.钟宁宁,张枝焕著.钟宁宁,张枝焕著. 石油地球化学进展石油地球化学进展.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15 图2-3,4,5 图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