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4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一讲 文言文阅读(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79777814 上传时间:2024-08-27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12.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4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一讲 文言文阅读(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4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一讲 文言文阅读(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4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一讲 文言文阅读(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4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一讲 文言文阅读(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4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一讲 文言文阅读(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4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一讲 文言文阅读(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4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一讲 文言文阅读(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陕西专用(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通“叛”,背叛 古义:泛指内外亲属今义: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成员 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古义:城墙今义:城市 名词做动词,限制 形容词作动词,威慑 指

2、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外城 包围 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指盔甲之类 放弃 实施“仁政” 助词,的 代词,指城郭 助词,的 动词,到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多;不施

3、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少。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家人和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三、问题探究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文章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证:开头提出论点,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对“人和”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得道”才会“战必胜”,从而阐明了“人和”的重要性。2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章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文章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要施行“仁政”(“王道”),实现“人和”,

4、使天下归顺。(或“要体恤百姓,凝聚人心”)四、文章中心本文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在战争中所起作用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是是否施行“仁政”。从而表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离开 巩固 这样 兵器 D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用天下人都归顺的力量,攻打连家人和亲戚都背叛的国君,所以,施“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要战就一定能胜利。4“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相关事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_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_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_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_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能举类似一例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