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新**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87.31KB
约21页
文档ID:579705953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_第1页
1/2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CH/T9005-2009 1、定义与术语1.1基础地理信息作为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和空间分析基础的地理信息1.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作为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和空间分析基础的地理信息数据,该数据反映和描述了地球表面测量控制点、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植被与土质、地籍、地名等有关自然和社会要素的位置、形态和属性等信息 1.3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实现其输入、编辑、浏览、查询、统计、分析、表达、输出、更新等管理、维护与分发功能的软件和支撑环境的总称 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组成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和支撑环境三部分组成,一般包括现势库和历史库其中,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核心,按类型分为大地测量数据、数字线划图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和数字正射影像数据五个分库,分库又根据比例尺和分辨率的变化细化为子库,子库也可根据要素分成若干层;管理系统和支撑环境是数据存储、管理和运行维护的软硬件及网络条件 3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分级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分为国家、省区和市(县)三级,国家级包括1:1 000 000 、1:250 000 和1:50 000 ,省区级包括1:10 000 和1:5 000 ,市(县)级包括1:2 000 、1:1 000 和1:500 ;各级应横向上保证相邻地域之间的衔接,纵向上建立多尺度数据垂直逻辑关联。

4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4.1 数据内容4.1.1 1:1 000 000 包含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和地名等数据Ø数字线划图数据采用国家统一的坐标和高程系统,若需投影,则采用正轴等角割圆锥投影,按6°分带, 6° ×4° (经差×纬差)分幅,主要内容包括政区、居民地、铁路、公路、机场、文化要素、水系、地貌、植被、土地覆盖、其他自然要素、海底地貌、其他海洋要素和地理格网等Ø数字高程模型的格网间距为1000mØ地名数据包含各类地名的位置及名称 4.1.2 1:250 000 包含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和地名等数据Ø数字线划图采用国家统一的坐标和高程系统,若需投影,则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6°分带,1°30′×1°(经差×纬差)分幅,主要内容包括水系、居民地、铁路、公路、境界、地形、其他要素、辅助要素、坐标网等Ø数字高程模型的格网间距为100mØ地名数据包含各类地名的位置及名称 4.1.3 1:50 000 包含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栅格地图、数字正射影像和地名等数据Ø数字线划图采用国家统一的坐标和高程系统,若需投影,则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6°分带,15′×10′(经差×纬差)分幅,主要内容包括水系、居民地、交通、境界与政区、地貌与土质、植被、管线等。

Ø数字高程模型的格网间距为25mØ数字栅格地图是现有1:50 000 模拟地形图的数字形式,按地面分辨率4m 输出,按标准1:50 000 图幅分幅存储Ø数字正射影像是将航空像片或高分辨率卫片的影像数据,经逐像元进行几何改正,按标准1:50 000 图幅范围裁切和镶嵌生成,地面分辨率不大于5mØ地名数据包含各类地名的位置及名称 4.1.4 1:10 000 包含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栅格地图、数字正射影像和地名等数据Ø数字线划图采用国家统一的坐标和高程系统,若需投影,则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分带,3′45’’×2′30”(经差×纬差)分幅,主要内容包括测量控制点、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植被与土质等Ø数字高程模型的格网间距为12.5m 或5mØ数字栅格地图是现有1:10 000 模拟地形图的数字形式,按地面分辨率0.8m 输出,按照1:10 000 数字线划图分幅存储Ø数字正射影像是将航空像片或高分辨率卫片的影像数据,经逐像元进行几何改正,按标准1:10 000 图幅范围裁切和镶嵌生成,地面分辨率为1mØ地名数据包含各类地名的位置及名称 4.1.5 1:5 000 包含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栅格地图和数字正射影像等数据。

Ø数字线划图采用国家统一的坐标和高程系统,若需投影,则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分带,1′52.5 ” ×1′15”(经差×纬差)格网分幅,主要内容包括测量控制点、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植被与土质等Ø数字高程模型的格网间距为2.5mØ数字栅格地图是现有1:5 000 模拟地形图的数字形式,按地面分辨率0.5m 输出,按照1:5 000 数字线划图分幅存储Ø数字正射影像是将航空像片或高分辨率卫片的影像数据,经逐像元进行几何改正,按标准1:5 000 图幅范围裁切和镶嵌生成,地面分辨率为0.5m 4.1.6 1:2 000 、1:1 000 和1:500 包含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和数字正射影像Ø数字线划图采用国家统一的坐标和高程系统,确有必要时,可采用依法批准的独立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若需投影,则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3°分带,矩形分幅,其规格为50cm×50cm 或40cm×50cm主要内容包括测量控制点、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植被与土质、地籍和地名等Ø数字高程模型的格网间距为2.5mØ数字正射影像是将航空像片的影像数据,经逐像元进行几何改正,按50cm×50cm 或40cm×50cm 标准图幅范围裁切和镶嵌生成,地面分辨率为0.2m。

4.2 数据检查 对大地测量数据、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栅格地图和数字正射影像及其元数据进行检查,包括数学基础、数据完整性、逻辑一致性、位置精度、属性精度等内容4.2.1 数学基础检查 检查数据的平面坐标基准、高程基准、投影、分带和分幅情况是否符合要求4.2.2 数据完整性检查 检查数据覆盖范围、图幅总数量是否完整;要素、数据层与内部文件是否完整 4.2.3 逻辑一致性检查 检查数字线划图数据拓扑关系、概念、格式是否一致;数字高程模型和数字正射影像图像灰度值及色调、数据格式是否一致;数字栅格地图数据格式是否一致4.2.4 位置精度检查 检查数据的平面位置精度和高程精度是否符合要求;数字正射影像和数字栅格地图的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格网大小是否符合要求4.2.5 属性精度检查 检查属性项名称、类型、长度、顺序以及属性值、分类等内容是否正确 4.3 数据组织4.3.1 大地测量数据按类别分层分等级组织4.3.2 数字线划图数据采用物理上分幅、分区块或按要素分层来组织分幅、分区块组织时应通过接边处理确保数据库逻辑无缝;按要素分层组织时同一类数据放在同一层,每层通过拼接处理确保物理无缝,用于制图的辅助点、线、面数据应单独放在同一层。

不同尺度的同类要素数据应建立垂直关联,同一尺度的要素数据间应建立正确拓扑关系4.3.3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按分幅、分块或分区组织管理,并建立多级金字塔索引结构以提高存取速度;以对象关系数据库的方式存放金字塔各级数据 4.3.4 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按分幅、分块或分区组织管理,通过接边处理确保数据逻辑无缝;建立多级金字塔索引结构以提高存取速度;以对象关系数据库的方式存放金字塔各级影像数据4.3.5 数字栅格地图数据的组织以图幅为单元组织,并建立区域索引4.3.6 地名数据采用分幅、分区块或按类别分层来组织4.3.7 历史数据的组织与其同源现势数据组织方式相同4.3.8 元数据采用与所描述的数据对象(图幅、图层或块、区)的数据组织方式相同 5 管理系统5.1 输入输出 输入功能包括对入库数据的检查、录入、添加和确认;输出功能包括按照产品标准或用户需求所进行的产品制作、导出和分发5.2 数据处理 具有坐标及投影变换、高程换算、数据裁切、数据格式转换以及影像数据的对比度、灰度(色彩)、饱和度一致性调整等功能5.3 数据表达 具有将数据组合、叠加、符号化显示和放大、缩小、漫游、前视图、后视图等浏览功能。

5.4 查询统计 具有以不同的查询条件对各种数据进行单独的、组合的、相互的查询与检索,并能依据查询结果提取数据和对数据进行统计功能5.5 数据更新 具有实现包括数据库中各子库、要素、属性和其它信息的更新与维护,可采用直接编辑或批量导入等方法实现数据的更新5.6 历史数据管理 具有采取修改对象加注时间标识和版本管理方式,或者两者的有机结合方式实现历史数据库的建立、删除、修改,以及历史数据查询、统计和分析等功能 5.7 元数据管理 具有提供元数据注册、编辑、修改和元数据查询、统计、分析、输出等功能;元数据与其对应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应建立关联,应能实现与其对应的基础地理数据进行同步更新更新后的元数据应备份,并建立历史元数据库5.8 安全管理 具有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日志管理、事务管理、数据库备份与恢复功能数据库备份包括数据的备份和系统软件的备份备份可采用全备份或增量备份方式,定期检查数据库备份的可用性 6 支撑环境6.1 服务器设备 服务器设备应能够支持海量信息存储,预留扩展空间,运行稳定、安全可靠6.2 存储备份设备 存储备份设备应具有空间数据的安全高效存储备份能力,并预留扩展空间;有条件可建立异地存贮备份机制。

6.3 外围设备 根据需要配置扫描仪、绘图机、打印机、刻盘机、磁带机等外围设备,满足数据输入和成果输出的需要6.4 网络环境 应采用涉密的内部局域网或测绘专网,并建立完备的安全管理措施,具备漏洞扫描、入侵检测、数据包过滤、防病毒、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和主机监控等能力。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