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大气的成分1.2 大气的垂直结构1.3 大气的状态方程1.4 大气的静力学方程及其应用1.5 基本气象要素思考题第1章 大气的基本特征气象学与气候学第1章 大气的基本特征 目前,地球低空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气体及浮悬的固、液态杂质组成l干洁空气:不含水汽(水滴/冰晶)和其它固体杂质的大气l主要成分氮、氧和氩,亦称永久成分(Permanent Gases),占99.96%;l次要成分包括二氧化碳及氢、氖、氦、氪、氡及臭氧等稀有气体,亦称可变成分(Variable Gases )1.1 大气的成分1.1.1 干空气表1·1大气的气体组成成分 永久成分可变成分第1章 大气的基本特征l臭氧:Ø含量:很低、易变;Ø来源:①高层大气由太阳紫外线产生光化学作用,使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再与氧分子结合而成;②低层大气通过有机物氧化、雷暴闪电及光化学反应等作用形成Ø分布:近地面很少,从10km向上逐渐增加,到20km~25km达到最大值,形成所谓的臭氧层(Ozone layer),再向上由逐渐减少,至55km~60km已微不足道水平方向上,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加,季节上,春季最大、夏季最小。
Ø作用:高层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升温;近地面则对生物有害1.1 大气的成分1.1.1 干空气臭氧垂直分布臭氧层对流层臭氧平流层臭氧形成机制对流层臭氧形成机制第1章 大气的基本特征l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指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及水汽等其中CO2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主要来自火山喷发、有机物的燃烧、腐烂及动植物的呼吸等l温室效应: 太阳(短波)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并被其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则几乎全部被大气所吸收,大气向外太空和地面发出长波辐射,后者称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升温1.1 大气的成分1.1.1 干空气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地 面l水汽:在自然界的温度和压力下唯一能发生相变的成分Ø来源:地球表面(海洋)水分的蒸发,然后随上升气流向上输送Ø含量:变化较大(0~4%),水汽垂直分布范围只在1020km以下Ø特点:具有固、气、液三态,常温下发生相变的唯一大气成分,相变过程中吸收和放出潜热能,同时能强烈吸收和放出长波辐射,对地面和空气温度影响极大是云、雾、霜、雨和雪等常见天气现象产生的先决条件 Ø分布:①夏季多于冬季;②低纬度多于高纬度、海面多于陆面;③随高度增加而减少,主要分布于2~3km以内。
第1章 大气的基本特征1.1 大气的成分1.1.2 水 汽Clouds•天气现象•海洋过程•海气相互作用Ø定义: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或液体微粒,主要包括尘埃、烟粒、细菌、病毒、花粉和微小盐粒等,亦称为气溶胶(aerosol)粒子Ø来源和分布:火山喷发、风、海浪飞溅、生物过程、流星燃烧及人类活动(如燃烧物质排放至空气中的大量烟粒等)它们多集中于大气的底层;Ø特点:大多成为水汽凝结核,对云、雾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同时固体微粒能散射、漫射和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也能减少地面长波辐射的外逸,对地面和空气温度有一定影响,并会使大气的能见度变坏 第1章 大气的基本特征1.1 大气的成分大气杂质粒子 包括一氧化碳、氨、二氧化硫、硫化氢及臭氧等来自工业、交通运输业含量虽微,但使气候环境污染,对人类有害第1章 大气的基本特征1.1 大气的成分1.1.4 大气污染物质 大气总质量约5.3×1015t,其中50%集中在5.5km高度内,36km 以上只占大气总质量的1%大气圈上界与星际空间之间很难用一个“分界面”把它们截然分开通常以大气中极光是出现的高度确定为大气的上界,约为1200km;若以接近于星际的气体密度的高度来估计大气的上界。
按照人造卫星探测资料推算,这个上界大约在2000~3000km高度上 根据气温垂直分布等,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第1章 大气的基本特征1.2 大气的垂直结构Ø定义:从地面至约12km高的大气层其下垫面为地面,上界高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集中了大气质量的80%和全部水汽,云、雾、雨、雪等也都发生于其中Ø主要特征:(1)气温t随高度z增加而下降,气温直减率γ= dt/dz = 0.65°C/100m;(2)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湍流运动;(3)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上分布很不均匀,形成气团和锋;(4)垂直方向分为摩擦层或行星边界层(厚1km~2km)和自由大气(1km~ 2km以上) 第1章 大气的基本特征1.2.1 对流层1.2 大气的垂直结构大气层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对流层结构自由大气行星边界层Ø定义:自对流层顶到大约55Km左右的大气层;Ø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递增(最初变化较慢,到2025Km气温突增,主要是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②空气的垂直运动比较弱,主要是水平运动,故气层稳定 ③水汽含量少第1章 大气的基本特征1.2.2 平流层1.2 大气的垂直结构Ø定义:自平流层顶到85Km左右的大气层;特点:Ø ① 温度随高度迅速下降(原因主要是无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另外,波长更短的太阳紫外线被高空大气分子吸收,形成电离层); ② 有强烈垂直运动,有高空对流层之称(由于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大气垂直不稳定); ③ 大约在65Km处是电离层,白天强,夜间弱。
第1章 大气的基本特征1.2.3 中间层1.2 大气的垂直结构Ø定义: 亦称热成层或暖层,位于中间层顶以上85800KmØ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迅速增加,波长小于0.175μm 的太阳紫外辐射被该层中的原子氧等吸收所致; ②空气高度电离,故亦称电离层电离层的电离程度有差别,比较强的为E层(100120Km)和F层(200240Km),能反射无线电波第1章 大气的基本特征1.2.4 热层1.2 大气的垂直结构Ø定义:在大气热层以上的大气,是地球大气的最高层,位于800Km以上Ø特点: ①气温也随高度变化不大,由于温度高,空气粒子运动速度很大,又因距地心较远,地心引力较小,所以这一层的主要特点是大气粒子经常散逸至星际空间 ②逸散层的顶部即地球大气层的上界,其高度难以精确确定,通常以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为准,约为1000km~1200km第1章 大气的基本特征逸散层1.2 大气的垂直结构第1章 大气的基本特征1.3.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1.3 大气的状态方程Ø1mol理想气体: PV/T = P0V0/T0 = R*其中,R*=8.31 J mol1K1,称为普适气体常数。
初始状态(标准状态) po=101325Pa vo=22.4×103m3 To=273K任意状态pvT1mol理想气体 其中,R=R*/μ,R称为比气体常数;ρ=M/V为气体密度ØM( g)理想气体: 摩尔数 n=M /µ,µ为摩尔质量,故 PV/T = nR* 或第1章 大气的基本特征1.3.2 干空气状态方程1.3 大气的状态方程Ø干空气比气体常数: 或其中, 为干空气密度(kg/m3), 为干空气比容(m3/kg)Ø干空气状态方程: 第1章 大气的基本特征1.3.3 湿空气状态方程1.3 大气的状态方程 水汽e,mw,ρw 干空气Pd,md,ρd湿空气: P,V,T,m,ρ湿空气密度湿空气密度=水汽密度水汽密度+干空气密度干空气密度利用干空气和水汽状态方程及道尔顿分压定律:利用干空气和水汽状态方程及道尔顿分压定律:第1章 大气的基本特征1.3.3 湿空气状态方程1.3 大气的状态方程或称为虚温其中 由于,TV>T,故湿空气密度小于干空气密度,于是当暖湿空气与干冷空气相遇时,暖湿空气总是被抬升而冷却、水汽饱和、成云致雨。
课堂讨论一Ø匀质大气高度:当气温为0ºC、纬度为45º时,海平面大气压P0为101325Pa,空气密度ρ0为1.293kg/m3假定大气均匀,密度均为ρ0,则此时大气为匀质大气,其高度Z0由下式确定:Ø大气质量:单位截面积匀质大气柱质量m0为: m0=ρ0Z0=10344kg/m2 将m0乘以地球表面积,则得地球大气总质量,约为5x1015tP0P0匀质大气实际大气ρ0ρZ0课堂讨论二Ø大气密度:实际大气密度ρ是随高度z增加而减小,其变化关系为其中,K为比例系数将上式垂直积分至大气层上界( ),应等于单位单位截面积匀质大气柱质量,即K=1/Z0积分得:zdzdρØ大气密度:结论:实际大气密度ρ随高度z增加而指数减小,即第1章 大气的基本特征1.4.1 大气静力学方程1.4 大气静力学方程及其应用 大气运动是准水平的,垂直方向上大气通常处于静力平衡状态,这种垂直静力平衡关系,称为大气静力方程,其反映了气压与高度之间的变化关系z1z2P1P2F1F2W空气块受力分析垂直力平衡:z1大气压力:z2大气压力:气块重力:代入后得:静力方程静力方程:第1章 大气的基本特征单位气压高度差1.4 大气静力学方程及其应用①定义:垂直气压梯度的倒数,用h表示。
表示每改变单位压所对应高度差,即②性质:根据大气静力方程,得根据大气状态方程,得根据热力学与摄氏温标关系,得当P=1000hPa,t=0ºC时,冷热h1h2>h1h3h4>h3第1章 大气的基本特征1.4.3 压高公式1.4 大气静力学方程及其应用①定义:两点垂直高度与对应气压及其垂直平均气温之关系P1P2z1z2②推导:静力方程:状态方程:消去ρ:以Tm换T后积分得:压高公式(Tm垂直平均气温)第1章 大气的基本特征1.4.4 重力位势高度1.4 大气静力学方程及其应用①重力位势Φ:在地球重力场中,以海平面为0重力势能面,则将单位质量物体从海平面移到z高度时克服重力所做的功,称为该处的重力位势Φ ,即②重力位势高度H:将任意地点的重力位势Φ除以9.8,则称为该点的重力位势高度H,单位为位势米(gpm),即③重力位势高度H计算:第1章 大气的基本特征1.5.1 气温1.5 基本气象要素l概念:表示空气冷热的程度的物理量,实质上反映空气分子平均内能的大小l特征:当空气获得热量时,其分子运动的平均速度增大,平均动能增加,气温也就升高反之当空气失去热量时,其分子运动平均速度减小,平均动能随之减少,气温也就降低。
l表示法:用摄氏度(℃)温标,以气压1013.3hPa时纯水的冰点为0℃,沸点为100℃,其间100等份中的1份即为1℃理论研究上常用绝对温标,以K表示,其一度间隔和摄氏度相同,但“绝对零度”,为273.15℃两者关系:T(K)=t( ℃ )+273.15≈t+273第一章 引论l概念:指大气的压强,由空气的分子热运动与地球重力场综合作用的结果l表示法:静止大气中任意高度上的气压值等于其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即l特征:当气温升高、高度增加、空气流失(辐散)时,空气密度减小,故气压降低;反之亦然;l气压单位:标准单位帕(Pa),气象上为百帕(hPa),即100帕(Pa),其它毫巴(mb)、毫米水银柱(mmHg)等Pz1.5.2 气压1.5 基本气象要素第一章 引论l概念:表示大气中水汽量多少的物理量,反映空气潮湿程度l表示法:1.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水汽压(e)单位也用hPa;一定温度、体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达到最大时的水汽压称饱和水汽压(E) ,其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相对湿度: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E)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即1.5.3 湿度1.5 基本气象要素第一章 引论3.饱和差(d) :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汽压之差称饱和差。
即d=Ee,d表示实际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在研究水面蒸发时常用到d,它能反映水分子的蒸发能力4.比湿(q) :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其单位是g/g或g/kg利用气体状态方程,可得到比湿与水汽压和气压的关系如下:1.5.3 湿度1.5 基本气象要素第一章 引论(三)湿度5. 混合比(γ) :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干空气质量的比值即单位为g/g据其定义和气体状态方程可导出:1.5.3 湿度1.5 基本气象要素第一章 引论(三)湿度6.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td)其单位与气温相同气温t饱和水汽压E0E(t)tEeE(td)tde`E`(td)t`d若td越高,则e越大;越大,则越不饱和越小,则越近饱和空气饱和过饱和1.5.3 湿度1.5 基本气象要素第一章 引论l概念: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包括雨、毛毛雨、雪、雨夹雪、霰、冰粒和冰雹等l表示法:①降水量是降水(包括近地面凝结的露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在水平面上所积聚的水层厚度,以毫米表示②降水强度是单位时间的降水量,常用mm/h或mm/d表示。
1.5.4 降水1.5 基本气象要素第一章 引论l概念: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有大小(风速和方向(风向)因此风是向量l表示法:①风速单位常用m/s、knot(海里/小时,又称“节”,)和 km/h表示,其换算关系如下1m/s=3.6km/h;1knot=1.852km/h1km/h=0.28m/s;1knot=1/2m/s②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地面用16方位、高空用方位度表示,即0°(或360°)表示正北,90°表示正东,180°表示正南,270°表示正西等1.5.5 风1.5 基本气象要素360º180º270º90º45º315º225º135º22.5º337.5º292.5º247.5º202.5º157.5º112.5º67.5ºNNNENEENEENWNNWWWNWSSWSEESESSESSWWSW风向表示法第一章 引论l云量: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小水滴、冰晶微粒或二者混合物的可见聚合群体,底部不接触地面(如接触地面则为雾),且具有一定的厚度云量是指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l表示法: 将地平以上全部天空划分为10份,为云所遮蔽的份数即为云量例如,碧空无云,云量为0,天空一半为云所覆盖,则云量为5。
l云状:积状云、层状云和波状云等1.5.6 云1.5 基本气象要素第一章 引论l能见度 能见度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单位用米(m)或千米(km)表示1.5.7 能见度1.5 基本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代码:现象名代码现象名代码现象名代码现象名代码露01闪电13雪暴39米雪77霜02极光14雾42冰粒79结冰03大风15雾淞48阵雨80烟幕04积雪16毛毛雨50阵性雨夹雪83霾05雷暴17雨淞56阵雪85浮尘06飑18雨60霰87扬沙07龙卷19雨夹雪68冰雹89尘卷风08沙尘暴31雪70轻雾10吹雪38冰针76天气现象及其符号第一章 思考题1.基本概念:天气、气候、气象学、气候学、臭氧层、温室气体、对流层、摩擦层、气温直减率、露点2.简述大气的组成.3.简述对流层特点.4.气象要素主要有哪些?5.比较干、湿空气的状态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