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研究方法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学科研究方法ppt课件(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多学科研究法多学科研究法多学科研究概述多学科研究概述一一多学科研究案例分析多学科研究案例分析三三多学科研究的步骤探讨多学科研究的步骤探讨四四多学科研两种类型多学科研两种类型二二香港大学研究生招生的复试考题“请你估算香港居民家中有多少只老鼠?”老外到中国来之后为什么会闯红灯?环境说:制度说:素质说:一、多学科研究概述就目前我所掌握的资料来看,伯顿克拉克等著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王承绪等编译,浙江教育出版社)是最早进行多学科研究的,著作中关于教育的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这对我们有许多有益的启示。伯顿克拉克在该书中一再强调,“各门社会科学及其主要的专业所展开的广泛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教育的基本
2、工具,不管这个学科是历史学、经济学或政治学,还是其他社会科学,都给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它应用到教育。”因此该书从八个观点八个观点历史的观点、政治的观点、经济的观点、组织的观点、文化的观点、社会学的地位的观点、科学社会学的观点和政策的分析的观点出发,由以伯顿伯顿克拉克克拉克为首的八位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分别从多学科的角度来对教育进行观察、研究。(一)多学科研究的定义目前对多学科研究还没有一致的定义。潘懋元先生曾经说过:“高等教育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教育科学,高等教育的理论涉及到多种学科领拓宽视野,开拓思路。只有在研究观点和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才能有所创新。”在相关的研究文章中,有的学
3、者指出了教育研究中多学科方法的特征徐辉“多学科思辨分析方法特征是从经济学、法学、系统理论等学科出发探讨教育问题。”“多学科方法特征是从其他学科出发进行相关定量与实证研究。”概而言之,就是从其他学科出发来研究教育。王建华则直接下了一个定义:“什么是多学科的教育研究呢?所谓多学科研究,就是应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解释或解读教育领域中的问题。”阿尔特巴赫在回顾教育研究时也不得不承认“教育确实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从多学科角度研究教育,实质上是利用其它学科的观点、方法、原理等来思考和分析教育的发展,从中探索规律。简单地说就是应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解释或解读教育领域中的问题。总的来讲,从多学科角度
4、研究教育,目的是繁荣教育理论,繁荣教育科学。具体而言,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借鉴方法;二是思想、观点、理论的创新;三是提高教育理论的专业化程度及其科学价值。这也是教育多学科研究可能带来的变化。多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区别?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是利用多门学科的知识进行研究;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是多门学科间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合作研究。(二)多学科研究的意义1多学科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具有普适的方法论意义选择确定特定的研究视角视角有利于准确设定话语环境,让不同研究者遵循共同的游戏规则共同的游戏规则,提高不提高不同研究成果之间的交流和共享的可能性。同研究成果之间
5、的交流和共享的可能性。选择确定特定的研究视角有利于明智圈定研究视选择确定特定的研究视角有利于明智圈定研究视域,域,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者自身理性的有限性,决定了研究者只能从特定学科视角出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分工,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以三峡的论证为例)选择确定特定的研究视角有利于不断拓展研究深不断拓展研究深度,最有可能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即事物、现象、度,最有可能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即事物、现象、过程的本真过程的本真。(保证我们的研究是从学理层面来研究的)案例:浙大导师招研究生要交“助研经费”引起争议包伟民,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所所长,浙江省历史学会会长,省级重
6、点学科带头人,曾多次到欧美亚各国讲学、研究。任务事业个人的价值和生活方式成员在组织内的三种利益考虑:任务、事业、价值和生活方式成员为了能在组织内安身立命,经常在这成员为了能在组织内安身立命,经常在这三方面利益思索如何达到平衡。三方面利益思索如何达到平衡。亦即在图一中任务、事业及价值和生活方式三者之交集处,显示出组织成员感受到最棘手的难题,便是如何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之取舍。具体言之,教师或学校行政人教师或学校行政人员如何兼顾教学或行政任务、个人事业抱员如何兼顾教学或行政任务、个人事业抱负或生涯规划、及家居与休闲生活型态,负或生涯规划、及家居与休闲生活型态,时常需在这三方面梳理规划,以取得个
7、人以取得个人最有利的权衡考虑最有利的权衡考虑。Morgan(1986)认为组织成员经常面临上述三种利益的争扎、紧张甚至矛盾关系,使得成员与工作关系充满着政治性意味。假设包伟民教授是一名普通教授,情况会怎样?2教育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强教育发展及变化的迅速以及所带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教育的研究应该求助于相关学科及其观点,来探索教育的复杂现实。因为多学科的认识方法和角度可以让教育研究者和教育问题的分析家们视野更宽,主观性更小。无论是从教育本身的构成来看,还是从培养人的教育教学活动,无论是从教育本身的构成来看,还是从培养人的教育教学活动,或是从教育同外部社会的关系和互动来看,都涉及诸多学科
8、,需或是从教育同外部社会的关系和互动来看,都涉及诸多学科,需要多学科的支持。要多学科的支持。教育研究无论是基础理论的突破,还是现实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多学科多视角进行审视探索,才能达成全面深入的理解。潘懋元认为作为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的开放系统,教育的多学科研究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的多学科研究。因此,对于复杂的教育进行研究,因此,对于复杂的教育进行研究,不同学科的观点和视角不同学科的观点和视角是必需是必需和有益的参与。和有益的参与。不同学科观点考察教育,都有其局限性,只能看不同学科观点考察教育,都有其局限性,只能看到教育的一个侧面。但是集中起来就能对全貌的认识。到教育的一个侧面。但是集中起来就能对全
9、貌的认识。如果以为某一学科的观点是唯一的,以偏概全,就会从正确的观点,引出错误的结论。仅从教育角度研究教育,难以引起教育以外的社会群体、部门对教育研究和教育发展的重视,难以发挥教育研究和发展的作用,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将无法解决。3教育学的学科不成熟性教育研究距离学科尚远,没有自己确定的知识体系、方法体系和学术评价体系。“当一门学科正在产生的时候,要想取得进当一门学科正在产生的时候,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借鉴所有现成的科学,将这些学步,必须借鉴所有现成的科学,将这些学科中宝贵的经验弃之不用,显然是很不明科中宝贵的经验弃之不用,显然是很不明智的。智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二、多学科研两种类型(一)聚焦型多
10、学科视野中的高校特色化理论分析一文为例说明(二)移植型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短缺探析一种利益集团理论的视角一文为例说明。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短缺探析一种利益集团理论的视角农村义务教育在城乡义务教育利益集团竞争和三级教育利益集团竞争中的弱势地位是其投资长期短缺的根本原因。不改变农村义务教育的这种弱势状况,任何看似合理的教育投资体制和制度安排都只会成为强势利益集团得利受益的工具。三、具体案例分析(一)政治1、知识、权力的匹配与教育的集权与分权上级部门上级部门下级部门下级部门分权代理成本集权信息成本思考:为什么要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大学内部权力结构设计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保持知识与权力的匹配。按照知识与权力匹配理
11、论,大学是采取集权还是分权主要由知识在大学中的分布决定的。而知识在大学中的分布取决于高校的特性、规模等诸多因素。按照知识与权力匹配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一所大学是采用集权还是分权的组织结构,关键在于知识在大学中的分布状态以及知识传递成本与权力传递成本的比较问题。当管理方面的知识是大学中较分散,代理成本较低,信息成本较高,我们应当倾向于采用分权的权力结构;当管理方面的知识在大学中主要集中于上层决策者时,信息成本较低,代理成本较高,则倾向于采用集权的权力结构,这样看来,大学采用什么样的结构不再是外生的,而是大学自身的特性内生决定的。这也就能够很好地解释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国家的大学的权力结构呈现出多
12、元性,有的大学采用学术权力为中心的权力结构模式,而另外一些大学则采用行政权力为中心成两者结合的二元权力结构模式,这都与知识在各大学的分布状况不同而造成的。而且大学采用何种权力结构模式,虽然有传统的惯性,但在信息成本和代理成本的权衡过程中,其权力结构也将发生改变。如,“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大学教职员工的工作性质也影响着知识的分布。知识按其特性可以分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IkujiroNonaka,1991)。隐性知识存在大学教师,传递成本较大,一般较为分散。显性知识存在于大学文件、制度之中,传递成本较小,一般集中于管理层。从事行政管理的大学权力宜采用集权形式。而以学科发展和建设、学术研究管理的
13、知识以隐性知识为主。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而隐性知识一般是较为分散的,因而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管理一般采用分权化的管理。(三)经济学:1、筛选假设与教育消费分析(考证热到法国假文凭)支付信号成本遵循收益最大化原则,个人总是试图以最低的教育费用换取最大的工资收益。花费教育费用的直接目的就是在筛选过程中占据有利的位置,提高个人收益。为了实现这一原则,这样有可能使一些非教育因素对教育消费的发出干扰信号。(分析教育消费信号与农村读书无用论的回潮)美国经济学家F.H.奈特认为,“风险是可以预测的不确定性”。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规避
14、、控制、转移风险,但不能从根本上消灭风险:风险的本质与核心是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当今社会的常态。从社会整体来看,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经历着路径与方向都极为不确定的动态变化,导致人们对制度的预期是高度不稳定的。在越来越不确定的未来社会中,大学生就业是存在风险的。2、通识教育与专业就业的论争一个风险的视角由于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快,社会需求超过高等学校反应的能力,高等教育个人投资存在风险,高等学校在给予了大众受教育的机会的同时,也自然承担起学生就业风险规避的责任。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争从表面上看,是专业设置口径宽窄之争,但他们最本质的出发点就是规避就业风险。所不同的是专业教育关注
15、的是短期内的就业风险的规避,而通识教育关注的长期的就业风险的规避。管理学视角创新扩散理论教育推动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以印度软件业发展为实证以印度软件业的发展为实证,分析教育在推动知识密集型产业三个方面的作用,即科技知识生产作用、科技知识传播作用以及科技知识消费作用及各自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指出了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教育推动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缺少其中任何一环,都将影响教育对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推动。社会学视角1、内群体又称“我群”,与外群体或“他群”相对应。指个体经常参与的、关系密切的,个体对之忠诚并有较强归属感的群体。这个概念最初由美国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萨姆纳于1906年出
16、版的民俗论一书中提出来的。根据群体成员对待群体的立场和态度,首次把群体划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内群体内群体也是某些人的所属群体。成员经由所属群体得到自己相应的利益和成员经由所属群体得到自己相应的利益和感觉,感觉,并对所属群体持有亲切、安全、认亲切、安全、认同和热爱、忠诚同和热爱、忠诚等情感。这种情感的强弱取决于内群体对成员个人利益和需要的满足程度及群体对个人的重视程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总是归属于不同的群体,他不仅是某一家庭群体成员,又是某一趣缘群体的成员,还可以是某一同业群体的成员。所以个人所归属的内群体就不止一个,所有的所属群体都可看作个人的内群体。(从这(从这里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学生就
17、业的社会资本比较里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资本比较重要)重要)原始社会中,个人一般归属于家庭、氏族、部落这些血缘群体和地缘群体,这种群体对个人的控制力强而且持久。现代社会流动性大,内群体对人的控制力比原始社会弱。(为(为什么社会关系城市比农村淡薄的原因)什么社会关系城市比农村淡薄的原因)通过内群体理论分析社会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资通过内群体理论分析社会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资本比较重要的原因本比较重要的原因通过内群体理论分析农村大学生的压力通过内群体理论分析农村大学生的压力伦理学视角专业伦理伦理是行为的规范,其影响力有如地心引力,没有人能明显地感觉到它的存在,但它却无所不在,而且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
18、种力量。社会社会伦理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社会秩序的维系。维伦理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社会秩序的维系。维系社会秩序的意义在于解决人际冲突、降低人系社会秩序的意义在于解决人际冲突、降低人际交往的不确定性。际交往的不确定性。(以食品安全为例)就专业工作而言,专业伦理有助于维护交易秩就专业工作而言,专业伦理有助于维护交易秩序、降低交易成本。序、降低交易成本。(以大兵的相声为例)(七)组织行为学1、路径依赖与民办大学竞争优势美国人Sholes1870年设计的、现在通用的QWERTY键盘。据说,当初Sholes在研制打字机时,为了解决打字员打字速度过快造成挤塞的问题,故意打乱了字母排列顺序,而按照直到今天仍通行
19、的QWERTY顺序排列。此后,QWERTY独霸键盘市场。David(1985)认为,QWERTY键盘之所以能在市场上占统治地位,不是因为它最好,而是因为它最早。这种情况被称为路径依赖。(八)人类学视角第二代民工的犯罪问题。(从米德的代沟理论来分析)(九)体育学视角从体育的转会到教师的转会一个具体的案例外包理论在教育研究实践中应用跨学科研究成为学科专业创新的重要途径,但是学科壁垒成为其最主要的障碍,如何打破其中的壁垒,成为研究者的问题.为什么学科会存在壁垒,是体制还是利益的问题?如何另劈新径对着一问题进行研究?微软公司将研究外包为什么会引起湖南大学极大的兴趣?如果我们将我们的研究项目外包给其它学
20、科专业的研究人员他们会接受吗?如果接受,这无疑是会提供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解决学科壁垒和实现跨学科研究的途径.外包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优点与缺点是什么,能那来用于解决这一问题吗?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和书籍了解相关理论.研究外包:实现跨科学研究的有效途径思路设计:一、学科壁垒存在的原因分析跨学科研究最主要阻碍因素是学科壁垒的存在。学科壁垒存在的原因分析二、研究外包与学科壁垒的融化外包概念?为何要外包?三、具体措施实际操作请用以下理论来思考教育问题博弈论自组织理论路径依赖理论委托代理利益相关者公共选择理论博弈论1大学内部权力博弈模式研究盛正发全球教育展望2007/074博弈论视野中的素质教育张振华辽宁大
21、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6普通高校招生中的博弈分析杨路华中国成人教育2007/157我国博士生教育中多个利益主体的博弈行为徐希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049教育博弈与学校教育的“应试病”应试教育的经济博弈论解读杨宏伟当代教育科学2007/1314从博弈论的角度看“教育减负”文雪中国教育学刊2007/0117当代中国德育:多元利益主体教育博弈的“牺牲品”学校道德教育现状的经济学解读喻学林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0120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的博弈分析唐仁春系统工程2006/11自组织理论1自组织的力量:人力资源生长的教育人类学考察孙杰远教育学报2007/062自组织与社区共同体的自
22、组织机制杨贵华东南学术2007/053中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划”与“自组织”全球化时代社会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张彤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034网络学习社区的自组织形态研究孙旭中国电化教育2006/125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教学设计分析冷波教育与职业2006/356试论探究性数学教学的自组织方法王佳秋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17自组织教育与他组织教育的理论差异卢建筠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048一种新颖的协作式自组织学习社区算法杨帆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129自组织理论在军校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张金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02路径依赖理论1我国的高等教育深化问题: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李
23、小红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2论区域合作中的“路径依赖”和“路径选择”拓展深港两地高职教育合作途径的探索黄亚妮高教探索2007/053“路径依赖”与成人教育市场化改革尹珊教育与职业2007/204校地共享共建: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依赖曹文泽中国高等教育2007/025超越“路径依赖”,谋求全面发展“体教结合”的探索与思考华洪兴体育科学2006/066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及创新史云峰教育科学2004/047高职院校形象塑造的路径依赖张云河江西教育科研2007/018管理专业化: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依赖路径廖桂芳辽宁教育研究2006/089论高校毕业生创业观念及行为选择的路径依赖李润
24、玉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委托代理理论1委托代理视域中的我国学位授权政策分析罗建国中国高教研究2007/092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中的委托代理分析吕丽艳当代教育科学2006/203高等教育委托代理关系之弊端分析张玉岩辽宁教育研究2005/124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包海芹江苏高教2004/035教师可否作为学校规章的“执法者”: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徐林清高教探索2007/056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选择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刘孝兰商场现代化2006/327民办高校董事会与校长的委托代理问题杨炜长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04利益相关者理论1跨境教育与质量保障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张民选教育发展
25、研究2007/232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的“择校”问题分析于建霞当代教育科学2007/183非政府评价的政府管理效果:美国高校基于利益相关主体参与的第三方评价对我国的启示尚虎平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054教育政策研究的第三立场:面向政策利益相关者陈学军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035学生高等教育之核心利益相关者洪彩真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6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分析高校收费行为的规范化问题何云景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27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胡赤弟教育研究2005/038“赢利”不是“营利”对民办教育利益回报及相关问题的思考与建议广少奎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01公共
26、选择理论1从公共选择理论角度探讨我国教育经费的投资决策金珺江西教育科研2007/082从结构性约束看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公共政策的选择康小明高等教育研究2007/023略论教育行政低效的根源及对策: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视角李春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014我国公共教育投资短缺的公共选择理论分析贾勇宏当代教育科学2005/125教育竞争秩序、公共选择与教育收费基于“教育乱收费”投诉占第一位的分析卢宝祥当代教育科学2005/106中国高等教育公共治理的模式选择兼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及途径耿建江苏高教2005/037对现行教育管理制度的反思:“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田爱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
27、218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公共教育政策的选择以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为中心袁本涛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02四、多学科研究的步骤探讨(一)确定问题(二)建立问题与其他理论的联系我们从上面的案例来看,构成我们多学科研究的要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问题”和“其它学科的理论”,那么我们在开展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究竟是先有“理论”还是先有“问题”呢?其实这并不重要,就象鸡与蛋谁先谁后,这都无所谓,这两者都是可行的。如果你先有理论,你最对应到具体的问题上来;如果你先有问题,你就去寻找相应的理论就可以了。1、从理论到问题:广泛阅读,都掌握其他学科的理论,带着其他理论来解决教育问题。这需要以教育的眼光来读理论。以后
28、合并时代高校的抉择:战略联盟为例。2、从问题到理论:先感悟出教育问题,再寻求理论的解决之道。在寻找问题上,我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发现,如读文章、看报纸。另外我觉得通过一些大型的网站的教育频道来寻找问题比较有效。有了问题之后,我们就要利用发散思维来寻找可以解决的问题。如留守孩子问题。我们会考虑心理学(亲子教育)或社会学问题(代沟问题米德的代沟文化)(三)理论推演从多学科研究的长远目标而言,主要是发展出稳定地解释教育现象或问题的理论,从近期目标来说,主要是建立一个分析框架。(以品牌延伸为例说明)(四)研究推广(主要根据前面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具体案例高校综合化过程中的品牌延伸现象品牌延
29、伸是企业将某一著名品牌使用到与成名产品完全不同的产品上,它是企业寻求增长和发展的重要策略。品牌延伸的作用(一)品牌经营者可用某一强劲的品牌来使新产品很快获得识别,品牌经营者因此而节省了包括消费者熟悉新品牌在内的所有广告费。当新品牌或重新定位的品牌有消费者已熟悉的成份时,消费者对此新定位所传达的信息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这种感觉是通过对原有品牌的认知和品牌联想的延伸而获得的。(二)成功的品牌能为现在的品牌或产品带来新鲜感,为它们增强活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完整的选择。一般来说,很少有消费者对某一品牌忠诚到对其他品牌不想试一试的程度。截获这些品牌转换着的唯一办法就是进行品牌延伸,为目标市场提供几种品牌。例
30、如,可口可乐推出的第一个真正品牌“健怡可口可乐”,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健怡可口可乐”迅速成为美国第三畅销的不含酒精饮料,以及美国销售量第一的低糖饮料。(三)品牌延伸能够增强核心品牌的形象。品牌能够提高整体品牌的投资效益,即整体的营销投资达到理想经济规模时,核心品牌和主力品牌都因此而获益。海尔的品牌延伸使之成为“中国家电大王”,比其竞争者更胜一筹。金利来品牌延伸使之在大陆推广极为成功,成为“男人的世界”,就是典型的例证。思考:请根据品牌延伸的作用想一想高校品牌延伸中的作用一)品牌经营者可用某一强劲的品牌来使新产品很快获得识别。二)成功的品牌能为现在的品牌或产品带来新鲜感,为它们增强活力,为消费
31、者提供更完整的选择。三)品牌延伸能够增强核心品牌的形象。采用品牌延伸策略来实现高校的综合化发展,高校有可能从五个方面受益。首先,高校原有品牌的知名度有助于提高新学科专业的社会认知率。其次,原品牌的良好声誉和影响,有可能对延伸的学科专业产生波及效应,从而有助于消费者对延伸产品形成好感。再次,采用品牌延伸策略,借助著名品牌推出新产品,使后者的定位更为方便、容易。第四,利用高校原有的品牌效应,可以吸引优秀的师资来加强新开设的学科专业的力量。最后,如果品牌延伸获得成功,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原品牌的影响与声誉。品牌延伸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品牌延伸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一)扰乱了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所谓定
32、位就是把产品定位在未来潜在顾客心中。具体地说,就是要在潜在顾客的心目中为产品创造一定的优势和特色,赋予一定的形象,以适应顾客一定的需要和偏好。企业在创牌过程中,一旦顾客接受了某个品牌,那么这个品牌极易成为它的第一种产品的代名词,也就是说,消费者趋向于把某个品牌看成某种特定产品。如“娃哈哈”本来是儿童果奶的代名词,“娃哈哈=儿童食品”的印象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已根深蒂固,随着“娃哈哈”红豆沙、“娃哈哈”八宝粥、“娃哈哈”纯净水的出现,消费者的心目中的品牌意象也就出现了模糊,从而冲淡了“娃哈哈”在儿童食品领域的领导地位,“娃哈哈”这一牌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定位被扰乱了。(二)使消费者产生心理冲突。有些企业
33、在进行跨行业的品牌扩展过程中,不顾核心品牌的定位和“兼容性”,把同一品牌用在两种不同行业的产品中,当两种产品在用途上存在矛盾时,消费者通过联想就会产生心理冲突。例如,以生产“999”胃泰起家的三九集团,企业的品牌经营非常成功,以致于消费者把“999”视为“胃泰”这种药物的代名词。然而,企业把“999”扩展到白酒,生产出“三九龙滨”消费者就难以接受了。因为“胃泰”和“白酒”很容易使人通过联想产生心理冲突,当消费者想起“999”胃泰这种药,喝带有“心理药味”的酒时,自然不是一种好享受。倘若进一步联想到饮酒过量会伤胃,“999”品牌无疑是在提醒消费者要少喝酒,或不喝酒,如此,三九龙滨白酒的销路就值得
34、怀疑了。(三)损害原品牌的高品质形象。企业在实施品牌延伸的过程中,下面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损害原品牌的高品质形象。如美国AC吉尔伯特公司经过多年努力,已在消费者心目中树起了名牌男孩玩具的形象,1961年该公司决定将品牌扩展到女孩玩具上,结果由于质量低劣,价格低,使公司作为高品质男孩玩具制造商的形象受到极大损害。1966年,吉尔伯特公司宣告破产。另外,把高档品牌使用在低档产品上,就有可能损害原品牌的高品质形象。早年,美国的“派克”钢笔质优价贵,被视为身份的象征。1982年新任总经理詹姆斯彼得森上任后,盲目进行品牌延伸,把“派克”品牌用于每支售价3美元的低档笔,由此毁坏了“派克”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35、结果丧失了部分高档笔市场。企业在实施品牌延伸策略过程中可以采取三个方面的对策:(一)企业进行品牌延伸时,应充分考虑现有品牌的定位及其适应范围。在多元化的市场上,企业都意识到它无法为该市场的所有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所以要进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并进行品牌的具体定位。品牌定位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以吸引目标顾客。而一旦品牌定位确立后,在实施品牌延伸策略时,要考虑到品牌的一致性和“兼容性”。如“金利来”是“男人的世界”就决定了“金利来”公司不宜生产经营女性用品。“雅戈尔”是名牌西服,就决定了“雅戈尔”必须保持较高的质量,并且一般只能从事服装的生产与经营。一般情况下,品牌定位的
36、最大范围就是第一次使用这一品牌的产品所属的行业。因此,如果企业想跨行业经营,受原品牌定位的限制,应考虑选择多品牌策略。(二)是否进行品牌延伸,要看新产品与原产品之间的关联程度。“关联程度”是指新产品与原产品在生产技术、分销渠道、售前售后服务方面的相关程度。如果关联程度大,品牌扩展就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如果是跨行业经营或是关联程度小,往往就不适宜采取品牌扩展策略。如“长虹”品牌在彩电领域获得极大成功之后,扩展到空调领域,在保证长虹空调高性能、高品质的前提下,利用其原有的庞大的售后服务系统,很快赢得了市场。(三)在进行品牌延伸之前,准备评估品牌资产价值。因为品牌延伸的目的就是要借助已有品牌的声誉
37、和影响迅速向市场推出新产品,因此品牌延伸的前提就是这一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在消费者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当品牌资产价值并不是很高,并且受到许多竞争对手强有力的挑战时,就急于进行品牌延伸,很容易给企业造成被动局面。比如,巨人集团在最初经营的电脑行业没有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迫不及待地进军生物保健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结果顾此失彼,致使企业、人、财、物等资源过度分散,使本来很有希望的企业陷入重重危机之中。四、关于多学科研究的争论有些学者认为教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诸学科间的分界线会消融,而对教育学是否仍会作为一个自治性研究领域则见解不一。有的学者认为我们的教育学进行多学科研究是学科的
38、自我“消融”,尽管它有深化的自我反思(以叶谰的观点:对教育学的坚守)。但是有学者认为,教育科学家将会发现他们自己的领域属于教育性建构,这就意味着它们也可以被“解构”,也同时在建构,教育科学的“深层”成功的终极标志恰是它“表面”上的失败。1现代企业组织情商问题研究周燕软科学2006/052企业高层团队整合和谐性分析研究李文明软科学2006/053企业生态位与电子商务建设刘鲁川软科学2006/054环境战略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和内部条件分析彭海珍软科学2006/055软件企业R&D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识别与控制研究曾德明软科学2006/056企业间知识溢出与企业兼并关系研究沈华软科学2006/0
39、57信息系统(IS)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DCV)视角郑大庆软科学2006/058小企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路径依赖王雷软科学2006/059节水灌溉设施技术创新激励的博弈分析王克强软科学2006/0510创新对制造业产业变迁的演化解释11全球价值链中企业集群技术能力升级基于集成创新研究梅述恩软科学2006/0512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科技发展与支撑的思考李贵卿软科学2006/0513利用BSC对企业ERP系统的战略驱动分析王京芳软科学2006/0514价值链、集群网络结构与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王宇露软科学2006/0515面向资源与环境的关联供应链及其实施策略但斌软科学2
40、006/0516工程量清单报价下工程项目招投标的一种新模式宋吉荣软科学2006/0517新资源观与企业资源整合饶扬德软科学2006/0518安全管理模式的设计及机制研究刘德智软科学2006/0519论政府信息的保密范围汪全胜软科学2006/0520政府监管视角下的腐败行为博弈分析赵君软科学2006/0521组织支持认知与领导成员交换对员工回报的影响实证研究吴继红软科学2006/0522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客户识别与管理孙明贵软科学2006/0523德国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概述及启示何林广软科学2006/0524基于ESDA的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研究麻永建软科学2006/0525我国上市公司
41、高管人员报酬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蹇明软科学2006/0526高管薪酬水平对企业并购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张龙软科学2006/0527基于耗散理论的生态工业发展机制研究李昆软科学2006/0528经济发达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研究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例梁日忠软科学2006/0529企业逆向配送成本模型设计研究于成学软科学2006/0530合约可观察性与异质产品横向兼并效应刘莉软科学2006/0531企业间合作治理模式选择及其绩效研究述评吴波软科学2006/0532非契约型客户关系细分方法研究冯兵软科学2006/0533发挥IT的商业价值一个业务与技术融合的观点石代伦软科学2006/0534集群式供应链的界定
42、和表征研究黎继子软科学2006/0535创业组织的特征分析颜士梅软科学2006/0536我国B2B交易市场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侯赟慧软科学2006/0437基于ANN的电子商务水平测度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刘敏软科学2006/0438B2C电子商务中感知风险降低策略的有效性研究邵兵家软科学2006/0439按单定制供应链(BOSC)戴尔公司如何实施BOSC?姜大尉软科学2006/0440企业资本结构的多元性和柔性分析向静软科学2006/0441企业伦理气氛与不道德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范丽群软科学2006/0442集群企业学习导向、模仿创新和绩效代吉林软科学2006/0443黑龙江省大中型企
43、业技术创新动力的评价结果分析孙冰软科学2006/0444四川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现状分析王剑峰软科学2006/0445电子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创新生态链研究顾志燕软科学2006/0446从企业进化论的视角看企业自主创新孙明华软科学2006/0447区域创新系统内涵、研究框架探讨任胜钢软科学2006/0448不连续性技术创新与技术环境扫描模式关系研究姜黎辉软科学2006/0449德阳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问题研究李成金软科学2006/0450论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点培育思路罗仲平软科学2006/0451农民工就业问题对策的国际比较研究柯健软科学2006/0452城市发展战略新思路城市大规模定制(CMC)
44、宗传宏软科学2006/0453关于我国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梁丽娟软科学2006/0454工作满意度与绩效关系研究惠调艳软科学2006/0455发展非营利组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崔剑软科学2006/0456国际化经营中的企业社会责任徐二明软科学2006/0457决策机构的系统模型及其运行机理研究张智光软科学2006/0458组织文化的场效应姚公安软科学2006/0459人民币汇率与外来直接投资关系的实证研究张庆君软科学2006/0460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机构与商业银行的博弈研究陈颖软科学2006/0461我国城市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聚集经济的相关性研究张昕软科学2006/0462中国区域经济增
45、长的空间相关性分析:19902004张馨之软科学2006/0463国际经验与我国机动化发展研究徐骅软科学2006/0464制造型企业战略联盟中供应商选择的“TOPSIS-AHP模拟”模型及实证分析吴敏软科学2006/0465基于古林灰色证据理论的农业产值因素分析研究朱春江软科学2006/0466景气预测模型应用研究肖进软科学2006/0467R&D/产品问题模型对于价格竞争的包容性探讨价格竞争也是一种数量竞争张化尧软科学2006/0468人力资本与R&D溢出的实证分析彭中文软科学2006/0469企业竞争力的本源探讨贺爱忠软科学2006/0470软科学杂志投稿格式要求软科学2006/0371企
46、业规模制约因素分析魏良益软科学2006/0372创业型领导:公司创业中高管团队的新角色李华晶软科学2006/0373企业技术管理体系构建研究吴伟伟软科学2006/0374中外战略联盟中的组织学习与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闫立罡软科学2006/0375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继承和发扬李宝山软科学2006/0376核心竞争力视角下企业人力资源变为人力资本的思考朱波强软科学2006/0377组织对员工的忠诚、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和组织忠诚感与员工绩效周明建软科学2006/0378关键行为的等级锚定与通用型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周斌软科学2006/0379员工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意愿与信任基础周密软科学2006/038
47、0企业创新过程中风险管理的流程和策略研究王立新软科学2006/0381论反向工程、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协同发展和金生软科学2006/0382构建多元互动的区域创新系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张忠德软科学2006/0383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体系评价及地域差异化研究兼议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陈艳艳软科学2006/0384旅游资源开发导向研究以四川为例母涛软科学2006/0385关于降低城市商务运行成本的对策研究施放软科学2006/0386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对策研究李新春软科学2006/0387城市竞争力评价的数理方法比较李永强软科学2006/0388一个对风险企业家管理监控的模型
48、赵炎软科学2006/0389高层管理团队冲突:一个动态的分析模型张良久软科学2006/0390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内生性检验基于公司投资行为的视角魏锋软科学2006/0391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与稳定问题刘昌贵软科学2006/0392国际工业化进程中的政策比较薛伟贤软科学2006/0393会展经济的区域特性分析曾武佳软科学2006/0394经济纠纷解决的利益机制分析黄文软科学2006/0395企业协会信誉建设功能的经济学分析张贯一软科学2006/0396基于不确定性的供应链风险因素分析朱怀意软科学2006/0397公司上市存活年度及资本结构变化趋势研究汤海溶软科学2006/0398产权交易
49、定价策略博弈分析:基于准分离均衡的研究杨红软科学2006/0399城市商务成本变化的内在逻辑城市与企业的动态博弈视角陈抗软科学2006/03100上海都市圈城市间引力研究及基于人流量的实证分析王维软科学2006/03101可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刘小平软科学2006/03102生态工业园共生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蔡小军软科学2006/0310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项目风险沟通影响因素分析张亚莉软科学2006/03104技术标准联盟价值创造解析曾德明软科学2006/03105组织信息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研究述评陈文波软科学2006/03106在知识型企业中建立“心理管理”体系的分析张序软科
50、学2006/02107大股东对公司高层更换影响的实证分析陈璇软科学2006/02108基于ROA方法的创业企业价值评估研究陈伟鸿软科学2006/02109基于SFA模型的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张宗益软科学2006/02110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与绩效的关系研究常玉软科学2006/02111竞争优势与协同知识创新的经济学研究周佩莹软科学2006/02112外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分析朱有为软科学2006/02113地方政府的竞争与其制度创新岳书敬软科学2006/02114四川丘陵地区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策略探讨罗谦软科学2006/02115缩小四川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经济
51、协调发展胡碧玉软科学2006/02116农民建房救灾资金分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杨屹软科学2006/02117从农村金融需求的视角看农村金融改革张琴软科学2006/02118应用现代物流理念提升旅游业管理水平王勇软科学2006/02119试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中政府的“有序退出”贺恒信软科学2006/02120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消费结构的优化戴卫东软科学2006/02121动态战略信息系统规划方法徐作宁软科学2006/02122物流园区数量确定和选址规划研究陶经辉软科学2006/02123拟成果购买制架构中研究项目之间的转换初探周莹莹软科学2006/02124流域水资源适应性管理研究佟
52、金萍软科学2006/02125国际反垄断政策协调的可行途径比较分析胡峰软科学2006/02126美国银行倒闭预警的实证研究傅庚软科学2006/02127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制度变迁的非均衡轨迹吴凡软科学2006/02128外资对江苏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与对策徐斌软科学2006/02129我国及各省市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监测分析李同宁软科学2006/02130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即将走向前台谈MBS在我国的发展历程陈颖软科学2006/02131价值链治理对发展中国家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研究以巴西西诺斯谷鞋业集群为例段文娟软科学2006/02132战略联盟中关系资本的重要作用与培育方法闫立罡软科学
53、2006/02133需求不确定下供应链合作广告的博弈分析吴文清软科学2006/02134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的政府绩效评估研究邓金堂软科学2006/02135不同组织情景下薪酬给付基础研究徐海波软科学2006/02136知识管理风险识别及其规避研究樊华软科学2006/02137知识流动、知识链与知识链管理顾新软科学2006/02138共享价值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其组织治理的影响乐国林软科学2006/02139公共危机决策网络治理结构学习机理探析刘霞软科学2006/02140基于循环经济的西部中小企业集群成长模式揭筱纹软科学2006/01141企业集团资本运营模式探讨肖松软科学2006/01142中
54、国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研究伍装软科学2006/01143新创科技企业战略控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胡笑寒软科学2006/01144基于技术标准的企业协作研发收益分配研究华金秋软科学2006/01145面向企业内部的财务预警管理系统研究常立华软科学2006/01146效率视角的企业战略联盟形成机理分析王国顺软科学2006/01147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分析苏晓艳软科学2006/01148贫困的相关重要范畴与推进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严江软科学2006/01149实现由土地基本生活保障向社会保险过渡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刘红梅软科学2006/01150四川省纳米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唐素蓉软科学2006/01151
55、浅析非政府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效、困境及对策张济琳软科学2006/01152第三方物流企业营销策略的灰局势决策崔建明软科学2006/01153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及途径王海燕软科学2006/01154我国现行海上执法体制的弊端与改革对策王淼软科学2006/01155论尖端技术军民共用趋势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对策曹伟软科学2006/01156认识和思考国有商业银行的结构改革胡小平软科学2006/01157环境税双赢效应分析及其对我国税改的启示梁燕华软科学2006/01158我国社区管理模式适应性研究郭强软科学2006/01159经济发展中我国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关系的政策失灵原因分析王晓云软科学2
56、006/01160试论政府过程再造张承伟软科学2006/01161交易成本与国债市场流动性:基于上海债市的实证研究金雪军软科学2006/01162相对业绩、股票再发行与盈余管理的群体行为苏金栋软科学2006/01163基于委托-代理机制的寡占市场分析丘寿暄软科学2006/01164基于功效系数法的经营者相对业绩评价研究周莉软科学2006/01165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曾德明软科学2006/01166供应联盟长期合作信任关系构建的支撑环境王卫华软科学2006/01167供应链/价值链中的顾客价值驱动结构分析孙明贵软科学2006/01168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区差距的结构分解陆迁软科学2006/01169模块化分工下知识员工利他行为激励的博弈分析陈娟软科学2006/01教育研究方法参考题目:论学术团队建设中的知识共享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分析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冲突与融合基于风险的分析框架农村“读书无用论”回潮形成原因及解决之道一个风险分担的视角大学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高校人才租赁的思考高等学校教育浪费现象分析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设计与运行矛盾分析筛选假设与教育消费分析和平崛起视野下的教育安全功能路径依赖与大学竞争优势委托代理视角下的学科专业设置。委托代理视角下高校评估的造假行为委托代理视角下教育腐败行为分析委托代理视角下教育集权与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