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三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第三讲(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中国文化依赖的 社会政治制度社会政治制度一、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结构的特点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在介绍“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影响”是本章的教学目的。二、重点: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三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三是专制主义和带有某种血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家国同构”的生活政治结构。三、难点:难点:探讨宗法制度和专制制度对中国文化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第一节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宗法制:宗法制: 所谓宗法制度即所谓宗法制度即
2、血缘宗法血缘宗法制度,是制度,是中国古代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维护中国古代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由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演变而来。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商代后期。一、宗法制度的产生阶级产生以前,人类的发展是按照先是原阶级产生以前,人类的发展是按照先是原始的群居,以后是氏族,继而发展成部落始的群居,以后是氏族,继而发展成部落的规律进行的。这些组织,都是以血缘关的规律进行的。这些组织,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一、宗法制度的产生宗法建立在宗法
3、建立在宗族宗族的基础之上,宗族由若干的基础之上,宗族由若干个同血缘的家族集合而成,由家庭个同血缘的家族集合而成,由家庭到到家族,家族,再集合成宗族,结成乡社,进而成为国家再集合成宗族,结成乡社,进而成为国家的基石,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事的基石,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事实。实。在宗法制度下,家族在宗法制度下,家族宗族是以血宗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统治和服从为内核的政缘关系为纽带、以统治和服从为内核的政治、经济和道德的共同体。治、经济和道德的共同体。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一、宗法制度的产生家族家族 家族是个历史的概念。家族是个历史的概念。 父系家族内部包容了若干父系家族内部包容了若干个个体
4、家庭,家族内部所容纳的个体家庭或多或个个体家庭,家族内部所容纳的个体家庭或多或少,但都持有少,但都持有同姓一家族同姓一家族的观念。在中国长期的的观念。在中国长期的宗法社会中,父系家族中拥有父权和夫权的家长,宗法社会中,父系家族中拥有父权和夫权的家长,即拥有掌握家族所有财产和支配家族所有成员的即拥有掌握家族所有财产和支配家族所有成员的绝对权利。绝对权利。 家族的血缘纽带,适应了界定家族成员的辈份关家族的血缘纽带,适应了界定家族成员的辈份关系和维护家长统治权的需要。系和维护家长统治权的需要。一、宗法制度的产生家庭结构家庭结构 中国传统家庭的结构是以父子、婆媳为主轴主轴的典型的父子型父子型家庭。家族
5、关系以亲子的血统关系与夫妻的婚姻关系为基本构造。 以血缘关系言,家族成员的关系受制于血缘关系。 以姻缘关系言,它决定着家族的绵延。娶妻须由家族中主要成员过问和决定,所娶女子的贞操对全家族负责,以确保家族血缘世系的纯度;家族中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同一家族中的女性,地位有高下之别。一、宗法制度的产生l家族观念l (1)血缘观念血缘观念。重视巩固血缘联系、维护世系血缘纯度,重视家谱、族谱,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万世一系”的血缘观念。l (2)门第观念门第观念。“门第”是指宗法社会中地主阶级内部家族的等级,以族姓、门户、地望为标志;姓氏作为家族的符号,有高低贵贱之别;显贵之家称为“世族”、“世家”等,卑庶之
6、家则称为“寒门”;门第观念曾渗透到政治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维护了贵族门阀的特权。一、宗法制度的产生l(3)孝悌观念。孝悌观念。儒家伦理以孝悌为本,并将报恩事亲之孝,纳入维护父家长制的轨道;孝父与忠君相联系,对父辈的道德与义务,被推演为臣民对君主的绝对服从;提倡孝道既强调血亲观念,以加强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又移孝于忠,以维护等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l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l以家族为本位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关系人伦关系1、“五常”: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种系(“仁、义
7、、礼、智、信); “三纲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是五常的纲纪。 2、人伦十义: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3、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思想,重家族而轻个人,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人治而轻法制。一、宗法制度的产生l历史上曾有效地维护了等级秩序,束缚了个体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另一方面,当社会动荡分裂之际,又以其凝聚力和向心力,对社会整合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二、宗法制度的确立二、宗法制度的确立宗法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1、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规定嫡、庶系统的法则。 2、宗法制源于原始氏族时代,于商代逐渐形成,到周代逐渐完备。西周时期,已确立了嫡、庶之分和大宗、
8、小宗制度。3、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在西周建立以后。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典章制度典章制度行为方式行为方式伦理道德伦理道德风俗习惯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等诸多方面 礼制礼制乐制乐制礼乐制度礼乐制度音乐音乐舞蹈舞蹈礼乐制度的内容有哪些?礼乐制度的内容有哪些?二、宗法制度的确立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一一) )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西周的社会组织,是一个亲疏严明、系统分明的血缘实体。西周的社会组织,是一个亲疏严明、系统分明的血缘实体。(1 1)确立了亲亲、尊尊的规则。亲亲、尊尊是以嫡长)确立了亲亲、尊尊的规则。亲亲、尊尊是以嫡长子为中心,亲其所亲,尊其所尊。子为中心,亲其所亲,尊其所尊。(2 2
9、)宗分大宗、小宗。嫡长子为全宗族的大宗,旁系)宗分大宗、小宗。嫡长子为全宗族的大宗,旁系庶子为小宗。庶子为小宗。(3 3)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4 4)礼起到维护等级次序的作用。)礼起到维护等级次序的作用。二、宗法制度的确立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周天子周天子周天子周天子 诸侯诸侯诸侯诸侯 卿大夫卿大夫卿大夫卿大夫 士士士士 庶民庶民庶民庶民 奴隶奴隶奴隶奴隶西周宗法制示意图西周宗法制示意图二、宗法制度的确立二、宗法制度的确立立立褒姒褒姒为为后,取消后,取消宜臼的太子地位宜臼的太子地位!后来,后来,周幽王周幽王违违背了背了周公定周公定下的宗法制度下的宗
10、法制度申后宜臼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 定名分,即王位早有归属,嫡长子只有定名分,即王位早有归属,嫡长子只有一个,只有他有权占据王位,这就杜绝了一个,只有他有权占据王位,这就杜绝了兄弟之间为争王位而造成的祸乱。兄弟之间为争王位而造成的祸乱。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嫡长子继承王位是天经地义,他的贤与嫡长子继承王位是天经地义,他的贤与不贤不在考虑之列。不贤不在考虑之列。 (二二)分封制分封制1.1.含义: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周又称封邦建国。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周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封国制度。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封国制
11、度。 2.2.目的:目的: 巩固周王朝统治巩固周王朝统治3.3.对象:对象: 同姓亲族;同姓亲族;功臣;姻亲;殷商降族;功臣;姻亲;殷商降族;先代贵族先代贵族 4.4.分封内容分封内容 : 土地、人口土地、人口、物资和武装、物资和武装5.5.诸侯权利诸侯权利 : 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6.6.诸侯义务诸侯义务 :服从政令;定期朝觐;守疆、作战;服从政令;定期朝觐;守疆、作战;纳贡纳贡 7.7.特点特点 :周王与诸侯间形成了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周王与诸侯间形成了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分封对象多元化;分封对象多元化;层
12、层分封层层分封8.8.影响影响 :扩大了统治区域扩大了统治区域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稳定了统治秩序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稳定了统治秩序埋下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祸根埋下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祸根(三三)宗庙祭祀制度宗庙祭祀制度宗庙是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大宗供奉祖先神位的宗庙是包括天子在内的各级大宗供奉祖先神位的场所。宗庙祭祀制度是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场所。宗庙祭祀制度是为了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核心是强调尊祖敬宗,家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度。核心是强调尊祖敬宗,家族本位。族本位。 据史书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据史书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为三庙,士
13、为一庙。 这种宗庙祭祀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国这种宗庙祭祀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祭祀时有严格的程序和隆重的传统的礼乐文化(祭祀时有严格的程序和隆重的仪式,乐队兴师动众,人员众多)。它对维护宗仪式,乐队兴师动众,人员众多)。它对维护宗族团结、维护宗法制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影响族团结、维护宗法制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宗族观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宗族观念。 天神祭祀是古代祭礼中的重要祭天神祭祀是古代祭礼中的重要祭祀活动。天神祭祀包括天帝祭祀、祀活动。天神祭祀包括天帝祭祀、日月星辰祭祀、气象祭祀三种。日月星辰祭祀、气象祭祀三种。北京天坛北京天坛
14、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名天地坛。占地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紫禁城禁城(故宫)还大些。总面积为(故宫)还大些。总面积为273公顷。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祭天”“祈谷祈谷”的的建筑。建筑。地神在祭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地神在祭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地神古代称为地祗。地神祭祀主地神古代称为地祗。地神祭祀主要包括大地祭祀、社稷祭祀、山要包括大地祭祀、社稷祭祀、山川祭祀等。川祭祀等。从周代开始确立了宗法制度,在这从周代开始确立了宗法制度,在这样一个典型的宗法社会里,尊祖、样一个典型的宗法社会里,尊祖、敬祖的意
15、识浓郁,人们对血亲的祖敬祖的意识浓郁,人们对血亲的祖先和人文的祖先有着很强的追念和先和人文的祖先有着很强的追念和依赖心理,定期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依赖心理,定期举行各种祭祀仪式,通过与祖先对话的形式,达到维持通过与祖先对话的形式,达到维持现实秩序。现实秩序。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1)宗法制)宗法制 目的目的加加强强分封制形成的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治秩序,解决贵族之族之间在在权力、力、财产和土地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承上的矛盾含含义用父系血用父系血缘关系的关系的亲疏来疏来维系政治等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巩固国家家统治的制度治的制度内容内容实行行嫡嫡长子子继承制承制。大宗和小宗是
16、相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大宗可以命令和的,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束小宗,小宗必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服从大宗。周王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袖。影响影响保保证了各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断和特权地位。地位。有利于有利于统治集治集团内部的内部的稳定和定和团结。(2)分封制)分封制内容内容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义务:服从命令、: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守疆土、随从作战、交、交纳贡赋和和朝朝觐述述职。权力:力:诸侯侯对卿大夫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可行再分封;可设置官置官员、建立、建立武装、征派武装、征派
17、赋役等。役等。积极极作用作用加加强强了周天子了周天子对地方的地方的统治。治。开开发边远地区,地区,扩大大统治区域。治区域。西周成西周成为一个延一个延续百年的百年的强强国。国。瓦解瓦解原因:原因:诸侯国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侯国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侯国势力力日益壮大,王日益壮大,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表表现:出:出现春秋争霸、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国兼并的混乱局面。结果:被郡果:被郡县制取代,但在封建社会中制取代,但在封建社会中经常常变相相实施。施。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A A、互为表
18、里,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相辅相成;B B、“ “分封制分封制分封制分封制” ”是是是是“ “宗法制宗法制宗法制宗法制” ”在政治上的表现(在政治上的表现(在政治上的表现(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分封制是分封制是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 C、“ “宗法制宗法制宗法制宗法制” ”是是是是“ “分封制分封制分封制分封制” ”的内核和纽带,维护贵族统的内核和纽带,维护贵族统的内核和纽带,维护贵族统的内核和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19、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宗法制宗法制分封制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里里表表核心核心宗法制在政治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制度上的体现第二节第二节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会结构的特征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家天下的家族统治在中国传衍了两千年之久,家天下的家族统治在中国传衍了两千年之久,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旧家族的代兴与衰亡。王朝的更迭往往是新旧家族的代兴与衰亡。秦朝是秦姓的天下。按照秦始皇的设想,从他秦朝是秦姓的天下。按照秦始皇的设想,从他开始
20、做皇帝,以后各朝代应当是秦姓的一代一开始做皇帝,以后各朝代应当是秦姓的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代地传下去。家天下的思想家天下的思想不仅统治者有,就是一般的平民。不仅统治者有,就是一般的平民。普通的知识分子也受其影响。普通的知识分子也受其影响。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的作者罗贯中,之所以在整个一部著作中扬刘抑作者罗贯中,之所以在整个一部著作中扬刘抑曹,把刘备看作正宗,无非是站在刘氏江山天曹,把刘备看作正宗,无非是站在刘氏江山天经地义的立场上来演义历史。经地义的立场上来演义历史。(一)家天下的延续(一)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本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封国制度本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21、曾废分封,建立郡县。汉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废分封,建立郡县。汉代却又采纳分封制。却又采纳分封制。( (汉高祖定下规矩汉高祖定下规矩:非刘姓非刘姓不得封王不得封王.)(.)(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楚王韩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楚王韩信、梁王彭越信、梁王彭越)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仍然沿用了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仍然沿用了分封制,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分封制,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皇帝的家族和亲戚一直享受封邦建国的特权。皇帝的家族和亲戚一直享受封邦建国的特权。历代皇帝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把自己的家族和亲历代皇帝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把自己的家族和亲戚成员分封到某个地区作官。戚成员分封到某个地区作官。(二)封国制度不断(二)封国
22、制度不断(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整个中国古代五千年,战争、动乱时有发整个中国古代五千年,战争、动乱时有发生,战争和动乱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生,战争和动乱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一个旧家族的灭亡和随之而来的新家族是一个旧家族的灭亡和随之而来的新家族的诞生。的诞生。 各朝各代,都有一些豪门贵族和大的家族在产生、在发展、在扩大。东晋时流传“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如实的反映了王导家族势力的强大;红楼梦里写了四大家族。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机机构方面的共同性构方面的共同性。 家国同构的格局导致了“忠孝相通”,把对家长的孝和对国家的忠相提
23、并论。孝敬父母就是忠顺皇帝,忠顺皇帝就是孝忠国家,忠孝同义。 这种宗法制度下的产物使得许多中华民族上许多爱国英雄以忠于皇帝为初衷,以忠孝国家为结果。 (四)家国同构(四)家国同构第三节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第一,欧洲王权一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势力与之抗衡,从古第一,欧洲王权一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势力与之抗衡,从古代埃及、罗马一直到中世纪,宗教势力对王权形成巨大的代埃及、罗马一直到中世纪,宗教势力对王权形成巨大的冲击,冲击,而中国而中国的神职人员只是统治者的奴仆,宗教常常为的神职人员只是统治者的奴仆,宗教常常为统治者服务。因此,中国的王权没有与之相抗衡的阻力,统治
24、者服务。因此,中国的王权没有与之相抗衡的阻力,能够长期延续。能够长期延续。第二,欧洲多元经济结构(尤其是工商业海上贸易),推第二,欧洲多元经济结构(尤其是工商业海上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人们的眼界开阔,民主意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人们的眼界开阔,民主意识强,因此冲击了王权专制,而中国的农耕经济使专制传识强,因此冲击了王权专制,而中国的农耕经济使专制传统得以发扬光大。统得以发扬光大。第三,欧洲的君主专制在维护封建贵族利益的同时,也鼓第三,欧洲的君主专制在维护封建贵族利益的同时,也鼓励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则极力维励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则
25、极力维护农耕经济,压制工商业发展。护农耕经济,压制工商业发展。“重农抑商重农抑商”发展农业,发展农业,抑制商业。抑制商业。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第一第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漫长。中国的君主专制主义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中国的君主专制主义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它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延续到清末。其社它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延续到清末。其社会基础是封建宗法制度,核心是君主专制集权的会基础是封建宗法制度,核心是君主专制集权的皇帝制度。皇帝制度。
26、 君主君主专制的支柱是制的支柱是庞大的官僚集大的官僚集团和和军队,以及,以及宣宣扬君主神化和君主至上的宗教君主神化和君主至上的宗教势力。力。 三武灭佛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与佛三武灭佛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与佛教的斗争。教的斗争。 第二,农耕经济基础稳定第二,农耕经济基础稳定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农耕经济。君主专制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农耕经济。君主专制依赖于农耕经济,君主专制在农耕经济下愈演愈依赖于农耕经济,君主专制在农耕经济下愈演愈烈。由于封建小农经济被人为地保护起来,把能烈。由于封建小农经济被人为地保护起来,把能够瓦解自然经济基础的工商业视为洪水猛兽,因够瓦解自然经济
27、基础的工商业视为洪水猛兽,因此历代统治阶级无不采取打击工商业的政策。此历代统治阶级无不采取打击工商业的政策。用法律形式把销售量最大、利润最高的一些工商用法律形式把销售量最大、利润最高的一些工商业完全垄断在政府手中,实行官营,禁止私营。业完全垄断在政府手中,实行官营,禁止私营。西汉政府首先实行盐铁专卖,后来又扩大到酒、西汉政府首先实行盐铁专卖,后来又扩大到酒、茶、矾、香药宝货等。实行这个政策的实质是把茶、矾、香药宝货等。实行这个政策的实质是把最容易赚钱的买卖掌握在封建政府手中,打击私最容易赚钱的买卖掌握在封建政府手中,打击私商经营,防止私商迅速发财致富。商经营,防止私商迅速发财致富。 1、专制主
28、义:、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是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体现在地位终身制和地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二者之间的联系:地二者之间的联系:地方和中央
29、都必须服从皇帝一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第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第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2、形成原因、形成原因(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封建小农经济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具有分散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的制度维护国家统一,需要建立中央集权的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经济发展。和促进经济发展。(2)政治前提:政治前提:地主阶级维护本阶级统治的地主阶级维护本阶级统治的需要;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需要;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王朝。(3)理论基础:理论基础: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
30、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4)历史背景:历史背景:周王室衰微导致春秋战国大周王室衰微导致春秋战国大混乱的历史教训。混乱的历史教训。3、封建专制发展秦朝的统一:秦朝的统一:BC 230-221 韩赵魏楚燕齐韩赵魏楚燕齐(1)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称号:称号: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称为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称为“皇帝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始皇帝帝”。 特点: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官官职职权影响影响丞相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理全国政事。下事。
31、下设诸卿卿相互配合,相互配合,彼此彼此牵制,制,集集权于皇于皇帝帝御史御史大夫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书,监察百官察百官太尉太尉 管理全国管理全国军务(3)地方制度)地方制度郡县制的全面推行郡县制的全面推行背景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设郡县。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设郡县。 李斯建议。李斯建议。内内容容 行政区划:分全国为行政区划:分全国为36郡,由郡,由中央政府中央政府直直辖。一郡又分若干县。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辖。一郡又分若干县。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郡县的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机构。郡县的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官僚机构:郡守、县令官僚机构:郡守
32、、县令(或县长或县长)。影响影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分封制分封制郡郡县制制相同点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了巩固统治;治;结果都在一定果都在一定时期内期内产生了生了积极作极作用用不同点不同点盛盛行行时代代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盛行于西周是封建社会地方行是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制度,几乎盛行政制度,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于整个封建时代代传承承制制度度君将田邑君将田邑赐给宗室臣属作
33、宗室臣属作为俸禄的制度。受封的俸禄的制度。受封的对象有象有同姓同姓亲族、功臣、姻族、功臣、姻亲和殷和殷商旧族等,并商旧族等,并实行世行世袭制制郡守和郡守和县令均是由令均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皇帝直接任免的,而且不能世而且不能世袭分封制分封制郡郡县制制不不同同点点划分划分标准准与宗法制相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系,以血缘关关系系为基基础是中央集是中央集权制下的地方行政制下的地方行政机构,按地域划分机构,按地域划分职责范范围受封的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有行政统治治权,而且,而且拥有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必,但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郡守和郡守和县
34、令在令在辖区内只行使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土地和人口失去失去统治治权。郡守和。郡守和县令只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管理人民,收取赋税,税,征征发兵役和徭役兵役和徭役历史史作用作用不同不同加加强强了周天子了周天子对地方的地方的统治,治,有利于有利于稳定当定当时的政治秩序,的政治秩序,有一定的有一定的进步意步意义。但后来。但后来诸侯国之侯国之间出出现了了强强国兼并国兼并弱国的形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使周天子的权威逐威逐渐削弱,削弱,这是分封制是分封制发展的必然展的必然产物物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由分封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由分封割据割据带来的来的隐患,使皇帝能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
35、的行政制度,直接控制地方的行政制度,成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统治的重要部分治的重要部分(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对秦朝:对秦朝: 积极影响:积极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确立了皇权的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至高无上,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进行有效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进行有效的统治。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的统治。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 消极影响:消极影响: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造成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
36、化,秦王朝十几年后土崩瓦解。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十几年后土崩瓦解。对后世: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格局。汉代的政治制度汉代的政治制度皇皇 帝帝中朝中朝外朝外朝尚尚书书令令侍侍 中中常常 侍侍丞 相御史大夫太 尉 九 卿 决策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有事上报1、西汉的政治制度、西汉的政治制度(1)中央实行中外朝制:)中央实行中外朝制:(2)汉初地方郡国并行制:)汉初地方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对中央集权形成威胁。在汉景帝平定封国制对中央集权形成威胁。在汉景帝平定“七七国之乱国之乱”的基础上,汉
37、武帝颁布的基础上,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规,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3)选官、用官制度:)选官、用官制度: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察举制为西汉的强盛提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察举制为
38、西汉的强盛提供了人才条件。供了人才条件。执行执行皇皇帝帝中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门下省礼仪、科举礼仪、科举军政军政刑狱刑狱国家的工程建设等国家的工程建设等决策决策审议审议尚书省尚书省户部户部礼部礼部兵部兵部刑部刑部工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户籍、土地、赋税作用:作用: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既保证君三分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既保证君权独尊又减少决策的错误: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权独尊又减少决策的错误: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2、唐朝政治制度的完善、唐朝政治制度的完善吏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官吏的任免和考核(1)中央:隋朝在南北朝三省制度的基础上,加以改革,逐步形)中
39、央:隋朝在南北朝三省制度的基础上,加以改革,逐步形成,唐朝完善为三省六部制。成,唐朝完善为三省六部制。(2)地方:)地方:唐中期,政府在边地设节度使,逐渐形成唐中期,政府在边地设节度使,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选官、用官制度:)选官、用官制度:科举制。科举制。过程过程隋文帝:废除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开始采取隋文帝:废除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开始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隋炀帝: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久旱逢甘露
40、久旱逢甘露 ,他乡遇故知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人生四大乐事为:人生四大乐事为:观榜图观榜图科科举举科目和流程科目和流程 隋 创科举,设秀才、明经、进士三科 唐 举士科目则更加繁多。 宋 袭唐制,有进士科与诸科之分。 明 科举科目,承袭宋元,只有进士科科举科目程序唐 分县试、州试、省试、选试四级。宋 创立殿试制度 。分乡举、省试和殿试 元 改宋州县试为集中于行省考试,称乡试,改省 试为会试明 直接沿袭元代,并使之更加系统化、固定化。科举考试的流程科举考试的流程(清代清代) 想一想想一想: 隋朝采用科举制度的隋朝采用科举制度的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科
41、举制创立科举制创立前前,做高官必须同时具备:,做高官必须同时具备: 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必须有地方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必须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的推荐。官员和高门权贵的推荐。 科举制创立科举制创立后后, 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愿报名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参加官府的考试, ,考中可以做官,选官大权就控考中可以做官,选官大权就控制在中央手中。制在中央手中。 全面认识科举制?全面认识科举制?全面认识科举制?全面认识科举制?实质:实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积极作用:积极作用:1、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促进封建
42、社会的发展。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2、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为下层人士参政提供了、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为下层人士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统治基础。机会,扩大统治基础。3、科举制将人才的选拔、官吏的任免权由世家大、科举制将人才的选拔、官吏的任免权由世家大族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族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4、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5、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消极作用:消极作用:八股取士,选拔的人多是缺乏进取精八股取士,选拔的人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阻碍社会进步。神和创造意识,阻碍社会进步。选官制度选官制度选官
43、制度选官制度选官制度选官制度世官制世官制世官制世官制 察举制察举制察举制察举制 科举制科举制科举制科举制 实行时间实行时间实行时间实行时间 依据依据依据依据 备注备注备注备注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先秦时期 秦汉至魏晋南北秦汉至魏晋南北秦汉至魏晋南北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朝朝朝 隋唐至明清隋唐至明清隋唐至明清隋唐至明清世袭世袭世袭世袭 才能、品德到门才能、品德到门才能、品德到门才能、品德到门第第第第 考试成绩考试成绩考试成绩考试成绩 下层人士一下层人士一下层人士一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般没有参政般没有参政般没有参政机会机会机会机会体现封闭的特征。体现封闭的特征。体现封闭的特征。体现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
44、。以官举士。以官举士。以官举士。中下层地主中下层地主中下层地主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提知识分子提知识分子提知识分子提供了机会供了机会供了机会供了机会。3、宋初强化专制集权制度、宋初强化专制集权制度()目的()目的直接目的:直接目的:防止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防止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根本目的:根本目的:稳定北宋政权稳定北宋政权()指导思想:()指导思想:重文轻武守内虚外重文轻武守内虚外()具体措施()具体措施中央分权中央分权地方收权地方收权枢密院枢密院参知政事参知政事副副 相相三司使三司使最高行政机构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宰相职长官行宰相职长官枢密使,长官枢密使,低于宰相低于宰相分行政权分
45、行政权皇帝皇帝二二 府府机构机构职能职能官职及权利官职及权利中书门下中书门下最高军政机构最高军政机构分财权分财权削弱宰相权力皇帝总揽大权削弱宰相权力皇帝总揽大权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收权地方收权军事上,军事上,收地方将领的兵权,抽调地方精兵充收地方将领的兵权,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实中央禁军。行政上,行政上,派文臣出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派文臣出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责监督。财政上,财政上,设转运使把地方的赋税运到中央,只设转运使把地方的赋税运到中央,只留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留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影响()影响积极:积极:分割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收地方权力
46、,分割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收地方权力,使地方失去割据的基础,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使地方失去割据的基础,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消极:造成了造成了“冗官冗官”“冗兵冗兵”“冗费冗费”,导致,导致“积贫积贫”“积弱积弱”的局面。的局面。(1)中央:设中书省)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是最高行政机关关。中书省的长官,行驶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中书省的长官,行驶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设枢密院为
47、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全国设立长官由朝廷任命。全国设立10个行省、两个单列的行政区个行省、两个单列的行政区(中书省直辖的(中书省直辖的“腹里腹里”、宣政院辖区)。边远少数民族、宣政院辖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地区设立宣慰司。影响: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
48、强了中央集权统治,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变革,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元朝政治制度、元朝政治制度古代中国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古代中国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不同点不同点 分封制分封制郡县制郡县制行省制行省制时代时代拥有权拥有权力力与中央与中央关系关系作用和作用和影响影响盛行于西周,盛行于西周,春秋走向瓦解春秋走向瓦解战国开始,盛行战国开始,盛行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确立于元朝,沿确立于元朝,沿用至今用至今拥有封地和统拥有封地和统治权治权只有俸禄,无封只有俸禄,无封地,无统治权
49、地,无统治权只有俸禄,无封只有俸禄,无封地,无统治权地,无统治权诸侯国有很强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的地方独立性,可以世袭可以世袭 中央垂直管理,官中央垂直管理,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吏由皇帝直接任免 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受中央节制,构,受中央节制,绝对服从中央绝对服从中央有利于稳定当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据势力 实现了地方权力向实现了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有利于中央集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国家的统一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利于巩固和扩大统
50、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统治(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朱元璋): 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内阁制度的形成(明成祖):内阁制度的形成(明成祖):内阁制度的形成(明成祖):内阁制度的形成(明成祖):原因:原因:相权过重、威胁皇权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皇皇 帝帝吏吏部部户户部部礼礼部部兵兵部部刑刑部部工工部部亲自掌管亲自掌管1 1)原因:)原因:)原因:)原因:结果:结果: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解决,君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解决
51、,君主专制走向极端。主专制走向极端。2 2)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时 期期名名 称称职职 权权特特 点点明太祖明太祖设设殿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明成祖设设内阁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的衙署和属官3 3)内阁的性质:)内阁的性质:)内阁的性质:)内阁的性质: 内阁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内阁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
52、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4 4)内阁的影响:)内阁的影响:)内阁的影响:)内阁的影响:A、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立的,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B B、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明代政治日益黑暗明代政治日益黑暗明代政治日益黑暗明代政治日益黑暗(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反映了封建专制制
53、度渐趋衰落)。(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宰相制宰相制宰相制宰相制内阁制内阁制内阁制内阁制相同相同相同相同不不不不同同同同地位地位地位地位职权职权职权职权对皇权作用对皇权作用对皇权作用对皇权作用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参与决策参与决策参与决策参与决策无决策权无决策权无决策权无决策权制约皇权制约皇权制约皇权制约皇权不能制约不能制约不能制约不能制约法定,制度赋权法定,制度赋权法定,制度赋权
54、法定,制度赋权非法定,咨询机构非法定,咨询机构非法定,咨询机构非法定,咨询机构“内阁首辅内阁首辅” “宰相宰相”?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是否一样?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是否一样?l l明朝的内阁是明朝的内阁是明朝的内阁是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君主专制强化君主专制强化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的产物,的产物,的产物,无决策权无决策权无决策权无决策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l l西方近代的内阁是西方近代的内阁是西方近代的内阁是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权力民主的象征权力民主的象征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
55、国家的,总揽国家的,总揽国家的,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行政权力行政权力行政权力。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2 2)清朝设军机处(雍正帝)清朝设军机处(雍正帝)清朝设军机处(雍正帝)清朝设军机处(雍正帝)直接原因:直接原因:直接原因:直接原因: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根本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加强皇权;加强皇权;加强皇
56、权;加强皇权;军机大臣职能:军机大臣职能:军机大臣职能:军机大臣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传达圣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传达圣旨。特点:特点:特点:特点:简简(机构简单)(机构简单)精精(人员精干)(人员精干)速速(办事效率高)(办事效率高)密密(地处内廷)(地处内廷) 作用:作用:作用: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皇皇 帝帝 军机处军机处 内阁内阁日常事务日常事务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军国大事清朝中枢权力机构清朝中枢权力机构明朝内明朝内阁清朝清
57、朝军机机处职能能明朝内明朝内阁是是为减减轻皇帝沉皇帝沉重的政重的政务负担、担、为皇帝提皇帝提供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的内侍机构,而不是中央一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决策机构清朝清朝军机机处是是处理全国理全国军政政大事的中央机构,皇帝大事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派满汉大臣入大臣入值军机机处,只能,只能“跪受笔跪受笔录”皇帝皇帝对军政大政大事的裁决,然后事的裁决,然后传达达给中央中央各部、地方官各部、地方官员去去执行行对皇皇权加加强强的的作用作用阁臣臣虽有替皇帝起草批答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票,但票拟是否被采是否被采纳最最终还是取是取决于皇帝的批决于皇帝的批
58、红,因此内,因此内阁的出的出现有利于加有利于加强强皇皇权军机机处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立,使清朝初期的的议政王大臣会政王大臣会议(对皇皇权限限制很大制很大)实权尽失,尽失,军政大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制达到顶峰峰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比较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比较朝代朝代制度演制度演变评价价汉朝朝汉武帝重用身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的侍从、秘书等等(“中外朝中外朝”)削弱了相削弱了相权隋唐隋唐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设政政事堂决定事堂决定军国大事国大事削弱了相削弱了相权,保,保证了皇了皇权的的独尊独尊宋朝宋朝初初设中中书门下,后增下,后增设参
59、知政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分割相权,皇帝得以,皇帝得以总揽大大权元朝元朝设中中书省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后最高行政机关,后期宰相期宰相权势大大是朱元璋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除宰相制度的诱因因明朝明朝 废除宰相制度,形成内除宰相制度,形成内阁制制君主君主专制制进一步加一步加强强清朝清朝 设军机机处,内,内阁名存名存实亡亡君主君主专制制发展到展到顶峰峰 1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表明、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表明“天下为家天下为家”取代了取代了“天下为公天下为公”,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 2、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
60、族,还分封功臣和先代贵族。、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3 3、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如诸侯对于周天子而言是小宗,而对于封国内的卿大夫而言是大宗。天子而言是小宗,而对于封国内的卿大夫而言是大宗。 4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是血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紧密结合。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紧密结合
61、。易混知识点易混知识点5、郡和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出现,秦朝统一后郡和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出现,秦朝统一后只是全面推行只是全面推行。6、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先秦时期相、秦朝的政治制度与先秦时期相比较实质上的不同是比较实质上的不同是以封建专制集权的官僚制度以封建专制集权的官僚制度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但皇帝制度。但皇帝制度仍是世袭的。仍是世袭的。7、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参与机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8、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62、: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9、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集权趋势,古、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集权趋势,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古希腊、罗马)具有强烈的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古希腊、罗马)具有强烈的民主色彩,但民主色彩,但不能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不能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于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地方行政中央机构中央机构皇帝皇帝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层层集权层层集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地方分权地方分权藩镇割据藩镇割据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推恩令推恩令酎金夺爵酎金夺爵宋宋中央集权中
63、央集权皇权与相权皇权与相权君权加强君权加强,相权削弱相权削弱汉朝汉朝 唐朝唐朝 宋朝宋朝 明朝明朝内外朝内外朝制度制度三省三省六部六部制制二府三二府三司制司制废除宰废除宰相制相制皇皇帝帝制制度度特特点点皇帝称号皇帝称号皇位世袭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权至上第四,对人身控制严密第四,对人身控制严密中国古代对平民百姓的人身控制主要是通过严密中国古代对平民百姓的人身控制主要是通过严密的户籍制度和颁布有关法令来实现的。的户籍制度和颁布有关法令来实现的。 秦献公时,建立了秦献公时,建立了“户籍相伍户籍相伍”的制度,商鞅变的制度,商鞅变法时,实行法时,实行“什伍连坐法什伍连坐法”,规定:五家为保,规定:五家为保
64、,十家为连,一家有罪,如不检举,十家连坐。十家为连,一家有罪,如不检举,十家连坐。 唐代规定居民自报年龄及田地面积,由官府编成唐代规定居民自报年龄及田地面积,由官府编成薄册,薄册,“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 帝王的指令很畅通的达到每一个家庭,对每一个帝王的指令很畅通的达到每一个家庭,对每一个人身的控制就轻而易举的实现了。历代户籍制度人身的控制就轻而易举的实现了。历代户籍制度和法令,使居民失去了流动的可能。于是世世代和法令,使居民失去了流动的可能。于是世世代代的百姓就成了世世代代不离故土的顺民。代的百姓就成了世世代代不离故土的顺民。 (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三)对
65、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传统社会政治结构中,宗法制度和君主制对中在传统社会政治结构中,宗法制度和君主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1 1、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的正面影响正面影响是:是:(1 1)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上至群臣,)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上至群臣,下至百姓,既要忠君又要报国。下至百姓,既要忠君又要报国。(2 2)在严密的人身控制之下,人们只能生活在一)在严密的人身控制之下,人们只能生活在一定的圈子内,处理好人际关系,处理好家庭关系,定的圈子内,处理好人际关系,处理好家庭关系,成为人一生中的主要任务。成为人一生中的主要任务。(3 3
66、)在宗庙祭祀制度的熏陶下,各层人士都得尊)在宗庙祭祀制度的熏陶下,各层人士都得尊祖敬宗。讲究家族团结。总之,在专制性很强的祖敬宗。讲究家族团结。总之,在专制性很强的中国政治结构的环境中生活,中华民族的整体观中国政治结构的环境中生活,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加强了。念加强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重人情而轻法制,重群体而表现出重人情而轻法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的特点。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的特点。2 2、负面影响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主要表现为:是相当大的,主要表现为: 专制主义缺乏民主,使中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专制主义缺乏民主,使中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这是造成中国人奴
67、性化人格的根本原因。中态,这是造成中国人奴性化人格的根本原因。中国人往往对个人(主要指统治者)的权威和权力国人往往对个人(主要指统治者)的权威和权力存有盲目的崇拜心理,因此存有盲目的崇拜心理,因此“官本位官本位”现象一直现象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严重阻是困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严重阻力。力。 “三纲五常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三从四德”以及以及“存天理,灭存天理,灭人欲人欲”等封建枷锁使人的个性解放受到极大的束等封建枷锁使人的个性解放受到极大的束缚和阻碍。缚和阻碍。狭隘的自身自利的小农意识又使得中国人缺乏进狭隘的自身自利的小农意识又使得中国人缺乏进取意识,自我满足,妄自尊大。取意识,自我满足,妄自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