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有免疫细胞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79488707 上传时间:2024-08-26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2.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固有免疫细胞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固有免疫细胞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固有免疫细胞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固有免疫细胞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固有免疫细胞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固有免疫细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固有免疫细胞(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第八章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本章教学大纲本章教学大纲 【目的要求】【目的要求】【目的要求】【目的要求】 1. 1. 1. 1. 掌握掌握掌握掌握 主要参与天然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主要参与天然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主要参与天然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主要参与天然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的种类、表面标志和受体,以及各类细胞的主要的种类、表面标志和受体,以及各类细胞的主要的种类、表面标志和受体,以及各类细胞的主要的种类、表面标志和受体,以及各类细胞的主要生物学作用。生物学作用。生物学作用。生物学作用。 2. 2. 2. 2. 熟悉熟悉熟悉熟悉 固有免疫细胞的来源及发育。固有免疫细胞的来源及发

2、育。固有免疫细胞的来源及发育。固有免疫细胞的来源及发育。 3. 3. 3. 3. 了解了解了解了解 血小板、红细胞及内皮细胞的主要血小板、红细胞及内皮细胞的主要血小板、红细胞及内皮细胞的主要血小板、红细胞及内皮细胞的主要作用。作用。作用。作用。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1. 1. 1. 1.主要参与天然免疫应答的吞噬细胞,主要参与天然免疫应答的吞噬细胞,主要参与天然免疫应答的吞噬细胞,主要参与天然免疫应答的吞噬细胞,NKNKNKNK细胞,细胞,细胞,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3、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B1B1B1B1细胞、细胞、细胞、细胞、NKTNKTNKTNKT细胞和细胞和细胞和细胞和TTTT细胞。细胞。细胞。细胞。 2. 2. 2. 2.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命名,巨噬细胞重要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命名,巨噬细胞重要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命名,巨噬细胞重要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命名,巨噬细胞重要的膜分子及巨噬细胞的免疫学功能,中性粒细胞的膜分膜分子及巨噬细胞的免疫学功能,中性粒细胞的膜分膜分子及巨噬细胞的免疫学功能,中性粒细胞的膜分膜分子及巨噬细胞的免疫学功能,中性粒细胞的膜分子及功能。子及功能。子及功能。子及功能。 3.NK 3.NK 3.NK 3.NK细

4、胞毒细胞的来源和发育,细胞毒细胞的来源和发育,细胞毒细胞的来源和发育,细胞毒细胞的来源和发育,NKNKNKNK细胞受体,细胞受体,细胞受体,细胞受体,NKNKNKNK细胞的主要生物学作用。细胞的主要生物学作用。细胞的主要生物学作用。细胞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4. 4. 4. 4.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分布,受体活化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分布,受体活化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分布,受体活化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分布,受体活化方式及功能。方式及功能。方式及功能。方式及功能。 5. 5. 5. 5.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B1B1B1B1细胞、细胞、细胞、细胞、N

5、KTNKTNKTNKT细胞、细胞、细胞、细胞、TTTT细细细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及内皮细胞的主要免疫学作用。胞、血小板、红细胞及内皮细胞的主要免疫学作用。胞、血小板、红细胞及内皮细胞的主要免疫学作用。胞、血小板、红细胞及内皮细胞的主要免疫学作用。 免疫应答免疫应答免疫应答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immune response)分为固有免疫)分为固有免疫)分为固有免疫)分为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innate immunityinnate immunityinnate immunity)和适应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adaptive (a

6、daptive (adaptive (adaptive immuniti)immuniti)immuniti)immuniti)应答。应答。应答。应答。 1.1.1.1. 固有免疫应答固有免疫应答固有免疫应答固有免疫应答 即刻发生应答,没有潜伏即刻发生应答,没有潜伏即刻发生应答,没有潜伏即刻发生应答,没有潜伏期,识别和排除所有类型的抗原。期,识别和排除所有类型的抗原。期,识别和排除所有类型的抗原。期,识别和排除所有类型的抗原。 (1 1 1 1)主要参与细胞:)主要参与细胞:)主要参与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吞噬细胞(phagocytephagocyte)、NKNKNKN

7、K细胞(细胞(细胞(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atural killer cell)、肥大细胞()、肥大细胞()、肥大细胞()、肥大细胞(mast cellmast cellmast cellmast cell)、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 granulocyteeosinophile granulocyte)以及其它细胞)以及其它细胞)以及其它细胞)以及其它细胞(NKTNKTNKTNKT、TTTT细胞和细胞和细胞和细胞和B1B1B1B1细胞?)。细胞?)。细胞?)。细胞?)。 (2 2 2 2)主要参与分子:)主要

8、参与分子:)主要参与分子:)主要参与分子:补体(补体(补体(补体(complementcomplement)、溶菌酶(溶菌酶(溶菌酶(溶菌酶(lysozymelysozyme)和急性期蛋白()和急性期蛋白()和急性期蛋白()和急性期蛋白(acute-phase acute-phase proteins;APPproteins;APP)等。)等。)等。)等。 2. 2. 适应性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 大约有大约有7-107-10天的天的潜伏期,识别和排除潜伏期,识别和排除TD-AgTD-Ag。 (1 1)主要参与细胞:)主要参与细胞:T T细胞、细胞、B B细胞和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抗原提呈细胞

9、(2 2)主要参与分子:)主要参与分子: 抗体抗体第一节第一节 吞噬细胞吞噬细胞 一、吞噬细胞分类一、吞噬细胞分类 (一)大吞噬细胞(一)大吞噬细胞(一)大吞噬细胞(一)大吞噬细胞 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MPSphagocyte system, MPS),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胞(胞(胞(monocytemonocyte)和由其衍生的各种组织器官中的)和由其衍生的各种组织器官中的)和由其衍

10、生的各种组织器官中的)和由其衍生的各种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巨噬细胞(macrophage, Mmacrophage, M)。)。)。)。 (二)小吞噬细胞(二)小吞噬细胞(二)小吞噬细胞(二)小吞噬细胞 指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指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指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指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trophil)。)。)。)。二、单核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巨噬细胞系统单核单核- -巨噬细胞在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结构巨噬细胞在光镜和电镜下的形态结构 单核细胞体积较大,蹄状核(左,普通光镜)。透射电镜单核细胞体积较大,蹄状核(左,普通光镜)。透射电镜显示其高

11、尔基体发达、线粒体丰富、胞浆颗粒明显显示其高尔基体发达、线粒体丰富、胞浆颗粒明显(中)。扫中)。扫描电镜显示腹腔巨噬细胞粘附于玻璃表面(右)。描电镜显示腹腔巨噬细胞粘附于玻璃表面(右)。 (一)模式识别受体(一)模式识别受体(一)模式识别受体(一)模式识别受体 1. 1. 简介简介简介简介 19891989年,美国免疫学家年,美国免疫学家年,美国免疫学家年,美国免疫学家JanewayJaneway提出提出提出提出模式识别理论,认为某些病原体或其产物共有在进模式识别理论,认为某些病原体或其产物共有在进模式识别理论,认为某些病原体或其产物共有在进模式识别理论,认为某些病原体或其产物共有在进化上高度

12、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这种高度保守的分化上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这种高度保守的分化上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这种高度保守的分化上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这种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称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子结构称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子结构称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子结构称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molecular pattern, PAMP)。)。)。)。PAMPPAMP能被固有免疫细胞表能被固有免疫细胞表能被固有免疫细胞表能被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即模式识别受体面的相应受体,即模式识

13、别受体面的相应受体,即模式识别受体面的相应受体,即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receptor, PRR)所识别,以保证免疫识别作用的相对所识别,以保证免疫识别作用的相对所识别,以保证免疫识别作用的相对所识别,以保证免疫识别作用的相对特异性。特异性。特异性。特异性。 2. PRRs 2. PRRs分类分类分类分类 PRRs PRRs可分为可分为可分为可分为TollToll样受体样受体样受体样受体(TLRsTLRs);清道夫受体();清道夫受体();清道夫受体();清道夫受体(SRsSRs)和甘露醇受体)

14、和甘露醇受体)和甘露醇受体)和甘露醇受体(MRMR)。)。)。)。 (1 1) TLRsTLRsTLRsTLRs 1 1 1 1) TLRs TLRs TLRs TLRs基本结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人类人类人类人类TollToll样受体家族成员样受体家族成员样受体家族成员样受体家族成员现已确认的有现已确认的有现已确认的有现已确认的有 10 10个个个个 。TLRsTLRs分子均为分子均为分子均为分子均为I I型跨膜蛋白,型跨膜蛋白,型跨膜蛋白,型跨膜蛋白,由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三部分组成。由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三部分组成。由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三部分组成。由胞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三

15、部分组成。 1 1) 胞外区:胞外区:胞外区:胞外区:由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区由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区由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区由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区 (Leucine-rich repeats, LRRs) (Leucine-rich repeats, LRRs) 组成。组成。组成。组成。 2 2) 胞内区:胞内区:胞内区:胞内区:与与与与IL-1IL-1受体(受体(受体(受体(IL-1RIL-1R)胞内段有)胞内段有)胞内段有)胞内段有很高的同源性,称为很高的同源性,称为很高的同源性,称为很高的同源性,称为TIRTIR结构域(结构域(结构域(结构域(Toll/IL-1 Toll/IL-1

16、receptor homologous region, TIRreceptor homologous region, TIR)TIRTIR是一保守是一保守是一保守是一保守结构,其中包括结构,其中包括结构,其中包括结构,其中包括3 3个保守盒(个保守盒(个保守盒(个保守盒(conserved boxesconserved boxes)。)。)。)。 TLRs的定位的定位 TLRs基本结构基本结构 (2 2)清道夫受体:)清道夫受体:)清道夫受体:)清道夫受体:清道夫受体清道夫受体清道夫受体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SRscavenger receptor, SR)表达于

17、巨噬细胞)表达于巨噬细胞)表达于巨噬细胞)表达于巨噬细胞表面的清道夫受体,可识别表面的清道夫受体,可识别表面的清道夫受体,可识别表面的清道夫受体,可识别GG- -菌脂多糖、菌脂多糖、菌脂多糖、菌脂多糖、GG+ +菌磷壁酸、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细胞菌磷壁酸、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细胞菌磷壁酸、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细胞菌磷壁酸、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细胞膜内侧面翻转到胞膜外侧面的磷脂酰丝氨膜内侧面翻转到胞膜外侧面的磷脂酰丝氨膜内侧面翻转到胞膜外侧面的磷脂酰丝氨膜内侧面翻转到胞膜外侧面的磷脂酰丝氨酸等,参与对某些病原体及丧失唾液酸的酸等,参与对某些病原体及丧失唾液酸的酸等,参与对某些病原体及丧失唾液酸的

18、酸等,参与对某些病原体及丧失唾液酸的陈旧红细胞和某些凋亡细胞的清除。陈旧红细胞和某些凋亡细胞的清除。陈旧红细胞和某些凋亡细胞的清除。陈旧红细胞和某些凋亡细胞的清除。 (3 3)甘露糖受体:)甘露糖受体:)甘露糖受体:)甘露糖受体:甘露糖受体甘露糖受体甘露糖受体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tor, MRmannose receptor, MR)甘露糖受体有甘露糖受体有甘露糖受体有甘露糖受体有C C型型型型凝集素结构域,借此能与广泛表达于病原体凝集素结构域,借此能与广泛表达于病原体凝集素结构域,借此能与广泛表达于病原体凝集素结构域,借此能与广泛表达于病原体细胞壁糖蛋白和糖脂分子末端的甘露

19、糖和岩细胞壁糖蛋白和糖脂分子末端的甘露糖和岩细胞壁糖蛋白和糖脂分子末端的甘露糖和岩细胞壁糖蛋白和糖脂分子末端的甘露糖和岩藻糖残基(即相应配体)结合,产生吞噬作藻糖残基(即相应配体)结合,产生吞噬作藻糖残基(即相应配体)结合,产生吞噬作藻糖残基(即相应配体)结合,产生吞噬作用。用。用。用。 PRRsPRRs配配配配 体体体体主要表达细胞主要表达细胞主要表达细胞主要表达细胞细细细细 胞胞胞胞 定定定定 位位位位TLR1TLR1Triacyl lipopeptidesTriacyl lipopeptides多种细胞多种细胞多种细胞多种细胞细胞表面细胞表面细胞表面细胞表面TLR2TLR2PGN ,LT

20、A,LipoproteinPGN ,LTA,Lipoprotein, , lipopeptideLipoarabilipopeptideLipoarabinomannan nomannan Zymosan, HSP70Zymosan, HSP70外周血淋巴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细胞表面细胞表面细胞表面细胞表面TLR3TLR3dsRNA, Poly I:CdsRNA, Poly I:C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NKNK细胞细胞细胞细胞细胞内细胞内细胞内细胞内TLR4TLR

21、4LPS, HSP60LPS, HSP60单核吞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细胞表面细胞表面细胞表面细胞表面TLR5TLR5FlagellinFlagellin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单核细胞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未成熟树突状细胞、NKNK细胞、细胞、细胞、细胞、T T细胞细胞细胞细胞表皮细胞表皮细胞表皮细胞表皮细胞细胞表面细胞表面细胞表面细胞表面 主要模式识别受体主要模式识别受体 PRRsPRRs配配配配 体体体体主要表达细胞主要表达细胞主要表达细胞主要表达细胞细细细细 胞胞胞胞 定定定定 位位位位TLR6

22、TLR6LTA, Lipopeptide, LTA, Lipopeptide, ZymosanZymosanB B细胞(高水平)、细胞(高水平)、细胞(高水平)、细胞(高水平)、NKNK和和和和单核细胞(低水平)单核细胞(低水平)单核细胞(低水平)单核细胞(低水平)细胞表面细胞表面细胞表面细胞表面TLR7TLR7ssRNA, ssRNA, imidazoquinolineimidazoquinoline类浆细胞样前类浆细胞样前类浆细胞样前类浆细胞样前DCDC细胞细胞细胞细胞B B细胞细胞细胞细胞细胞内细胞内细胞内细胞内TLR8TLR8ssRNA, ssRNA, imidazoquinoline

23、imidazoquinoline单核、单核、单核、单核、NKNK和和和和T T细胞细胞细胞细胞细胞内细胞内细胞内细胞内TLR9TLR9CpG-DNACpG-DNANKNK和和和和B B细胞细胞细胞细胞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细胞内细胞内细胞内细胞内TLR10TLR10未知未知未知未知类浆细胞样前类浆细胞样前类浆细胞样前类浆细胞样前DCDC细胞细胞细胞细胞(低水平)、(低水平)、(低水平)、(低水平)、B B细胞细胞细胞细胞 未知未知未知未知PRRsPRRs配配配配 体体体体主要表达细胞主要表

24、达细胞主要表达细胞主要表达细胞细细细细 胞胞胞胞 定定定定 位位位位MRMR 细胞壁糖蛋白细胞壁糖蛋白细胞壁糖蛋白细胞壁糖蛋白, , 糖糖糖糖脂分子末端的甘露脂分子末端的甘露脂分子末端的甘露脂分子末端的甘露糖和岩藻糖残基糖和岩藻糖残基糖和岩藻糖残基糖和岩藻糖残基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细胞表细胞表细胞表细胞表面面面面 SRSR G-G-菌脂多糖、菌脂多糖、菌脂多糖、菌脂多糖、G+G+菌磷壁酸、乙酰化菌磷壁酸、乙酰化菌磷壁酸、乙酰化菌磷壁酸、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细低密度脂蛋白和细低密度脂蛋白和细低密度脂蛋白和细胞

25、膜内侧面翻转到胞膜内侧面翻转到胞膜内侧面翻转到胞膜内侧面翻转到胞膜外侧面的磷脂胞膜外侧面的磷脂胞膜外侧面的磷脂胞膜外侧面的磷脂酰丝氨酸酰丝氨酸酰丝氨酸酰丝氨酸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巨噬细胞 细胞表细胞表细胞表细胞表面面面面 (二)调理素受体(二)调理素受体(二)调理素受体(二)调理素受体 主要包括主要包括主要包括主要包括 IgG Fc IgG Fc受体(受体(受体(受体(FcRFcR)和补体受体)和补体受体)和补体受体)和补体受体(CR1CR1)。)。)。)。 1 1IgG FcIgG Fc受体介导的调理作用受体介导的调理作用受体介导的调理作用受体介导的调理作用 特异性特异性特异性特异性I

26、gGIgG抗抗抗抗体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成复合物,抗体的体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成复合物,抗体的体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成复合物,抗体的体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成复合物,抗体的FcFc段可与段可与段可与段可与巨噬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巨噬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巨噬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巨噬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FcFc受体(受体(受体(受体(FcRIFcRI)结合,)结合,)结合,)结合,从而增强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此效应即从而增强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此效应即从而增强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此效应即从而增强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此效应即IgGIgG介导的调理作用。介导的调理作用。介导的调理作用。介

27、导的调理作用。 2 2补体受体介导的调理作用补体受体介导的调理作用补体受体介导的调理作用补体受体介导的调理作用 补体激活补体激活补体激活补体激活可产生某些活性片段(如可产生某些活性片段(如可产生某些活性片段(如可产生某些活性片段(如C3bC3b或或或或C4bC4b),它们),它们),它们),它们可与病原体结合,并通过与巨噬细胞表面相应可与病原体结合,并通过与巨噬细胞表面相应可与病原体结合,并通过与巨噬细胞表面相应可与病原体结合,并通过与巨噬细胞表面相应补体受体(补体受体(补体受体(补体受体(CR1CR1)结合,促进巨噬细胞对病原)结合,促进巨噬细胞对病原)结合,促进巨噬细胞对病原)结合,促进巨

28、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此效应即补体受体介导的调理体的吞噬作用,此效应即补体受体介导的调理体的吞噬作用,此效应即补体受体介导的调理体的吞噬作用,此效应即补体受体介导的调理作用。作用。作用。作用。 (三)其它受体(三)其它受体(三)其它受体(三)其它受体 1. 7 1. 7-螺旋垮膜受体螺旋垮膜受体螺旋垮膜受体螺旋垮膜受体 7 7-螺旋垮膜受体(螺旋垮膜受体(螺旋垮膜受体(螺旋垮膜受体( Seven Seven -helical transmembrane receptors-helical transmembrane receptors )可与)可与)可与)可与甲酸基蛋氨酰(甲酸基蛋氨酰(甲

29、酸基蛋氨酰(甲酸基蛋氨酰(FormylmethionylFormylmethionyl) 、趋化因子、趋化因子、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和类脂结合,改变细胞支架,促进细胞移行趋化和类脂结合,改变细胞支架,促进细胞移行趋化和类脂结合,改变细胞支架,促进细胞移行趋化和类脂结合,改变细胞支架,促进细胞移行趋化。 2. CD14 2. CD14 2. CD14 2. CD14 亦称脂多糖结合蛋白(亦称脂多糖结合蛋白(亦称脂多糖结合蛋白(亦称脂多糖结合蛋白(LPS LPS LPS LPS binding proteinbinding proteinbinding proteinbinding protein,

30、LBPLBPLBPLBP),当与),当与),当与),当与LPS-LPS-LPS-LPS-蛋白结合后,蛋白结合后,蛋白结合后,蛋白结合后,产生细胞因子,启动反应性氧中间产物,增强杀产生细胞因子,启动反应性氧中间产物,增强杀产生细胞因子,启动反应性氧中间产物,增强杀产生细胞因子,启动反应性氧中间产物,增强杀菌功能。菌功能。菌功能。菌功能。 (三)重要表面分子(三)重要表面分子(三)重要表面分子(三)重要表面分子 参与提呈抗原和协同刺激参与提呈抗原和协同刺激参与提呈抗原和协同刺激参与提呈抗原和协同刺激T T细胞活化的分子包细胞活化的分子包细胞活化的分子包细胞活化的分子包括和括和括和括和MHCIIMH

31、CII类分子类分子类分子类分子和和和和B7B7分子(分子(分子(分子(CD80CD80和和和和CD86CD86)以以以以及及及及MHC I MHC I 。静息的巨噬细胞很少表达。静息的巨噬细胞很少表达。静息的巨噬细胞很少表达。静息的巨噬细胞很少表达MHC IIMHC II类类类类分子和分子和分子和分子和B7B7分子,此两种分子在巨噬细胞摄取病原分子,此两种分子在巨噬细胞摄取病原分子,此两种分子在巨噬细胞摄取病原分子,此两种分子在巨噬细胞摄取病原体活化后呈高水平表达,作为抗原提呈细胞提呈体活化后呈高水平表达,作为抗原提呈细胞提呈体活化后呈高水平表达,作为抗原提呈细胞提呈体活化后呈高水平表达,作为

32、抗原提呈细胞提呈抗原肽给抗原肽给抗原肽给抗原肽给T T细胞,并提供细胞,并提供细胞,并提供细胞,并提供T T细胞活化所需的第二信细胞活化所需的第二信细胞活化所需的第二信细胞活化所需的第二信号刺激。号刺激。号刺激。号刺激。 (四)杀伤机制(四)杀伤机制(四)杀伤机制(四)杀伤机制 1. 1. 趋化趋化趋化趋化 2. 2. 识别识别识别识别 3. 3. 吞噬吞噬吞噬吞噬 (1 1)吞噬)吞噬)吞噬)吞噬 (2 2)吞饮)吞饮)吞饮)吞饮 (3 3)受体介导的胞吞)受体介导的胞吞)受体介导的胞吞)受体介导的胞吞 4. 4. 杀伤杀伤杀伤杀伤 (1 1)胞外杀伤:)胞外杀伤:)胞外杀伤:)胞外杀伤:A

33、DCCADCC作用作用作用作用 (2 2)胞内杀伤:)胞内杀伤:)胞内杀伤:)胞内杀伤:氧依赖系统;氧依赖系统;氧依赖系统;氧依赖系统;氧非依氧非依氧非依氧非依赖系统。赖系统。赖系统。赖系统。 (五)生物学作用(五)生物学作用(五)生物学作用(五)生物学作用 1. 1. 非特异性吞噬和杀伤(主要吞噬胞内寄非特异性吞噬和杀伤(主要吞噬胞内寄非特异性吞噬和杀伤(主要吞噬胞内寄非特异性吞噬和杀伤(主要吞噬胞内寄生菌等)作用。生菌等)作用。生菌等)作用。生菌等)作用。 2. ADCC 2. ADCC作用。作用。作用。作用。 3. 3. 巨噬细胞具有抗原递呈作用。巨噬细胞具有抗原递呈作用。巨噬细胞具有抗

34、原递呈作用。巨噬细胞具有抗原递呈作用。 4. 4. 免疫调节等作用免疫调节等作用免疫调节等作用免疫调节等作用 通过分泌细胞因子通过分泌细胞因子通过分泌细胞因子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急性期炎症因子以及(急性期炎症因子以及(急性期炎症因子以及(急性期炎症因子以及IL-12IL-12等),调节免疫应等),调节免疫应等),调节免疫应等),调节免疫应答;发挥抗感染作用。答;发挥抗感染作用。答;发挥抗感染作用。答;发挥抗感染作用。 二、中性粒细胞二、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neutrophils)来源于骨髓的髓)来源于骨髓的髓)来源于骨髓的髓)来源于骨

35、髓的髓样干细胞,主要存在于外周血中,是白细胞中数样干细胞,主要存在于外周血中,是白细胞中数样干细胞,主要存在于外周血中,是白细胞中数样干细胞,主要存在于外周血中,是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约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量最多的一种,约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量最多的一种,约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量最多的一种,约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50507070,总数达到,总数达到,总数达到,总数达到5555101010101010。而骨髓的储备量多达而骨髓的储备量多达而骨髓的储备量多达而骨髓的储备量多达1 1 1 11012。 中性粒细胞具有寿命短,更新快的特点。中性粒细胞具有寿命短,更新快的特点。中性粒细胞具有寿命短,

36、更新快的特点。中性粒细胞具有寿命短,更新快的特点。 光镜下的中性粒细胞(光镜下的中性粒细胞(PMNPMN) 其核形态多样,主要呈分叶状;胞浆内含有初级和次级两种颗粒。初其核形态多样,主要呈分叶状;胞浆内含有初级和次级两种颗粒。初级颗粒较大,即溶酶体颗粒,内含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和溶酶体;级颗粒较大,即溶酶体颗粒,内含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和溶酶体;次级颗粒较小,内含碱性磷酸酶、溶菌酶、防御素、杀菌渗透增强蛋白和次级颗粒较小,内含碱性磷酸酶、溶菌酶、防御素、杀菌渗透增强蛋白和乳铁蛋白等。主要参与抗感染和炎症反应。乳铁蛋白等。主要参与抗感染和炎症反应。 1. 1. 中性粒细胞的表面受体中性粒

37、细胞的表面受体中性粒细胞的表面受体中性粒细胞的表面受体 中性粒细胞表面中性粒细胞表面中性粒细胞表面中性粒细胞表面具有多种受体,与单核巨噬细胞相似。具有多种受体,与单核巨噬细胞相似。具有多种受体,与单核巨噬细胞相似。具有多种受体,与单核巨噬细胞相似。 (1 1) MR MR (2 2) SR SR (3 3)Receptors of opsonins and Ig-Receptors of opsonins and Ig-mediated ADCCmediated ADCC。 1 1) Fc Fc-R-R 2 2) Fc-R Fc-RAAAA(CD16aCD16a) 3 3)CR1CR1 (4

38、4) TLRsTLRsTLRsTLRs 2.中性粒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中性粒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中性粒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中性粒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1 1 1 1)非特异性吞噬和杀伤(主要吞噬胞外寄)非特异性吞噬和杀伤(主要吞噬胞外寄)非特异性吞噬和杀伤(主要吞噬胞外寄)非特异性吞噬和杀伤(主要吞噬胞外寄生菌等)作用。生菌等)作用。生菌等)作用。生菌等)作用。 (2 2 2 2)ADCCADCCADCCADCC作用。作用。作用。作用。 (3 3 3 3)杀伤肿瘤作用。)杀伤肿瘤作用。)杀伤肿瘤作用。)杀伤肿瘤作用。第二节第二节 NK细胞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39、 killer cell)(natural killer cell)(natural killer cell)(natural killer cell)是一类是一类是一类是一类缺乏缺乏缺乏缺乏T T T T细胞和细胞和细胞和细胞和B B B B细胞的特征细胞的特征细胞的特征细胞的特征- - - -无无无无TCRTCRTCRTCR和和和和BCRBCRBCRBCR、胞浆中含、胞浆中含、胞浆中含、胞浆中含嗜天青颗粒的大颗粒淋巴细胞(嗜天青颗粒的大颗粒淋巴细胞(嗜天青颗粒的大颗粒淋巴细胞(嗜天青颗粒的大颗粒淋巴细胞(large granular large granular large granula

40、r 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LGLlymphocyte,LGLlymphocyte,LGLlymphocyte,LGL)。)。)。)。 外周血中的外周血中的外周血中的外周血中的NKNKNKNK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细胞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5 5 5 510101010;脾脏中占;脾脏中占;脾脏中占;脾脏中占1 1 1 12 2 2 2;淋巴结和骨髓中也有;淋巴结和骨髓中也有;淋巴结和骨髓中也有;淋巴结和骨髓中也有NKNKNKNK细胞的存在。细胞的存在。细胞的存在。细胞的存在。光镜下的光镜下的光镜下的光镜下的NKNKNKNK细

41、胞形态细胞形态细胞形态细胞形态NNKNK细胞细胞 一、一、NK细胞的识别机制细胞的识别机制 (一)杀伤细胞活化受体(一)杀伤细胞活化受体(一)杀伤细胞活化受体(一)杀伤细胞活化受体(KARKARKARKAR) KAR KAR KAR KAR识别靶细胞糖类等配体(有人研究识别靶细胞糖类等配体(有人研究识别靶细胞糖类等配体(有人研究识别靶细胞糖类等配体(有人研究KARKARKARKAR的配体的配体的配体的配体多达多达多达多达260260260260余种)余种)余种)余种)启动启动启动启动活化活化活化活化信号信号信号信号。 1. MHC 1. MHC 1. MHC 1. MHC型活化受体型活化受体型

42、活化受体型活化受体 为为为为KIR2DSKIR2DS和和和和KIR3DSKIR3DS,胞,胞,胞,胞浆区短,缺乏浆区短,缺乏浆区短,缺乏浆区短,缺乏ITIMITIM基序,但其跨膜区所含的带正电基序,但其跨膜区所含的带正电基序,但其跨膜区所含的带正电基序,但其跨膜区所含的带正电的赖氨酸与另一个跨膜区含有带负电荷的天冬氨酸的的赖氨酸与另一个跨膜区含有带负电荷的天冬氨酸的的赖氨酸与另一个跨膜区含有带负电荷的天冬氨酸的的赖氨酸与另一个跨膜区含有带负电荷的天冬氨酸的膜受体膜受体膜受体膜受体DAP12DAP12(DNAX-associated protein of 12 kdDNAX-associated

43、 protein of 12 kd)结合。由于结合。由于结合。由于结合。由于DAP12DAP12含有一个含有一个含有一个含有一个ITAMITAM基序,因此可借助基序,因此可借助基序,因此可借助基序,因此可借助DAP12DAP12传递活化性信号,表现为杀伤活化效应。传递活化性信号,表现为杀伤活化效应。传递活化性信号,表现为杀伤活化效应。传递活化性信号,表现为杀伤活化效应。 (1 1 1 1)KIR2DSKIR2DSKIR2DSKIR2DS:配体为:配体为:配体为:配体为MHCMHCMHCMHC分子。分子。分子。分子。 (2 2 2 2)KIR3DSKIR3DSKIR3DSKIR3DS:配体为:配

44、体为:配体为:配体为MHCMHCMHCMHC分子。分子。分子。分子。 附:附:附:附: DNAX DNAX 是含四氨基酸残基的基序,是含四氨基酸残基的基序,是含四氨基酸残基的基序,是含四氨基酸残基的基序,D D代表天冬氨酸,代表天冬氨酸,代表天冬氨酸,代表天冬氨酸,N N代表天冬酰胺,代表天冬酰胺,代表天冬酰胺,代表天冬酰胺,A A代表丙氨酸,代表丙氨酸,代表丙氨酸,代表丙氨酸,X X代表任一氨基酸代表任一氨基酸代表任一氨基酸代表任一氨基酸 2. 2. 2. 2. 非非非非MHCMHCMHCMHC型活化受体型活化受体型活化受体型活化受体 (1 1 1 1)NKG2DNKG2DNKG2DNKG2

45、D:NKG2D NKG2D NKG2D NKG2D 为为为为NKG2 NKG2 NKG2 NKG2 家族成员,但与家族成员,但与家族成员,但与家族成员,但与该家族中其他成员(该家族中其他成员(该家族中其他成员(该家族中其他成员(NKG2ANKG2ANKG2ANKG2A、B B B B、C C C C、E E E E 和和和和F F F F)的同)的同)的同)的同源性较低,也不与源性较低,也不与源性较低,也不与源性较低,也不与CD94 CD94 CD94 CD94 结合。结合。结合。结合。 配体是配体是配体是配体是MHC-MHC-MHC-MHC-类链相关的类链相关的类链相关的类链相关的A/B A

46、/B A/B A/B 分子(分子(分子(分子(MHC MHC MHC MHC class chain-related molecules A/Bclass chain-related molecules A/Bclass chain-related molecules A/Bclass chain-related molecules A/B,MIC MIC MIC MIC A/BA/BA/BA/B)。)。)。)。MICA MICA MICA MICA 和和和和MICB MICB MICB MICB 主要表达肿瘤细胞表面,而主要表达肿瘤细胞表面,而主要表达肿瘤细胞表面,而主要表达肿瘤细胞表面,而

47、在正常组织细胞表面缺失。在正常组织细胞表面缺失。在正常组织细胞表面缺失。在正常组织细胞表面缺失。 (2 2 2 2)自然细胞毒性受体:配体为流感病毒)自然细胞毒性受体:配体为流感病毒)自然细胞毒性受体:配体为流感病毒)自然细胞毒性受体:配体为流感病毒血凝素。血凝素。血凝素。血凝素。 1 1 1 1)NKp46 NKp46 NKp46 NKp46 和和和和NKp30NKp30NKp30NKp30:NKp46 NKp46 NKp46 NKp46 和和和和NKp30 NKp30 NKp30 NKp30 表达于表达于表达于表达于所有所有所有所有NK NK NK NK 细胞(包括成熟、未成熟、静止和活化

48、细胞(包括成熟、未成熟、静止和活化细胞(包括成熟、未成熟、静止和活化细胞(包括成熟、未成熟、静止和活化NK NK NK NK 细胞)表面。细胞)表面。细胞)表面。细胞)表面。 2 2 2 2)NKp44NKp44NKp44NKp44:NKp44 NKp44 NKp44 NKp44 表达于活化表达于活化表达于活化表达于活化NK NK NK NK 细胞表面,细胞表面,细胞表面,细胞表面,是活化是活化是活化是活化NK NK NK NK 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其胞外区只有一个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其胞外区只有一个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其胞外区只有一个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其胞外区只有一个V V V V 型结构域。型结

49、构域。型结构域。型结构域。NKp44 NKp44 NKp44 NKp44 胞浆区不含胞浆区不含胞浆区不含胞浆区不含ITAM ITAM ITAM ITAM 基序,跨膜基序,跨膜基序,跨膜基序,跨膜区含有带正电荷的赖氨酸,借此能与跨膜区带负区含有带正电荷的赖氨酸,借此能与跨膜区带负区含有带正电荷的赖氨酸,借此能与跨膜区带负区含有带正电荷的赖氨酸,借此能与跨膜区带负电荷天冬氨酸、胞浆区含电荷天冬氨酸、胞浆区含电荷天冬氨酸、胞浆区含电荷天冬氨酸、胞浆区含ITAM ITAM ITAM ITAM 基序的基序的基序的基序的DAP12DAP12DAP12DAP12同源同源同源同源二聚体非共价结合,而获得转导活

50、化信号的功能二聚体非共价结合,而获得转导活化信号的功能二聚体非共价结合,而获得转导活化信号的功能二聚体非共价结合,而获得转导活化信号的功能 。 (二)杀伤细胞抑制受体(二)杀伤细胞抑制受体(二)杀伤细胞抑制受体(二)杀伤细胞抑制受体(KIRKIRKIRKIR) 人类人类人类人类KIRKIRKIRKIR编码基因位于第编码基因位于第编码基因位于第编码基因位于第19191919号染色体发现号染色体发现号染色体发现号染色体发现9 9 9 9个个个个KIR KIR KIR KIR 功能基因,包括功能基因,包括功能基因,包括功能基因,包括KIR2DL1KIR2DL1KIR2DL1KIR2DL14 4 4

51、4,KIR2DL5AKIR2DL5AKIR2DL5AKIR2DL5A,KIR2DL5BKIR2DL5BKIR2DL5BKIR2DL5B,KIR3DL1KIR3DL1KIR3DL1KIR3DL13 3 3 3。KIR2DLKIR2DL和和和和KIR3DLKIR3DL胞浆胞浆胞浆胞浆区长,含有区长,含有区长,含有区长,含有ITIMITIM基序,传递抑制性信号,使基序,传递抑制性信号,使基序,传递抑制性信号,使基序,传递抑制性信号,使NKNK细胞处于不活化状态,无杀伤效应,其配体为细胞处于不活化状态,无杀伤效应,其配体为细胞处于不活化状态,无杀伤效应,其配体为细胞处于不活化状态,无杀伤效应,其配体为

52、MHC IMHC I类分子。类分子。类分子。类分子。 1. KIR2DL 1. KIR2DL 1. KIR2DL 1. KIR2DL(P58P58P58P58分子)分子)分子)分子) 可分为可分为可分为可分为CD158aCD158aCD158aCD158a和和和和CD158bCD158bCD158bCD158b,胞膜外区含有胞膜外区含有胞膜外区含有胞膜外区含有2 2个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个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个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个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配体为(识别)配体为(识别)配体为(识别)配体为(识别)HLA-CHLA-CHLA-CHLA-C基因位点编码产物。基因位点编码产物。基因位点编码

53、产物。基因位点编码产物。 2. KIR3DL 2. KIR3DL 2. KIR3DL 2. KIR3DL(P70P70P70P70分子)分子)分子)分子)胞膜外区含有胞膜外区含有胞膜外区含有胞膜外区含有2 2个免疫个免疫个免疫个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球蛋白样结构域,球蛋白样结构域,球蛋白样结构域,识别(配体)识别(配体)识别(配体)识别(配体)HLAIHLAIHLAIHLAI类分子(类分子(类分子(类分子(B B B B)。)。)。)。 (三)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三)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三)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三)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 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杀伤细胞凝

54、集素样受体(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killer lectin-killer lectin-killer lectin-killer lectin-like receptorslike receptorslike receptorslike receptors,KLRKLRKLRKLR)编码)编码)编码)编码CD94CD94CD94CD94分子的基因位于分子的基因位于分子的基因位于分子的基因位于人第人第人第人第12121212号染色体,据有双重作用。号染色体,据有双重作用。号染色体,据有双重作用。号染色体,据有双重作用。 1. CD94-NKG2A1. CD94-NKG2A1. CD94-NKG

55、2A1. CD94-NKG2A(或(或(或(或B B B B):是一种异二聚体分):是一种异二聚体分):是一种异二聚体分):是一种异二聚体分子子子子 ,配体是配体是配体是配体是HLA-EHLA-EHLA-EHLA-E分子,产生抑制性信号。分子,产生抑制性信号。分子,产生抑制性信号。分子,产生抑制性信号。 2. 2. 2. 2. CD94-NKG2CCD94-NKG2CCD94-NKG2CCD94-NKG2C(或(或(或(或E E E E或或或或F F F F),),),),配体也是配体也是配体也是配体也是HLA-EHLA-EHLA-EHLA-E分子,则产生活化性信号。分子,则产生活化性信号。分

56、子,则产生活化性信号。分子,则产生活化性信号。 (四)通过(四)通过(四)通过(四)通过 Fc Fc 受体识别抗体结合的靶细胞受体识别抗体结合的靶细胞受体识别抗体结合的靶细胞受体识别抗体结合的靶细胞 NKNK细胞表面表达细胞表面表达细胞表面表达细胞表面表达IgG1IgG1和和和和IgG3IgG3的低亲和力受的低亲和力受的低亲和力受的低亲和力受体体体体FcRIIIFcRIII(CD16CD16),可与抗体),可与抗体),可与抗体),可与抗体FcFc段结合,介导段结合,介导段结合,介导段结合,介导NKNK细胞识别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此种以细胞识别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此种以细胞识别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

57、。此种以细胞识别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此种以IgGIgG抗抗抗抗体作为中间桥梁,定向介导体作为中间桥梁,定向介导体作为中间桥梁,定向介导体作为中间桥梁,定向介导NK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细胞对靶细胞的杀细胞对靶细胞的杀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称为伤作用,称为伤作用,称为伤作用,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AD

58、CC),),),),从而杀伤与从而杀伤与从而杀伤与从而杀伤与IgGIgG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肿瘤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肿瘤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肿瘤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 NK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和活化性受体结构示意图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和活化性受体结构示意图 二、二、NK细胞对靶细胞的识别模式细胞对靶细胞的识别模式 1. “1. “丢失自我丢失自我丢失自我丢失自我” ”识别模式识别模式识别模式识别模式 “丢失自我丢失自我丢失自我丢失自我(missingselfmissingself)”识别模式,是指杀伤抑制受体与识别模式,是指杀伤抑制受体与识别模式,

59、是指杀伤抑制受体与识别模式,是指杀伤抑制受体与MHC IMHC IMHC IMHC I类分子结合可以抑制类分子结合可以抑制类分子结合可以抑制类分子结合可以抑制NKNKNKNK细胞的杀伤功能,并将细胞的杀伤功能,并将细胞的杀伤功能,并将细胞的杀伤功能,并将任何缺乏任何缺乏任何缺乏任何缺乏MHC IMHC IMHC IMHC I类分子的细胞作为靶细胞处理。被病类分子的细胞作为靶细胞处理。被病类分子的细胞作为靶细胞处理。被病类分子的细胞作为靶细胞处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缺失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缺失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缺失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缺失MHC IMHC IMHC IMHC I类

60、分子,类分子,类分子,类分子,NKNKNKNK细胞细胞细胞细胞由此被激活而发挥杀伤功能。由此被激活而发挥杀伤功能。由此被激活而发挥杀伤功能。由此被激活而发挥杀伤功能。 2. “ “压力诱导压力诱导压力诱导压力诱导” ”识别模式识别模式识别模式识别模式 是指是指是指是指NKNK细胞活化性细胞活化性细胞活化性细胞活化性受体受体受体受体NKG2DNKG2D分子能识别多种肿瘤细胞表面的分子能识别多种肿瘤细胞表面的分子能识别多种肿瘤细胞表面的分子能识别多种肿瘤细胞表面的MICAMICA分子。分子。分子。分子。 MICA MICA分子在转录时需要热休克因子分子在转录时需要热休克因子分子在转录时需要热休克因

61、子分子在转录时需要热休克因子(HSFHSF)的参与,而)的参与,而)的参与,而)的参与,而HSFHSF通常需要在病毒感染、恶通常需要在病毒感染、恶通常需要在病毒感染、恶通常需要在病毒感染、恶性转化和炎性反应等压力诱导下才能发挥转录表达性转化和炎性反应等压力诱导下才能发挥转录表达性转化和炎性反应等压力诱导下才能发挥转录表达性转化和炎性反应等压力诱导下才能发挥转录表达作用,一旦机体受到此类压力诱导,作用,一旦机体受到此类压力诱导,作用,一旦机体受到此类压力诱导,作用,一旦机体受到此类压力诱导,HSFHSF将促进将促进将促进将促进MICAMICA等分子的表达,从而被等分子的表达,从而被等分子的表达,

62、从而被等分子的表达,从而被NKG2DNKG2D所识别,激活所识别,激活所识别,激活所识别,激活NKNK细胞,发挥杀伤功能。细胞,发挥杀伤功能。细胞,发挥杀伤功能。细胞,发挥杀伤功能。第三节第三节 其它固有免疫细胞其它固有免疫细胞 一、树突状细胞一、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dendritic cell, DC)广泛分布于)广泛分布于)广泛分布于)广泛分布于除脑以外的全身各脏器,数量较少,虽无特异性表除脑以外的全身各脏器,数量较少,虽无特异性表除脑以外的全身各脏器,数量较少,虽无特异性表除脑以外的全身各脏器,数量较少,虽无特异

63、性表面分子标志,但有数种相对特异性标志已得到人们面分子标志,但有数种相对特异性标志已得到人们面分子标志,但有数种相对特异性标志已得到人们面分子标志,但有数种相对特异性标志已得到人们的公认和应用。的公认和应用。的公认和应用。的公认和应用。 DC DC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presenting cell, APC),其表面表达的),其表面表达的),其表面表达的),其表面表达的FcRIIFcRII、补体受体、补体受体、补体受体、补体受体、TLRTLR和和和和MRMR等膜受

64、体能介导等膜受体能介导等膜受体能介导等膜受体能介导DCDC对各种对各种对各种对各种抗原物质的摄取。抗原物质的摄取。抗原物质的摄取。抗原物质的摄取。DCDC摄取抗原后,进行加工处理,摄取抗原后,进行加工处理,摄取抗原后,进行加工处理,摄取抗原后,进行加工处理,通过抗原提呈直接或间接地实现对通过抗原提呈直接或间接地实现对通过抗原提呈直接或间接地实现对通过抗原提呈直接或间接地实现对T T、B B细胞的激细胞的激细胞的激细胞的激活效应。活效应。活效应。活效应。 二、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二、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1. 1. 特点与分布特点与分布特点与分布特点与分布 肥大细胞(肥大细胞(肥大细胞(肥大

65、细胞(mast cellmast cell)和嗜)和嗜)和嗜)和嗜碱性粒细胞(碱性粒细胞(碱性粒细胞(碱性粒细胞(basophilsbasophils)形态学特点是胞内含有)形态学特点是胞内含有)形态学特点是胞内含有)形态学特点是胞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嗜碱性颗粒。嗜碱性颗粒。嗜碱性颗粒。 嗜碱粒细胞主要分布在血液中;肥嗜碱粒细胞主要分布在血液中;肥嗜碱粒细胞主要分布在血液中;肥嗜碱粒细胞主要分布在血液中;肥大细胞分布于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和胃肠道的上大细胞分布于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和胃肠道的上大细胞分布于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和胃肠道的上大细胞分布于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和胃肠道的上皮下及皮肤下的结缔组织内

66、靠近血管处。皮下及皮肤下的结缔组织内靠近血管处。皮下及皮肤下的结缔组织内靠近血管处。皮下及皮肤下的结缔组织内靠近血管处。 2. 2. 主要膜分子主要膜分子主要膜分子主要膜分子 (1 1) Fc FcRR(IgEIgE的的的的FcFc受体)。受体)。受体)。受体)。 (2 2)C3aR C3aR 和和和和 C5aR C5aR。 3. 3. 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活化方式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活化方式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活化方式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活化方式: (1 1)IgE-Ag IgE-Ag 同同同同FcRFcR交叉连接;交叉连接;交叉连接;交叉连接; (2 2)同过敏毒素)同过敏毒素)同过敏毒素

67、)同过敏毒素C3aC3a和和和和C5aC5a结合。结合。结合。结合。 4. 4. 细胞活化产物细胞活化产物细胞活化产物细胞活化产物 (1 1)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组胺)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组胺)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组胺)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组胺(histaminehistamine);白三烯);白三烯);白三烯);白三烯C C4 4(leukotriene Cleukotriene C4 4);););); 前前前前列腺素列腺素列腺素列腺素D D2 2(prostaglandine Dprostaglandine D2 2)。)。)。)。 (2 2) 分泌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分泌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

68、子分泌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分泌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TNF););););IL-8IL-8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PAF)等。)等。)等。)等。 5. 5. 5. 5. 生物学功能生物学功能生物学功能生物学功能 (1 1)阻止穿过上皮组织屏障的病原体的感染,)阻止穿过上皮组织屏障的病原体的感染,)阻止穿过上皮组织屏障的病原体的感染,)阻止穿过上皮组织屏障的病原体的感染,有利于吞噬细胞的趋化和聚集。有利于吞噬细胞的趋化和聚集。有利于吞噬细胞的趋化和聚集。有利于吞噬细胞的趋化和聚集。 (2 2)对)对)对)对IgEIgE抗体结合的抗原

69、迅速发生应答,抗体结合的抗原迅速发生应答,抗体结合的抗原迅速发生应答,抗体结合的抗原迅速发生应答,引起急性变态反应性炎症反应;引起急性变态反应性炎症反应;引起急性变态反应性炎症反应;引起急性变态反应性炎症反应; (3 3)抗寄生虫感染。)抗寄生虫感染。)抗寄生虫感染。)抗寄生虫感染。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脱颗粒示意图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脱颗粒示意图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脱颗粒示意图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脱颗粒示意图 三、嗜酸性粒细胞三、嗜酸性粒细胞 1. 1. 表达分子:表达分子:表达分子:表达分子: (1 1) 高亲和性高亲和性高亲和性高亲和性FcRFcR。 (2 2) 细胞因子受体:如细胞因子受

70、体:如细胞因子受体:如细胞因子受体:如ILIL-5-5、CCCC趋化因子趋化因子趋化因子趋化因子(chemokines, chemokines, 如如如如MCP-3MCP-3)受体。)受体。)受体。)受体。 2. 2. 嗜酸粒细胞活化产物嗜酸粒细胞活化产物嗜酸粒细胞活化产物嗜酸粒细胞活化产物 (1 1)释放毒性颗粒蛋白:如主要碱性蛋白)释放毒性颗粒蛋白:如主要碱性蛋白)释放毒性颗粒蛋白:如主要碱性蛋白)释放毒性颗粒蛋白:如主要碱性蛋白(major basic proteinmajor basic protein)。)。)。)。 (2 2)生物活性介质:如白三烯和血小板活化)生物活性介质:如白三

71、烯和血小板活化)生物活性介质:如白三烯和血小板活化)生物活性介质:如白三烯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因子。因子。因子。 (3 3)细胞因子:如)细胞因子:如)细胞因子:如)细胞因子:如IL-3IL-3和和和和IL-5IL-5等。等。等。等。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酸粒细胞 3. 3. 3. 3. 生物学功能生物学功能生物学功能生物学功能 (1 1) 杀伤寄生虫和微生物;杀伤寄生虫和微生物;杀伤寄生虫和微生物;杀伤寄生虫和微生物; (2 2) 引起变态反应性炎症损伤引起变态反应性炎症损伤引起变态反应性炎症损伤引起变态反应性炎症损伤, , 与肥大细胞与肥大细胞与肥大细胞与肥

72、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相互作用扩大炎症性免疫应答。和嗜碱粒细胞相互作用扩大炎症性免疫应答。和嗜碱粒细胞相互作用扩大炎症性免疫应答。和嗜碱粒细胞相互作用扩大炎症性免疫应答。 四、四、 TT细胞、细胞、NKTNKT细胞细胞和和B1细胞细胞 1. T1. T1. T1. T细胞细胞细胞细胞 TTTT细胞是指表达细胞是指表达细胞是指表达细胞是指表达型型型型TCRTCRTCRTCR的的的的T T T T细胞,其成熟分化属于胸腺非依赖途径。细胞,其成熟分化属于胸腺非依赖途径。细胞,其成熟分化属于胸腺非依赖途径。细胞,其成熟分化属于胸腺非依赖途径。TTTT细胞主要分布于粘膜和上皮组织细胞间,在外周血细胞主要分布

73、于粘膜和上皮组织细胞间,在外周血细胞主要分布于粘膜和上皮组织细胞间,在外周血细胞主要分布于粘膜和上皮组织细胞间,在外周血也有少量分布。也有少量分布。也有少量分布。也有少量分布。TTTT细胞具有抗感染、抗肿瘤和免细胞具有抗感染、抗肿瘤和免细胞具有抗感染、抗肿瘤和免细胞具有抗感染、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疫调节作用。疫调节作用。疫调节作用。 2. NKT2. NKT2. NKT2. NKT细胞细胞细胞细胞 NKTNKTNKTNKT细胞(细胞(细胞(细胞(natural killer T natural killer T natural killer T natural killer T cellsc

74、ellscellscells)为表达)为表达)为表达)为表达NKNKNKNK细胞表面分子细胞表面分子细胞表面分子细胞表面分子NK1.1NK1.1NK1.1NK1.1和和和和TCR-CD3TCR-CD3TCR-CD3TCR-CD3复合复合复合复合体分子的体分子的体分子的体分子的T T T T细胞,亦称细胞,亦称细胞,亦称细胞,亦称NK1.1+TNK1.1+TNK1.1+TNK1.1+T细胞,是小鼠细胞,是小鼠细胞,是小鼠细胞,是小鼠T T T T细胞中细胞中细胞中细胞中一个独特的亚群。一个独特的亚群。一个独特的亚群。一个独特的亚群。NK1.1NK1.1NK1.1NK1.1是是是是NKNKNKNK

75、细胞细胞细胞细胞NKR-P1NKR-P1NKR-P1NKR-P1家族中的一家族中的一家族中的一家族中的一个成员个成员个成员个成员NKR-P1CNKR-P1CNKR-P1CNKR-P1C(CD161cCD161cCD161cCD161c)。)。)。)。 (1 1)特点)特点)特点)特点 1 1)NKTNKTNKTNKT细胞表面细胞表面细胞表面细胞表面TCRTCRTCRTCR缺乏多样性,缺乏多样性,缺乏多样性,缺乏多样性,V V V V基因片段基因片段基因片段基因片段的选择性取用为其最显著特点,如小鼠的的选择性取用为其最显著特点,如小鼠的的选择性取用为其最显著特点,如小鼠的的选择性取用为其最显著特

76、点,如小鼠的链取用链取用链取用链取用V14V14V14V14,链主要取用链主要取用链主要取用链主要取用V8V8V8V8。编码人类。编码人类。编码人类。编码人类NKTNKTNKTNKT细胞细胞细胞细胞TCRTCRTCRTCR的的的的链和链和链和链和链的主要基因片断为链的主要基因片断为链的主要基因片断为链的主要基因片断为V24-J18V24-J18V24-J18V24-J18和和和和V11V11V11V11。 2 2 2 2)NKTNKTNKTNKT细胞识别抗原谱窄,主要识别靶细胞细胞识别抗原谱窄,主要识别靶细胞细胞识别抗原谱窄,主要识别靶细胞细胞识别抗原谱窄,主要识别靶细胞表面由表面由表面由表面

77、由CD1CD1CD1CD1分子提呈的糖脂类抗原。分子提呈的糖脂类抗原。分子提呈的糖脂类抗原。分子提呈的糖脂类抗原。 3 3 3 3)不受)不受)不受)不受MHCMHCMHCMHC限制。限制。限制。限制。 4 4 4 4)NKTNKTNKTNKT细胞不形成免疫记忆性。细胞不形成免疫记忆性。细胞不形成免疫记忆性。细胞不形成免疫记忆性。 (2 2 2 2)发育途径:)发育途径:)发育途径:)发育途径:NKTNKTNKTNKT细胞具有胸腺内和胸腺细胞具有胸腺内和胸腺细胞具有胸腺内和胸腺细胞具有胸腺内和胸腺外两种发育途径,肝脏可能是胸腺外主要的发育外两种发育途径,肝脏可能是胸腺外主要的发育外两种发育途径

78、,肝脏可能是胸腺外主要的发育外两种发育途径,肝脏可能是胸腺外主要的发育场所。成熟场所。成熟场所。成熟场所。成熟NKTNKTNKTNKT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和肝脏,此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和肝脏,此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和肝脏,此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和肝脏,此外在小肠固有层、脾脏和淋巴结也有少量的分布。外在小肠固有层、脾脏和淋巴结也有少量的分布。外在小肠固有层、脾脏和淋巴结也有少量的分布。外在小肠固有层、脾脏和淋巴结也有少量的分布。 (3 3 3 3)NKTNKTNKTNKT细胞亚群:亚群有两种,少数为细胞亚群:亚群有两种,少数为细胞亚群:亚群有两种,少数为细胞亚群:亚群有两种,少数为 CD4+CD8-NK

79、TCD4+CD8-NKTCD4+CD8-NKTCD4+CD8-NKT细胞;大多数为细胞;大多数为细胞;大多数为细胞;大多数为CD4-CD8-NKTCD4-CD8-NKTCD4-CD8-NKTCD4-CD8-NKT细胞。细胞。细胞。细胞。 3. B1 3. B1 3. B1 3. B1细胞细胞细胞细胞 (1 1 1 1)来源与分布:)来源与分布:)来源与分布:)来源与分布:B1B1B1B1细胞即细胞表面表达细胞即细胞表面表达细胞即细胞表面表达细胞即细胞表面表达CD5CD5CD5CD5分子的分子的分子的分子的B B B B细胞,来源于骨髓外,在个体发育过细胞,来源于骨髓外,在个体发育过细胞,来源于

80、骨髓外,在个体发育过细胞,来源于骨髓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出现最早,同程中出现最早,同程中出现最早,同程中出现最早,同TTTT细胞和细胞和细胞和细胞和NKTNKTNKTNKT细胞所处的位细胞所处的位细胞所处的位细胞所处的位置一致。置一致。置一致。置一致。B1B1B1B1细胞主要分布于肠粘膜固有层、腹腔细胞主要分布于肠粘膜固有层、腹腔细胞主要分布于肠粘膜固有层、腹腔细胞主要分布于肠粘膜固有层、腹腔和胸腔和胸腔和胸腔和胸腔 (2 2 2 2)B1B1B1B1细胞免疫应答的特点:细胞免疫应答的特点:细胞免疫应答的特点:细胞免疫应答的特点: 1 1 1 1)抗原刺激后)抗原刺激后)抗原刺激后)抗原刺激后

81、48h48h48h48h即可产生即可产生即可产生即可产生IgMIgMIgMIgM 2 2 2 2)无再次应答,抗体亲和力低,无类别转换)无再次应答,抗体亲和力低,无类别转换)无再次应答,抗体亲和力低,无类别转换)无再次应答,抗体亲和力低,无类别转换 3 3 3 3)无免疫记忆,对抵抗早期感染具有作用。)无免疫记忆,对抵抗早期感染具有作用。)无免疫记忆,对抵抗早期感染具有作用。)无免疫记忆,对抵抗早期感染具有作用。 思考题思考题 1. 1. 1. 1. 试试试试述述述述固固固固有有有有免免免免疫疫疫疫细细细细胞胞胞胞对对对对病病病病原原原原体体体体的的的的主主主主要要要要识识识识别别别别模式。模式。模式。模式。 2. 2. 2. 2. 单核巨噬细胞表达的重要膜分子。单核巨噬细胞表达的重要膜分子。单核巨噬细胞表达的重要膜分子。单核巨噬细胞表达的重要膜分子。 3. 3. 3. 3. 试述试述试述试述NKNKNKNK细胞识别靶细胞的机制。细胞识别靶细胞的机制。细胞识别靶细胞的机制。细胞识别靶细胞的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