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79484251 上传时间:2024-08-26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3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生物(上册)复习(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生物(上)复习提纲lijinlong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 ,生物与环境是息息相关的。2、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指生物周围的空间以及其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非生物因素:由阳光、空气、生物赖以水、土壤、温度等构成 生存的环境 生物因素:由食物、病菌、 害虫、天敌等构成。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 3、影响生物生 空气、土壤等 存的环境因素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 存的其它生物。4、环境中的生物因素是指影响生物生存的同种生物或其它种类生物,这种影响包括: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第一章生物与环境 互利共生: 寄生:如蛔虫与人种间关系 竞争:如兔子与羊

2、 捕食:如狼与山羊 种内互助:种内关系 种内斗争:如玉米种植过密反而减产5、科学探究的三要素 、要有明确的目标 、要有探究的过程 、要有探究的结果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开展实验探究设计探究实验时必须控制实验变量(探究实验中只允许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某一个条件发生变化)和设置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科学探究过程科学探究过程基基 本本 要要 求求提出问题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并表达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并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制定计划

3、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计划必需合理、严密、可行。实施计划按计划进行研究,并收集所得数据、实验现象等资料。得出结论分析所得数据、现象等实验资料,经缜密的推理。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表达、交流撰写探究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认识实验常用工具,熟记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结构:目镜、物镜、反光镜;遮光器(光圈)、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转换器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用法:取镜安放对光观察收镜第一章生物与环境7、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个体才能生存下来(适应的普遍性)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以保护色适应环境以拟态方式适应环境

4、以警戒色适应环境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 结构与行为 适应的相对性: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原因:环境条件的改变。6、生物对环境有影响,如 “屎壳郎出国”、蚯蚓松土、林净化空气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都体现了(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红树林的根系发达属于 ( )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 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影响这一现象的非生物因

5、素是( )A水 B温度 C光照 D土壤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了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影响环境 C生物依赖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 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它生物的生存。这说明了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C生物既能适应环境 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D生物既不能适应环境 ,也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在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时,下述四个实验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 )转动遮光器,使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转动遮光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 转动反光镜调出一个白亮的视野

6、A. B. C. D.第二章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在一定地域内,由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称为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主要指植物 生 物 消费者:主要指动物生态系统 分解者:指微生物(细 菌和真菌等) 非生物:阳光、水、空气土壤等第二章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相互关系:生态系统中,不但其中的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且各生物部分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一个由生物和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3、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沙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4、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这些生态系统

7、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二章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地球是目前我们生存的惟一家园,这一唯一的家园我们在生物学上把它称之为生物圈生物圈的组成:由地球上的生物及其能够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上部。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号的启示:人类无法建立一个人造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阳光、水、空气、土壤、适宜的温度。下列各项中,能看做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一片森林中的所有树木 B.一条小河中的所有植物和动物C.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及其中的无机环境 D.一个草地上的阳光、土壤、空气等无机环境鼠以草为食,蛇以鼠为食,这

8、种吃与被吃的关系称为 关系,这样就形成了一条 。生物圈号实验的失败给你什么启示?A.说明人类的科学还不够发达 B. 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C.人类可以离开生物圈D.科学实验总会有失败的食物中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糖类、水、无机盐和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糖类的实验鉴定。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营养物质建造我们的身体(人体增加的体重需要依靠摄入的营养物质来构建;营养物质还能更新人体的结构成分。)营养物质给我们提供能量人体无时不在消耗能量;人体所消耗的能量来自于所摄入的食物(即食物中含有能量);能量是生物体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时必不可少的动力。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和健康第三章 人体的

9、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第三章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合理膳食的原则 合理膳食不仅要保证供给一定数量的各种营养物质,还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要做到:食物多样、荤素搭配、饥饱适当、粗细结合、三餐合理。青少年的膳食也有独特的要求: 主副食合理搭配 粗细粮合理搭配 荤素合理搭配 三餐合理搭配 饮食要定量 第三章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1、食物需消化的原因2、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和肠腺3、小肠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4、小肠成为主要消化部位的原因:在消化道中只有小肠内有彻底消化蛋白质、脂肪、淀粉的消化酶

10、。食物的消化 食物通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食物在胃、肠中被搅拌和输送等过程,以及食物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变成可吸收物质的过程。 其中淀粉在口腔开始被消化;蛋白质在胃内开始被消化;脂肪在小肠中开始被消化。第三章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5、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吸收面积大(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具有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6、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过程。7、除大部分脂肪成分被小肠中的毛细淋巴管吸收外,其余各种物质被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吸收第三章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糖类,脂肪,蛋白

11、质大分子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酶逐步分解成小分子的葡萄糖,甘油脂肪酸和氨基酸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不含消化酶。第三章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下列营养物质中,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提供能量,而且人体的需要量也很小,但它对人体的作用却很大。该物质是 ( )A蛋白质 B糖类 C脂肪 D维生素构成细胞的基本有机物主要是 ( )A.糖类 B.蛋白质 C.脂类 D.维生素“补钙新观念,吸收是关键”。小丽的妈妈一直给她吃钙片,医生却说小丽缺钙,建议给小丽增服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在消化道的某一部位内抽取内容物进行化验,结果发现其中的脂

12、肪类物质还没有被消化,蛋白质却已被初步消化,那么该部位应是( ) A口腔 B食道 C胃 D小肠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在( )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1)口腔内的 能分泌唾液;(2)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 ,小肠的内表面具有皱襞和绒毛且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淋巴管壁都很薄,仅由一层 构成第四章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I. 生物间普遍存在吃与被吃关系。II. 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III.食物链的特点: 、食物链通常是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的。 、位于食物链第二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 、位于食物链其它环节的生物大多是肉食性动物。IV.完整食

13、物链的特点:生产者消费者(植食性动物)消费者(肉食性动物)消费者(肉食性动物)第四章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V. 生物间的食物关系是错综复杂的。VI.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VII. 食物链因生物之间的复杂营养关系形成网状结构食物网。VIII. 当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就会去平衡与稳定。IX. 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而流动第五章 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I.绿色植物是通过 生产有机物的。II.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和 ;产物是以淀粉为主的 和 ;条件 是 ;场所是 。III.光合作用的实质包含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物质变化 :简单的无机物复杂的

14、有机物 能量变化: 光能 化学能(贮藏在有III. 机物中)第五章 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IV.意义: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光合作用可为人类和动物提供: 食物能量氧气(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IV.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V.无土栽培成功的原因是无土栽培培养液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须的 。VI.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含 、 、 的无机盐第五章 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VIII. 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根尖成熟区 (有大量根毛)VIII. 根毛的作用:增大根的表面积,有利于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IX. 根毛要从土壤中吸水,必须具备条件:根毛内部

15、溶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X. 根吸水过程: 水:土壤溶液根毛根内部导管茎、叶等器官。 第6章 能量与呼吸I. 是生物圈中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II.能量的释放与 密切相关。III.呼吸是生命的标志。生物体的呼吸作用是在 内进行的。IV.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利用 把有机物氧化分解成 和水,同时把有机物中贮存的 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利用的过程。第6章 能量与呼吸V.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道: 、咽、 、气管和支气管 (清洁、温暖、湿润气体) 肺: 的场所(肺泡多、肺泡外包 绕毛细血管、壁薄)V.呼吸依靠 来完成,该过程包括 和 。第6章 能量与呼吸VII.平静状态下: 吸气时,膈肌 ,膈顶 ,肋间外肌也同时 ,肋骨 ,胸廓容积 ,肺 ,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 呼气时,膈肌 ,膈顶 ,肋间外肌也同时 ,肋骨 ,胸廓容积 ,肺 ,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第6章 能量与呼吸VIII.人体内气体的交换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