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八章消耗性公共支出

pu****.1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659.50KB
约66页
文档ID:579271479
第八章消耗性公共支出_第1页
1/66

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本章导言n公共管理支出的基本内容和政府效率的关系§公共教育支出的配置、我国的现状和改革方向§政府科技支出的原则与内容§公共卫生支出的途径和改革方向§国防支出的性质、提供方式、增长及合理规模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公共管理支出内涵和意义构成行政支出公安司法部门支出外交支出公共管理支出与政府行政效率公共教育支出必要性配置选择面向贫困家庭面向所有家庭兼顾效率和公平现状财政性教育投资不足教育投资结构不够合理教育资源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改革方向改进预算管理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优化教育投入结构教育投资多元化科学技术支出范围现状科技活动主体错位科技管理体制的弊端导致科技活动效率低下科技投入不足改革方向调整财政科技投入方向和方式改进科技预算管理体制第第八八章章 消消耗耗性性公公共共支支出出 公共卫生支出公共部门介入的必要性卫生产品的混合属性卫生产品市场的失灵现象内容构建公共卫生体系医疗补贴对卫生市场实施监管体制与改革方向存在的问题模式单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改革方向向政府采购模式转变积极调整其规模和结构国防支出内容决定因素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安全形势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能力性质和提供方式国防支出的增长国防支出的合理结构人力投入、技术装备投入的合理比例国防科研、生产投入之间的合理比例作战系统、后勤保障投入的合理比例第第八八章章 消消耗耗性性公公共共支支出出((续续)) 第一节 公共管理支出 一.公共管理支出的内涵与意义 公共管理支出就是公共财政用于各级权力机关、公共管理机关、司法检察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经费,使维持国家政权存在、保障各级国家管理机构正常运转所必须的费用。

公共管理支出属于非生产性支出 公共管理支出是一种纯粹的消费性支出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二.公共管理支出的构成§行政支出§公安司法部门支出§外交支出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二.公共管理支出的构成(一)行政支出p公务人员薪资:工资、津贴、补助、住房福利、社会保险、养老金等;p政府自身建设经费:基本建设支出、办公设备支出、交通与通讯工具支出等;p政府办公经费:器材、材料、差旅、礼仪、信息费用及相关劳务费等;p公务人员培训经费:政府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p其他行政经费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二.公共管理支出的构成(二)公安司法部门支出p司法检察支出:各级人民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涉及的相关费用;p公安、安全支出:各级公安系统、国家安全机关涉及的相关费用和地方消防体系、人民警察学校和公安、安全干部培训学校相关经费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二.公共管理支出的构成(三)外交支出p驻外机构经费;p各级政府机构、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外交或外事访问经费;p对外国代表团的招待费、我国应缴国际组织会费、向外国政府或国际组织的捐赠支出,以及其他外事经费等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三.公共管理支出与政府行政效率 政府的效率可以用收益与成本的比值来衡量。

在政府所能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公共管理支出的成本是决定政府效率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公共管理支出增长速度过快,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加,造成公共管理支出超常规增长的原因主要有:n政府机构过于庞大n财政管理体制不完善 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三.公共管理支出与政府行政效率(一)政府机构过于庞大 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造就的“大政府”模式,致使政府机构规模相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过度膨胀,而建国后多次机构精简并未从根本上理顺政府职能,造成了机构越改越大,人员越减越多的不良局面 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三.公共管理支出与政府行政效率 (一)政府机构过于庞大 以1993年3月政府机构改革之前情况为例,国务院工作部门达86个,全国省级党政机关的厅(局)级机关多达2100个,平均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70余个,超过中央编制部门规定机构限额15个左右非直辖市的大中城市常设机构为65个,地区50个,县一级45个,分别超过限额15个、20个、10个左右我国最低级别的政权机构即乡镇,全国有60000多个,而50年代末成立人民公社时,全国只有27000个公社。

据相关统计,中国党政机关干部1979年为279.12万人,1989年为543.5万人,10年翻了一番据1992年统计,到1991年底,全国靠财政预算支付工资的人员为3400万人,并且每年至少还在以10万人的速度增加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三.公共管理支出与政府行政效率(一)政府机构过于庞大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大量公务人员薪资和所需经费给公共财政形成了极其沉重的负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机构的臃肿重叠,职能交叉,使组织活动的能力下降,造成了政府行政效率低下,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因此,精简行政机构,缩减公务员队伍,压缩公共管理支出,使公共部门焕发活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现阶段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三.公共管理支出与政府行政效率(二)财政管理体制不完善 预算分配不统一、职能肢解严重、管理严重缺位由于历史原因,财政预算被人为割裂为预算内和预算外两块长期以来,预算外资金脱离财政管理,滥用、挥霍等现象严重; 预算管理乏力,支出约束力弱。

支出管理界定不清,缺乏严格支出标准,造成列支口径不一,支出普遍超标预算约束软化,追加预算过多; 缺乏财务预算约束机制以及事后的收益——成本评价体系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和财务预算约束机制,普遍超标经常出现由于没有收益——成本评价体系,各公共管理部门也缺乏自觉节约费用的动机,时常出现划拨的财政资金增多,政府履行职能的效能反而下降的情况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第二节 公共教育支出 一.公共教育支出的必要性 教育是一种混合产品,具有较大的外部效益教育消费中的这种外部效益使得市场对这种产品的配置往往不足,因此需要将市场收费与政府拨款结合起来; 收入的不均导致人力资本市场上不公平竞争如果政府从再分配角度提供教育,参与人力资本投资,将有助于提高公平程度与效率水平; 人力资本市场是一个不完善的资本市场政府有必要通过免费教育、补贴和教育贷款等方式,资助贫困学生完成自己的学业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下表通过对我国近来来教育经费供给结构描述,表明了公共教育支出对于教育体系的重要作用我国教育经费的供给结构(单位:%)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财政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社会集资学杂费其他199184.46—8.59  199284.05—8.03  199371.870.316.62  199478.910.726.55  199575.161.088.67  199673.891.168.33  199773.571.196.74  199868.921.634.81  一.公共教育支出的必要性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二.教育支出的配置 政府教育支出的两个目标:提高效率和增进公平。

政府对不同家庭提供教育资助,可有以下三种基本选择:p面向贫困家庭提供教育资助这种配置显然是有助于促进公平的,并且效率也不是最低的;p面向所有家庭均等提供教育支出这种配置不但没有改善公平状况,而且还产生了效率问题原因是:1.得到政府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资助的人不一定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2.均等配置高等教育支出还可能造成高等教育中的“消费过度”与“消费不足”并存现象;p兼顾效率与公平目标提供教育支出政府应向所有家庭均等地提供最低标准的教育(如九年制义务教育),而给予贫困的、有能力的个人以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资助,这样便可兼顾公平和效率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二.教育支出的配置 关于政府教育支出配置理论的分析给我们这样四方面启示:p教育产品的外部性、公平性和市场的不完善,要求政府介入该产品的消费和分配领域;p政府应向所有家庭均等地免费提供最低标准的义务教育,保证全民整体素质提高;p在高等教育阶段,政府可通过教育补贴等方式侧重资助贫困的、有才能的学生,侧重资助需要重点发展的学科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各方多渠道兴办教育,以满足不同层次家庭对教育的需求;p政府可面向贫困学生提供教育贷款,以便他们做出有效率的决定。

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三.中国公共教育支出的现状n财政性教育投资不足n教育投资结构不够合理n现有教育资源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三.中国公共教育支出的现状(一)财政性教育投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一定发展,财政性教育支出自80年代以来逐年稳定增长但若以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衡量,我国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水平仍相当低,1991年数据显示,我国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仅为2.81%,而发达国家达到5.3%,世界平均水平为5.1%,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4.1% 从历史比较来看,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近年来呈逐年下降趋势,1980年为2.53%,1995年则下降到2.05%,这与《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提出的“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N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要求相去甚远由于教育投入不足,我国人均受教育程度不足5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在一些地方无法实施有资料表明,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率高达31.9%,这个比例不仅高于发达国家,而且也明显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三.中国公共教育支出的现状(二)教育投资结构不够合理 从理论上讲,政府应在基础教育中起主导作用,而在高等教育中起辅助、推动、引导作用。

但是我国在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经费上的分配却并非如此长期以来,政府几乎包办了高等教育据统计,1990年我国高等教育投入比重为24%,不仅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如韩国的7.4%、马来西亚的14.4%,还高于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的22.5%、英国的19.4%;而我国对初等、中等教育的投入分别为34%和36.2%,合计70.2%,与许多国家相比显得相对不足,如泰国的77.8%、美国的75.6%不仅如此,我国高等教育中还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据统计,我国培养一名大学生的投资相当于培养60名小学生的投资,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这个代价都是惊人的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三.中国公共教育支出的现状(三)现有教育资源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由政府包办,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现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不断加剧据1998年统计资料,全国有155万名小学毕业生,704万名初中毕业生和117万名普通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四.中国公共教育支出改革的政策方向n改进预算管理体制n加大财政支持教育的力度n优化教育投入结构n教育投资多元化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四.中国公共教育支出改革的政策方向(一)改进预算管理体制 目前的预算管理体制分为类、款、项、目四级,教育事业属于文教科学类下的款级,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属于基本建设类下的社会文教款级。

这使得教育发展与政府对教育的拨款脱节,教育部门无法有效行使教育的宏观管理权和调控权可考虑单独设置“教育经费类”级科目,汇总目前分散在各级各类政府部门的教育经费,以便真实又清晰地反映教育经费支出状况在此基础上,改革现行教育管理体制,将所有学校及其各类教育经费拨款统一归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管理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四.中国公共教育支出改革的政策方向(二)加大财政支持教育的力度 政府应转换职能,调整支出结构,在有限的财力中确保教育支出的优先增长此外,政府的教育基础建设投资属于资本性支出,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产生效率本着成本与收益对应的原则,教育基建投资可通过教育公债来筹集资金,将成本分摊到它所产生效益的各个时期中去在发行教育公债的同时,政府应强化教育费附加的征收我国征收城乡教育费附加已经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但目前城乡教育费附加漏征和少征现象突出,若能解决好这一问题,可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教育经费来源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四.中国公共教育支出改革的政策方向(三)优化教育投入结构 一是优化初等、中等、高等这三级教育的投入结构我国文盲率还很高,人均GDP还很低,这决定了我国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任务十分艰巨。

为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关键环节上,政府应明确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优先地位而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应引进市场机制,实行全社会参与战略; 二是优化地区教育投入结构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单靠地方政府财力,不能保证对义务教育的足够投入因此,中央政府应通过平衡各地区之间教育条件特别是义务教育条件,来保证所有国民享有基本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 中央政府应充分认识到,中国经济不可能在大部分地区贫困的情况下持续高速增长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四.中国公共教育支出改革的政策方向(四)教育投资多元化 要使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提高到一个合理水平,显然是目前我国财政能力承受不了的所以多渠道筹集资金,依靠社会力量办学,已是必然趋势可供政府选择的政策取向是,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上应推行多元化发展,可建立公立学校、民办学校等各种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同时应完善对贫困学生的奖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只能由政府独家经营的观念,积极引导社会各方投资于教育,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朝更为协调、健康的方向发展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第三节 科学技术支出 一.政府科学技术支出的范围 科技支出的范围由科技活动的内容决定。

科技活动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研究与发展(R&D)、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科技服务 在基础科学的研究领域,企业的作为是有限的,只活动在少数具有明显商业前景的项目群体中,而在数学、理论物理等潜在商业价值不够明朗的领域,只能由政府部门所属科研机构、大学和非盈利性科研组织担纲,其中绝大多数科研经费来自政府财政的科学研究支出 在技术科学和应用研究领域,由于其相对明显的私人产品性质,企业和私人部门参与广泛,研究投入也大但在一些对于国家利益和国民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上,政府的介入仍是必要的,如军工技术、宇航技术、核能技术等 在科技服务领域,政府同样担当相当重要的角色,绝大多数非盈利性科技服务组织是由政府创办并提供财政支持的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二.我国政府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的现状和改革方向n政府科学技术支出现状u科技活动主体错位u科技管理体制的弊端导致科技活动效率低下 u科技投入不足n科技支出的改革方向u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的方向与方式u改进科技预算管理体制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二.我国政府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的现状和改革方向(一)政府科学技术支出现状p科技活动主体错位 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不仅要支持基础性科学技术的研究,同时也广泛介入到应用技术、产品技术等商业性科技领域,而企业作为商业性科学技术研发的主体,其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p科技管理体制的弊端导致科技活动效率低下 由于科技市场化的过程中,国家利益、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约束关系没有得到有效处理,造成各种问题,使科技活动效率大大降低,给社会资源带来了巨大损失。

例如,科研机构为了争取更多政府财政资助,通常盲目介入多个领域、发展各种项目,致使不同机构间的许多业务内容重叠、重复建设,科研活动蜕变为低水平重复性劳动的不良局面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二.我国政府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的现状和改革方向(一)政府科学技术支出现状p科技投入不足 1996年,全国R&D 经费支出总额为332亿元,占全年GDP的0.5%,而我国《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规定到2000年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应达到1.5%若我国GDP增长速度以每年8%计算,到2000年GDP为87272.77亿元,全国R&D 经费支出按 占GDP的1.5%计算,应为1309亿元,是目前总量的4倍,这么快的增长速度显然是财政资金无法解决的因此,要重新界定支出,增加企业科技投入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二.我国政府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的现状和改革方向(二)科技支出的改革方向p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的方向与方式 首先,要合理界定财政对科技事业的支持范围,将主要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一些有特殊意义的科研部门与组织,纳入财政供给范围将主要从事技术开发和科技应用研究的部门与组织,逐步推向市场,减少或停止财政经费的划拨; 其次,要建立并规范多元化的科技投资体系。

主要措施包括:1.完善科研机构自我投资和发展的机制支持技术开发型和其他有条件的科研单位由纯科技型向科研经营综合型转变,并逐步走上自我投入和持续发展的轨道2.加大财政对非政府科研机构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使其科研水平得到强化,从而逐步成为社会科技投入的主体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二.我国政府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的现状和改革方向(二)科技支出的改革方向p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的方向与方式 第三,应当在科技支出环节中大力推行政府采购在科研活动中,有的成果虽然有着良好的应用和商业前景,但不易立即被市场认可,即存在一定的市场沉默期;有的则对国家安全和国际竞争力有重大意义,需要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时间内控制这些科技成果的扩散和转移这些时候,只有政府采购所创造的特殊政府市场能为其提供完成科技活动全过程的场所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二.我国政府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的现状和改革方向(二)科技支出的改革方向p改进科技预算管理体制 财政的科技投入应该由面向组织和个人的模式转变为面向项目的模式,并集中财力重点支持重大项目或项目群,攀登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等大型国家科研计划便是很好的范例。

政府财政与科技管理部门应根据科研发展计划,确定各级科技预算支持的重点,从而形成中央和地方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的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体系此外,在科技资金管理上要改变单一使用行政手段的作法,采用政府管理和专家管理有机结合的方式 大学作为知识创造与传播的载体,同时也承担了大量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任务但目前看来,我国公共财政对大学科技创新体系的专项支持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必然导致大学在一些其本应发挥重要作用的基础研究领域缺乏能动性和自主性,制约了大学科研能力因此,政府的科技预算体制必须对高等学校科技投入提供大力支持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第四节 公共卫生支出 一.公共部门介入卫生市场的必要性n卫生产品的混合属性n卫生产品市场的失灵现象u特殊的供求关系导致的患者成本与收益的脱节u患者处于信息的劣势地位u外部性问题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一.公共部门介入卫生市场的必要性(一)卫生产品的混合属性 卫生产品与服务同时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征一方面,卫生事业有着非排他性和共同消费性,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另一方面,卫生服务资源的稀缺性和卫生服务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卫生产品具有消费竞争的特征,同时,具体卫生产品供给的市场化和货币化使排他成为现实,这样看,卫生产品和服务又属于私人产品。

卫生产品的混合属性导致了它的供给必然是由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共同完成的 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一.公共部门介入卫生市场的必要性(二)卫生产品市场的失灵现象p卫生产品市场失灵最显著的特点是由特殊的供求关系所导致的患者成本与收益的脱节医生或卫生服务机构是卫生产品市场的供给者,而这一供给过程具有很强的单向选择性,即医生可以选择病人,而病人无法象在其他产品市场上一样自由地选择医生和具体的医疗服务基于“经济人”假设,可以认定医生会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主动提高病人的治疗成本,而大多数病人只能被动接受正是这种特殊的供求关系,使卫生服务中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失灵现象,导致了卫生产品市场的低效率和患者福利的巨大损失;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一.公共部门介入卫生市场的必要性(二)卫生产品市场的失灵现象p患者处于信息的劣势地位,也是卫生产品市场市场失灵的重要方面在医疗服务和药品消费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病人处于极端的信息劣势地位 一方面,知识和技术的专业化使绝大多数病人不可能详细掌握医学知识,不得不信赖医生;另一方面,病人对医疗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信息完全不掌握,他们只能被动接受价格。

这些信息劣势的扭转需要较长时间和高昂成本,病人往往承担不起,因此只能索性接受这一不利地位;p外部性问题是卫生产品市场失灵的第三个特点一些疾病具有强传染性,很容易扩散,对公共健康造成威胁对这些疾病的防治不再是病人自身健康利益的问题,而是公共健康利益的问题也就是说,对这类疾病提供的卫生产品具有外部性,既然存在外部性,市场机制自然不会发挥正常作用,因此,政府应对这类疾病的防治予以支持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二.公共卫生支出的内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卫生产品的特殊属性和纠正卫生市场失灵的需要,政府介入卫生市场的途径是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公共卫生支出也是通过这些渠道实现的:u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u医疗补贴u对卫生市场实施监管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二.公共卫生支出的内容p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公共卫生体系是由政府投资建设和管理的,向全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健康服务的基础设施和组织系统,是卫生产品公共属性的体现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包括:免疫与疾病控制体系、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最低卫生需求保障体系、特殊卫生服务与保障体系、卫生宣传教育体系和国际卫生合作体系等多个子系统。

在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中,一定要遵循公共性原则,即公共卫生服务体现的是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目标是弥补和纠正市场失灵,以满足公共卫生需要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二.公共卫生支出的内容p医疗补贴 由于社会成员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和成本因素,公共卫生体系(政府直接介入卫生产品市场的主要途径)不能涵盖整个卫生服务领域,而私立医院或类似盈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则在绝大部分卫生产品市场中发挥作用从社会公平的原则出发,为了消除卫生服务的不平等性,必须通过一定公共卫生支出方式,使公共部门在私人卫生产品领域有所作为医疗补贴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途径 常见医疗补贴方式有:1.对老年人或低收入阶层进行医疗补助;2.对某些特殊医疗项目进行价格补贴;3.对退伍军人的医疗补贴;4.对医学研究和试制新医疗技术的资助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二.公共卫生支出的内容p对卫生市场实施监管 由于私人卫生产品市场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政府对私人卫生产品市场的监管成为必需为充分保护医疗服务消费者的利益,政府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制定相关卫生法规、医疗服务规范、医疗技术标准和药品技术标准、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资格认定、许可准入、服务监督,对医疗卫生从业人员进行资质考核、颁发执照,并对医疗服务中产生的纠纷进行仲裁。

同时,政府还要对药品和食品等与公众健康关系密切的产品生产进行监督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三.我国现行公共卫生支出体制与改革方向n我国现行公共卫生支出体制的问题u模式单一u总量不足u结构不合理n我国公共卫生支出体制的改革方向u公共卫生支出适当向政府采购模式转变u积极调整公共卫生支出的规模与结构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三.我国现行公共卫生支出体制与改革方向(一)我国现行公共卫生支出体制的问题p模式单一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提供公共卫生产品,采取的主要方式是由公共财政根据计划向公共卫生机构拨款,然后由公共卫生机构开展各种公共卫生服务这实际上是一种直接投资支出模式这种模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市场化的进程,这种政府直接参与投入、生产、配置或销售公共卫生服务产品的体系,作为依靠政府公共权力而运行的垄断性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医疗卫生服务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要求;p总量不足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公共卫生支出可以达到GDP的10%以上,即使在这一水平上仍然不能满足国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而我国长期以来公共卫生支出仅占GDP的5%,人均值更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可见,我国的政府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p结构不合理这主要体现为:大量的资源消耗在边际公共效益较低的私人医疗部门,而对于公共健康利益意义重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尤其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却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支持。

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三.我国现行公共卫生支出体制与改革方向(二)我国公共卫生支出体制的改革方向p公共卫生支出适当向政府采购模式转变 对涉及大宗社会需求的公共卫生服务产品,变单纯的计划性公共财政投入为政府采购,不仅是解决公共卫生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是一场深刻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变革,也是对加入WTO后中国政府职能急需转变的积极回应 政府采购与以往的财政投入方式有四方面不同: 1.“先”与“后”的差异; 2.“单一”与“多元”的差异; 3.“有选择”与“无选择”的差异; 4.“硬约束”与“软约束”的差异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三.我国现行公共卫生支出体制与改革方向(二)我国公共卫生支出体制的改革方向p积极调整公共卫生支出的规模与结构 公共财政部门应当大力开拓财源,支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使公共卫生支出保持一个合理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同时要优化支出结构,将更多资金投入到公共卫生效益最高的领域,使资源的配置合理化主要应该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 1.预防投入和治疗投入的关系; 2.商业性医疗服务投入和公共卫生普遍服务投入的关系; 3.人员投入和技术投入的关系; 4.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的关系。

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第五节 国防支出 一.国防支出的内容与决定因素n国防支出的内容n国防支出的决定因素u国家安全战略u国家安全形势u经济发展水平与公共财政能力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一.国防支出的内容与决定因素(一)国防支出的内容 国防支出是公共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的费用,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支出一般来说,国防支出可划分为维持费用和投资费用两大类: 1.维持费用:保证国防系统稳定运行和军队日常活动正常开展的经费,用于提高军队战备水平,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 2.投资费用:为了提高国防系统武装和设备先进性所进行的投入,主要有武装研制费用、采购费用、军事工程建设费用和防空费用 此外,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可以从军兵种的划分来对国防支出分类,大致可分为国防部支出、战略部队支出、陆军支出、海军支出、空军支出、内卫部队支出(如我国的武警部队支出)和预备役支出等项目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一.国防支出的内容与决定因素(二)国防支出的决定因素p国家安全战略不同的国家安全战略,对应不同程度的国防和军事需求,从而导致不同的国防支出水平。

从现代国际政治军事实践考察,国家安全战略可简单分为进攻型、全球防御型、地区防御型和本土防御型;p国家安全形势当战争发生时,国际或地缘局势恶化,国防支出的增加是必要且必然的相反,国际与地缘关系和睦时,国防支出就可能因此压缩但是,一国自身安全形势的估计,应该基于长期国际局势考虑,因为国防体系的建设有一定的周期性;p经济发展水平与公共财政能力经济实力强,用于国防的支出就可以越大,经济实力弱,国防支出就会受到很大限制在正常的国家安全战略下,政府在安排国防支出时必须考虑社会经济和公共财政承受能力,不能以牺牲经济应有的发展和公民生活福利为代价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二.国防支出的性质和提供方式p国防支出的性质 国防支出属于一种典型的公共财政消耗性支出,具有纯粹的社会消费性质,各类国防支出都不会直接带来社会有形产品的增加,而是消耗大量社会产品 一般来说,国防具有纯粹的公共产品性质,国防的消费是一个共同消费的过程,并且难以实现排他,由国防支出所提供的国防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二.国防支出的性质和提供方式p国防支出的提供方式 正是因为国防的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这种公共服务的成本必须通过公共财政支付。

但这也并不是说不允许市场和企业的介入 从现实情况看,按照市场参与国防服务的程度,世界各国的国防提供模式可以分成两类:政府主办型和政府主导型u政府主办型:不仅国防体系的建设、组织和管理是由政府负责,国防科研及核心军事装备与设施的制造也都是由政府附属机构或公共企业部门完成的我国是较为典型的政府主办国防的国家;u政府主导型:政府负责对国防体系进行组织和管理,同时可以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将具体的国防科研工作和军事装备的生产过程交由私人机构或企业完成美国的国防体系就是在这种模式下进行组织的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二.国防支出的性质和提供方式 政府主办型的国防提供方式优点在于反应灵敏、迅速,能够及时地提供国家所需的军事科研成果和装备,以及各类具有军事技术的人员,同时还具有保密性强的特点;缺点在于,由于生产者和提供者的唯一性,容易产生类似于公共选择理论中提到的政府垄断现象,导致国防支出的使用效率下降; 政府主导型的国防提供方式优点在于通过引入国防资源供给的企业间竞争,有效地降低国防成本,提高了预算使用效率同时还可以促进企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开发先进可靠的武器和装备;缺点在于,由于在军事装备采购中普遍采用招标竞争方法,可能产生招标过程中的寻租行为。

另外,缺点还体现在招标周期与企业产品的研发周期不同而引起的资源浪费 两种国防提供模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一个国家往往是根据形式需要或具体国防项目特点来决定采用什么模式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三.国防支出的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国国防体系也在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国防体系在数量尤其是质量上的升级,导致消耗的资源必然要不断增加,因此公共财政支出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增长的,当然由于受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安全形势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国防支出的波动也十分明显 接下来的两个图分别显示了美国和我国国防支出的变化情况: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三.国防支出的增长 右图为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各财政年度国防支出的变化情况,可看出总体上的增长趋势,波动中有比较明显的两个峰值,分别对应着50年代的朝鲜战争和60年代年代的越南战争年度10203040506070809010亿美元美国国防总支出的增长趋势美国国防总支出的增长趋势(按照1972年不变价格计算)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三.国防支出的增长 年度亿元我国国防总支出的增长趋势我国国防总支出的增长趋势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三.国防支出的增长 观察上图,总体上看,我国国防支出增长总趋势是缓慢的,其增幅严重滞后于财政支出的增幅。

目前我国国防支出规模与世界各国相比,也是较低的以1997年为例,中国国防支出仅为98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的3.67%、俄罗斯的61.25% 、英国的27.53%、法国的26.7%、日本的22.79%、韩国的56.98%; 从1950-1953年,由于抗美援朝战争,国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高达36.5%;“三五”期间降为21.8%;1978年降为15.1%;1979年由于对越自卫反击战,这一比例又上升到17.5%;1986年至今,这一比例已下降到10%以下这从实践上证明了国家安全形势对国防支出的影响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四.国防支出的合理结构 确定国防支出的合理规模和结构需要综合考虑影响国防支出的各种因素和国防支出的效果,使国防支出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从而实现国防的最佳供给但是国防产品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很难精确评价在实践中,合理的国防支出结构的确定通常要处理好以下问题:n人力投入和技术装备投入的合理比例n国防科研投入和生产投入之间的合理比例n作战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投入的合理比例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四.国防支出的合理结构(一)人力投入和技术装备投入的合理比例 一方面,现代战争中人力因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的重要性已大大降低,而技术装备的决定作用则越来越明显。

但在另一方面,未来高技术战争也是一种技术与治理密集型的战争,高素质的军事指挥人员和技术化的士兵仍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不可或缺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保持人员训练费用与技术装备采购费用的平衡关系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四.国防支出的合理结构(二)国防科研投入和生产投入之间的合理比例 国防科研投入和生产投入从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国防力量的增强,但由于二者所产生的效果的时限不同,在国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要加强军事科研的力度就势必减少军事装备生产的投入;要多生产一些军事装备,又势必减少军事科研经费投入实际上,二者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国防远期利益和近期利益的矛盾,如果其比例关系不当,就会造成现有国防力量不足或国防体系缺乏发展后劲的不利局面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四.国防支出的合理结构(三)作战系统投入和后勤保障系统投入的合理比例 现代战争对于后勤保障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后勤保障在军事行动中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例如美国在90年代初期海湾战争和近年的第二次海湾战争中,如果没有完备、可靠、快速的后勤保障机制,能在远离本土上万公里的战场上取得胜利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在国防投入中,如果只重视作战系统建设而忽视后勤保障系统,则军队整体战斗力水平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这已为我军和外军的战史多次证明在现代社会中,这一点仍是正确的,因而必须注意调整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思考题1.什么是公共管理支出,它包括哪些基本内容?2.分析公共管理支出与政府效率的关系3.论述我国公共教育支出配置的现状和改革方向4.政府对科技投入重点应该是什么?5.公共卫生支出的内容有哪些?6.如何确定国防支出的合理规模?第八章 消耗性公共支出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