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程11.2心肺复苏与呼吸实验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79228883 上传时间:2024-08-26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4.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程11.2心肺复苏与呼吸实验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程11.2心肺复苏与呼吸实验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程11.2心肺复苏与呼吸实验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程11.2心肺复苏与呼吸实验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程11.2心肺复苏与呼吸实验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程11.2心肺复苏与呼吸实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程11.2心肺复苏与呼吸实验(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安全工程实验教程学院学院 安全工程实验教程一、实验目的1、掌握人工呼吸操作技巧。2、掌握心脏挤压操作技巧。3、熟练掌握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联合救护病人的操作方法。 安全工程实验教程二、仪器设备高级全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如图11-8所示,镊子等。图图11-8 11-8 高级全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高级全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 安全工程实验教程三、实验原理 对于任何原因引起的呼吸心跳骤停,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对患者进行抢救治疗,使循环和呼吸恢复,这些措施称心肺复苏。 心搏呼吸骤停在医学上称为“猝死”(如心脏疾病、心肺梗塞、触电、溺水、中毒、矿难、高空作业、交通事故、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所造成的心

2、脏骤停)。人的脑细胞对于缺氧十分敏感,一般在血液循环停止后46min,大脑即发生严重损害,甚至不能恢复,因此必须争分夺秒,积极抢救。 安全工程实验教程三、实验原理 心脏骤停的严重后果以秒计算:10秒-意识丧失,突然倒地;30秒-全身抽搐;60秒-自主呼吸逐渐停止;3分钟-开始出现脑水肿;6分钟-开始出现脑细胞死亡;8分钟-脑死亡-“植物状态”。 为使病人得救,避免脑细胞死亡,以便于心搏呼吸恢复后,意识也能恢复,就必须在心搏停止后,立即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国际代称CPR),复苏开始越早,存活率越高。大量实践表明,4min内进行复苏者

3、可能有一半人被救活;46min开始进行复苏者,10%可以救活;超过6min者,存活率仅为4%,10min以上开始进行复苏者,存活可能性更小。 安全工程实验教程三、实验原理 在生活中,健康人由于心脏骤停,而必须采取胸外按压、气道放开、人工口鼻呼吸、心内注射等抢救过程。使病人最短时间内得救。在抢救过程中胸外按压位置,按压强度是否正确,人工呼吸吹入的吹气量是否足够等规范动作是否正确,是抢救病人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系列抢救过程中,必须要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模拟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心内注射、颈动脉模拟搏动、瞳孔由一只散大与一只缩小的比较认识,达到掌握操作训练心肺复苏术的基本要求。对操作正确与否,有光电

4、信号显示、数码显示等功能,它是训练抢救人员进行心肺急救技术训练的理想的模拟机。 当病人发生心搏呼吸骤停时,其开展的抢救顺序依次为: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安全工程实验教程四、实验步骤 1、判断与呼救 发现昏迷倒地的病人后,轻摇病人的肩部并高声喊叫:“喂,你怎么了”?若无反应,立即掐压人中、合谷5s,若病人仍未苏醒,立即向周围呼救并打急救电话120。判断如图11-9所示。 判定心跳:脉搏检查一直是判定心脏是否跳动的金标准。判定心跳方法:患者仰头,急救人员一手按住前额,用另一手的食、中手指找到气管,两指下滑到气管与颈侧肌肉之间的沟内即可触及颈动脉评价时间不要超过10秒。判断位置如图11-1

5、0所示。 图11-9 意识判断图图11-10 11-10 判断心跳判断心跳 安全工程实验教程四、实验步骤 若患者无反应、呼吸和循环,或呼吸心跳均已停止(非专业急救者如不能确定,可立即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应立即按照30:2的比例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按压频率成人至少100次/分钟,吹气频率10-12次/分(每5-6秒一次人工呼吸)。2、胸外心脏按压 胸外按压法,是一种抢救心跳已经停止的伤员的有效方法。如果发现伤员已经停止呼吸,同时心跳也不规则或已停止,就要立即进行心脏挤压。绝对不能为了反复寻找原因或惊慌失措而耽误时间。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患者体位:患者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如为软床,身下应

6、放一木板,以保证按压有效,但不要为了找木板而延误抢救时间。 安全工程实验教程四、实验步骤 抢救者应紧靠患者胸部一侧,为保证按压时力量垂直作用于胸骨,抢救者可根据患者所处位置的高低采用跪式或用脚凳等不同体位。如图11-11所示。图图11-11 11-11 胸外心脏按压患者体位及抢救者所处姿势胸外心脏按压患者体位及抢救者所处姿势图图11-12 11-12 按压部位按压部位 (2)按压部位:正确的按压部位是胸骨中、下1/3处,如图11-12所示。定位方法:抢救者食指和中指沿肋弓向中间滑移至两侧肋弓交点处,即胸骨下切迹,然后将食指和中指横放在胸骨下切迹的上方,将一只手的手掌根贴在胸骨下部(胸骨下切迹上

7、两横指),另一手掌叠放在这一只手手背上,十指相扣,手指翘起脱离胸壁 安全工程实验教程四、实验步骤 快速定位方法:双乳连线法。如图11-13所示。图图11-13 11-13 双乳连线快速定位方法双乳连线快速定位方法图图11-14 11-14 按压手势按压手势 (3)按压手势:按压在胸骨上的手不动,将定位的手抬起,用掌根重叠放在另一手的掌背上,手指交叉扣抓住下面手的手掌,下面手的手指伸直,手指指尖弯曲向上离开胸壁,这样只使掌根紧压在胸骨上。如图11-14所示。 安全工程实验教程四、实验步骤 (4)按压姿势:抢救者双壁伸直,肘关节固定不能弯曲,双肩部位于病人胸部正上方,垂直下压胸骨。按压时肘部弯曲或

8、两手掌交叉放置均是错误的。如图11-15所示。 (5)按压频率:应平稳有规律,成人至少100次/分钟,按压与放松间隔比为50%时,可产生有效的脑和冠状动脉灌注压。每次按压后,放松使胸骨恢复到按压前的位置,血液在此期间可回流到胸腔,放松时双手不要离开胸壁。图11-15 按压姿势 安全工程实验教程四、实验步骤 (6)按压幅度:成人应使胸骨下陷至少5cm,不能冲击式猛压,用力太大造成肋骨骨折,用力太小达不到有效作用。 (7)按压方式:垂直下压不能左右摇摆,下压时间与向上放松时间相等,下压至最低点应有明显停顿。 放松时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骨按压区皮肤,但应尽量松,勿使胸骨不受任何压力。3、放开气道 患者

9、无反应或无意识时,其肌张力下降,舌体和会厌可能把咽喉部阻塞,舌是造成呼吸道阻塞最常见原因。如若口中有与异物,应及时清除患者口中异物和呕吐物,用指套或指缠纱布清除口腔中的液体分泌物。 安全工程实验教程四、实验步骤 (1)仰头抬颈法:抢救者跪于患者头部的一侧,一手放在患者的颈后将颈部托起,另一手置于前额,压住前额使头后仰,其程度要求下颌角与耳垂边线和地面垂直,动作要轻,用力过猛可能损伤颈椎。如图11-16所示。 (2)仰头抬颏法:把一只手放在患者前额,用手掌把额头用力向后推,使头部向后仰,另一只手手指放在下颏骨处,向上抬颏。如图11-17所示。勿用力压迫下颌部软组织,否则有可能造成气道梗阻,避免用

10、拇指抬下颌。图11-16 仰头抬颈法图11-17 仰头抬颏法 安全工程实验教程四、实验步骤 3、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又叫吹气呼吸法) 将病人置于仰卧位、身体平直无卷曲,抢救者脆于病人一侧,一手托起病人下颌尽量使其头后仰,打开呼吸道; 用托下颌的大拇指张开病人的口,以利吹气,如图11-18所示; 用一、两层纱布或手绢覆盖在病人的嘴上,并用另一只空着的手捏紧病人的鼻孔,以免漏气; 抢救者将口紧贴于病人口上用力吹气,直至病人胸廓扩张为止。吹气时间1秒以上,气量以1000ml左右为宜(成人); 吹气完毕,抢救者稍抬头面侧转,同时松开捏鼻孔的手。使胸廓及肺弹性回缩; 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吹气10-12次。

11、图11-18 口对口人工呼吸 安全工程实验教程五、注意事项1、胸外心脏按压注意事项 在抢救中要随时注意按压效果,判断指标是:(1)可触及大动脉的搏动,血压维持在60mmHg以上。(2)颜色、口唇及皮肤色泽转为红润。(3)瞳孔由大转小,角膜湿润。(4)自主呼吸逐渐恢复。病员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做心脏按压:(1)胸廓骨折、胸部有效弹性消失者。(2)有严重胸廓畸形者。(3)心包填塞者。(4)已开胸病人。 安全工程实验教程五、注意事项2、人工呼吸注意事项(1)首先要检查病人口内有否有泥沙,痰、呕吐物、活动假牙等,如有则清理,并解松病人的衣领、内衣、胸罩、裤带等;(2)吹气应均匀,一次吹气量约为800-1200ml。(3)吹气时间约占一次呼吸周期的三分之一。(4)尚存微弱的自主呼吸时,人工呼吸应与自主呼吸同步。(5)胸廓及肺弹性回缩无力时,可借助手压胸的办法。(6)张开的口紧紧包绕病人口部,使口鼻均不漏气为宜。 安全工程实验教程五、注意事项(7)吹气完毕,立即用手感觉病人口、鼻有无气体呼出,以确定人工呼吸是否有效。若无气体呼气,应检查呼吸道是否打开或有堵塞物,鼻孔是否漏气等。(8)口对口呼吸常导致胃胀气,可并发胃内容物返流,致误吸或吸入性肺炎。缓慢吹气,减少吹气量及气道压峰值水平,有助于减低食道内压,减少胃胀气的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