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7.空间(四):角度和视点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79203480 上传时间:2024-08-26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视听语言——7.空间(四):角度和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视听语言——7.空间(四):角度和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视听语言——7.空间(四):角度和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视听语言——7.空间(四):角度和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视听语言——7.空间(四):角度和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视听语言——7.空间(四):角度和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视听语言——7.空间(四):角度和视点(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空间(四):角度和视点空间(四):角度和视点角角 度度一、角度的一般意义拍摄角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几何角度和心理角度。几何角度指的是拍摄机位与被摄对象之间形成的客观位置和角度关系,它代表了直接观察的视点。而心理角度则指由客观角度的形成而给观众带来的心理感受。从几何角度上来看,我们可以把拍摄角度大致分为三种包括:平拍、仰拍、俯拍心理角度则可以分为客观性角度和主观性角度。各种角度综合的例子,如大菩萨岭开头第一场戏。二、纵向角度1、水平角度即摄影机与被摄对象于同一水平线上,以平视的角度来拍摄。这样的拍摄角度最接近于人的视觉习惯。因此具有生活化、记录化的效果。平摄角度的缺陷和不足缺陷和不足之处是往往

2、把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前后各种景物,相对地压缩在一起,缺乏空间透视效果,不利于层次感的表现。例如要表现教室空间,平视角度就非常不利。因此平摄角度特别要注意背景,因为平摄很容易将后面杂乱无章的东西摄入画面干扰主体的表现,如果受环境所限背景实在不尽人意的时候,可以通过大光圈镜头的虚化或通过控制曝光黑化背景来改善画面效果。2、俯视角度拍摄点高于被摄对象,以俯视的角度来拍摄处于较低位置的物体相对于平拍,俯拍有利于展示地面上有明显前后关系的物体,适于表现规模和气势,可以用来展现优美的图案效果,或以净化的背景衬托被摄对象形体。对拍摄对象而言,俯拍镜头能使之降低高度。以这种角度取景时,摄影机是放在升降机上或某

3、个自然的高度,以观众为主的感觉并不突出。 3,仰视角度拍摄点低于被摄对象,以仰视的角度来拍摄处于较高位置的物体。仰摄角度可以在画面中造成很低的地平线或水平线,使杂乱的背景掩盖在较低的地平线以下,天空作为背景占据了画面中相当大的面积,前景高大,主体突出,能够改变前后景物的自然比例,产生一种异常的透视效果。人物从底处拍摄会令人感到恐怖或敬畏。宣传片和英雄片中就常常采用这种角度。三、摄影机的高度1、地平线和消灭点所有延伸到远处的平行线看起来都在向地平线上的一个点汇合。这个点我们称之为消灭点。 只要摄影机是水平放置的,无论其高度如何,地平线必然处于画面的中间。因为所谓地平线就是镜头的中轴线。因此,凡是

4、比镜头低的被摄物必然在地平线以下,凡是比镜头高的被摄物则在地平线以上。镜头上摇(仰拍)会使地平线下移,这时,地平线以上的线条汇聚角度要比地平线以下的明显。反之亦然。abc在一个平坦的表面上,地平线与高度相似的形象在一个平面相交。这个平面的高度就是镜头的高度。地平线在画面中的位置是通过摄影机倾角的角度来控制的。仰拍则地平线低于画面的中间线,水平拍摄则地平线在画面中间,俯拍则地平线高于画面的中间线,如上三个图例中(a)低角度仰拍(b)镜头在被拍摄者眼睛的高度(c)高角度俯拍当画面中没有地平线时,要知道画面中的平行线最终的汇聚点所在的水平线就是应有的地平线位置。因此,画面中的水平线同样会揭示镜头的高

5、度和倾角。画面中的水平线汇聚角度越小其高度就越接近摄影机。四、利用纵向角度微调构图1、正面拍摄人物时的视线问题摄影机中轴线同视线重合,即摄影机同人眼等高且使用水平拍摄,此时,人眼在画面的中间位置,一般不使用这样的方式。好莱坞的传统方式是摄影机同人眼等高,并采用略俯的角度,将人眼置于画面偏上方的位置,如果有地平线,则利用地平线强调人眼。摄影机同人眼等高并采用略俯的角度,是好莱坞最为传统的拍摄人近景以及中景的方式。如HCW1,27分到28分。2、人物位置有高低差异时的正反打镜头拍摄,见HCW1,28分到29分20秒。视视 点点什么是视点?什么是视点?视点(point of view)就是从特定的角

6、度观察和叙述事件,有时叙事视点创造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视点就是创作者的态度。任何创作都带有创作者的主观态度,没有纯客观的作品。关于视点的含义,法国的理论学家雅克奥蒙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奥蒙认为,视点包含四方面的内容:1)视点首先是指注视的发源点或发源方位;因而也指与被注视的物体相关的摄影机的位置。2)与此相关,视点是指从某一特定位置捕捉到的影像本身。3)叙事性电影中的画框总是或多或少地再现某一方或是作者一方或是人物一方的注视。4)所组成的整体最终受某种思想态度(理智、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态度)的支配,它表达了叙事者对事件的判断。热奈特把视点称为“聚焦”,若斯特把视点称为“目视化”。他

7、们都有自己对视点的分类。在这里,我们把视点分为主观视点和客观视点加以理解。主观视点主观视点由于存在观众认同(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暂时的)摄影机的视点和位置的可能性,所以很多情况下,创作者有时会主观性地使用摄影机。主观视点就是试图让观众以主人公的视点观察他们所处的画面空间。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积极地参与到银幕空间中去。而摄影机则提供了一个积极参与到银幕事件中去的角度和位置。也就是说,摄影机成为我们-观众的眼睛。1.主观视点的特点从叙事的角度而言,主观视点能够更为直接地表现人物的内部状态,更为主动地理解人物的心理情绪。从镜头表达方式而言,主观视点是从主人公的角度来理解事物的,因此在镜

8、头语言上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展示空间。一般而言,想让观众意识到角色的视点需要一些有效的因素:1)某个清晰强烈的人物2)人物情绪的状态3)观众的好奇心2.观众被作为角色的视点有时,银幕上的矢量指向我们的时候,我们会有被激发的感觉:我们被“发现”了。因为这种方式并不要求我们认同摄影机的位置,而是允许我们留在自己的位置上,所以相比较而言,这种方式从认同的角度而言观众更容易接受。在经典好莱坞的镜头语言体系中,这种方式往往被认为是错误的。因为它破坏了银幕空间的统一感和封闭感。即目光越过了轴线。尽管如此,这种方式如今却经常见到,尤其是在电视中。在电视中,表演者直接面对我们说话,但这时我们并不需要太强烈的参

9、与感。它更接近一种直接交流的方式。因为电视屏幕的大小和我们日常交流的景别范围更接近,而且接触的环境也更为日常。而电影不同,电影的银幕力量更为强大,因此相应的,它对观众要求的参与性也更高。主客观视点的转换作为一种对视觉心理的界定,心理角度的性质即使在同一个镜头里,也是可能发生变化的。这是随着机位、镜头的运动或者被摄对象的运动、调度而产生的。例如,通过从一个人背后拍摄他观看运动会比赛,人物在画面内,这时候是一个客观角度。接着使摄像机运动或者镜头焦距变化,使人物出画并随着他的视线落到运动员身上,这时,角度性质即发生了改变,由客观角度转变为主观角度了。反之亦然。实例:伦敦来的人开头国王与王后开头神探0:18:29正反打:越肩与交叉在双人对话中,过肩和交叉正反打是最常用的布置空间的方法。在这两种方式中,只要对话双方保持在确定的屏幕位置上,并给予足够的引导空间使视线引导能延伸至画外,我们就能完全接受视角的变换。说到底,正反打其实就是对话双方的空间关系,而这种空间关系又往往直接与两人的情感和心理关系对应。实例:愤怒的公牛0:11:15美国美人0:10:23公民凯恩0:54:22沉默的羔羊0:12: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