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12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79093059 上传时间:2024-08-25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25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答司马谏议书12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答司马谏议书12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答司马谏议书12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答司马谏议书12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答司马谏议书12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答司马谏议书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答司马谏议书12(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王安石 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字介甫,号半山,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抚州临川人,晚年退居江宁,封荆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国公,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家、文学家,“唐宋唐宋八大家八大家”之一。作品之一。作品有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

2、益者的强烈反对。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地推行新法的决心。“答答”即即“答复、回复答复、回复”之之意。意。“谏议谏议”则指的是则指的是“谏谏议大夫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

3、不能理解为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司马光的信”来理解。来理解。字词积累:字词积累: guchngjshpnn rnxxdwdu强强聒聒 重重念念 冀冀君实或见君实或见恕恕也也辟辟邪说邪说 难难 壬壬人人 不不恤恤国事国事 胥胥怨者民也怨者民也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 会会晤晤 度度义而后动义而后动 再三考虑。再三考虑。批驳批驳法则,计划。法则,计划。揣度,考虑。揣度,考虑。翻译下列句子翻译下列句子1 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故

4、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重点字词:重点字词:重念:重念:又考虑到。又考虑到。 视遇厚:视遇厚:对待优厚。对待优厚。反复:反复:指书信来往。指书信来往。宜:宜:应该。应该。卤莽卤莽:同同“鲁莽鲁莽”,草率,冒失。,草率,冒失。具:具:全部,全部,引申为详细。引申为详细。所以:所以:这样做的原因。这样做的原因。冀:冀:希望。希望。见恕:见恕:原谅我。原谅我。 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2 2、

5、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特别是在“名称名称”(概念、理(概念、理论)与论)与“实际实际”是否符合上。是否符合上。“名称名称”与与“实际实际”的关系明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的认识了。 3、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今君实所以见教者现在君实用来指教我的。现在君实用来指教我的。 见教者:指教我的见教者:指教我的问题(内容)。问题(内容)。 4 4、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6、,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于有司,不为侵官。 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用来交给主管官署正、决定,用来交给主管官署去执行,不算是去执行,不算是“侵官侵官”。 5 5、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辟:辟:排斥,驳斥。排斥,驳斥。难:难:用作动词,责难。用作动词,责难。壬人:壬人:善于巧言谄媚的人。善于巧言谄媚的人。 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拒谏”。6 6、至于怨谤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至于怨谤之

7、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重点字词:重点字词:固:固:本来。本来。 至于怨恨诽谤的很多,那是至于怨恨诽谤的很多,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重点语段:翻译第三段,回答下重点语段:翻译第三段,回答下列问题。列问题。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以不关心国家大事,附和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以不关心国家大事,附和旧的传统习惯,向众人讨好作为好事。皇上想改旧的传统习惯,向众人讨好作为好事。皇上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又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尽力变这种现状,而我又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尽力去帮助皇上抵制他们,这样,反对变法的那

8、些人去帮助皇上抵制他们,这样,反对变法的那些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过去商王盘庚迁都,群起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过去商王盘庚迁都,群起怨恨的是老百姓,不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怨恨的是老百姓,不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他并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他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做去,他认为正确,这样看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做去,他认为正确,这样看不出有值得悔改的地方。如果您责备我执政很久不出有值得悔改的地方。如果您责备我执政很久了,没有能够帮助皇上大大地做一番事业,以此了,没有能够帮助皇上大大地做一番事业,以此造福人民,那我自知有罪了。但如果说今天应当造福人民

9、,那我自知有罪了。但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干,只是守着老规矩就行了,那就什么事也不必干,只是守着老规矩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1 1、这段文字可分为几层?、这段文字可分为几层? 2 2、作者引用、作者引用“盘庚迁都盘庚迁都”这一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么?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么?在在“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句句后划分为两层。后划分为两层。 作者引用作者引用“盘庚迁都盘庚迁都”的历史的历史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决不动摇。心决不动摇。 3 3、这段文字还揭露了什么问题?、这段文字还揭露了什么问题?揭露了士大夫揭露了士

10、大夫不恤国事、不恤国事、专以向众人献媚取宠为专以向众人献媚取宠为能事能事的丑恶嘴脸。的丑恶嘴脸。 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下怨谤也。”(“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 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 ) 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批驳有什么

11、好处?批驳有什么好处?“(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致谤)(致谤) 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支末节也就不攻自信中其他的细支末节也就不攻自破。破。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气盛,毫不枝蔓。气盛,毫不枝蔓。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司马光:司马光:王安石:王安石:侵官侵官 生事生事 征利征利 拒谏拒谏天下天下怨谤怨谤难难壬壬人人辟辟邪邪说说为为天天下下理理财财以以兴兴利利除除弊弊举举先先王王之之政政授授之之于于有有司司修修之之于于朝朝廷廷受受命命于于人人主主前前知知其其如如此此怨怨诽诽之之多多

12、,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认知此文寓刚于柔的特点。本文观点鲜明,认知此文寓刚于柔的特点。本文观点鲜明,态度决绝,但措辞委婉得体,具有寓刚于柔态度决绝,但措辞委婉得体,具有寓刚于柔的特色。如第二段中,的特色。如第二段中,“至于怨谤之多至于怨谤之多”,先用先用“固前知其如此也固前知其如此也”一句接住,是退;一句接住,是退;然后然后“人习于苟且人习于苟且”数句对这种怨谤作出深数句对这种怨谤作出深刻的剖析,是进。一退一进之间形成跌宕,刻的剖析,是进。一退一进之间形成跌宕,也就形成了全文的委婉文气,但委婉中又含也就形成了全文的委婉文气,但委婉中又含有刚气,含有锋芒。这固然是由于书信体格有刚气,含有锋芒。这固然是由于书信体格式的需要,也出于朋友之间的情意,但更是式的需要,也出于朋友之间的情意,但更是源于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坦荡胸怀和高源于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坦荡胸怀和高度自信。度自信。 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