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概论江西财大谢望礼第一章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念的革命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持续发展概论江西财大谢望礼第一章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念的革命课件(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本章教学课时:8课时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主要了解和掌握:(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由来;(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3)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传统发展理论的创新部分;(4)可持续发展支持体系的构成;(5)全球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6)当前可持续发展的动向和特点。本章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观念(理论)的由来及其内涵 本章教学具体内容: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观念)的由来 (一)传统的发展观(工业化实现观或产值增长观) 人类史已有300多万年,人类的远古时代是蒙昧和野蛮的。时间跨度达200多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的采集、狩猎和不断迁徙的社会阶段。在这个时期,人仅仅是自然生物系统中
2、的普通一员和食物链中的一个普通环节。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基本建立在信赖于周围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原始农业出现在距今大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农业最初仅仅是对自然的模仿。在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使用的自然资源都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人们对资源的使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空间范围上都很有限,实际上在当时人是屈服于自然。人类对自然系统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始于传统农业社会。传统农业与原始农业的根本区别是传统农业中单位土地上的能量投入和由此带来的单位土地上的产量均有大幅度提高,而且传统农业既种地,又养地。传统农业创造了人类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古埃及文明(公元前6000年)、巴比伦文明(公元
3、前2000年)、古希腊文明、玛雅文明(中美洲)、中华文明(公元前5000年)等都是著名的农业文明。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说是和谐的,它本身与自然系统没有必然的冲突。随着历史的进程,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迄今为止,工业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人口增长最快、发展最迅速、财富积累最多、社会变动最剧烈的时期。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的一个本质区别是,人类对自然的干预能力有了巨大提高。工业社会经过世纪年代的蒸气机工业革命、世纪中叶的电力革命和世纪的电子计算机等第三次产业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
4、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大量的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首先,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1800年世界人口经历了100万才达到10亿,到1930年的130年内,世界人口翻了一番达到20亿;而1930年到1975年的45年中,世界人口又翻了一番,达到40亿!2000年已超过60亿。据估计,现在大约每35年世界人口就要增加1倍。其次,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的规模和数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全世界每年有1100万公顷热带森
5、林被开辟成农田;每年从地下取走1000亿吨矿石;平均每分钟砍伐森林40.47公顷,每秒钟开采11万升石油。最后,工业生产中的剩余物也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成正比例地增加。据国外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发达国家每人年产垃圾3.5吨,发展中国家1.3吨。工业化(或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同时带来了全球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空气污染等负面,它们犹如投掷在人类文明前进通路上的一颗颗定时炸弹,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表环境问题对人体健康和生产率造成的主要后果环境问题对健康的影响对生产率的影响水污染和缺水污染每年造成世界上多万人死亡,数十亿人患病,水缺乏造成贫困家庭卫生条件恶劣,并增加了对
6、健康的危害渔业产量下降;为提供安全的饮用水,农村居民花费了大量时间,市政当局大量投资;蓄水层的破坏造成不可逆的水源紧张;供水不足限制了经济活动空气污染造成许多急性病和慢性病,过高的城市颗粒物水平是每年人提前死亡的原因,儿童慢性咳嗽有一半是由此引起的;万人,主要是农村贫困地区的妇女和儿童,室内空气受到烟尘的污染严重时会限制车辆和工业活动;酸雨对森林和水体的影响固体废物和有害废弃物腐烂的垃圾传播疾病,堵塞排水道,有害废弃物的危害通常带有地方性,但通常是严重的污染地下水源土壤退化减少了在这种土地上耕种的贫困农民所需的营养;更容易造成干旱在热带地区,农田生产率的降低占GNP的0.5%-1.5%;水库坝
7、内河道运输网以及其他水利设施的泥土淤积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失去潜在的新药降低生态系统的兼容性,丧失遗失资源大气变化靠传播媒介传染的疾病可能发生转变,气候性自然灾害的风险;臭氧的减少造成疾病(每年可能在全世界增加30万名皮肤病患者,以及170万眼病患者海面上升对沿岸设施的破坏;农业生产率的地区性变化,海洋食物链的中断上述负面现象的出现,深刻暴露了以工业为主体的社会发展模式与人类的环境要求之间的矛盾,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将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尖锐地提交给了全人类。 (二)新发展观的提出(对人类传统发展观的反思) 传统的发展观基本上是一种“工业化实现观”,它以工业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志,把一个国家的工业
8、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当作是实现现代化的标志。这种发展观认为,GNP高的国家就是经济强国,GNP增长迅速的国家就是经济上取得快速进步的国家。但是,这种单纯片面追求GNP增长的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后果:环境急剧恶化,资源日趋短缺,人民的实际福利水平下降,发展最终将难以持续面陷入困境。问题的症结在于,这种经济增长没有建立在生态基础之上,没有确保那些支撑长期增长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受到保护和发展。在现行的GNP指标中,既没有反映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质量的指标,也没有揭示一个国家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传统发展观实质上也是一种产值增长观。1、卡逊1962年推出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2、
9、麦多斯等人1972年发表的增长的极极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年代末年代初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部分西方学者开始对传统工业化造成的弊端进行反思,认为在讨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将生态环境、资源、人口作为重要的因素考虑进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麦多斯在1970年受1968年4月在意大利首都罗马成立的国际性研究团体罗马俱乐部的委托,与他人合作,于1971年出版增长的极限(又称“世界末日模型” )。麦多斯在世界模型中,提出了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素,即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认为这五种因素都是按指数增长,即按照一定的百分比增长着。他(们)断言,在公元2100年到来以前,人类
10、社会即将崩溃。增长的极限(世界末日模型)出版后,立即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激烈争论,形成了赞成增长和反对增长的两种对立观点。这场争论意义重大。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社会科学史上,增长的极限一书是最独创的、最雄心勃勃的推断”。罗马俱乐部认为该书是一个里程碑。世界的注意力已经认真地考虑该报告所提出的基本论点,这是最有意义的结果。3、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大会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环境与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大会。这次会议被认为是人类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思考的第一个里程碑。来自11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第一次
11、聚集在一起讲座地球的环境问题。大会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献人类环境宣言。4、1983年成立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和推行起关键作用。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和推行起关键性作用的是1983年成立的,由21个国家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著名 专家组成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该组织在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下,经过世界范围内的一些专家整整900多天的工作,于1987年提交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 20世纪80年代初,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三大挑战:南北问题、裁军与安全、环境与发展,联合国大会成立了由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瑞典首相帕尔梅和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首的三个高级专
12、家委员会。分别发表了“我们共同的危机”、“我们共同的安全”、“我们共同的未来”三个纲领性文献。文件中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为克服危机、保障安全和实现未来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结论。提出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5、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与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人类有关环境与发展问题思考的第二个里程碑。这是一次确立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新战略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会。183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代
13、表出席了大会,其中有117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世界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和概念推向行动。表人类文明形式的特征特发展阶征比较项目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时段公元前200万前1万年公元前万年公元1700年1700年今今社会结构个体部落乡村民族城市国家宇宙全球活动范围孤立区域洲际大区全球经济形式个体延续自给型商品型持续型能源特征火、人力畜力化石燃料信息人地关系依附自然靠天吃饭改天换地人地和谐表1-2发展阶段的分类和特点特发展阶段征比较项目前发展阶段低发展阶段高发展阶段可
14、持续发展阶段时间尺度大约1万年以前农业革命之后(约1万年前1700年)工业革命之后(约1700今)信息革命之后(最近40年)空间尺度个体范围或部落范围区域范围或国家范围国家范围或洲际范围洲际范围或全球范围哲学思考无中心,低智状态追求“是什么”追求“为什么”追求“将发生什么”对自然的态度自然拜物主义自然优势主义(天定胜人)人文优势主义(人定胜天)天人互补协同(人地和谐)经济水平融于天然食物链中初级水平(农业为主)高级水平(工业与服务业为主)优化水平(决策与管理为主)经济特征采食渔猎个体延续自给型经济(简单再生产)商品型经济(复杂再生产)协调型经济(高效、和谐、再生)系统识别无结构系统简单网络结构
15、复杂功能结构控制调节结构消费标志满足于个体延续需要低维持水平的生存需求高维持水平的发展需求自然-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需求生产模式从手到口简单技术和工具复杂技术与体系智力转化与再循环体系能源输入人的肌肉人、畜及简单天然动力非生物能源清洁的与可替代的能源环境响应人依赖环境无污染无干扰环境低度与缓慢退化短期污染与长期生态应力与环境协同进化与资源再生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这里先介绍几种最有代表性的定义。(1)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不超越环境系统再生产能力的发展。(2)从社会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3)从经济
16、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有的学者将其定义为:“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4)从科技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封式”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还有的学者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和技术系统”。(5)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定义。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17、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概念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并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了共识。衡量可持续发展有三方面的主要指标:经济的、环境的、社会的。这三方面缺一不可。2、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这里的全面进步,从根本上说,就是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还可以作如下理解:第一,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把消除贫困当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
18、条件。第二,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这是可持续发展区别于传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三,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第四,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第五,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第一,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公平性原则,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人之间的纵向公平性。三是有限资源公平。第二,可持续原则。这一原则的核心指的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三,共同性原则。国情不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
19、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可能相同,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原则,则是共同的。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传统发展理论的创新设立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指标体系。(一)联合国可发展指标体系该体系由驱动力指标、状态指标、响应指标构成。1、驱动力指标主要包括:就业率、人口净增长率、可安全饮水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运输燃料的人均消费量、人均实际GDP的增长率、GDP用于投资的份额、矿藏能量的消耗、人均能源消费量、人均水消费量、排入海里的氮、磷量、土地利用的变化、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人均可耕地面积、温室气体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等;2、状态指标主要
20、指:贫困度、人口密度、人均居住面积、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土地条件的变化、植被指数、受荒漠化、盐碱和洪涝灾害影响的土地面积、森林面积、濒危物种占本国全部物种的比率、人口垃圾处理量、每百万人中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话数量等;3、响应指标主要指:人口出生率、教育投资占GDP的比率、再生资源的消耗量与非再生资源消耗量的比率、环境投资占GDP的比率、污染处理范围、垃圾处理的支出、科研经费占GDP的比率等。(二)衡量国家(地区)财富的新标准1995年,世界银行颁布了一项衡量国家(地区)财富的新标准。即一国的国家财富由3个主要资本组成: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1、人造资本为通常经
21、济统计和核算中的资本,包括机器、设备、基础设施、建筑物等人工创造的固定资本(又可称产出资本)。2、自然资本指的是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自然财富,如土地、森林、空气、水、矿产资源等;3、人力资本指的是人的生产能力。它不仅与先天素质有关,而且与人的教育水平、健康水平、营养水平有直接关系。按照上述指标排列,排名居前的不是美国和日本, 而是自然资源较为丰富而人口相对较少的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其自然资本分别占财富来源的71%和69%。我国人均财富6600美元,在192个国家和地区排名第162位,低于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排名。在我国的财富来源中,产出资本占15%,自然资源占8%,而人力资本占77%。(三)人文发
22、展指标它用收入、寿命、教育三个衡量指标构成。收入指人均GDP的多少;寿命反映了营养和环境质量状况;教育指公民受教育的程度,也可表示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1990年的这次报告中,中国在173个国家和地区排序为第94位。(四)健全国民帐户一般说来,国内生产净值的最终消费品+净资本形成+(出口-进口)这一计算方法忽略了环境与自然资产的耗减。如果将这一部分考虑环境因素进行调整。即国内生产净值=最终消费品+(产品资产的净资本积累+非产品资产的净资本积累-环境资产的耗减和退化)+(出口-进口)(五)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是由社会经济论坛和瑞士管理学院共同制定的。这套评价体系由八大竞争力要素、4
23、1个方面、2242个指标构成。 1996年,在参加国际竞争力评价的46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排名第26位。 1998年排名第13位; 1999年排名第25位; 2000年排名第28位; 四、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 1、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 就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其可持续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种能力:(1)人口承载能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资源数量和质量对于该空间范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支撑能力。(2)区域生产能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人力和技术等可以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总体能力。(3)环境的缓冲能力。也可称环境的容许能力。(4)社会稳定能力。指社会保持和恢复“自然-社会-经济”
24、系统运行的能力。(5)管理调节能力。即人们驾驭“自然-社会-环境”复合系统的能力。 2、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就是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法制体系、科技体系、教育体系、公众参与体系等。 (1)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个非常有效的管理体系。 (2)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体系。 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体系。 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它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加深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扩大自然资源的可供给范围。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环境污染的有效
25、手段。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水平等。(4)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有高度的知识水平;明白人的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的长远影响与后果;要求人们有高度的道德水平;认识自己对子孙后代的高度责任;自觉地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而不惜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这都需要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大力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事业。(5)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体系。公众参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主要方面。因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行动,都必须依靠社会公众参与,才能正确和顺利实现。图一: 全球或区域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全人类的共同活动,主要解决的
26、问题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图二: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人口承载能力 区域承包能力 环境缓冲能力 社会稳定能力 管理调节能力图三: 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管理体系 法制体系 科技体系 教育体系 公众参与体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就必须构建相关的体系。本章讲授要点回顾一、可持续发展概念(观念)的由来(一)传统的发展观(工业化实现观或产值增长观)(二)新发展观的提出(对人类传统发展观的反思)1、卡逊1962年推出的戚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2、麦多斯等人1972年发表的增长的极限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3、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大
27、会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环境与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4、1983年成立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和推行起关键作用5、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与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6、2002年8月26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从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角度界定,国际公认的定义)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主要内容)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传统发展理论的创新(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驱动指标、状态指标、响应指标)(二)衡量国家(地区)财富的新标准(三)人文发展指标(四)绿色国民帐户(五)国际竞争力评估体系四、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1、决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因素:人口承载能力、区域生产能力、环境缓冲能力、社会稳定能力、管理调节能力2、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本章思考题:1、试述可持续发展概念(观念)产生的由来。2、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或主要 内容是什么?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4、决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因素是什么?5、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包括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