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使用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生素的使用原则(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抗生素的使用原则选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n n1、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宜使用抗生素,因此除肯定为细菌引起或有细菌继发感染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n n2、对病情严重的细菌感染患者,有条件时应尽早分离出病原菌,并测定药敏,再根据药敏结果悬着和调整抗生素。n n3 3、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尽可能做出病原学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尽可能做出病原学诊断诊断,再根据疾病情况考虑在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再根据疾病情况考虑在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完成再使用抗生素。完成再使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后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检出,且
2、使临床表现(因抗生素用后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n n4 4、皮肤、粘膜局部尽量避免反应应用抗生素因用、皮肤、粘膜局部尽量避免反应应用抗生素因用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因此,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其它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其它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GG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在眼粘膜及皮肤烧伤时应用抗生素要选择告辞适在眼粘膜及皮肤烧伤时应用抗生素要选择告辞适合的时期和合适的剂量。合的时期和合适的剂量。 n n
3、5 5、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在下列情况下可、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在下列情况下可采用预防治疗:采用预防治疗: (1 1)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G,以消灭咽,以消灭咽部溶血链球菌,防止风湿热复发。部溶血链球菌,防止风湿热复发。 (2 2)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素G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内膜炎的发生。 (3 3)感染灶切除时,依治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感染灶切除时,依治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当的抗生素。 (4 4)
4、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GG或四环素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族以防止气性坏疽。 n n(5)(5)结肠手术前采用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作肠道准结肠手术前采用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备。 (6)(6)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G消灭创面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或按创面细菌和药敏结果采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或按创面细菌和药敏结果采用适当的抗生素防止败血症的发生。用适当的抗生素防止败血症的发生。 (7)(7)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扩张症患者,可在冬季预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扩张症患者,可在冬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限于门诊)。防性应用抗
5、生素(限于门诊)。 (8)(8)颅脑术前颅脑术前1 1天应用抗生素,可预防感染。天应用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n n6 6、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在应用抗、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应充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性,不分认识到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性,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了人能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了人体内在的因素,当人体免疫球蛋白的体内在的因素,当人体免疫球蛋白的质量和数量不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质量和数量不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吞噬细胞性能与质量不足时,抗生或吞噬细胞性能与质量不足时,抗生素治疗则难以秦效。因此,在应用抗
6、素治疗则难以秦效。因此,在应用抗生素的同进应尽最大努力使病人全身生素的同进应尽最大努力使病人全身状况得到改善;采取各种综合措施,状况得到改善;采取各种综合措施,以提高机体低抗能力,如降低病人过以提高机体低抗能力,如降低病人过高的体温;注意饮食和休息;纠正水、高的体温;注意饮食和休息;纠正水、电解质和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电解质和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以及处理原发性疾病和补充血容量;以及处理原发性疾病和局部病灶等。局部病灶等。青霉素Gn n链球菌、肺炎球菌、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所致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气性坏疽,炭疽杆菌、厌氧球菌感染以及梅毒、淋病等。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
7、对青称素G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各种感染。广谱半合成青霖素:流感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属、肠球菌及敏感革兰阴性杆菌所致各种感染。头抱菌素类n n对青霉素对青霉素C C耐药或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耐药或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以及敏感革兰阴性杆菌所致各种球菌、肺炎球菌以及敏感革兰阴性杆菌所致各种感染。感染。n n第一代头袍菌素第一代头袍菌素: :对革兰阳性球菌具有高度敏感性,对革兰阳性球菌具有高度敏感性,对革兰阴性细菌的杭菌活性则较差。对革兰阴性细菌的杭菌活性则较差。n n第二代头抱菌素第二代头抱菌素: :除对革兰阳性细菌具有较强活性除对革兰阳性细菌具有较强活性外
8、,对革兰阴性细菌的抗菌活性有所扩大,对第外,对革兰阴性细菌的抗菌活性有所扩大,对第一代头抱菌素耐药的细菌一般一代头抱菌素耐药的细菌一般 也可有效。也可有效。n n第三代头抱菌素第三代头抱菌素: :比第二代头抱抗菌作用更广、更比第二代头抱抗菌作用更广、更强,特别对强,特别对 革兰阴性细菌的作用更为广泛,对绿革兰阴性细菌的作用更为广泛,对绿脓杆菌感染更为有效。脓杆菌感染更为有效。 n n氨基糖昔类氨基糖昔类:革兰阴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各种感性杆菌所致的各种感染染 n n四环素类四环素类:立克次病、布立克次病、布氏杆菌病、支原体肺炎、氏杆菌病、支原体肺炎、霍乱、回归热、衣原体感霍乱、回归热、衣原体感染
9、。染。 n n氯霉素类氯霉素类: :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立克次病、流感杆菌和各立克次病、流感杆菌和各种厌氧菌所致感染种厌氧菌所致感染 n n大环内醋类大环内醋类: :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阳性球菌所致各种感染、所致各种感染、L L型细菌型细菌败血症、军团病。败血症、军团病。 n多粘菌素类:除变形杆菌外的各种革兰阴性杆菌特别是绿脓杆菌所致的各种感染。n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革兰阳性球菌所引起的各种感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急性或慢性骨髓炎尤有应用指征。联合用药的指征n n病因未明且病情险恶的严重感染。如病因未明且病情险恶的严重感染。如细菌性心内膜炎和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和败血症;n n单一
10、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如严重的创伤、烧伤、产后感染、异如严重的创伤、烧伤、产后感染、异物性肺炎及手术后引起的感染;物性肺炎及手术后引起的感染;n n长期用药或单用一种抗生素,细菌易长期用药或单用一种抗生素,细菌易产生抗药性者,如布氏杆菌病、结核产生抗药性者,如布氏杆菌病、结核病、沙门氏菌病、慢性尿路感染等;病、沙门氏菌病、慢性尿路感染等;n n一般抗生素不易渗入部位的感染,如一般抗生素不易渗入部位的感染,如脑膜炎、骨髓炎等。脑膜炎、骨髓炎等。n n(5)(5)临床应用时,一般以二联为宜临床应用时,一般以二联为宜 n n一般感染时,抗生素使用至体温正常、症状
11、消失后7296小时,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疗程为68周,且易用杀菌剂。治疗败血症宜用至症状消退后2-3周,若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者,时间宜更长。溶血性链球菌咽喉炎的疗程不宜少于10日。伤寒病用抗生素一般为2周。合理选择给药方案n n(l)(l)凡内醚胺类抗生素凡内醚胺类抗生素( (除长效制剂外除长效制剂外) )静脉滴注时,要采用间歇给药方案,静脉滴注时,要采用间歇给药方案,将每次剂量溶于将每次剂量溶于100100一一250250毫升输液内毫升输液内快速滴注或采用静脉推注,按每快速滴注或采用静脉推注,按每8 8小小时或每时或每6 6小时小时1 1次的方法给药。每日次的方法给药。每日1 1次连续滴注的给
12、药方法不合理。次连续滴注的给药方法不合理。n n(2)(2)庆大霉素庆大霉素1 1一一1.51.5毫升毫升/( /(千克千克 次次)( )(或或8080毫克毫克/ /次次) ),每,每8 8小时肌内注射或静脉小时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滴注1 1次,也可每日次,也可每日2 2次静脉滴注,间次静脉滴注,间隔隔8 8小时。一般不宜采用静脉推注给小时。一般不宜采用静脉推注给药法。近几年来,临床用每天药法。近几年来,临床用每天l l次的给次的给药方法,疗效好,毒副作用小。药方法,疗效好,毒副作用小。需做皮肤试验的抗生素n n为预防抗生素的过敏反应,除询问有无过敏史外,使用青霉素类及头抱菌素类抗生素必须作皮内
13、试验,阳性者不得使用。链霉素除非有特殊指征,一般可不作皮内试验抗菌药物预防性抗菌药物预防性抗菌药物预防性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原则使用原则使用原则使用原则.非手术感染的预防用药 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注意事项 n n11是指尚未感染的非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是指尚未感染的非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有相当或一定效果,如果不用药发生感染物;应有相当或一定效果,如果不用药发生感染后果严重者。后果严重者。22抗菌药物不能长期预防一切可能发生的感染,抗菌药物不能长期预防一切可能发生的感染,只能在特定的应激状态或针对某些专门的病原菌只能在特定的应激状态或针对某些专门的病原
14、菌进行短期有效的预防。进行短期有效的预防。33已明确为病毒感染者不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已明确为病毒感染者不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物。44通常针对一种或二种可能细菌的感染进行预通常针对一种或二种可能细菌的感染进行预防用药,不能盲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种药防用药,不能盲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种药物联用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物联用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55一旦疑有感染存在,应送有关标本作病原学一旦疑有感染存在,应送有关标本作病原学检查,并应尽快开始经验性治疗,病原学诊断明检查,并应尽快开始经验性治疗,病原学诊断明确后则应根据该病原菌的耐药特点和药敏试验结确后则应根据该病原菌的耐药特点和药敏试验
15、结果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果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 n n适应证适应证n n11适应证: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外科防手术部位感染适应证: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外科防手术部位感染(SSl)(SSl)作用是肯定作用是肯定的,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一般的的,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一般的I I类即清洁切口,应注意严格的无类即清洁切口,应注意严格的无菌技术及细致的手术操作,大多无需使用抗生素。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菌技术及细致的手术操作,大多无需使用抗生素。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具体适应证有:的具体适应证有:(1)(1)类类( (清洁一污染清洁一污染) )切口及部分切口及部分类类( (污染污染) )切口手术,主要
16、是进入切口手术,主要是进入消化道消化道( (从口咽部开始从口咽部开始) )、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等的手术;、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等的手术;(2)(2)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如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如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血管移植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血管移植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3)(3)清洁大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或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严重清洁大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或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手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者,如开颅手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切除术等;(4)(4)病人有
17、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等。此外,经检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病原菌所致此外,经检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病原菌所致SSISSI发病率异常增高时,发病率异常增高时,除追究原因外应针对性预防用药。已有严重污染的多数除追究原因外应针对性预防用药。已有严重污染的多数类类( (污染污染) )切切口及口及类类( (污秽一感染污秽一感染) )切口手术切口手术( (如开放创伤、消化道穿孔等如开放创伤、消化道穿孔等) ),应在手,应在手术前即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及术后继续应用,不列为预防术前即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及术后继
18、续应用,不列为预防性应用。性应用。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方法n n围手术期用药必须根据各类手术术中污染程度、手术围手术期用药必须根据各类手术术中污染程度、手术创伤程度、最易引起手术部位感染创伤程度、最易引起手术部位感染(SSl)(SSl)的病原菌、的病原菌、手术持续时间等因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持续时间等因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1)给药方法:术前半小时给药方法:术前半小时( (通常在麻醉诱导期通常在麻醉诱导期) )使用使用抗菌药物一次,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抗菌药物一次,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20-30min(20-30min内滴内滴完完) ),以保证在发生污染前血清和组织中的抗生素达,以保
19、证在发生污染前血清和组织中的抗生素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到有效药物浓度(MIC90)(MIC90),如手术超过,如手术超过4 4小时,术中小时,术中追加一次追加一次( (长半衰期抗生素头孢曲松不需追加剂量长半衰期抗生素头孢曲松不需追加剂量) )。术后可不再使用或仅使用术后可不再使用或仅使用24722472小时,原则上最多小时,原则上最多不超过不超过7272小时,延长用药并不能进一步降低小时,延长用药并不能进一步降低SSISSI发生发生率。率。(2)(2)预防用抗生素的选择:根据各种手术发生预防用抗生素的选择:根据各种手术发生SSISSI的的常见病原菌常见病原菌( (表表6)6)、手术切口类别、病人有
20、无易感因、手术切口类别、病人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杀菌、价廉、素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杀菌、价廉、安全性高的药物,尽可能避免多药联合使用。通常选安全性高的药物,尽可能避免多药联合使用。通常选择头孢菌素,以第一、二代头孢为主,个别情况下可择头孢菌素,以第一、二代头孢为主,个别情况下可选用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避免选用超广谱抗菌药选用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避免选用超广谱抗菌药物及喹诺酮类药物。物及喹诺酮类药物。 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注意事项n n(1)(1)必须重视无菌技术,不能期望以必须重视无菌技术,不能期望以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替代严格的无菌操预防使用抗菌
21、药物替代严格的无菌操作。做好消毒隔离、患者营养支持、作。做好消毒隔离、患者营养支持、环境消毒等。环境消毒等。(2)(2)严格控制术前预防用药:术前预严格控制术前预防用药:术前预防用药原则上仅适用于术前有感染病防用药原则上仅适用于术前有感染病灶的手术病人及结直肠术前肠道准备。灶的手术病人及结直肠术前肠道准备。术前肠道准备应选择口服吸收少、肠术前肠道准备应选择口服吸收少、肠道内药物浓度高、受肠内容物影响小、道内药物浓度高、受肠内容物影响小、对致病菌及易移位的革兰阳性菌、革对致病菌及易移位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等有较强杀菌作用,兰阴性菌、真菌等有较强杀菌作用,同时对肠道微生态影响较小的药物,
22、同时对肠道微生态影响较小的药物,如新霉素、红霉素和制霉菌素等。如新霉素、红霉素和制霉菌素等。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适应症n n类清洁类清洁污染切口及部分污染切口及部分类污染类污染切口手术(如进入胃肠道、呼吸道、切口手术(如进入胃肠道、呼吸道、女性生殖道)女性生殖道)n n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n n清洁手术,时间长、创伤大、一旦感清洁手术,时间长、创伤大、一旦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心脏和大血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心脏和大血管、门脉高压症手术)管、门脉高压症手术)n n病人有感染高危险因素(糖尿病、营病人有感染高危险因素(糖尿病、营养不良、免疫低下、高龄)养不良
23、、免疫低下、高龄)n n类切口及严重污染的类切口及严重污染的类切口,应类切口,应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不属于预防。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不属于预防。预防用抗生素的选择n n选择相对广谱、有效(杀菌剂)、覆选择相对广谱、有效(杀菌剂)、覆盖大多数盖大多数SSISSI病原菌、安全、价廉的病原菌、安全、价廉的药物药物n n头孢菌素列为首选头孢菌素列为首选n n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手术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手术首选一代头孢首选一代头孢n n进入消毒化道、呼吸道、女性生殖道进入消毒化道、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的手术的手术多数用二代头孢,少数用三多数用二代头孢,少数用三代头孢代头孢n n氨基糖苷类有耳肾
24、毒性,选择时应注氨基糖苷类有耳肾毒性,选择时应注意意n n一般不用喹诺酮类药物(可于泌尿系一般不用喹诺酮类药物(可于泌尿系统手术)统手术) 预防用药时机n n用药时机极为关键,其重要性超过药物选择,赶在污染发生之前“严阵以待”,过早给药无益,属无的放矢。应在手术开始前20-30min开始给药,保证在发生污染前血清及组织中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MIC90)。在手术室给药而不是在病房应召给药。结、直肠手术前用抗菌药物准备肠道,应在手术前1天给,不宜连用3天。应用方法n n应静脉给药,20-30min滴完;肌注、口服存在吸收上的个体差,不能保证血和组织的药物浓度,不宜采用。常用-内酰胺类抗生素半衰期为
25、1-2h,若手术超过3-4h,应给第2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3次。Thankyou!n n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方法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方法围手术期用药必须根据各类手术术中污染程度、手术围手术期用药必须根据各类手术术中污染程度、手术创伤程度、最易引起手术部位感染创伤程度、最易引起手术部位感染(SSl)(SSl)的病原菌、的病原菌、手术持续时间等因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持续时间等因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1)给药方法:术前半小时给药方法:术前半小时( (通常在麻醉诱导期通常在麻醉诱导期) )使用使用抗菌药物一次,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抗菌药物一次,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20-30min(20-30mi
26、n内滴内滴完完) ),以保证在发生污染前血清和组织中的抗生素达,以保证在发生污染前血清和组织中的抗生素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到有效药物浓度(MIC90)(MIC90),如手术超过,如手术超过4 4小时,术中小时,术中追加一次追加一次( (长半衰期抗生素头孢曲松不需追加剂量长半衰期抗生素头孢曲松不需追加剂量) )。术后可不再使用或仅使用术后可不再使用或仅使用24722472小时,原则上最多小时,原则上最多不超过不超过7272小时,延长用药并不能进一步降低小时,延长用药并不能进一步降低SSISSI发生发生率。率。(2)(2)预防用抗生素的选择:根据各种手术发生预防用抗生素的选择:根据各种手术发生SSISSI的的常见病原菌常见病原菌( (表表6)6)、手术切口类别、病人有无易感因、手术切口类别、病人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杀菌、价廉、素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杀菌、价廉、安全性高的药物,尽可能避免多药联合使用。通常选安全性高的药物,尽可能避免多药联合使用。通常选择头孢菌素,以第一、二代头孢为主,个别情况下可择头孢菌素,以第一、二代头孢为主,个别情况下可选用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避免选用超广谱抗菌药选用头孢曲松等第三代头孢,避免选用超广谱抗菌药物及喹诺酮类药物。物及喹诺酮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