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_周易_六十四卦图_解_上_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501.27KB
约6页
文档ID:579009799
_周易_六十四卦图_解_上__第1页
1/6

英才高职论坛 2 0 0 6 年第4 期 (总第5 期)T h e F o r u m o f Y i n g c a i 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2 0 0 6 N o . 4 ( S e r i a l N o . 5 )3 6《周易》 “六十四卦图” 解( 上)*常光明(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编辑部, 山东 济南 2 5 0 1 0 4 )摘要:本文通过论证“龟甲九宫”与“八卦图”组成“九宫八卦图” ,进而揭示出“八卦相重(八乘八)成六十四卦”的生成原理,纠正了《易》学界流传至今的宋代邵雍、朱熹所谓“八卦变十六卦变三十二卦变六十四卦”错误理论。

关键词:龟甲;洛书;八卦图;九宫图;九宫八卦图;六十四卦图一、宋儒成卦论质疑关于《周易》中“六十四卦”的形成,宋代大儒朱熹在《周易本义》 卷首按语中说: “邵子曰:一分为二, 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也 ⋯⋯若逐爻渐生, 则邵子所谓八分为十六, 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者,尤见法象自然之妙也 ”[1 ]为形象说明,朱熹在《周易本义》的扉页,用黑白色块画出了“六十四卦生成图” (见图 1 ) 此“六十四卦生成论”及“六十四卦生成图” ,自宋至今被易学家们奉为真理, 似乎已成定论 但笔者却不以为然 2 0 年前, 笔者写作论著《周易图解》时,已破解“六十四卦”的生成,并扬弃了邵雍、朱熹“六十四卦生成论” 因种种原因《周易图解》未得出版, 只有其中两章在学术刊物上单独发表:一为 《河图洛书解》[2 ],二为《太极图、八卦图解》[3 ]而其中的另一章《六十四卦图解》 ,至今未能发表没想到2 0 多年后的今天, 易学界依然信奉邵、 朱的 “六十四卦生成论” 之教条,其错误观点仍无人纠正邵雍、朱熹所说的“六十四卦”形成次序,实际是根据《系辞》所言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4 ] [ P 6 2 ]的规律,延伸推演出来的。

由“太极”到 “八卦” , 似乎均属二倍关系:太极1 ×2 =2 仪, 2 仪×2 =4 象,4 象×2 =8 卦于是,邵雍与朱熹便想当然地依此类推:8卦× 2 =1 6 卦,1 6 卦× 2 =3 2 卦,3 2 卦× 2 = 6 4 卦;而“六十四卦生成图”的画法,也是“一分为二”法,按两倍数率渐多生成表面看上去,此“六十四卦生成图” 颇有规律, 似近完美 所以, 自古以来无人对大儒邵、 朱敢生怀疑 笔者以为,由“太极”到“八卦” ,固然有二倍关系,但由 “八卦” 到 “六十四卦” 却未必然 由 “八卦” 变为 “十六卦” 、 “三十二卦” 、 “六十四卦”的“二倍变法” ,纯属邵、朱二人主观臆造的错误说法 因为自古至宋, 就只有 “八卦”和“六十四卦”两种说法,而从未听说过“十六卦”和“三十二卦” ;而且,自古以来,不管是《连山易》 、 《归藏易》 ,还是《周易》 , “八卦”和“六十四卦”均有卦象与卦名,也从未见过“十六卦”和“三十二卦”的卦象与卦名《系辞》所言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的规律, 并非只是数学关系, 其中蕴涵着远古先民对宇宙自然运行规律的观测总结,体现出天文、地理、气象、 物候、 时节等等, 而且是随着认识的由浅入深, 逐渐细化而来的,绝非像宋儒眼中的数字游戏。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 ”[5 ] [ P 9 8 9 ]《周易·乾凿度》 : “孔子曰: 《易》 始于太极, 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夏秋冬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 故生八卦 八卦成列, 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 ”[6 ] [ P 1 6 8 ]*%初民根据天地、日月、昼夜、寒热、上下、左右、大小等时空的简单两极,先有了“阴阳”两分法;到商周时已有了 “四时” (春夏秋冬) 和 “四方” (东南西北) 的 “四分法” ;春秋之前也有了“八节”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和“八方” (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 东北) 的 “八分法” ;此后, 《春秋》 中有一年 “十二月”的划分,即“十二分法” ; 《管子·幼官图》和《淮南子·天文训》中又有了“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与名称,可谓“二十四分法” 汉前的《周髀算经》也说: “凡八节二十四气” 赵爽注: “二至者,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节三气,三而八之,故为二十四 ”[7 ] [ P 1 5 7 ]可见 《史记》 之言, 是有古史根据的。

同时,我们可知,自古有“二分法” 、 “四分法” 、 “八分法” ,乃至“十二分法”和“二十四分法” ,而独独没有“十六分法”和“三十二分法” 孔颖达《周易正义》引东汉马融说: “易有太极,谓北辰也 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日月, 日月生四时, 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气 ”[8 ] [ P 1 6 8 ]汉《易》中,有用“十天干”配“八卦” ,而称“纳甲”的;有用“十二地支”配“六十四卦” ,称“十二消息卦” ,代表十二月或十二时辰;还有将 “八节” 三分, “三而八之, 为二十四” , 称 “二* 收稿日期:2 0 0 6 - 0 8 - 1 0 作者简介:常光明 (1 9 5 4 - ) , 男, 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讲师 3 7十四卦气” 但不管是“十二辟卦” 、 “十二消息卦”或“二十四节气卦” ,都是在“六十四卦”基础上的划分,其卦名也是称呼相应的 “六十四卦” 卦名 所以, 不管是早期的 《连山易》 、 《归藏易》 , 还是后期的 《周易》 , 从未见过 “十六卦”和“三十二卦”的卦象与卦名,所以说,所谓的“十六卦”和“三十二卦” ,历史上从未有过。

只是到了宋代,邵雍和朱熹为解释“六十四卦”的来历,牵强附会出了“十六卦”和“三十二卦” 那么,“六十四卦” 到底是如何演变出来的呢? 《周礼 · 大卜》 : “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 ,二曰《归藏》 ,三曰《周易》 , 其经卦皆八, 其别皆六十有四 ”[9 ] [ P 6 6 ]由此话可知,“六十四卦”为“别卦” ,是由“八经卦”演变而来的,即“六十四别卦” 是直接由 “八经卦” 变化而来, 其间并未经过 “十六卦”和“三十二卦”两个阶段 《汉书·律历志》 : “人者,继天顺地,序气成物,统八卦,调八风,理八政,正八节,谐八音,舞八佾,监八方,被八荒,以终天地之功,故八八六十四其义极天地之变,以天地五位之合终于十者乘之,为六百四十分, 以应六十四卦 ”[1 0 ] [ P 3 8 5 ]可见汉代易学专家也是认为“六十四卦”直接由“八卦”变来那么, 这 “六十四别卦” 是如何由 “八经卦” 变来的呢?这得从“九宫八卦图” 谈起, 因为“六十四卦” , 就是由 “九宫八卦”变化而来而“九宫八卦图”又源于“神龟洛书” ,所以,还得先说说“神龟” 二、 “神龟”与“洛书”%《周易·系辞》 :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1 1 ] [ P 6 3 ]《周易集解》 : “郑玄曰: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成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也 ”[1 2 ] [ P 8 ]古史传说, “洛书” 是由“神龟” 自洛水中背负而出的何以非由“神龟”来“背负洛书”呢?这实际与“洛龟”的“神体”有关《拾遗记》云: “昆仑山有昆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山有九层, 每层相去万里 ⋯⋯第五层有神龟, 长一尺九寸,有四翼,万岁则生木而居,亦能言 ”又云: “员峤山⋯⋯西有星池千里, 池中有神龟, 八足六眼, 背负七星日月八方之图, 腹有五岳四渎之象, 时出石上, 望之煌煌如列星矣 ”[1 3 ] [ P 3 0 0 ]刘向《说苑·辨物》 : “灵龟文五色,似玉似金,背阴向阳上隆象天,下平法地,磐衍象山,四趾转运应四时, 文著象二十八宿虵头龙脰,左精(睛)象日,右精(睛)象月,千岁之化,下气上通能知吉凶存亡之变 ”[1 4 ]“神龟”的背甲呈圆形,而腹甲呈方形,上圆下方,正合古天文学说“天圆地方” “龟背甲”象“天” , “龟腹甲”象“地” ,两眼如日月,四肢应四时,有翼能飞,长命万岁,并“能知吉凶存亡之变” ,如此神灵,所以古人常用龟甲占卜,名曰“龟卜” 。

《尚书·金縢》 : “乃卜三龟 ”[1 5 ] [ P 1 7 8 ]《周礼·宗伯》 : “凡国大贞,卜立君,卜大封,则视作龟大祭祀,则视高命龟凡小事,涖卜国大迁,大师,则贞龟凡旅, 陈龟 凡丧事, 命龟 ⋯⋯卜师, 掌开龟之四兆, ⋯⋯凡卜, 辨龟之上下、 左右、 阴阳, 以授命龟者而诏相之 ⋯⋯龟人,掌六龟之属,各有名物,⋯⋯若有祭事,则奉龟以往⋯⋯占人掌占龟,以八筮占八颂,以八卦占筮之八故,以视吉凶 ”[1 6 ] [ P 6 6 ]大龟又叫“鳌” , 《淮南子·览冥训》 : “断鳌足以立四极 ”[1 7 ] [ P 1 2 6 ]《列子·汤问》 : “龙伯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 一钓而连六鳌, 合负而趣, 归其国, 灼其骨而数焉 ” 张湛注: “以高下周围三万里山而一鳌头之所戴, 而此六鳌为一钓之所引, 龙伯之人能并而负之, 又钻其骨以卜计 ”[1 8 ] [ P 1 5 4 ]“神龟”不仅 “能知吉凶存亡之变” , 传说还曾帮助大禹治水 《拾遗记》卷二: “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 玄龟负青泥于后 玄龟, 河精之使者也 龟颔下有印,文皆古篆字, 作九州山川之字。

禹所穿凿之处, 皆以青泥封记其所, 使玄龟印其上 今人聚土为界, 此之遗象也 ”[1 9 ] [ P 1 3 7 ]“玄龟”又称“玄鱼” , 据说为大禹的父亲“鲧” (又作 “鮌” ,即“玄鱼”合字)所变, “尧命夏鲧治水,九载无绩鲧自沉于羽渊,化为玄鱼,时扬须振鳞,横修波上, 见者谓为河精 羽渊与河海通源也 海民于羽山中修立鲧庙, 四时以致祭祠 ” ( 《拾遗记》卷二)[2 0 ] [ P 1 3 8 ]《尸子》卷下: “禹理洪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 授禹河图,还于渊中 ”[2 1 ] [ P 1 6 7 ]大禹就是根据 “玄鱼” 授予的 “河图” 或“玄龟”背负的“洛书” ,治理水土,以定“九州”的,看来这“河洛图书” 与 “神龟”确有渊源, 很可能就是取 “图象”于龟《左传·僖公十五年》 载韩简对晋侯说: “龟, 象也;筮,数也 物生而有象, 象而后有滋, 滋而后有数 ”[2 2 ] [ P 1 2 8 ]所谓“龟象” ,便是“龟背甲”圆形以“象天” , “龟腹甲”方形以“象地” ,龟眼“象日月” ,龟足“象四时” 再具体说,龟甲“纹著象二十八宿” , “背负七星日月八方之图,腹有五岳四渎之象” 。

因 “龟象” 体现天地自然之象, 所以大禹根据 “龟象”治水土,而传说伏羲也是根据“龟象”画“八卦”的伏羲、 神农均曾建都于宛丘县,《太平寰宇记》 卷十 : “宛丘县⋯⋯八卦坛在县西北一里, 即伏羲于蔡水得龟, 因画八卦之坛 ” 《太平御览》卷九引《王子年拾遗记》 : “伏羲坐于方坛之上, 听八方之气, 乃画八卦 ”[2 3 ] [ P 9 ]《太平广记》 卷二二六“水饰图经”条引《大业拾遗记》云: “有神龟负八卦出河,进于伏牺、禹治水 ”[2 4 ] [ P 1 0 3 ]笔者曾于《八卦图解》 述及,所谓 “八卦” ,即指时、 空上的“八节”与“八方” 也就是围绕“中央” ,环配“八方(面) ” ,画成平面图,则酷似一副“龟甲” ,加上头、尾、四足, 便活脱脱一只 “乌龟” , ( “乌” 为玄黑色, “乌龟” 即 “玄龟” ) 龟背上的花纹, 呈环形的九部分, 天然一幅 “九宫图”(见图 2 ) 伏羲老祖大概就是见到如此“龟甲” ,受到启发,顺便将代表天、地、水、 火、山、 泽、雷、 风的“八卦” :乾、坤、坎、离、艮、兑、震、巽的卦爻,分别画入“龟背图”外圈“八方” ,作成《八卦图》 (见图 3 ) 。

周围“八方” ,加上“中央” ,即为“九方” ,大禹便据此“龟背九方” ,治理“九水” 、 “九土” ,而定“九州” 既是地面“九方” ,所以也可画成方形的《九方图》 (见图 4 ) 其实,这种“九分图” ,画法可圆可方,画成圆图,代表“天圆” ,画成方图,则代表“地方” 正如 《河洛精蕴》所言: “汉孔安国云: ‘ 《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 《洛书》者,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有数至九, 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 ’ ”[2 5 ] [ P 5 ]《淮南子·天文训》 : “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 ”[2 6 ] [ P 2 ]《河洛精蕴》引邵子云: “盖圆者, 《河图》之数方者, 《洛书》之文 ”[2 7 ] [ P 7 ]根据“天圆地方” ,似乎“河图”为“天圆图” , “洛书”为“地方图” 于是,有人便理解“河图”与“洛书”为两个不同的图,如朱熹在《周易 英才高职论坛 2 0 0 6 年第4 期 (总第5 期)T h e F o r u m o f Y i n g c a i 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2 0 0 6 N o . 4 ( S e r i a l N o . 5 )3 8本义》中,便将两图分别画成形状不同、数目不同的 “五十五数河图”和“四十五数洛书” 。

(见图 5 )其实,所谓“五十五数” 的 “河图” , 宋代以前并不见经传, 所见者惟有 “四十五数”的“洛书” ,只是称呼不同而已有称《洛书》 ,有称《九畴》 、 《九章》 ,还有称《明堂》 、 《九宫》的如江慎修所言: “然法《洛书》陈《九畴》 ,刘歆已言之,而《大戴礼·明堂篇》 有二九四, 七五三, 六一八之文, 郑康成注云:‘法龟文也’ ,则亦以《洛书》为龟文也 ”[2 8 ] [ P 5 ]笔者于《河图洛书解》中已论述, “洛书”实为“河图” ,即“四十五数图” 其画法可圆可方,画成圆形,可称“天圆图” ;画成方形,可称“地方图” 古籍中常见的是所谓“井田制”的“九分方图” ,其名常曰《九宫图》 若将“八卦”纳入周围“八宫” ,加上“中宫” ,可谓《九宫纳八卦图》 (见图3 ) 若按《洛书图》的数列形式,套入《九宫图》 ,便成《洛书九宫图》 (见图6 ) 这《洛书九宫图》 ,就是“神龟”出洛水, “龟甲背负”献给大禹治理洪水的“洪范九畴图” 所以, “龟甲九宫”与“洛书九畴” ,实为一图也,其区别仅在于一圆一方而已怪不得古人描述“洛书”图式,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 ,完全一副“龟形”模样,此乃取“龟”之“象”也(见图7 ) 。

如朱熹就说: “ 《洛书》盖取龟象,故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2 9 ] [ P 6 ]由此也可理解 “有神龟负八卦出河, 进于伏牺、 禹治水 ” 《汉书·五行志》 : “刘歆以为庖牺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天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以为《河图》 、 《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 ”[3 0 ] [ P 5 9 1 ]伏羲取 “龟甲象天” 画成 《九宫纳八卦图》 ;大禹取“龟甲象地” ,画成“洪范九畴图” ,即《洛书九宫图》 ,正如孔安国注《系辞》所言: “河图,则八卦也;洛书, 则九畴也 ”[3 1 ] [ P 3 4 4 ]所以,“龟背洛书” 实际为 “洪范九畴” 三、 “洛书”与“九宫”%上文所说的《九宫纳八卦图》和《洛书九宫图》 ,均为笔者推理画成两图画得对否?还需做一番考证据说,汉代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曾画过“九宫八卦图” ,可惜失传不见但我想大概与阜阳双古堆出土的西汉《太乙九宫占盘》 相类 (见图8 ) 此盘形制由 《发掘简报》 的描述可以见出: “太乙九宫占盘的正面,是按八卦和五行属性(水、火、木、金、土)排列的。

九宫的名称和各宫节气的日数与《灵枢经·九宫八风篇》篇首图完全一致 小圆盘的刻划则与《河图洛书》完全符合 ”文中还介绍说: “小圆盘过盘心划四条等分线,四条等分线分别由‘一君’对 ‘九百姓’ , ‘二’对‘八’ , ‘三相’对‘七将’ , ‘四’对‘六’ ,绕圆心刻‘吏’ 、 ‘招’ 、 ‘摇’ 、 ‘也’四个字,与圆心相加,正好为五,与洛书中间五个白圆圈得分布式样正同 ”[3 2 ]文中所说的 “小圆盘” 即 《太乙九宫占盘》 中的 《天盘》 ,我们将此 《天盘》 与 《洛书九宫图》 两相对比, 不难看出 《九宫天盘》即是《洛书圆图》 ,两者的数列阵式完全一致略有不同之处仅在于 《洛书圆图》 中用 “黑白圆点” 表示数目,而《九宫占盘》则用“数字加文字”来表示数目不知《占盘》与《洛书》谁早于谁?但两者如此相似, 可见都是有根有源的 《太乙九宫占盘》为西汉之物,估计《洛书》也不会晚于汉代《楚辞·天问》问及禹治洪水: “洪泉极深,何以填之?地方九则, 何以坟之?”[3 3 ] [ P 5 0 ]《汉书·五行志》 : “禹治洪水,赐洛书, 法而陈之, 洪范是也 ”《史记·夏本纪》 : “禹乃⋯⋯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3 4 ] [ P 6 ]所以,史传大禹根据“洛书” ,治洪水,定“九土” “九土”又称“九畴” ,《尚书·洪范》 : “天乃赐禹洪范九畴” [3 5 ] [ P 1 6 1 ]因此,孔安国注《系辞》曰: “洛书,则九畴也 ”于是,后世径称“洪范九畴”为“洛书九畴” 由此可知, “洛书九畴”早至大禹时代便已产生了同时也可知, “洛书”与“九土” 、 “九则” 、“九畴”相仿佛,按“地方九则”说法, 《洛书》也可画成方图: 《洛书方图》 ,此图亦可称之《九畴图》 (见图 9 ) 《太乙九宫占盘》又称 《太一九宫式盘》 , 是古时占星术士用于观天象定吉凶的, “太乙”即“太一” ,是古天文星图“天垣”中的“北极星” 《史记·天官书》 : “中空天极星, 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3 6 ] [ P 4 0 0 ]《易纬·乾凿度》 郑玄注: “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乙,常行于八卦日辰间,曰天一,或曰太一 ”[3 7 ] [ P 1 6 4 ]“太一” 常居于 “太空天极” , 用易学家言,故又可称 “太极” 汉易家虞翻说: “太极, 太一;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 ”[3 8 ] [ P 7 ]而《易传·系辞》则说: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 “天地变化, 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 圣人象之 ”[3 9 ] [ P 6 3 ]《礼记·礼运》 : “夫礼必本于太一, 分而为天地, 转而为阴阳, 变而为四时 ”[4 0 ] [ P 3 7 2 ]“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气象,亦即“四象” “四象”标志为“二分” (春分、秋分) 、 “二至” (夏至、冬至) ,再加上后来细分的“四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就是一年的八个节气,也就是所谓“八节” 正如《周髀算经》赵爽注: “二至者, 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 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 ”天地气象“八节” ,用易学家言,就是“八卦” 《易》之“八卦” ,为抽象概念,不仅表示时间“八节” ,而且还可表示空间“八方” ,即所谓“四正四维” :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八方”是相对“中央”而言,若加上“中央” ,则为“九方” “九方”于古籍中,又称“九野” 、 “九天” 《山海经·海外西经》 : “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 ”郭璞注: “九域之野”[4 1 ] [ P 2 2 4 ]《吕氏春秋·有始》 :“天有九野, 地有九州, 土有九山, 山有九塞, 泽有九薮, 风有八等,水有六川。

何谓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颢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 ”[4 2 ] [ P 8 3 ]《楚辞·天问》 :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王逸注: “九天,东方曰皞天,东南方曰阳天,南方赤天,西南方朱天,西方成天,西北方幽天,北方玄天,东北方变天,中央钧天 ”[4 3 ] [ P 4 7 ]有上文可知,所谓“九野” 、 “九天” 、 “九域” ,均指天上“九方区域” 古人观念中,天与地相互对应, “圣人仰观俯察” ,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4 4 ] [ P 6 4 ]天上既然有 “九天” , 地下必然有“分野” , 《淮南子·原道训》 : “上通九天,下贯九野 ”[4 5 ] [ P 2 1 ]于是,地下则有“九野” 、 “九土” 、 “九州” 、 “九丘” 、 “九山”等等 《山海经·大荒北经》 : “共工之臣名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 ”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 ”[4 6 ] [ P 1 9 0 ]《山海经·海内经》 : “有九丘,以水络之 ”[4 7 ] [ P 1 9 8 ]《淮南子·览冥训》 : “往古之时, 四极废, 九州裂。

”[4 8 ] [ P 1 2 6 ]这 “九野” 、“九土” 、“九丘” 、“九山” 、“九州” , 3 9均在地面,均可称“九畴” 根据“天圆地方”学说,地面“九畴”可画为方图,而天上“九天”可画为圆图 《淮南子·天文训》 : “天有九重” 《楚辞·天问》 “圜则九重 ”王逸注: “言天圜而九重 ”[4 9 ] [ P 1 0 ]“圜” , “圆圜”也表示天上“九圜” ,可画出 “九圜图” 我们可将 “洛书九数”填入 “九圜图” ,可称《九天图》 (见图1 0 ) 《九天圆图》与《九畴方图》 ,均为“九则”区域不同画法,即围绕“中央”环配 “八方” (八个空间) ,再加上“洛书九数” ,明明就是《洛书图》的方、圆变形图洛书”原义,很可能就来自《山海经》载传的“水络九丘” 、 “地方九则” 此类“洛书九则”画法,其实正是所谓的“九宫图” “九宫”古籍又称“九室” ,围绕“中宫”环配“八宫室” ,合称“九宫” “九宫”在《管子·幼官图》 、《礼记·月令》 、 《吕氏春秋·十二纪》中,又被称为 “玄宫” 、“明堂” 古代天文学说,天神“日、月”为“明” , “日月”在“天堂” (明堂)每年周行“九宫” ,因此,古籍中说“天子” (天之子)宫殿也称“明堂” 。

《史记·封禅书》 : “初,天子封泰山, 泰山东北址古时有明堂处, 处险不敞 上欲治明堂奉高旁, 未晓其制度 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 ” 据说,黄帝及历代天子均居“明堂” ,仿照天神一年在“天堂”周行 “九宫” , 天子也一年四季轮流居于 “明堂九室”[5 0 ] [ P 4 2 5 ]《礼记·月令》曰: “孟春,天子居青阳左个仲春,居青阳太庙季春,居青阳右个孟夏,居明堂左个仲夏,居明堂太室季夏,居明堂右个中央土,居太庙太室孟秋,居总章左个 仲秋, 居总章太庙 季秋, 居总章右个 孟冬,居玄堂左个 仲冬, 居玄堂太庙 季冬, 居玄堂右个 ”[5 1 ] [ P 1 1 7 ]《易图明辨》中,附有《明堂九室图》 (见图 1 1 ) 与此图相近的图,汉前的《灵枢经·九宫八风篇》中也有一个,称之为 《八卦九宫八风图》(见图1 2 ) 这两个图, 实际上均为 《大戴礼》中所说的“明堂九室” 《大戴礼·明堂》 : “明堂者古已有之也,凡九室,二九四, 七五三, 六一八 ”[5 2 ] [ P 1 6 5 ]我们看 《洛书方图》 中的数字排列,按从右至左、从上至下的次序,正好是“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

” “中宫”为“五” ,周围“八宫”分别排成“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组成“洛书九宫”数列可见“明堂九室”就是“洛书九宫” ,画成数字填空图, 便是 《九宫数图》 (见图9 ) 据说 “明堂九室” 同于汉初的 《九章算术》 的纵横图, 均源于战国时代的阴阳五行家邹衍[5 3 ] [ P 1 6 5 - 1 6 6 ]还有传说 《九章算经》 为伏羲、 黄帝所作,如三国刘徽《九章算经序》曰: “包羲氏始画八卦,作九九之数, 以合六八之变, 黄帝引而伸之 ”[5 4 ] [ P 1 2 1 ]可见 “九宫图”古已有之, 源远流长 此“九宫数图” 颇为奇妙, “九宫”内的数字,纵、横、斜各宫数字相加之和,均为十五因此,此“九宫数”又称“纵横数” ,是历史上最早的数阵及矩阵因其数列演变奇妙, 《九宫数图》又被后世称之为“三阶幻方” 或 “魔方” ( 待续)参考文献:[1 ] 转引自肖汉明. 周易本义导读 [M ] . 济南: 齐鲁书社, 2 0 0 3 .[2 ] 常光明. 河图洛书解 [J ] . 周易研究, 1 9 8 9 , ( 2 ) .[3 ]常光明. 太极图、 八卦图解 [J ] . 青岛大学学报, 1 9 9 2 ,(1 ) .[4 ] [ 1 1 ] [2 9 ] [3 9 ] [4 4 ]周易本义 [M ]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7 .[5 ][3 4 ][3 6 ][5 0 ] 司马迁. 史记 [M ] .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 9 9 4 .[6 ] [8 ] [3 7 ] [5 2 ] [5 3 ]朱伯崐. 易学哲学史:上册[M ] . 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 1 9 8 8 .[7 ]转引自江国樑. 周易原理与古代科技[M ] . 厦门:鹭江出版社, 1 9 9 0 .[9 ] [1 6 ] [4 0 ]周礼、仪礼、礼记[M ] . 长沙:岳麓书社,1 9 8 9 .[1 0 ] [3 0 ]班固. 汉书[M ] .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0 0 .[1 2 ] [3 1 ] [3 8 ]李鼎祚. 周易集解:卷十三[M ] . 北京:中国书店, 1 9 8 4 .[1 3 ] [1 7 ] [1 9 ] [2 0 ] [2 3 ] [2 4 ] [4 8 ] [4 9 ] 转引自袁珂. 中国神话 传说词典 [Z ] .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 9 8 5 .[1 4 ] 刘向. 说苑·辨物篇:卷十八 [M ]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7 . 文渊阁本 《四库全书》 .[1 5 ] [3 5 ] 张馨( 编) . 尚书 [M ] .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 0 0 3 .[1 8 ]杨伯峻. 列子集释 [M ] .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7 9 .[2 1 ] 转引自李守奎, 李轶. 尸子译注 [M ] . 哈尔滨 : 黑龙江人民出版 社, 2 0 0 3 .[2 2 ] 左丘明. 左氏春秋 [M ] .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 0 0 3 .[2 5 ][2 7 ][2 8 ][清] 江慎修. 河洛精蕴 [M ] . 北京 : 学苑出版社, 1 9 8 9 .[2 6 ] 转引自韩永贤. 周易探源 [M ] .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1 9 9 0 .[3 0 ] 许嘉璐( 主编) . 二十四史全译:汉书 (第一册)[M ] . 北京: 汉语 大词典出版社, 2 0 0 4 .[3 2 ] 安徽省文物工作队. 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 [J ] . 文物, 1 9 7 8 , ( 8 ) . $[ 3 3 ] [4 3 ]屈原. 楚辞[M ] . 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 2 0 0 3 .[4 1 ] 转引自袁珂. 山海经校注 [M ]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8 0 .[4 2 ]吕不韦. 吕氏春秋[M ] .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 0 0 3 .[4 5 ]刘安. 淮南子[M ] . 广州:广州出版社,2 0 0 4 .[4 6 ][4 7 ] 韩格平, 董莲池( 主编) . 山海经译注 [M ] . 沈薇薇译注. 哈尔 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 0 0 3 .[5 1 ][5 4 ] 转引自刘保贞. 易图明辨导读 [M ] . 济南 : 齐鲁书社, 2 0 0 4 .T h e E x p l a n a t i o n o f t h e 6 4 H e x a g r a m s i n I C h i n gCHANG Guangming(Editorial Board of the Journal of Shandong Yingcai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Jinan, Shandong 250104)Abstract: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the 8 tri- grams and 9 halls diagram is made up of turtle shell 9 halls and 8 tri- grams, andthen reveals the principle of the 8 x 8 square of 64 hexagrams. This corrects Shao Yong and Zhu Xi’ s wrong theory in Song Dynasty, theso- called 8 tri- grams to 16 hexagrams to 32 hexagrams to 64 hexagrams, which has survived till now in the I Ching field.Key Words: turtle shell; Luo Shu; the 8 tri- grams; 9 halls diagram; 8 tri- grams and 9 halls diagram; 64 hexagrams 英才高职论坛 2 0 0 6 年第4 期 (总第5 期)T h e F o r u m o f Y i n g c a i 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2 0 0 6 N o . 4 ( S e r i a l N o . 5 )4 0 4 1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