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服饰赏析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78974732 上传时间:2024-08-25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代服饰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中国历代服饰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中国历代服饰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中国历代服饰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中国历代服饰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历代服饰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代服饰赏析(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中国国历历代代服服饰饰赏赏析析主主讲讲:谢谢红红9 大明衣冠(公元13681644年)复古独裁反抗朱元璋举兵推翻元朝通知,在意识形态的服饰制度领域提倡恢复汉族文明传统,把唐宋幞头、圆领袍衫、玉带、皂靴加以承袭,确定了明代官服的基本风貌。9.1 服饰史料1、实物2、各类绘画3、明史舆服志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万历皇帝墓挖掘出土644件帝后冠服织品,其中衮服5件。衮服实物衮服复原物明神宗金冠又称金丝翼善冠,由三部分组成,前屋、后山和两角。前屋指的是帽壳部分,工匠是用“编灯笼空儿”的方法,从上至下用518根直径为0.2毫米的细金丝手工编结而成,由于工匠的技艺纯熟,编的花纹不仅空档均匀,疏密一致

2、,而且中间无小结,看上去薄如轻纱,半圆形的帽山上挺立着两个状如兔耳的金丝网片,即两角,俗称“纱帽翅”,后山的正前方是精彩的二龙戏珠图案。定陵出土皇帝冕冠两顶。一顶出自神宗棺内,另一顶出自随葬器物箱内。一顶保存稍好,另一顶仅存金玉饰件。定陵出土冕冠,冕板以桐木为质,呈前圆后方形。冕板长38.7,宽19厘米。上面贴黑素缎一层,下面贴红素缎一层。前后各缀十二旒,每旒穿玉珠九颗(白色3颗、红、蓝、绿各2颗),珍珠三颗,以五股红色丝线相系。其冠卷(帽壳)作圆柱形,以细竹丝编结成六角形网状,髹黑漆。里衬一层红素绢,面敷三层黑素纱,冕口里衬一周红素罗。冕顶有玉衡一条,用以维持冠。衡为长方形,两端各有两圆孔,

3、用以缝线。冠体上部横插玉簪一,簪为两段,顶部呈方形阶梯状三层,分别固定在冠的两侧。冠上系有红涤带和红丝带,两侧各有一绿一白两玉珠作为充耳。定陵地下宫殿共出土两件百子衣,均为孝靖皇后的陪葬品。因为这件衣服上绣有一百个童子故而得名百子衣,百子衣为立领、对开襟,它以方目纱为底料,织工用五种绣线,十余种针法,用色五十余个,绣满了一百个童子嬉戏的场面。百子衣百子衣此衣出自孝靖皇后棺内,胸补左右各有一玉兔衔灵芝,灵芝托上绣一“寿”字,兔作跳跃状,体滚圆,竖耳,短尾,十分生动;两侧各绣一升龙戏珠及花卉纹,龙首顶部绣一“万”字,下部是寿山福海及八宝纹,寓意“灵仙祝寿”。夹衣夹衣东山携妓图明 郭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古贤诗意图明 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宫中图明 杜堇 绢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宫中图明 杜堇 上海博物馆藏宫中图明 杜堇 上海博物馆藏伏生授经图明 杜堇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梅下横琴图明 杜堇 上海博物馆藏歌舞图明 吴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琵琶美人图明 吴 美国印地安那波里斯美术馆藏马球图明 佚名 英国维多利亚阿尔贝蒂博物馆藏苏轼回翰林院图明 张路胡人出猎图明 张龙章明 仇英 汉宫春晓图明唐寅画冕服:冕服: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大明会典中始定衮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时又分别做过补充修改。9.2 明帝王服饰冕冠:冕冠: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

5、,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帽卷两侧有纽孔(戴时用玉簪穿过纽孔把冕固定在头顶的发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纽孔和武都用金片镶成。綖板左右悬红丝绳为缨,缨上挂黄玉,垂于两耳之旁,叫作充耳。此外,綖板上还悬有一根朱纮。与此配套的衮服,由玄衣、黄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配成。据永乐三年的定制,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领、褾(袖端)、襈(衣襟侧边)、裾(衣襟底边)都是本色。纁裳织藻、粉米、黼、黻纹各二,前三幅、后四幅,腰部有襞积(褶裥),綼(裳的侧边),褐(裳的底边)都是本色,腰以下前后不缝合。中单以素纱制作,青色领、褾、裾,领上织黻纹13,

6、蔽膝与裳同色,织藻、粉米、黼、黻各2,本色边。另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大绶和小绶,玉钩、玉佩,金钩、玉环及赤色袜、舄衮冕 通天冠服 皮弁服 武弁服 燕弁服 常服通天冠:通天冠:洪武元年定制(公元1368年),加金博山附蝉,首施珠翠,黑介帻,组缨、玉簪导。与绛纱袍、皂色领、褾、裾的白纱中单、绛纱蔽膝、白色假带、方心曲领、白袜、赤舄配套,为皇帝郊庙、省牲、皇太子冠婚、醮戒时所穿。皮弁服:皮弁服:嘉靖八年定制,弁上锐,黑色纱冒之,前后12缝,每缝间饰五彩玉12,与绛纱衣、蔽膝、革带、大带、白袜黑舄配套。朔望视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外官朝觐,策士、传胪、祭太岁山川时服用。武弁服:武弁服

7、:嘉靖八年定制,弁上锐赤色,上12缝,中缀五彩玉,落落如星状,赤色衣、裳、韨,赤舄。执刻有“讨罪安民”篆文的玉圭,亲征遣将时服用。燕弁服:燕弁服:皇帝平日在宫中燕居时所穿,嘉靖七年定制,冠框如皮弁用黑纱装裱。分成12瓣,各以金线压之,前饰五彩玉云各一,后列四山,朱绦为组缨,双玉簪。衣如古代玄端之制,玄色,镶青色缘,两肩绣日月,前胸绣团龙1,后背绣方龙2。边加小龙纹81,领与两袪(袖口)共小龙纹59,衽小龙纹49。内衬黄色袂(袖)圆袪(袖口)方,下裳用12幅的深衣,朱里青表绿边的素带和九龙玉带,白袜玄履。在定陵出土皇帝龙袍中,有一种过肩通袖龙襕袍,领与袖口用小龙花边为饰。常服:常服:洪武三年定制

8、为乌纱折角向上巾,盘领窄袖袍,腰带以金、琥珀、透犀(即带有透线纹的上等犀角)相间为饰,永乐三年改为盘领窄袖黄袍、玉带、皮靴。黄袍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即一般所称的四团龙袍。乌纱折上巾造型像善字,故称翼善冠。曳撒宪宗调禽图9.2 明帝后服饰礼服九龙四凤冠 即皇后礼服冠,明初参考宋代皇后龙凤花钗冠而设计,所用饰件虽不如宋代凤冠之繁多,但整体仍十分华丽。明会典对礼服凤冠的细节做了详细记录(永乐三年制度): “九龙四凤冠,漆竹丝为圆匡,冒以翡翠。上饰翠龙九、金凤四,正中一龙衔大珠一,上有翠盖,下垂珠结,余皆口衔珠滴;珠翠云四十片;大珠花十二树(皆牡丹花,每树花二朵、蕊头二个、翠花九叶);小珠花如大珠

9、花之数(皆穰花飘枝,每枝花一朵、半开一朵、翠叶五叶);三博鬓(左右共六扇),饰以金龙、翠云,皆垂珠滴;翠口圈一副,上饰珠宝钿花十二,翠钿如其数;托里金口圈一副。” 翟衣深青色,材质纻丝、纱、罗随用。衣为直领,大襟,右衽,大袖敞口,领、袖、衣襟等处施以红色缘边,饰金织或彩织云龙纹样。衣身织有翟纹(造型为红腹锦鸡,五彩羽毛)十二行,每行用翟十二对,应为一百四十四对,但因衣服的大襟与小襟交叠,可能有四对翟纹重复,故明会典中称“凡一百四十八对”。大襟及左袖(前身)的翟纹朝向右边,小襟及右袖(前身)的翟纹朝向左边,后身翟纹应与前身对称,但方向相反,即背缝(中线)两侧翟纹均面向袖口。翟纹之间装饰有小轮花,

10、为圆形花朵,外有白色连珠纹一圈。每行(列)纹样均为翟纹与小轮花交错排列。翟衣身长至足,不用裳。 中单中单用玉色纱或线罗制作,领、袖、衣襟等处施红色缘边,领缘织有黻纹十三个。蔽膝深青色,材质亦纻丝、纱、罗随用。正面织翟纹三行,每行两对,翟纹上下间以小轮花,一共四个。蔽膝四周施青赤色(緅)缘边,饰金织或彩织云龙纹,上端缀系带一对。 珠翠面花、珠排环、皁罗额子 蔽膝、大带、副带 玉佩、小绶、大绶、玉圭、玉革带袜、舄袜以青罗制作,袜上有系带。舄用青绮制成,舄身饰描金云龙纹,在鞋帮处用皁线缘边(纯)。舄首上翘,做成如意云头形,上缀珍珠五颗。常服:洪武三年定制,用双凤翊龙冠,首饰钏镯用金玉、珠宝、翡翠。金

11、绣龙纹诸色真红大袖衣、霞帔、红罗长裙、红褙子。9.3 明官员服饰朝服戴梁冠,赤罗衣,青缘领,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王阳明,笼巾貂蝉公服【三品武官豹补子三品武官豹补子】【六品文官鹭鸶补子六品文官鹭鸶补子】【九品文官鹌鹑补子九品文官鹌鹑补子】赐服的赐给对象:赐给宫中宦臣少数朝臣有功于朝廷或名人后裔赐外蕃之王9.3 明赐服赐服等级(1)蟒服一般而言,蟒服在赐服中的位置等级是排第一位的。其中,蟒服上所绘蟒兽纹饰形象是区分等级的标志。分有“坐蟒”与“行蟒”两种,坐蟒尤贵。明史舆服志:“赐蟒,文武一品官所不易得也。单蟒面皆斜向,坐蟒则正向,尤贵。”蟒补坐蟒戚继光蟒袍图

12、古代官员的礼服。上绣蟒,非龙,只因爪上四趾,而皇家之龙五趾,所以四爪(趾)龙为蟒故称。又名花衣蟒服。妇女受有封诰的也可以穿蟒袍。在古代,蟒袍加身,是大夫们的最高理想,即意味着位极人臣,荣华富贵。明代蟒袍崇祯皇帝御赐抗清女将秦良玉蟒袍凤衣明代蓝罗盘金绣蟒袍(2)飞鱼服飞鱼,据山海经载:“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雷,可以御兵。”具有神话色彩。林邑国记说:“飞鱼身圆,长丈余,羽重沓,翼如胡蝉。”是一种龙头、有翼、鱼尾形的神话动物。(3)斗牛服穿斗牛服的明邢玠夫妇像斗牛服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象鹿,全身有鳞甲,牛尾马蹄,有一只肉角。后人将它作为吉祥的象征广泛用于各类器物的装饰。麒麟的形象也经过

13、一番变化,将头绘成龙首并有两角,尾绘成狮尾等等。(4)麒麟服它们的主要区别是飞鱼有鱼鳍,斗牛有牛角,麒麟有牛蹄。万字巾是古代男子带一种头巾。其形状上阔下窄,形状如万字,明代以前多用于庶民,明初规定为教坊司官吏之服,后广泛用于武艺教头。9.4 明日常服饰四方平定巾大帽风帽9.5 明女子服饰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马甲,其样式通常较后来的马甲要长,一般长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离地不到一尺。这种衣服最初是宋朝的一种汉服款式,无袖长罩衫,又叫做“背心”。狄訾zi明朝中晚期的叛逆明代一种特有的女装款式。即是用各色碎布拼接起来的服装,俗称“水田衣”。袈裟的别名。因用多块长方形布片连缀而成,宛如水稻田之界画,故名。也叫百衲衣。谢谢谢!谢!ThankyouThank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