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3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与赋役政策的演变课件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78914037 上传时间:2024-08-25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9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3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与赋役政策的演变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3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与赋役政策的演变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3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与赋役政策的演变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3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与赋役政策的演变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3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与赋役政策的演变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3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与赋役政策的演变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3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与赋役政策的演变课件(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专题3 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与赋役政策的演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与赋役政策的演变考情统计考情统计主干串讲主干串讲史料分析史料分析高考链接高考链接考情统计考情统计知识点知识点考题角度考题角度小小农经济发农经济发展展 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2016(2016全国全国卷卷,26),26)宋代的土地政策宋代的土地政策(2014(2014海南卷海南卷,4),4)北魏均田制北魏均田制(2014(2014海南卷海南卷,26),26)清代清代垦垦荒政策荒政策(2013(2013全国全国卷卷,25),25)宋代土地政策宋代土地政策(2012(2012全国新全国新课标课标卷卷,24),24)汉汉朝抑

2、制土地兼并朝抑制土地兼并赋赋税和税和户户役制度役制度(2014(2014全国全国卷卷,45),45)南朝山南朝山泽泽管理制度管理制度(2013(2013全国大全国大纲纲卷卷,16),16)明朝明朝户户役制度役制度(2013(2013全国全国卷卷45)45)唐朝两税法和租庸唐朝两税法和租庸调调制制主干串讲主干串讲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 :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氏族成员共同劳动, ,共同享用劳动成果。共同享用劳动成果。2.2.商周时期商周时期: :井田制。井田制。是一

3、种土地国有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 ,所有权属于周王所有权属于周王, ,所谓所谓“普天之下普天之下, ,莫莫非王土非王土”, ,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 ,而无所有权。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而无所有权。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 ,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 ,井田制开始瓦解。井田制开始瓦解。3.3.封建社会封建社会: :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三种类型三种类型: :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

4、位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1)(1)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 ,占支配地位占支配地位) )确立确立: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商鞅变法规定商鞅变法规定: :废除井田制废除井田制, ,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影响影响: :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 ,但其闭塞性和自

5、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芽的发展, ,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废除废除:1950:1950年新中国颁布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彻底废除了封建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剥削的土地所有制。(2)(2)国家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 :关于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形式曾出现过屯田制、均田制等关于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形式曾出现过屯田制、均田制等具体形式。屯田制在西汉、曹魏、金朝、元朝、明清初年都曾

6、实行过。均田具体形式。屯田制在西汉、曹魏、金朝、元朝、明清初年都曾实行过。均田制始于北魏制始于北魏, ,流行于隋唐。这两种形式流行于隋唐。这两种形式, ,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会动荡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会动荡之后之后, ,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实行。授田时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实行。授田时, ,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 ,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 ,因此因此, ,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促进经济的发展。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促进经济的发展。(3)(3)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土

7、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 ,但却广泛而分散但却广泛而分散, ,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其特点是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二、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二、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由于人口增长、土地兼并等因素由于人口增长、土地兼并等因素, ,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封建国家为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封建国家为了保证赋税收入了保证赋税收入, ,维护封建统治维护封建统治, ,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缓和这一矛盾。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缓和这一矛盾。1.1.土地兼并土地兼并(1)(1)根源根源根本原因是封

8、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进步, ,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和土地买卖现象。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和土地买卖现象。(2)(2)影响影响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激化。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激化。造成农民普遍贫困造成农民普遍贫困, ,加剧社会的贫富悬殊加剧社会的贫富悬殊, ,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激化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激化, ,导致农民导致农民起义。起义。地主乐于买田置地地主乐于买田置地, ,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

9、。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3)(3)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方案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方案封建政府通过调整土地政策封建政府通过调整土地政策, ,抑制土地兼并抑制土地兼并, ,确保自耕农利益确保自耕农利益, ,限制大地主利限制大地主利益益, ,以维系封建统治以维系封建统治, ,保证国家稳定的财政收入。较为著名的有保证国家稳定的财政收入。较为著名的有: :北魏至唐朝前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期实行的均田制, ,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 ,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清朝康熙年间的摊丁入亩制度。清朝康熙年间的摊丁入亩制度。农民阶级通过农民起义农民阶级通过

10、农民起义, ,实现自己的均田主张。如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了实现自己的均田主张。如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了“均田免粮均田免粮”口号口号, ,清朝太平天国运动颁布清朝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 ,要求绝对平均土要求绝对平均土地。地。2.2.鼓励垦荒鼓励垦荒(1)(1)表现表现春秋战国春秋战国: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大量荒地被开垦大量荒地被开垦, ,出现许多私田。出现许多私田。西汉西汉: :全国耕地面积扩大。全国耕地面积扩大。三国三国: :魏、蜀、吴都实行屯田魏、蜀、吴都实行屯田, ,使荒地得到开垦。使荒地得到开垦。南朝南朝: :江南土地大量开垦江南土地大量

11、开垦, ,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北方边疆得到开发。北方边疆得到开发。隋唐隋唐: :耕地面积大量增加耕地面积大量增加; ;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 ,开垦山地开垦山地, ,围湖造田使围湖造田使耕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增加。明清明清: :鼓励垦荒鼓励垦荒, ,耕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增加。(2)(2)利利: :耕地面积的扩大耕地面积的扩大, ,保证了农业正常有序的发展保证了农业正常有序的发展, ,促进人口的增殖。促进人口的增殖。(3)(3)弊弊: :过度开垦过度开垦, ,造成自然植被的破坏造成自然植被的破坏, ,环境恶化环境恶化, ,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影响人

12、类的生存环境。3.3.租佃关系租佃关系(1)(1)原因原因土地兼并造成了大量的大土地所有者和无地少地的农民土地兼并造成了大量的大土地所有者和无地少地的农民, ,提供了租佃的基本条件。提供了租佃的基本条件。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 ,土地买卖的加剧土地买卖的加剧, ,进一步导致了人口的流动。进一步导致了人口的流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其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是其根本原因。(2)(2)发展历程发展历程战国时租佃关系已经产生。战国时租佃关系已经产生。汉代已经比较普遍汉代已经比较普遍, ,但是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很强但是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很强, ,如东汉田庄的劳动者与田如东汉田庄的劳动者与田

13、庄主就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庄主就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宋代宋代, ,租佃经营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租佃经营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 ,双方通过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双方通过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明清时期明清时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租佃制普及全国租佃制普及全国, ,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3)(3)影响影响在租佃制下在租佃制下, ,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农民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大大农民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大

14、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通过租种地主的土地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通过租种地主的土地, ,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收入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收入, ,生活相对稳定生活相对稳定, ,有利于缓和矛盾有利于缓和矛盾, ,保持社会稳定。保持社会稳定。三、田庄经济三、田庄经济1.1.形成原因形成原因(1)(1)封建土地私有制盛行封建土地私有制盛行, ,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2)(2)社会动乱社会动乱, ,封建政权对土地与人民的控制能力、组织管理全国生产的能力大大封建政权对土地与

15、人民的控制能力、组织管理全国生产的能力大大削弱削弱; ;大批流民与欲寻求保护的自耕农纷纷投靠世家大族大批流民与欲寻求保护的自耕农纷纷投靠世家大族, ,成为依附民。成为依附民。(3)(3)豪强地主拥有政治与经济特权。豪强地主拥有政治与经济特权。2.2.特点特点(1)(1)田庄经济实质上是大地产制田庄经济实质上是大地产制, ,是土地兼并严重的表现。是土地兼并严重的表现。(2)(2)采用田庄式的生产规模进行经营采用田庄式的生产规模进行经营, ,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3)劳动者多为投身于庄园寻求庇护的农民劳动者多为投身于庄园寻求庇护的农民, ,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还有

16、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 ,他们他们都受庄主的剥削都受庄主的剥削, ,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3.3.影响影响(1)(1)地主田庄经济是与战乱时期发展生产的迫切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对维地主田庄经济是与战乱时期发展生产的迫切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对维持局部地区的生产起到积极作用。持局部地区的生产起到积极作用。(2)(2)地主田庄有私人武装地主田庄有私人武装, ,在平时起到了维护封建秩序在平时起到了维护封建秩序, ,镇压人民反抗镇压人民反抗, ,保卫地保卫地主田庄的作用。主田庄的作用。(3)(3)在中央控制无力的情况下在中央控制无力的情况下, ,容易成为封建割据势力。容易成

17、为封建割据势力。四、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四、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1.1.春秋末年春秋末年: :齐国管仲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相地而衰征”, ,鲁国实行鲁国实行“初税亩初税亩”。(1)(1)含义含义:“:“相地而衰征相地而衰征”, ,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初税亩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是指无论公私田, ,按实有亩数收税。按实有亩数收税。(2)(2)实质实质: :承认土地私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制。(3)(3)影响影响: :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

18、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系转变。2.2.汉朝汉朝: :编户齐民。编户齐民。(1)(1)含义含义: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 (称为编户称为编户),),实行按资产多少征收赋税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实行按资产多少征收赋税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当时农民的负担有度。当时农民的负担有: :田租田租( (土地税土地税) )、人口税、更赋、徭役、兵役等。、人口税、更赋、徭役、兵役等。(2)(2)特点特点: :田租轻而人口税和更赋重田租轻而人口税和更赋重;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3)(3)影响影响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轻徭薄赋轻徭薄赋, ,

19、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编户齐民赋税沉重编户齐民赋税沉重,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3.3.隋唐隋唐: :租庸调制。租庸调制。(1)(1)原因原因吸取隋亡教训。吸取隋亡教训。唐初政局混乱唐初政局混乱, ,经济衰败经济衰败, ,财政困难财政困难, ,减轻人民负担减轻人民负担, ,缓和阶级矛盾缓和阶级矛盾, ,成为当务之急。成为当务之急。(2)(2)目的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缓和阶级矛盾, ,保证封建剥削保证封建剥削, ,巩固封建统治。巩固封建统治。(3)(3)指导思想指导思想: :轻徭薄赋。轻徭薄赋。(4)(4)内容内

20、容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一定的谷物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一定的谷物, ,叫做叫做“租租”( (田租田租) )。交纳定量的绢和布交纳定量的绢和布, ,叫做叫做“调调”( (户税户税) )。不去服役不去服役, ,可用纳绢或布代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 ,叫做叫做“庸庸”。作用作用: :保证农时保证农时, ,赋役负担相对较轻赋役负担相对较轻, ,许多荒地开垦出来。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证, ,府兵制巩固府兵制巩固, ,国家富强起来。国家富强起来。4.4.唐中后期两税法唐中后期两税法(1)(1)原因原因: :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 ,均田制和租

21、庸调制无法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 ,国家财政收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入减少。(2)(2)内容内容: :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 ,按田亩交纳地税按田亩交纳地税,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役;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3)(3)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税制得到统一税制得到统一, ,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唯以资产为宗唯以资产为宗, ,不以丁身为本不

22、以丁身为本”) )。扩大了税源扩大了税源( (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增加了财政收入增加了财政收入, ,相对减轻了农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民负担。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 ,是我国赋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 ,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叶赋税制度的基础。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叶赋税制度的基础。(4)(4)局限性局限性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 ,越来越严重。越来越严重。大大地地主主隐隐瞒瞒财财产产, ,把把赋赋税税转转嫁嫁到到农农民民身身上上

23、, ,政政府府征征收收额额外外杂杂税税, ,农农民民负负担担 沉重。沉重。不可能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不可能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统治危机。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统治危机。5.5.北宋北宋: :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1)(1)募募役役法法( (类类似似于于“庸庸”):):政政府府向向应应服服役役而而不不愿愿服服役役的的人人户户, ,收收取取免免役役钱钱, ,雇雇人服役。作用人服役。作用: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 ,保证了生产时间。保证了生产时间。(2)(2)方方田田均均税税法法: :政政府府重重新新丈丈量量土土地地, ,

24、按按土土地地多多少少、好好坏坏收收取取赋赋税税, ,官官僚僚、地地主主不例外。作用不例外。作用: :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 ,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3)(3)实质实质: :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6.6.明朝明朝: :张居正一条鞭法张居正一条鞭法(1581(1581年年) )。(1)(1)背景背景: :明朝中期明朝中期, ,农民赋税负担过重农民赋税负担过重, ,阶级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尖锐, ,国家财政困难国家财政困难; ;旧的赋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2)(2)目的目的: :为了缓

25、和阶级矛盾为了缓和阶级矛盾, ,增加政府收入增加政府收入, ,挽救统治危机。挽救统治危机。(3)(3)内容内容赋役合并赋役合并, ,征收银两。征收银两。役银入亩役银入亩, ,丁亩分担。丁亩分担。(4)(4)意义意义: :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纳银代役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芽的增长。7.7.清朝清朝: :摊丁入亩摊丁入亩, ,征收地丁

26、银。征收地丁银。(1)(1)措施措施: :雍正帝推行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摊丁入亩”, ,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 ,征收统一的地征收统一的地 丁银。丁银。(2)(2)影响影响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 ,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步松弛。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 ,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 ,有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

27、济负担, ,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赋税规则的简化赋税规则的简化, ,有利于政府征收有利于政府征收, ,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 ,又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又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五、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体现的规律五、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体现的规律1.1.以税种来分类以税种来分类(1)(1)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有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有: :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2)(2)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以土地和

28、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 :初税亩、相地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初税亩、相地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法、一条鞭法、地丁银。(3)(3)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 :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2.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1)(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 (以两税法为标志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直至取消人头税税( (以摊丁入亩为标志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

29、制松弛。(2)(2)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 (以以“庸庸”为标志为标志) )。(3)(3)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 (以一条鞭法为标志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展。(4)(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以两税法为标志以两税法为标志) )。(5)(5)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 (以一条鞭法为标志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史料分析史料分析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30、材料材料鱼鳞册始行于洪武二十年。量度田亩方圆鱼鳞册始行于洪武二十年。量度田亩方圆, ,次以字号、悉书主名次以字号、悉书主名, ,及田及田之丈尺之丈尺, ,编类为册编类为册, ,状如鱼鳞状如鱼鳞, ,号曰号曰“鱼鳞图册鱼鳞图册”。先是。先是, ,诏天下编黄册诏天下编黄册, ,以户以户为主为主, ,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 ,诸原坂、坟衍、下湿、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诸原坂、坟衍、下湿、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 ,土田之讼质焉。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黄册为纬, ,赋役之法定焉。赋役之法

31、定焉。钱穆钱穆国史大纲国史大纲【问题问题】 根据材料说明明代黄册、鱼鳞图册具有怎样的历史作用根据材料说明明代黄册、鱼鳞图册具有怎样的历史作用? ?【解读解读】 由材料由材料“量度田亩方圆量度田亩方圆, ,次以字号、悉书主名次以字号、悉书主名, ,及田之丈尺及田之丈尺, ,编编类为册类为册”可知一定程度上明确土地所有权可知一定程度上明确土地所有权, ,保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利益, ,抑制土地兼并抑制土地兼并; ;由材料由材料“鱼鳞册为经鱼鳞册为经, ,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 ,赋役之法定焉赋役之法定焉”, ,可知明可知明代黄册、鱼鳞图册具有的历史作用是代黄册、鱼鳞图册具有的

32、历史作用是“赋役征收具备法律根据赋役征收具备法律根据, ,保证政府保证政府的税收的税收”。答案答案: :一定程度上明确土地所有权一定程度上明确土地所有权, ,保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利益, ,抑制土地兼并抑制土地兼并; ;赋役征赋役征收具备法律根据收具备法律根据, ,保证政府的税收。保证政府的税收。二、中国古代的垦荒政策二、中国古代的垦荒政策材料材料清朝前期清朝前期, ,政治相对安定政治相对安定, ,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广, ,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 ,康熙十八年康熙十八年(1679(1679年年) )全国人口已达全国人

33、口已达1.61.6亿亿, ,经过一经过一个世纪个世纪, ,至乾隆末至乾隆末, ,已突破已突破3 3亿。亿。“生齿殷繁生齿殷繁, ,地土所出地土所出, ,仅可赡给仅可赡给, ,偶遇荒歉偶遇荒歉, ,民食维艰民食维艰”。雍正元年。雍正元年(1723(1723年年) )下令说下令说,“,“开垦一事开垦一事, ,于百姓最有裨益于百姓最有裨益”, ,要要求求“凡有可垦之处凡有可垦之处, ,听民相度地宜听民相度地宜, ,自垦自报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 ,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 ,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对

34、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1740年年) )下令告诫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民间多辟尺寸之地, ,即多收升斗即多收升斗之储。之储。”要求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 ,可以开垦者可以开垦者, ,嗣后悉听该地民夷嗣后悉听该地民夷( (汉族汉族与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 )垦种垦种, ,免其升科免其升科( (税负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清实录清实录等等【问题问题】 (1) (1)根据材料根据材料, ,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解读解读】第第(1)(1)问依

35、据材料问依据材料“凡有可垦之处凡有可垦之处, ,听民相度地宜听民相度地宜, ,自垦自报自垦自报”可可以得出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以得出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 ;依据依据“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 ,可以开可以开垦者垦者, ,嗣后悉听该地民夷嗣后悉听该地民夷( (汉族与少数民族汉族与少数民族) )垦种垦种”可以得出内地与边远地可以得出内地与边远地区同受重视区同受重视, ,汉人与少数民族同等对待汉人与少数民族同等对待; ;依据依据“开垦一事开垦一事, ,于百姓最有裨益于百姓最有裨益”可见其开垦荒地的目的在于有益于百姓可见其开垦荒地的目的在于有益于百姓, ,即维持百姓生计即维持百

36、姓生计; ;答案答案: :(1)(1)特点特点: :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 ;内地与边远地区同受重视内地与边远地区同受重视; ;以维持百姓生计为主要目的。以维持百姓生计为主要目的。【问题问题】 (2)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影响。【解读解读】第第(2)(2)问依据材料问依据材料“耐早、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耐早、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广, ,人口迅速增长人口迅速增长”“”“生齿殷繁生齿殷繁, ,地土所出地土所出, ,仅可赡给仅可赡给, ,偶遇

37、荒歉偶遇荒歉, ,民食维艰民食维艰”可以得出开垦荒地的背景为新的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可以得出开垦荒地的背景为新的农作物品种的引进; ;人口的增加人口的增加; ;人多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凸显。地少的矛盾日益凸显。“影响影响”据背景从缓和矛盾、破坏环境等角度分据背景从缓和矛盾、破坏环境等角度分析。析。答案答案: :(2)(2)背景背景: :人口压力加重人口压力加重; ;耕地利用接近极限耕地利用接近极限; ;新的作物改变了土地新的作物改变了土地利用的方式。利用的方式。影响影响: :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 ;加速了人口增长加速了人口增长; ;不利于环境保护。不利于环境保护。三、中国古代庄园经

38、济三、中国古代庄园经济材料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一些皇帝和王公大臣崇佛由于一些皇帝和王公大臣崇佛, ,佛教势力逐渐膨胀起来。一些佛教势力逐渐膨胀起来。一些佛寺的高级僧侣不仅插手国家政治事务佛寺的高级僧侣不仅插手国家政治事务, ,还借机扩大经济势力还借机扩大经济势力, ,一种特殊的农业经营方一种特殊的农业经营方式式佛教庄园经济发展起来。佛教高级僧侣依靠政治经济特权佛教庄园经济发展起来。佛教高级僧侣依靠政治经济特权,“,“侵夺细民侵夺细民, ,广占田广占田宅宅”, ,并招揽许多失地农民在佛寺土地上耕种并招揽许多失地农民在佛寺土地上耕种, ,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社会上把这些建立

39、起规模很大的庄园。社会上把这些在佛教庄园里耕种的农户称为在佛教庄园里耕种的农户称为“佛图户佛图户”。这些。这些“佛图户佛图户”必须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必须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 ,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 ,从事种树建房等各种杂务。从事种树建房等各种杂务。“佛图佛图户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级僧侣的严格监管的生产生活受到佛寺高级僧侣的严格监管, ,基本上没有自主性。基本上没有自主性。“佛图户佛图户”丧失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 ,世代在佛教庄园里务农世代在佛教庄园里务农, ,不准随意离开不准随意离开, ,实际上

40、已沦为佛教实际上已沦为佛教庄园的依附农民。佛教庄园生产的各种农副产品主要供庄园内部享用庄园的依附农民。佛教庄园生产的各种农副产品主要供庄园内部享用, ,很少与外界进很少与外界进行商品交换。依照惯例行商品交换。依照惯例, ,官府对庄园的僧侣官府对庄园的僧侣( (尼尼) )、“佛图户佛图户”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朱绍侯主编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问题问题】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比较佛教庄园经济与传统小农经济的异同。比较佛教庄园经济与传统小农经济的异同。【解读解读】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 ,从土地占有、农民积极性、服役对象等方从土地

41、占有、农民积极性、服役对象等方面来比较。面来比较。 答案答案: :同同:都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都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都受封建地租剥削。农民都受封建地租剥削。异异:庄园经济下土地全部为寺庙封建主占有庄园经济下土地全部为寺庙封建主占有, ,农民没有土地农民没有土地; ;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下自耕农下自耕农( (农民农民) )拥有少量土地。拥有少量土地。庄园经济下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性庄园经济下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性, ,缺缺乏生产积极性乏生产积极性; ;小农经济下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性小农经济下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性, ,生产积极性较高。生产积极性较高。庄园经济下农民受寺庙封建主的控制庄园经济下农民

42、受寺庙封建主的控制, ,向寺庙交租服役向寺庙交租服役; ;小农经济下农小农经济下农民受国家控制民受国家控制, ,向国家向国家( (或地主或地主) )交租服役。交租服役。高考链接高考链接角度一汉代的田庄经济角度一汉代的田庄经济1.1.(2016(2016全国全国卷卷,25),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

43、解析:D:D题干时间为题干时间为“汉代汉代”, ,画像砖表明此时实行集体劳作。据所学可知画像砖表明此时实行集体劳作。据所学可知, ,汉代随汉代随着土地的日益集中着土地的日益集中, ,出现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出现了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即田庄经营即田庄经营,D,D项正确。项正确。“个体农户个体农户”与图片中的集体劳作不符与图片中的集体劳作不符, ,排除排除A A项。精耕细作体现在农具、生产程序的改进等方面项。精耕细作体现在农具、生产程序的改进等方面, ,材料体现不出材料体现不出, ,排除排除B B项。战国时期项。战国时期, ,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C,C项中项中“土地公有制土地公有

44、制”表述表述错误。错误。角度二均田制的推行角度二均田制的推行2.2.(2014(2014海南卷海南卷,4),4)北朝推行均田制北朝推行均田制, ,规定年满规定年满15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地, ,按户缴纳赋税按户缴纳赋税, ,并要求男子达到并要求男子达到1515岁、女子达到岁、女子达到1313岁岁, ,必须嫁娶必须嫁娶, ,不得拖延。均田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的目的是( () )A.A.抑制土地兼并抑制土地兼并B.B.促进人口增长促进人口增长C.C.增加财税收入增加财税收入D.D.稳定个体小农稳定个体小农解解析析:C:C本本题题旨旨在在考考查查学

45、学生生解解读读材材料料信信息息, ,运运用用所所学学知知识识解解决决历历史史问问题题的的能能力力。本本题题立立意意是是通通过过均均田田制制的的主主要要内内容容, ,揭揭示示政政府府增增加加财财税税收收入入的的目目的的。抑抑制制土土地地兼兼并并只只是是均均田田制制的的目目的的之之一一,A,A项项抑抑制制土土地地兼兼并并有有以以偏偏概概全全之之嫌嫌, ,故故可可排排除除; ;降降低低婚婚龄龄可可以以促促进进人人口口增增长长, ,但但只只是是均均田田制制的的目目的的之之一一, ,故故B B项项以以偏偏概概全全也也不不符符合合题题意意, ,故故可可排排除除; ;依依照照均均田田制制小小农农可可占占有有

46、一一定定耕耕地地, ,有有稳稳定定个个体体小小农农的的作作用用, ,但但也也只只是是均均田田制制的的作作用用之之一一,D,D项项也也以以偏偏概概全全, ,故故可可排排除除; ;题题干干中中的的按按户户缴缴纳纳赋赋税税符符合合增增加加财财税税收收入入, ,降降低低婚婚龄龄促促进进人人口口增增长长也也可可增增加加财财税税收收入入, ,所所以以, ,增增加加财财税税收收入入能能全全面面反反映映均均田田制制的的目目的的, ,故故C C项为正确项。项为正确项。角度三唐后期的自耕农经济角度三唐后期的自耕农经济3.3.(2017(2017全国全国卷卷,26),26)土地土地规规模模( (亩亩) )户户数数户

47、户数比例数比例2020以下以下242417.3%17.3%202013013010310374.1%74.1%13113130030010107.2%7.2%300300以上以上2 21.4%1.4%小小计计139139100%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当时该地当时该地( () )A.A.自耕农经济盛行自耕农经济盛行 B.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C.均田制破坏严重均田制破坏严重 D.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解析解析:A:A材料的核心信息是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是每户拥有材料

48、的核心信息是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是每户拥有2020130130亩土地的户数所占比例为亩土地的户数所占比例为74.1%,74.1%,比重最大比重最大, ,而土地在而土地在130130亩以上者只亩以上者只占占8.6%,8.6%,说明大土地所有制不发达说明大土地所有制不发达, ,土地兼并不严重土地兼并不严重, ,说明该地是以自耕农说明该地是以自耕农经济为主经济为主, ,故答案为故答案为A A项项,B,B项错误项错误; ;自耕农经济盛行自耕农经济盛行, ,说明此地均田制尚能维说明此地均田制尚能维持持,C,C项错误项错误;D;D项与材料无关。项与材料无关。角度四宋代的土地政策角度四宋代的土地政策

49、4.4.(2016(2016全国全国卷卷,26),26)宋代宋代, ,有田产的有田产的“主户主户”只占民户总数只占民户总数20%20%左右左右, ,其余大都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A.经济严重衰退经济严重衰退 B.B.土地政策调整土地政策调整C.C.坊市制度崩溃坊市制度崩溃 D.D.政府管理失控政府管理失控解析解析:B:B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 ,没有出现严重衰退没有出现严重衰退, ,故故A A项错误项错误; ;宋宋代实行代实行“不抑兼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的土地政策

50、, ,导致土地高度集中导致土地高度集中, ,租佃制进一步发展租佃制进一步发展, ,进而出现进而出现“有田产的有田产的主户主户只占民户总数只占民户总数20%20%左右左右, ,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土地的客户客户”的现象的现象, ,故故B B项正确项正确; ;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密切, ,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关系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关系, ,故故C C项错误项错误; ;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的土地政策有关, ,不能表明政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府管理失控, ,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 ,故故D D项错误。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