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教材和学科前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教材和学科前沿(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教材和学科前沿教材和学科前沿一、学科前沿问题(一)全球史观(一)全球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 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革命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社会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
2、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二)中国历史上的(二)中国历史上的“官本位官本位”: :州县官府不是州县官府不是“地主阶地主阶级代表级代表”清代州县制度的特征:“官府本位”,州县官府不是什么“地主阶级的代表”,而是一个自己代表自己、自己给自己谋利益的宗法性“自利集团” ,在这个集团内部,充满着上级对下级的“役使、勒索与荫庇”;对于社会、民众则是“盘剥、统治与镇压”。 魏光奇的新作有法与无法清代的州县制度及其运作,是一部扎实而有见解的学术专著。这部著作有“考据”,有“义理”,利用包括历史档案、地方史志、官方典制、私人著述在内的大量史料,从现代政治学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清代的州县制度
3、及其运作实况,并使人对于作者的“经世意识”恻然有所感。 (三)清道光早期圣旨现河北(三)清道光早期圣旨现河北 ,由满汉两种文字写成,由满汉两种文字写成(四)出卖国有土地与“卖地财政”的历史考察2010年1月8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2009年中国土地出让金年终盘点报告。报告指出,2009年中国土地出让金总金额达15000亿元。杭州和上海成为土地出让金超过千亿的两个城市,北京以928亿元排名第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古者制田,惟有归受之法。民既壮则受之,既老则归之,如此而已。未有举在官之田,与民交手为市者也。” 唯一的唯一的“卖地财政卖地财政”的先例的先例史书记载:“政和元年,时朝廷以用度艰窘
4、,命官鬻卖官田。”设总领措置官田所专司此事。同年,“八月诏:乃者,有司建明,尽鬻系官田宅,茍目前之利,废久长之策。其总领措置官并罢。”南宋偏安,“金人乍和、乍战。战则军需浩繁,和则岁币重大,国用常苦不继。于是,因民苦官租之重,命有司括卖官田以给用。”期间,卖地财政时断时续,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卖地财政”的先例。(五)绚丽多彩的佛教寺院建筑绚丽多彩的佛教寺院建筑最最早早的的佛佛教教寺寺院院东东汉汉白白马马寺寺 浮 图 祠 最早的佛寺建筑最早的佛寺建筑 五五台台山山南南禅禅寺寺 唐唐代代佛佛光光寺寺 河北正定隆兴寺 喇嘛寺院 二、中国古代史学习目标简析二、中国古代史学习目标简
5、析(一)在知识目标上,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应“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二)在能力目标上,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上,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三、七年级教材的概况及主要特点三、七年级教材的概况及主要特点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中国古代史有九大学习主题,前七个主题内容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主要特征基本上相
6、一致,组成为七个单元;第八、第九两个主题为“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部分,分别归至各自相关的单元中。人教版教科书将这七个单元分布在两册书中,由此构成上册为四个单元,下册为三个单元。内容涉及自远古到元明清时期的历史概貌,贯穿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的基本线索,力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下面将七年级教材每一单元的主要特点、重点、难点做一介绍,说明初中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上应达到的最低标准,并对教学建议做一简要的阐述。教材结构介绍教材结构介绍导入框正文(阅读文字-楷体字,文献资料专栏-竖排字)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活动课全书后面还有: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一)第一单元的特点
7、时段:时段:早期人类约170万年至距今约4000多年前。特点:特点:“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叙述了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黄帝作为传说人物成了炎黄子孙的人文初祖,反映这一时代的巨大进步。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二)第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北京人是重点,北京人是重点,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半坡、河姆渡
8、原始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是重点,农耕文化的特征是难点。居民生活是重点,农耕文化的特征是难点。第3课“华夏之祖”,黄帝是重点,黄帝是重点,“禅让制禅让制”是难点。是难点。(三)第一单元的教学建议1因本单元涉及较多的各类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在能力上不应做过高要求,达到标准要求的“了解”、“知道”、“简述”第一层次即可。2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特点,可以采用观察探观察探究法进行教学。激励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证据,让究法进行教学。激励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证据,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历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历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起学生学习历史
9、的兴趣。(四)评价学生多元化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用自己的经验与智慧,用积极的眼光,从多角度去看学生,了解和评价学生,肯定学生的成就与优势,让每个学生在自尊、自信中快乐地成长。最大面积最大面积一位农夫请了工程师、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来,想用最少的篱笆围出最大的面积。一位农夫请了工程师、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来,想用最少的篱笆围出最大的面积。 工程师用篱笆围出一个圆,宣称这是最优设计。工程师用篱笆围出一个圆,宣称这是最优设计。 物理学家将篱笆拉开成一条长长的直线。假设篱笆有无限长,物理学家将篱笆拉开成一条长长的直线。假设篱笆有无限长,围起半个地球差不多也够了。围起半个地球差不
10、多也够了。 数学家用很少的篱笆把自己围起来,然后说:数学家用很少的篱笆把自己围起来,然后说:“我现在是在篱笆外面。我现在是在篱笆外面。” (一)第二单元的特点(一)第二单元的特点 时段:时段:时段:时段:从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从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20702070年至公元前年至公元前221221年。年。 特点:特点:特点:特点:公元前公元前2121世纪,王位世袭制的实行及国家机构的设置世纪,王位世袭制的实行及国家机构的设置, ,标标志着中国最早的国家志着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建立。夏商西周时期夏朝建立。夏商西周时期, ,社会经济和文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巨大飞跃,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春秋战国时期化
11、方面取得巨大飞跃,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进入铁器时代,新的锐利工具和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开始进入铁器时代,新的锐利工具和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人们思想活跃,在思想和社会变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人们思想活跃,在思想领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领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二)第二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夏朝的建立是重夏朝的建立是重点,点,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西周分封制西周分封制是难点。是难点。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青铜工艺是重点,青青铜工艺是重点,青铜
12、文明是难点。铜文明是难点。 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齐晋称霸是重点,齐晋称霸是重点,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是重点,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难点。历史作用是重点,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难点。第8、9两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反映了夏、商、周时期文化和思想的发展。文字的演变、屈原、文字的演变、屈原、孔子、百家争鸣都是重点。孔子、百家争鸣都是重点。 (三)第二单元的教学建议1本单元我们主要从如何围绕课标的要求选择切入点来谈,所选的“切入点切入点”既要能突出本课的重点,又要紧扣单元主题,还要能贴近现实生活。如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可围绕
13、一个“变”来展开教学,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事件可体现“变”,而这些变革的事例起到什么历史作用,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可借鉴之处。可见选择“变”作为切入点,既可突出了本课的主题“大变革的时代”,也紧扣了本单元的主题“社会的变革”。2. 根据本单元特点,可以倡导学生动手设计知识脉络图表,如设计夏、商、周大事年表,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商鞅变法背景、内容、作用结构表,图解成语故事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通过归纳、分析,设计出展示自己个性的图表。(四)激发思维多元化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
14、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不同的思维,将引领着不同的做法,导致不同的结果 和尚庙怎样卖梳子?和尚庙怎样卖梳子?(一)第三单元的特点时段:时段: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至220年。特点:特点:本单元以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统一”作为单元主题,概述了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统治者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文化科技高度繁荣,对外交往频繁,是当时世界文明最为辉煌时期。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统一国家的建立(二)第三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第10课“秦王扫
15、六合”,重点是秦的统一及作用,重点是秦的统一及作用,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难点是焚书坑儒。难点是焚书坑儒。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重点是秦末农民战争。重点是秦末农民战争。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重点是汉武帝大一统。重点是汉武帝大一统。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是选用教材。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和霍去病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和霍去病破匈奴是重点。破匈奴是重点。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重点。第16、17两课“昌盛的秦汉文化”反映了秦汉时期科学和文化的发
16、展情况。因此,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医圣医圣”张仲景和张仲景和“神医神医”华佗,以及佛教和华佗,以及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司马迁和道教的传播、司马迁和史记史记都是重点。都是重点。(三)第三单元的教学建议1综合性强是本单元的特点。如把秦的兴与亡结合在一起,把秦与汉开拓西域联系在一起,把西汉与东汉出使西域联系在一起,把秦汉时期科技、文化综合在一起,把秦始皇与汉武帝联系在一起等等,既体现了基础性,又实现了综合性。2本单元在全书有着重要的地位,历史课程标准在本册书中只提出了两个最高层次的要求:“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
17、史实,评价汉武 帝。”“探讨”与“评价”都属最高层次,而且都在本单元内,应该很好地利用。本单元我们可以把“统一”作为切入点,探讨统一的意义。3本单元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是“统一”,我们可以围绕“统一”设计单元知识结构: 秦朝 西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统一国家的发展 巩固统一 巩固大一统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军事 政治 思想文化 经济 军事陈胜吴广 二世而亡 刘邦项羽 西汉强盛案例: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一、教学设计思想 在设计本课时,我充分引进生成性教学基本理论,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和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与学生就
18、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自己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感受、兴趣与需要等作出及时价值判断,对教学行为与思路作出机智性调整,以使教学对话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个性发展。二、教材分析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春秋战国长期割据混战局面的结束,下启中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的开始,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三、学情分析三、学情分析 1.学生通过影视及小说已经对秦始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2.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秦朝制度、政策的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四、教学目标四、教
19、学目标1.知识目标 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2.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历史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2)通过对秦始皇及其相关历史事件的正确评价,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3)通过指导学生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及有关简表,培养学生压缩历史信息及用表格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2)体验探究乐趣,交流探究心得,形成国家统一对于国
20、家富强的重要作用的价值观。(3)认识到长城和灵渠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智慧的结晶。五、教学重点、难点五、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2.难点:国家统一的意义六、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六、教学方法、学法指导 问题教学法。历史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现实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七、教学过程及点评七、教学过程及点评 教学预设教学预设 教学生成教学生成 点评点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欣赏李白的古风,朗
21、诵前教师提出问题:从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2指导预习,自主学习指导预习,自主学习合理安排学生预习新课,预习结束后小组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心得疑问。3问题探究,合作学习问题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你存在哪些疑问?小组合作:请你们从自己所提的问题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进行讨论、分析。(小组合作展示学生纠正补充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生捕捉所知的和所不知的历史信息,通过学生的发言老师进行汇集和过渡,进入新课。学生预习,初步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大概经过、秦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以及秦的疆域,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利用学生提出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度探讨。教师充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点评
22、、纠正和补充,老师最后进行精讲,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归纳,从而强化和巩固本课重、难点。古诗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一定疑问,引入新知。突显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通过认图,使学生认识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预设教学预设 教学生成教学生成 点评点评 4归纳总结,整体感知归纳总结,整体感知5完成课堂作业,巩固提高完成课堂作业,巩固提高6拓展延伸,升华感情拓展延伸,升华感情设问:今天祖国在统一大业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困扰,作为中学生应该为祖国的统一做出哪些努力? 学生在所学基础上再
23、次发现问题,如:秦的统一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如果没有秦王嬴政,秦会统一六国吗等等,教师抓住学生提出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再次拓展。学生运用知识网络结构图、文字等方式对本课所学进行归纳,内化知识和感悟。师生共同提出研讨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总结能力,通过归纳对本课所学形成整体认知联系生活实际,如由秦的统一联系今天的台湾问题,引起学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八、板书:八、板书:秦秦 王王 扫扫 六六 合合 统一 公元前公元前221年年 秦王秦王嬴政嬴政建建秦朝秦朝 燕燕 都城设在都城设在咸阳城咸阳城 赵赵秦秦 魏魏 齐齐 韩韩 楚楚 巩固
24、疆域疆域政治:政治:君住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君住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经济: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文化:文化:统一文字统一文字 长城一带长城一带思想:思想:焚书坑儒焚书坑儒军事:军事:北御匈奴筑长城北御匈奴筑长城 临洮临洮 东海东海 开发南疆修灵渠开发南疆修灵渠南海南海 九、教学反思:九、教学反思:本课教学采用以问题为主线,改变以往教学计划预先设定课程的做法,侧重生成性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多方引导学生,给学生以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中尽最大可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以达到在课堂教学中各种教学效果的生
25、成。如在预习这一环节,教师没有设定任何预习提纲,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熟知课文,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有特色的知识框架,并通过交互心得和疑问不断完善了对本课的所学。又如小组合作选择秦朝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中的一个进行展开讨论和点评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各种突显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思维不断生成,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事实证明,生成性教学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需要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出及时的价值判断,从而能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程,而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以及各种发散性思维的涌现,则充分说明教师采用生成性教学能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个性和创造性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舞台。(一)第四单元的特点
26、时段:时段:从220年魏国建立至589年。特点:特点:本单元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诸多民族在分立政权的冲突中逐渐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和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基础。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二)第四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第18课“三国鼎立”,重点是官渡之战和赤壁重点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难点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之战,难点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的形成。的形成。第19课“江南经济的开发”,重点是淝水之战、重点是淝水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表现。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表现。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27、,重点是北魏孝文重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帝改革。第21、22两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主要反映了科技和艺术成就的发展,祖冲之祖冲之和圆周率、书画艺术和石窟艺术是重点。和圆周率、书画艺术和石窟艺术是重点。(三)第四单元的教学建议1本单元内容涉及到的朝代较多,且政权更替频繁,所以可用线索形式帮学生形成时空概念。2从整体上认识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汉族在冲突和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出现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局面。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时大统一打下了重要基础。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尽量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历史,启迪灵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案例:案例: 第第21课课
28、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新课导入新课导入:请同学们动脑筋、想办法,测量出你们准备的圆柱体圆截面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完成后请把计算结果写在黑板上,比一比,赛一赛,看哪组同学最快?同学们知不知道我们计算的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的数学名称?那么是谁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呢?谁能到黑板上写出祖冲之推算的 圆周率 的 值 ?我们的计算结果与祖冲之推算的有很大误差,想一想为什么?那么一千五百多年前祖冲之是用什么办法计算圆的周长的呢? 新课探究:新课探究:三国时期数学家刘徽运用“割圆术”,计算到圆内切192边形,求得圆周率为3.14。“割圆术”
29、就是为了把方木头削成圆柱体,在木头剖面画内切正多边形,边数 越多,其周长就越接近圆形。请同学们猜一猜祖冲之计算到圆内接多少边形?(24576)。祖冲之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终于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千年。同学们想不想亲自体验祖冲之是怎么样计算圆周率的?祖冲之生活的那个时代没有阿拉伯数字,计算工具是算筹,所以我们要先学会用算筹计算。请同学们先看“自由阅读卡”,然后试着摆1986。我们接下来模拟算筹演算:“+”、“=”等符号采用现代数字表示法。1234567890+234567890=358024679。我们刚才仅仅对九位数字的大数进行了一次运算,而祖冲之却进行了130次以上的运算
30、,并且还要进行开方运算,其艰巨程度不可想象,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等以后学习了勾股定理、开方后,再用算筹模拟祖冲之推算圆周率。我们用“算筹”模拟了祖冲之推算圆周率,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对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感受。 祖冲之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对科学的无比热爱,终于取得了光耀世界的先进成果。为了纪念祖冲之,莫斯科大学的“世界大科学家陈列”走廊上镶嵌着祖冲之的彩色大理石雕像,还有许多纪念形式,我们齐读课本前言118页“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祖冲之生活的那个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问世?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仔细体会古代科技成就的取得来之不易,然后以表格的形式把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
31、就归纳在课本121面。 (评价学生归纳的表格情况)。通过阅读、归纳,我们知道了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利用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翻阅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引用了一百五十多种书,总结前人经验,留下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热爱大自然,足迹遍及黄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采用作注的形式撰写了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水经注,这部书文字优美,我们齐读120面水经注对三峡两岸猿声的描写。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是继承发展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的再创造,上承两汉
32、,下启隋唐,在我国科学史上放射异彩。每一项成就的取得,科学家们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你认为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结合所学内容,共同书写一个成功的公式。 准备好后,每组派代表上台为我们讲解所书写的公式的含义。结合书写的成功公式和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自己已具备了哪些成功的优秀品质?还缺乏哪些成功的因素? (一)第五单元的特点时段:时段:从公元6世纪至10世纪。特点:特点:本单元是繁荣开放的隋唐时期。通过讲述隋唐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发展、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隋唐两朝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深远影响,再现了隋唐时期的蓬勃兴旺。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荣
33、与开放的社会(二)第五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重点是大运河的开通,难点是隋朝重点是大运河的开通,难点是隋朝经济繁盛是大运河开通的条件之一。经济繁盛是大运河开通的条件之一。第2课“贞观之治”,重点是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难点是对重点是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难点是对唐太宗和武则天做出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做出正确评价。第3课“开元盛世”,重点是盛世经济的繁荣,难点是了解唐朝重点是盛世经济的繁荣,难点是了解唐朝农业工具的改进。农业工具的改进。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分析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是重点。的作用和影响是重点。第5课“和同
34、为一家”,重点是唐与吐蕃的友好关系,难点是唐重点是唐与吐蕃的友好关系,难点是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较开明的政策。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较开明的政策。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重点是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重点是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第7、8两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主要反映了科技和艺术成就的发展,李春和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光耀千古的诗坛、敦煌莫高李春和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光耀千古的诗坛、敦煌莫高窟艺术是重点。窟艺术是重点。(三)第五单元的教学建议1学生搜集、讨论隋唐时期的开创性成就,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而鼓励学生开拓进取,不
35、断创新。2本单元涉及的历史人物较多,我们应如何去评价他们呢?我们可以与学生共同拟定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看他较前人有什么新的发展;看他是否顺应统一的潮流;看他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要对人物做出客观全面评价。学生从中既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同时还可从中感悟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四)课本教材的使用导入框为例,以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它从一尊佛像的造型入手,引出莫高窟及其艺术品,讲到美、英、法、日等国对莫高窟宝物的盗窃活动,进而问及隋唐时期其他艺术的突出成就。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环环相扣。一句“莫高窟里究竟有哪些宝物”,已暗暗提示出后面要讲的壁画、塑像、佛经等内容。教师如果驾驭能力较强,
36、还可以由这些内容引出有关敦煌文书的话题,供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究性学习。如道士塔丝路花雨第4课中有这么一道“动脑筋”:“明经考试有一种叫做帖经的试题类型: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你怎么看待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题型吗?”这需要理解加比较。同一课中另一处“动脑筋”为“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好不好?为什么?”这是评价。 练一练 题型包括问答、选择、连线搭配等。这部分题目难度不大,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不动脑筋。例如,“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如果不研究具体史实,而是受导入框故事的影响,认为隋炀帝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专为看琼花
37、而开通大运河,显然就找不准主要原因,抓不住问题的本质了。案例分析比较两个相同案例:分析比较两个相同案例:案例一:和同为一家案例一:和同为一家高高案例二:和同为一家案例二:和同为一家彭彭教案教案教案教案(一)第六单元的特点(一)第六单元的特点时段:时段:时段:时段:从从960960年北宋建立至年北宋建立至13681368年。年。 特点:特点:特点:特点:本单元讲述了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南本单元讲述了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南移到长江流域。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崛起扩展移到长江流域。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崛起扩展之际,也在不断汲取中原先进文明,民族文化在碰撞中之际,也在不断汲取
38、中原先进文明,民族文化在碰撞中逐渐融合。同时,中外文化交流空前拓展,对世界历史逐渐融合。同时,中外文化交流空前拓展,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二)第六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重点是契丹的兴起和重点是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难点是如何评与北宋的关系、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难点是如何评价澶渊之盟和评价岳飞抗金。价澶渊之盟和评价岳飞抗金。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重点是南方商业的繁荣,重点是南方商业的繁荣,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
39、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重点是宋代服饰重点是宋代服饰和瓦子。和瓦子。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蒙古族的兴起和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是重点,元朝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是重点,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第13、14两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主要反映了科技、史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宋元时期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三)第六单元的教学建议1可采用比较、讨论交流的方式教学,如宋元时期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与过去和今天科技发展的比较,通过比较认识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引导学生建立对祖国历史与文明的认同感。2利用地图、插图、绘画,以图说文,以图补文,将抽象的
40、历史直观化、形象化。 (四)课本教材的使用动脑筋 这是用来供学生思考、分析、探究的问题,穿插于课文中间,往往出现在理解有疑惑、内容联新旧、知识可引伸、事件可对比、人物要评价、规律可探究、细节需观察、过程需体验、方法应掌握、情感待升华等学习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动脑筋由旧教材的课文中思考题发展而来,但比思考题深刻、灵活、有趣,引入了课改的新理念。第14课中的一个“动脑筋”则说:“想想看,在现代人的诗词里,有苏轼、辛弃疾这种豪放风格的吗?你能不能举例说明?”这些都是相当开放的试题,借助它,学生完全可以展开思维的翅膀,尽情翱翔。自由阅读卡 这是一个意在提供自学材料、提高自学能力、培养自学习惯的栏目
41、。实验中这个栏目所受到的欢迎,超出了编者最初的预计。这些附在课后的自由阅读卡,一般都与本课的内容密切相关。课与课之间的自由阅读卡,表面上似乎缺少联系,实际上并不然。我们曾尝试将这些分散的卡集中起来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带规律性的因素。如它们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科技娱乐等诸多方面。特别是综合七年级上、下册所有的自由阅读卡以后,这种印象更加鲜明。以衣食住行为例:衣,讲到了嫘祖时代的衣料,后世的锦、绣、绢、纱;食,讲到了河姆渡蒸锅、饼食、粮食储存;住,从最早的宫殿讲起,谈到了塔、庙、宫、阁、墓、祠、陵、瓦;行,讲到了小车、牛车和马车等。虽然不够全面,但隐然已勾勒出中
42、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粗略框架。中国古代历史浩如烟海,这些自由阅读卡写到的,无疑只是沧海之一粟。但它有可能引导学生关注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种系列的不完整,也许正好为学生的努力自学、深入探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活动设计:展示:民族政权并立展示:民族政权并立展示:宋代经济生活展示:宋代经济生活(一)第七单元的特点(一)第七单元的特点时段:时段:时段:时段:从从13681368年明朝建立至年明朝建立至18401840年。年。 特点:特点:特点:特点:本单元讲述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经济本单元讲述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但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
43、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但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统治极度膨胀,在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时期专制集权统治极度膨胀,在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遏制近代化成长、阻碍社会变革方面带来严重恶果。明遏制近代化成长、阻碍社会变革方面带来严重恶果。明清的繁盛已无法和西方工业文明抗衡,到清中期陷入了清的繁盛已无法和西方工业文明抗衡,到清中期陷入了深刻的危机。深刻的危机。第七单元第七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二)第七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是八股取士及明朝加强君权所造成的影响。点是八股取士及明朝加强君权所造
44、成的影响。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重点是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重点是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重点是君主集权的强化,难点是清重点是君主集权的强化,难点是清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所造成的影响。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所造成的影响。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重点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重点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难点是中俄萨之战,难点是中俄尼布楚条约尼布楚条约。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重点是达赖、班禅和驻藏大重点是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及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臣及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
45、要措施。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重点是重点是“闭关锁国闭关锁国”政策,难点是政策,难点是“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第21、22两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主要反映了科技、文学、艺术成就的发展,北京紫禁城、李时珍和北京紫禁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天工开物及明清时期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重点。及明清时期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重点。(三)第七单元的教学建议1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历史方法的基础上,本单元可采用“提出问题自学探究合作交流提炼总结”的方式教学。2历史学习要尽量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本单元的联系点较多,如“西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
46、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等,通过设计这样一些点,增强学生对维护国家主权,加强民族团结的认识,从而正确看待分析现实社会。(四)聆听诗歌,回望历史 【王族才女席慕容】这里是不是那最初最早的草原 这里是不是一样的繁星满天 这里是不是 那少年在梦中骑着骏马 曾经一再重回 一再呼唤过的家园节选自席慕容追寻梦土 席慕容,蒙古族女诗人、散文家、画家,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外婆是蒙古王族公主。出版的诗集有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边缘光影、迷途诗册等。新作席慕容和她的内蒙古用优美的文字和亲手拍摄的照片,记录了席慕容自 1989 年以来 17 年追寻游牧文化的历程。 席慕容从诗人和画家的角度出发,描绘了
47、她心中的故土。勤劳智慧的蒙古族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为中华 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上蒙古族建立了哪一个封建王朝?除此之外,还有哪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我国 少数民族建立的?这两个王朝的建立及其对统一的中华民族国家的贡献说明了什么?元朝;清朝元朝;清朝满族;中华民族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满族;中华民族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 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飘荡着悠扬的马头琴声,茫茫天地间,洁白的蒙古包散落在河边在这片孕 育了蒙古民族的神奇土地上,曾经上演过一幕悲壮的东归英雄传,东归英雄传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具体指的是什么事件?清朝;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不远万里回归祖国清朝;蒙
48、古族的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不远万里回归祖国。案例:案例:展示:明朝君主集权的加强展示:明朝君主集权的加强展示:明清经济与闭关锁国展示:明清经济与闭关锁国教案教案四、推荐书目四、推荐书目林语堂武则天正传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北京),1984.林白,朱梅芳著中国科举史话,江西人民出版社(南昌),2002.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王仲荦著隋唐五代史董乃斌著流金岁月(中国历史宝库唐代卷,香港,中华书局,1992. 李默主编中华文明百科全书.刘炜主编中华文明传真6.隋唐:帝国新秩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13部。李斌成等著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世界文明史5大唐盛世,世界风物志联合编译小组,地球出版社,台北,1977年。 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请批评指正!请批评指正!The end潘蕾 E-Mail: 胡青静 E-Mail: 姜亚平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