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毒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肝炎病毒ppt课件(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肝炎病毒肝炎病毒病原生物学教研室病原生物学教研室王磊王磊 肝炎病毒(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eshepatitis viruses,HVHV)是指以侵害肝脏为主引是指以侵害肝脏为主引起病毒性肝炎的一组病原体。起病毒性肝炎的一组病原体。 目前公认的肝炎病毒有目前公认的肝炎病毒有5 5种,即种,即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HAVHAV)、乙型肝乙型肝炎病毒(炎病毒(HBVHBV)、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CVHCV)、丁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HDVHDV)和和戊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HEVHEV)。近年研究发现的庚型肝炎病毒(近年研究发现的庚型肝炎病毒(HGV)和输
2、血传播病毒)和输血传播病毒(TTV)等,致病性尚不明确。)等,致病性尚不明确。此外,还有一些病毒如黄热病毒、此外,还有一些病毒如黄热病毒、CMV、EBV、风疹病毒等风疹病毒等虽也可引起肝炎,但不列入肝炎病毒范畴。虽也可引起肝炎,但不列入肝炎病毒范畴。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比较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比较肝炎类型肝炎类型甲型肝炎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戊型肝炎病毒病毒HAVHAVHBVHBVHCVHCVHDVHDVHEVHEV生生 物物性性 状状科科小小RNARNA病毒病毒嗜肝嗜肝DNADNA病毒病毒黄病毒黄病毒未分类未分类杯状病毒?杯状病毒?大小大小( (nm)nm)
3、27424240-6040-6035353030形状形状2020面体面体球状球状球状球状球状球状2020面体面体核酸类型核酸类型RNARNADNADNARNARNARNARNA_RNARNA包膜包膜- -+ + + +- -基因组基因组+ ssRNA+ ssRNAdsDNAdsDNA+ ssRNA+ ssRNA- ssRNA- ssRNA+ ssRNA+ ssRNA传传 播播途途 径径粪粪- -口口输血、注射输血、注射性行为、垂直性行为、垂直输血、注射输血、注射性性行行为为/ /、垂垂直直输血、注射输血、注射性行为、垂直性行为、垂直粪粪- -口口临临 床床表现表现潜伏期潜伏期2 27 7周周5
4、 52222周周5 51 12 2周周未定未定2 28 8周周急性急性+ + + + + +慢性慢性- -+ +- -重症重症少少少少少少经常经常妊娠期间妊娠期间携带者携带者- -+ + + +- -诱发肝癌诱发肝癌- -+ + +- -预防预防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丙球蛋白丙球蛋白HBIGHBIG丙球蛋白丙球蛋白- - -疫苗疫苗灭灭活活或或减减毒毒疫疫苗苗基基 因因 重重 组组 疫疫 苗苗( (HBsAg)HBsAg)无无HBsAgHBsAg无无第第1 1节节 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Avirus,HAV)是是Feinstone于于1973年应
5、用免疫电镜技术在急性期肝炎患年应用免疫电镜技术在急性期肝炎患者粪便中发现的。者粪便中发现的。1982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其分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其分类为小类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毒科肠道病毒属72型,后被单列为小型,后被单列为小RNARNA病毒科嗜肝病毒科嗜肝RNA病毒属(病毒属(heparnavirus)。)。 形态与结构形态与结构 生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球形颗粒,无包膜球形颗粒,无包膜:衣壳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由结构蛋白面体立体对称,由结构蛋白VP1VP4组成,其中组成,其中VP1是主要的衣壳蛋白,其抗原决定簇的中和抗体,能中和所有的是主要的衣壳蛋白,其抗原决定簇的中和抗体,能
6、中和所有的HAV株。至今,世界各地株。至今,世界各地HAV只发现只发现一个血清型一个血清型。基因组基因组:线状线状+ssRNA,长约长约7500个核苷酸,由个核苷酸,由5末端非编码区、末端非编码区、编码区、编码区、3末端非编码区和末端非编码区和polyA尾组成。尾组成。5末端区虽不编码蛋末端区虽不编码蛋白质,但因其序列较保守,可用于制作探针,进行核酸杂交快白质,但因其序列较保守,可用于制作探针,进行核酸杂交快速诊断速诊断HAV感染。编码区编码一个大分子蛋白质,水解后产生感染。编码区编码一个大分子蛋白质,水解后产生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形态与结构形态与结构 生物
7、学性状生物学性状根据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可分为根据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可分为7个基因型个基因型,其中I型和III型又分为两个亚型。I、II、III、VII可感染人类,我国流行的主要为I A型。甲肝病毒电镜照片易感动物和细胞培养易感动物和细胞培养黑猩猩黑猩猩、狨猴狨猴和我国猕猴属中的和我国猕猴属中的红面猴、短尾猴红面猴、短尾猴等对等对HAV易易感感,接种病毒后可使动物发生肝炎,并能在肝细胞浆中检出,接种病毒后可使动物发生肝炎,并能在肝细胞浆中检出HAV。在潜伏期和急性期的早期,在潜伏期和急性期的早期,HAV可随粪便排出。恢复期血清中能可随粪便排出。恢复期血清中能检出检出HAV的相应抗体。动物模型的主
8、要用途在于致病及免疫机制的相应抗体。动物模型的主要用途在于致病及免疫机制研究、疫苗研制和药物筛选等。研究、疫苗研制和药物筛选等。HAV可在原代狨猴肝细胞或传代恒河猴胚肾细胞、人胚肺二倍可在原代狨猴肝细胞或传代恒河猴胚肾细胞、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及肝癌细胞株等多种细胞中增殖。然而本病毒体细胞及肝癌细胞株等多种细胞中增殖。然而本病毒增殖非常缓增殖非常缓慢且不引起细胞病变慢且不引起细胞病变,自标本中分离,自标本中分离HAV常需数周甚至数月,需常需数周甚至数月,需用免疫荧光法检出培养细胞的用免疫荧光法检出培养细胞的HAV抗原。抗原。生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抵抗力抵抗力比一般肠道病毒更耐热、耐化学消毒剂。比一般
9、肠道病毒更耐热、耐化学消毒剂。可在粪便、可在粪便、污水中存活数月,可通过污染水源引起暴发流行;加热污水中存活数月,可通过污染水源引起暴发流行;加热1005min能破坏其感染性。能破坏其感染性。鉴于鉴于HAV有相当大的抵抗力,因此对肝炎患者及其排有相当大的抵抗力,因此对肝炎患者及其排泄物处理应特别小心。泄物处理应特别小心。生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传染源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潜伏期后期及: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潜伏期后期及急性期的血液和粪便均有传染性。急性期的血液和粪便均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未有患急性甲口途径传播。
10、未有患急性甲型肝炎的孕妇传染给胎儿的病例。型肝炎的孕妇传染给胎儿的病例。1988年上海曾发生因食用年上海曾发生因食用HAV污染的毛蚶而暴发甲型污染的毛蚶而暴发甲型肝炎流行,患者多达肝炎流行,患者多达30余万。余万。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性与免疫性粪口途径传播粪口途径传播口咽部或唾口咽部或唾液腺中早期液腺中早期增殖增殖肠道与局部肠道与局部淋巴结中有淋巴结中有限增殖限增殖入血并形成病入血并形成病毒血症(时间毒血症(时间短,滴度低)短,滴度低)肝脏为最终肝脏为最终靶器官(病靶器官(病毒直接损伤毒直接损伤或免疫病理或免疫病理作用)作用)通过胆汁随粪通过胆汁随粪便排出体外便排出体外致病机制致病机制致病性与免
11、疫性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性强,易流行;传染性强,易流行;起病急,病程短,预后良好;起病急,病程短,预后良好;致病特点致病特点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性与免疫性l流感样症状流感样症状l厌食厌食l恶心恶心l黄疸(几率较高,故甲肝又称黄疸性肝炎)黄疸(几率较高,故甲肝又称黄疸性肝炎)l尿黄尿黄l腹痛腹痛l乏力乏力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性与免疫性临床症状临床症状黄黄 疸疸免疫性免疫性无论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机体都可产生抗无论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机体都可产生抗-HAV的的IgM和和IgG抗抗体。前者感染早期出现,发病后体。前者感染早期出现,发病后1w达高峰,维持两个月左右逐渐达高峰,维持两个月左右逐渐下降;后者在急
12、性期后期或恢复期早期出现,可维持多年,对病下降;后者在急性期后期或恢复期早期出现,可维持多年,对病毒的再感染有免疫力。毒的再感染有免疫力。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性与免疫性一般不做分离培养,以测定病毒抗原或抗体为主。感染早期一般不做分离培养,以测定病毒抗原或抗体为主。感染早期可检测病人血清中可检测病人血清中抗抗-HAVIgM(RIA或或ELISA法),它出现早,法),它出现早,消失快,是消失快,是HAV新近感染的重要指标。检测新近感染的重要指标。检测抗抗-HAVIgG主要用主要用于了解既往感染史或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于了解既往感染史或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也可检测也可检测HAV抗原,或用核酸杂交法、抗原,
13、或用核酸杂交法、PCR法检测法检测HAVRNA,但不常用。,但不常用。微生物学检查法微生物学检查法预防预防:HAV感染后以隐性感染占多数,因此传染源较难控制。感染后以隐性感染占多数,因此传染源较难控制。HAV主要通过粪便污染饮食和水源经口传染。因此加强食物、水主要通过粪便污染饮食和水源经口传染。因此加强食物、水源和粪便管理是预防甲肝的主要环节。源和粪便管理是预防甲肝的主要环节。特异性预防特异性预防:我国使用:我国使用减毒甲肝活疫苗减毒甲肝活疫苗,国外已发展了,国外已发展了灭活疫苗灭活疫苗,系将系将HM175毒株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毒株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MRC5或或KMB17)中传代,)中传代
14、,通过反复冻融以释放细胞内的病毒,纯化后用通过反复冻融以释放细胞内的病毒,纯化后用250g/ml甲醛在甲醛在37灭活灭活15d制成。目前已在研制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和基因工程制成。目前已在研制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和基因工程载体疫苗。载体疫苗。注射丙种球蛋白可应急预防注射丙种球蛋白可应急预防。治疗治疗:甲型肝炎为自限性疾病,经治疗可痊愈,不转慢性。仅作:甲型肝炎为自限性疾病,经治疗可痊愈,不转慢性。仅作对症治疗,对症治疗,不作抗病毒治疗不作抗病毒治疗。防治原则防治原则第第2 2节节 戊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Evirus,HEV)曾称为经消化道传播的)曾称
15、为经消化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1955年首次在印度暴发流行,造成年首次在印度暴发流行,造成29000人感染,当时认为是甲型肝炎病毒所致。人感染,当时认为是甲型肝炎病毒所致。70年初建立了年初建立了HAV的的检测方法,重新对当时肝炎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未发现检测方法,重新对当时肝炎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未发现患者血清中抗患者血清中抗-HAVIgM或或IgG效价升高,因此确定为消化道传效价升高,因此确定为消化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所致。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所致。1989年,美国学者年,美国学者Reyes等成功克隆了戊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并等成功克隆了戊型肝炎病毒
16、基因组,并正式命名为戊型肝炎病毒。正式命名为戊型肝炎病毒。HEV呈球形,无包膜,表面呈现锯齿状,形似杯状,呈球形,无包膜,表面呈现锯齿状,形似杯状,以前将其归类于杯状病毒科(以前将其归类于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HEV基因组为单正链基因组为单正链RNA,全长约,全长约7.5kb,具有,具有polyA尾尾共有共有3个个ORF。HEV有至少有至少8个基因型,个基因型,1型和型和2型代表株型代表株为缅甸株(为缅甸株(B)和墨西哥株()和墨西哥株(M)。)。细胞培养已获成功,但尚不能大量培养;多种灵长类动细胞培养已获成功,但尚不能大量培养;多种灵长类动物及乳猪可感染物及乳猪可感染
17、HEV。生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主要通过粪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饮水被病毒污染可造成水口途径传播,饮水被病毒污染可造成水源性暴发流行,也可通过密切接触、食物污染等方式传源性暴发流行,也可通过密切接触、食物污染等方式传播。播。患者多见于成年人,潜伏期为患者多见于成年人,潜伏期为29w,多数患者于病多数患者于病后后6w即好转或痊愈。少数患者可表现为重症肝炎,甚至即好转或痊愈。少数患者可表现为重症肝炎,甚至可导致死亡。孕妇感染时,发病率高,病情严重,常发可导致死亡。孕妇感染时,发病率高,病情严重,常发生流产或死产。生流产或死产。HEV致病机制尚不明了,可能是病毒本致病机制尚不明了,可能是病毒本身作用及
18、机体免疫应答造成肝细胞损伤。身作用及机体免疫应答造成肝细胞损伤。病后有一定免疫力但不牢固。病后有一定免疫力但不牢固。致病性和免疫性1.免疫电镜免疫电镜:可取病人粪便标本进行常规免疫电镜检查可取病人粪便标本进行常规免疫电镜检查HEV颗粒。颗粒。2.血清学方法血清学方法ELISA或或Western印迹试验检测抗印迹试验检测抗HEV,包括包括抗抗HEVIgM和抗和抗HEVIgG。3.HEV核酸检测核酸检测:多采用多采用PCR法,可取患者粪便标本或血清标本检测法,可取患者粪便标本或血清标本检测HEVRNA。微生物学检查法微生物学检查法一般预防原则与甲型肝炎相同。主要措施是保一般预防原则与甲型肝炎相同。
19、主要措施是保护水源,在流行地区广泛宣传不喝生水。护水源,在流行地区广泛宣传不喝生水。我国已研制成功首支重组戊型肝炎疫苗。我国已研制成功首支重组戊型肝炎疫苗。防治原则防治原则HAV与与HEV特点比较特点比较HAVHEV大小大小27-32nm32-34nm形态形态表面无突起和刻缺表面无突起和刻缺表面有突起和刻缺表面有突起和刻缺基因组基因组7500 bp7500 bp,1 ORF, 7 1 ORF, 7 基因型基因型 7500 bp 7500 bp ,3 ORF3 ORF,5 5 基因型基因型 宿主宿主人人人及多种动物人及多种动物传染性传染性强,一户强,一户2 2例多见例多见弱,一户弱,一户2 2例
20、少见例少见传染方式传染方式日常生活接触;贝壳日常生活接触;贝壳类传播类传播水型流行常见;未水型流行常见;未煮熟的动物肉煮熟的动物肉HAV与与HEV特点比较特点比较甲肝甲肝戊肝戊肝易感人群易感人群儿童儿童成人成人淤胆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少见少见多见多见病情恢复病情恢复快快慢慢孕妇及老年感染孕妇及老年感染 不易发生重型肝不易发生重型肝炎,病死率较低炎,病死率较低易发生重型肝炎易发生重型肝炎, ,病死率高病死率高患病后终身免疫患病后终身免疫有有无无预防型疫苗预防型疫苗有有有(有(IVIV期临床)期临床)诊断诊断诊断断试剂可靠可靠质量有待提高质量有待提高第第3 3节节 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1965年年
21、Blumberg首先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发现一种新抗首先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发现一种新抗原,称为澳大利亚抗原(原,称为澳大利亚抗原(Australiaantigen););直至直至1968年确定这年确定这种抗原与血清型肝炎密切相关,称为肝炎相关抗原(种抗原与血清型肝炎密切相关,称为肝炎相关抗原(hepatitisassociatedantigen,HAA););1970年年D.S.Dane在肝炎患者血清中在肝炎患者血清中发现具有传染性的颗粒,即发现具有传染性的颗粒,即Dane颗粒(颗粒(Danesparticle),从而,从而HBV被确认。被确认。 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估计全
22、世界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估计全世界HBV携带者携带者达达3.5亿人之多,我国约有亿人之多,我国约有1.2亿人携带亿人携带HBV。形态与结构形态与结构完整的完整的HBV颗粒亦称颗粒亦称Dane颗粒,呈球形,直径为颗粒,呈球形,直径为42nm,具有双层衣壳具有双层衣壳。核心颗粒核心颗粒:直径为:直径为28nm。颗粒内部:颗粒内部:DNA和和DNA多聚酶多聚酶。颗粒表面(内衣壳):含有颗粒表面(内衣壳):含有HBcAg。外壳(包膜)外壳(包膜):厚:厚7nm。脂质双层:含有脂质双层:含有HBsAg及少量及少量PreS1、PreS2等等生物学性状小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直径直径22nm;管形颗
23、粒,直管形颗粒,直径径22nm,长度在长度在50700nm之间;之间;大球形颗粒,大球形颗粒,即即Dane颗粒,直径颗粒,直径42nm。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形态与结构HBVHBV基因结构及复制基因结构及复制HBVDNA是由长链是由长链L(负链负链)和短链和短链S(正链正链)组成的不组成的不完全环状双链完全环状双链DNA,长链约含长链约含3200个核苷酸,短链的长度个核苷酸,短链的长度相当于长链的相当于长链的50%100%。两链。两链DNA的的5末端有约末端有约250个个互补的碱基,通过碱基配对构成环状互补的碱基,通过碱基配对构成环状DNA结构。由于其基结构。由于其基因结构与众不同,因结构与众不
24、同,1986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其归属于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其归属于嗜肝嗜肝DNA病毒科。病毒科。负链负链DNA含有含有4个开放读框(个开放读框(ORF),分别称为),分别称为S、C、P和和X区。区。生物学性状HBV基因结构基因结构S区基因区基因:包括:包括S基因、基因、PreS1与与PreS2基因,分别编码基因,分别编码HBsAg、PreS1和和PreS2Ag。C区基因区基因:C区中有区中有C基因及前基因及前C基因,分别编码基因,分别编码HBcAg及及Pre-C蛋白。蛋白。Pre-C蛋白经切割形成蛋白经切割形成HBeAg分泌到血循环中。分泌到血循环中。P区基因区基因:最长,编码:最长,编
25、码HBV多功能多功能DNA多聚酶多聚酶。X区基因区基因:编码:编码X蛋白,可反式激活细胞内的某些原癌基蛋白,可反式激活细胞内的某些原癌基因及因及HBV基因,为病毒复制所必需,可能与肝癌的发生有基因,为病毒复制所必需,可能与肝癌的发生有关。关。生物学性状HBV的复制的复制生物学性状抗原组成抗原组成生物学性状外壳:外壳:HBsAg:是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感染的主要标志。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即抗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即抗HBs。根据根据HBsAg抗原性差异,抗原性差异,HBV可分为可分为adr、adw、ayr、ayw4个亚型。亚型分布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并与个亚型
26、。亚型分布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并与种族有关。因有共同的种族有关。因有共同的a抗原,故制备疫苗时各亚型间有抗原,故制备疫苗时各亚型间有交叉保护作用。交叉保护作用。PreS1和和PreS2:有吸附于肝细胞受体的表位,其抗原性比有吸附于肝细胞受体的表位,其抗原性比HBsAg更强,抗更强,抗-PreS2及及PreS1能通过阻断能通过阻断HBV与肝细与肝细胞结合而起抗病毒作用。胞结合而起抗病毒作用。生物学性状衣壳衣壳HBcAg:HBcAg主主要要定定位位于于感感染染细细胞胞核核内内,不不易易从从患患者者血血清清中中检检出出。但但 HBcAg也也 可可 在在 肝肝 细细 胞胞 膜膜 表表 面面 表表 达达
27、, 是是 宿宿 主主 CTL作作 用用 的的 主主 要要 靶靶抗抗原原。HBcAg抗抗原原很很强强,能能刺刺激激机机体体产产生生抗抗HBc,但但无无中中和和作作用用。抗抗-HBcIgG在在血血中中持持续续时时间间较较长长,为为非非保保护护性性抗抗体体;抗抗-HBcIgM的存在常提示的存在常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处于复制状态。HBeAg:由由PreC及及C基基因因编编码码,整整体体转转录录及及转转译译后后加加工工成成为为e抗抗原原(如如仅仅由由C基基因因转转录录、转转译译则则为为HBcAg)。HBeAg游游离离存存在在于于血血中中,可可作作为为HBV复复制制及及具具有有强强感感染染性性的的一一
28、个个指指标标。HBeAg可可刺刺激激机机体体产产生生抗抗-Hbe,抗抗-Hbe能能与与受受染染肝肝细细胞胞表表面面的的HBeAg结结合合,通通过过补补体体介介导导的的细细胞胞毒毒作作用用破破坏坏受受染染的的肝肝细细胞胞,故故对对HBV感感染染有有一一定定的的保保护护作作用,抗用,抗-Hbe的出现是预后良好的征象。的出现是预后良好的征象。抗原组成抗原组成易感动物和细胞培养易感动物和细胞培养黑猩猩黑猩猩对对HBV易感,可用于进行易感,可用于进行HBV的致病机制研究和疫苗效的致病机制研究和疫苗效价及安全性评价。价及安全性评价。HBV尚不能在细胞培养中分离培养尚不能在细胞培养中分离培养,目前采用的细胞
29、培养系统,目前采用的细胞培养系统是病毒是病毒DNA转染的细胞培养系统。将病毒转染的细胞培养系统。将病毒DNA导入肝癌细胞株后,导入肝癌细胞株后,病毒可整合并复制,在细胞中表达病毒可整合并复制,在细胞中表达HBsAg、HBcAg并分泌并分泌HBeAg,有些细胞株还可持续地产生有些细胞株还可持续地产生Dane颗粒。这些细胞培养系统主要用于颗粒。这些细胞培养系统主要用于筛选抗筛选抗HBV药物。用药物。用S基因转染一些细胞系,如中国地鼠卵巢细胞基因转染一些细胞系,如中国地鼠卵巢细胞(CHO细胞),可以分泌细胞),可以分泌HBsAg而不含病毒其他蛋白,已用于制备而不含病毒其他蛋白,已用于制备疫苗。疫苗。
30、生物学性状抵抗力抵抗力HB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均有耐受性。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均有耐受性。不被不被70乙醇灭活乙醇灭活,因此这一常用的消毒方法并不能用于,因此这一常用的消毒方法并不能用于HBV的消的消毒。高压灭菌法、毒。高压灭菌法、100加热加热10min和环氧乙烷等均可灭活和环氧乙烷等均可灭活HBV,0.5%过氧乙酸、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亦可用于消毒。次氯酸钠亦可用于消毒。但应指出,但应指出,HBV的感染性与的感染性与HBsAg的抗原活性并非一致。如的抗原活性并非一致。如10010min或或pH2.4处理处理6h均可使均可使HBV失去感染性,
31、但仍保持失去感染性,但仍保持HBsAg的抗原活性。的抗原活性。生物学性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传染源传染源主要传染源是患者或无症状主要传染源是患者或无症状HBsAg携带者。携带者。HBsAg携带者携带者因无症状,不易被察觉,其作为传染源的危害性比患者更甚。因无症状,不易被察觉,其作为传染源的危害性比患者更甚。我国乙肝自然感染率高达我国乙肝自然感染率高达50%-70%,其中,其中10%为携带者。为携带者。致病性和免疫性致病性和免疫性1.血液、血制品传播:血液、血制品传播:HBV在血流中大量存在,而人又对之极易感,在血流中大量存在,而人又对之极易感,故只需极少量污染血进入人体即可导致感染
32、。输血、注射、外科或故只需极少量污染血进入人体即可导致感染。输血、注射、外科或牙科手术、针刺、共用剃刀或牙刷、皮肤粘膜的微小损伤、性行为牙科手术、针刺、共用剃刀或牙刷、皮肤粘膜的微小损伤、性行为等均可传播。医院内污染的器械(如牙科、妇产科器械及内镜)亦等均可传播。医院内污染的器械(如牙科、妇产科器械及内镜)亦可致医院内传播。唾液中曾被检出过可致医院内传播。唾液中曾被检出过HBVDNA,据认为来自血液,据认为来自血液,通过牙龈浆液而进入口腔,其含量仅为血清的百分之一至万分之一。通过牙龈浆液而进入口腔,其含量仅为血清的百分之一至万分之一。尿液、鼻液、汗液和粪尿液、鼻液、汗液和粪-口传播的可能性很小
33、。口传播的可能性很小。2.母婴传播:母婴传播:主要是围产期感染,即分娩经产道时,通过婴儿的微主要是围产期感染,即分娩经产道时,通过婴儿的微小伤口受母体的病毒感染。哺乳也是传播小伤口受母体的病毒感染。哺乳也是传播HBV的途径。有些婴儿在的途径。有些婴儿在母体子宫内已被感染,表现为出生时已呈母体子宫内已被感染,表现为出生时已呈HBsAg阳性阳性(约约10%)。3.性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性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致病性和免疫性致病性和免疫性传播途径传播途径致病机制致病机制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可表现为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可表现为无症状病毒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重症肝炎携带者、
34、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重症肝炎等。等。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BVHBV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损伤,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损伤,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可能是致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因素。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可能是致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因素。 致病性和免疫性致病性和免疫性HBVHBV病毒血症病毒血症肝脏肝脏肝外器官肝外器官免疫复合物免疫复合物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清除病毒清除病毒肝细胞损伤肝细胞损伤急性急性慢性慢性肝硬化肝硬化肝癌肝癌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炎关节炎关节炎乙型肝炎、肝腹水、肝硬化乙型肝炎、肝腹水、肝硬化1 1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HBV在在肝肝细细胞胞
35、内内增增殖殖可可使使其其细细胞胞膜膜表表面面存存在在HBsAg、HBeAg或或HBcAg,特特异异性性CTL细细胞胞通通过过识识别别肝肝细细胞胞膜膜上上的的HLA类类分分子子和和病病毒毒抗抗原原而而与与之之结结合合,继继而而分分泌泌穿穿孔孔素素、淋淋巴巴毒毒素素等等直直接接杀杀伤伤靶靶细细胞胞,这这是是彻彻底底清清除除HBV的的最最重重要要一一环环。其其次次,特特异异性性T细细胞胞产产生生和和分分泌泌多多种种细细胞胞因因子子,其其中中一一些些细细胞胞因因子子可可活活化化NK细细胞胞和和单单核核巨巨噬噬细细胞,从而扩大了细胞毒效应;第三是胞,从而扩大了细胞毒效应;第三是CTL诱导的肝细胞凋亡作用
36、。诱导的肝细胞凋亡作用。 致病性和免疫性致病性和免疫性l免疫应答的强弱与临床症状的轻重及转归有密切关系:当病毒感免疫应答的强弱与临床症状的轻重及转归有密切关系:当病毒感染波及的肝细胞数量不多、免疫应答处于正常范围时,特异的染波及的肝细胞数量不多、免疫应答处于正常范围时,特异的CTL可摧毁病毒感染的细胞,释放至细胞外的可摧毁病毒感染的细胞,释放至细胞外的HBV则可被抗体中则可被抗体中和而清除,临床表现为和而清除,临床表现为急性肝炎急性肝炎,并可较快恢复痊愈。相反,若,并可较快恢复痊愈。相反,若受染的肝细胞为数众多,过度的细胞免疫应答引起大量肝细胞死受染的肝细胞为数众多,过度的细胞免疫应答引起大量
37、肝细胞死亡导致肝功能衰竭时,可表现为亡导致肝功能衰竭时,可表现为重症肝炎重症肝炎。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病毒在感染细胞内复制,受到病毒在感染细胞内复制,受到CTL的部分杀伤作用,病毒仍可不的部分杀伤作用,病毒仍可不断释放,又无有效的抗体中和病毒时,病毒则持续存在并再感染断释放,又无有效的抗体中和病毒时,病毒则持续存在并再感染其他肝细胞,造成其他肝细胞,造成慢性肝炎慢性肝炎。慢性肝炎造成的肝病变又可促进成。慢性肝炎造成的肝病变又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增生,引起纤维细胞增生,引起肝硬化肝硬化。2 2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损伤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损伤在在部部分分乙乙型型肝肝炎炎患患者者血
38、血循循环环中中,常常可可检检出出HBsAg及及抗抗-HBs的的免免疫疫复复合合物物。这这些些免免疫疫复复合合物物可可沉沉积积于于肾肾小小球球基基底底膜膜、关关节节滑滑液液囊囊等等,激激活活补补体体,导导致致型型超超敏敏反反应应,故故患患者者可可伴伴有有肾肾小小球球肾肾炎炎、关关节节炎炎等等肝肝外外损损害害。若若免免疫疫复复合合物物大大量量沉沉积积于于肝肝内内,可可使使肝肝毛毛细细管管栓栓塞塞导导致致急性肝坏死,临床表现为急性肝坏死,临床表现为重症肝炎重症肝炎。 3 3自身免疫所致的损伤自身免疫所致的损伤HBV感感染染肝肝细细胞胞后后,细细胞胞膜膜上上除除有有病病毒毒特特异异性性抗抗原原外外,还
39、还会会引引起起肝肝细细胞胞表表面面自自身身抗抗原原发发生生改改变变,暴暴露露出出肝肝特特异异性性脂脂蛋蛋白白抗抗原原(liverspecificprotein,LSP)。LSP可可作作为为自自身身抗抗原原诱诱导导机机体体产产生生针针对对肝肝细细胞胞的的自自身身免免疫疫反反应应,通通过过ADCC作作用用、CTL的的杀杀伤伤作作用用或或释释放放淋淋巴巴因因子子的的直直接接或或间间接接作作用用,损损害害肝肝细细胞胞。自自身身免免疫疫反反应应引引起起的的慢慢性性肝肝炎炎患患者者血血清清中中,常常可可测测及及LSP抗抗体体或或抗抗核核抗抗体体、抗抗平平滑滑肌肌抗抗体体等等自身抗体。自身抗体。 致病性和免
40、疫性致病性和免疫性4 4免疫耐受与慢性肝炎免疫耐受与慢性肝炎幼幼龄龄感感染染HBV后后,因因免免疫疫系系统统尚尚未未发发育育成成熟熟,可可对对病病毒毒形形成成免免疫疫耐耐受受;成成人人HBV感感染染后后,如如果果病病毒毒的的感感染染量量大大导导致致特特异异性性T细细胞胞被被耗耗竭竭,机机体体也也可可形形成成对对HBV的的免免疫疫耐耐受受,临临床床上上表表现现为为无无症症状状HBV携携带带者者或或慢慢性性持持续续性性肝肝炎炎。此此外外,HBV感染后,机体免疫应答能力低下也可造成免疫耐受。感染后,机体免疫应答能力低下也可造成免疫耐受。 致病性和免疫性致病性和免疫性5 5病毒变异与免疫逃逸病毒变异与
41、免疫逃逸HBVS基基因因的的a抗抗原原决决定定簇簇基基因因可可发发生生点点突突变变或或插插入入突突变变,使使其其抗抗原原性性改改变变甚甚至至抗抗原原位位点点丢丢失失,使使抗抗-HBs不不能能与与其其结结合合或或亲亲和和力力下下降降,逃逃避避机机体体体体液液免免疫疫的的监监视视与与中中和和作作用用,还还可可使使现现有有诊诊断断方方法法检检测测不不到到HBsAg,出现,出现detectionescapeorvaccineescape。 HBV的的PreC区突变株在抗区突变株在抗-Hbe阳性的情况下仍大量增殖。近年来,阳性的情况下仍大量增殖。近年来,HBeAg阴性慢性乙肝阴性慢性乙肝的发病率有增加趋
42、势,值得我们注意。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值得我们注意。C基因基因编码的编码的HBcAg是特异性是特异性CTL的靶抗原,其突变导致的靶抗原,其突变导致HBcAg抗原位点抗原位点的改变,形成的改变,形成CTL逃逸突变株逃逸突变株。病毒基因突变导致的免疫逃逸作用。病毒基因突变导致的免疫逃逸作用在在HBV感染慢性化过程中有重要意义。感染慢性化过程中有重要意义。HBV的的P区基因变异导致区基因变异导致耐药耐药。致病性和免疫性致病性和免疫性HBV与原发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其依据是: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其依据是: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乙型肝炎患者及经流行病学调
43、查表明,乙型肝炎患者及HBsAg携带者的原发携带者的原发性肝癌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感染人群(危险性高性肝癌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感染人群(危险性高217倍);倍);用与用与HBV分子生物学相似的土拨鼠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相似的土拨鼠肝炎病毒(WHV)可诱发土可诱发土拨鼠原发性肝癌,而未感染鼠则无一只发生肝癌;拨鼠原发性肝癌,而未感染鼠则无一只发生肝癌;肝癌组织检测发现有肝癌组织检测发现有HBVDNA的整合,整合的的整合,整合的HBV基因片基因片段有段有50左右为负链左右为负链DNA5末端片段,即末端片段,即X基因片段。因基因片段。因X蛋白蛋白(HBxAg)可反式激活细胞内癌基因,故)可反式激活细胞内癌基因
44、,故HBV可能是致癌的启动因可能是致癌的启动因子,经一系列过程后导致肝癌的发生。子,经一系列过程后导致肝癌的发生。致病性和免疫性致病性和免疫性 最常用的是采用最常用的是采用血清学方法血清学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检测患者血清中HBVHBV抗原、抗原、抗体,并根据这些标志进行分析判断。抗体,并根据这些标志进行分析判断。 近年来,应用定量近年来,应用定量PCRPCR技术检测血清中技术检测血清中HBV DNAHBV DNA,已广,已广泛用于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此外,泛用于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此外,HBVHBV基因分型和耐药基因分型和耐药性检测也已用于临床。性检测也已用于临床。微生物学检查法微生物学检查法乙
45、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目前主要用血清学方法检测目前主要用血清学方法检测HBsAg、抗、抗-HBs、HBeAg、抗抗-Hbe及抗及抗-HBc(俗称(俗称“两对半两对半”),抗),抗-PreS1或抗或抗-PreS2的检测不常用,的检测不常用,HBcAg仅存在于肝细胞内,也不用仅存在于肝细胞内,也不用于常规检查。于常规检查。HBsAg的检测最为重要,可发现无症状携带的检测最为重要,可发现无症状携带者,是献血员筛选的必检指标。者,是献血员筛选的必检指标。微生物学检查法微生物学检查法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分析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的分析表面抗原(表面抗原(HBsAg):是否
46、存在乙肝病毒;:是否存在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表面抗体(抗-HBs):是否有保护性抗体;是否有保护性抗体;抗原(抗原(HBeAg):病毒是否复制及具有传染:病毒是否复制及具有传染性;性;抗体(抗抗体(抗-HBe):病毒复制是否受到抑制;:病毒复制是否受到抑制;核心抗体(抗核心抗体(抗-HBc):是否感染过乙肝病毒。:是否感染过乙肝病毒。大三阳大三阳:表面抗原(:表面抗原(HBsAg)+抗原(抗原(HBeAg)+核心抗体(抗核心抗体(抗-HBc)+,这种情况通常反映病毒复制比较活跃。,这种情况通常反映病毒复制比较活跃。小三阳小三阳:表面抗原(:表面抗原(HBsAg)+抗体(抗抗体(抗-HBe)+
47、核心抗体(抗核心抗体(抗-HBc)+,对于小三阳病人应该进行,对于小三阳病人应该进行DNA检测,如果是阳性,那么检测,如果是阳性,那么就反映病毒的复制是活跃的;如果检测为阴性,那么就反映病毒受就反映病毒的复制是活跃的;如果检测为阴性,那么就反映病毒受到抑制,病毒复制是不活跃的。到抑制,病毒复制是不活跃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微生物学检查法病原学的检查(两对半检查)只是反映出病人是否感染了病毒及病病原学的检查(两对半检查)只是反映出病人是否感染了病毒及病毒是否复制,至于是否发病还是要根据肝功能检查的结果才能确定。毒是否复制,至于是否发病还是要根据肝功能检查的结果才能确定。很多病人有病毒存在而且病毒复制
48、非常活跃,但是肝功能正常,这很多病人有病毒存在而且病毒复制非常活跃,但是肝功能正常,这种病人我们称之为种病人我们称之为病毒携带者病毒携带者,这种携带的状态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这种携带的状态可以持续很长时间,甚至可以终身不发病。甚至可以终身不发病。如肝功检查发现转氨酶升高,说明肝细胞受损,也就是得了急性肝如肝功检查发现转氨酶升高,说明肝细胞受损,也就是得了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处于活动期。炎或慢性肝炎处于活动期。应该把病原学检查和肝功能检查区分开来,一旦发现了病原学异常应该把病原学检查和肝功能检查区分开来,一旦发现了病原学异常(大小三阳)就应该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但是也不用过分紧张,(大小三阳)就应该
49、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但是也不用过分紧张,因为病毒携带是有可能终身健康携带的,只有在肝功能异常的情况因为病毒携带是有可能终身健康携带的,只有在肝功能异常的情况下才需要进行积极的治疗。下才需要进行积极的治疗。对于病毒携带者最重要的就是要进行定期监测,对于病毒携带者最重要的就是要进行定期监测,36个月进个月进行一次肝功监测,每年做一次行一次肝功监测,每年做一次B超,用这种方式监测肝脏损害超,用这种方式监测肝脏损害是否出现,一旦出现损害就一定要进行治疗。是否出现,一旦出现损害就一定要进行治疗。微生物学检查法微生物学检查法采取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措施采取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对对乙乙肝肝患患
50、者者及及携携带带者者的的血血液液、分分泌泌物物和和用用具具等等要要严严格格消毒灭菌;消毒灭菌;严格筛选献血员,防止血液传播;严格筛选献血员,防止血液传播;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及输液器;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及输液器;凡凡手手术术操操作作,使使用用接接触触过过血血液液的的医医疗疗器器械械等等也也必必须须严严格消毒,要防止病人与医务人员间的相互传播;格消毒,要防止病人与医务人员间的相互传播;防治原则防治原则主动免疫主动免疫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乙乙型型肝肝炎炎疫疫苗苗是是纯纯化化的的HBsAg,不不含含HBVDNA,具具有有良良好好免免疫原性,而无感
51、染性。疫原性,而无感染性。被动免疫被动免疫乙乙肝肝免免疫疫球球蛋蛋白白(HBIg)是是由由含含有有高高效效价价抗抗HBs人人血血清清提提纯纯而而成,可用于紧急预防。主要用于以下情况:成,可用于紧急预防。主要用于以下情况:母亲为母亲为HBsAg阳性的新生儿;阳性的新生儿;医务人员或皮肤损伤被乙型肝炎患者血液污染伤口者;医务人员或皮肤损伤被乙型肝炎患者血液污染伤口者;发现误用发现误用HBsAg阳性的血液或血制品者;阳性的血液或血制品者;HBsAg、HBeAg阳性者的性伴侣。阳性者的性伴侣。防治原则防治原则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期就是在肝脏有炎症(转氨酶高)时,这时就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期就是在肝脏有炎症
52、(转氨酶高)时,这时就反映机体的免疫对病毒有一定的作用,这时用一些抗病毒的药物效反映机体的免疫对病毒有一定的作用,这时用一些抗病毒的药物效果就会非常好。如果肝脏处于一个很稳定的状态,这时用抗病毒的果就会非常好。如果肝脏处于一个很稳定的状态,这时用抗病毒的药物,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完全清除乙肝病毒确实有很大的难度,药物,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完全清除乙肝病毒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完全清除率完全清除率大约只有大约只有1左右。左右。近年乙肝的抗病毒治疗仍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以拉米夫定为代表近年乙肝的抗病毒治疗仍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以拉米夫定为代表的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可以将病人血清及肝细胞浆中的病毒的核苷类抗
53、乙肝病毒药物可以将病人血清及肝细胞浆中的病毒DNA大幅度抑制,大幅度抑制,HBVDNA复制转阴率可达复制转阴率可达50-70%。拉米夫定长期应。拉米夫定长期应用后会发生病毒变异,但第二代核苷类药物阿地福韦明显克服了这用后会发生病毒变异,但第二代核苷类药物阿地福韦明显克服了这个缺点,可以和拉米夫定交替使用。第二代干扰素,长效聚乙二醇个缺点,可以和拉米夫定交替使用。第二代干扰素,长效聚乙二醇大分子干扰素派罗欣对难治性乙肝大分子干扰素派罗欣对难治性乙肝HBeAg转阴为转阴为44%,HBVDNA转阴率为转阴率为25%。防治原则防治原则l长期携带乙肝病毒是否会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有什么预防的方长期携带乙
54、肝病毒是否会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有什么预防的方法?法?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可能转成慢性肝炎,最后发展为肝硬化。预防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可能转成慢性肝炎,最后发展为肝硬化。预防的方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进行定期的复查。慢性肝炎患者只有的方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进行定期的复查。慢性肝炎患者只有20,甚至不到,甚至不到20会发展为肝硬化,而肝硬化患者形成肝癌的会发展为肝硬化,而肝硬化患者形成肝癌的发生率也不超过发生率也不超过20。l孕妇的孕妇的HBsAg和和HBeAg两项为阳性,请问对胎儿有何影响?两项为阳性,请问对胎儿有何影响?如果在以前没有疫苗的时候,孩子如果在以前没有疫苗的时候,孩子100会被传染,而现在
55、我们会被传染,而现在我们已经有了高效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当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首先已经有了高效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当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首先要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紧接着就要注射乙肝疫苗,通常要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紧接着就要注射乙肝疫苗,通常8090%的乙肝病毒是可以被阻断而不会感染乙肝,还有的乙肝病毒是可以被阻断而不会感染乙肝,还有10的情况的情况(宫内感染)如何进行感染阻断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宫内感染)如何进行感染阻断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第第4 4节节 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自自70年代提出输血后非甲年代提出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后,用传统研究方法寻找其病非乙型肝炎后,用传统研究方法寻找其病
56、原体,均未能获得结果,临床上只能利用排除法诊断非甲原体,均未能获得结果,临床上只能利用排除法诊断非甲-非乙型肝非乙型肝炎。炎。直到直到1989年,美国科学家克隆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装入载体,利年,美国科学家克隆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装入载体,利用表达的蛋白检测到丙肝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此后,又获得用表达的蛋白检测到丙肝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此后,又获得了丙肝病毒的基因组全序列。了丙肝病毒的基因组全序列。HCV是第一个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是第一个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的病毒,开创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新病毒的新模式。发现的病毒,开创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新病毒的新模式。由由于于其其基基本本
57、结结构构及及生生物物学学性性状状与与黄黄病病毒毒相相似似,故故1991年年被被归归属属于于黄病毒科(黄病毒科(Flaviviridae)丙型肝炎病毒属丙型肝炎病毒属。HCV呈球形,有包膜,大小为呈球形,有包膜,大小为4060nm。抵抗力不强抵抗力不强,对氯仿、,对氯仿、乙醚等脂溶剂敏感。煮沸、紫外线、甲醛等可使之灭活。可感染乙醚等脂溶剂敏感。煮沸、紫外线、甲醛等可使之灭活。可感染黑猩猩黑猩猩并在其体内连续传代,引起慢性肝炎。并在其体内连续传代,引起慢性肝炎。至今体外培养仍很至今体外培养仍很困难。困难。根据根据HCVNS5区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可将区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可将HCV分为分为6个基因型个
58、基因型。我国以我国以1b型为主。目前认为型为主。目前认为1b型型HCV对干扰素应答差,较难治疗对干扰素应答差,较难治疗。生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HCV基因组为单正链线状基因组为单正链线状RNA,长度约,长度约9.5kb,由,由9个基因区组成:个基因区组成:自自5端开始,依次为端开始,依次为5端非编码区、核心蛋白区(端非编码区、核心蛋白区(C区)、包膜蛋白区)、包膜蛋白-1区(区(E1区)、包膜蛋白区)、包膜蛋白-2/非结构蛋白非结构蛋白-1区(区(E2/NS1区)、非结构区)、非结构蛋白蛋白-2区(区(NS2区)、非结构蛋白区)、非结构蛋白-3区(区(NS3区)、非结构蛋白区)、非结构蛋白-4区区
59、(NS4区)、非结构蛋白区)、非结构蛋白-5(NS5区)和区)和3端非编码区。端非编码区。5端非编码区是端非编码区是HCV基因组中最保守的序列,可用于基因检测诊断,基因组中最保守的序列,可用于基因检测诊断,该区还有一个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对该区还有一个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对HCV基因表达有调控作用。基因表达有调控作用。E1、E2/NS1区编码包膜蛋白区编码包膜蛋白E1和和E2,有高度变异性,使包膜蛋白,有高度变异性,使包膜蛋白的抗原性改变而不被原有的抗包膜抗体识别,是病毒在体内持续存的抗原性改变而不被原有的抗包膜抗体识别,是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感染易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在,感染易于慢性化的
60、主要原因,也是HCV疫苗研制的主要障碍。疫苗研制的主要障碍。C、NS3、NS4及及NS5区基因的表达产物,可用于检测患者血清中的区基因的表达产物,可用于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抗-HCV。生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为输血或血制品传播。在我国丙型肝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为输血或血制品传播。在我国丙型肝炎流行率为炎流行率为3%,占输血后肝炎的,占输血后肝炎的80%90%。由于感染由于感染HCV后存在一个产生抗后存在一个产生抗-HCV的窗口期的窗口期(3-6个月个月),以,以及检测试剂质量的不稳定、极少数人在感染及检测试剂质量的不稳定、极少数人在感染HCV后不产生抗后不产生抗-HCV,所以
61、无法完全筛除丙肝病毒携带者。,所以无法完全筛除丙肝病毒携带者。致病性和免疫性致病性和免疫性潜伏期平均潜伏期平均7w,但由输血或血制品引起的丙型肝炎潜伏期较短,但由输血或血制品引起的丙型肝炎潜伏期较短,大多数在输血后大多数在输血后512w发病。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类似乙型肝炎,发病。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类似乙型肝炎,但症状较轻,演变为慢性者多见,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但症状较轻,演变为慢性者多见,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HCV感染慢性化与感染慢性化与HCV基因容易变异,基因容易变异,HCV在体内呈低水平复在体内呈低水平复制,病毒血症水平较低不易诱导高水平的免疫应答,制,病毒血症水平
62、较低不易诱导高水平的免疫应答,HCV可存在于可存在于肝外组织如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病毒感染不易清除等有关。肝外组织如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病毒感染不易清除等有关。致病性和免疫性致病性和免疫性致病性和免疫性致病性和免疫性机体感染机体感染HCV后,可依次出现后,可依次出现IgM和和IgG型抗体,型抗体,但这些抗体无中和作用。但这些抗体无中和作用。HCV感染后可产生细胞免感染后可产生细胞免疫反应,但其主要作用是损伤肝细胞。疫反应,但其主要作用是损伤肝细胞。致病性和免疫性致病性和免疫性1.抗抗HCV抗体的检测抗体的检测以核心蛋白与以核心蛋白与NS3、NS4及及NS5蛋白为抗原,用酶联免疫法检蛋白为抗原,用酶联免
63、疫法检测抗体,可快速过筛献血员并可用于诊断丙肝患者。测抗体,可快速过筛献血员并可用于诊断丙肝患者。2.HCVRNA检测检测目前常采用荧光定量目前常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法检测HCVRNA,此法不但可以,此法不但可以定性,亦可定量检测。定性,亦可定量检测。微生物学检查法微生物学检查法预防主要通过检测抗预防主要通过检测抗HCV或或HCVRNA筛选献血筛选献血员来降低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病率,对血制品亦需进员来降低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发病率,对血制品亦需进行检测以防污染行检测以防污染。其他预防措施同其他预防措施同HBV。免疫球蛋白有无预防作用尚无定论。免疫球蛋白有无预防作用尚无定论。疫苗的研制有一定难度
64、,因疫苗的研制有一定难度,因HCV免疫原性不强,免疫原性不强,且毒株易变异。且毒株易变异。治疗首选方案是长效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治疗首选方案是长效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防治原则防治原则HBV与与HCV特点比较特点比较HBVHCV大小大小42nm40-60nm形态形态球形球形无公认电镜图片无公认电镜图片基因组基因组3200 bp3200 bp,4 ORF, 8 4 ORF, 8 基因型基因型 9500 bp 9500 bp ,1 ORF1 ORF,6 6 基因型基因型 宿主宿主人人人人传染性传染性强强弱弱传染方式传染方式血液;母婴;性及密血液;母婴;性及密切接触切接触血液;母婴血液;母
65、婴10%10%;性传播性传播5%5%HBV与与HCV特点比较特点比较HBVHCV易感人群易感人群婴儿感染多慢性婴儿感染多慢性婴儿多康复婴儿多康复成人感染成人感染5%-10%5%-10%慢性慢性成人感染成人感染50%-80%50%-80%慢慢性性病情进展病情进展从感染到肝硬化或从感染到肝硬化或HCC HCC 30-50 30-50 年,此前症状年,此前症状明显明显从感染到肝硬化或从感染到肝硬化或HCC 20-30 HCC 20-30 年,此年,此前症状隐匿前症状隐匿诊断诊断可靠,两对半相互印证可靠,两对半相互印证 不可靠,需确诊不可靠,需确诊治疗治疗HBsAgHBsAg清除率清除率1%1%约约8
66、0%80%可治愈可治愈预防型疫苗预防型疫苗有有无无第第5 5节节 丁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 19771977年,意大利学者年,意大利学者RizzettoRizzetto在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在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切片时,发现肝细胞内除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切片时,发现肝细胞内除HBcAgHBcAg外外,还有一种新的抗原,当时称其为,还有一种新的抗原,当时称其为抗原抗原。 通过黑猩猩实验发现,自肝提取的这种因子可引起通过黑猩猩实验发现,自肝提取的这种因子可引起实验动物感染。以后证实这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在实验动物感染。以后证实这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在HBVHBV或其它嗜肝或其它嗜肝DN
67、A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现已正式命名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现已正式命名为为丁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 HDVhepatitis D virus, HDV)。)。HDV为球形,直径为球形,直径3537nm,有包膜,包膜蛋白由,有包膜,包膜蛋白由HBV编码,是编码,是HBV的的HBsAg。基因组为一。基因组为一单负链环状单负链环状RNA,长度为,长度为1.7kb,是已知动物病毒中最小的基因组。,是已知动物病毒中最小的基因组。黑猩猩、土拨鼠及北京鸭对黑猩猩、土拨鼠及北京鸭对HDV敏感,可作为敏感,可作为HDV临临床研究的动物模型。床研究的动物模型。生物学性状传播
68、方式:与传播方式:与HBV基本相同,主要经输血或注射传播。与基本相同,主要经输血或注射传播。与HBV相比,相比,HDV母婴垂直传播少见,而性传播相对重要。母婴垂直传播少见,而性传播相对重要。由于由于HDV是缺陷病毒,而且其衣壳为是缺陷病毒,而且其衣壳为HBsAg,从而决定了从而决定了HDV只能感染只能感染HBsAg阳性者,其感染有两种形式:阳性者,其感染有两种形式:共同感染共同感染(coinfection):与:与HBV同时感染同时感染;重叠感染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在慢性乙型肝炎或:在慢性乙型肝炎或HBsAg携携带者的基础上再感染带者的基础上再感染HDV,通常导致病情加重
69、与恶化。,通常导致病情加重与恶化。HDV感染引起的肝细胞损伤可能与病毒的直接损伤和细胞感染引起的肝细胞损伤可能与病毒的直接损伤和细胞免疫有关。免疫有关。致病性和免疫性致病性和免疫性在在HDV感染早期,感染早期,HDAg可出现在血清中,但仅维持可出现在血清中,但仅维持2周左右,故不易检测到,但周左右,故不易检测到,但HDAg可刺激机体产生抗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故可自感染者血清中检出体,故可自感染者血清中检出抗抗-HD,但这些抗体不但这些抗体不是中和抗体。是中和抗体。致病性和免疫性致病性和免疫性1.血清学方法血清学方法:ELISA检测血清中检测血清中HDV抗体是目前诊断抗体是目前诊断HDV感染的常
70、规方法。感染的常规方法。HDV感染感染2周后产生周后产生抗抗-HDIgM,一个月达到高峰,随之迅速下,一个月达到高峰,随之迅速下降。降。抗抗-HDIgG产生较迟,在恢复期出现。丁肝抗体不能清除病产生较迟,在恢复期出现。丁肝抗体不能清除病毒,如持续高效价,可作为慢性丁肝的指标。毒,如持续高效价,可作为慢性丁肝的指标。2.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血清中检测血清中HDVRNA。微生物学检查法微生物学检查法HDV与与HBV有相同的传播途径,预防乙肝的措施有相同的传播途径,预防乙肝的措施同样适用于丁肝。接种同样适用于丁肝。接种HBV疫苗也可预防疫苗也可预防HDV感染。感染。由于由于HDV是缺陷
71、病毒,如能抑制乙肝病毒,则是缺陷病毒,如能抑制乙肝病毒,则HDV亦亦不能复制。不能复制。防治原则防治原则第第6 6节节 新近发现的肝炎相关病毒新近发现的肝炎相关病毒 目前,除公认的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外,目前,除公认的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外,尚存在可经肠道外传播而引起的急、慢性肝炎,统称尚存在可经肠道外传播而引起的急、慢性肝炎,统称为非甲戊型肝炎。其中研究较多的是为非甲戊型肝炎。其中研究较多的是庚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病毒(HGV)和输血传染性病毒(和输血传染性病毒(TTV)。 它们对肝脏和肝外的致病性至今尚不能确定,特它们对肝脏和肝外的致病性至今尚不能确定,特别是别是TTV的感染未发现对
72、人体有致病性。从其分离的的感染未发现对人体有致病性。从其分离的来源考虑,将来源考虑,将GBV-C/HGV和和TTV统称为新近发现的统称为新近发现的肝炎相关病毒(肝炎相关病毒(Hepatitis-relatedviruses)。一、庚型肝炎病毒(一、庚型肝炎病毒(HGVHGV) 1995 1995年,美国科学家先后从输血后非甲戊型肝炎年,美国科学家先后从输血后非甲戊型肝炎病人血清中获得的两株肝炎相关病毒核苷酸序列,分别病人血清中获得的两株肝炎相关病毒核苷酸序列,分别命名为命名为GBGB病毒病毒- -C C和庚型肝炎病毒(和庚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G virus, Hepatitis G
73、 virus, HGVHGV)。)。后来发现二者是同一种病毒的不同分离株。由后来发现二者是同一种病毒的不同分离株。由于至今尚未正式命名,故有于至今尚未正式命名,故有HGVHGV、GBV-CGBV-C及及GBV-C/HGVGBV-C/HGV之之称。称。 传传染染源源:主主要要是是庚庚型型肝肝炎炎病病毒毒感感染染者者或或病病毒毒携携带带者者。灵灵长长类类动动物物虽虽可可感感染染该该病病毒毒,但但其其自自然然感感染染情情况况及及其其作作为为传传染染源源的的意意义义尚不清楚。尚不清楚。 传播途径:经血或肠道外传播。受血者、静脉内毒瘾者、接传播途径:经血或肠道外传播。受血者、静脉内毒瘾者、接触血液的医务
74、人员等感染率高。此外,也可经母婴传播性传播。触血液的医务人员等感染率高。此外,也可经母婴传播性传播。 HGV HGV多为持续感染。由于传播途径相同,多为持续感染。由于传播途径相同, HGVHGV常与常与HBVHBV、HCVHCV等等重叠感染,但该病毒并不加重乙型和丙型肝炎的临床症状和肝脏重叠感染,但该病毒并不加重乙型和丙型肝炎的临床症状和肝脏酶学的变化,有研究表明合并酶学的变化,有研究表明合并HGVHGV感染的感染的HCVHCV感染者中,有些病人感染者中,有些病人的的HCVHCV感染消失,感染消失,ALTALT恢复正常,而恢复正常,而HGVHGV感染持续存在。因此,对感染持续存在。因此,对HG
75、VHGV的致病性尚需进一步研究。的致病性尚需进一步研究。HGV对干扰素敏感,故对对干扰素敏感,故对HGV的治疗,特别对的治疗,特别对HCV和和HGV合并感染的病例可使用干扰素合并感染的病例可使用干扰素(IFN)治疗。临床证明用病毒唑治疗治疗。临床证明用病毒唑治疗庚型肝炎效果不佳。庚型肝炎效果不佳。二、输血传染性病毒(二、输血传染性病毒(TTVTTV)1997年日本学者年日本学者Nishizawa等应用代表性差异分析等应用代表性差异分析法(法(representationaldifferenceanalysis,RDA)技术从技术从一名输血后非甲庚型肝炎病人(一名输血后非甲庚型肝炎病人(T.T.
76、)中克隆到一个中克隆到一个DNA片段,而且发现该片段,而且发现该DNA类似于病毒的基因组。并类似于病毒的基因组。并按病人姓氏缩写命名为按病人姓氏缩写命名为TT病毒(病毒(TTvirus,TTV),),恰恰与与经血传播病毒经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transmittedvirus,TTV)巧合。巧合。 TTVTTV主主要要通通过过输输血血或或血血制制品品传传播播,但但也也可可通通过过粪粪- -口口途途径径、唾唾液液飞飞沫沫、精精液液和和乳乳汁汁等等多多途途径径传传播播。在在一一些些动动物物血血清清中中亦亦发发现了现了TTV DNATTV DNA的存在,但其是否具有传染源的意义尚不清楚。
77、的存在,但其是否具有传染源的意义尚不清楚。 TTV TTV在人群中感染率高,据报道欧美等发达国家正常献血员在人群中感染率高,据报道欧美等发达国家正常献血员血清中血清中TTV DNATTV DNA检出率约检出率约33%33%76%76%,在非甲庚型肝病慢性肝炎,在非甲庚型肝病慢性肝炎检出率为检出率为4646。 TTV TTV常与常与HCVHCV重叠感染。重叠感染。TTVTTV感染一般表现为无症状携带者,感染一般表现为无症状携带者,至今尚未发现至今尚未发现TTVTTV有引起肝炎或其他疾病的能力。因此,有引起肝炎或其他疾病的能力。因此,TTVTTV是是否有嗜肝性和致病性尚不明确,正在研究之中。否有嗜
78、肝性和致病性尚不明确,正在研究之中。一、目的要求一、目的要求1 1了解肝炎病毒的核酸类型与基因结构了解肝炎病毒的核酸类型与基因结构2 2熟悉熟悉HAVHAV,HBVHBV的形态结构,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的形态结构,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性;HCVHCV,HDVHDV和和HEVHEV的致病性;熟悉五型肝炎病毒的防的致病性;熟悉五型肝炎病毒的防治原则治原则3 3掌握掌握HBVHBV的抗原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抗体系统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掌握五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义,掌握五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二、教学内容二、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大纲HBV的复制的复制1.HBV吸附并进入肝细胞后,脱
79、去衣壳,病毒的DNA进入肝细胞核内。2.在DNA多聚酶的催化下,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修补正链DNA裂隙区,形成完整的环状双链DNA。3.双链DNA继而形成超螺旋环状DNA,在细胞RNA多聚酶的作用下,以负链DNA为模板,转录形成长度分别为2.1kb和3.5kb的RNA。前者作为mRNA转译出外衣壳蛋白;后者除转译出内衣壳蛋白外,还作为HBVDNA复制的模板,故亦称其为前基因组。4.病毒的前基因组、蛋白引物及DNA多聚酶共同进入组装好的病毒内衣壳中。5.在病毒DNA多聚酶的逆转录酶活性作用下,以前基因组RNA为模板,逆转录出全长的HBVDNA负链。在负链DNA合成过程中,前基因组被RNA酶降解而消失。6.病毒以新合成的负链DNA为模板复制互补的正链DNA。7.复制中的正链DNA(长短不等)与完整的负链DNA结合并包装于内衣壳中,再包上外衣壳成为病毒体,从细胞质释放至细胞外。生物学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