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西副高(中医全科学)考试模拟卷(二)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78866929 上传时间:2024-08-25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山西副高(中医全科学)考试模拟卷(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3年山西副高(中医全科学)考试模拟卷(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3年山西副高(中医全科学)考试模拟卷(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3年山西副高(中医全科学)考试模拟卷(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3年山西副高(中医全科学)考试模拟卷(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山西副高(中医全科学)考试模拟卷(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山西副高(中医全科学)考试模拟卷(二)(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山西副高( 中医全科学) 考试模拟卷( 2)本卷共分为2 大题5 0 小题, 作答时间为1 80 分钟, 总分1 0 0分,6 0 分及格。一、单项选择题( 共 2 5 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 . 具有宣肺降气、清热化痰功用的方剂是A . 定喘汤B . 桑杏汤C . 苏子降气汤D . 贝母瓜篓散E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2 . 下列各项,不属于三仁汤证临床表现的是A . 头痛恶寒B . 面色淡黄C . 胸闷不饥D . 午后身热E . 脉象濡数3 . 风温病的病因是A . 温热病邪B . 风寒病邪C . 风热病邪D . 燥热病邪4 . 风温病名首见于A .

2、 内经B . 伤寒论C . 时病论D . 温病条辨5 . 下列哪一项不是风温的诊断要点A . 发生于春冬两季的外感热病B . 发病初起有发热,恶风寒,咳嗽,口渴,脉浮等肺卫见证C . 继则出现肺热壅盛等气分症状D . 在病变过程中易出现斑疹、痉厥、神昏及虚风内动症6 . 热入心包兼有腑实与单纯阳明腑实,前者辨证的关键是A . 身热神昏B . 腹痛便秘C . 口渴欲饮D . 舌蹇言语不利7 . 风温初起风热犯于肺卫证的治则应为A . 解表发汗,透邪外达B . 宣肺清热,化痰止咳C . 疏风发汗,清肺泄热D . 辛凉解表,宣肺泄热8. 风温病肺热发疹,其病变在A . 气分B . 卫气C . 气营D

3、 . 营分9 . 风温,肺热移肠的大便性状是A . 纯利恶臭稀水,肛门灼热B . 便澹C . 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D . 下利粘垢不爽1 0 . 风温热陷心包的证候是A . 猝然昏倒,不知人事,身热肢厥B . 身体灼热,肢厥,神昏澹语,或昏愦不语,舌骞。舌色鲜绛,脉细数C . 身热,昏愦不语,倦卧,或兼汗多气短,脉细无力;或兼面色苍白,汗出淋漓,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D . 身热夜甚,时有澹语,斑点隐隐,舌质红绛1 1 . 春温病名首见于A . 内经B . 难经C . 千金方D . 伤寒补亡论1 2 . 风温与春温在临证上的主要区别是A . 感受病邪不同B . 初起证侯不同C . 易发斑疹D

4、. 易出现惊厥1 3 . 身热,头痛,恶寒,无汗,苦,心烦,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A . 银翘散加杏仁、滑石、谡: 仁、通草B . 清营汤加豆豉、薄荷、牛劳子C . 银翘散加生地、麦冬、丹皮、赤芍D . 黄苓汤加葛根、蝉衣、薄荷1 4. 身热壮盛, 头晕胀痛, 手足躁扰, 神昏澹语, 舌红苔燥,脉象弦数,治宜A . 大定风珠B . 安宫牛黄丸C . 清宫汤D . 羚角钩藤汤加紫雪丹1 5 . 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时有澹语,口干,不甚渴饮,舌红绛无苔,脉细而数,宜用A . 清营汤B . 清宫汤C . 犀角地黄汤D .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生地、元参1 6 . 温病灼热躁扰,

5、口渴, 神昏澹妄, 斑疹密布,吐血岐血,舌绛苔焦,病机为A . 邪入血分,热盛动血B . 邪入血分,热与血结C . 热盛动血,毒热灼阴D . 热毒炽盛,气血两燔1 7 . 春温,热盛迫血证,如兼斑色紫赤,可用下列何方治疗A . 犀角地黄汤加大青叶、玄参、丹参、紫草B . 犀角地黄汤加升麻、浮萍、葛根C . 犀角地黄汤加蒲黄、侧柏叶、茜草、自茅根D . 犀角地黄汤加金汁或人中黄1 8 . 春温,热盛动风证,抽搐严重,甚或角弓反张者,当用羚角钩藤汤加下列哪一组药物治疗A . 大黄、芒硝B . 石膏、知母C . 全蝎、地龙、娱蚣D. 犀角、龟板、鳖甲1 9 . 下述心烦,哪一项属于阴虚火炽证的表现A

6、 . 心烦,干呕,口苦而渴B . 心烦躁扰,时有谓语,身热夜甚,舌绛C. 心烦不得卧,身热,舌红苔黄,脉细数D. 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2 0 . 治疗春温肾阴耗损病证的方剂是A . 复脉汤B . 救逆汤C. 加减复脉汤D. 三甲复脉汤2 1 . 湿温变证, 便血不止, 面色苍白, 汗出肢冷, 舌淡无华,脉象微细。宜先用A . 独参汤B . 黄土汤C. 真武汤D. 生脉散2 2 . 湿热交蒸,内阻中焦,首选方剂是A . 三仁汤B . 王氏连朴饮C. 雷氏芳香化浊法D. 白虎加苍术汤2 3. 董朴夏苓汤和三仁汤均能宣表化湿,但三仁汤较适用于A . 表湿偏重者B . 湿邪偏重,湿中蕴热者C. 湿热

7、并重者D. 外有表寒,内有湿滞者24.决定湿温病湿热转化的主要因素是A . 邪气盛衰B . 中气盛衰C. 肾气盛衰D. 元气盛衰2 5 . 湿温湿热酿痰蒙闭包证,治宜A . 清热利湿,芳香开窍B . 淡渗利湿,清心开窍C. 清心凉营,化痰开窍D. 清热化湿,豁痰开窍二、多项选择题( 共 2 5 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多个符合题意)1 . 肺癌的主要病理基础包括A . 正气内虚B . 邪毒侵肺C. 烟毒内蕴D. 脏腑阴阳失调E . 痰湿聚肺2 . 加味二妙散主治之痿病主要见下列那些症状A . 四肢痿软、身体困重B . 发热、胸脱痞闷C. 食少纳呆、腹胀便澹、眩晕耳鸣D. 面浮不华、气短

8、、神疲乏力、小便短赤E . 舌红体大苔黄腻,脉细数而濡3. 癫病的病机关键在于A . 脏气不平B . 痰气郁结C . 阴阳失调D . 情志抑郁E . 神机逆乱4.郁证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A . 肝失疏泄B . 脾失运化C . 心神失常D . 气血失调E . 阴虚火旺5 . 以下病症属于中医腹痛范畴的有A . 肠梗阻B . 胰腺炎C . 腹膜炎D . 肠痉挛E . 输尿管结石6 . 腹痛的治疗原则不正确的是A .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B .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C . 滞者通之,淤者散之D . 审因论治,结合泄法E . 以降为顺,以利为和7 . 腹痛,寒邪内阻型,可据情选用下列哪些方剂治疗A . 暖肝

9、煎B . 通脉四逆汤C . 乌头桂枝汤D . 附子粳米汤E . 正气天香散8 . 痢疾的常见病因有A . 外感时邪B . 情志失调C . 内伤饮食D . 脾胃虚弱E . 肾阳虚衰9 . 泄泻与痢疾的共同点是A . 多发于夏秋季节B . 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发病C . 病变在胃肠D . 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E . 白多赤少1 0 . 痢疾饮食应A . 禁食荤腥B . 禁食油腻C . 进食生冷D . 严禁饮食E . 进食清淡1 1 . 以下符合便秘的有A . 大便稀薄B . 大便次数增多C . 大便秘结不通D . 排便时间延长E . 欲大便而艰涩不畅1 2 . 便秘的发病原因有A . 燥热内结,津

10、液不足B . 情志失和,气机郁滞C . 劳倦内伤,机体衰弱D . 气血不足,下元亏损E . 阴虚体弱,阴寒内生1 3. 下列何项为气虚便秘的辨证要点A . 神疲气怯B . 临厕努挣乏力C . 大便并不干硬D . 舌苔薄白,脉虚E . 暧气频作1 4 . 习惯性便秘,除药物治疗外,还应A . 保持精神舒畅B . 进行轻便运动C . 调节饮食D . 定时登厕E . 注意气候变化1 5 . 以下可以属于中医积聚范畴的有A . 腹部肿瘤B . 胆囊炎C . 肝脾肿大D . 增生型肠结核E . 不完全性肠梗阻1 6 . 积聚的调护正确的有A . 解除忧虑B . 少食肥甘厚味C . 少食辛辣刺激之品D .

11、 多吃新鲜蔬菜E . 避免过劳1 7 . 鼓胀病机与下列哪些脏腑受损有关A . 心B . 肝C . 脾D . 肺E . 肾1 8 . 以下哪些是鼓胀的常用治法A . 祛湿利水B . 活血化瘀C . 理气消胀D . 疏肝健脾E . 攻逐利水1 9 . 下列哪些是头痛的病因A . 饮食不节B . 房劳过度C . 禀赋不足D . 病后体虚E . 跌仆损伤2 0 . 头痛的预防调护正确的有A . 头痛的急性发作期,应适当休息B . 疏导劝慰以稳定情绪C . 不宜食用炸烤辛辣的厚味食物D . 不限制烟酒E . 头痛缓解后应注意情志、饮食及寒温等的调护2 1 . 与眩晕发病无关的脏器是A . 肝B . 心C . 脾D . 胆E . 肾2 2 . 眩晕的常见病机有A . 寒B . 风C . 火D . 痰E . 瘀2 3 . 与眩晕比较中风的临床特征是A . 卒然昏仆B . 不省人事C . 口舌歪斜D . 半身不遂E . 失语2 4 . 下列哪几项是眩晕痰湿中阻证的症状特点A . 眩晕,头重昏蒙B . 伴视物旋转C . 胸闷恶心D . 呕吐痰涎E . 食少多寐2 5 . 眩晕预防与调护正确的有A . 室内光线柔和B . 少作或不作旋转、弯腰等动作C .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D . 多吃油腻、辛辣之品E . 虚证眩晕者应适当增加营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