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理基础第二节心理的实质》课件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78865935 上传时间:2024-08-25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生理基础第二节心理的实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神经生理基础第二节心理的实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神经生理基础第二节心理的实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神经生理基础第二节心理的实质》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神经生理基础第二节心理的实质》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生理基础第二节心理的实质》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生理基础第二节心理的实质》课件(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课程:心理学导论精品课程:心理学导论 第二节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实质 学习目的与要求学习目的与要求n n理解和掌握人类心理的实质、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兴奋产生的原理及传导特点、大脑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心理活动产生的基本方式。第二节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实质n一、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n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人的心理是人脑在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n二、客观现实是人心理内容的源泉n自然现实、人造现实、社会现实、机体状态三、心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n1、心理反映结果不具有唯一性n2、主观因素参与其中n实验四、心理与实践关系特殊n1、实践促进人心理发展n2、实践检验人心

2、理发展状况第二节 神经系统n一、反映是任何物质形态固有的特性一、反映是任何物质形态固有的特性n反映,即对影响作出回答的能力,是任何物质反映,即对影响作出回答的能力,是任何物质形态所具有的特性。例如,风力推动物体,物形态所具有的特性。例如,风力推动物体,物体发生位移;海浪冲击礁石,发出轰隆的声响;体发生位移;海浪冲击礁石,发出轰隆的声响;氢氧化合生成水;金属氧化生成锈等等,都是氢氧化合生成水;金属氧化生成锈等等,都是无生命物质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反映形无生命物质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反映形式。物质的进化不会停止,当有生命物质出现式。物质的进化不会停止,当有生命物质出现时,其反映形式也发生了

3、质的变化,产生了生时,其反映形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产生了生物的反映形式。在生命物质进化的一定阶段上物的反映形式。在生命物质进化的一定阶段上才产生心理这种新质的反映形式。才产生心理这种新质的反映形式。 n 现在大多数科学家相信,我们的地球大约在46亿年以前形成。开始形成的地球,温度极高。那时地球上既没有山,也没有水,只有光辐射和质子、中子、电子、中微子等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 n任何生命有机体都是有选择地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回答反应的,从而,表现出生命物质具有自我保存、自我调节的新特性。 二、感应性是一切生物的基本二、感应性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特性特性n据估计,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出现在35亿年前,也有人认为

4、可能出现在38亿年前。在生物进化的各个阶段上,所有生物都具有感应性这种基本特性。n所谓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或状态 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n例如单细胞原生物变形虫遇到细菌、藻类等营养物质,就伸出伪足将其裹入体内,经过一定的生化过程,同化为自己的组成部分;如果遇到有刺激,就缩回伪足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变形虫对不同刺激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活动,这样它才能同周围环境保持平衡,以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n植物的感应性明显地表现在对单向环境刺激所引起的定向运动上,这种反应方式称为向性。向日葵向着太阳旋转其花冠;绿色植物的枝叶趋向于阳光充裕的方向(向光性);根部趋向于地

5、心引力的方向(向地性),都是向性运动。向性有正负之分,凡反应方向朝着刺激来源的为正向性,离开刺激来源的为负向性。例如,植物的根有正向地性,向下生长;茎有负向地性,朝上生长。向性是植物自我保存、自我调节的生物反映形式。三、感受性三、感受性心理的反映形心理的反映形式式n在动物种系的演化进程中,由单细胞动物发展到多细胞动物。多细胞动物的机体结构逐步分化形成特殊的感受器、神经系统和效应器。这时,动物不仅对具有直接生物意义的外界影响产生反应,而且还能对原先是中性的、且具有信号意义的外界影响产生反应,这是一种比感应性更为高级的反映能力。例如,许多动物对声音具有反应能力。声音本身对动物的基本生活过程不会有任

6、何直接的影响,但它却预示着对动物有重要影响的刺激物如食物、配偶、敌害等即将来临。对信号刺激发生反映的能力,标志着动物心理反映形式的发生。n神经细胞首先在无脊椎动物的腔肠动物(如水熄、水母、海葵等)身上出现。但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呈散漫分布结成网状,没有一个占优势的神经中枢,故称为网状神经系统腔肠动物生活于水中,多数过着“定居”的生活,靠摄取周围的小生物为食,生活条件比较单纯。它对外界的影响以能以泛化的方式进行反应只要一处受刺激就全身收缩。腔肠动物还不能形成对信号刺激的稳定的反应。例如,用一张小纸片放到海葵身旁,它就会抓住纸片吞食下去;经过多次重复,海葵就不再会吞食纸片。但这种反应是短暂的,通常经

7、过3一4个小时就消失了。n一般认为,心理的起源要从环节动物算起,因为它们能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条件反射。环节动物(如角蜗虫、沙蚕、蚯蚓、蚂蝗等)的神经系统已发展出梯形神经系统。以蚯蚓为例,它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其活动范围比水生的腔肠动物要广泛、复杂。蚯蚓的梯形中枢神经系统的头部几节神经节集中为一个脑神经节(图2lB)。蚯蚓已能对信号刺激形成稳定的反应。用蚯蚓作爬T形迷津实验,若蚯蚓爬向右边便是出口,爬向左边就要遇到电击,经过120180次实验,蚯蚓学会了爬向右边不再爬向左边。在形成这种反应之后,把迷津的左右方向对调,即爬向右边就要遇到电击 只用65次实验,蚯蚓就学会了对新的信号刺激形成反应。n心理

8、反映形式产生以后,就构成动物种系演化水平的一个新标志和影响演化过程的一个新因素。随着动物演化阶梯的发展,动物心理也经历着从量变到质变的不同阶段。 四、动物心理的发展四、动物心理的发展nn动物心理的发展主要决定于神经系统的演动物心理的发展主要决定于神经系统的演化水平和其生活环境。动物适应日益复杂的生化水平和其生活环境。动物适应日益复杂的生活环境的过程,推动了神经系统及其机能的发活环境的过程,推动了神经系统及其机能的发展,神经系统的发展又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外界展,神经系统的发展又使动物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这样动物心理也就发展起来了。动物心环境。这样动物心理也就发展起来了。动物心理的发展使动物愈益适应

9、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理的发展使动物愈益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从而影响其身体结构的演变。这就是动物心理从而影响其身体结构的演变。这就是动物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动物心理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动物心理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通常把动物心理的发展区分为三又有阶段性。通常把动物心理的发展区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个基本阶段。(一)、感觉阶段(一)、感觉阶段无脊椎无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动物的心理发展n节肢动物(如蜈蚣、蜘蛛、蜜蜂等)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一门。其活动范围比任何其他无脊椎动物都要广泛、复杂。它们的神经系统是索状神经系统,不过其脑神经节比环节动物更趋集中(图2-1C)。节肢动物已经有了相

10、当发达和专门化的感觉器官。n例如,昆虫的头部有接受光刺激的单眼和复眼,能获得物体的复杂的镶嵌形象;其嗅觉器官生在触角上;味觉器官在口腔部分;触觉器官在触角、刚毛、触须、足上都有;在触角的基部、前腿的腹部或腹部有听觉器官。它们有相当发达的感觉机能例如,蜜蜂能辨别光谱中的四种颜色,即黄色、蓝绿色、蓝色和人看不见的紫外线;它具有对偏振光的感受性,并以此作为定向的工具。蚂蚁也能看见紫外线。蝴蝶是唯一能辨别红色的昆虫。昆虫能区别甜、咸、酸、苦、苍蝇的甜味感受性比人高20倍。蜜蜂对咸味和酸味比人更敏感,而对苦味感觉较差。在昆虫中有用声音来作为种内通讯手段的,例中,蟋蟀在交尾时期就是用声音来寻找配偶的。n昆

11、虫的行为以本能行为为主。它有许多复杂的本能行为。所谓本能行为,是指物种典型的、遗传的、刻板定型行为。昆虫有繁殖照料后代复杂本能行为。有一种细腰蜂产卵前要筑巢,先做一个泥洞,此后它便为将来的幼虫准备食物,捕获一种青虫的幼虫。它在捕获青虫时用尾刺在其腹部刺几下,使青虫麻痹不能活动(但井没有死)。细腰蜂把这种猎物带回洞中,把卵产在它身上,然后飞出洞外用泥将洞口封住,自己就飞走了。幼虫从卵孵化出来之后,便蚕食母蜂为其留下的既不腐烂又不能反抗的活食。吃完之后就长大了,经过蛹变化为成虫,咬开洞口,新生一代的细腰蜂就诞生了。到了一定的时候,新生一代的细腰蜂又会按照这种遗传巩固下来的,已编好程序的行为模式来繁

12、殖它的下一代。n(二二)、知觉阶段、知觉阶段灵长目以灵长目以下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下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 n脊椎动物有一个空心的背神经管(脊髓)位于脊椎骨中,而且还有真正的脑。它们的脑一般由大脑、间脑、中脑、延脑和小脑组成。发展水平更高的脊椎动物,其脑的高级部位大脑皮质也越发达(图23)。n由于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远比无脊椎动物发达,同时又具有各种完善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在适应极为多样化的环境中,它们除本能行为外,还有许多后天习得的行为。它们的行为灵活多样。它们中有的挥鳍击水,有的钻洞爬行,有的展翅高飞,有的疾足奔跑,有的攀援树木。它们的心理和行为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里先介绍鱼类、两栖类、鸟

13、类等低等脊椎动物的心理和行为发展特点。 n鱼类,是低等的脊椎动物,生活于水中。鱼脑的体积不大,大脑很不发达。小脑的大小与各种鱼类运动的活泼与否有关(图23A)。鱼类具有多种感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视觉、温度觉和振动觉)。鱼类的行为与昆虫的行为一样主要是借助于单一感觉控制的本能行为。但也开始表现出对刺激物的各种属性进行综合反应的能力。例如凶猛的鱼类在捕获猎物时,已开始表现出根据作用于它的刺激物的各种属性进行反应。实验证明,鱼类已经能够对光、声、颜色、物体的形状和滋味等信号形成条件联系但是这些联系的可塑性很差。n两栖类,是脊椎动物刚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的动物。从两栖类开始,动物的大脑半球已完全分

14、开,并且,开始出现了原脑皮,但还没有真正的大脑皮质(图23B)。两栖类动物的身体各部分比鱼类有了更多的分化。从它们捕获猎物的活动中,可以看出,它已能辨别物体的运动和形状。两栖类动物建立条件反射的能力与鱼类不相上下。n爬行类的大脑和小脑出现了真正的大脑皮质。n爬行类能辨别黑色和白色,能辨别用白色和黑色画的直条图片和横条图片,能辨别好几种颜色(西印度大晰蝎至少能辨别四种颜色)。爬行类的听觉比两栖类发达得多。它们能够对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低微声(如树叶的沙沙声、昆虫在草中的爬行声)发生反应。爬行类的行为方式极其多样。它们能适应于地面、地下、树上、水中的不同生活,能动、能走、能跑、能爬行、能爬树、能游泳,

15、还能从高向低由这个树枝飞到另一个树枝。爬行类的行为有不少是个体获得的经验。爬行类对它们的住所有联想式的记忆。例如,在一个实验中,乌龟经过几次试验就学会了在有四个死胡同的迷津中沿最短路线走通到窝里的出口。在最后一次试验中走通迷津的时间只有第1次试验的l60,即由35缩短为35”。在较复杂的有 6个死胡同的迷津中,乌龟经过 50天的试验后,走通时间缩短约23。n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身体构造最复杂、心理发展水平最高的动物。它们有高度发达、高度分化的脑(大脑皮质高度发达),高度特化、发达的感觉器官和高度灵活的运动器官,其前肢不只参与移动身体的动作,而且还适应于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挖掘、翻寻、撕断、抓破、

16、拉近、握取、持拿物体等等,因而,它们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生活环境,成为现存动物界中的优势动物。哺乳动物分布地区广泛,在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它们的感受器(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动党的、触觉的、味觉的)有了很大程度的特化发展。n犬类的嗅觉特别敏锐,能够嗅出酸类、盐类、奎宁等物质的1:104甚至l:106的溶液犬类的敏锐嗅觉常为人们在打猎、侦缉和保卫工作中广泛利用许多哺乳动物的听觉感受性比人类敏感得多。人的听觉范围是20一20,000 Hz的声音。小鼠能听到高达95,000Hz的声音,狗能听到大约50, 000Hz的声音,猫的听觉范围在6065,000Hz,黑猩猩的听觉能达到大约26,000或30

17、,000Hz,蝙蝠有高达120,000Hz的感受能力,海豚能反应150,000Hz的声音,海豹能听到水导声音180,000Hz,气导声音22,000Hz。许多夜间活动的哺乳动物缺乏颜色视觉。 n虽然从鱼到灵长类的所有脊椎动物都已证明有形状视觉。但低等脊椎动物的形状辨别是很不准确的,只有哺乳动物才真正具有形状知觉和深度知觉。此外,哺乳动物(如鼠、狗)还有相当发达的学习记忆能力。 实验表明,大白鼠经过训练能够辨别等边三角形和圆形。训练成功后,改用长方形、方形、十字形来代替圆形。它选择三角形的百分数仍很高。若改用其他形状的三角形代替圆形,经过练习,动物的正确辨别率也是高的。n这表明大白鼠对物体的形状

18、知觉已相当发达,但仍不及较高等的哺乳动物(如狗等)。狗的知觉更加完善。它们在黑色的背景上学会辨别白色图形一正方形和长方形纵长方形和横长方形以及三角形和圆形之后,无须任何新的训练,立刻能以同样的方式辨别出白色背景下的各种黑色图形,甚至轮廓不完全的图形。捕食动物(如猫、狼、虎)和被捕食动物(如免、鹿)都需要精确地判断距离,有较发达的深度知觉。总之,动物在进化系列中处的地位越高,个体习得的行为也愈多、愈复杂,并且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同一物种个体习得行为的个别差异逐渐比本能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更为显著。这在哺乳动物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三三)、思维萌芽阶段、思维萌芽阶段灵长灵长目动物的心理发展目动物的心

19、理发展n哺乳动物,特别是灵长目中的类人猿科,它们的脑无论在重量上、外形上和细微结构上,都接近于人脑。猩猩脑重300400克,大猩猩脑重400一500克,黑猩猩脑重 395400克。它们的重量几乎相当于人脑的 13。类人猿的大脑皮质有许多沟回,皮质细胞分层排列,投射区也比较精确。有研究表明。类人猿的脑和人脑在形态结构上有396个共同点。大脑的高度发达,是类人猿智能行为高度发展的物质基础。n类人猿智能行为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1)它们可以把某些习得的行为连贯起来,达到最后的目的。例如,黑猩猩可以把已经学会的行为用钥匙开门,用水灭火,堆叠木箱,在高处取食物联系起来:先用钥匙打开笼门,进入一个

20、有火焰挡住去路的过道,用水泼灭火之后,穿过此通道到达一个场地,用堆叠木箱的办法取得挂在高处的香蕉。不过黑猩猩使用工具仅限于它当时的目的,而不能作进一步的推论。 n(2)它们可以通过模仿来进行学习,但是它们通常不是模仿动作的结果,而是模仿动作本身。例如,黑猩猩校仿扫地时往往把垃圾从一个地方扫到另一个地方,而不会把垃圾打扫干净(个别经过特殊训练的例外)。又如,一只黑猩猩看到另只黑猩猩叠起箱子爬上箱项。取得天花板上的香蕉之后,它们会用箱子叠起来,并爬上箱上顶上,然而由于箱子不在食物的正下方所以仍不能取得食物。必须经过多次尝试一错误之后,它才习得正确的反应。 n(3)它们可以排除眼前刺激物的引诱而从事

21、有“长远”目的的活动这种行为是其他动物无法完成的。例如,一条饥饿的狗,看见笼子外面一块肉,总是不断扒抓笼子;它决不会从笼子后面开着的门出去,绕过笼子去取食。类人猿则不然,它能绕过笼子去开门取食。又如,如果把橘子放进细长的管子里,黑猩猩会用小棒把橘子从管子中推出去,再从管子的另一端取得橘子。n(4)可以利用类人猿的好奇心作为奖赏,使它们进行学习。例如,可以让它看打开一个有趣的盒子作为奖赏,使黑猩猩学会刷牙、投球、扫地等行为。 n(5)它们不仅能利用现成的工具,在需要的时候还能对工具进行一定的“加工”,使之变成合用的工具。古多尔(Goodalll,1968)观察到黑猩猩在野外用工具去获取食物的情况

22、。黑猩猩先用食指或拇指从一个通道的人口刮去一层薄土,然后用一根草根、细枝或蔓藤小心地插入白蚁穴以获取白蚁为食。如果树枝太长,它就将其折断成为合适的长度。如果树条侧枝妨碍插入蚁穴,它就将侧枝拆掉。但是它们从来不会保存“造”出来的工具。 n(6)它们在争斗中也会使用工具。大猩猩、猩猩和长臂猿都会折下树枝或果实把它们投向陌生人或入侵者(争胜行为)。有人在野外拍摄到一群黑猩猩用棍子和树枝鞭打一只实验用的头部能左右摆动的机械豹(Kortlandt,et al,1965)。n(7)它们还表现出一定的语言能力。教黑猩猩学习语言,从50年代以来主要有三次大的尝试(专栏21),并引发了有关类人猿语言学习能力及动

23、物相对与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广泛的争议 第三节、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结构一、神经元的结构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机能单位。它的主要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每个神经元在结构上是独立的。一个神经元的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相接触,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在神经元之间,神经冲动的传导是通过突触而实现的。二、神经冲动的传导二、神经冲动的传导n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膜的表面任何两点都是等电位的。但膜内外存在着电位差:膜外为正、膜内为负,这种电位差叫静息电位或膜电位,习惯上也称为极化。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得膜内、外这种电位差进一步扩大,便称为超级化。神经细胞静息时膜内

24、的电位为-70-90毫伏。n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降低,膜内电位升高,于是膜内外的电位差减少,这种状态称为去极化。 n去极化继续迅速发展,不但使膜内外原有的电位差消失,而且进一步出现了膜电位的逆转即内正外负,这种状态称为反极化。这时,膜内电位可由静息时的-70-90毫伏升高到+30毫伏,电位升高的幅度约110毫伏。由去极化和反极化发生的电位变化是动作电位的上升相。此后,膜内电位迅速回降并逐渐恢复至静息水平,即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复极化,是动作电位的下降相。神经动作电位的上升相和下降相的变化均极迅速,历时仅约05毫秒,波形锐利,故称为锋电位(图34)。在锋电

25、位之后,还会紧接着出现一个兴奋性极低的不应期,此时,任何强大的刺激都不能引起该组织的再次兴奋。锋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代表,是兴奋的客观指标。神经纤维发生的兴奋可沿着神经纤维传导,并可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或它所支配的效应器官,引起相应的反应。生理学上把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称为神经冲动。 n神经冲动传导的本质,就是神经纤维膜所产生锋电位的依次传布。其过程大致如下:当神经纤维某一部分受刺激而兴奋时,这部分膜外电位暂时较负,膜内电位较正,而邻近处于静息状态的膜则仍是外正内负。这样,在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存在着电位差,出现局部电流。此电流方向在膜外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

26、部位,形成局部回路(图34)。这一局部电流,降低了邻近静息部分的膜电位,使它发生去极化,出现锋电位。紧接着,这个新的兴奋部位又可通过局部电流再刺激它相邻部位的膜,产生锋电位。如此依次进行,就是冲动的传导(即去极化波的传导)。 三、神经元的联系三、神经元的联系 n(一)突触n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是相互接触,而无细胞质的沟通。其接触部位称为突触。内含有神经递质。n 每一个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表面,都附着有许多来自不同神经元轴突末梢小体。这些突触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有的是兴奋性突触,即突触前神经末梢兴奋,释放兴奋性神经介质,如乙酞胆碱、5一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有的为抑制性突触,即突触前神经末梢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介质,如卜氨基丁酸、甘氨酸、多巴胺等,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