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与贸易》PPT课件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78860068 上传时间:2024-08-25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20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金融与贸易》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国际金融与贸易》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国际金融与贸易》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国际金融与贸易》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国际金融与贸易》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金融与贸易》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金融与贸易》PPT课件(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Ch.1 导论什么是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特点 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际经济学的发展概况 什么是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是以国际经济交易(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学科。它运用一般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工具,研究国际货物(Goods)、服务(Services)和资产(Assets)交易及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国际经济学的特点 与一般经济学(微宏观经济学)相比,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两个两个明显的特点:1国际交易不同于国内交易国际交易不同于国内交易。一般认为,生产要素在国内的流动性高于其在国际之间的流动性。2国际经济关系发生在具有

2、独立主权独立主权的不同经济实体之间,与之相联系,就产生了不同的疆界和不同的货币不同的疆界和不同的货币。不同疆界的存在,产生了对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限制,而这在一国内是不存在的;不同的货币通过汇率随时间的变动,产生了相对价格随时间变动的复杂性,而这在一国之内同样是不存在的。在政策制定上,一国政策的制定往往考虑的只是本国的国民福利和稳定而非世界的福利和稳定。不同国家之间的政策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这就会导致在某个国家是最优的政策选择,从世界范围来看则往往是非最佳的政策选择。例如,最优关税(Optimal Tariff)的征收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关税大战。经济体之间的相互连系使得一国的经济政策,如财

3、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不仅会影响本国的资源配置,而且还会对其他国家的资源配置造成外溢效应。因此,在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的背景下,一国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就必须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这就比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制定政策要复杂得多。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区分为实物经济实物经济(Real Economy)方面和货币货币经济经济(Monetary Economy)方面两个部分。1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实物经济实物经济方面,也称国际微观微观经济学(International Microeconomics)或国际贸易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它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和国

4、际要素流动,包括影响国际贸易和国际要素流动的主要因素,贸易和要素流动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以及福利的影响,国家经济政策对贸易和要素流动的影响等。国际经济学的国际贸易部分通常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Trade Theory)和贸易政贸易政策策(Trade Policy)两个部分,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它以单个国家为基本分析单位,研究单个商品的相对价格及其决定,这与微观经济学非常相似。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贸易的基础贸易的基础(The Basis for Trade)、贸易的模式贸易的模式(The Patterns of Trade)以及贸易的利益贸易的利益(The Gains from Trad

5、e)。国际贸易政策考察贸易限制的措施及其影响,贸易保护的原因和效果。2国际经济学研究的货币经济货币经济方面,也称国际宏观宏观经济学(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s)或国际金融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它主要研究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及其调整过程,包括外汇市场和汇率决定,国际收支及其在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调整过程等。国际经济学的国际金融部分则包括汇率和外汇市场,国际收支及其调整等内容。它涉及货币和总收支,收入水平和价格指数等宏观经济变量,这与宏观经济学非常相似。外汇市场探讨一国货币与它国货币相交换的框架及汇率的决定;

6、国际收支用以测度一国与外部世界交易的总收入和总支出及其平衡;国际收支调整研究在不同汇率和国际货币制度下,一国国际收支失衡调整过程及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国际经济学的发展概况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1)1重商主义者重商主义者以其错误的财富观为基础,推论出“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21776年,亚当亚当斯密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The Welth of Nations)中,系统阐述了分工和自由经济的观点,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和贸易观,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31817年,

7、大卫大卫李嘉图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理论,正确地提出和论证了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确立了其后贸易理论发展的方向。后来的学者都将国际贸易研究的重点放在比较优势原理上,不断探索决定比较优势的各种因素。4穆勒(穆勒(J.S.Mill)、马歇尔()、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和艾奇沃思()和艾奇沃思(F.Y.Edgeworth )等,集中研究了贸易条

8、件的决定问题。51919年,赫克歇尔(赫克歇尔(E.F.Heckscher)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一文中,首先论述了各国要素禀赋构成与贸易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贸易对各国收入分配的影响,提出了要素禀赋差异是决定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的观点。其后,他的学生俄林(俄林(Bertil Ohlin)在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中,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了赫克歇尔的要素禀赋理论。因而后来人们又称要要素禀赋

9、理论素禀赋理论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eckscher-Ohlin Theory,简称HO理论)。61936年,哈伯勒(哈伯勒(G.Haberler)在国际贸易理论(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一书中,用机会成本理论(机会成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解释了比较优势原理,在贸易理论的模型化方面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此外,勒纳(勒纳(A.P.Lerner)、里昂惕夫()、里昂惕夫(W.Leontief)、米德()、米德(J.E.Meade)、萨)、萨缪尔逊(缪尔逊(P.A.Samuelson)等人将一般均衡分析的新古典模型与赫克歇尔和俄林的

10、要素禀赋理论融)等人将一般均衡分析的新古典模型与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为一体,最终形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可以说,这一标准化的贸易模型,就是新古典学派一新古典学派一般均衡理论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具体应用般均衡理论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具体应用。71951年,里昂惕夫里昂惕夫首次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HO理论进行了经验检验,发现美国作为世界上资本最丰富的国家,其出口部门是劳动密集型的,而进口替代部门则是资本密集型的,这就与HO理论预测的贸易模式相反,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820世纪70年

11、代末80年代初,以克鲁格曼(克鲁格曼(P.R.Krugman)和赫尔普曼()和赫尔普曼(E.Help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新贸易理论认为,除要素禀赋除要素禀赋差异外,规模经济亦是国际贸易的原因和贸易利益的另一个独立决定因素差异外,规模经济亦是国际贸易的原因和贸易利益的另一个独立决定因素。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2) 新贸易理论的出现有两大渊源:新贸易理论的出现有两大渊源: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即发生在同一产业类别中的双向贸易(Two-way Trade),已成为主流。格鲁珀

12、(格鲁珀(H.G.Grubel)和劳)和劳埃德(埃德(P.J.Lloyd)在1975年还构造了一种测量产业内贸易密集度的指数方法,用于测算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GL产业内贸易指数,与B.Balassa提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略有不同。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产业组织理论出现了一次大的突破,特别是博弈论博弈论方法被引入到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中之后,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主要是针对寡头市场)厂商行为的描述与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78年,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在其博士论文收益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13、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中,首次将迪克西特(A.Dixit)和斯蒂格利茨(J.Stiglitz)两人所共同提出的将差异产品和(内部)规模经济考虑在内的垄断竞争模型(该模型又称“新张伯伦模型”)推广到开放经济条件下,从模型上首次证明了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另一起因,以及差异性产品决定了贸易形态为产业内贸易。新贸易理论除了都强调规模经济的作用这一共同点外,并未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3) 有三种类型的新贸易理论模型三种类型的新贸易理论模型:由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等人在垄断竞争模型垄断竞争模型基础上提出的新贸易理论模型。

14、由布兰德(布兰德(A.Brander)和斯潘瑟()和斯潘瑟(B.J.Spencer)在寡头垄断模型寡头垄断模型基础上提出的新贸易理论模型,该模型不仅阐述了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决定作用,而且还指出了在同质产品条件下,因厂商的非合作行为也会产生产业内贸易。“相互倾销”便是其中的一个特例。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围绕着垄断利润,不仅厂商之间,而且政府之间也可能发生争夺垄断利润的博弈行为。因此,该理论模型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发众多争论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便是基于这一思想提出的。由埃塞尔(埃塞尔(W.Ethiar)最早提出的外部经济模型外部经济模型。该理论模型不仅指出外部规模经济在国际贸

15、易中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该模型还指出了国际分工格局对贸易利益不平衡性的影响,即不同的国际分工格局对参与贸易的各方的经济发展有不同的影响。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替代了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从解释对象解释对象上看,两种理论分别解释不同的贸易现象。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主要解释产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现象;而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则主要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从理论基础理论基础上看,新贸易理新贸易理论论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强调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性差异市场结构和竞

16、争性差异;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则以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以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为前提,强调国家之间在要要素禀赋上的差异性素禀赋上的差异性。两派的观点不仅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相反实际上表现出一种互补性,两者共同丰富和完善了贸易理论。 国国际贸易基易基础的决定因素的决定因素供给方面要素禀赋(新古典理论)技术 要素生产率(古典理论) 规模经济(新贸易理论)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同质产品(古典和新古典)不完全竞争、差异产品(新贸易理论)需求方面偏好收入分配贸易的基础图11 贸易的基础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1)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一直是围绕“外部平衡”(External Balance)这个十分

17、重要的问题展开的。从古典贸易理论起,贸易平衡一直是贸易理论的一个前提条件。因为贸易理论不考虑货币因素,国际贸易理论所探讨的是在贸易平衡条件下(或物物交换条件下)的贸易商品相对价格问题,即纯易货贸易条件(The Barter Terms of Trade)问题。但在现实中,国际贸易是以货币为媒介而进行的,因而贸易不平衡现象是一种常态。11720年,伊萨克杰瓦伊斯(Issac Gervaise)首次提出了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21752年,大卫大卫休谟(休谟(David Hume)在论贸易差额一文中,论证了著名的“物价物价铸币铸币流动机制流动机制”(

18、Price-Specie-Flow Mechanism)。休谟从货币数量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在金币本位制条件下,可以通过货币贵金额的输出输入来完全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即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可以通过市场的力量自动恢复平衡,而不需要外部的人为干预。3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隔期间,为取得外部平衡,许多国家对浮动汇率和直接控制国际收支进行了广泛的实验。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2) 4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这种国际货币制度安排的确立和发展,对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战之后,凯恩斯主义的流行,也在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

19、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考虑到与固定汇率制相联系的物价水平和工资粘性(Sticky Price and Monetary Wage),在20世纪4050年代,很多研究文献放弃了古典模型核心的价格调整学说,转而寻求通过收入或就业的变动来调整外部平衡。凯恩斯的乘数理论凯恩斯的乘数理论(Multiplier Theory)说明了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强调收入作用的外部调整学说,有着重大的缺陷,它基本上排除了资本流动的可能性,与古典学说一样,仍然只关注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调整。这种缺陷,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有所改观。520世纪60年代初期,蒙代尔(蒙代尔(

20、R.Mundell)在其一系列论文中,更新了国际收支调整的传统观点。在蒙代尔模型中,货币政策被放到了国际收支调整的首要位置,国际资本流动占据了国际收支的重要地位。他提出,当内部平衡(Internal Balance)与外部平衡目标发生冲突时,由于资本流动性的存在,使得在固定汇率制条件下,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引起资本流出,而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引起资本流入,这样,借助于针对外部平衡的货币政策和针对内部平衡的财政政策这两个独立的政策工具,就能够同时达成内外平衡的目标,从而解决了固定汇率制条件下政策选择的两难问题。这种把货币政策分配给外部平衡,而把财政政策分配给内部平衡的观点,被称为“蒙代尔分配法则

21、”(Mundell Assignment Rule)。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3) 61960年,特里芬(特里芬(Robert Triffin)在黄金与美元危机(Gold and Dollar Crisis,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1960)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特里芬难题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特里芬认为,作为作为储备资产的关键货币(储备资产的关键货币(Key Currency)在其充足供应与信心力)在其充足供应与信心力(Confidence)之间是存在矛盾的)之间是存在矛盾的。 7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

22、崩溃之后,一大批经济学家主张实行浮动实行浮动汇率制汇率制。浮动汇率制的倡导者的基本论点是,浮动汇率可以使政府免受国际收支的限制,并允许政府不需要运用货币政策去被动地稳定汇率,从而获得利用货币政策工具的主动权,同时浮动汇率也象一堵防火墙,把国内经济与外界隔离开来,使国内经济免受外界因素的冲击。820世纪70年代,货币主义货币主义的兴起,产生了一些极有价值的开放经济动态模型。其中,比古典货币数量论更进一步的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方法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方法,强调实际平衡效果和长期的国际收支平衡;资产组合平衡(资产组合平衡(Portfolio-Balance)模型)模型则阐明了货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了财富

23、积累中资产的存量和流量之间的区别,并吸收了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ncy)理论的一些基本思想。920世纪80年代,借助于储蓄和投资理论中的跨时跨时(Intertemporary)分析方法)分析方法,对开放经济动态变化过程的分析已变得日益普遍。除了外部平衡这一国际金融理论的核心问题外,国际金融理论在汇率决定理论和汇率制度研究方面,也有极为丰富的理论进展。 外贸依存度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外贸依存度是衡量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中重要性程度的指标,它以一国进出口总值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表示。即: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 = + GDP(亿元)X(亿

24、元)M(亿元)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外贸依存度(%)19794038.2211.7242.95.246.0211.2619804517.8271.2298.86.006.6112.6119814862.4367.6367.77.567.5615.1219825294.7413.8357.57.826.7514.5719835934.5438.3421.87.397.1014.4919847171.0580.5620.58.108.6516.7519858964.6808.91257.89.0214.0323.05198610202.21082.11498.310.6114.6925.

25、30198711962.51470.01614.212.2913.4925.78198814928.31766.72055.111.8313.7725.60198916909.21956.02199.911.5713.0124.58199018547.92985.82574.316.1014.7930.89199121617.83827.13398.717.7015.7233.42199226638.14676.34443.317.5516.6834.23199334634.45284.85986.215.2617.2832.54199446759.410421.89960.122.2921.

26、3043.59199558478.112451.011047.721.2918.8940.18199667884.612576.411557.418.5317.0335.56199774462.615160.711806.520.3615.8636.22199878345.215231.611626.119.4414.8434.28199981910.916159.813736.519.7316.7736.5020008940420608.818615.823.0520.8243.8720011096552661(8.2770)2436(8.2770)20.0818.3938.47200212

27、03333256(8.2770)2952(8.2770)22.4020.3142.7120031358234382(8.2770)4128(8.2770)26.7025.1651.8620041598785933(8.2768)5614(8.2768)30.7129.0659.7720051823217620(8.10)6601(8.10)33.8529.3363.182006211923.59689.4(7.995)7914.6(7.995)37.4732.1069.572007257305.612177.8(7.995)9559.5(7.995)37.4732.1069.572008300670.014285.5(7.995)11330.9(7.995)37.4732.1069.57表11 中国19792000年外贸依存度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