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古文阅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三峡对比阅读阅读下面 甲 、 乙 两个文言选段,作 6-9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喊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 三峡 )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 I I , 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
2、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 入蜀记 ) 注释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翳:遮盖,这里指云。6 .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 分)沿溯阻箪。 绝: 吸王命急宣。 或:不以穿也。 疾: 然十二峰者不可善见。悉:7 .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4 分)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8 . 甲 乙 两文都写到“ 山” ,两文段所写的“ 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4 分)9 . 甲 乙 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3、。(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广,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 轼 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王,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 宏 道 西湖游记8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月色入广。户: 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卷无与为乐者。念: 背在朝日始出。皆: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庭下积
4、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译文: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5、_ _ _10 .这两段文字都写了 “ 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分)11 . 甲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 著 五柳先生传曰: 环
6、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 节 选 自 晋书) 注 适:满足。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畜:同 “ 蓄二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2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2分)渔人甚号之( ) 阡陌金旭( ) 颖 脱 不 粤 ( )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籁 ( )25 . 请从 乙 文中摘录出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
7、子。(1分)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26 .从 乙 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 却 “ 抚而和之” 。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8、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27 . 翻译下列句子。(4分)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译: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译:_ _ _ _ _ _ _
9、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3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 奏:阅. 府库甲兵,远胜隋世。 上曰:“
10、 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 甲兵岂不足邪! 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 ( 选自 资治通鉴)( 注 )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阅:查看。上:指唐太宗。炀帝:指隋炀帝。乂(y i ):安定。9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 文 村 中 人 来 到 桃 花 源 的 原 因 是 ;乙文唐太宗 论 述 治 国 更 需 重 视 民 生 时 举 的 事 例 是 。( 2分)10 .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攀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承 绝境:调不可缺 诚:孕亡天下 卒:11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
11、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12 .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陋室铭对比阅读三 .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 成1 4 1 7题( 1 4分 )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刘禹锡 陋室铭 ) 乙 孔子曰:“ 吾死之后,则商0 3也 日 益 , 赐 也 日 损 曾 子 曰 :“ 何谓也?”子曰:“ 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
12、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 ”故曰:“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 选自王肃 孔子家语 ) 注释 “ 商 ”和 下 文 的 “ 赐 ”皆为孔子弟子。益:长进。损:减损。贤己者 :比自己贤良的人。说:谈论。视:看, 比照。化:融和。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1 4 . 解樗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 3分)谈笑有涉假无案牍之芳形星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1 5 .在 古汉语词典 中, “日” 字有以下几个义项。 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震道令 乙段
13、“ 则商也日益” 一句 中 的 “日”字。( 只需填序号)( 2分 )日:A.太阳 B.白天 C.日子 D .每天,一天天地1 6 . 将下列句子蒯博成现代汉语:( 4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1 7 . 简答题:( 5分)( D 乙 段 中 的 “ 芝兰之室” ,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 甲 段 中 的 “ 陋室”以及文中提 到 的 “”和都称得上是“ 芝兰之室” 。( 2分 )( 2 ) 甲 段 “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乙 段 ” 不知其人,视其友” 、“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 交朋友”的话题。在 “ 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
14、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3分 )6 .断有时快全,都 ( 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 分)7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4分,每 句 2 分,不要求文字一致,意思正确,无语病即可)8 . 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 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 4分,各 2分)9 . 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3分,只答出“ 热爱”或只答出“ 赞美” 一方面内容的得2 分)1 4 . ( 3 分)每个解释1 分。酌情给分。博学的人 使身体劳累 所以,因此1 5
15、 . ( 2 分)D1 6. ( 4分)每句2分。酌情给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 是 我 ( 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商喜欢和比自己贤良的人相处,赐喜欢评论不如自己的人。1 7 ( 1 ) ( 2分)各 1 分。出现错别字不得分。诸 葛 庐 ( 南阳诸葛庐) 子 云 亭 ( 西蜀子云亭)( 2 ) ( 3分)答题要求:内容上扣住“ 交朋友”的话题,从正、反面谈皆可,要结合文段内容;语言表达清楚流畅。内容2分,语 言 1 分。脱离文段泛泛而谈者最多得2分。参考答案:8 、门 评分:每小题1 分,共 2分。意思对即可。9、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
16、的藻、荐。这种心得乐趣只能于山中隐逸的僧侣闲游的人共享又怎么能和俗世中人一起谈论。 评分:每小题2分,共 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1 0 、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 朝 H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答案:2 4 . 对感到惊异交错相通 束 缚 ,约束 停止( 2分)2 5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1 分)2 6 . 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 1分) 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 自得其乐的性格。( 意对即可)( 2 分)2 7 . 老人和
17、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帮帮你)可 回 忆 治水必躬亲 、 捕蛇者说 、 岳阳楼记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答案:1 0 . ( 1 )同 “ 邀” ,邀请 ( 2 )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 3 )确实 ( 4 )终于1 1 . ( 1 )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 )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 或盔甲兵器) 。1 2 .示 例 1 :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 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 “ 苛政猛于虎” 。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示 例 2 :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
18、百姓安居乐 I 匕 治水必躬亲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赏析】这 首 李 白 的 送友人, 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佳作。诗一开头便展现了 - 幅寥廓秀丽的山水画卷:“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外, 绕城的河水像一条白练汩汩东流。“ 青山”对 “白水” ,“ 北郭”对 “ 东城” ,对偶工丽,色彩鲜明;山“ 横 ” 、水 “ 绕 ” ,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就在这秀丽的青山秀水之间,友人将要上路远行了。诗人与友人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 已经到了城外, 依然难舍难分。中间两联, 直抒离别的深情。“
19、此 地 - 为 别 , 孤蓬万里征” ,是说从这里分别之后, 友人就将像孤独的蓬草那样随风而转, 飘摇万里之外。怎不叫人牵挂!这一联是流水对,有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上句想象友人旅途中飘零之感,下句抒写别后故人相思之情。这一联对仗十分工整,“ 浮云”对 “ 落日”,“ 游子意”对“ 故人情”, 渲染出浓郁的离别氛围,却点到即止,毫无缠绵俳恻的哀伤情调。尾 联 “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送君千里, 终须一别,就在这时,两匹马仿佛也善解人意, 不愿分离, 昂首向天, 萧萧长鸣, 似有无限深情。班马,是离别的马。马犹如此, 人何以堪!直到友
20、人走远了,马的悲鸣声, 似乎仍在空中回荡, 长留在诗人心中,也伴送着友人的万里行程。李白这首送别诗写得情深意切, 却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而自然流畅。青山、白水、浮云、落日, 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 一个“ 悲” 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 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 “ 秋II似春朝” ,一 个 “ 春 ”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 与 前 句 的 “ 寂寥”
21、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 “ 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 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泗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尾句,“ 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 有 “ 鳏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 一幅“ 秋II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
22、唐诗之中也不多见。赏析一 :这首诗是由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梅尧臣是宋诗开山祖师,首联: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的心情,颔联: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说明诗人当时被路高迷糊了的优雅心情,颈联:霜落了下来,隐隐约约好象看见熊在上树,鹿在喝水,独特的视觉感受,让读者如临其境。尾联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这首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开头一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第二
23、句交代喜爱的原因:“ 千山高复低” 。按常理,应 该 是 “ 千山高复低”的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 ,现在倒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第二联第徇 便 承 “ 千山”写 “ 好峰随处改” 。“ 好峰”便 是 “ 千山” ;“ 随处改” ,到处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态,便 是 “ 高复低”的具体化。第四句扣题目“ 山行” ,写独个儿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当然也通过“ 幽径”写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开拓了山野的境界。第三联两句通过“ 熊升树” 、“ 鹿饮溪”进 步写山野景物,点明了山行的节令:“ 霜落” 。如 果 说 “ 千山高复低”是相对的静态景物的话,这两句则是专写动态景物。所以中间两联四句收到了动静相衬的效果。最后两句写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里?在遥远的白云只外,因为听到了一声鸡鸣。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 “ 野 情” 。另外,诗境的揭示与开拓也留给人不尽的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