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司汤达红与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四讲司汤达红与黑(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四讲:第十四讲:司汤达的红与司汤达的红与黑黑 o司汤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揭露了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复杂的阶级矛盾,表现出鲜明的进步思想倾向,开辟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道路。o亨利贝尔,米兰人,写作过,恋爱过,生活过。一、司汤达的生平与创作概况一、司汤达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o司汤达(17831842)原名亨利贝尔,生于格朗诺布城一个律师家庭。o1800年,司汤达进入拿破仑任第一总裁的军政部任职。1806年,他随“帝国大军”转战欧陆,曾目睹莫斯科在大火中化为灰烬,亲身体验到从莫斯科的混乱溃退。追随拿破仑十余年的军旅生活体验,日后成了他创作的重要基础和源泉。o司汤达自
2、1814年开始写作。 o他一生的重要作品包括:论著论爱情(1822);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25);长篇小说阿尔芒斯(1827);长篇小说红与黑(1830);长篇小说吕西安娄凡(红与白,1834年创作,1894年出版);长篇小说巴马修道院(1839);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遗事(1839) o论爱情是司汤达的重要论著。在论爱情中,司汤达把爱情分为“激情爱”、“欣赏爱”、“肉体爱”和“虚荣爱”4种。他最欣赏“激情爱”,认为这种爱“包含伟大的牺牲,存在于神秘的气氛中,永远与不幸为邻”。司汤达作品中的爱情故事,基本上是按上述观点创作的。o司汤达崇拜“热情”。他说:o伟大的热情能战胜一切。因此,我
3、可以说,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转引自张英伦:) o拉辛与莎士比亚是司汤大的重要美学论著。司汤达反对那些在拉辛与莎士比亚这两位伟大的诗人死去百年后仍然“惯于模仿他们,而不去睁开眼睛观察和模拟自然”的古典主义者,认为艺术地反映当代生活是新文学的任务。他指出:“一切伟大作家都是他们时代的浪漫主义者,表现他们时代的真实的东西,因此感动他们同时代的人。”o学术界一般认为,司汤达所说的“浪漫主义”,其实就是以后被称为“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据此,拉辛与莎士比亚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篇美学宣言。o作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司汤达的小说创作,其基本主题是“爱情”“政
4、治”;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是描写“政治”的背景中的“爱情”。因此,有评论说司汤达的红与黑等作品是“政治小说”。o长篇小说红与黑是他的代表作。二、两起普通的情杀案:红与黑二、两起普通的情杀案:红与黑的题材的题材o1828年10月,司汤达在法院公报上读到关于一起谋杀案的报道:格勒诺布尔神学院的青年学生安托万贝尔德在一个律师家当家庭教师,勾引了学生的母亲;事情败露后,他逃到一个贵族家,还是当家庭教师,又把这家人的女儿诱奸了。一个女仆揭发了他的丑事。他被神学院开除了,绝望之下,他来到律师夫人每天必去的教堂,向她开了两枪,然后举枪自杀。o不久,司汤达又读到一则消息:一个叫拉法格的巴黎木匠,因为妒忌,杀死了
5、自己的高门第的情人。 o社会好像一根竹竿,分成若干节。一个人的伟大事业,就是爬上比他自己的阶级更高的阶级去,而上面那个阶级则利用一切力量阻止他爬上去。三、两种政治力量的对立:红与黑三、两种政治力量的对立:红与黑题名的含义题名的含义o小说的书名红与黑究竟应该作何解释呢?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红”指红色的军装,“黑”指教士的黑袍。也有人认为,“红”是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黑”是对卑鄙可憎的复辟时代的概括。 o在吕西安娄凡的手稿中,司汤达写道:o红与白,或者蓝与白,为了使人联想起红与黑,并且给记者们一个启示:“红”,共和党人吕西安。“白”,保王党少女夏斯特莱。o司汤达关于“红”与“白”
6、的解释,与服装无涉,而是根据两位主人公政治思想的对立,或者说两种政治力量的对立。据此,我们可以说,红与黑中的“红”指小资产阶级叛逆者于连,“黑”指包括反动教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暗势力。 四、于连攀附上流社会四部曲:红四、于连攀附上流社会四部曲:红与黑的情节与人物与黑的情节与人物 o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索黑尔是富有“热情”和“毅力” 的平民奋斗者的典型。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具有为出人头地而敢于冒险的英雄主义精神。 o于连的性格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维立叶尔城德瑞那市长家贝尚松神学院巴黎德拉木尔侯爵府监狱),大致经历了一个反抗妥协失败觉醒的过程;而上述四个生存环境的改变,自然形成
7、了于连攀附上流社会的四个阶段,或者称为“四部曲”。 1.到维立叶尔城德到维立叶尔城德瑞那市长家做家瑞那市长家做家庭教师:于连攀附上流社会第一部曲庭教师:于连攀附上流社会第一部曲 o最心爱的书是卢梭的忏悔录、伏尔泰的著作以及拿破仑的圣爱伦岛回忆录、出征公报节略 o他背熟了一部拉丁文新约全书和墨士德的教皇传,作为他向上爬的敲门砖 o强烈的平民意识,使于连对等级界限十分敏感,因此在谈条件时他最关心的是同谁在一起吃饭。o他不但自尊心强,而且还本能地憎恨富人,对庸俗无能的德瑞那市长抱鄙视态度。 o于连的平民意识甚至在同德瑞那夫人的关系上也有所表现。他最初的动机是征服德瑞那夫人,以报复贵族的傲慢。在他的行
8、为及使用的手段方面看,他没有道德感,有的却是孤注一掷的勇气。o此一阶段,于连性格中的反抗性占主导方面。 2.到贝尚松神学院学习:于连攀附上到贝尚松神学院学习:于连攀附上流社会第二部曲流社会第二部曲 o于连与德瑞那夫人的暧昧关系暴露后,于连离开了市长家。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愿望,使于连毅然排除了两条“平庸之路”:一条是,与女仆爱莉莎结婚,过一种小康生活;另一条是,同朋友一起经营木材生意,以发财致富。 o贝尚松神学院阴森可怕。修道者多是些阴险、虚伪和追名逐利之徒,彼此间尔虞我诈,从事监视和告密的勾当。o为了向上爬,他尽力掩藏自己的真实思想,装扮成最虔诚最守教规的修道者。他成了一个虚伪的人。o在此,他得
9、到院长彼拉神父的赏识,因此而卷进教派斗争。o此阶段于连性格中的反抗性减弱,妥协一面占了上风 3.到巴黎德到巴黎德拉拉木尔侯爵府做私人木尔侯爵府做私人秘书:于连攀附上流社会第三部曲秘书:于连攀附上流社会第三部曲o于连是带着一种“深深的怀疑和不信任”来到巴黎的。他把巴黎称为“阴谋和伪善的中心”。在充满敌意的上流社会里周旋,使于连变得格外警觉。他时刻想到自己是一个平民。他用轻蔑回答轻蔑,用虚伪抗击虚伪,以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与此同时,他则静待爬上去的良好时机。 o他参加了保王党的阴谋黑会,并且遵照侯爵的指示,会后把秘密情报成功地送到了国外。对于侯爵的嘉奖,他感恩戴德,决心“遵照给我勋章的政府的意
10、旨而行动” o与侯爵女儿玛特尔的恋爱,也是为了实现他向上爬、迅速出人头地的目的。 4.因杀人而被判处死刑:于连攀附上因杀人而被判处死刑:于连攀附上流社会第四部曲流社会第四部曲o于连赶回了维立叶尔城,对德瑞那夫人开了两枪。他进入了监狱。o枪击德瑞那夫人,是于连在出人头地的美梦破灭之后,平民意识受到激发的情况下的绝望的反抗举动。 o监狱生活,使于连从沉迷中苏醒,反省自己的生活道路,恢复了平民的阶级意识,认识到他所走的道路的虚妄和痛苦。 o于连所面对的社会是:波旁王朝统治下的法国社会扼杀着一切生机,不允许平民不满贫贱的阶级地位而谋求改变;贵族阶级为了维护世袭的统治,更是严厉地禁止平民越过封建等级制度
11、的界限。因此,于连的敌人是乐于看到他的垮台的,他的失败是必然的。o反省使于连变得清醒。他丢掉幻想,拒绝上诉,宁愿引颈受戮。 o反省使于连变得清醒。他丢掉幻想,拒绝上诉,宁愿引颈受戮。如同匡兴、陈惇主编外国文学所指出的那样:o由于统治阶级拒绝一个平民有分享其权力的权利,所以于连最后仍以一个反抗者的身份而告终。o他在法庭上慷慨陈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平民阶级地位。他说:他的犯罪并不在于开枪,而在于要突破等级制度;他之所以要被审判,是统治阶级借他来o惩戒一般青年出身微贱,为贫困所困厄,可是碰上运气,稍受教育,而敢混迹于富贵人所谓的高等社会里的青年。o于连看清了整个社会充满伪善和欺诈,毫无真理可言。他
12、愤怒地喊:o我爱真理!但真理在那里?到处都是伪善,至少也是欺诈,甚至最有德性、最伟大的人也不例外。o应该指出,于连对于使他这样的平民被剥夺了上升机会的现存制度是不满的,他本能地对之进行了反抗。但是,他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的,他主要谋求个人的出路,追求个人的飞升。因此,其性格便自然具有软弱的一面。正是这性格的软弱,导致了他常常与统治阶级妥协,为实现自己的美梦而甘愿成为统治阶级手中的工具。 o于连形象具有典型意义。匡兴、陈惇主编外国文学指出:o于连是波旁王朝时期无权和受压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他的爱憎、追求和最后失败的命运,对于这一时期被排斥于政权之外的中下层资产阶级青年是典型的。五、政
13、治色彩五、政治色彩/心理分析心理分析/明晰的结构:明晰的结构:红与黑的艺术特色红与黑的艺术特色o红与黑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批判现实主义杰作,在艺术上表现出十分鲜明的特色:1.反映出时代的本质特征,具有鲜明反映出时代的本质特征,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的政治色彩。o作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与司汤达其他作品一样,红与黑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被称为“政治小说”。o红与黑通过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揭露了王政复辟时期封建贵族、天主教会和资产阶级各种势力的反动本质,再现了当时法国的社会风貌。第一,红与黑暴露了封建贵族政治上的反动。 o作品以德拉木尔侯爵府为中心,刻划了形形色色的贵族。这个法朗
14、士-孔德省最富有的地主,法国世袭几代的大贵族,出入于宫廷,得宠于国王,是极端保王党的头子。他预感复辟王朝岌岌可危,急忙召集会议,密谋应变。决定一方面制造假象,以缓和尖锐的国内矛盾;另一方面组织教会武装,为外国军队“打开法兰西的大门”,扭转历史车轮,重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第二,红与黑暴露了天主教会的黑暗和欺骗性。o天主教会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它在大革命时期受到沉重打击,复辟时期又重新成为统治阶级压迫、奴役人民的工具。在红与黑中,教会和政府勾结在一起,以“圣骸瞻礼”、“圣体游行”等宗教仪式,麻痹、愚弄人民。天主教会不仅可以直接干预政事,插手地方官吏的任免,而且大多数教士兼任密探,监视人民的
15、思想和行动。教会内部则派系林立,互相倾轧,激烈斗争,从神父到大主教,无不为争权夺利而进行无休止的角逐。贝尚松神学院就是天主教会的缩影。第三,描写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金钱势力的增长。恩格斯曾赞扬巴尔扎克写出了“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年至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贵族“怎样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的逼攻下逐渐灭亡,或者被这一暴发户所腐化”。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已先于巴尔扎克对这一时期社会历史的特点作了出色的描绘。o在红与黑中我们看到,“满身铜臭的”暴发户哇列诺,对贵族阶级在维立叶尔城的“最后残余”德瑞那展开了“日甚一日的”、咄咄逼人的“冲击”,而使自己日益得势,得了男爵头衔
16、,当了众议院议员,登上了省长的宝座,平步青云,飞黄腾达。o我们也看到,想“尽力重新恢复旧日法国生活方式的标准”的贵族,如木尔侯爵等,正在搞投机交易,大发横财,逐步资产阶级化,逐步“腐化”。o资本主义的金钱至上和等价交换的原则,这时更是充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调节社会生活的重要杠杆和准则。于连的父子关系,德瑞那的夫妇关系,以及一般的朋友关系、同僚关系、主仆关系,也都体现了这一原则。2.善于通过典型环境的描写来塑造典善于通过典型环境的描写来塑造典型人物。型人物。o司汤达从当代现实生活取材,第一次有机地、具体地把人物性格与生活环境联系起来,强调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决定性影响。o小说中作者主要描写了三
17、个典型的环境:充满唯利是图气氛的维立叶尔城、阴森的贝尚松神学院、腐败与阴谋的权力中心巴黎。这里,无论是世俗社会,还是宗教领地,到处都是阴谋、伪善,到处都是统治阶级的飞扬跋扈,都是对平民阶级的仇恨与蔑视。对于连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上述环境起了重要作用。 3.表现出高超的心理分析技巧表现出高超的心理分析技巧 o泰纳赞誉司汤达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心理学家”。o当有人询问司汤达的职业时,司汤达严肃地答道:o人类心灵的观察者。o司汤达的心理描写在内容上分两个层次,一是社会心理,一是爱情心理。社会心理表现为时代的普遍心理状况和精神面貌,它是主人公性格发展的陪衬和背景意识。司汤达擅长描写爱情心理。他的男女主人
18、公都具有力的热情和热烈的爱,司汤达把他们爱情心理的微妙变化和发展进程分析得十分细致、深刻。 于连自尊的满足 于连占有的狂欢 于连赴约的内心独白 4.情节集中紧凑,结构明晰完整情节集中紧凑,结构明晰完整 o作家以于连攀附上流社会的过程为线索,以他两次恋爱的成败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选择外省小城、省会神学院和巴黎侯爵府三个典型场景,概括当时法国社会全貌。场景的转换具有内在联系,各种人物的出现都和于连有关,多数人物在于连生命的最后阶段重新出现,不少动人的生活场景首尾呼应。这些,都使人物、情节和环境交织而成有机的整体。 结语结语最优秀的小说家:司汤达的荣最优秀的小说家:司汤达的荣誉誉 o如匡兴、陈惇主编外国文学所说:o司汤达的长篇小说不多,但仅这一部红与黑就足以使他跻身于最优秀的小说家之列。在法国多如牛毛的小说之中,就艺术造诣而言,能超过红与黑的寥寥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