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血液生理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78825978 上传时间:2024-08-25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5.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血液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第七章血液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七章血液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七章血液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七章血液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血液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血液生理(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第七章 血液生理血液生理 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第三节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血细胞生理第四节第四节 血液凝固血液凝固第五节第五节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第六节第六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血型与输血原则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述述一、体液与内环境一、体液与内环境一、体液与内环境一、体液与内环境 1、体液:动物细胞内、外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动物细胞内、外液体统称为体液 。 细胞内液细胞内液细胞内液细胞内液: : 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进行的场所体液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进行的场所体液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进行的场所体液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进行的场所体液 (2/3)(2/

2、3)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细胞外液: : 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 (1/3) (1/3) 组织间液组织间液组织间液组织间液(4/5) (4/5) 血液血液血液血液 (1/5)(1/5) 淋巴液淋巴液淋巴液淋巴液( (少少少少) ) 脑脊液脑脊液脑脊液脑脊液( (少少少少) )2、内环境、内环境: 细胞外液,细胞外液, 是细胞与外界之间是细胞与外界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在正常机体中,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和在正常机体中,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经常随着细胞代谢水平的高低化学成分,经常随着细胞代谢水平的高

3、低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作幅度较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作幅度较小的变化,这表明内环境具有相对稳定性。小的变化,这表明内环境具有相对稳定性。这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这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二、血量:二、血量:n n定义:机体中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定义:机体中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的总和。血浆量和血细胞的总和。n n血量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血量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动的重要保证。n n血量相对稳定的维持主要与毛细血管的血量相对稳定的维持主要与毛细血管的滤过和除吸收相对平衡有关。滤过和除吸收相对平衡有关。人体内血液的

4、总量人体内血液的总量 = 血浆量血浆量 + 血细胞量血细胞量 = 8% 体重体重50 kg人人: 血量血量 30004000 ml = 34 Ln n体循环体循环(84 %):静脉静脉 64% 大动脉大动脉 8% 小动小动脉脉 5%细动脉细动脉 2%毛细血管毛细血管 5%n n心脏心脏(7 %)n n肺循环肺循环(9 %)三、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三、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运输功能:血液的运输是机体物质运输的运输功能:血液的运输是机体物质运输的主要手段。主要手段。维持稳态: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维持稳态: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防御机能:含有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防御机能:含有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 细胞、

5、各种免疫抗体和补体系统。细胞、各种免疫抗体和补体系统。止血机能:含有凝血因子止血机能:含有凝血因子。第二节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血浆血浆 一、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组成 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红细胞 血细胞血细胞 白细胞白细胞白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血小板血小板血小板 血液血液 血细胞(血细胞(45%):): 红细胞红细胞 白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血小板 血浆(血浆(55%)血血涂涂片片:观观察察血血细细胞胞形形态态最最常用的方法常用的方法 染染色色液液含含美美蓝蓝、伊伊红红、天天青青等等,将将各各种种血血细细胞胞一一次次染染出出二、血液的物理特性二、血液的物理特性1 1、颜色:颜色

6、取决于红细胞及其所携带氧气的多少。颜色: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及其所携带氧气的多少。颜色: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及其所携带氧气的多少。颜色: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及其所携带氧气的多少。2 2、密度:一般在、密度:一般在、密度:一般在、密度:一般在1.0501.0601.0501.060之间。与血细胞的数量和之间。与血细胞的数量和之间。与血细胞的数量和之间。与血细胞的数量和血浆的成分有关。红细胞的血液密度约血浆的成分有关。红细胞的血液密度约血浆的成分有关。红细胞的血液密度约血浆的成分有关。红细胞的血液密度约1.1151.115,白细胞约,白细胞约,白细胞约,白细胞约1.0701.070。3 3、粘滞性:是指液体流

7、动阻力的大小。其高低主要取决于、粘滞性:是指液体流动阻力的大小。其高低主要取决于、粘滞性:是指液体流动阻力的大小。其高低主要取决于、粘滞性:是指液体流动阻力的大小。其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液中血细胞的数量和血浆的成分。通常其值是水的血液中血细胞的数量和血浆的成分。通常其值是水的血液中血细胞的数量和血浆的成分。通常其值是水的血液中血细胞的数量和血浆的成分。通常其值是水的3.55.53.55.5倍。倍。倍。倍。4 4、红细胞沉降率:把掺有一定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于一根、红细胞沉降率:把掺有一定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于一根、红细胞沉降率:把掺有一定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于一根、红细胞沉降率:把掺有一定抗凝剂的血液,

8、静置于一根细长玻璃棒中,观察一定时间内红细胞在血浆中的沉降距细长玻璃棒中,观察一定时间内红细胞在血浆中的沉降距细长玻璃棒中,观察一定时间内红细胞在血浆中的沉降距细长玻璃棒中,观察一定时间内红细胞在血浆中的沉降距离,即为红细胞沉降率(离,即为红细胞沉降率(离,即为红细胞沉降率(离,即为红细胞沉降率(ESRESR)。男为:)。男为:)。男为:)。男为:28mm/h28mm/h,女为:女为:女为:女为:210mm/h210mm/h。它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三、血浆三、血浆:淡黄色液体。淡黄色液体。淡黄色液体。淡黄

9、色液体。 1 1、化学成分:由、化学成分:由、化学成分:由、化学成分:由90%90%的水和的水和的水和的水和100100多种溶质多种溶质多种溶质多种溶质(蛋白质、脂类、糖类、氨基酸、维生素、矿(蛋白质、脂类、糖类、氨基酸、维生素、矿(蛋白质、脂类、糖类、氨基酸、维生素、矿(蛋白质、脂类、糖类、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气体、激素、各种细胞代谢产物和电解物质、气体、激素、各种细胞代谢产物和电解物质、气体、激素、各种细胞代谢产物和电解物质、气体、激素、各种细胞代谢产物和电解质)组成。质)组成。质)组成。质)组成。 2 2、血浆的酸碱平衡:、血浆的酸碱平衡:、血浆的酸碱平衡:、血浆的酸碱平衡: 正常人

10、血浆的正常人血浆的正常人血浆的正常人血浆的pHpH为为为为7.357.45 7.357.45 平均为平均为平均为平均为7.457.45主要的缓冲对主要的缓冲对主要的缓冲对主要的缓冲对NaHCO3 / H2CO3NaHCO3 / H2CO3的比值的比值的比值的比值其它缓冲对其它缓冲对其它缓冲对其它缓冲对: :血浆血浆血浆血浆: :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钠盐蛋白质钠盐蛋白质钠盐/ /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 Na2HPO4 / , Na2HPO4 / NaH2PO4NaH2PO4红细胞内红细胞内红细胞内红细胞内: : HbHb钾盐钾盐钾盐钾盐/ / HbHb, , 氧合氧合氧合氧合HbHb钾盐钾盐钾

11、盐钾盐/ /氧合氧合氧合氧合HbHb, , K2HPO4 / KH2PO4, KHCO3 / K2HPO4 / KH2PO4, KHCO3 / H2CO3 H2CO3 等等等等缓冲对的作用缓冲对的作用缓冲对的作用缓冲对的作用酸碱物质酸碱物质酸碱物质酸碱物质血液血液血液血液PHPH值波动很小值波动很小值波动很小值波动很小3、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指的是由血浆中的晶血浆晶体渗透压:指的是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决定的血浆渗透压。体物质决定的血浆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在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血浆晶体渗透压在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机能方面起重要作用机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血浆胶体渗透压:指的是由

12、有血浆蛋白产血浆胶体渗透压:指的是由有血浆蛋白产生一小部分血浆渗透压。生一小部分血浆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直接影响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胶体渗透压直接影响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水交换,对维持正常血量具有重要作用。的水交换,对维持正常血量具有重要作用。第三节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血细胞生理一、红细胞一、红细胞二、白细胞二、白细胞三、血小板三、血小板一、红细胞一、红细胞1. 1. 形态、数量和机能形态、数量和机能形态、数量和机能形态、数量和机能n n形态:没有细胞核,呈中央双凹的圆盘状形态:没有细胞核,呈中央双凹的圆盘状形态:没有细胞核,呈中央双凹的圆盘状形态:没有细胞核,呈中央双凹的圆盘状n n 数量:正常男性

13、:数量:正常男性:数量:正常男性:数量:正常男性:450450万万万万550550万个万个万个万个/mm3 /mm3 ,平均为,平均为,平均为,平均为500500万个万个万个万个/mm3 /mm3 正常女性:正常女性:正常女性:正常女性:380380万万万万460460万个万个万个万个/mm3/mm3,平均为平均为平均为平均为420420万个万个万个万个/mm3/mm3。n n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HbHb(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去氧血红蛋白、碳(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去氧血红蛋白、碳(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

14、白、去氧血红蛋白、碳(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去氧血红蛋白、碳氧血红蛋白)氧血红蛋白)氧血红蛋白)氧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血红素镰状细胞性贫血2、红细胞脆性和溶性红细胞脆性和溶性n n渗透性溶血:渗透性溶血:渗透性溶血:渗透性溶血:置于低渗溶液中的红细胞,水分会过置于低渗溶液中的红细胞,水分会过置于低渗溶液中的红细胞,水分会过置于低渗溶液中的红细胞,水分会过多的进入红细胞,引起红细胞膨胀;当进一部降低盐多的进入红细胞,引起红细胞膨胀;当进一部降低盐多的进入红细胞,引起红细胞膨胀;当进一部降低盐多的进入红细胞,引起红细胞膨胀;当进一部降低盐溶液的浓度时,部分红细胞膜将由于过度膨胀而破裂,溶

15、液的浓度时,部分红细胞膜将由于过度膨胀而破裂,溶液的浓度时,部分红细胞膜将由于过度膨胀而破裂,溶液的浓度时,部分红细胞膜将由于过度膨胀而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溶血。释放出血红蛋白,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溶血。释放出血红蛋白,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溶血。释放出血红蛋白,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溶血。n n红细胞脆性:红细胞脆性:红细胞脆性:红细胞脆性:指红细胞具有的抵抗低渗溶液的特性。指红细胞具有的抵抗低渗溶液的特性。指红细胞具有的抵抗低渗溶液的特性。指红细胞具有的抵抗低渗溶液的特性。脆性大,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小,反之,抵抗能力脆性大,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小,反之,抵抗能力脆性大,对低渗溶

16、液的抵抗能力小,反之,抵抗能力脆性大,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小,反之,抵抗能力大。大。大。大。三三三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 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造血干细胞、红细胞的生成过程:造血干细胞、红细胞的生成过程:造血干细胞、红细胞的生成过程:造血干细胞髓样干细胞髓样干细胞髓样干细胞髓样干细胞红细红细红细红细胞系祖细胞胞系祖细胞胞系祖细胞胞系祖细胞原始红细胞原始红细胞原始红细胞原始红细胞早幼成红细胞早幼成红细胞早幼成红细胞早幼成红细胞晚幼成红细胞晚幼成红细胞晚幼成红细胞晚幼成红细胞幼红细胞幼红细胞幼红细胞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网织

17、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 2 2、生成红细胞所需原料:蛋白质、脂累、糖类、维生素、生成红细胞所需原料:蛋白质、脂累、糖类、维生素、生成红细胞所需原料:蛋白质、脂累、糖类、维生素、生成红细胞所需原料:蛋白质、脂累、糖类、维生素B12B12、叶酸和铁。、叶酸和铁。、叶酸和铁。、叶酸和铁。 3 3、红细胞的破坏与生成的调节:少量衰老红细胞直接发、红细胞的破坏与生成的调节:少量衰老红细胞直接发、红细胞的破坏与生成的调节:少量衰老红细胞直接发、红细胞的破坏与生成的调节:少量衰老红细胞直接发生溶血,绝大部分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影响生成的因生溶血,绝大部分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

18、。影响生成的因生溶血,绝大部分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影响生成的因生溶血,绝大部分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影响生成的因素主要是促红细胞生成素,此外还有雄激素、甲状腺激素、素主要是促红细胞生成素,此外还有雄激素、甲状腺激素、素主要是促红细胞生成素,此外还有雄激素、甲状腺激素、素主要是促红细胞生成素,此外还有雄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素、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生长素、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生长素、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生长素、白细胞和血小板等。血细胞的生成红细胞的形成与分解,血红蛋白成份的循环红细胞的形成与分解,血红蛋白成份的循环铁黄素胆绿素胆红素尿胆素原尿胆素转铁蛋白铁蛋白EPO粪胆素二、白细胞二、白细胞1. 白

19、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类白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类n n形态:白色、有核,体积比红细胞大、比重比红形态:白色、有核,体积比红细胞大、比重比红形态:白色、有核,体积比红细胞大、比重比红形态:白色、有核,体积比红细胞大、比重比红细胞小。细胞小。细胞小。细胞小。n n数量:一般成年人白细胞在数量:一般成年人白细胞在数量:一般成年人白细胞在数量:一般成年人白细胞在400010000400010000个个个个/mm3/mm3血液范围变动。血液范围变动。血液范围变动。血液范围变动。n n分类:颗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分类:颗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分类:颗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

20、粒细胞、分类:颗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无颗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嗜碱性粒细胞和无颗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嗜碱性粒细胞和无颗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嗜碱性粒细胞和无颗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细胞)细胞)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颗粒各类白细胞的分布与功能各类白细胞的分布与功能各类白细胞的分布与功能各类白细胞的分布与功能2. 白细胞的功能:机体防御和保护机能。白细胞的功能:机体防御和保护机能。主要是能做变形运动和吞噬活动,并有免主要是能做变形运动和吞噬活动,并有免疫机能。疫机能。3. 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白细胞起源于骨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白细胞起

21、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髓造血干细胞 其生成过程包括三个发育阶段:原始阶段其生成过程包括三个发育阶段:原始阶段其生成过程包括三个发育阶段:原始阶段其生成过程包括三个发育阶段: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幼稚阶段幼稚阶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成熟阶段。成熟阶段。成熟阶段。 白细胞的分化和增殖白细胞的分化和增殖白细胞的分化和增殖白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受多种血细胞生成素调节。受多种血细胞生成素调节。受多种血细胞生成素调节。受多种血细胞生成素调节。三、血小板三、血小板1. 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和机能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和机能n n形态: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直径约形态: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直径约形态: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直径约

22、形态: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直径约224um4um,体积仅相当于红细胞的,体积仅相当于红细胞的,体积仅相当于红细胞的,体积仅相当于红细胞的1/31/41/31/4,是血液中最小的有形成分。是血液中最小的有形成分。是血液中最小的有形成分。是血液中最小的有形成分。n n数量:正常成人数量:正常成人数量:正常成人数量:正常成人1515万万万万4545万万万万/mm/mm3 3。n n机能:在血液凝固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另机能:在血液凝固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另机能:在血液凝固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另机能:在血液凝固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另外,它能融入血管内皮细胞,对内皮细胞的修外,它能融入血管内皮

23、细胞,对内皮细胞的修外,它能融入血管内皮细胞,对内皮细胞的修外,它能融入血管内皮细胞,对内皮细胞的修复具有一定作用。复具有一定作用。复具有一定作用。复具有一定作用。涂片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小板2、血小板的生理调节、血小板的生理调节 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生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生成受血小板生成素的调节,它能促进骨成受血小板生成素的调节,它能促进骨髓巨核细胞增殖。髓巨核细胞增殖。 第四节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一、血液凝固( (血凝、凝血血凝、凝血) ) 概念概念 血液由流体狀态变为不能流动血液由流体狀态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狀

24、凝块的过程。的胶冻狀凝块的过程。 最终变化最终变化 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变为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多聚体。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多聚体。(一)凝血因子(一)凝血因子除除和血小板磷脂外都是蛋白质;和血小板磷脂外都是蛋白质;除除来自组织外其余都存在于血浆中;来自组织外其余都存在于血浆中;、都是肝脏合成,且需都是肝脏合成,且需VitVit K K参与,内含参与,内含-羧基谷氨酸。再加羧基谷氨酸。再加、都是丝氨酸蛋白酶(内切酶),对特都是丝氨酸蛋白酶(内切酶),对特定的肽链进行有限水解。定的肽链进行有限水解。( (二二) )凝血过程凝血过程 三个基本步骤:三个基本步骤: 1.1.凝血酶原激活物

25、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2.凝血酶原凝血酶原凝血酶凝血酶aa 3. 3.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血细胞纤维蛋白血细胞 (可溶性)(可溶性) 血凝块血凝块 按启动方式(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过按启动方式(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过程)不同可分:程)不同可分: 内源性凝血内源性凝血 由由因子启动;因子启动; 外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 由由因子启动。因子启动。15-1115-11a a a Ca Ca a 2+2+ PLPL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阶段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阶段: 凝血酶原凝血酶原凝血酶凝血酶 aa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a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激活物内源性凝血的过程内源性凝血的过程

26、 外源性凝血的过程外源性凝血的过程异物表面异物表面a aa a a a a Ca Ca a2+2+ PL PL a a前激肽释放酶前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组织损伤组织损伤 aa C Ca a2+2+( (三三) )抗凝系统抗凝系统 1.1.体液抗凝系统体液抗凝系统: : 丝氨酸蛋白抑制物:丝氨酸蛋白抑制物: 抗抗凝凝血血酶酶、C1C1抑抑制制物物、 1-1-抗抗胰胰蛋蛋白白抑抑制制物物、 2-2-纤纤溶溶酶酶、 2-2-球球蛋蛋白白、肝肝素素辅辅助助因子等因子等。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TFPI):): 是小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糖蛋白。是小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糖蛋

27、白。 作作用用:抑抑制制凝凝血血因因子子aa的的催催化化活活性性;结合和灭活凝血因子结合和灭活凝血因子-复合物。复合物。 蛋白质蛋白质C C系统:主要包括蛋白质系统:主要包括蛋白质C C、凝血酶调制凝血酶调制素、蛋白质素、蛋白质S S和蛋白质和蛋白质C C的抑制物的抑制物。 蛋白质蛋白质C C是肝脏合成的是肝脏合成的VitKVitK依赖因子。依赖因子。 肝肝 素:是由肥大细胞产生的粘多糖。素:是由肥大细胞产生的粘多糖。作用作用:灭活凝血因子:灭活凝血因子aa、 a a ;阻碍因子阻碍因子a a与血与血小板磷脂膜结合,从而降低小板磷脂膜结合,从而降低因子因子a a对凝血酶原的激对凝血酶原的激活作

28、用;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增强纤溶酶活活作用;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增强纤溶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作用作用:与一些体液抗凝物质结合后,增强抗凝血酶:与一些体液抗凝物质结合后,增强抗凝血酶物质的抗凝活性;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物质的抗凝活性;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TFPITFPI和其他抗凝物质来抑制凝血过程;能增强蛋白和其他抗凝物质来抑制凝血过程;能增强蛋白质质C C的活性和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活性和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 2.2.细胞抗凝系统

29、:细胞抗凝系统: 网网状状内内皮皮系系统统对对凝凝血血因因子子、组组织织因因子子、凝凝血血酶酶原原复复合合物物、可可溶溶性性纤纤维维蛋蛋白白单单体体的的吞吞噬。噬。 3.3.正正常常血血管管内内皮皮完完整整光光滑滑,不不易易激激活活因因子子,不不易易使使血血小小板板吸吸附附和和聚聚集集;血血液液中中又又无无因子因子,故不会启动内源或外源性凝血过程。,故不会启动内源或外源性凝血过程。 4. 4. 血血液液不不断断流流动动,即即使使血血浆浆中中有有一一些些凝凝血血因子被激活,也会不断地被稀释运走。因子被激活,也会不断地被稀释运走。 5.5.血血液液中中具具有有纤纤溶溶系系统统, ,能能促促使使纤纤

30、维维蛋蛋白白溶溶解。解。二、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二、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概念概念: :纤维蛋白在水解酶的作用下溶解的过程。纤维蛋白在水解酶的作用下溶解的过程。 意义意义: :使血液经常保持液态使血液经常保持液态, ,血流通畅血流通畅, ,防血栓形成。防血栓形成。 过程过程: : _ _激激 活活 物物血管激活物血管激活物组织激活物组织激活物依赖因子依赖因子激活物激活物抑抑 制制 物物抗活化素抗活化素抗纤溶酶抗纤溶酶纤纤 溶溶 酶酶纤溶酶原纤溶酶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维蛋白降解产物_ _+ + + +纤溶酶原纤溶酶原 纤溶酶纤溶酶 抑制物抑制物(

31、(+ +) )( (+ +)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 ( (不溶性不溶性)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降解产物 (可溶性可溶性)血血管管激激活活物物组组织织激激活活物物激激肽肽释释放放酶酶第五节第五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血型与输血原则一、人类的血型一、人类的血型二、二、ABO血型血型三、三、Rh血型血型四、输血的原则和意义四、输血的原则和意义一、人类的血型一、人类的血型1.1.血型血型血型血型: :指红细胞膜上特异的抗原类型。分为指红细胞膜上特异的抗原类型。分为指红细胞膜上特异的抗原类型。分为指红细胞膜上特异的抗原类型。分为血型和血型血型和血型血型和血型血型和血型2.2.凝集原:

32、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异糖蛋凝集原: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异糖蛋凝集原: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异糖蛋凝集原: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异糖蛋白抗原,称为凝集原。白抗原,称为凝集原。白抗原,称为凝集原。白抗原,称为凝集原。3.3.凝集素:血浆中存在着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凝凝集素:血浆中存在着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凝凝集素:血浆中存在着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凝凝集素:血浆中存在着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凝集原发生反应的抗体,称为凝集素。集原发生反应的抗体,称为凝集素。集原发生反应的抗体,称为凝集素。集原发生反应的抗体,称为凝集素。4.4.凝集:将含有不同凝集原的学混合,将会发生凝集:将含有不同凝集原的

33、学混合,将会发生凝集:将含有不同凝集原的学混合,将会发生凝集:将含有不同凝集原的学混合,将会发生红细胞聚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红细胞聚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红细胞聚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红细胞聚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二、二、 ABO血型血型 1. ABO1. ABO血型系统由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血型系统由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血型系统由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血型系统由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AA和凝和凝和凝和凝集原集原集原集原BB决定。决定。决定。决定。n nAA型:红细胞膜上只含凝集原型:红细胞膜上只含凝集原型:红细胞膜上只含凝集原型:红细胞膜上只含凝集原AAn nB

34、B型:红细胞膜上只含凝集原型:红细胞膜上只含凝集原型:红细胞膜上只含凝集原型:红细胞膜上只含凝集原BBn nABAB型:同时存在型:同时存在型:同时存在型:同时存在AA和和和和BB两种凝集原两种凝集原两种凝集原两种凝集原n nOO型:既不存在凝集原型:既不存在凝集原型:既不存在凝集原型:既不存在凝集原AA也不存在凝集原也不存在凝集原也不存在凝集原也不存在凝集原BB2. 2. 检测方法:根据有无凝集现象检测检测方法:根据有无凝集现象检测检测方法:根据有无凝集现象检测检测方法:根据有无凝集现象检测红细胞膜上含有红细胞膜上含有两种不同的抗原两种不同的抗原A和和B, 它们都是它们都是在抗原在抗原H的基

35、础的基础上形成的上形成的三、三、 Rh血型血型n n定义:根据红细胞膜上定义:根据红细胞膜上定义:根据红细胞膜上定义:根据红细胞膜上RhRh因子建立的血型因子建立的血型因子建立的血型因子建立的血型系统称为系统称为系统称为系统称为RhRh血型。血型。血型。血型。n nRhRh因子:把大部分人的红细胞膜上存在具因子:把大部分人的红细胞膜上存在具因子:把大部分人的红细胞膜上存在具因子:把大部分人的红细胞膜上存在具有与恒河猴红细胞膜上相同的抗原,称为有与恒河猴红细胞膜上相同的抗原,称为有与恒河猴红细胞膜上相同的抗原,称为有与恒河猴红细胞膜上相同的抗原,称为RhRh因子。因子。因子。因子。n n类型:类

36、型:类型:类型: RhRh阳性和阳性和阳性和阳性和 RhRh阴性阴性阴性阴性恒河猴的红细胞恒河猴的红细胞恒河猴的红细胞恒河猴的红细胞 家兔体内家兔体内家兔体内家兔体内抗恒河猴红细胞的抗体抗恒河猴红细胞的抗体抗恒河猴红细胞的抗体抗恒河猴红细胞的抗体 含抗体的血清含抗体的血清含抗体的血清含抗体的血清 + + 人的红细胞人的红细胞人的红细胞人的红细胞RhRh(-)(-)阴性血型阴性血型阴性血型阴性血型 RhRh(+)(+)阳性血型阳性血型阳性血型阳性血型(红细胞上红细胞上红细胞上红细胞上无无无无 有有有有 D D 抗原)抗原)抗原)抗原)白人白人白人白人: : 15%15%85%85%汉人汉人汉人汉

37、人: : 1%1%99%99%不凝集不凝集凝集凝集存在相同抗原存在相同抗原n n人的血清中人的血清中人的血清中人的血清中 不存在与该不存在与该不存在与该不存在与该抗原起反应抗原起反应抗原起反应抗原起反应的天然抗体的天然抗体的天然抗体的天然抗体 ( (无抗无抗无抗无抗RhRh凝集素凝集素凝集素凝集素) )n n危险主要发危险主要发危险主要发危险主要发生在生在生在生在: :1). 1). 妊娠时妊娠时妊娠时妊娠时; ;2). 2). 输血时输血时输血时输血时胎盘四、输血的原则和意义四、输血的原则和意义n n输血原则:供血者的红细胞中的凝集原和受血者血清输血原则:供血者的红细胞中的凝集原和受血者血清

38、输血原则:供血者的红细胞中的凝集原和受血者血清输血原则:供血者的红细胞中的凝集原和受血者血清中的凝集素能否相互作用而发生红细胞凝集现象。一中的凝集素能否相互作用而发生红细胞凝集现象。一中的凝集素能否相互作用而发生红细胞凝集现象。一中的凝集素能否相互作用而发生红细胞凝集现象。一般以输同型血为原则。般以输同型血为原则。般以输同型血为原则。般以输同型血为原则。n n意义:补充血量,恢复正常血压,并能反射性地提高意义:补充血量,恢复正常血压,并能反射性地提高意义:补充血量,恢复正常血压,并能反射性地提高意义:补充血量,恢复正常血压,并能反射性地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心血管的活动和改善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心血管的活动和改善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心血管的活动和改善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心血管的活动和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临床上对于象急性大失血等病输血是体的新陈代谢。临床上对于象急性大失血等病输血是体的新陈代谢。临床上对于象急性大失血等病输血是体的新陈代谢。临床上对于象急性大失血等病输血是重要的抢救措施和治疗方法之一。重要的抢救措施和治疗方法之一。重要的抢救措施和治疗方法之一。重要的抢救措施和治疗方法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