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学第第1章章 综综 论论v1.1 土地资源的概念与属性土地资源的概念与属性v1.2 土地资源的研究简史土地资源的研究简史v1.3 土地资源学的形成与发展土地资源学的形成与发展v1.4 我国土地资源基本状况我国土地资源基本状况 1.1 土地资源的概念与属性土地资源的概念与属性 v1.1.1 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的概念1.土地的概念土地的概念 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纲要土地评价纲要》》:土地是:土地是“地表地表的一个区域,其特点包括该区域垂直向上和向下的的一个区域,其特点包括该区域垂直向上和向下的生物圈的全部合理稳定的或可预测的周期性属性,生物圈的全部合理稳定的或可预测的周期性属性,包括大气、土壤和下伏地质、生物圈、植物界和动包括大气、土壤和下伏地质、生物圈、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属性,以及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结果,物界的属性,以及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结果,考虑这些属性和结果的原则是,它们对于人类、对考虑这些属性和结果的原则是,它们对于人类、对土地目前和未来利用施加重要的影响土地目前和未来利用施加重要的影响 u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土地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在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未土地资源是在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为人类所利用,用以创造财富产生经济来,能为人类所利用,用以创造财富产生经济价值的这部分土地价值的这部分土地。
2.我们对土地的认识我们对土地的认识Ø((1)土地是自然综合体)土地是自然综合体 Ø((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 Ø((3)土地是一种历史综合体)土地是一种历史综合体 Ø((4)土地与国土不是同一概念)土地与国土不是同一概念 国土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包括领土、领国土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包括领土、领空、领海土地的概念要狭窄一些,海洋不包括在土地范围空、领海土地的概念要狭窄一些,海洋不包括在土地范围之内 v1.1.2 土地资源的属性土地资源的属性土地自然属性经济属性数量的有限性持久性与可更替性位置或空间的固定性动态性不可替代性多功能性生产性供给的稀缺性可垄断性利用的制约性可改良性利用的社会性增值性1.2 土地资源的研究简史土地资源的研究简史v1.2.1 我国的土地资源研究简史及进展我国的土地资源研究简史及进展((1)古代时期)古代时期F 夏代:夏代:《《禹贡禹贡》》F 周代:周代:《《周礼周礼》》F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管子管子●●地员篇地员篇》》((2)现代)现代F 19491949年以前,我国的土地科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利用年以前,我国的土地科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利用的调查与制图,而系统的全面的土地科学研究基本上属于的调查与制图,而系统的全面的土地科学研究基本上属于空白。
空白19491949以后,生产关系的根本改变和工农生产的迅速以后,生产关系的根本改变和工农生产的迅速发展大大推动了土地科学的发展发展大大推动了土地科学的发展 F2020世纪世纪5050年代初期,全国开展自然区划,土地调查与制图年代初期,全国开展自然区划,土地调查与制图正是自下而上区划的基础区划研究还要求对各区域进行正是自下而上区划的基础区划研究还要求对各区域进行改造利用评价,这就需要研究区域内的土地类型结构,以改造利用评价,这就需要研究区域内的土地类型结构,以便各区确定生产方向这些实践目的成为土地类型研究的便各区确定生产方向这些实践目的成为土地类型研究的推动力量推动力量F从从2020世纪世纪5050年代中期到年代中期到7070年代中期,由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年代中期,由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国科学院与有关产业部门先后开展了黑龙江、新需要,中国科学院与有关产业部门先后开展了黑龙江、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西藏、云南等自然资源调查与疆、甘肃、青海、内蒙古、西藏、云南等自然资源调查与开发的综合考察研究在此期间,前苏联地理学家来我国开发的综合考察研究在此期间,前苏联地理学家来我国讲授景观学,介绍了苏联景观学派有关土地类型调查与制讲授景观学,介绍了苏联景观学派有关土地类型调查与制图的理论与方法。
图的理论与方法F从从2020世纪世纪7070年代中后期到年代中后期到8080年代中后期,地区性研究与全年代中后期,地区性研究与全国性研究相结合;由单项评价逐步转入全面和综合的土地国性研究相结合;由单项评价逐步转入全面和综合的土地评价;从以经验性为主上升到理论和系统的高度,初步形评价;从以经验性为主上升到理论和系统的高度,初步形成了土地资源学科理论与方法体系;同时,遥感技术在土成了土地资源学科理论与方法体系;同时,遥感技术在土地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地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F从从2020世纪世纪80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土地研究从定性为主发展到年代中后期以来,土地研究从定性为主发展到半定量和定量;遥感技术的应用更为深入广泛;信息系统半定量和定量;遥感技术的应用更为深入广泛;信息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开始应用于土地研究;土地科学研究的内容的理论与方法开始应用于土地研究;土地科学研究的内容更为广泛和趋于系统化更为广泛和趋于系统化 F进入进入2020世纪世纪90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LUCCLUCC)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LUCCLUCC研究成为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我国在研究成为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我国在LUCCLUCC方面也开展了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大量的研究工作 v1.2.2 国外的土地资源研究简史及进展国外的土地资源研究简史及进展F2020世纪世纪3030年代,国外一些地理学家开始提出土地的科学概年代,国外一些地理学家开始提出土地的科学概念F2020世纪世纪6060年代,出版根据调查和制图成果撰写的大批研究年代,出版根据调查和制图成果撰写的大批研究专著和报告这一时期的土地评价以美国的土地潜力分类专著和报告这一时期的土地评价以美国的土地潜力分类系统为代表,其特点表现为一般目的的土地评价,考虑的系统为代表,其特点表现为一般目的的土地评价,考虑的是广泛的标准化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自然属性的变化,而未是广泛的标准化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自然属性的变化,而未涉及经济社会条件和技术的变化涉及经济社会条件和技术的变化 F2020世纪世纪7070年代,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年代,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产生了一系列数据和自然要素图,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产生了一系列数据和自然要素图,而规划工作者和土地利用人员却急需较为综合的图件和资而规划工作者和土地利用人员却急需较为综合的图件和资料,以满足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
于是,土地研究开始从料,以满足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于是,土地研究开始从土地清查走向土地评价,从一般目的土地评价过渡到有针土地清查走向土地评价,从一般目的土地评价过渡到有针对性的专门评价,土地评价研究进一步深化对性的专门评价,土地评价研究进一步深化 F自自2020世纪世纪9090年代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成为研究重点以年代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成为研究重点以来,土地资源学很多研究内容也都纳入到来,土地资源学很多研究内容也都纳入到LUCCLUCC研究中这研究中这一时期以来,研究的内容包括遥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法,一时期以来,研究的内容包括遥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法,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驱动机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源要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驱动机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源要素、水文参数、景观格局、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素、水文参数、景观格局、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预测、生态安全对策及可持续利用规划等,地利用变化趋势预测、生态安全对策及可持续利用规划等,旨在合理利用资源和保证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旨在合理利用资源和保证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1.3 土地资源学的形成与发展土地资源学的形成与发展 v 1.3.1 土地资源学的理论基础土地资源学的理论基础 Ø土地资源的固有特征决定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固有特征决定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类型与类型与结构分析结构分析为基础,为基础,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评价为核心,为核心,土地资源合理利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规划用与规划为目的,为目的,土地资源生态和功能,即土地资源生产土地资源生态和功能,即土地资源生产能力能力为理论依据为理论依据 Ø涉及到涉及到地理学地理学、、土壤学土壤学、、生态学生态学、、农学农学、、经济学经济学、、遥感与遥感与信息科学信息科学等等 Ø以以综合性原理综合性原理、、差异性原理差异性原理、、适宜性原理适宜性原理、、限制性原理限制性原理、、多样性原理多样性原理、、稳定性原理稳定性原理、、持续性原理持续性原理、、系统熵与非平衡系统熵与非平衡原理原理为框架的理论体系为框架的理论体系 v 1.3.2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土地资源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Ø ((1)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 Ø ((2)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 Ø ((3)土地资源评价和核算)土地资源评价和核算 Ø ((4)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 Ø ((5)土地资源定位与功能)土地资源定位与功能 Ø ((6)土地资源开发与整治)土地资源开发与整治 Ø ((7)土地资源胁迫与安全)土地资源胁迫与安全 v 1.3.3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Ø((1)) 系统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Ø((2)景观生态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 Ø((3)经济社会分析方法)经济社会分析方法 Ø((4))“3S”技术应用方法技术应用方法 “ “3S”3S”技术即遥感(技术即遥感(RSRS)、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GIS)和全球)和全球定位系统(定位系统(GPSGPS)。
v 1.3.4 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 Ø((1)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Ø((2)提高对土地资源学科的认识水平)提高对土地资源学科的认识水平Ø((3)以研究手段的进步促进土地资源学的发展)以研究手段的进步促进土地资源学的发展 1.4 我国土地资源基本状况我国土地资源基本状况v 土地总量大,人均土地少土地总量大,人均土地少 我国土地面积约为我国土地面积约为960960万万km2 km2 ,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为仅为0.74hm20.74hm2,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1/3 v 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多,平地少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多,平地少 全国约有全国约有46.4%46.4%为山地,为山地,20%20%为丘陵,两者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为丘陵,两者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的2/32/3v 土地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土地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 我国东南部土地资源条件较好,耕地和内陆水域在这一地区分我国东南部土地资源条件较好,耕地和内陆水域在这一地区分布集中,而西北部则相对较差;我国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分布布集中,而西北部则相对较差;我国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分布于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于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86%86%以上草地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半干以上草地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旱地区 v 土地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遏制住,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遏制住,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水土流失面的治理方面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水土流失面的治理方面 第第2章章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 u 2.1 土地类型土地类型u 2.2 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类型2.1 土地类型土地类型v 2.1.1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v 土地类型土地类型:来自于自然地理学的范畴,:来自于自然地理学的范畴,所以也称为景观形态单元它是地表各组所以也称为景观形态单元它是地表各组成要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成要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以及人类活动作用结果等)土壤、植被、以及人类活动作用结果等)遵循地域分异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遵循地域分异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而形成的具有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性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对一致性的一系列空间单元 v 土地土地类型类型分类分类 :对各个土地个体形态单元:对各个土地个体形态单元土地属性土地属性或或特征共性特征共性的归纳的归纳。
分级分级:对土地个体形态单元:对土地个体形态单元组织水组织水平平,即,即自然环境结构层次自然环境结构层次的确定 v2.1.2 土地分级系统土地分级系统 F前苏联的分级系统前苏联的分级系统 ::“地方地方”、、“限区限区”和和“相相”三级 F澳大利亚(英澳学派)的分级系统澳大利亚(英澳学派)的分级系统 ::土地系统、土地系统、土地单元、土地点(土地系统是分级系统中的高土地单元、土地点(土地系统是分级系统中的高级土地单位级土地单位 )F我国的土地分级系统我国的土地分级系统 ::2020世纪世纪50-6050-60年代,我国年代,我国基本沿用前苏联景观学派的做法基本沿用前苏联景观学派的做法2020世纪世纪7070年代年代后期起,我国的大、中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中的后期起,我国的大、中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中的土地分级逐渐趋向于采用前苏联景观学派和英澳土地分级逐渐趋向于采用前苏联景观学派和英澳学派相结合的三级分级系统学派相结合的三级分级系统v2.1.3 土地分类系统土地分类系统 v 1.土地分类的涵义土地分类的涵义 v在同一级土地中划分出不同的土地单位就称为在同一级土地中划分出不同的土地单位就称为土地分类。
土地分类 v 2.土地分类的原则土地分类的原则 Ø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 Ø主导因素原则主导因素原则 Ø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v3.土地分类的步骤土地分类的步骤Ø①①确定分类的对象确定分类的对象 Ø②②确定分类依据和分类指标确定分类依据和分类指标v4.土地分类方法土地分类方法Ø①①顺序法顺序法 Ø②②两列指标网格法两列指标网格法 Ø③③路线考察法路线考察法 Ø④④参数法参数法v5.土地类型的命名土地类型的命名Ø①①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 Ø②②采用群众习用的名称采用群众习用的名称 Ø③③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 2.2 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类型 v2.2.1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F土地资源类型主要是根据土地所具有的土地资源类型主要是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资源利用价值源利用价值或或功能的差异性功能的差异性而划分的而划分的F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较多,目前主要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较多,目前主要有土地资源的有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划分利用现状划分、土地资源的、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划分生产潜力划分、土地资源的、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划分适宜性划分等。
等 v2.2.2 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特点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特点 v 1.概念概念v 所谓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是指对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所谓土地利用类型划分,是指对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其利用的方式、结构及其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进行同级据其利用的方式、结构及其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而进行同级土地资源的类型分类(或归并)和土地资源类型分级其结果,土地资源的类型分类(或归并)和土地资源类型分级其结果,是划分出大小不同、层次有别的土地利用类型单位和土地资源是划分出大小不同、层次有别的土地利用类型单位和土地资源的利用分类系统的利用分类系统 v 2.特点特点Ø它是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它是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动干预而形成的产物动干预而形成的产物 Ø在空间分布上它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在空间分布上它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 Ø在时间上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改善,土地利在时间上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 Ø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 v 3.意义意义v2.2.3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原则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原则 v根据土地利用现状的特征根据土地利用现状的特征 v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v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v按照一定的科学系统按照一定的科学系统 v2.2.4 中国的土地利用分类中国的土地利用分类v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两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两级系统,一级分为级系统,一级分为8 8类,二级分为类,二级分为4646类,并可按实际类,并可按实际情况进行三、四级分类情况进行三、四级分类 v城镇用地调查:城镇用地调查: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在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在19931993年发布的年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制订了中制订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含义》》。
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城镇土地分为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城镇土地分为1010个个一级类,一级类,2424个二级类个二级类19911991年颁布了年颁布了《《城市用地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为小类三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为1010个大类,个大类,4646个中个中类,类,7373个小类P42P42)) v城乡土地统一分类:城乡土地统一分类:19981998年颁布实施的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提出了农用地、建设用地中,提出了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三大土地利用类型和未利用地等三大土地利用类型20072007年年8 8月提出新月提出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该国家标准包括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该国家标准包括《《土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利用现状分类》》与规范性附录与规范性附录《〈《〈土地利用现状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类〉〉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三大类三大类””对照表对照表》》P50P50))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土地类型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自然属土地类型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自然属性性 §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往往是土地资源类型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往往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划分的基础 §土地类型较多强调土地的自然属性,它与土地类型较多强调土地的自然属性,它与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林地、草地等在土地利用类型,如耕地、林地、草地等在概念上是有差别的。
当然,在划分土地类概念上是有差别的当然,在划分土地类型时也应适当考虑土地利用类型型时也应适当考虑土地利用类型 第第3章章 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土地资土地资源调查源调查 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手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手段,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段,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关系定义定义提提供供基础资基础资料和科料和科学依据学依据用于用于 综合农业区划、土地资源评价以及土综合农业区划、土地资源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土地资土地资源制图源制图定义定义以图件的形式反映土地资源调查及研以图件的形式反映土地资源调查及研究的成果究的成果3.1 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调查3.1.1 土地资源调查的类别土地资源调查的类别 ØØ一般目的调查与制图一般目的调查与制图一般目的调查与制图一般目的调查与制图 ØØ特殊目的的土地资源调查特殊目的的土地资源调查特殊目的的土地资源调查特殊目的的土地资源调查 从土地本身的综合属性出发,揭从土地本身的综合属性出发,揭示土地的形成、特性、结构和地示土地的形成、特性、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域分异规律 ,适应性广,适应性广 具有明确和具体的目标具有明确和具体的目标 ,实,实用价值较大用价值较大3.1.2 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调查调查 土地资源的经济土地资源的经济社会条件调查社会条件调查 地貌、光热、土壤、水分地貌、光热、土壤、水分经济社会和技术背景、土地经济社会和技术背景、土地所有制、民族习惯与传统、所有制、民族习惯与传统、技术水平与变革技术水平与变革`3.1.3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外业调绘内业工作内业工作检查验收检查验收路线考察路线考察 制定工作分类系统制定工作分类系统 室内预判室内预判 地类调绘地类调绘 补测补测 样区调绘验证样区调绘验证 制定工作计划制定工作计划 资料准备资料准备 仪器和设备的准备仪器和设备的准备 组织专业队伍组织专业队伍 转绘转绘 成果整理成果整理 量算面积量算面积 编图与图面整饰编图与图面整饰 3.2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为单位,查清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域为单位,查清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域为单位,查清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域为单位,查清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并通过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布和利用状况,并通过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布和利用状况,并通过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布和利用状况,并通过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
土地利用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土地利用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土地利用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现阶段土地资源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状调查是现阶段土地资源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状调查是现阶段土地资源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状调查是现阶段土地资源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3.2.1我国的土地利用调查情况我国的土地利用调查情况 ØØ 2020世纪世纪5050年代的土地清查年代的土地清查 ØØ 8080年代初的土地概查年代初的土地概查 ØØ 8080年代末与年代末与9090年代初的土地详查年代初的土地详查 3.2.2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及成果容及成果 1.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①①①①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分布状况;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分布状况;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分布状况;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分布状况;②②②②境界与土地权属界限;境界与土地权属界限;境界与土地权属界限;境界与土地权属界限;③③③③量算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土地总面积和各类土地面量算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土地总面积和各类土地面量算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土地总面积和各类土地面量算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土地总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积;积;积;④④④④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自下而上逐级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自下而上逐级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自下而上逐级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辖区范围,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土地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汇总土地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汇总土地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汇总土地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⑤⑤⑤⑤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限图;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限图;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限图;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限图;⑥⑥⑥⑥总结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总结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总结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总结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建议;建议;建议;⑦⑦⑦⑦编写土地利用现状报告,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编写土地利用现状报告,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编写土地利用现状报告,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编写土地利用现状报告,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总结。
总结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工作成果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工作成果 ①①①①县、乡(镇)、村各类土地面积的统计表;县、乡(镇)、村各类土地面积的统计表;县、乡(镇)、村各类土地面积的统计表;县、乡(镇)、村各类土地面积的统计表;②②②②县、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县、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县、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县、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③③③③分幅土地权属界限图;分幅土地权属界限图;分幅土地权属界限图;分幅土地权属界限图;④④④④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乡镇土地利用现状说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乡镇土地利用现状说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乡镇土地利用现状说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乡镇土地利用现状说明书;明书;明书;明书;⑤⑤⑤⑤县、乡(镇)土地边界接合图表县、乡(镇)土地边界接合图表县、乡(镇)土地边界接合图表县、乡(镇)土地边界接合图表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工作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工作程序序 准备工作准备工作梯田田坎系数样方梯田田坎系数样方调查及系数测算调查及系数测算地类调绘地类调绘境界、权属界调绘境界、权属界调绘签订权属界限协议书签订权属界限协议书转绘或透绘转绘或透绘土地面积量算土地面积量算编制土地利用现状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及权属界限图图及权属界限图统计汇总统计汇总编写工作报告编写工作报告及技术报告及技术报告检查验收检查验收成果资料整理归档成果资料整理归档准准备备阶段阶段外外业业阶段阶段内内业业阶段阶段归归成成档档果果阶阶验验段段 收收3.3 土地资源制图土地资源制图 土地资源制图土地资源制图是以图件形式反映土地资是以图件形式反映土地资源调查及研究成果的重要工作,也是土地源调查及研究成果的重要工作,也是土地资源调查与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资源调查与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3.3.1土地资源制图的比例尺土地资源制图的比例尺 n n比例尺的选择要考虑的因素比例尺的选择要考虑的因素比例尺的选择要考虑的因素比例尺的选择要考虑的因素FF目的与任务目的与任务目的与任务目的与任务 FF土地结构的复杂程度土地结构的复杂程度土地结构的复杂程度土地结构的复杂程度 n n一般说来,调查中所用的底图的比例尺要两倍于一般说来,调查中所用的底图的比例尺要两倍于一般说来,调查中所用的底图的比例尺要两倍于一般说来,调查中所用的底图的比例尺要两倍于最终成图比例尺最终成图比例尺最终成图比例尺最终成图比例尺 n n土地资源制图比例尺的划分尚无统一标准土地资源制图比例尺的划分尚无统一标准土地资源制图比例尺的划分尚无统一标准土地资源制图比例尺的划分尚无统一标准FF详查所采用的地图比例尺大于详查所采用的地图比例尺大于详查所采用的地图比例尺大于详查所采用的地图比例尺大于1∶51∶51∶51∶5万万万万 FF半详查地图比例尺半详查地图比例尺半详查地图比例尺半详查地图比例尺1∶51∶51∶51∶5万到万到万到万到1∶251∶251∶251∶25万左右万左右万左右万左右 FF概查地图比例尺小于概查地图比例尺小于概查地图比例尺小于概查地图比例尺小于1∶501∶501∶501∶50万万万万 3.3.2土地资源的系列制图土地资源的系列制图 土地土地土地土地资源资源资源资源系列系列系列系列制图制图制图制图综合制图综合制图 制图综合制图综合 编制编制编制编制相同比例尺相同比例尺相同比例尺相同比例尺和和和和各种自然要素图各种自然要素图各种自然要素图各种自然要素图 编制一整套编制一整套编制一整套编制一整套不同比例不同比例不同比例不同比例尺尺尺尺的土地资源图件的土地资源图件的土地资源图件的土地资源图件 3.3.3土地资源综合剖面图的编制土地资源综合剖面图的编制 通过编制综合剖面图,可以揭示通过编制综合剖面图,可以揭示通过编制综合剖面图,可以揭示通过编制综合剖面图,可以揭示土地资源组土地资源组土地资源组土地资源组成要素成要素成要素成要素及其及其及其及其相互联系相互联系相互联系相互联系以及不同土地资源之间的以及不同土地资源之间的以及不同土地资源之间的以及不同土地资源之间的空空空空间组合关系间组合关系间组合关系间组合关系。
综合剖面图的编绘方法与所采用的综合剖面图的编绘方法与所采用的综合剖面图的编绘方法与所采用的综合剖面图的编绘方法与所采用的比例尺比例尺比例尺比例尺有有有有关在范围较大、制图比例尺较小的情况下,主在范围较大、制图比例尺较小的情况下,主在范围较大、制图比例尺较小的情况下,主在范围较大、制图比例尺较小的情况下,主要采用室内阅读地形图和解译航空像片或大比例要采用室内阅读地形图和解译航空像片或大比例要采用室内阅读地形图和解译航空像片或大比例要采用室内阅读地形图和解译航空像片或大比例尺卫星影像,并参考其它自然要素图件和资料编尺卫星影像,并参考其它自然要素图件和资料编尺卫星影像,并参考其它自然要素图件和资料编尺卫星影像,并参考其它自然要素图件和资料编绘;在范围较小和制图比例尺较大的情况下,则绘;在范围较小和制图比例尺较大的情况下,则绘;在范围较小和制图比例尺较大的情况下,则绘;在范围较小和制图比例尺较大的情况下,则主要靠野外实地测绘比例尺愈大,野外工作量主要靠野外实地测绘比例尺愈大,野外工作量主要靠野外实地测绘比例尺愈大,野外工作量主要靠野外实地测绘比例尺愈大,野外工作量愈大。
以下主要说明大比例尺土地综合剖面图的愈大以下主要说明大比例尺土地综合剖面图的愈大以下主要说明大比例尺土地综合剖面图的愈大以下主要说明大比例尺土地综合剖面图的编绘方法编绘方法编绘方法编绘方法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系列图系列图系列图系列图自然要素图(基础性)自然要素图(基础性)自然要素图(基础性)自然要素图(基础性) 土地资源专题图件(派生性)土地资源专题图件(派生性)土地资源专题图件(派生性)土地资源专题图件(派生性) 图件编制注意点:图件编制注意点:图件编制注意点:图件编制注意点:ØØ各专题图之间的协调问题各专题图之间的协调问题各专题图之间的协调问题各专题图之间的协调问题 ØØ现场综合调查与测绘现场综合调查与测绘现场综合调查与测绘现场综合调查与测绘 ØØ从点到面、从大到小从点到面、从大到小从点到面、从大到小从点到面、从大到小 ØØ在室内选定剖面线的位置在室内选定剖面线的位置在室内选定剖面线的位置在室内选定剖面线的位置 ØØ确定综合剖面图的比例尺确定综合剖面图的比例尺确定综合剖面图的比例尺确定综合剖面图的比例尺 • •水平比例尺水平比例尺水平比例尺水平比例尺• •垂直比例尺垂直比例尺垂直比例尺垂直比例尺ØØ绘制综合剖面图绘制综合剖面图绘制综合剖面图绘制综合剖面图 • •剖面图剖面图剖面图剖面图• •带状图带状图带状图带状图• •描述记录描述记录描述记录描述记录 应该指出,综合剖面图上的植被、土壤等的类型及其界线,应该指出,综合剖面图上的植被、土壤等的类型及其界线,应该指出,综合剖面图上的植被、土壤等的类型及其界线,应该指出,综合剖面图上的植被、土壤等的类型及其界线,是在室内解译地形图和航空像片,并分析其它自然要素的图是在室内解译地形图和航空像片,并分析其它自然要素的图是在室内解译地形图和航空像片,并分析其它自然要素的图是在室内解译地形图和航空像片,并分析其它自然要素的图件与资料而初步确定的,在野外路线考察后应予补充和修正。
件与资料而初步确定的,在野外路线考察后应予补充和修正件与资料而初步确定的,在野外路线考察后应予补充和修正件与资料而初步确定的,在野外路线考察后应予补充和修正尤其是界线,必须在野外沿剖面线依次观察和分析后予以最尤其是界线,必须在野外沿剖面线依次观察和分析后予以最尤其是界线,必须在野外沿剖面线依次观察和分析后予以最尤其是界线,必须在野外沿剖面线依次观察和分析后予以最后确定 3.3.4计算机辅助编绘土地资源制图计算机辅助编绘土地资源制图 涉及到的计算机制图主要是涉及到的计算机制图主要是GISGIS软件软件 ,借助,借助计算机进行制图的常用软件有计算机进行制图的常用软件有Arc/INFOArc/INFO、、MapInfoMapInfo、、MapGisMapGis等ØØ地理信息可视化地理信息可视化地理信息可视化地理信息可视化 ((((Geographic Inform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Visualization)))) 以地理环境作为依托,将地理信息数据转换为人们容易理解以地理环境作为依托,将地理信息数据转换为人们容易理解以地理环境作为依托,将地理信息数据转换为人们容易理解以地理环境作为依托,将地理信息数据转换为人们容易理解的图形图像方式,从而通过视觉效果,探讨地理信息所反映的规的图形图像方式,从而通过视觉效果,探讨地理信息所反映的规的图形图像方式,从而通过视觉效果,探讨地理信息所反映的规的图形图像方式,从而通过视觉效果,探讨地理信息所反映的规律与知识。
律与知识律与知识律与知识ØØ编绘程序编绘程序编绘程序编绘程序 数据输入数据输入数据输入数据输入数据分析与处理数据分析与处理数据分析与处理数据分析与处理图件的生成与输出图件的生成与输出图件的生成与输出图件的生成与输出 3.4现代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现代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3S”技技术术 遥感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 土地资源调查中现代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土地资源调查中现代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土地资源调查中现代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土地资源调查中现代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ØØ利用利用利用利用““““3S”3S”3S”3S”技术快速获取与处理土地利用信息技术快速获取与处理土地利用信息技术快速获取与处理土地利用信息技术快速获取与处理土地利用信息ØØ航空数码遥感新技术在土地调查得到应用航空数码遥感新技术在土地调查得到应用航空数码遥感新技术在土地调查得到应用航空数码遥感新技术在土地调查得到应用ØØ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土地资源调查数据库,提高土地管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土地资源调查数据库,提高土地管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土地资源调查数据库,提高土地管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土地资源调查数据库,提高土地管理信息化水平,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信息系统(理信息化水平,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信息系统(理信息化水平,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信息系统(理信息化水平,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信息系统(LISLISLISLIS)))) 故宫航片第第4章章 土地资源评价与核算土地资源评价与核算4.1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评价4.1.14.1.1土地资源评价概述土地资源评价概述土地资源评价概述土地资源评价概述 1. 1.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基本概念基本概念土地评价是指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对土地的性状进行土地评价是指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对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质量鉴定和和数量统计数量统计的过程。
的过程 2. 土地评价的土地评价的目的目的Ø为科学管理经营土地服务为科学管理经营土地服务 Ø为土地税收服务为土地税收服务 Ø为土地交易服务为土地交易服务 Ø为土地的合理利用与规划服务为土地的合理利用与规划服务 3. 3. 土地评价的土地评价的土地评价的土地评价的类型类型类型类型uu根据土地评价目的,分为根据土地评价目的,分为根据土地评价目的,分为根据土地评价目的,分为多目的多目的多目的多目的和和和和单目的单目的单目的单目的评价评价评价评价 uu根据土地评价成果,分为根据土地评价成果,分为根据土地评价成果,分为根据土地评价成果,分为定性评价定性评价定性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自然评价定量自然评价定量自然评价定量自然评价、、、、经经经经济评价济评价济评价济评价 uu根据土地评价的时间,分为根据土地评价的时间,分为根据土地评价的时间,分为根据土地评价的时间,分为当前适宜性评价当前适宜性评价当前适宜性评价当前适宜性评价与与与与潜在适宜潜在适宜潜在适宜潜在适宜性评价性评价性评价性评价 4.土地评价的土地评价的原则原则 ((1)一般性原则)一般性原则 ①①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 ② ②差异性原则差异性原则 ③ ③限制性原则限制性原则 ((((2 2)在适宜性评价中应遵循的具体原则)在适宜性评价中应遵循的具体原则)在适宜性评价中应遵循的具体原则)在适宜性评价中应遵循的具体原则 ①①①①应考虑具体的土地用途进行评价应考虑具体的土地用途进行评价应考虑具体的土地用途进行评价应考虑具体的土地用途进行评价 ② ② ② ②应对不同的土地用途进行比较应对不同的土地用途进行比较应对不同的土地用途进行比较应对不同的土地用途进行比较 ③ ③ ③ ③适宜性应以土地能够持续利用而不退化并不会给周围土地带来不良后果为适宜性应以土地能够持续利用而不退化并不会给周围土地带来不良后果为适宜性应以土地能够持续利用而不退化并不会给周围土地带来不良后果为适宜性应以土地能够持续利用而不退化并不会给周围土地带来不良后果为条件条件条件条件 ④ ④ ④ ④评价过程应结合考虑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评价过程应结合考虑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评价过程应结合考虑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评价过程应结合考虑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 5.土地评价的土地评价的技术方法技术方法((1)直接法)直接法((2)间接法)间接法Ø 归类法归类法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LCCØ 数值法数值法6. 6.土地评价的土地评价的土地评价的土地评价的程序程序程序程序 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数据和资料的调查与分析数据和资料的调查与分析 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 土地评价因素的选择土地评价因素的选择 土地评价结果的计算土地评价结果的计算 成果整理阶段成果整理阶段 确定评价目的确定评价目的制定工作计划制定工作计划组织专业队伍组织专业队伍必要的物质准备工作必要的物质准备工作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土壤土壤水文水文植被植被经济社会因素经济社会因素7.土地评价的土地评价的发展趋势发展趋势ØØ 综合化综合化综合化综合化ØØ 精确化精确化精确化精确化ØØ 定量化定量化定量化定量化4.1.2主要的土地评价体系主要的土地评价体系 1. 《《《《中国中国中国中国1 1∶ ∶ ∶ ∶100100万土地资源图万土地资源图万土地资源图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评价体系土地评价体系土地评价体系土地评价体系 土地评价的对象土地评价的对象土地评价的依据土地评价的依据土地评价的基本方法土地评价的基本方法土地资源单位土地资源单位每块图斑中组成土地资源单每块图斑中组成土地资源单位的各要素的综合特征和限位的各要素的综合特征和限制因素的强度制因素的强度 主宜性评价与多宜性评价相主宜性评价与多宜性评价相结合,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结合,主导因素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相结合 2. 2.美国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系统美国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系统美国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系统美国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系统 (1)(1)基本概念与假设基本概念与假设基本概念与假设基本概念与假设 土地潜力分类系统有两个基本概念:土地潜力分类系统有两个基本概念:土地潜力分类系统有两个基本概念:土地潜力分类系统有两个基本概念:潜力潜力潜力潜力和和和和限制性限制性限制性限制性 潜力潜力潜力潜力是土地用于一定方式或在使用一定管理实践方是土地用于一定方式或在使用一定管理实践方是土地用于一定方式或在使用一定管理实践方是土地用于一定方式或在使用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
面的潜在能力面的潜在能力面的潜在能力 限制性限制性限制性限制性是对潜力施加不利影响的土地特征是对潜力施加不利影响的土地特征是对潜力施加不利影响的土地特征是对潜力施加不利影响的土地特征 假设的利用潜力顺序:假设的利用潜力顺序: 耕地利用--有一定限制的耕地--改良牧草地-耕地利用--有一定限制的耕地--改良牧草地--天然牧草地--娱乐、野生动物保持、水源涵养-天然牧草地--娱乐、野生动物保持、水源涵养或风景观赏或风景观赏((((2 2)分类结构)分类结构)分类结构)分类结构分类结构分分类结构分分类结构分分类结构分潜力等潜力等潜力等潜力等、、、、潜力亚等潜力亚等潜力亚等潜力亚等和和和和潜力单元潜力单元潜力单元潜力单元3 3)工作方法)工作方法)工作方法)工作方法 ØØ以现有的土壤详查为基础,并收集附加资料以现有的土壤详查为基础,并收集附加资料以现有的土壤详查为基础,并收集附加资料以现有的土壤详查为基础,并收集附加资料 ØØ直接进行潜力制图单元的野外调查,而不像详细的土壤直接进行潜力制图单元的野外调查,而不像详细的土壤直接进行潜力制图单元的野外调查,而不像详细的土壤直接进行潜力制图单元的野外调查,而不像详细的土壤制图制图制图制图适于适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适于适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3.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价土地对特定利用类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价土地对特定利用类型的适宜性的过程。
型的适宜性的过程 ((((1 1)分类系统的结构)分类系统的结构)分类系统的结构)分类系统的结构 适宜性分类共四级:土地适宜性适宜性分类共四级:土地适宜性适宜性分类共四级:土地适宜性适宜性分类共四级:土地适宜性纲纲纲纲、、、、级级级级、、、、亚级亚级亚级亚级和和和和单元单元单元单元 ((((2 2)工作方法和步骤)工作方法和步骤)工作方法和步骤)工作方法和步骤 ((((P106P106))))4.1.3 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1. 概述概述 概括的说,所谓土地经济评价就是应用土概括的说,所谓土地经济评价就是应用土概括的说,所谓土地经济评价就是应用土概括的说,所谓土地经济评价就是应用土地经济学原理,从土地经济属性出发评价土地地经济学原理,从土地经济属性出发评价土地地经济学原理,从土地经济属性出发评价土地地经济学原理,从土地经济属性出发评价土地质量;具体的说,就是把经济学原理应用在处质量;具体的说,就是把经济学原理应用在处质量;具体的说,就是把经济学原理应用在处质量;具体的说,就是把经济学原理应用在处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地单位之间的比较、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地单位之间的比较、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地单位之间的比较、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地单位之间的比较、鉴别,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估,揭鉴别,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估,揭鉴别,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估,揭鉴别,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估,揭示土地利用的经济关系。
示土地利用的经济关系示土地利用的经济关系示土地利用的经济关系 2. 2.评价方法评价方法评价方法评价方法((((1 1)评价方法体系与经济指标)评价方法体系与经济指标)评价方法体系与经济指标)评价方法体系与经济指标方法方法德国以课税为目的的土地评价方法德国以课税为目的的土地评价方法 美国经济分级中预计收入分级和经营性质分级方法美国经济分级中预计收入分级和经营性质分级方法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经济评价体系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经济评价体系 前苏联以等量劳动耗费条件为基础的经济评价方法前苏联以等量劳动耗费条件为基础的经济评价方法 指标指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产值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产值 净产值、纯收入、级差收入等净产值、纯收入、级差收入等 费用偿还率(纯收入率)、成本效果系数费用偿还率(纯收入率)、成本效果系数 准确性准确性连续性连续性完整性完整性典型性典型性评评价价资资料料的的要要求求确定评价单元确定评价单元明确评价对象明确评价对象收集投入产出资料收集投入产出资料选择适当评价指标选择适当评价指标((2)评价程序)评价程序 3. 农用地分等定级农用地分等定级((((1 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概念)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概念)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概念)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概念 农用地分等农用地分等农用地分等农用地分等即指在全国范围内,按照耕作制度,即指在全国范围内,按照耕作制度,即指在全国范围内,按照耕作制度,即指在全国范围内,按照耕作制度,在一定自然条件、土地利用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按照一在一定自然条件、土地利用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按照一在一定自然条件、土地利用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按照一在一定自然条件、土地利用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定的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定的方法和规定的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定的方法和规定的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定的方法和规定的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的农用地等别的农用地等别的农用地等别的农用地等别。
农用地定级农用地定级农用地定级农用地定级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土地管理和实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土地管理和实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土地管理和实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土地管理和实际需要,进行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级别际需要,进行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级别际需要,进行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级别际需要,进行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级别 ((((2 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主要进展)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主要进展)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主要进展)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主要进展 2006200620062006年,全国近一半的省份完成了农用地分等工作年,全国近一半的省份完成了农用地分等工作年,全国近一半的省份完成了农用地分等工作年,全国近一半的省份完成了农用地分等工作与县级定级估价试点工作;初步建立了全国农用地分等与县级定级估价试点工作;初步建立了全国农用地分等与县级定级估价试点工作;初步建立了全国农用地分等与县级定级估价试点工作;初步建立了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体系和标准样地永久标志定级估价体系和标准样地永久标志定级估价体系和标准样地永久标志定级估价体系和标准样地永久标志。
((((3 3)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原则)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原则)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原则)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原则 ①①①①综合分析原则综合分析原则综合分析原则综合分析原则 ② ② ② ②分层控制原则分层控制原则分层控制原则分层控制原则 ③ ③ ③ ③主导因素原则主导因素原则主导因素原则主导因素原则 ④ ④ ④ ④土地收益差异原则土地收益差异原则土地收益差异原则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⑤ ⑤ ⑤ ⑤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⑥ ⑥ ⑥ ⑥跟踪检验原则跟踪检验原则跟踪检验原则跟踪检验原则 ((((4 4)农用地分等定级程序及方法)农用地分等定级程序及方法)农用地分等定级程序及方法)农用地分等定级程序及方法 农用地分等农用地分等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计算土地利用系数计算土地利用系数 计算土地经济系数计算土地经济系数 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和农用地等指数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和农用地等指数 农用地分等别划分与校验农用地分等别划分与校验 农用地定级农用地定级 确定农用地定级的技术方法确定农用地定级的技术方法 定级指数计算定级指数计算 级别校验与确定级别校验与确定 4.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城镇土地分等定级((((1 1)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概念及意义)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概念及意义)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概念及意义)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概念及意义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对象是城镇土地,是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对象是城镇土地,是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对象是城镇土地,是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对象是城镇土地,是对城镇土地质量进行评价与鉴定。
对城镇土地质量进行评价与鉴定对城镇土地质量进行评价与鉴定对城镇土地质量进行评价与鉴定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是根据土地使用价值的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是根据土地使用价值的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是根据土地使用价值的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是根据土地使用价值的优劣,评定出土地等级,它从土地质量及区位优劣,评定出土地等级,它从土地质量及区位优劣,评定出土地等级,它从土地质量及区位优劣,评定出土地等级,它从土地质量及区位的角度为土地资产的度量提供了科学依据,从的角度为土地资产的度量提供了科学依据,从的角度为土地资产的度量提供了科学依据,从的角度为土地资产的度量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为确定土地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土而,为确定土地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土而,为确定土地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土而,为确定土地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土地流转、兼并、置换以及土地税、费征收等提地流转、兼并、置换以及土地税、费征收等提地流转、兼并、置换以及土地税、费征收等提地流转、兼并、置换以及土地税、费征收等提供了基础参考供了基础参考供了基础参考供了基础参考 ((2)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原则)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原则 ØØ综合分析原则综合分析原则综合分析原则综合分析原则 ØØ主导因素原则主导因素原则主导因素原则主导因素原则 ØØ地域分异原则地域分异原则地域分异原则地域分异原则 ØØ土地收益差异原则土地收益差异原则土地收益差异原则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ØØ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原则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原则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原则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原则 ((3)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技术程序)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技术程序土地分等土地分等明确影响因素明确影响因素 初步确定土地等别初步确定土地等别 验证和调整验证和调整 根据城镇特点,选取土地区位条件和其他有关的土地根据城镇特点,选取土地区位条件和其他有关的土地自然和经济条件,作为划分土地级的定级因素自然和经济条件,作为划分土地级的定级因素 按照各定级因素的分布变化规律,计算各因素的指标值按照各定级因素的分布变化规律,计算各因素的指标值和作用分值,编制各因素的指标值与作用分值的对照表和作用分值,编制各因素的指标值与作用分值的对照表 依据定级因素与社会、经济活动及生活的相关程依据定级因素与社会、经济活动及生活的相关程度,确定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分别计算权重值度,确定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分别计算权重值 划分定级单元,计算单元内各因素分值,各分值加权求划分定级单元,计算单元内各因素分值,各分值加权求和,按总分的分布排列和实际情况,初步划分土地级和,按总分的分布排列和实际情况,初步划分土地级 按数理统计要求,在不同土地级上测定典型行业的经济按数理统计要求,在不同土地级上测定典型行业的经济收益差异,参考行业的土地级差收益,确定土地级别数收益差异,参考行业的土地级差收益,确定土地级别数 编绘土地级别图,编制土地定级报告,完成定级工作编绘土地级别图,编制土地定级报告,完成定级工作 土土地地定定级级4.1.4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生态评价 1. 1. 概述概述概述概述 为更好地促进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优化和为更好地促进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优化和为更好地促进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优化和为更好地促进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有必要对各种土地生态类型的健康功能提升,有必要对各种土地生态类型的健康功能提升,有必要对各种土地生态类型的健康功能提升,有必要对各种土地生态类型的健康状况、适宜性、环境影响、服务功能和价值进状况、适宜性、环境影响、服务功能和价值进状况、适宜性、环境影响、服务功能和价值进状况、适宜性、环境影响、服务功能和价值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这也就是土地生态评价。
行综合分析与评价,这也就是土地生态评价行综合分析与评价,这也就是土地生态评价行综合分析与评价,这也就是土地生态评价 土地生态评价的土地生态评价的土地生态评价的土地生态评价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研究内容 n n①①①①进行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土地生态价值的评价;进行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土地生态价值的评价;进行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土地生态价值的评价;进行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土地生态价值的评价;n n②②②②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专项评价,查明土地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专项评价,查明土地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专项评价,查明土地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专项评价,查明土地生态类型与土地利用现状之间的协调程度及其发展趋势,生态类型与土地利用现状之间的协调程度及其发展趋势,生态类型与土地利用现状之间的协调程度及其发展趋势,生态类型与土地利用现状之间的协调程度及其发展趋势,诊断土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和土地利用的生态风险;诊断土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和土地利用的生态风险;诊断土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和土地利用的生态风险;诊断土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和土地利用的生态风险;n n③③③③对土地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研究一种或多种压力形成对土地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研究一种或多种压力形成对土地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研究一种或多种压力形成对土地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研究一种或多种压力形成或可能形成的不利的土地生态效应的可能性;或可能形成的不利的土地生态效应的可能性;或可能形成的不利的土地生态效应的可能性;或可能形成的不利的土地生态效应的可能性;n n④④④④土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持续性评价;土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持续性评价;土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持续性评价;土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持续性评价;n n⑤⑤⑤⑤将自然生态系统质量评价与涉及人类经济社会过程的将自然生态系统质量评价与涉及人类经济社会过程的将自然生态系统质量评价与涉及人类经济社会过程的将自然生态系统质量评价与涉及人类经济社会过程的生态系统的生态评价结合起来,关注人类经济社会过程生态系统的生态评价结合起来,关注人类经济社会过程生态系统的生态评价结合起来,关注人类经济社会过程生态系统的生态评价结合起来,关注人类经济社会过程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n n⑥⑥⑥⑥对土地生态环境的退化、破坏程度或潜在危险进行评对土地生态环境的退化、破坏程度或潜在危险进行评对土地生态环境的退化、破坏程度或潜在危险进行评对土地生态环境的退化、破坏程度或潜在危险进行评价价价价; ;n n⑦⑦⑦⑦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评价。
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评价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评价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评价2. 评价方法评价方法ØØ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 ØØ土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土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土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土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 4.1.5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质量评价 1. 1.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的作用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的作用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的作用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的作用 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类似于国民生产总值或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类似于国民生产总值或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类似于国民生产总值或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类似于国民生产总值或预期寿命等反映经济社会状况的指标体系预期寿命等反映经济社会状况的指标体系预期寿命等反映经济社会状况的指标体系预期寿命等反映经济社会状况的指标体系2.2.2.2.世界银行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世界银行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世界银行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世界银行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 基础研究方法基础研究方法 “压力压力—状态状态—响应(响应(PSR))”模型模型 3. 3.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究人员认为,数据及信息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究人员认为,数据及信息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究人员认为,数据及信息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研究人员认为,数据及信息来源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4. 4.研究进展研究进展研究进展研究进展ØØ““““压力压力压力压力- - - - 状态状态状态状态- - - - 响应响应响应响应””””(P - S- R )(P - S- R )(P - S- R )(P - S- R )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评价体系 ØØ土地条件变化评价指标体系土地条件变化评价指标体系土地条件变化评价指标体系土地条件变化评价指标体系 4.2 土地资源核算土地资源核算 土地资源核算是对土地资源的实物量和价土地资源核算是对土地资源的实物量和价土地资源核算是对土地资源的实物量和价土地资源核算是对土地资源的实物量和价格量进行计量的过程及其结果格量进行计量的过程及其结果格量进行计量的过程及其结果格量进行计量的过程及其结果 4.2.14.2.14.2.14.2.1土地资源价格理论土地资源价格理论土地资源价格理论土地资源价格理论 1. 1.劳动价值观的土地价格理论劳动价值观的土地价格理论劳动价值观的土地价格理论劳动价值观的土地价格理论 土地价格土地价格=2.非劳动价值观的土地价格理论非劳动价值观的土地价格理论 ØØ土地收益论土地收益论土地收益论土地收益论 地收益是确定土地价格的基础,预期的地收益是确定土地价格的基础,预期的地收益是确定土地价格的基础,预期的地收益是确定土地价格的基础,预期的土地收益的资本化也就是土地的售价。
土地收益的资本化也就是土地的售价土地收益的资本化也就是土地的售价土地收益的资本化也就是土地的售价 ØØ土地供求均衡价格理论土地供求均衡价格理论土地供求均衡价格理论土地供求均衡价格理论 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形成均衡价格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形成均衡价格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形成均衡价格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形成均衡价格 4.2.2土地资源价格量的核算土地资源价格量的核算1. 1.土地价格的类型土地价格的类型土地价格的类型土地价格的类型((((1 1 1 1)按)按)按)按土地的权属土地的权属土地的权属土地的权属划分为划分为划分为划分为土地所有权价格土地所有权价格土地所有权价格土地所有权价格与与与与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价格价格价格价格 ((((2 2 2 2)按)按)按)按土地市场的类型土地市场的类型土地市场的类型土地市场的类型划分为划分为划分为划分为征地价格征地价格征地价格征地价格与与与与出让价格出让价格出让价格出让价格 ((((3 3 3 3)按照)按照)按照)按照投资的先后次序投资的先后次序投资的先后次序投资的先后次序划分划分划分划分现价现价现价现价、、、、开发价开发价开发价开发价和和和和潜在地价潜在地价潜在地价潜在地价 ((((4 4 4 4)按)按)按)按价格的用途价格的用途价格的用途价格的用途划分为划分为划分为划分为市价市价市价市价和和和和公告价格公告价格公告价格公告价格((((5 5 5 5)按)按)按)按土地交易方式土地交易方式土地交易方式土地交易方式划分为划分为划分为划分为土地协议价格土地协议价格土地协议价格土地协议价格、、、、土地招标价土地招标价土地招标价土地招标价格格格格和和和和土地拍卖价格土地拍卖价格土地拍卖价格土地拍卖价格2. 2.城市土地价格核算方法城市土地价格核算方法城市土地价格核算方法城市土地价格核算方法 ((((1 1)土地价格核算)土地价格核算)土地价格核算)土地价格核算总体思路总体思路总体思路总体思路①①①①以农业地价作为城市地价的基础。
以农业地价作为城市地价的基础以农业地价作为城市地价的基础以农业地价作为城市地价的基础 ②②②②以商业地价控制城市地价以商业地价控制城市地价以商业地价控制城市地价以商业地价控制城市地价 ③③③③以土地定级结果划分城市区域地价变化格局以土地定级结果划分城市区域地价变化格局以土地定级结果划分城市区域地价变化格局以土地定级结果划分城市区域地价变化格局 ④④④④以级差收益测算为主确立地价水平以级差收益测算为主确立地价水平以级差收益测算为主确立地价水平以级差收益测算为主确立地价水平 ⑤⑤⑤⑤以历史地价修正值比较城市地价变化规律以历史地价修正值比较城市地价变化规律以历史地价修正值比较城市地价变化规律以历史地价修正值比较城市地价变化规律 ⑥⑥⑥⑥确定基准地价确定基准地价确定基准地价确定基准地价 ⑦⑦⑦⑦以微观变化修正地价以微观变化修正地价以微观变化修正地价以微观变化修正地价 ((((2 2)城市土地价格核算方法)城市土地价格核算方法)城市土地价格核算方法)城市土地价格核算方法 ①①①①城市土地理论价格计算城市土地理论价格计算城市土地理论价格计算城市土地理论价格计算。
②②城市土地价格计算实用方法(收益还原法)城市土地价格计算实用方法(收益还原法) P=A为土地的年收益为土地的年收益i为还原利率为还原利率 P=P1+P2= ((aR0+R1))Pl为为“土地物质土地物质”价格价格 P2为为“土地资本土地资本”价格价格a为土地资源的等级系数为土地资源的等级系数 i为还原利率(或平均利率)为还原利率(或平均利率) Qd为需求量为需求量Qs为供给量为供给量Ed为需求弹性系数为需求弹性系数Es为供给弹性系数为供给弹性系数第第5章章 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5.1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利用5.1.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土地覆被变化(LUCC))1.概述概述 LUCCLUCC不仅是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最终体现,也是地球不仅是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最终体现,也是地球表层系统最明显的景观标志,它的变化不仅对全球辐射平表层系统最明显的景观标志,它的变化不仅对全球辐射平衡和能量流的改变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生物地衡和能量流的改变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循环的改变和生态复杂度的影响也不容忽球化学循环、水循环的改变和生态复杂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视 2.LUCC的研究重点的研究重点 F第一方面的重点是为确定一般的原因与覆被状态设计理论第一方面的重点是为确定一般的原因与覆被状态设计理论框架,对这些状态提出初始表述;同时,以设计实例研究框架,对这些状态提出初始表述;同时,以设计实例研究的共同草案为开端,通过实例研究说明不同状态下原因与的共同草案为开端,通过实例研究说明不同状态下原因与覆被动态的特征,并在必要时调整状态的理论框架覆被动态的特征,并在必要时调整状态的理论框架 F第二方面的重点是根据第一方面的重点确定的状态制定基第二方面的重点是根据第一方面的重点确定的状态制定基本框架,建立全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模型研究内本框架,建立全球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模型研究内容包括组织现有土地变化的数据,分析模型所需的属性,容包括组织现有土地变化的数据,分析模型所需的属性,通过模型揭示土地利用通过模型揭示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与驱动力的相互关系,土地覆被与驱动力的相互关系,预测未来区域和全球变化情况预测未来区域和全球变化情况 3.LUCC的研究内容的研究内容 Ø原因与覆被状态的类别划分原因与覆被状态的类别划分 Ø土地覆被状态的演变过程土地覆被状态的演变过程 Ø土地覆被变化的模拟与预测土地覆被变化的模拟与预测 4. LUCC的研究进展的研究进展 Ø国外国外Ø国内国内5.我国我国LUCC的优先研究领域的优先研究领域 ①①北方农牧交错类型北方农牧交错类型②②南方农林交错类型南方农林交错类型③③南方农渔交错类型南方农渔交错类型④④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青藏高原类型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青藏高原类型⑤⑤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类型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类型⑥⑥人工建立的西北绿洲类型人工建立的西北绿洲类型⑦⑦侵蚀严重的黄土高原类型侵蚀严重的黄土高原类型⑧⑧基本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保护区类型基本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保护区类型⑨⑨大中城市类型大中城市类型 5.1.2 土地利用区划土地利用区划1.土地利用区划的原则土地利用区划的原则•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 •土地利用与自然本底状况相似性土地利用与自然本底状况相似性 •土地利用和经济社会条件的一致性土地利用和经济社会条件的一致性 •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响应的相似性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响应的相似性 •影响土地生产力的限制因素的强度和改造难易程度影响土地生产力的限制因素的强度和改造难易程度的基本相同的基本相同 •土地利用结构基本一致土地利用结构基本一致 •照顾现有的行政界线,一般以不打破行政界线为宜照顾现有的行政界线,一般以不打破行政界线为宜 2.土地利用区划的目的土地利用区划的目的 寻求一种土地利用的优化结构和合理的生产布局寻求一种土地利用的优化结构和合理的生产布局。
上海徐家汇公园上海徐家汇公园3.土地利用区划的方法土地利用区划的方法 v((1)聚类分析法)聚类分析法 v((2)空间叠加分析法)空间叠加分析法Ø空间内插空间内插Ø空间叠加空间叠加数据标准化数据标准化 空间变异分析空间变异分析 相关主成分分析相关主成分分析 确定判别指标的不同权重确定判别指标的不同权重 类别划分处理类别划分处理 5.1.3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可持续利用 1.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背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背景 Ø19871987年,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人类社会提出了人类社会““持续持续发展发展””的概念的概念 Ø19901990年,土地利用研讨会年,土地利用研讨会 Ø19911991年,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国际研讨会年,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国际研讨会 Ø1992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2121世纪议程世纪议程》》 Ø19931993年,年,2121世纪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国际研讨会,世纪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国际研讨会,FAOFAO在此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在此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大纲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大纲》》 Ø中国,中国,《《中国中国2121世纪议程世纪议程————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书》》 2.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内涵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内涵 Ø《《我们共同的未来我们共同的未来》》 尽可能减少对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土地资源的破坏,维持尽可能减少对人类生存所依赖的土地资源的破坏,维持一个不变或增加的资本贮量,即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个不变或增加的资本贮量,即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维持和改善土地资源的生产条件和环境基础,旨在同时,维持和改善土地资源的生产条件和环境基础,旨在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Ø《《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大纲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大纲》》 本着社会、经济要求和环境问题相统一的宗旨,把保本着社会、经济要求和环境问题相统一的宗旨,把保持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或服务功能(生产性)、降低土地持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或服务功能(生产性)、降低土地的生产风险水平(安全性)、保持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的生产风险水平(安全性)、保持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持性)、经济上合理可行(可行性)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持性)、经济上合理可行(可行性)以及社会整体可以接受(接受性)相结合以及社会整体可以接受(接受性)相结合Ø我国我国 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人口的持续增长及其对粮食的基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人口的持续增长及其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并促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本需求,并促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土地利用战略和措施改善的土地利用战略和措施 3.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1)基本内涵)基本内涵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在应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在应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上,依据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与目标,选取一定的评价上,依据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与目标,选取一定的评价指标,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各个方指标,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针对一定的土地评价单元,对其土地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针对一定的土地评价单元,对其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定性、定量评价,以此来衡量该土地利用方利用方式进行定性、定量评价,以此来衡量该土地利用方式在一定时间段内的稳定性和发展性,即土地利用的可持式在一定时间段内的稳定性和发展性,即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续性 包括包括定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和定量评价定量评价两类两类 ((2)评价原则)评价原则v①①土地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评土地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评价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价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v②②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对土地利用变化过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判断程的判断v③③应充分考虑评价区域特点应充分考虑评价区域特点v④④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对特定土地利用的评价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对特定土地利用的评价v⑤⑤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多学科的行动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多学科的行动v⑥⑥用系统性观点进行评价用系统性观点进行评价v⑦⑦科学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3)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的指标体系土土 地地 可可 持持 续续 利利 用用 评评 价价自然指标自然指标经济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社会指标土土地地生生产产潜潜力力土土壤壤环环境境条条件件水水资资源源保保证证率率土土地地人人口口容容量量生生物物多多样样性性劳劳动动力力保保证证率率投投入入产产出出率率经经济济发发展展水水平平综综合合经经济济效效果果耕耕地地资资源源保保护护率率土土地地管管理理效效度度政政策策法法规规效效力力社社会会可可接接受受能能力力自自然然灾灾害害状状况况性性目标目标指标指标因素因素因子因子 … … … … … … … … … … … … … … … … … … … … ((4)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过程)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过程 v①①确定土地利用目标(土地持续利用);确定土地利用目标(土地持续利用);v②②对土地利用系统进行科学分析,建立评价指标对土地利用系统进行科学分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体系;v③③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标准化,确定指标阈值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标准化,确定指标阈值和评价标准;和评价标准;v④④按照一定的综合方法,对土地利用系统的分析按照一定的综合方法,对土地利用系统的分析结果和各方面的指标值进行综合,得到最后的评结果和各方面的指标值进行综合,得到最后的评价结果。
价结果 ((5)评价的时间尺度与置信长度)评价的时间尺度与置信长度时间尺度尺度置信置信长度度可持可持续性的性的1.长期可持期可持续性的性的25年年2.中期可持中期可持续性的性的15-25年年3.短期可持短期可持续性的性的7-15年年非持非持续性的性的4.轻度不度不稳定性的定性的5-7年年5.中度不中度不稳定性的定性的5年年6.高度不高度不稳定性的定性的小于小于2年年5.2土地资源规划土地资源规划 5.2.1概述概述 土地资源规划(简称土地规划),即土地利土地资源规划(简称土地规划),即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为合理用规划,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协调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协调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妥善安排各项建设工程用地而提出的合理组地、妥善安排各项建设工程用地而提出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方案织土地利用的方案 根据规划的性质和目的,土地利用规划可划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设计三种类型 5.2.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宏观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宏观土地利用规划,是各级政府按照行政辖区,从全局利益、长远利是各级政府按照行政辖区,从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出发,对城乡全部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益出发,对城乡全部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在空间、时间上所作的统筹安排和统一规保护,在空间、时间上所作的统筹安排和统一规划。
划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 根本目的是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统根本目的是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统——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具体:具体:Ø一是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一是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需要定、协调发展的需要 Ø二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社会、经济、二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需要生态效益的需要 Ø三是加强对土地的统一和计划管理的需要三是加强对土地的统一和计划管理的需要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 v((1)综合性)综合性v((2)长期性)长期性v((3)战略性)战略性v((4)指导性)指导性v((5)动态性)动态性3.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v((1)土地利用规划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国土规划v((2)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v((3)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规划v((4)土地利用规划与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农田基本建设规划v((5)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区划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则v((1)统筹兼顾原则)统筹兼顾原则v((2)远近结合原则)远近结合原则v((3)保护农业基本用地原则)保护农业基本用地原则v((4)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原则v((5)综合效益原则)综合效益原则v((7)公众参与原则)公众参与原则v((6)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v①①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和指导v②②促进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合理分配促进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合理分配v③③为建立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创造土为建立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创造土地条件地条件v④④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督与引导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督与引导v⑤⑤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科学的土地组织条件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科学的土地组织条件v⑥⑥调整我国社会主义土地关系调整我国社会主义土地关系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及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及内容 准备阶段准备阶段 调查研究分析阶段调查研究分析阶段 编制规划方案阶段编制规划方案阶段 规划审批阶段规划审批阶段 规划公布及实施阶段规划公布及实施阶段 7.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及对新一轮规划的启示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及对新一轮规划的启示 ((1 1)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1986-20001986-2000))特点:特点:v①①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下的服务型土地利用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下的服务型土地利用规划。
划v②②建立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建立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编制5 5级体系v③③初步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规划方法初步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规划方法((2 2)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1996-20101996-2010))特点:特点:v①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以耕地保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以耕地保护为主的规划主的规划v②②建立了指标加分区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建立了指标加分区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v③③注重了与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的协调注重了与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的协调v④④基层规划划分土地用途管制区,但管制措施有基层规划划分土地用途管制区,但管制措施有待深入((3 3)前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前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体规划的启示启示v①①土地利用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土地利用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v②②加强耕地保护加强耕地保护v③③加强规划部门之间的协调加强规划部门之间的协调5.2.3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单项用地的利用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单项用地的利用规划,兼有微观与宏观规划的性质,主要是为解决某项兼有微观与宏观规划的性质,主要是为解决某项用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具体问题而进用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具体问题而进行的规划,如菜地保护区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行的规划,如菜地保护区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立地开发区规划等,土地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立地开发区规划等,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利用专项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应该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协调、指导下应该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协调、指导下进行。
进行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性质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性质 一般性质:综合性、长期性、战略性、指导性、动一般性质:综合性、长期性、战略性、指导性、动态性态性特殊性质:特殊性质:v针对性针对性v局部性局部性v选择性选择性v具体性具体性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类型体系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类型体系 v开发规划开发规划v保护规划保护规划v整治规划整治规划v复垦规划复垦规划v整理规划整理规划5.2.4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属于微观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属于微观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是为解决土地使用(所有)单位内部的土地主要是为解决土地使用(所有)单位内部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具体问题而进行的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具体问题而进行的规划,有较强的工程技术性质划,有较强的工程技术性质土地利用规划设计按其规划对象而言可分为以下几方面:土地利用规划设计按其规划对象而言可分为以下几方面:v耕地规划耕地规划v林地规划林地规划v园地规划园地规划v牧草地规划牧草地规划v水面规划水面规划v居民点规划居民点规划v此外,还有交通运输地(公路、铁路、水运)规划,水此外,还有交通运输地(公路、铁路、水运)规划,水利工程用地规划等。
利工程用地规划等土地土地资源学资源学第第6章章 土地资源定位与功能土地资源定位与功能 土地资源定位是根据土地资源特性,认识土地资源对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并确定土地资源在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土地土地资源学资源学6.1.1土地资源定位的发展演变土地资源定位的发展演变 对土地资源特性认识的过程也就是土地资源定位的发展演变过程Ø原始社会初期,土地资源起着提供食物和承载空间的作用,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主要基于其生产性和生活性特征Ø自原始社会末期开始进入农业社会以来,人口对土地资源压力增大,导致出现生态问题Ø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影响生态系统平衡,促使人们正确认识土地资源的生态性 土地土地资源学资源学6.1.2“三位一体三位一体”的土地资源定位的土地资源定位 ü土地资源的生态性定位 ü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定位 ü土地资源的生活性定位 土地土地资源学资源学6.2土地资源功能土地资源功能 6.2.1概述概述 生生态功能功能土地土地资源功能系源功能系统承承载空空间供供给精精神神生生活活保保障障生活功能生活功能物物质生生活活保保障障水水源源涵涵养养气气体体调节生生物物多多样性性维持持废物物和和污染染控控制制土土壤壤形形成成与与保保护气气候候调节生生产功能功能原原材材料料生生产食食物物生生产能能源源矿产生生产间接接生生产土地土地资源学资源学6.2.2土地资源生态功能土地资源生态功能 土地资源生态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土地资源生态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维持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及其效用,所形成的、维持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及其效用,包括包括气体调节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气候调节、、废物和污染控制废物和污染控制、、生生物多样性维持物多样性维持、、土壤形成与保护土壤形成与保护、、水源涵养水源涵养等六等六类。
类 土地土地资源学资源学1.土地资源的生态分类土地资源的生态分类 Ø2020世纪世纪7070年代,荷兰学者年代,荷兰学者V V.魅特夫和.魅特夫和E E.迈罗,提出了.迈罗,提出了““自自然度然度””与主要景观类型与主要景观类型 德国学者德国学者W W.海博提出主要土地系统或生态系统体系.海博提出主要土地系统或生态系统体系 美国著名景观生态学家美国著名景观生态学家R R..T T.佛曼和.佛曼和M M.高德润.高德润19861986年把地年把地表景观划分为自然景观、管理景观、耕作景观、城郊景观和表景观划分为自然景观、管理景观、耕作景观、城郊景观和城市景观五种类型城市景观五种类型Ø加拿大在加拿大在19761976年成立全国生态土地分类委员会,开展生态土年成立全国生态土地分类委员会,开展生态土地调查,建立了七级生态土地分类系统,分别为:生态带、地调查,建立了七级生态土地分类系统,分别为:生态带、生态省、生态区域、生态区、生态段、生态立地、生态元素生态省、生态区域、生态区、生态段、生态立地、生态元素 美国森林局在美国森林局在19771977年拟订了包括陆地和陆地水在内的生态年拟订了包括陆地和陆地水在内的生态分类单位等级系统。
分类单位等级系统 土地土地资源学资源学2.土地资源的生态设计土地资源的生态设计 土地资源的生态设计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土土地资源的生态设计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土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类型及其结构,从而稳定并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类型及其结构,从而稳定并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保持良好的环境保护效益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保持良好的环境保护效益3.土地资源生态功能评价研究进展土地资源生态功能评价研究进展 Ø土地生态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服务功能价值评价评价 Ø土地生态土地生态脆弱性脆弱性评价评价 Ø土地生态土地生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评价评价 土地土地资源学资源学6.2.3土地资源生产功能土地资源生产功能 土地资源的生产功能是指土地作为劳作对象直接获取土地资源的生产功能是指土地作为劳作对象直接获取或以土地为载体进行社会生产而产出各种产品和服务的功或以土地为载体进行社会生产而产出各种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它被进一步细分为能,它被进一步细分为食物生产食物生产、、原材料生产原材料生产、、能源矿产能源矿产生产生产及及商品与服务产品生产商品与服务产品生产等四类。
等四类 土地土地资源学资源学1.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土地资源生产能力 Ø比较相似的认识是,土地资源生产能力指在一定时间、一比较相似的认识是,土地资源生产能力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地段内,土地生态系统所能生产的有机体数量(生物量定地段内,土地生态系统所能生产的有机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或能量) Ø也有人以特定的投入下所产出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土地资源也有人以特定的投入下所产出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土地资源生产能力生产能力Ø还有以相同量纲(如能量单位,价格等)的投入与产出关还有以相同量纲(如能量单位,价格等)的投入与产出关系表示土地资源生产能力系表示土地资源生产能力 土地土地资源学资源学((1)土地生产能力的层次)土地生产能力的层次 •光合生产潜力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光温水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光温水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光温水土生产潜力(农业生产潜力)光温水土生产潜力(农业生产潜力)((2)土地生产能力计算模型)土地生产能力计算模型 •机理型模型机理型模型•统计型模型统计型模型•混合型模型混合型模型 土地土地资源学资源学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供养人口的数量。
续供养人口的数量 ((1)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研究方法)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研究方法 AEZ法法 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壤大致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就取决于灌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就取决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求算出一定区域内的人口承载力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求算出一定区域内的人口承载力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的计算)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的计算 土地土地资源学资源学6.2.4土地资源生活功能土地资源生活功能 土地资源的生活功能是指土地在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土地资源的生活功能是指土地在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提供的中所提供的各种空间各种空间和和保障功能保障功能,其中空间功能包括居住,其中空间功能包括居住空间、生产空间、移动空间、存储空间、公共空间等;保空间、生产空间、移动空间、存储空间、公共空间等;保障功能则包括物质生活保障和精神生活保障,例如:生存障功能则包括物质生活保障和精神生活保障,例如:生存保障、土地资本保值增值、科学、教育和娱乐等功能。
生保障、土地资本保值增值、科学、教育和娱乐等功能生活功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终目的,它的发挥程度与生活功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终目的,它的发挥程度与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发挥程度有紧密的联系产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发挥程度有紧密的联系 土地土地资源学资源学6.2.5土地资源功能的冲突与协调土地资源功能的冲突与协调 1.土地资源功能的冲突土地资源功能的冲突 生产内部的冲突、生活内部的冲突、生产和生活间的冲突、生产和生态间的冲突、生活和生态间的冲突、生产、生活和生态三者间的冲突 对于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产生冲突的原理,可以用“多边体膨胀理论”来解释 2.土地资源功能的协调土地资源功能的协调 Ø功能切入模式Ø空间切入模式土地土地资源学资源学6.2.6土地利用功能统筹的运作机制土地利用功能统筹的运作机制土地利用功能统筹的运作机制土地利用功能统筹的运作机制市场机制市场机制调控机制调控机制调控机制调控机制协作机制协作机制协作机制协作机制帮扶机制帮扶机制帮扶机制帮扶机制第第7章章 土地资源开发与整治土地资源开发与整治7.1土地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开发 土地开发包括两方面的土地开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含义:: ØØ一方面是指土地利用范围的扩大,即对未一方面是指土地利用范围的扩大,即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土地的开发 ØØ另一方面是指土地利用深度的开发另一方面是指土地利用深度的开发 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土地开发是通过土地开发是通过各种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提高土地各种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利用率,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充分发挥土地在生产和生活巾的作用的过充分发挥土地在生产和生活巾的作用的过程。
程 7.1.1土地资源开发的影响土地资源开发的影响 ØØ土地开发带来土地开发带来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的变化的变化ØØ土地开发必然会带来土地开发必然会带来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改的改变变ØØ土地的开发过程是一个由土地的开发过程是一个由开发、利用、再开发、利用、再开发、再利用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开发、再利用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7.1.2土地资源开发的类型土地资源开发的类型 uu宜农荒地的开发uu闲散地开发uu农业低利用率土地开发uu沿海滩涂的开发uu城市新区的开发uu城市土地的再开发7.1.3土地资源开发的规划土地资源开发的规划 综合开发规划综合开发规划 项目开发规划项目开发规划 对某一区域内具有开发潜力对某一区域内具有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资源进行和开发价值的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安排和部署全面系统的安排和部署 对某一开发个体(如地对某一开发个体(如地块、地段等)所作的具块、地段等)所作的具体设计 土地资源开发规划内容包括:土地资源开发规划内容包括: FF勘测与调查勘测与调查FF确定开发目标确定开发目标FF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FF土地资源开发的结构和布局土地资源开发的结构和布局FF开发次序和开发速度开发次序和开发速度FF开发资金计划开发资金计划FF选定开发方式选定开发方式7.2土地资源整治土地资源整治 土地资源的整治是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土地资源的整治是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土地退化现象的消除与预防。
施对土地退化现象的消除与预防 即即防防和和治治两个方面,防是指消除可能造两个方面,防是指消除可能造成未退化土地发生退化和使已退化土地继成未退化土地发生退化和使已退化土地继续发生退化的各种动力因素;治是指对已续发生退化的各种动力因素;治是指对已退化土地所进行的建设性改造退化土地所进行的建设性改造 7.2.1土地退化土地退化土地土地退化退化 量的退化量的退化 质的退化质的退化 水土流失水土流失 荒漠化荒漠化 盐碱化盐碱化 土地污染土地污染 废弃地废弃地 7.2.2退化土地的整治退化土地的整治 1.水土流失土地的整治水土流失土地的整治 • •工程措施工程措施• •植物措施植物措施• •耕作措施耕作措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理途径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理途径 2.荒漠化土地的整治荒漠化土地的整治 • •工程措施工程措施• •植物措施植物措施• •农牧生产措施农牧生产措施3.盐碱化土地的治理盐碱化土地的治理 盐化盐化盐化盐化是指可溶盐类在土壤表层及土体中的积是指可溶盐类在土壤表层及土体中的积是指可溶盐类在土壤表层及土体中的积是指可溶盐类在土壤表层及土体中的积累;累;累;累;碱化碱化碱化碱化通常是指土壤胶体表面吸附一定数量的通常是指土壤胶体表面吸附一定数量的通常是指土壤胶体表面吸附一定数量的通常是指土壤胶体表面吸附一定数量的钠离子,随着钠离子水解而导致土壤理化性质的钠离子,随着钠离子水解而导致土壤理化性质的钠离子,随着钠离子水解而导致土壤理化性质的钠离子,随着钠离子水解而导致土壤理化性质的恶化恶化恶化恶化。
盐碱地的治理盐碱地的治理 :üü水利改良措施水利改良措施水利改良措施水利改良措施üü农业与生物改良措施农业与生物改良措施农业与生物改良措施农业与生物改良措施üü化学改良措施化学改良措施化学改良措施化学改良措施次生盐碱化地次生盐碱化地次生盐碱化地次生盐碱化地 土壤次生盐碱化,是指原非盐碱的土地,由土壤次生盐碱化,是指原非盐碱的土地,由土壤次生盐碱化,是指原非盐碱的土地,由土壤次生盐碱化,是指原非盐碱的土地,由于灌溉不当,排水不畅或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于灌溉不当,排水不畅或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于灌溉不当,排水不畅或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于灌溉不当,排水不畅或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积盐,造成土壤返盐的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积盐,造成土壤返盐的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积盐,造成土壤返盐的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积盐,造成土壤返盐的过程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 : :①①①①健全灌排系统,控制地下水位健全灌排系统,控制地下水位健全灌排系统,控制地下水位健全灌排系统,控制地下水位②②②②合理灌溉,控制地下水位上升合理灌溉,控制地下水位上升合理灌溉,控制地下水位上升合理灌溉,控制地下水位上升③③③③井渠结合,井灌井排井渠结合,井灌井排井渠结合,井灌井排井渠结合,井灌井排④④④④防止渠道渗漏防止渠道渗漏防止渠道渗漏防止渠道渗漏⑤⑤⑤⑤抑制土壤返盐。
抑制土壤返盐抑制土壤返盐抑制土壤返盐 不同类型地区盐碱化土地的整治不同类型地区盐碱化土地的整治①①①①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盐碱化土地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盐碱化土地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盐碱化土地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盐碱化土地 ØØ合理开发浅层地下水合理开发浅层地下水合理开发浅层地下水合理开发浅层地下水ØØ搞好骨干河道治理和田间工程的配套搞好骨干河道治理和田间工程的配套搞好骨干河道治理和田间工程的配套搞好骨干河道治理和田间工程的配套②②②②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化土地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化土地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化土地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化土地ØØ改变大水漫灌方式改变大水漫灌方式改变大水漫灌方式改变大水漫灌方式ØØ建立和完善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建立和完善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建立和完善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建立和完善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ØØ重视建设林网,采取生物排水重视建设林网,采取生物排水重视建设林网,采取生物排水重视建设林网,采取生物排水③③③③滨海地区的盐碱化土地滨海地区的盐碱化土地滨海地区的盐碱化土地滨海地区的盐碱化土地 ØØ首先必须筑堤建闸,防止海潮浸渍,完善排水河首先必须筑堤建闸,防止海潮浸渍,完善排水河首先必须筑堤建闸,防止海潮浸渍,完善排水河首先必须筑堤建闸,防止海潮浸渍,完善排水河道和田间排灌工程,做到洪涝分排,排灌分开。
道和田间排灌工程,做到洪涝分排,排灌分开道和田间排灌工程,做到洪涝分排,排灌分开道和田间排灌工程,做到洪涝分排,排灌分开 ØØ同时要利用一切可能条件,引水蓄水,扩大灌溉同时要利用一切可能条件,引水蓄水,扩大灌溉同时要利用一切可能条件,引水蓄水,扩大灌溉同时要利用一切可能条件,引水蓄水,扩大灌溉面积,进行人工洗盐或种植水稻面积,进行人工洗盐或种植水稻面积,进行人工洗盐或种植水稻面积,进行人工洗盐或种植水稻 4.污染土地的整治污染土地的整治 ØØ消除和控制土地污染源消除和控制土地污染源ØØ污水净化处理污水净化处理ØØ污水氧化塘污水氧化塘ØØ污泥综合治理污泥综合治理5.废弃地的复垦与治理废弃地的复垦与治理 pp采矿土地复垦的工艺和技术方法采矿土地复垦的工艺和技术方法采矿土地复垦的工艺和技术方法采矿土地复垦的工艺和技术方法 工艺:工艺:工艺:工艺:• •采区的合理划分采区的合理划分采区的合理划分采区的合理划分• •复垦区的再种植或综合治理复垦区的再种植或综合治理复垦区的再种植或综合治理复垦区的再种植或综合治理• •废弃岩石的合理排弃与采空区的回填、整平废弃岩石的合理排弃与采空区的回填、整平废弃岩石的合理排弃与采空区的回填、整平废弃岩石的合理排弃与采空区的回填、整平• •表土(或包括底土)的剥离储存表土(或包括底土)的剥离储存表土(或包括底土)的剥离储存表土(或包括底土)的剥离储存技术方法:技术方法:技术方法:技术方法:①①①①捣堆开采复回法捣堆开采复回法捣堆开采复回法捣堆开采复回法②②②②横山脊复回法横山脊复回法横山脊复回法横山脊复回法③③③③沿等高线分区段剥离开采复用法沿等高线分区段剥离开采复用法沿等高线分区段剥离开采复用法沿等高线分区段剥离开采复用法pp废石场及尾矿池的复垦废石场及尾矿池的复垦 ①①废石场的复垦废石场的复垦再种植再种植→复土工作复土工作→整治废土堆整治废土堆②②尾矿地复垦尾矿地复垦尾矿池的平整尾矿池的平整→酸性尾矿的中和酸性尾矿的中和→去除池中去除池中干涸的不透气的坚硬外壳干涸的不透气的坚硬外壳7.2.3土地整理土地整理 1.基本内涵基本内涵 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2.土地整理的历史土地整理的历史 uu德国的土地整理德国的土地整理uu俄罗斯的土地整理俄罗斯的土地整理 uu我国台湾地区的土地整理我国台湾地区的土地整理3.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任务:任务:ØØ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ØØ调整土地关系,使土地关系适应土地生产调整土地关系,使土地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提高的要求力提高的要求ØØ扩大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扩大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ØØ实现土地资源的景观功能实现土地资源的景观功能ØØ提高全社会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全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内容:内容:vv农地整理农地整理农地整理农地整理①①①①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用地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用地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用地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用地②②②②农田整治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农田整治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农田整治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农田整治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③③③③农地改造农地改造农地改造农地改造④④④④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⑤⑤⑤⑤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⑥⑥⑥⑥划定地界、确定权属划定地界、确定权属划定地界、确定权属划定地界、确定权属⑦⑦⑦⑦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vv建设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vv交通、工矿用地整理交通、工矿用地整理交通、工矿用地整理交通、工矿用地整理4.土地整理规划程序土地整理规划程序 基础资料的调查与分析基础资料的调查与分析 确定土地整理单元确定土地整理单元 编制土地整理规划方案编制土地整理规划方案 土地整理规划方案的报批土地整理规划方案的报批 土地整理的组织实施及保障措施土地整理的组织实施及保障措施 土地整理的检查验收土地整理的检查验收 5.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土地整理效益评价 ((((1 1)土地整理效益分析)土地整理效益分析)土地整理效益分析)土地整理效益分析①①①①土地资源的资源效益土地资源的资源效益土地资源的资源效益土地资源的资源效益②②②②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③③③③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④④④④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⑤⑤⑤⑤土地整理的景观效益土地整理的景观效益土地整理的景观效益土地整理的景观效益 ((((2 2)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土地整理效益评价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科学性科学性科学性科学性• •可操作性可操作性可操作性可操作性• •区域性区域性区域性区域性• •前瞻性前瞻性前瞻性前瞻性• •差异性差异性差异性差异性第第8章章 土地资源胁迫与安全土地资源胁迫与安全 202020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剧增,人类对土地资源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剧增,人类对土地资源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剧增,人类对土地资源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剧增,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土地供应日益短缺,人均土地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土地供应日益短缺,人均土地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土地供应日益短缺,人均土地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土地供应日益短缺,人均土地资源量持续下降,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一方面大资源量持续下降,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一方面大资源量持续下降,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一方面大资源量持续下降,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一方面大量开发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又不断加强对土地的利量开发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又不断加强对土地的利量开发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又不断加强对土地的利量开发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又不断加强对土地的利用强度,从而造成土地后备资源迅速减少,部分土用强度,从而造成土地后备资源迅速减少,部分土用强度,从而造成土地后备资源迅速减少,部分土用强度,从而造成土地后备资源迅速减少,部分土地地力消耗过度,土地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土地资地地力消耗过度,土地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土地资地地力消耗过度,土地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土地资地地力消耗过度,土地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土地资源受到的胁迫加剧。
源受到的胁迫加剧源受到的胁迫加剧源受到的胁迫加剧 8.1土地资源胁迫土地资源胁迫 8.1.1概述概述 自然界自然界与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土地资源对土地资源造成的压力,称为土地资源胁迫造成的压力,称为土地资源胁迫 自然界对土地资源造成的压力往往是不自然界对土地资源造成的压力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土地资源胁迫问题研究主要集可避免的,土地资源胁迫问题研究主要集中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方面中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方面 8.1.2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胁迫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胁迫 1.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胁迫的模型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胁迫的模型 人口和耕地、草地、森林人口和耕地、草地、森林4 4个因子构个因子构成一个理论上以人为中心的全球人地关系成一个理论上以人为中心的全球人地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口总量的变动势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口总量的变动势必引起耕地、草地和森林面积的相互转化必引起耕地、草地和森林面积的相互转化和数量增减和数量增减 2.人口增长压力下的土地资源利用变化1985 年以前耕地面积一直在年以前耕地面积一直在扩大,扩大,1985 年后耕地总面积年后耕地总面积开始有所减少。
人均在减少开始有所减少人均在减少自自 1970 年以来一直减少,年以来一直减少,而且减少的速度越来越而且减少的速度越来越快过去几十年在人口增长压力过去几十年在人口增长压力下草地面积并没有明显减少,下草地面积并没有明显减少,相反略有增加,但人均在减相反略有增加,但人均在减少耕地耕地草地草地森林森林以推广使用矮秆以推广使用矮秆高产品种、扩大高产品种、扩大灌溉面积和大量灌溉面积和大量投入化肥为标志投入化肥为标志的农业技术进步的农业技术进步大大提高了耕地大大提高了耕地生产效率生产效率 盲目伐林开荒盲目伐林开荒 ,扩大耕地,扩大耕地面积面积 ,更为主要的原因是,更为主要的原因是人们砍伐森林、出卖木材人们砍伐森林、出卖木材或者砍伐薪材,剪除大量或者砍伐薪材,剪除大量枝叶作饲料或直接放牧山枝叶作饲料或直接放牧山羊或其它牲畜羊或其它牲畜 3.未来人口增长压力下的土地资源利用未来人口增长压力下的土地资源利用 在假定现有耕地、草地和森林总面积在假定现有耕地、草地和森林总面积不再减少的条件下,人均面积将分别下降不再减少的条件下,人均面积将分别下降到到 0.13hm0.13hm2 2、、0.34hm0.34hm2 2和和 0.37hm0.37hm2 2。
8.2土地资源安全土地资源安全 8.2.1概述概述 1.土地资源安全的概念及特性土地资源安全的概念及特性 土地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土地资源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具有全部土地资源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稳定的供给状态和良好的保障能力稳定的供给状态和良好的保障能力 n n数量安全数量安全n n结构安全结构安全n n质量安全质量安全土地资源安全的特性土地资源安全的特性 ::n n层次性层次性n n动态性动态性n n社会性社会性n n差异性差异性2. 2.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内容及发展方向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内容及发展方向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内容及发展方向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内容及发展方向 ((((1 1)内容)内容)内容)内容n n土地资源对土地资源对土地资源对土地资源对粮食安全粮食安全粮食安全粮食安全的保障研究的保障研究的保障研究的保障研究n n土地资源对土地资源对土地资源对土地资源对生态安全生态安全生态安全生态安全的保障研究的保障研究的保障研究的保障研究n n土地资源对土地资源对土地资源对土地资源对经济安全经济安全经济安全经济安全的保障研究的保障研究的保障研究的保障研究n n土地资源对土地资源对土地资源对土地资源对社会安全社会安全社会安全社会安全的保障研究的保障研究的保障研究的保障研究((((2 2)发展方向)发展方向)发展方向)发展方向n n土地资源安全理论研究土地资源安全理论研究土地资源安全理论研究土地资源安全理论研究n n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及环境容量研究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及环境容量研究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及环境容量研究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及环境容量研究n n土地资源安全状态测度与评价土地资源安全状态测度与评价土地资源安全状态测度与评价土地资源安全状态测度与评价n n土地资源安全动态监测研究土地资源安全动态监测研究土地资源安全动态监测研究土地资源安全动态监测研究n n土地资源安全保持与管理研究土地资源安全保持与管理研究土地资源安全保持与管理研究土地资源安全保持与管理研究 3.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理论基础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理论基础安全科学理论安全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资源稀缺理论土地资源稀缺理论土地规模报酬递减规律土地规模报酬递减规律人地共生理论人地共生理论土地资源安全土地资源安全理论基础理论基础1.中国土地资源安全面临的主要危机中国土地资源安全面临的主要危机 n n数量安全数量安全n n质量安全质量安全n n区域安全区域安全n n生态环境安全生态环境安全8.2.2中国土地资源安全分析中国土地资源安全分析 2.中国土地资源人口压力中国土地资源人口压力((1)中国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中国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基于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及人均粮食需基于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及人均粮食需求情况,假定低限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时求情况,假定低限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时粮食人均粮食需求量为粮食人均粮食需求量为600kg600kg、中限为、中限为550kg550kg、高限为、高限为500kg500kg,则我国土地资源承,则我国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低限、中限及高限分别为载力的低限、中限及高限分别为13.813.8、、15.115.1、、16.616.6亿左右。
亿左右 ((2)土地资源人口压力指数)土地资源人口压力指数 式中:式中:I I为人口压力指数,为人口压力指数,T T为实际人口,为实际人口,P P为潜为潜载人口(在此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中限数据代替,载人口(在此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中限数据代替,见表见表8-48-4),),Y Y为人均受教育年限为人均受教育年限αα、、ββ分别为分别为人口数量压力和不同素质人口对土地压力的权重人口数量压力和不同素质人口对土地压力的权重α+βα+β=1=1,取,取α=0.8α=0.8,,β=0.2β=0.2 8.2.3世界土地资源安全问题简析世界土地资源安全问题简析 1.世界土地资源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世界土地资源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n n耕地及生态用地减少耕地及生态用地减少n n土地资源退化较为严重土地资源退化较为严重n n人口持续增加导致土地资源安全问题加剧人口持续增加导致土地资源安全问题加剧2.世界土地资源安全问题的共同对策世界土地资源安全问题的共同对策 n n控制人口增长,减轻土地资源压力控制人口增长,减轻土地资源压力n n研发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新技术新方法研发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新技术新方法n n加强国际合作,解决土地资源安全问题加强国际合作,解决土地资源安全问题3.中国土地资源安全动态监测及发展态势中国土地资源安全动态监测及发展态势遥感技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 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 土地资源安土地资源安全监测的支全监测的支撑技术撑技术((1)土地资源安全监测的支撑技术)土地资源安全监测的支撑技术 ((((2 2)中国土地资源安全监测系统)中国土地资源安全监测系统)中国土地资源安全监测系统)中国土地资源安全监测系统 中国土地资中国土地资源安全卫星源安全卫星动态监测系动态监测系统统 土地资源安全土地资源安全安全监测系统安全监测系统中国生态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统研究网络 4.中国土地资源安全保障措施中国土地资源安全保障措施 n n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土地资源可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持续利用n n遵循地域分异规律,实施区域化土地资源遵循地域分异规律,实施区域化土地资源安全战略安全战略n n加强土地资源基础建设,提高土地质量加强土地资源基础建设,提高土地质量n n转变土地资源利用理念,促进土地利用优转变土地资源利用理念,促进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化配置n n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际资源谢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