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公****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31KB
约7页
文档ID:578755624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_第1页
1/7

三、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三、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三、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一)硬结形成•1.发生原因•(1)同一注射部位反复、多次、大量注射药物•(2)药物浓度过高、推注速度过快、用力不均匀、注射部位过浅等•(3)局部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4)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2.临床表现•局部肿胀,可扪及明显的硬结,伴有局部肌肉萎缩、疼痛•3.预防•(1)避免长期在同一个部位注射,注射时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2)注射药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ml,注射速度要缓慢,准确掌握注射深度•(3)对于一些难吸收的药液,注射后及时给与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吸收•(4)注射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选择合适的针头,熟练掌握注射技术•4.处理流程•停止在此部位注射→局部热敷或按摩,用50%硫酸镁热湿敷 •(二)神经损伤•1.发生原因•(1)注射时针头刺中神经或靠近神经部位•(2)药物直接刺激神经或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引起神经粘连和变性坏死•(3)2岁以下的婴幼儿选择注射部位不准确•2.临床表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活动受限,严重者可出现局部肌肉萎缩。

•3.预防•(1)遵守操作规程,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开神经和血管走行部位进针•(2)正确掌握给药途径,注意观察注射过程中及注射后的局部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3)2岁以下的婴幼儿选择臀中肌、臀小肌注射•4.处理流程•患者主诉注射区麻木或放射痛立即拔针→停止注射→通知医生→遵医嘱局部理疗、热敷,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严密观察肢体运动功能状态→记录 三、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 (三)针头堵塞• 1.发生原因•(1)抽吸瓶装药品时瓶塞橡胶造成针头堵塞•(2)注射药物过于黏稠、药液未充分溶解、悬浊药液、针头过细等均可造成针头堵塞•2.临床表现•注射推药时阻力大,无法将注射器内的药液注入体内•3.预防•(1)抽吸瓶装药物时,以45°的角度穿刺进入橡胶塞,可减少橡胶塞堵塞针头•(2)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针头,对黏稠药液、悬浊液应充分溶解,并选择合适的针头抽吸药液•4.处理流程•拔针更换针头→向患者说明原因并致歉→重新选择注射部位→另行注射 三、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三、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四)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1.发生原因•(1)针头本身有质量问题,如针头过细、过软、针头钝、针尖有钩等。

•(2)穿刺部位有硬结、瘢痕•(3)注射时体位摆放不当,使局部肌张力高•(4)注射操作不规范•(5)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不匹配,刺入过深等,均可造成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2.临床表现•针头部位弯曲变形或针体折断在患者体内,注射无法继续进行•3.预防•(1)选择质量合格的针头•(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开硬结和瘢痕•(3)注射时取舒适的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4)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勿将针体全部刺入组织内•(5)如出现针头弯曲,应明确弯曲的原因,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6)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宜小刺入深度酌减•4.处理流程 •稳定患者情绪→患者保持原体位→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针体如已完全没入皮肤→通知医生需手术取出→观察局部→记录 三、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五)局部或全身感染•1.发生原因•(1)无菌操作观念不强•(2)注射用具、药物被污染•(3)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4)注射部位针眼因清洗不当造成污染•2.临床表现•(1)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局部压痛明显•(2)若感染扩散,可导致全身菌血症、脓毒败血症,患者出现高热、畏寒、谵妄等症状。

•3.预防•(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2)掌握无菌操作技术•(3)注射部位用碘伏消毒,由内向外环形消毒,直径不小于5cm•(4)注射后局部避免沾水,防止污染•4.处理流程•评估→初步判断→通知医生→遵医嘱抽血→送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静脉输入抗生素→监测体温→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记录 三、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六)注射部位渗液• 1.发生原因•(1)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药液•(2)每次注射药量过多•(3)局部血液循环差,组织对药液吸收缓慢•2.临床表现•推注药液阻力较大,注射时有少量液体自针眼流出,拔针后液体流出更明显•3.预防•(1)选择合适注射部位,避开硬结、在肌肉较丰富之处注射•(2)掌握注射剂量,每次注射量以2-5ml为宜,一般不宜超过5ml•(3)有计划地轮换注射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4)注射后及时热敷、按摩,促进药液吸收•(5)在注射刺激性药物时,采用“z”字型途径注射法预防药物渗漏至皮下组织或表皮,以减轻疼痛及组织受损•(6)采用“留置气泡技术”即用注射器抽取适量的药液后,再吸进空气,注射时,气泡在上,当全部药液注入后,再注入空气,可防止药液渗液。

•4.处理流程•采取合适的体位→在局部适度按压→患者暂时不要运动→穿紧身衣服→观察局部皮肤→记录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