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方发掘》PPT课件.ppt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78722912 上传时间:2024-08-24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7.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方发掘》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探方发掘》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探方发掘》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探方发掘》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探方发掘》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方发掘》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方发掘》PPT课件.ppt(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授大纲第一节第一节 探方发掘法概述探方发掘法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布方布方 第三节第三节 区分堆积层次区分堆积层次第四节第四节 挖掘挖掘第五节第五节 收集标本收集标本第六节第六节 发掘隔梁和关键柱发掘隔梁和关键柱第七节第七节 文字记录文字记录日本铲第一节第一节 探方发掘法概述探方发掘法概述教学重点:探方的结构、探方发掘的基本原则、横向发掘法与垂直发掘法、探沟发掘法。教学难点:此节学生对探方发掘的基本原则、横向发掘法与垂直发掘法达到熟记即可。一般需要经过大约1个月以上的挖方实践,才能达到深刻领会,熟练应用的程度。一、探方隔梁发掘法一、探方隔梁发掘法 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依方格为单位,分

2、工发掘,这些正方格叫“探方”,这种发掘方法就是探方发掘法。我国目前普遍使用的探方由主体、隔梁、关键柱三部分组成。探方的方向一般为正方向,即磁针指向。这样既便于测量,也有利于以后的发掘。一般探方的规格是边长5米,面积为55米。其中主体部分面积为44米。隔梁面积为每个41米,关键柱的面积11米。探方西南角为探方测量的座标基点。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发掘对象的实际情况,探方亦可适当增大或缩小。二探沟法发掘中还时常使用探沟法发掘。探沟的掘坑平面是狭长的矩形,探沟在长宽米数和方向上比探方灵活。三1*1米小探方发掘法此外,旧石器时代遗址使用的小探方精细发掘法已经在个别先秦遗址发掘工地使用四探方对角发掘法五、探方

3、发掘的基本原则五、探方发掘的基本原则 田野发掘的总要求是能够根据收集到的实物标本和记录资料,恢复发掘对象在发掘前的原状。探方发掘要达到这要求,就必须遵循下列基本原则:平剖面结合,根据土质土色区分堆积,确定早晚关系。先挖晚的,后挖早的。按原貌揭露遗迹。按单位收集全标本。及时、客观、全面做好记录。野外发掘的过程是由辨识、挖掘、揭露、收集、记录五个基本操作环节往复循环构成的。只有坚持上述五原则才能做好发掘工作。六、垂直发掘与横向发掘六、垂直发掘与横向发掘垂直发掘垂直发掘也叫纵向发掘,它是在地层或遗迹的某局部范围内,向下发掘,挖掘的深度透过地层或遗迹。垂直发掘有三种情况,是对地层的垂直发掘。如各探方主

4、体同时向下发掘到生土,而隔梁及延伸到发掘区之外的地层仍然保存着。二是对单个遗迹的垂直发掘。如跨探方的灰坑或延伸到隔梁内的灰坑,其在探方主体部分内的部分,在清理完坑内堆积,画完图之后,便挖掉;灰坑的整体形状是在发掘完隔梁之后,拼图才能得到。若灰坑一部分延伸到发掘区之外,则该部分不发掘,对遗迹的解剖也是垂直发掘。三是对一组遗迹的垂直发掘。多层遗址的每一层面上的同时代的遗迹群是一个有机整休,发掘完一批探方,就把其中的一部分挖掘掉了,这也是一种垂直发掘。横向发掘横向发掘也叫平面发掘,是把某一地层全部揭掉再挖下一层,或把遗迹的整体面貌清理出来。也有三种情况,是对地层的横向发掘。如洞穴遗址内地层分布面积小

5、,可以采用横向发掘法,分层揭露。二是对单个遗迹的横向发掘。如在探方发掘中,没有延伸到四壁的灰坑、墓葬都是把其整体面貌揭露出来,然后才挖掉。像房子、墓葬、陶窑等重要遗迹都要求用横向发掘法,揭露出整体面貌,若伸入到隔梁内,就应打掉隔梁,若跨几个探方,则要会同有关探方,共同揭露;若延伸到发掘区之外,则要扩方发掘。三是对组遗存群的横向发掘。既把同一层面的同时代的遗存群全部揭露。如对一个石器制作场、一个聚落址做整体全部揭露。虽然也是各探方分工发掘,但是都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最后打掉隔梁,并保留现场。垂直发掘和横向发掘的利弊垂直发掘和横向发掘各有利弊,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垂直发掘有利于纵向观察遗址堆积的历史

6、,有利于准确区分堆积和确定层位关系。它适合于重点要解决分期,遗迹地层难以分辨,层位关系复杂的发掘。横向发掘能展现遗迹和遗迹群全貌,利于大面积整体观察,有利于分析遗存的空间联系。适合于单个遗迹、或小型遗址、或层位关系简单易定、或同一层面遗迹容易判定的发掘。如果不能有把握地分清不同层面的遗迹,就不能使用大面积横向揭露方法。一般多层遗址的探方发掘是以垂直发掘为主、横向发掘为辅。堆积层次极为简单的聚落址,陶窑场,制石场,大型建筑址群则往往采用横向发掘为主,垂直发掘为辅。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发掘是根据遗存实际情况和发掘所要解决的首要课题决定的。诸探方都设置专业人员负责处理本探方的具体作业任务,在逐层下掘的发

7、掘过程中,必须重视重要遗迹的完整性和遗存之间的横向关系,发掘工地负责人要统观全局,控制好探方发掘进度的节奏。协调好各探方的相互配合工作,保证发掘质量。此外,工地要绘制作业进度图,即随作业进度画出探方(探沟)的位置,勘探位置,揭露和勘探到的遗迹。令全体人员观察分析,以增强全局意识,讨论下步工作方案。横向发掘时,全面揭露大型遗迹或遗迹群需要很长时间,为了保护已经发掘出来的遗迹遗物现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现场。有的大型遗迹采用搭设工棚的方法,既避免风化雨淋的自然破坏,又有利于安全防盗。七常规发掘与精细发掘八、现场模拟和区域资源分析调查八、现场模拟和区域资源分析调查随着考古学研究的发展

8、,现代田野发掘除了用常规方法外,还在现场进行模拟实验,进行遗址现场区域分析调查,以获得更确切更多的信息资料。模拟实验是现代考古学深入理解和认识遗存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获得一般观察所不能得到的重要信息,通过模拟实验所得出的关于遗存功能、形成过程等结论也比猜想式的结论可靠。区域资源分析调查是对遗址的日常开发地带进行资源、地貌调查,为研究生产、贸易等经济活动提供资料。习题:1、说说传统探方的结构?2、关键柱有何作用?3、发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4、什么是横向发掘与垂直发掘?有何利弊?思考题:横向发掘与垂直发掘有何利弊?如何结合使用?参考文献:1、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9、编:工农考古基础知识,第三章、第五章,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2、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考古工作手册,第93100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二节第二节 布方布方教学重点:布方方法、探方编号方法教学难点:实际布方的准确性较难掌握,应该每个同学都要实际布方练习。一、实际布方一、实际布方 发掘区的选择、基点、基线、方向、规格。二、编号方法二、编号方法 编号系统的设计、适用性习题/参考文献1、说说工地遗址总坐标基点在何处?2、探方编号有几种方法?3、实际布方5个。思考题:1、你所在工地使用何种布方系统?有何优点?2、坡地如何布方?参考文献:同上节第三节第三节 区分堆积层次区分堆积层次

10、 教学重点:刮面技术;区分堆积层次的方法;判定堆积的早晚关系,确定挖掘的次序。教学难点:熟练掌握刮面技术;正确画线;根据地层学原理确定早晚关系。一、划分地层与遗迹的方法一、划分地层与遗迹的方法1、从堆积的质地、颜色和形状来划分地层和遗迹2、平剖面相结合是获得正确判断的主要手段(1)刮平面和刮剖面,(需要反复练习,体验手感,掌握基本功)(2)注意线段和角。(3)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剖面(4)必要时要创造剖面3、出土遗物能引导发掘者区分遗迹和地层4、发掘经验和对遗址的熟悉程度也影响判断质量第第IIII发掘区部分地层剖面发掘区部分地层剖面 0909年湖北双坟店遗年湖北双坟店遗址址n n层:距地表深度层

11、:距地表深度0cm0cm,厚约,厚约171728cm28cm,为灰褐色粉沙土,较,为灰褐色粉沙土,较疏松,包含大量植物根茎,少量灰陶和青花瓷片。本层分布于疏松,包含大量植物根茎,少量灰陶和青花瓷片。本层分布于整个探方,基本呈水平分布。采集小件:整个探方,基本呈水平分布。采集小件:TS06W07TS06W07:1 1 石锛石锛 多处破损,刃部略残,有使用痕迹,顶部略斜,器体正反面均多处破损,刃部略残,有使用痕迹,顶部略斜,器体正反面均有打制痕迹。有打制痕迹。n nC C层:距地表深度层:距地表深度171728cm28cm,厚约,厚约171730cm30cm,为黄褐色粉沙,为黄褐色粉沙土,较疏松,

12、包含少量植物根茎,灰陶、黑陶为主,少量红陶,土,较疏松,包含少量植物根茎,灰陶、黑陶为主,少量红陶,瓷片为青花瓷碎片。本层在探方内基本上呈水平分布。采集小瓷片为青花瓷碎片。本层在探方内基本上呈水平分布。采集小件:件:TS06W07TS06W07C C:1 1 擂钵,器体仅余部分,直筒形腹,腹内擂钵,器体仅余部分,直筒形腹,腹内壁有刻槽。夹砂红陶,厚胎。本层下壁有刻槽。夹砂红陶,厚胎。本层下F6F6柱础石就已经暴露。柱础石就已经暴露。n n A A层:距地表层:距地表353550cm,50cm,厚约厚约181835cm35cm,为黑色粉砂土,较,为黑色粉砂土,较疏松,包含较多的陶片,以夹砂红陶和

13、黑陶为主。本层在探方疏松,包含较多的陶片,以夹砂红陶和黑陶为主。本层在探方内东北部、西南部较厚,中部则较薄。采集小件:内东北部、西南部较厚,中部则较薄。采集小件:TS06W07TS06W07A:1 A:1 石锛,局部磨光。器身略呈长方形。顶微弧,石锛,局部磨光。器身略呈长方形。顶微弧,弧刃,残缺,有使用痕迹。长弧刃,残缺,有使用痕迹。长6.96.9,宽,宽5.95.9,厚,厚1.5cm1.5cm。TS06W07TS06W07A:2 A:2 口沿,夹砂灰陶。圆唇,折沿,口沿下饰有弦口沿,夹砂灰陶。圆唇,折沿,口沿下饰有弦纹。纹。n nC C层:距地表层:距地表606085cm85cm,为黑黄杂土

14、,较疏松,包含物较少。,为黑黄杂土,较疏松,包含物较少。TS06W07TS06W07C:1 C:1 红陶杯,泥质红陶,厚胎,斜直腹,凹底。素红陶杯,泥质红陶,厚胎,斜直腹,凹底。素面,制作比较规整。面,制作比较规整。二、层次细划所应注意的问题二、层次细划所应注意的问题 三、地层和遗迹编号方法三、地层和遗迹编号方法1、地层编号方法2、遗迹编号方法习题:1、练习刮面,熟练为止。2、说出本工地2组叠压打破关系,做出年代早晚关系判断。思考题:1、为什么说:要在探方边摸陶片?2、本工地采用了什么地层编号系统?为什么使用这种系统?参考文献:同一节。第四节第四节 挖掘挖掘 教学重点:掌握挖掘原则:先挖晚的,

15、后挖早的,按原貌揭露。掌握挖掘地层方法,揭露遗迹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在熟土中找边、找底技术,需要长时间实践练习。一、挖掘地层方法一、挖掘地层方法薄层、厚层、倾斜层二二 、挖掘灰坑方法、挖掘灰坑方法 四分之一法、二分之一法、分层揭露法;全面揭露;分部揭露,垂直发掘,图上复原。三、挖掘房址方法三、挖掘房址方法 地面房屋半地穴式房屋除隔梁除隔梁 09年湖北双坟店遗址年湖北双坟店遗址习题:1、练习找灰坑边、灰坑底。如果条件具备,应剥离出挖灰坑的工具痕。2、练习找灶,达到不过为好。3、练习找居住面。4、练习找柱洞边和底。5、练习用石膏在现场翻取工具痕,或木柱。思考题:1、在发掘坑套坑而且土质土色接近的灰

16、坑时,怎样确定边和底?2、相邻很近的两个坑口没有打破的灰坑,在下部是否可以有打破关系?3、灰坑内的层对科研有没有价值?你能列举几种有重要价值的灰坑层?4、房屋是采用大面积横向发掘好,还是采用单个揭露、图上复原好?5、为什么要强调邻方需要相互照顾,进度要协调?6、重要遗迹发掘是否要考虑现场保护?7、具体分析你所在工地的一个遗迹的建造、使用、废弃、破坏与变迁过程?参考文献:同第一节。第五节第五节 收集标本收集标本 教学重点:收集遗物的原则;起取常见遗物和自然标本的方法。教学难点:起取易损遗物和易污染遗物的技术难度大,需要实际练习多次。一、收集的对象一、收集的对象 二、收集的原则二、收集的原则 1、

17、尽量收集齐全2、按单位收集3、特殊品和普通品要分开存放4、正确填写标签,标签与遗物不能分离。三、起取遗物的注意事项三、起取遗物的注意事项 四、泥器和陶器的起取方法四、泥器和陶器的起取方法 五、玉石器和金属器的起取方法五、玉石器和金属器的起取方法 六、骨、角、牙、蚌器的起取方法六、骨、角、牙、蚌器的起取方法 七、竹、木、漆器的起取七、竹、木、漆器的起取 八、纺织遗物的起取方法八、纺织遗物的起取方法 九、骨骼标本的起取方法九、骨骼标本的起取方法 十、植物标本的起取十、植物标本的起取 十一、细小遗物的提取方法十一、细小遗物的提取方法 十二、灰像法标本采集十二、灰像法标本采集 十三、孢粉分析标本采集十

18、三、孢粉分析标本采集 十四、植物蛋白石分析采样十四、植物蛋白石分析采样 十五、碳十四标本采样十五、碳十四标本采样 十六、热释光测年标本采样十六、热释光测年标本采样 十八、灶、柱洞类的整取十八、灶、柱洞类的整取 习题:1、练习起取陶器、陶片多次。2、练习测量器物坐标,写标签。3、练习起取骨器和骨骼标本多次。4、使用水选法练习起取微小遗物。5、练习起取碳样标本。6、练习起取土样。思考题:1、为什么在发掘过程中不能见一件器物或标本就起出一件器物?2、为什么要按单位存放遗物?3、你发掘遇见已经朽烂成空洞的遗物(痕迹遗物),应该怎样处理?4、为什么在挖掘过程就要必须考虑后续保护和复原的需要?5、怎样管理

19、制度能彻底杜绝出土遗物和采集的标本忘记写标签?参考文献1、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工农考古基础知识,第三章、第五章,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2、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考古工作手册,第93100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3、后德俊:古代饱水漆、木、竹器保护的研究,华夏考古1988年第1期。4、王振江:考古发掘中彩绘木器的清理和起取,考古,1984年第3期。5、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技术室:安阳殷墟西区孝民屯西南地M1613车马坑的起取和组装,考古,1984年第9期。6、刘敦愿:从痕迹中重现出来的遗物,文物天地,1991年第1期。7、李秀:南越王墓发掘手记,文物

20、天地,1986年第1期。8、黄石林:陕西龙山文化遗址出土小麦(秆),农业考古,1991年第1期。9、熊海堂:考古发掘中水洗选别法的应用,农业考古,1989年第2期。10、黄其煦:考古发掘中回收植物遗存的方法之一泡沫浮选法,农业考古,1986年第2期。11、谢伟:案板遗址灰土中所见到的农作物兼论灰像法的改进,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5、6期。12、王才林、丁金龙:江苏昆山市少卿山遗址的植物蛋白石分析,考古,2000年第4期。13、陈铁梅:碳十四测年的加速器质谱方法与考古学研究,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2期。第六节第六节 发掘隔梁和关键柱发掘隔梁和关键柱教学重点:掌握发掘隔梁方法教学难点:通层与对

21、图一、通层一、通层打隔梁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是能通层。在发掘主体部分时,各探方掘坑被隔梁分隔,层位线也被隔梁隔断,不能通连。打掉隔梁,会使各探方层位线相互接通。一个探方内的遗迹是被地层串联起来的,当各探方地层接通后,整个发掘区的遗迹也就被串联起来。二、对图二、对图 把相邻探方壁面的图核对。三、遗物单独存放三、遗物单独存放 习题:1、练习通层。2、练习对图。思考题:1、为什么要通层?2、若关键柱不发掘有何利弊?参考文献:同第一节。第七节第七节 文字记录文字记录 教学重点:工作日记、探方记录、灰坑记录、房子记录教学难点:记录教学难点有三:1、记录项目规范且全面;2、日记、记录、报告三者在条理性、繁简

22、程度、语言表述上都不同。不可模仿报告写记录。3、使用表格记录时,必须强调:需要使用描述语言,则全面描述,不可受表格设计所限,过于简单。一、发掘工作日记一、发掘工作日记 探方的编号、位置,发掘负责人;日期、天气、参加民工人数;工作次序;地层和遗迹的发现和确定经过,观察结果(如分布范围、土质土色、结构形状);重要遗物的发现和起取;存在的问题。另外设专页登记本探方的遗迹编号和小件编号,工地未给号的遗迹可设临时号。日记中利用示意图或标有数据的草图帮助记录发掘迹象(如地层分布范围、不明的遗迹现象、遗迹和遗物的形状位置、叠压打破关系)具有重要作用。重要遗物的三维坐标。二、制作模型二、制作模型三、探方发掘记

23、录三、探方发掘记录 1、位置:(1)本探方在发掘区中的位置,周邻探方有哪些。(2)布方规格与发掘面积:布方规格写成55米、1010米形式。发掘面积写出实际发掘的面积总数,如55米探方,如果未打隔梁,它的发掘面积为16米。如果有扩方,还要说明扩方的位置、尺寸。发掘面积也包括扩方面积。(3)方向:一般为正南北向。2、(1)绘图号与图名:图号在前,图名在后。如:91LBAT3031总平面图。(2)摄影号。(3)器物标本登记表和统计表3、发掘经过:(1)起止时间和用工人数。(2)工作方法。(3)重要发现(包括遗迹和遗物)。4、堆积层次及包含物:(1)深度(上层面距地表距离)和厚度。(2)土质土色。(3

24、)本层分布的范围。(4)出土遗物:简要描述能代表该层时代的遗物。(5)本层下开口的遗迹。现举例如下:层。耕土,浅黄色沙土,厚1520厘米。层。黄褐色土。深1520厘米,厚1015厘米。土质疏松,较软,含少量碳粒。遍布全方。出素面夹砂红褐陶片、铜锥。H27、H35开口于本层下。层。黄花土。深3035厘米,厚10厘米。土质紧密,较硬,黄土中间杂黑土团。分布于探方南部。出有之字纹黑褐陶、石耜。M8、H75开口于此层下。5、地层堆积的成因.6、层位关系和布局关系。7、年代推断。把探方内各地层和遗迹划分为几期,推断各期的年代或文化性质,写出推断依据。8、备注。写此项的目的是为了后来整理和再次发掘提供参考

25、,上述各项未能包含的内容都可在这条内记述。主要有:本方地层与其它方地层的对应关系、触及到而未发掘的遗迹、存在问题等等。9、记录者、记录日期。四、遗迹发掘记录1、灰坑发掘记录(1)位置:在探方中的位置和与其它重要遗迹的相对位置,跨几个探方的灰坑,要写明在各探方中的位置。(2)绘图号、图名、摄影号、器物标本登记表的底册号和页数。(3)发掘经过:起止日期,用工人数,发掘方法(发掘方法要写得具体些),发掘负责人。(4)层位关系、与周围遗迹的平面布局关系。(5)形状与结构:形状、尺寸、壁和底的加工情况,其它遗迹细节(如柱洞、台阶、工具痕、烧土等)。(6)坑内堆积及包含物:堆积分几层、各自的土质土色特征、

26、包含物的种类和特征。如果有重要遗物,应记录在坑内的位置和状态。(7)用途推测。要写出推测的根据。(8)年代推断。一般灰坑写出它所属的文化或文化内的分期即可,有纪年材料的要做出绝对年代的判断。大型灰坑内各层填土年代不一的,要分层推断年代。写明推断年代的依据。(9)备注。(10)记录者、记录日期。2、房子发掘记录(1)位置:位于何探方,与其它遗迹的相对位置。(2)绘图号、图名、摄影号、器物标本登记表的底册号和页数。(3)发掘经过;起止日期、发掘经过和发掘负责人。例如某遗址F5的发掘经过:自9月3日始,到9月10日止。发掘的负责人是,也参加了发掘。在T12发掘完层时,发现F5的南半部,向北扩方,使F

27、5全部显出范围。在T12向下挖房子填土、层,以T12北壁为挖掘剖面,至居住面。挖掘扩方部分的房内填土,至居住面,发现个灶(Z1)。清理Z1。照相绘图后挖解剖沟,在Z1之南,又发现一个残灶,编为Z2。又清理完Z2。(4)层位关系、和其它遗迹的布局关系。(5)形状与结构:建筑方式、形状、尺寸、门向,内部结构的详细描述和尺寸,房基的形状、深度、尺寸及构筑方法,奠基遗存的位置和形态描述。(6)屋内堆积及包含物:填土分几层,每层的厚度、分布、土质土色。填土和居住面上所出遗物是如何编号的,遗物的分布和埋藏状态。(7)屋外地面及相关附属遗迹。(8)年代推断。推断房子所属文化或文化期。如果填土与房子不属于一个时代的堆积,还要推断填土各层的所属文化时代。(9)房子的功能推测。(10)备注。(11)记录者、记录日期。习题:每类记录要练习到熟练准确全面。思考题:1、为什么记录格式要统一?2、如果发掘水井应该怎样记录?参考文献:1、同第一节。2、国家文物局编:田野考古操作规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