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精讲多练”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78568224 上传时间:2024-08-2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89.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谈“精讲多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再谈“精讲多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再谈“精讲多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再谈“精讲多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再谈“精讲多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再谈“精讲多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谈“精讲多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 1 / 7 再谈“精讲多练” 谈精讲多练 一、精讲多练 的时代背景 上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这一口号, 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 由于当时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于大规模的机器生产. 因此, 当时的教育目标, 主要在于培养出大批具有健壮体格、 灵巧双手和简单技能(包括运算技能) , 从而能够胜任简单机械劳动的未来劳动力. 这样, 教育体制在整体上就必然表现出重(具体) 技能和抹杀个性的特征. 人们习惯于认为, 知识是不依赖于人脑而独立存在的具体实体, 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基于这样的认识, 教师成为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即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师

2、讲, 学生听 当仁不让地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 因而一讲到底的满堂灌(注入式) 教学法流行于课堂. 但实践表明, 这种满堂灌 的教学方式并未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于是, 许多教育学家思考如何将知识技能更有效的传授给学生, 在注入过程中如何适当关注学生的实际状况.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了讲授法、谈话法、演练法 等教学法, 而流行于我国的5 环节教学法: 复习-导入讲解巩固-小结 就起源于凯洛夫. 这种教学模式比起满堂灌 当然进步很大, 而且与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相悖, 因而很快在我国风行开来, 影响至今. 而在具体环节的展开上,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提出了精讲多练

3、等具体的教学方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 . 在新课程理念下, 如何理解精讲多练 ? 二、精讲多练 的利弊分析 1. 关于精讲 数学教学倡导启发式, 废止注入式 . 因此, 有些老师上课不敢讲, 他们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讲授 和灌输 是等价的, 一提讲授, 似乎观念就落后了. 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者往往三过家门而不入, 反复兜圈子, 就是不肯直接进入主题. 据说, 上世纪五十年代, 有位老师教对数换底公式, 他是这样导入的: T: 同学们, 你们家烧开水吗? S : (异口同声地) 烧! T : 用什么烧呢? S : 大铁

4、锅. T : 有用其它东西烧的吗? (学生的回答不符老师的期望, 开始诱骗 . ) S : 有啊, 水壶. T : (老师面露喜色. ) 水壶被烧坏了怎么办? S : 重买一个呗. T : (没说换底, 师不悦, 面露愠色. ) 要是钱不够怎么办? S : 那就换底啊. T : (终于诱骗成功! 激动地. ) 对啊, 同学们, 我们今天就讲单技能包括运算技能从而能够胜任简单机械劳动的未来劳动力这样教育体制在整体上就必然表现出重具体技能和抹杀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教成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即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教讲学生听当仁不让地成为教的教学效果于是许多教育学家思考如何将知识技能更有效的传

5、授给学生在注入过程中如何适当关注学生的实际状况前-最新资料推荐- 3 / 7 换底公式! 这个故事有点夸张, 但这种做法却不足为奇. 笔者曾真切地听到, 有老师提问: 这是平行什么形? 还能是什么形啊? 平行四边形呗!伪启发式 . 讲授法具有易于控制节奏, 信息传输量大等明显优点, 是课堂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 精讲 不能以简单的时间多少来判断, 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对一些陈述性知识, 以及对学 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作用不大的问题, 可以采用直接讲授的方式, 不必羞羞答答. 2. 关于多练 多练出成绩, 在这方面, 有不少成功经验, 更有熟能生巧 的古训. 如, 苏步青和杨乐曾介绍, 他们在学生

6、时代就多练, 效果不错. 王羲之的书法和郎平的铁榔头 也是靠多练 练出来的, 等等. (1) 何为多练 苏步青和和杨乐在学生时代都做了不少题, 杨乐曾说过, 他从初二到高三 5 年做了一万道题. 笔者作了计算, 一年以 300 天计, 杨乐在这 5 年间平均每天做了约 7 道题, 这个作业量远低于现在中学生的, 更何况他们的学习时间肯定超过 300 天. 当然, 在当时, 这个作业量想必是多的. 其实, 训练量应因人而异.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表明, 人的智力至少包括逻辑数学、身体运动、 音乐节奏等九种智能,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上述 9 种智力潜能, 每一种智能通过恰当的教育和训练

7、, 都可以发展到更高的水平.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智能上的差异, 并因人而练. 如果让钱钟书先生像苏步青先生一样大量做数学题, 他考清华大学时, 数学可能不至于考 15 分, 但他的国文和历史也单技能包括运算技能从而能够胜任简单机械劳动的未来劳动力这样教育体制在整体上就必然表现出重具体技能和抹杀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教成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即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教讲学生听当仁不让地成为教的教学效果于是许多教育学家思考如何将知识技能更有效的传授给学生在注入过程中如何适当关注学生的实际状况前不一定能考满分, 也就不会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如果让丁俊辉过去也象他的大多数同龄人一样, 坐在教室里,

8、 而不是在台球桌上 多练, 那么, 年仅 18 岁的他就不可能以 : 的成绩, 战胜了曾经获得 次世界冠军, 被媒体称为台球皇帝 的苏格兰选手亨德利, 并夺得斯诺克中国公开赛的冠军. (2) 练习的质 和量 马登(F. Marton ) 的现象图式学 提出了关于学习活动的如下见解: 学习就是鉴别,而鉴别依赖于对差异的认识. 那么, 主体所能同时经验到的关于对象的各个方面的变异的维数, 就直接决定了可能的学习空间. 进而, 教师应当通过变异维数的扩展, 引导学生更好地去认识对象的各个方面. 与重复练习的数量相比, 在教学中应当更加关注练习中所包含的变异的性质. 实践也证明, 在数学练习中, 简单

9、的量的累积未必能导致质的提升. 做 1000 道有理数的计算题, 解题能力未必比做 100 道的强. 笔者早在 1992 年, 曾设计了这样一道期中试题: 计算: -24+(-2)352+(-0. 36 )3(-3)3 49- (-23)2 笔者抽取了某校两个班共 113 份试卷作了统计, 只有 12 人直接计算 49-(-23)2=0,其他的都选择了按运算顺序 进行繁杂的计算, 且正确率很高. 看来, 有时多练 能够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但对提高思维能力帮助不大. (3) 训练的螺旋上升 多练 往往能迅速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和速度. 其实, 有时不必如此急功近利, 我们可以采取螺单技能包括运算技能

10、从而能够胜任简单机械劳动的未来劳动力这样教育体制在整体上就必然表现出重具体技能和抹杀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教成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即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教讲学生听当仁不让地成为教的教学效果于是许多教育学家思考如何将知识技能更有效的传授给学生在注入过程中如何适当关注学生的实际状况前-最新资料推荐- 5 / 7 旋上升的训练策略. 如有理数的计算, 学生刚开始总是失误, 原因并不在于他们没有掌握有理数的计算法则, 只是不熟练而已, 我们可以在后继学习中逐渐渗透训练. 数学思想方法、 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等也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那种试图通过讲深讲透, 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是一厢情愿的. (4

11、) 多练 的弊端 李士锜老师曾指出, 过度训练的一个严重弊病是, 它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 自由发挥的机会. 重复操练除了能熟悉过程、 法则外, 主要是训练逻辑推理. Wertheimer 认为, 逻辑(演绎) 推理固然重要, 但用创造性的标准衡量, 一系列正确的逻辑推理运算不一定形成有意义的连贯思维. 阿达玛也认为传统逻辑本身似乎不产生创造性思维 . 要加强练习, 又要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可以通过加强课堂练习. 这一对矛盾实在不易解决. 新课程要求我们, 教活动 的数学, 必须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等, 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其实,

12、 为了通过多练 以获取好的分数, 早就有人把课内外训练一体化了. 笔者曾听过一课, 讲的是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的解法, 三种题型, 15 分钟内精讲结束. 不谈为什么要换元, 为什么这样换元. 不谈整体思想, 不谈转化的方法, 剩下的时间便是多练 . 下课前的小测验表明, 正确率很高. 笔者却满腹狐疑, 下课后找了一个好一点的学生, 请他解方程: 2215112xx+ =+, 一会就解好了. 问他能不能不检验, 他很坚单技能包括运算技能从而能够胜任简单机械劳动的未来劳动力这样教育体制在整体上就必然表现出重具体技能和抹杀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教成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即是灌输

13、知识的容器教讲学生听当仁不让地成为教的教学效果于是许多教育学家思考如何将知识技能更有效的传授给学生在注入过程中如何适当关注学生的实际状况前决地说: 不能. 问他为什么, 回答: 这是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都要检验的. 再问: 为什么分式方程都要检验? 回答: 老师和书上都是这样要求的啊. 事实上, 在整个解题过程中, 并没有在方程两边乘以一个可能为零的式子, 解的范围始终没有扩大, 也没有缩小, 可以不检验. 精讲多练 的心理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说 . 该学说认为, 给予学生的刺激越强, 学生的反应就越大, 就越有效. 其根据是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和人的心理测量实验. 问题是这些实验不能解释稍微

14、复杂一些的数学学习现象, 因为他们都只关注了人的外部行为, 没有深入到人的内部思维过程. 事实上, 文 1 提到, 王羲之练书法, 写了三缸水, 郎平的铁榔头 也是多练 而来的. 笔者以为, 这如同欧阳修在卖油翁 一文中提到的,陈康肃公的善射和卖油翁那种取一葫芦置于地, 以钱覆其口, 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的绝技一样, 是反复强化刺激的结果, 属于技能层面的熟能生巧, 不能适用于能力层面, 我们不能教学生木匠数学! 精讲多练 强调精讲 -讲深讲透, 强调多练 -加大学生练习的分量, 认为熟能生巧 . 但教师的精讲 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 学生变成了忠实的听众; 多练 过度

15、, 未必能生巧, 熟能生笨、熟能生厌 的情况屡见不鲜. 这样造成部分学生套用题型、 方法, 虽然能够解决大量的常规数学问题, 但缺乏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数学应用能力差, 高分低能 现象普遍单技能包括运算技能从而能够胜任简单机械劳动的未来劳动力这样教育体制在整体上就必然表现出重具体技能和抹杀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教成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即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教讲学生听当仁不让地成为教的教学效果于是许多教育学家思考如何将知识技能更有效的传授给学生在注入过程中如何适当关注学生的实际状况前-最新资料推荐- 7 / 7 存在. 21 世纪的劳动力将是较少体力型而更多智力型的, 较少机械的而更多电子的, 较少稳定的而更多变化的.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 我们应与时俱进,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让学生体验变异, 才能为未来的变异作好准备. 参考文献: 单技能包括运算技能从而能够胜任简单机械劳动的未来劳动力这样教育体制在整体上就必然表现出重具体技能和抹杀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教成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即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教讲学生听当仁不让地成为教的教学效果于是许多教育学家思考如何将知识技能更有效的传授给学生在注入过程中如何适当关注学生的实际状况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