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功能总论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78489997 上传时间:2024-08-24 格式:PPT 页数:199 大小:9.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功能总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99页
神经系统功能总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99页
神经系统功能总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99页
神经系统功能总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99页
神经系统功能总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功能总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功能总论(1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十 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神经系统(nervoussystem)神经细胞神经细胞(neuron)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分分类类和和组组成成第一节第一节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原理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原理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一一) )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1. 1. 结构结构胞体胞体轴丘轴丘树突树突轴突轴突始段始段轴突末梢轴突末梢髓鞘髓鞘郎飞结郎飞结突触小体突触小体2. 2. 功能功能感受刺激感受刺激传导兴奋传导兴奋3. 3. 神经元间的联系方式神经元间的联系方式 突触:突触:经典的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突起的末

2、梢与经典的突触是指一个神经元突起的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联系的部位。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联系的部位。类型:类型:轴突轴突- -胞体胞体式突触式突触 轴突轴突- -树突树突式突触式突触 轴突轴突- -轴突轴突式突触式突触( (二)神经纤维(二)神经纤维(Nerve fiberNerve fiber )I (I (a a,b b) ),IIII,IIIIII,IVIV 根据纤维直径和来源分类根据纤维直径和来源分类- -用于传出纤维用于传出纤维A A,A A,A A,A AA (A (有髓有髓):):B (B (有髓有髓) )C (C (无髓无髓) )1. 1. 神经纤维的分类神经纤维的

3、分类 根据兴奋传导速度分类根据兴奋传导速度分类- - 用于传出纤维用于传出纤维3. 3. 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直径:直径: 髓鞘:髓鞘:大大 快;小快;小 慢慢有髓纤维无髓纤维有髓纤维无髓纤维高高 快;低快;低 慢慢恒温动物变温动物恒温动物变温动物 温度:温度:2. 2. 功能:功能:传导兴奋传导兴奋 ( (神经冲动神经冲动)*)* *4. 4.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 生理完整性生理完整性 双向性双向性 绝缘性绝缘性 相对不疲劳性相对不疲劳性( (三三) ) 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1. 1. 顺向轴浆运输:胞体顺

4、向轴浆运输:胞体 轴突末梢轴突末梢 快速快速快速快速 :靠驱动蛋白:靠驱动蛋白:靠驱动蛋白:靠驱动蛋白( ( ( (线粒体、递质囊泡等线粒体、递质囊泡等线粒体、递质囊泡等线粒体、递质囊泡等) ) ) ) 慢速慢速慢速慢速 :运输微管、微丝等:运输微管、微丝等:运输微管、微丝等:运输微管、微丝等2. 2. 逆向轴浆运输:轴突末梢逆向轴浆运输:轴突末梢 胞体胞体 靠动力蛋白,运输神经生长因子、病毒靠动力蛋白,运输神经生长因子、病毒靠动力蛋白,运输神经生长因子、病毒靠动力蛋白,运输神经生长因子、病毒( ( ( ( 狂犬病病毒狂犬病病毒狂犬病病毒狂犬病病毒 ) ) ) )、毒素、毒素、毒素、毒素 (

5、( ( ( 破伤风毒素破伤风毒素破伤风毒素破伤风毒素 ) ) ) )( (四四) )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神经经末末梢梢 经经常常释释放放一一些些营营养养性性物物质质 持持续续调调整整所所支支配配组组织织的的代代谢谢活活动动 影影响响其其形形态态结结构构,生生化化和生理特性。和生理特性。二、神经胶质细胞(自学)二、神经胶质细胞(自学)( (一一) ) 特点特点 1. 1. 数量大:约为神经元的数量大:约为神经元的10105050倍倍 2. 2. 分布广泛分布广泛: : 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 3. 3. 突起无树突、轴突之分突起无树突、轴突之分 4. 4. 相邻细胞

6、以缝隙连接相连相邻细胞以缝隙连接相连 5. 5. 不能产生动作电位不能产生动作电位中枢神经系统内几种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内几种胶质细胞1 1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2 2修复和再生作用修复和再生作用3 3免疫应答作用免疫应答作用4 4形成髓鞘和屏障作用形成髓鞘和屏障作用5 5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6 6稳定细胞外的稳定细胞外的K K+ +离子浓度离子浓度7. 7. 参与某些活性物质的代谢参与某些活性物质的代谢( (二二) ) 功能功能 * *突触突触 (synapse)(synapse):一个神经元的轴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突末梢与其他神经

7、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接头接头 (Junction)(Junction): 传出神经元与效应传出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突触器之间的突触二、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功能二、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功能突触突触化学性突触化学性突触: :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电突触电突触: : 局部电流局部电流(一)、突触的结构和分类(一)、突触的结构和分类混合性突触混合性突触交互性突触交互性突触1 1、突触的微细结构、突触的微细结构( (经典突触经典突触- -化学性突触化学性突触) )三部分三部分: :轴突末梢轴突末梢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囊泡囊泡线粒体线粒体突触前膜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

8、突触间隙突触前膜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分三种:分三种:(1 1)小而清亮透明:内含)小而清亮透明:内含AchAch或氨基或氨基酸类递质;酸类递质;(2 2)小而具有致密中心:儿茶酚胺)小而具有致密中心:儿茶酚胺(3 3)大而具有致密中心:神经肽类)大而具有致密中心:神经肽类突触的分类突触的分类 (依接触部位不同)依接触部位不同)1. 1. 轴突轴突- -胞体突触胞体突触2. 2. 轴突轴突- -树突突触树突突触3. 3. 轴突轴突- -轴突突触轴突突触 ( (二)、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及作用二)、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及作用* *1 1、化学性突触传递过程化学性突触传递过程突触

9、前神经元突触前神经元( () )轴突末梢轴突末梢前膜上前膜上CaCa2+2+通道开放通道开放CaCa2+2+入突触前膜入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作用于后膜上受体作用于后膜上受体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改变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改变离子进出后膜离子进出后膜产生产生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 ( ( 局部电位局部电位 ) )突触后膜电位改变突触后膜电位改变促进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破裂促进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破裂突突触触传传递递过过程程2 2、 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类型:类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

10、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 )* EPSP* EPSP突触后膜在突触后膜在兴奋性兴奋性递质作用下发生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升高。概念:概念:形成机制:形成机制: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前神经元(+) (+) 末梢释放末梢释放兴奋性兴奋性递质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与后膜受体结合后膜对后膜对NaNa+ +、K K+ +通透通透性性 ( (尤其是尤其是NaNa+ + ) )NaNa+ +内流内流K K+ +外流外流后膜局部后膜局部去去极化极化(EPSP)(EPS

11、P)*(2) IPSP*(2) IPSP 概念:概念: 突触后膜在突触后膜在抑制性抑制性递质作用下发生递质作用下发生超超极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下降。 形成机制:形成机制: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前神经元(+)(+) 末梢释放末梢释放抑制性抑制性递质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与后膜受体结合后膜对后膜对K K+ + 、ClCl- -通透通透性性 ( (尤其是尤其是ClCl- - )ClCl- -内流内流 ( (为主为主) )后膜局部后膜局部超超极化极化 (IPSP)(IPSP)( (三三) ) 非定向突触传递非定向突触传递(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1.

12、1. 结构基础:结构基础:曲张体曲张体 无突触前、后膜结构无突触前、后膜结构 一对多的支配关系一对多的支配关系 传递距离大传递距离大( (20nm)20nm) 传递时间长传递时间长 效应取决受体分布效应取决受体分布2. 2. 特点:特点:( (四四) ) 电突触传递电突触传递1. 1. 结构基础:结构基础:缝隙连接缝隙连接2. 2. 特点:特点: 传递电信号传递电信号 双向传递双向传递 传递速度快传递速度快, , 几乎无潜伏期几乎无潜伏期3. 3. 功能:功能: 促进神经元同步化活动促进神经元同步化活动三、神经递质和受体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一) )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 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

13、在末梢处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释放,能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并产生一定效应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并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的信息传递物质。1. 1. 递质的鉴定递质的鉴定有合成递质的前体、酶系统和合成能力。有合成递质的前体、酶系统和合成能力。递质储存于突触小泡中,兴奋传来后释放。递质储存于突触小泡中,兴奋传来后释放。与后膜上受体结合而发挥生理作用。与后膜上受体结合而发挥生理作用。人为给予该递质,能引起相同生理效应。人为给予该递质,能引起相同生理效应。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机制。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机制。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有特

14、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2. 2. 神经调质神经调质由神经元合成和释放的,对递质的由神经元合成和释放的,对递质的信息传递效应起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信息传递效应起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3. 3. 递质和调质的分类递质和调质的分类胆碱类胆碱类: : acetylcholine乙酰胆碱乙酰胆碱(ACh)胺胺 类类: : dopamine多巴胺多巴胺(DA)norepinephrine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NE)epinephrine肾上腺素肾上腺素(E)5-hydroxytryptamine5-羟色胺羟色胺(5-HT)histamine组胺组胺(HA)氨基酸类氨基酸类: : 兴奋性:兴奋性:glu

15、tamate(Glu),aspartate(Asp) 抑制性:抑制性:glycine(Gly),GABA肽类肽类: : 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调节肽, , 阿片肽阿片肽, , 脑肠肽等脑肠肽等嘌呤类嘌呤类: : 腺苷,腺苷,ATPATP气体类气体类: : NONO,COCO脂类脂类: : 花生四烯酸及衍生物花生四烯酸及衍生物 ( PG( PG等等 ) )4. 4. 递质的共存和代谢递质的共存和代谢合成:多在胞质合成:多在胞质储存:突触小泡储存:突触小泡释放:释放:Ca2+ 依赖性释放依赖性释放失活:失活: 重摄取:重摄取:NE 酶酶降降解解:ACh(胆胆碱碱酯酯酶酶),肽肽类类等。等。 递质的共存

16、递质的共存 递质的代谢递质的代谢(二)受体(二)受体1 1、受体、受体 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特异结合并诱(如递质、调质、激素等)特异结合并诱发特定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发特定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配体配体 激动剂:激动剂:与与受体结合受体结合生物效应生物效应(agonist) 拮抗剂:拮抗剂:与受体结合与受体结合不产生生物效应不产生生物效应( (antagonist) )(二)受体(二)受体2 2、受体的类型、受体的类型胆碱能受体:胆碱能受体: M M(毒蕈碱)受体和(毒蕈碱)受体和N N(烟(烟碱)受体(碱)

17、受体(N N1 1 、N N2 2 ););肾上腺素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受体(受体(1 1, 2 2 )和)和 受体(受体( 1 1 , 2 2, 3 3) (二)受体(二)受体3 3、受体的作用机制、受体的作用机制 跨膜信号转导途径(表跨膜信号转导途径(表10-3) P285 受体的分类受体的分类G-G-蛋白耦联受体蛋白耦联受体 大多数大多数离子通道型受体离子通道型受体4 4、受体的调节、受体的调节上调上调(upregulation):当递质释放不足时,当递质释放不足时,受体数量受体数量,受体与递质的亲和力,受体与递质的亲和力概念:在不同的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受体的概念:在不同的生理或病理

18、情况下,受体的数量和数量和与递质的亲和力均可发生改变。与递质的亲和力均可发生改变。下调下调(downregulation):当递质释放过多时,当递质释放过多时,受体数量受体数量,受体与递质的亲和力,受体与递质的亲和力 中枢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 AChACh, , 儿茶酚胺类儿茶酚胺类(E(E和和NE, DA), NE, DA), 5-HT, 5-HT, 组胺组胺, , 氨基酸类氨基酸类, , 肽类肽类, , 嘌呤类嘌呤类, NO, CO, , NO, CO, 前列腺素等。前列腺素等。 外周神经递质外周神经递质 AChACh, NE, , NE, 嘌呤类嘌呤类, , 肽类等。肽类等。(三)主要的

19、递质和(三)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受体系统(三)主要的递质和(三)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受体系统* *1. 1. AChACh及其受体及其受体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丘脑特异性感觉神经元丘脑特异性感觉神经元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纹状体、边缘系统纹状体、边缘系统 胆碱能神经元胆碱能神经元 释放释放AChACh作为递质的神经元作为递质的神经元* * 胆碱能纤维胆碱能纤维释放释放AChACh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所有自主神经的节前纤维所有自主神经的节前纤维 大多数副交感大多数副交感N N节后纤维节后纤维 少数交感少数交感N N节后纤维节后纤维

20、 ( ( 支配汗腺、骨骼肌舒血管纤维支配汗腺、骨骼肌舒血管纤维 ) ) 躯体运动神经纤维躯体运动神经纤维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参与机体感觉、运动、参与机体感觉、运动、心血管活动、呼吸运动、摄食、心血管活动、呼吸运动、摄食、饮水、觉醒、睡眠、镇痛、学习饮水、觉醒、睡眠、镇痛、学习及记忆及记忆* * 胆碱能受体胆碱能受体能与能与AChACh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类型类型分分 布布受体阻断剂受体阻断剂M M(M(M1 1MM5 5) ) 胆碱能纤维支配的效应胆碱能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器细胞膜 ( ( 如心肌细如心肌细胞膜、平滑肌细胞膜胞膜、平滑肌细胞膜 ) )上上阿托品阿托品N NN N1 1

21、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六烃六烃季铵季铵筒筒( (箭毒箭毒) )碱碱N N2 2终板膜终板膜十烃十烃季铵季铵2. NE2. NE、E E及其受体及其受体 低位脑干低位脑干 中脑网状结构中脑网状结构 脑桥的蓝斑脑桥的蓝斑 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外侧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外侧 NENE能神经元能神经元 释放释放NENE作为递质的神经元,参与心作为递质的神经元,参与心 血管活动、情绪、体温、摄食等调节。血管活动、情绪、体温、摄食等调节。 E E能神经元能神经元 释放释放E E作为递质的神经元,参与作为递质的神经元,参与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延髓延髓* * E E能纤维能纤维 释放释放NENE作为递质的

22、神经纤维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大多数交感大多数交感N N节后纤维节后纤维类型类型分布分布作用作用受体阻断剂受体阻断剂a a a a1 1平滑肌、腺体平滑肌、腺体兴奋兴奋哌唑嗪哌唑嗪酚妥拉明酚妥拉明a a2 2突触前膜突触前膜抑制抑制育亨宾育亨宾b bb b1 1心心 肌肌兴奋兴奋阿提洛尔阿提洛尔普萘洛尔普萘洛尔( (心得安心得安) )b b2 2平滑肌、腺体平滑肌、腺体抑制抑制丁氧胺丁氧胺b b3 3脂肪组织脂肪组织* * E E能受体能受体能与能与E E、NENE结合的受体结合的受体3. DA3. DA及其受体及其受体 DADA递质系统递质系统: : 黑质黑质纹状体部分纹状体部分 中脑中脑边缘

23、系统部分边缘系统部分 结节结节漏斗部分漏斗部分* *黑质为主黑质为主DADA受体:受体:D D1 1D D5 5多巴胺参与脑电活动、躯体运动、思维和精多巴胺参与脑电活动、躯体运动、思维和精神活动、垂体内分泌功能及心血管活动。神活动、垂体内分泌功能及心血管活动。4. 5-HT4. 5-HT及其受体及其受体 5-HT5-HT能神经元:能神经元: 低位脑干的中缝核低位脑干的中缝核 调节痛觉、情绪、睡眠、体温及调节痛觉、情绪、睡眠、体温及 垂体内分泌等功能活动垂体内分泌等功能活动5-HT5-HT受体:受体:5-HT5-HT1 15-HT5-HT7 7参与睡眠、内分泌功能、体温调节、心血参与睡眠、内分泌

24、功能、体温调节、心血管活动、情绪反应和精神活动。管活动、情绪反应和精神活动。5. 5. 组胺及其受体组胺及其受体 组胺组胺能神经元:能神经元: 下丘脑后部的结节乳头核下丘脑后部的结节乳头核 调节血压、痛觉、饮水、觉醒及调节血压、痛觉、饮水、觉醒及 腺垂体激素的分泌等。腺垂体激素的分泌等。组胺组胺受体:受体:H H1 1H H3 36. 6. 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谷氨酸谷氨酸: :* * 兴奋性氨基酸兴奋性氨基酸门冬氨酸门冬氨酸: : 大脑皮层和脊髓背侧大脑皮层和脊髓背侧谷氨酸受体谷氨酸受体促代谢型促代谢型促离子型促离子型海人藻酸海人藻酸(KA)AMPANMDA甘氨酸甘氨酸:

25、 :* * 抑制性氨基酸抑制性氨基酸GABA:GABA:大脑皮层浅层、小脑皮层大脑皮层浅层、小脑皮层GABAGABA受体受体促代谢型促代谢型 (GABA(GABAA A ) )促离子型促离子型 (GABA(GABAB B ) )* *脊髓前角闰绍细胞脊髓前角闰绍细胞甘氨酸受体甘氨酸受体: : ClCl- -通道,可被通道,可被士的宁士的宁阻断。阻断。7 7、肽类物质及其作用、肽类物质及其作用 P P物质、阿片肽物质、阿片肽(- -内啡肽、脑啡肽、强啡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肽) 主要作用:镇痛主要作用:镇痛 脑脑- -肠肽肠肽,在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在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

26、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 促胃液素、缩胆囊素、血管活性肠肽、神经促胃液素、缩胆囊素、血管活性肠肽、神经降压素等。降压素等。8 8、ATPATP和腺苷和腺苷ATP ATP 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参与快速神经传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参与快速神经传递。递。腺苷腺苷1 1)在中枢为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支配胃肠的迷)在中枢为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支配胃肠的迷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走神经释放乙酰胆碱;2 2)在平滑肌上使细胞超极化;)在平滑肌上使细胞超极化;3 3)参与肾小管)参与肾小管- -肾小球平衡的调节;肾小球平衡的调节;4 4)减轻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减轻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四、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四、反射活动的基本

27、规律反射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所: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所感受的体内、外环境因素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感受的体内、外环境因素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性应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反射弧由反射弧由5个部分组成:个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一(一)反射的分类及作用反射的分类及作用反射分为:反射分为: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和和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1、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人类和其他动物在种族进化过程中形成并遗是人类和其他动物在种族进化过程中形成并

28、遗传于后代的反射。传于后代的反射。主要的非条件反射:主要的非条件反射:(1)躯体反射:躯体反射:握持反射;角膜反射;同侧屈肌反射和对握持反射;角膜反射;同侧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侧伸肌反射。对整体具有保护功能对整体具有保护功能。(2)内脏反射:内脏反射:吸吮反射;降压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吸吮反射;降压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肺牵张反射;消化液分泌及消化管运动的食物性反射;胃肺牵张反射;消化液分泌及消化管运动的食物性反射;胃排空的迷走排空的迷走-迷走反射;渴反射;瞳孔对光反射。迷走反射;渴反射;瞳孔对光反射。机体自主性反射,维持机体的内稳态。机体自主性反射,维持机体的内稳态。(3)躯体躯体-内

29、脏间的相互性反射:内脏间的相互性反射:使躯体使躯体-内脏作为一个整体参与相应的功能活动及其变化。内脏作为一个整体参与相应的功能活动及其变化。(4)其他类型的反射其他类型的反射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机体通过后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机体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反射,天学习和训练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反射,是反射的高级形式。是反射的高级形式。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产生产生先天遗传,种族共有先天遗传,种族共有后天获得,个体差异后天获得,个体差异数量数量有限有限无上限无上限反射弧反射弧固定而简单固定而简单复杂且灵

30、活可变复杂且灵活可变适应性适应性有限有限高度适应性高度适应性刺激刺激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刺激条件刺激条件刺激中枢中枢低位中枢低位中枢高位中枢高位中枢意义意义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二)反射中枢的作用及特征(二)反射中枢的作用及特征1 1、反射中枢的概念和作用、反射中枢的概念和作用反射中枢:反射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对机体某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对机体某一功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神经元相对一功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神经元相对集中的部位。集中的部位。2 2、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1.单线式单线式2.2.辐散式辐散式传入传入N N元

31、元3.3.聚合式聚合式传出传出N N元元4.4.链锁式链锁式中间神经元中间神经元5.5.环式环式中间神经元中间神经元1. 1. 单向传递单向传递2. 2. 中枢延搁中枢延搁3. 3. 总和总和 ( (时间、空间时间、空间) )4. 4. 兴奋节律的改变兴奋节律的改变5. 5. 后发放后发放( (后放电后放电) )6. 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 * *(三)中枢兴奋传递(三)中枢兴奋传递( (突触传递突触传递) )的特征的特征4. 4. 兴奋节律的改变兴奋节律的改变 5. 5. 后发放后发放( (后放电后放电) ) 刺激停止后,传出刺激停止后,传出N N仍继续

32、发放冲动仍继续发放冲动 结构基础:结构基础:环式联系环式联系* *(四)中枢抑制(四)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机制机制(1 1)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 概念概念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 突触后膜产生突触后膜产生IPSPIPSP突触后神经元抑制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 -IPSP 类型:类型: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伸肌肌梭传入纤维侧支(+)(+)(+)(+)(-)(-)屈肌运动神经元伸肌运动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AB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 ( (交互抑制交

33、互抑制) )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 ( (交互抑制交互抑制)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传入纤维传入纤维(+)(+)中枢中枢N N元元A (A (伸肌运动伸肌运动N N元元) )侧支侧支释放抑制性递质释放抑制性递质(-)(-)中枢中枢N N元元B (B (屈肌运动屈肌运动N N元元) ) 意义:意义: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相协调使不同中枢之间的活动相协调 侧支闰绍细胞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甘氨酸甘氨酸AB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AP沿轴突外传沿轴突外传中枢中枢N N元元A A (+)(+)侧支侧支

34、释放抑制性递质释放抑制性递质其它其它N N元元B B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 意义:及时终止意义:及时终止N N元活动;元活动; 使同一中枢内各使同一中枢内各N N元同步活动元同步活动(2)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 通过轴突通过轴突- -轴突突触活动,减少轴突突触活动,减少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的释放,使突触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的释放,使突触后膜后膜EPSPEPSP减小减小, ,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抑制。 概念概念: : 结构基础:结构基础:轴突轴突- -轴突突触轴突突触 产生机制产生机制: : 轴突轴突B B先先 (+)(+) 释放抑制性递质释放抑制性递质(

35、 (GABAGABA) ) 轴突轴突A A末梢去极化末梢去极化 ( (ClCl- -外流外流) )轴突轴突A A再兴奋时产生的再兴奋时产生的APAP释放的兴奋性递质释放的兴奋性递质运动运动N N元元C C产生的产生的EPSPEPSP轴突轴突A A末梢膜电位末梢膜电位( (RPRP) )第第2 2种可能机制种可能机制 轴突轴突B B先先 (+)(+) 释放递质释放递质(GABA)(GABA) 钾通道开放钾通道开放轴突轴突A A再兴奋时再兴奋时释放的兴奋性递质释放的兴奋性递质运动运动N N元元C C产生的产生的EPSPEPSP轴突轴突A A末梢膜末梢膜复极化加快复极化加快与末梢A上的GABAB 受

36、体结合受体结合G G蛋白耦联蛋白耦联K K+ +外流外流 入末梢入末梢A A的的CaCa2+2+ 第第3 3种可能机制种可能机制 轴突轴突B B先先 (+)(+) 释放递质释放递质(GABA)(GABA) 轴突轴突A A再兴奋时再兴奋时释放的兴奋性递质释放的兴奋性递质运动运动N N元元C C产生的产生的EPSPEPSP抑制神经递质释放抑制神经递质释放与末梢与末梢A A上的上的GABAGABAB B 受体结合受体结合激活某些代谢型受体激活某些代谢型受体入末梢入末梢A A的的CaCa2+2+ 区区 别别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突触方式突触方式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前神经元前膜释放递质前膜

37、释放递质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生理意义生理意义轴轴- -轴轴轴轴- -胞胞/ /轴轴- -树树兴奋性神经元兴奋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性兴奋性递质递质抑制性抑制性递质递质EPSPEPSPIPSPIPSP主要调节主要调节感觉传入活动感觉传入活动协调不同协调不同中枢之间活动中枢之间活动第第 二二 节节神经系统对感觉的调节神经系统对感觉的调节感觉的产生感觉的产生内、外环境刺激内、外环境刺激内、外感受器或感觉器官内、外感受器或感觉器官感觉感觉(上行上行)传导路传导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一、感觉一、感觉 ( (上行上行) ) 传导传导路路痛觉、温度觉、粗略触觉痛觉、温度觉、粗略触觉本体感觉本体感觉

38、 ( (位置觉、运动觉位置觉、运动觉) )浅感觉中的精细触觉浅感觉中的精细触觉传导路由传导路由3 3级神经元组成级神经元组成感受器感受器脊髓和脑干脊髓和脑干丘脑丘脑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一一) ) 脊髓和脑干脊髓和脑干 1. 1. 浅感觉传导路浅感觉传导路特点:先交叉后上行特点:先交叉后上行2. 2. 深感觉传导路深感觉传导路GO粗略触觉粗略触觉精细触觉、本体感觉精细触觉、本体感觉1.1. 特异特异感觉接替核感觉接替核2.2. 联络联络核核3.3. 非特异投射核非特异投射核* *( (三三) ) 感觉投射系统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概念概念丘脑特异感觉接

39、替核、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联络核及其投射至大脑联络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皮层的神经通路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通路投射投射特点特点 点对点投射点对点投射点对点投射点对点投射 投射区小投射区小投射区小投射区小 终止于皮层第四层终止于皮层第四层终止于皮层第四层终止于皮层第四层 弥散投射弥散投射弥散投射弥散投射 投射区大投射区大投射区大投射区大 终止于皮层各层终止于皮层各层终止于皮层各层终止于皮层各层功能功能产生特定感觉,并激发产生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不产生特定感觉,维持不产生特定感觉,维持和改变

40、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状态 中央前回中央前回(4(4区区) ) 中央前回中央前回(4(4区区) )1. 1. 第一、二感觉区第一、二感觉区2. 2. 运动辅助区运动辅助区3. 3. 边缘系统皮层边缘系统皮层 颞叶皮层颞叶皮层( (颞横回和颞上回颞横回和颞上回) )枕叶皮层内侧枕叶皮层内侧( (距状裂上、下缘距状裂上、下缘) )三、痛觉三、痛觉 指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指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不愉快的主观体验。不愉快的主观体验。 意义:意义:保护作用保护作用 痛觉痛觉感受器: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游离神经末梢 刺激刺激:致痛物质致痛物质(H(H+ +, K, K+ +, 5

41、-HT), 5-HT)伤害性感受器的分类与特征伤害性感受器的分类与特征针尖刺激,针尖刺激,A A类类和和C C类类机械(高阈值机械(高阈值 )机械温度机械温度多觉型多觉型1)1)分类分类 ( (P246) P246) 机械刺激和温度(机械刺激和温度(45度),度),A类类数量多,机械、热和化学刺激)数量多,机械、热和化学刺激)2)2)特征特征无一定的适宜刺激无一定的适宜刺激不易出现适应不易出现适应属慢适应感受器属慢适应感受器致痛物质致痛物质 意义意义保护作用保护作用痛觉感受器痛觉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游离神经末梢H H+ +, K, K+ +, 5-HT, 5-HT,缓激肽,缓激肽,前列腺素,前列

42、腺素,P P物质物质传入纤维传入纤维AA类和类和C C类类( (一一) ) 躯体痛躯体痛性质性质定位定位发生发生和消失和消失情绪情绪反应反应传入传入纤维纤维快痛快痛刺痛刺痛明确明确快快()A A类类慢痛慢痛烧灼痛烧灼痛不明确不明确慢慢()C C类类1 1)体表)体表痛痛2 2)深部)深部痛痛发生在躯体深部,如骨、关节、骨膜、肌腱、发生在躯体深部,如骨、关节、骨膜、肌腱、韧带和肌肉等处的痛感韧带和肌肉等处的痛感一般为慢痛一般为慢痛概念:概念:特征:特征:1. 1. 传入神经:传入神经: 自主神经自主神经。2. 2. 皮层代表区:皮层代表区: 体表第一感觉区体表第一感觉区 第二感觉区第二感觉区 运

43、动辅助区运动辅助区 边缘系统边缘系统 传入通路与皮层代表区传入通路与皮层代表区二、中枢对内脏感觉的分析二、中枢对内脏感觉的分析 特点:特点:1. 1. 定位不明确,对刺激的分辨力差。定位不明确,对刺激的分辨力差。2. 2. 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3. 3. 对扩张、牵拉和炎症敏感,对切割、烧对扩张、牵拉和炎症敏感,对切割、烧 灼不敏感。灼不敏感。4. 4. 常伴有情绪反应和牵涉痛。常伴有情绪反应和牵涉痛。( (二二) ) 内脏痛内脏痛 由胸腹腔脏器病变引起的疼痛。由胸腹腔脏器病变引起的疼痛。(三)体腔壁痛(三)体腔壁痛 概念:概念: 内脏疾病引起内脏疾病引起邻近体腔壁浆膜

44、邻近体腔壁浆膜受刺激或骨骼肌痉挛而产生的受刺激或骨骼肌痉挛而产生的疼痛疼痛( (四四) ) 牵涉痛牵涉痛1. 1. 概念:概念: 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感觉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部位感觉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2. 2. 产生机制:产生机制: 会聚学说会聚学说 易化学说易化学说第第 三三 节节神经系统对姿势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和运动的调节 运动运动N N元元 运动运动N N元元 运动运动N N元元一、一、运动传出的最后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公路( (一一) ) 脊髓脊髓和脑干和脑干运动运动N N元元梭外肌梭外肌梭内肌梭内肌梭内、外肌梭内、外肌1.1.脊髓前角脊

45、髓前角引发随意运动;调节姿势; 协调不同肌群的活动 肌梭:长度感受器肌梭:长度感受器核袋纤维核链纤维 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梭外肌梭外肌梭内肌梭内肌* *运动单位运动单位 由一个由一个 运动神经元或脑运动运动神经元或脑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能单位。 ( (一一) ) 脊髓脊髓和脑干和脑干运动运动N N元元二二、中枢对姿势的调节中枢对姿势的调节( (一一) ) 脊髓脊髓的调节功能的调节功能1.1.脊髓休克(脊髓休克(spinal shock)spinal shock) 概念概念 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的动物暂时脊髓

46、与高位中枢离断的动物暂时丧丧 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的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的状状 态。态。 骨骼肌肌紧张/消失 外周血管扩张, BP 粪、尿潴留, 发汗消失 主要表现主要表现恢复恢复原因原因 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调控作用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调控作用较简单,较原始的反射,低等的动物较简单,较原始的反射,低等的动物2.2.脊髓对姿势的调节脊髓对姿势的调节(1 1) 对侧伸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屈肌反射:保护屈肌反射:保护对侧伸肌反射:维持身体平衡对侧伸肌反射:维持身体平衡* *(2) (2) 牵张反射牵张反射 1. 1. 概念:概念:2. 2. 类型类型: :位相性牵张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

47、腱反射腱反射紧张性牵张反射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肌紧张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而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可反射性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伸长时,可反射性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肉收缩。1) 1) 腱反射腱反射 ( (位相性牵张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 ) 概念概念: :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特点特点: :临床上常用于了解临床上常用于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单突触反射单突触反射同步收缩同步收缩 意义意义: :2) 2) 肌紧张肌紧张 ( (紧张性牵张反射紧张性牵张反射) ) 概念概念: :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缓慢持续牵拉肌

48、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特点特点: :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多突触反射多突触反射交替性收缩交替性收缩 意义意义: :同一肌肉同一肌肉( (梭外肌)梭外肌)肌梭肌梭( (感受器感受器) )IaIa、类类传入纤维传入纤维 传出纤维传出纤维中枢中枢3).3).反射弧反射弧 肌梭:肌梭: 长度感受长度感受器器核袋纤维核链纤维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梭外肌梭外肌梭内肌梭内肌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感觉神经4). 4). 反射过程反射过程(+)(+)肌梭肌梭a,a,类传入类传入f f(+)(+)脊髓前角脊髓前角运动运动N N元元传出纤维传出纤维梭外肌收缩梭外肌收缩当肌肉受到外力牵拉时

49、当肌肉受到外力牵拉时5 5)特点:感受器与效)特点:感受器与效应器在同一肌肉应器在同一肌肉6 6)加强因素:加强因素: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梭内肌收缩梭内肌收缩肌梭(肌梭(+ +) a,a,类传入类传入脊髓脊髓前角前角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梭外肌梭外肌收缩收缩肌紧张增强肌紧张增强7 7)抑制因素:抑制因素:腱器官腱器官:张力感受器张力感受器过度牵拉肌肉时过度牵拉肌肉时腱器官(腱器官(+ +)bb类传入类传入f f 脊髓脊髓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梭外肌舒张梭外肌舒张抑制抑制意义:防止肌肉过度牵拉而受损意义:防止肌肉过度牵拉而受损(1)肌梭)肌梭牵张反射的感受器牵张反

50、射的感受器感受骨骼肌长度变化的感受器。感受骨骼肌长度变化的感受器。包含梭内肌纤维和梭外肌纤维。包含梭内肌纤维和梭外肌纤维。(2 2)腱器官腱器官感受骨骼肌主动收缩张力变化的感受器感受骨骼肌主动收缩张力变化的感受器分布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与梭外肌呈串联关系。分布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与梭外肌呈串联关系。抑制抑制神经元的活动,使肌肉松弛,肌张力下降神经元的活动,使肌肉松弛,肌张力下降反牵张反射。反牵张反射。作用:避免受牵位的骨骼肌产生过度的收缩。作用:避免受牵位的骨骼肌产生过度的收缩。 小结小结肌肉受牵拉时肌肉受牵拉时肌梭兴奋肌梭兴奋牵张反射。牵张反射。如拉力过大如拉力过大腱器官兴奋腱器官兴奋抑制牵

51、张反射抑制牵张反射抑制区抑制区1. 1. 部位:较小,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区部位:较小,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区2. 2. 特点:本身无始动作用特点:本身无始动作用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二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易化区易化区1. 1. 部位:较大,脑干中央区域部位:较大,脑干中央区域2. 2. 特点:活动较强,正常时占优势特点:活动较强,正常时占优势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3. 3. 纤维联系:纤维联系:大脑皮层、纹状体、小脑前叶蚓部大脑皮层、纹状体、小脑前叶蚓部3. 3. 纤维联系:纤维联系: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部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部 脑干网状结构

52、下行抑制和易化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下行抑制和易化系统( (三三) ) 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1. 1. 概念:概念: 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伸物出现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伸肌紧张性亢进的现象。肌紧张性亢进的现象。2. 2. 特点:特点: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去大脑僵直3. 3. 产生原因产生原因伸肌紧张性伸肌紧张性切断了大脑皮层切断了大脑皮层 纹状体纹状体与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与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抑制区活动抑制区活动,易化区活动,易化区活动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4. 4. 类型类型 -僵直僵直

53、 高位中枢下行性作用高位中枢下行性作用脊髓脊髓运动运动N N元活动元活动肌肌梭传入冲动梭传入冲动脊髓脊髓运动运动N N元的活动元的活动僵直。僵直。 高位中枢下行性作用高位中枢下行性作用脊髓脊髓运动运动N N元活动元活动僵直。僵直。 -僵直僵直 经典的去大脑僵直经典的去大脑僵直 如何证明是如何证明是-僵直僵直还是还是-僵直僵直? 麻醉方法消除肌梭的传入冲动麻醉方法消除肌梭的传入冲动 若僵直消失,为若僵直消失,为-僵直僵直 若僵直不消失,为若僵直不消失,为-僵直僵直“破伤风破伤风”杆菌杆菌角弓反张角弓反张角弓反张角弓反张“苦笑面容苦笑面容”“苦笑面容苦笑面容”四、基底核对运动的调节四、基底核对运动

54、的调节( (一一) ) 结构结构纹状体纹状体(尾状核、壳核、苍尾状核、壳核、苍白球白球)、)、黑质黑质、红核、丘脑、红核、丘脑底核、底核、杏仁核、屏状核等杏仁核、屏状核等( (二二) ) 功能功能1.1.调节肌紧张调节肌紧张2.2.稳定随意运动稳定随意运动3.3.3. 3. 处理本体感觉传入信息处理本体感觉传入信息1 1、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层之间的纤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层之间的纤维联系维联系皮层广泛区域皮层广泛区域新纹状体新纹状体D2D1苍白球苍白球外侧部外侧部苍白球苍白球内侧部内侧部丘脑底核丘脑底核丘脑(前腹核和外侧腹核)丘脑(前腹核和外侧腹核)皮层运动前区皮层运动前区黑质黑质(-)DA(+)

55、DAGLU GLU (+ +)GABAGABAGABAGABA(- -)(- -)GABAGABA(- -)GLU GLU (+ +)GABAGABA(- -)(+ +)直接通路直接通路间接通路间接通路( (三三) ) 基底神经节损伤疾病基底神经节损伤疾病1. 1. 运动运动、肌紧张、肌紧张震颤麻痹震颤麻痹 (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 ) 病因病因: : 黑质内黑质内DADA能能N N元受损;纹状体元受损;纹状体内胆碱能和内胆碱能和GABA GABA 能能N N元活动元活动 治疗治疗: : 左旋多巴,东莨菪碱左旋多巴,东莨菪碱 病变部位病变部位: : 黑质黑质( (三三) ) 基底神经节损伤疾病

56、基底神经节损伤疾病2. 2. 运动运动、肌紧张、肌紧张舞蹈病、手足徐动症舞蹈病、手足徐动症 病变部位病变部位: : 纹状体纹状体 病因病因: : 纹状体内胆碱能和纹状体内胆碱能和GABA GABA 能能N N元元受损;黑质内受损;黑质内DADA能能N N元活动元活动 治疗治疗: : 利舍平利舍平 (reserpinereserpine, , 利血利血平)平)三、小脑的功能三、小脑的功能( (一一) ) 前庭小脑前庭小脑机制机制:2. 2. 功能功能:控制躯体平衡,调节眼球运动:控制躯体平衡,调节眼球运动1. 1. 构成构成:绒球小结叶:绒球小结叶刺激刺激前庭器官前庭器官前庭前庭NN前庭核前庭核

57、 前庭小脑前庭小脑前庭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同侧脊髓同侧脊髓运动运动N N元元(-)(-)屈肌屈肌, (+), (+)伸肌伸肌受损受损:摇晃、蹒跚,位置性眼震颤:摇晃、蹒跚,位置性眼震颤( (二二) ) 脊髓小脑脊髓小脑 调节肌紧张调节肌紧张2. 2. 功能功能:1. 1. 构成构成:小脑前叶,小脑后叶中间带区:小脑前叶,小脑后叶中间带区受损:意向性震颤,小脑性共济失调受损:意向性震颤,小脑性共济失调( () ):小脑前叶两侧部,后叶中间带区:小脑前叶两侧部,后叶中间带区( () ):小脑前叶蚓部:小脑前叶蚓部 协调随意运动协调随意运动 参与运动计划的形成和运动程参与运动计划的形成和运动程序的编制序

58、的编制( (三三) ) 皮层小脑皮层小脑1. 1. 构成:小脑后叶外侧部构成:小脑后叶外侧部2. 2. 功能:功能:五、大脑皮层的功能五、大脑皮层的功能( (一一) ) 大脑皮层运动区大脑皮层运动区主要运动区主要运动区:中央前回:中央前回(4(4区区) ) 运动前运动前区区(6(6区区) )( (二二) ) 运动运动 ( (下行下行) ) 传导路传导路1. 1. 皮层脊髓束皮层脊髓束2. 2. 皮层脑干束皮层脑干束 (1)、软瘫 随意运动丧失,牵张反射减退或消失,常见于脊髓和脑运动神经元损伤。如:脊髓灰质炎。3. 3. 运动传出通路损伤运动传出通路损伤 (2)、硬瘫 随意运动丧失,牵张反射亢进

59、,常见于脑内高位中枢损伤,如:内囊出血引起的中风。3. 3. 运动传出通路损伤运动传出通路损伤 第第 四四 节节一、自主一、自主NSNS的功能的功能( (一一) ) 自主自主N N的结构特征的结构特征1. 1. 起源起源 交感交感N N:T T1 1-L-L3 3灰质侧角灰质侧角 副交感副交感N N:脑:脑N N核、骶髓核、骶髓2. 2. 组成组成 交感交感N: N: 节前节前f f短短, ,节后节后f f长长 副交感副交感N: N: 节前节前f f长长, ,节后节后f f短短3. 3. 分布分布: : 交感交感N: N: 广泛广泛 副交感副交感N: N: 局限局限4. 4. 反应反应 交感交

60、感N: N: 弥散弥散 副交感副交感N: N: 局限局限( (二二) ) 自主自主NSNS的功能的功能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的活动 项项 目目 交感交感N N 副交感副交感N N心心 功功 能能 加强加强 减弱减弱血血 管管 收缩收缩 支支 气气 管管 舒张舒张 收缩收缩胃肠运动胃肠运动 抑制抑制 兴奋兴奋逼逼 尿尿 肌肌 舒张舒张 收缩收缩瞳瞳 孔孔 扩瞳扩瞳 缩瞳缩瞳汗汗 腺腺 分泌分泌代代 谢谢 糖原分解糖原分解ENEENE分泌分泌 胰岛素胰岛素分泌分泌2. 2. 双重支配双重支配, , 作用拮抗作用拮抗( (唾液腺除外唾液腺除外) )1. 1. 紧张性支配紧

61、张性支配( (三三) ) 自主自主NSNS的功能特点的功能特点3. 3. 外周作用与效应器的功能状态有关外周作用与效应器的功能状态有关4. 4. 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交感交感N: N: 活动广泛活动广泛, , 应急时应急时, , 动员机体潜能。动员机体潜能。副交感副交感N: N: 活动局限活动局限, , 安静时安静时, , 保护机体,保护机体, 积蓄能量。积蓄能量。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一一) ) 脊髓:脊髓:初级中枢初级中枢 调节能力差调节能力差, , 需受高位中枢控制需受高位中枢控制( (二二) ) 低位脑干低位脑干延髓延髓:生命中枢

62、生命中枢( (心血管中枢心血管中枢, ,呼吸中枢呼吸中枢) )中脑:瞳孔对光反射中枢中脑:瞳孔对光反射中枢脑桥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呼吸调整中枢) ) 1. 1. 调节体温调节体温( (三三) ) 下丘脑下丘脑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2. 2. 调节摄食行为调节摄食行为摄食中枢摄食中枢: : 下丘脑外侧区下丘脑外侧区饱中枢饱中枢: : 下丘脑腹内侧核下丘脑腹内侧核3. 3. 调节水平衡调节水平衡控制排水控制排水: : 视上核、室旁核分泌视上核、室旁核分泌ADHADH控制摄水控制摄水: : 下丘脑外侧区下丘脑外侧区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调节肽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进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进入

63、腺垂体,调节其分入腺垂体,调节其分泌活动。泌活动。4. 4. 调节垂体激素分泌调节垂体激素分泌防御反应区防御反应区: : 腹内侧区腹内侧区5. 5. 参与参与情绪反应情绪反应( (外侧区外侧区) )( (背侧区背侧区) )6. 6. 控制生物节律控制生物节律 视交叉上核视交叉上核: : 控制日周期节律的中心控制日周期节律的中心 ( (四四) )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2. 2. 新皮层新皮层1. 1. 边缘叶和边缘系统边缘叶和边缘系统 参与摄食行为,情绪反应,学参与摄食行为,情绪反应,学习记忆及内脏活动等调节习记忆及内脏活动等调节调节呼吸、血管反应、消化道运动、调节呼吸、血管反应、消化道运动、唾液分

64、泌等)唾液分泌等)第第 五五 节节脑的高级功能脑的高级功能一、脑电活动一、脑电活动 自发脑电活动自发脑电活动 皮层诱发电位皮层诱发电位 大脑皮层在无明显刺激时自发大脑皮层在无明显刺激时自发产生的节律性电位变化产生的节律性电位变化 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皮层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某一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 脑电图脑电图 (EEG)(EEG) 皮层电图皮层电图 ( (ECoGECoG) ) 直接在皮层表面记录到的电位变化直接在皮层表面记录到的电位变化( (一一) ) 自发脑电活动自发脑电活动在头皮表面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在头皮表面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1. 1. 脑电图的波

65、型脑电图的波型波形波形 频率频率 幅度幅度 特特点点 代表意义代表意义 8-13 8-13 20-100 20-100 安安静静, , 闭闭目目, , 清清醒醒 皮层安静皮层安静 14-30 14-30 5-20 5-20 睁睁眼眼, , 思思考考 皮层兴奋皮层兴奋 4-7 100-150 4-7 100-150 困倦困倦 皮层抑制皮层抑制 0.5-3 0.5-3 20-200 20-200 睡睡眠眠, , 深深麻麻 高度抑制高度抑制1. 1. 脑电图的波型脑电图的波型2. EEG2. EEG形成机制形成机制 皮层大量皮层大量N N元突触后电位同步总和形成元突触后电位同步总和形成 意义:意义:

66、 临床诊断癫痫,脑部肿瘤临床诊断癫痫,脑部肿瘤 N N元活动趋于一致元活动趋于一致同步化慢波同步化慢波去同步化快波去同步化快波N N元活动不一致元活动不一致 脑电图正常波形与癫痫波形的对比脑电图正常波形与癫痫波形的对比( (二二) ) 皮层诱发电位皮层诱发电位 意义:意义:辅助诊断神经损伤部位辅助诊断神经损伤部位二、觉醒与睡眠二、觉醒与睡眠( (一一) ) 觉醒状态觉醒状态中脑黑质中脑黑质DA蓝斑上部蓝斑上部NE 脑电觉醒状态脑电觉醒状态 行为觉醒状态行为觉醒状态 ( (去同步化快波去同步化快波) ) ( (同步化慢波同步化慢波) )ACh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上行激动系统 1.

67、 1. 慢波睡眠慢波睡眠 ( (slow wave sleep, SWS)slow wave sleep, SWS) 脑电图呈同步化慢波脑电图呈同步化慢波 感觉功能感觉功能 肌反射和肌紧张肌反射和肌紧张 内脏活动大都降低,但稳定内脏活动大都降低,但稳定* *( (二二) ) 睡眠的时相睡眠的时相 特点:特点: 意义:意义:生长素分泌生长素分泌,促进生长发育和体力恢复,促进生长发育和体力恢复 异相睡眠,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异相睡眠,快速眼球运动睡眠 脑电图呈去同步化快波脑电图呈去同步化快波 感觉功能进一步感觉功能进一步 肌反射和肌紧张进一步肌反射和肌紧张进一步 内脏活动进一步降低,变化不规则内脏活动

68、进一步降低,变化不规则 阵发性表现:眼球快速运动,躯体抽动阵发性表现:眼球快速运动,躯体抽动 做梦做梦 特点:特点: 意义:意义:2. 2. 快波睡眠快波睡眠 (fast wave sleep, FWS)(fast wave sleep, FWS)脑内蛋白质合成脑内蛋白质合成, , 促进学习记忆和精力恢复促进学习记忆和精力恢复( (三三) ) 睡眠发生机制睡眠发生机制主动过程主动过程1. 1. 睡眠中枢:睡眠中枢: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抑制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抑制系统2. 2. 与中枢与中枢N N递质活动有关递质活动有关慢波睡眠慢波睡眠5-HT5-HT产生和维持慢波睡眠产生和维持慢波睡眠快波睡眠快波

69、睡眠5-HT5-HT促进促进AChACh和和NENE释放,释放, 从而触发快波睡眠从而触发快波睡眠觉醒觉醒80-12080-120分分慢波睡眠慢波睡眠快波睡眠快波睡眠20-3020-30分分睡眠时相的转换睡眠时相的转换入睡入睡唤醒唤醒诉做梦诉做梦三、学习和记忆三、学习和记忆1 1、非联合型学习:、非联合型学习: 包括包括习惯化习惯化和和敏感化敏感化2 2、联合型学习:、联合型学习: 经典的条件反射经典的条件反射 操作式条件反射操作式条件反射一、条件反射的形成一、条件反射的形成( (一一) ) 基本条件基本条件* *强化强化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

70、结合(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刺激无关刺激无关刺激* *强强 化化多次结合多次结合( (经典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产生产生先天遗传,种族共有先天遗传,种族共有后天获得,个体差异后天获得,个体差异数量数量有限有限无上限无上限反射弧反射弧固定而简单固定而简单复杂且灵活可变复杂且灵活可变适应性适应性有限有限高度适应性高度适应性刺激刺激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刺激条件刺激条件刺激中枢中枢低位中枢低位中枢高位中枢高位中枢意义意义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71、 条件反射建立后,若多次只给条件条件反射建立后,若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刺激而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就会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 (二二) ) 条件反射的消退条件反射的消退 消退原因消退原因: :条件刺激在大脑皮层引起抑制条件刺激在大脑皮层引起抑制( (三三) ) 人类的条件反射人类的条件反射现实具体的信号现实具体的信号( (光、声音、味)光、声音、味)抽象的信号抽象的信号( (相应的语词相应的语词) )第一信号第一信号第二信号第二信号* *( (四四) ) 两种信号系统两种信号系统1. 1. 第一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 特点:特点:人

72、和动物共有人和动物共有人类大脑皮层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功能系统人类大脑皮层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功能系统2. 2. 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人类大脑皮层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功能系统人类大脑皮层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功能系统 特点:特点: 人特有,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人特有,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记忆的过程记忆的过程四、大脑皮层功能的不对称性四、大脑皮层功能的不对称性 这种优势是人特有的,是相对的这种优势是人特有的,是相对的三、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三、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视觉语言中枢视觉语言中枢)(书写语言中枢书写语言中枢)(听觉语言中枢听觉语言中枢)(运动语言中枢运动语言中枢)Wernic

73、ke区区(流畅失语症流畅失语症)课后习题课后习题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EPSP、IPSP、牵涉痛、强化、骨骼肌牵张反射、牵涉痛、强化、骨骼肌牵张反射二、问答题二、问答题1、简述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简述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2、中枢兴奋传播(突触传递)的特征有哪些?、中枢兴奋传播(突触传递)的特征有哪些?3、简述牵涉痛产生的机制?、简述牵涉痛产生的机制?4、中枢内神经递质主要有哪几类(说出、中枢内神经递质主要有哪几类(说出5种)?种)?三、论述题三、论述题1 1、何谓丘脑的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何谓丘脑的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试述其特点和功能。试述其特点和功能。2 2

74、、试比较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试比较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四、选择题四、选择题1 1、神经系统实现其调节功能的基本方式是、神经系统实现其调节功能的基本方式是A A、兴奋和抑制、兴奋和抑制B B、感受和处理信息、感受和处理信息C C、记忆与思维、记忆与思维D D、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E E、正反馈与负反馈、正反馈与负反馈D D1 1、神经干中各条纤维上传导的兴奋基本上互不干、神经干中各条纤维上传导的兴奋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扰,这称为A A、生理完整性、生理完整性B B、传导的双向性、传导的双向性C C、传导的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D D、相对不疲劳性、相对不疲劳性E E、传导

75、的不衰减性、传导的不衰减性C CB B1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A A、动作电位、动作电位B B、局部电位、局部电位C C、阈电位、阈电位D D、静息电位、静息电位E E、感受器电位、感受器电位B B1 1、下列属于中枢抑制性递质的是、下列属于中枢抑制性递质的是A A、- -氨基丁酸氨基丁酸B B、甘氨酸、甘氨酸C C、乙酰胆碱、乙酰胆碱D D、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E E、5-5-羟色胺羟色胺B B1 1、人的基本生命中枢位于、人的基本生命中枢位于A A、下丘脑、下丘脑B B、中脑网状结构、中脑网状结构C C、脑桥、脑桥D D、延髓网状结构、延髓网状结构E E、脊髓灰

76、质、脊髓灰质D D1 1、黑质、黑质- -纹状体束释放的递质是纹状体束释放的递质是A A、5-5-羟色胺羟色胺B B、- -氨基丁酸氨基丁酸C C、乙酰胆碱、乙酰胆碱D D、P P物质物质E E、多巴胺、多巴胺E E1 1、下列有关内脏痛的叙述,错误的是、下列有关内脏痛的叙述,错误的是A A、对切割、烧灼刺激不敏感、对切割、烧灼刺激不敏感B B、对牵拉、扩张刺激较敏感、对牵拉、扩张刺激较敏感C C、发生缓慢、持续、发生缓慢、持续D D、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活动、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活动E E、定位精确、定位精确E E1 1、关于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叙述,正确的是、关于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叙述,

77、正确的是A A、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B B、钙离子进入前膜内、钙离子进入前膜内C C、突触囊泡释放递质,并与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囊泡释放递质,并与后膜受体结合D D、后膜对、后膜对NaNa+ +,K K+ +,尤其是对,尤其是对K K+ +的通透性升高的通透性升高E E、突触后膜发生局部去极化、突触后膜发生局部去极化ABCEABCE1 1、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描述,正确的是、关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的描述,正确的是A A、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B B、钙离子进入前膜内、钙离子进入前膜内C C、突触囊泡释放递质,并与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囊泡释放递质,并

78、与后膜受体结合D D、突触后膜主要对、突触后膜主要对K K+ +,NaNa+ +离子的通透性升高离子的通透性升高E E、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ABCABC1 1、关于条件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关于条件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 A、后天形成,数量无限、后天形成,数量无限B B、具有极大的易变性、具有极大的易变性C C、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具有高度的适应性D D、可脱离非条件反射独立形成、可脱离非条件反射独立形成E E、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就是学习记忆的过程、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就是学习记忆的过程ABCEABCE五、填空题五、填空题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是、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是、。2、能与、能与NE结合的受体有两类,一是结合的受体有两类,一是型型受体,二是受体,二是型受体。型受体。3 3、能与、能与AchAch结合的受体称为结合的受体称为 ,其可,其可分为分为 型和型和 两种,两种, 前者前者的阻断剂是的阻断剂是 ,而后者是,而后者是 。4 4、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 刺刺激与激与 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过程称为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