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海蜇养殖技术》PPT课件.ppt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77987910 上传时间:2024-08-23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5.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参海蜇养殖技术》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海参海蜇养殖技术》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海参海蜇养殖技术》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海参海蜇养殖技术》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海参海蜇养殖技术》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参海蜇养殖技术》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参海蜇养殖技术》PPT课件.ppt(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参增养殖技术第一节 刺参的生物学特性第二节 刺参的苗种培育第三节 刺参的增养殖技术第四节 刺参的病敌害防治第五节 目前海参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节刺参的生物学特性1.1刺参的外部形态刺参体呈扁平圆筒形,两端稍细。体长2040cm,宽36cm。体分背、腹两面。背部分2个步带区和3个间步带区,上有纵向46行大小不等,排列不规则的圆锥形的肉刺。腹面较平坦,管足密集,排列成不很规则的3条纵带。口位于体前端,稍偏于腹面,周围环生分枝状楯形触手20个。依个体大小,生殖孔位于前端背面距头部13cm间步带区,呈一凹陷。生殖季节生殖孔处色素较深;不在生殖季节生殖孔难以看清。肛门位于后前端,稍偏于背面。第一节刺

2、参的生物学特性1.2 刺参的内部构造1、体壁: 最外层为角质层,具有保护功能。角质层之下为表皮,表皮下为厚的结缔组织,在表皮和皮层之间埋有许多骨片。肌肉层由环肌和纵肌两层组成。外为环肌,纵肌成束在环肌之下,五条纵肌分居于5个步带区,前端固定于石灰环上,后端依附于肛门周围。在环肌和纵肌之下,有一层薄膜为体腔膜。膜延伸与肠相连,称悬肠膜。悬肠膜共3片,分左悬肠膜、右悬肠膜和背悬肠膜。体腔内含有体腔液,当身体收缩时可做不定向流动,具排泄和呼吸功能。第一节刺参的生物学特性2、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是一条纵形管,在体腔内弯曲2次,由口、咽、食道、胃、肠和排泄腔组成。口中没有咀嚼器,刺参将食物连同泥沙一起吞入

3、消化道内,吸收其中所含的食料。食道周围有10片石灰质骨片,5片位于主步带区,另5片位于间步带区。肠为圆桶形,在体腔内先后经过右侧下行、左侧上行、中下方再上行,弯曲2次,分为3段,依次称作第一小肠、第二小肠和大肠,或称为前肠、中肠、后肠。肠管靠悬肠膜的连接悬挂于腔体内。肠末端膨大成总排泄腔,末端开口即肛门。第一节刺参的生物学特性3、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在总排泄腔的旁边,有一条短而粗的薄壁管,由此管分出左右两个分枝的盲囊,左大右小,伸入体腔中,外形呈树枝状,故称呼吸树。海水由肛门进入总排泄腔,然后流入呼吸树,在此进行气体交换。左侧呼吸树外侧分布有背血管网。呼吸的氧气通过背血管网进入循环系统,由血液

4、携带到各器官,二氧化碳经此途径随海水排出呼吸树进而排出体外。除呼吸树外,海参的皮肤和管足也具呼吸功能。据测定,海参的皮肤在呼吸中占有一定比例,在水温8.513.5时,为3952;在水温为18.5时为6090,温度继续升高时,其所占的比例变化不大。海参无专用排泄器官,由呼吸器官兼行排泄功能。第一节刺参的生物学特性4、循环系统:海参食道围有一血管环,由此分生出5条辅血管,沿5个步带区分布埋藏于皮肤肌肉囊中,延伸至身体后端。肠外有肠血管一条,在肠与肠悬肠膜相接的一侧血管为背肠血管;另一条在无悬肠膜一侧为腹肠血管。两条肠血管形成血管网分布于肠曲折之间。呼吸树与肠血管网紧密相连。5、水管系统:水管系统呈

5、五放辐射对称的排列结构,其中心是位于咽部附近石灰环后方的环水管,由此分出的五辐步管,向前分枝于触手,向后延伸沿步带区分枝于管足或疣足。环水管具两种附属物:一是波里氏囊,另一是石管。波里氏囊悬挂于体腔中,呈圆形、卵圆形或长瓶形,具一狭长的颈部与环水管相接。石管是具钙化壁的小管,从环水管分出,末端为筛板。第一节刺参的生物学特性6、神经系统:由网状神经纤维构成神经丛,再由神经丛构成神经系统,其包括口神经系统和下神经系统。7、生殖系统:雌雄异体,生殖腺位于食道悬垂膜的两侧,为一束树枝状细管,其中主枝大约由1113条分枝组成,分枝很长,在繁殖季节有的分枝可达2030cm。主分枝向前有一总管称为生殖管,开

6、口于体背面,即生殖孔。生殖季节卵巢为杏黄色或桔红色;精巢为乳白色或浅黄色。在非生殖季节,生殖腺细小,难以从颜色上分别雌雄。第一节刺参的生物学特性1.3刺参的生态习性1.3.1栖息的环境条件栖息水层:自然状态下刺参从潮间带到水深20米都有分布,多栖息于水深为315m的浅海中,在辽宁省及庙岛列岛栖息海域可深达35m。刺参的垂直分布与季节和个体大小关系密切,体长34cm的幼参多栖息在潮间带低潮线附近的岩礁下,体重50g以下的个体分布在靠沿岸的浅水区;50100g的个体分布在水深5米以内;体重100150g的个体多分布在水深510米;体重200g以上的个体多分布在水深15米以上的深水区。另外,繁殖季节

7、多移向浅水区,冬眠多移向深水区。第一节刺参的生物学特性栖息地的底质与海况:刺参多生活在潮流畅通平稳,无淡水注入,海藻茂盛的岩礁地,或大叶藻丛生的较硬的泥沙地。纯泥或纯沙的底质难以见到刺参的分布。环境对刺参的体型大小,色泽和肉刺等有很大的影响。刺参体色一般呈褐色,但生活在岩石底的个体与生活在泥沙、混有贝壳及碎石底的个体相比较,前者的颜色往往较深。生活在海藻从中的刺参,常带有绿色,并随着透明度的变化而变化,有时变成白色、赤褐色或紫褐色。生活在礁石底部、水温较低地方的个体,肉刺多而高;生活在泥沙底质和水温较高地方的个体较大,体壁肥厚。第一节刺参的生物学特性水温:成参生存温度030,生长适温319,最

8、适温1015。而幼参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成参要偏高一些。45月和911月为刺参快速生长期,幼虫最适温度1822。盐度:适盐范围26.235.3,最适盐度范围为2832。因此,选择养殖场地时必须考虑淡水的影响,尤其是雨季的泄洪影响。根据目前的生产情况来看,刺参对盐度的缓慢下降基本可以适应,通过试验发现,当把盐度由30缓慢降至20左右,刺参未出现明显的死亡。另外,海参对低盐度的适应能力与温度有很大关系。PH:适宜范围7.98.4。第一节刺参的生物学特性1.3.2夏眠:刺参在繁殖期过后当水温高于20时,即迁移到海水较深处,隐藏于岩石间或草丛中不食不动,直至水温下降到20以下,恢复活动,这种现象称为夏眠

9、。夏眠期的长短主要与水温的变化有关,山东沿岸海域海参的夏眠期一般在6月至10月初,夏眠时间的长短与个体的大小有关,大个体的夏眠时间长,小个体的夏眠时间短,当年繁殖的幼参不夏眠。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即将进入夏眠的海参,对天气的阴晴、风力的大小、光线的强弱等环境的变化特别敏感。在连续阴天、风平浪静、光线较弱的条件下,已经夏眠的海参仍可大量摄食和活动。第一节刺参的生物学特性1.3.3排脏和自溶刺参受到强烈刺激时(如水质恶化、水温剧烈变化、离水时间过长等),常把内脏全部由肛门排出,这种现象称为排脏。内脏排出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又可以重新生出新的内脏。排脏是海参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海参在离开海水、干露时

10、间过长时,其体壁会溶化(自溶),故采捕后应立即处理,不可久置。第一节刺参的生物学特性1.3.4 再生: 刺参的再生力很强,如将参体切成几段放回海中,几个月后每段仍有可能再生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据试验报道,体背部表皮切开1周,色素开始沉着,幼小个体的色素沉着比成体明显,4550d后体背色素的变化难以识别;疣足切断处,经过57d后形成一个隆起至30d生长到12mm;管足切断处,约一周后色素沉着并形成突起,大约30d后完全再生;触手切断710d后,伤口愈合并呈突起状,2530d后可以再生成正常状态,并能摄食,唯色素稍淡;体背、腹部切开后,其背部的伤口愈合较快,其腹部伤口愈合较慢。第一节刺参的生物学特性

11、1.3.5运动:刺参的运动器官为管足,做匍匐式定向单趋运动,运动速度较慢。当环境适宜时,在自然生长状态下,每天移动5m左右,当受到异常刺激时,每天能移动170180m,当遇到极端不良环境时,能放松管足,头部朝下,随波逐流,迁移到合适的环境。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移动范围与栖息地的饵料丰度有很大关系:饵料越丰富,移动范围越小;若饵料缺乏,移动范围加大。第一节刺参的生物学特性1.3.6呼吸呼吸树是刺参的主要呼吸器官,管足是辅助呼吸器官,夏眠时,管足的呼吸量则占到60%90%。据报道,在试验条件下,由于初始阶段海水中的溶解氧接近于饱和,海参的呼吸是正常的,即每小时消耗的氧气量接近;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海水

12、中溶解氧的降低,海参的耗氧量也相应下降。这说明,海参的耗氧量类型属于依从型,而不是主动地通过增加呼吸频率维持耗氧量得以稳定。第一节刺参的生物学特性1.3.7摄食习性刺参一般白天不活动,晚上摄食。食性为沉积物食性,以触手摄取底质表层泥沙中的硅藻、原生动物、海藻碎片、幼贝、腐殖质、细菌等,其中底栖硅藻与微生物是刺参的重要饵料来源。摄食方式是以触手不断交互活动扫扒表层泥沙,然后慢慢送入口中。刺参对食物的选择性较差,摄食时,连泥沙一并吞入口中,有些营养元素和溶解有机物可由表皮渗透到体内。刺参昼夜不停地摄食,昼夜摄食比约为34:67。第一节刺参的生物学特性1.4刺参的繁殖与发生4.1刺参的繁殖4.1.1

13、刺参的性腺发育分期根据组织学观察,可将刺参的性腺发育分为休止期、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和放出期共五期。第一节刺参的生物学特性4.1刺参的繁殖4.1.2产卵期与产卵量据多数资料报道,刺参开始产卵的水温为1517,产卵结束的温度为22。因各海区水温回升变化差异很大,刺参的繁殖时间也变化很大;即使同一海区潮间带参池和海区成熟时间也不同。根据隋锡林等的研究,体重在300g以上的亲参(雌),平均每头一次排卵量为600700万粒。在一般情况下,生产上可按300万粒/头左右计算亲参的准备量。第一节刺参的生物学特性4.2 刺参的发生 刺参的发生过程包括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耳状幼体、樽形幼体、五触手幼体、稚

14、参等。第一节刺参的生物学特性第二节刺参的苗种培育2.1亲参的采捕2.1.1亲参的选择及采捕时间刺参的个体越大,怀卵量越多;卵的成熟度越好,卵质越好,幼虫培育难度降低。所以生产上应尽量挑选个体较大者作为亲参。获得性腺发育良好的亲参,必须掌握好亲参采捕的时间,具体采捕时间可以通过采捕少量海参解剖观察其性腺的发育情况来决定。参种成熟的标准:雌性性腺呈桔红色,生殖输送管的直径达到2mm以上;性腺指数达15以上;经解剖后卵粒入水后马上散开;卵粒肉眼可见且形状整齐;卵径达到150160m以上。卵径若低于150m应在车间蓄养数日后再行采集。第二节刺参的苗种培育2.1.2采捕时应注意的问题p严格避免海参与油污

15、接触p尽量避免机械刺激和损伤p潜水员一次采捕量不宜过大p尽可能缩短运输时间第二节刺参的苗种培育2.1.3亲参的运输目前亲参的运输方法主要有两种:水运法和干运法。水运法:多采用聚乙烯塑料袋,袋中装适量的海水,每袋装亲参1015头,然后充入纯氧,扎口后放入泡沫箱中。如气温太高应在箱中放入冰袋降温。运输时间尽可能缩短,以免亲参排脏。干运法:要求用较软而结实的聚乙烯塑料袋,每袋内装参种1015头,然后将塑料袋上口直接拧紧袋内不留空隙;每个泡沫箱内装34袋并加冰袋降温。如距离很近,也可直接将参种单层摆放在泡沫箱底部,封箱后直接运回育苗场。第二节刺参的苗种培育2.2亲参的蓄养亲参采捕回来后一般都需要蓄养一

16、段时间才能排精产卵。在入培养池前,应把已排脏的个体及皮肤破损受伤的个体拣出,以免在蓄养中继续溃烂并影响其他个体,并可加适量抗生素预防细菌感染。要控制好蓄养密度,蓄养期间亲参的密度应控制在10头/立方米左右。短时间蓄养一般不投饵,每日早晨换水1/2或1/3,晚上倒入新池。换水前应吸底检查是否有卵粒,换水时应及时清除池底污物及粪便和已排脏的个体。应随时观察亲参的活动情况,如有产卵迹象,应及时做好产卵的准备工作。第二节刺参的苗种培育2.3、亲参的人工升温促熟种参的质量及成熟度直接影响到受精卵的质量和幼虫的培育效果。多数育苗单位利用采捕自然成熟的成参经过短暂的蓄养后进行采卵。近几年来,很多育苗场为了提

17、高种参的数量和质量,确保卵的充分成熟并能提早育苗经常采用室内升温促熟的方法人工培育亲参,这样可使育出的稚参在室内的培育期延长,当年就可以培育出大规格的参苗。第二节刺参的苗种培育前一年1112月份采捕入池。促熟过程中要有计划地使培育水升温,以促进亲参生殖腺的发育,使其提早成熟、产卵。刺参在1315时摄食最旺盛。在暗光条件下,亲参入池后需要先稳定数日,待其生活稳定后,每日升温0.5左右。切不可升温过快,以避免温度升高过快,导致亲参排脏。当温度升至1316时应恒温培育。日投饵量为海参体重的510。为使促熟的亲参昼夜摄饵正常,白天应用黑布遮光,。促熟过程中只有保持水质清新,投喂高效优质的饵料,并做好疾

18、病防治工作,才能保证促熟效果。有条件的场家也可分批促熟培育亲参进行多茬育苗,有利于育苗水体的综合充分利用,并可保证育苗生产的稳定。第二节刺参的苗种培育2.4刺参产卵和孵化2.4.1催产方法: 海参除自然排放外,当发现性腺发育良好也可人工催产。一般在傍晚4:005:00先将种参阴干3050分钟,然后流水刺激30分钟,再将种参放入升温35的海水中。第二节刺参的苗种培育2.4.2精卵的采集及人工授精(1)产卵箱内产卵授精 产卵箱多用塑料桶或玻璃钢水槽制成,见有产卵、排精迹象的亲参,辨别雌雄后及时将其捞至产卵箱内。产卵的同时还要及时加入精液,精液不可加入太多,最好是多头雄参的混合精液。卵的密度一般控制

19、在200500个/ml以内。(2)池内产卵授精 让亲参直接在蓄养池或培育池内产卵、排精。一般雄参先于雌参排放,让雄参在池内先排放一会儿,使池内有一定的精子密度,以诱导雌参产卵。有雌参开始产卵后,将雄参从池内捞出,让雌参在池内产卵、受精。第二节刺参的苗种培育2.4.3 孵化 在孵化过程中为避免受精卵堆积于池底应搅池加弱充气,使卵处于悬浮状态。搅池时一般用搅耙每隔3060min搅动一次池水。搅动时要上、下搅动,不要使池水形成漩涡导致受精卵旋转集中。加入适量的抗生素和EDTA。 在水温2023下,从受精卵孵化到小耳状幼体需要3040小时。第二节刺参的苗种培育2.5 浮游幼体的选育与分池 当受精卵孵化

20、到原肠后期或小耳状幼体期,应开始选育。选育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虹吸法,浓缩法和拖捞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进行选育,都应尽可能保证不损伤幼体,从而有效提高幼虫的培育效果。第二节刺参的苗种培育2.6、浮游幼体的培育管理培育密度温度光照投饵换水和吸底水质控制第二节刺参的苗种培育2.7附着基的投放u投放时机u附着基种类数量第二节刺参的苗种培育2.8刺参的稚、幼参培育技术投饵:在下附着基后直到苗全部附着为止,应继续浮游幼体饵料,以保证浮游幼体的饵料供应。一般投板23天后,如附着板上无底栖硅藻即应该及时投喂稚幼参的饵料。稚参前期主要投喂底栖硅藻、鼠尾藻或马尾藻磨碎液或干粉,并添加适量的电解多维、螺旋藻、配

21、合饲料,并搭配合适比例的海泥,一个月后应逐渐适当增加蛋白含量。投饵一般每天两次,白天换水后投喂全日投饵量的30,晚上换水后投喂全日投喂量的70。饵料投喂前应充分浸泡、搅拌均匀,然后用筛绢过滤后投喂。投喂时,要求全池泼洒均匀,切不可将大量饵料倾注入培育池的局部,以免发生局部培育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稚参死亡或局部“化板”。具体投饵量应根据水温、参苗生长、水质、附着基及池底残饵情况等诸多因素灵活调整。第二节刺参的苗种培育2.8刺参的稚、幼参培育技术充气:由于稚幼参的培育密度较大,投饵量较大,池底及附着基上的残饵粪便的累积,因此保证培育池中的氧气充足至关重要。在稚幼参的整个培育过程中应始终保持充气,保

22、证溶解氧在5mg/l以上。控温:稚幼参前期一般利用自然水温,而培育的后期正值冬季低温期,当海水温度下降到10以下,幼参明显生长速度减慢。此时应通过锅炉或地下深井水换热将水温控制在1520左右,保证幼参始终保持较快的生长速度。第二节刺参的苗种培育2.8刺参的稚、幼参培育技术换水与倒池: 幼体附着完毕前应继续用网箱换水,附着完毕后撤掉网箱直接换水,一般每日换水12次,每次换水1/ 3;冬季越冬期间一般每天换水2030厘米,并注意恒定水温。 稚幼参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附着基上积累的污物较多,池底粪便及污物也很多,水质较差,应及时倒池。暴雨季节应注意海水盐度的变动,高温季节发生赤潮,应及时停止换水投饵

23、。第二节刺参的苗种培育2.8刺参的稚、幼参培育技术稚幼参的适时转移和疏散:稚幼参培育阶段通常存在着培育密度大、培育时间长,加之随着培育时间的延长,附着基及池底上残饵粪便的累积,竟食生物如海鞘的大量附着,均会对稚幼参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也是造成稚幼参大量减耗、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生产上应根据实际情况将稚幼参及时转移到新的附着基上,还应随着稚幼参的长大适时调整培育密度。稚幼参的适时转移和疏散,同时筛选不同规格,能明显地提高参苗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在生产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节刺参的苗种培育2.9刺参室外育苗保苗技术目前很多厂家开始尝试进行海参的室外育苗试验。具体方法是在参圈或者风浪较小的海湾定制

24、育苗网箱,然后将室内采集好的海参卵、海参幼体、稚幼参放置于不同规格网目的网箱内,进行参苗的采集或培育。或者直接将成熟的参种经催产刺激后放置网箱内,让其在网箱内自行排放精卵,并待合适时机投放海参附着基,均已经取得良好效果。5m5m的一个育苗网箱秋季可以获得12万头海参苗,当年5月采集的海参幼体11月份平均规格可以达到每斤500头左右。第三节刺参的增养殖技术3.1刺参的池塘养殖3.1.1养参池塘场址的选择:应选择在潮流通畅、风浪较小的内湾潮间带或潮上带;养殖水质要求符合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2-2001)规定的水质要求,底质环境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

25、T18047.4-2001)规定的质量标准。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无大量淡水注入,进排水方便,盐度常年保持在26以上,盐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海参的生长,尤其要保证盐度的恒定,短时间内盐度的急剧变化会造成海参的大面积死亡。底质以泥沙底、泥沙与砾石混合底较好。第三节刺参的增养殖技术3.1.2参塘的建造与整修:修建的池塘要求常年水位保持在1.5m以上,最好23米左右,必要时可挖50cm左右的环沟,以利于海参的越冬和渡夏。如果池塘水过深,需注意温度和盐度的分层现象。池塘的大小因地制宜。单池面积以1050亩为宜,便于清池和管理。为了保证参塘的海水交换充分,应建好进、排水闸门。除考虑每天的换水量保证10以

26、上外,还应该设置活动闸门,保证暴雨期间能及时排出池塘顶层的淡水层。第三节刺参的增养殖技术3.1.2参塘的建造与整修 在放苗前,还应对参池进行消毒、清除敌害和肥水。通过肥水可促进基础饵料的快速繁殖。基础生物饵料营养丰富,含有许多活性物质,对弥补人工配合饲料所缺少的营养要素、提高海参免疫力和抗逆能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提高水环境的自净能力,调节透明度,具有高温期缓解池水温度升高、减低氨氮和硫化物等重要功能。放苗后参考对虾池的消毒方法对参池进行.第三节刺参的增养殖技术3.1.3苗种放养放苗时间:放苗分春秋两季,一般在水温712左右投放较适宜。苗种规格:苗种的规格应在500头/500g以下,最好在30

27、0头/500g以下放苗密度:放养密度由苗种大小、参礁的数量、换水的频率和数量、饵料供应、原有的存池量等因素决定。一般5001000头/500g的参苗放养密度为1020头/亩;1050头/500g参苗的放养密度可控制在35头/亩为宜。苗种投放方法:网袋投放法和直接投放法。第三节刺参的增养殖技术3.1.4养殖管理调节透明度:一般控制在4060cm为宜。保持水质清新 加强盛夏、严冬及快速生长期的管理投饵其他管理:定期检测池塘内水温、盐度、pH值等水质指标,不定期测量刺参的体长、体重,检查其生长情况。第三节刺参的增养殖技术3.2刺参的陆上工厂化养殖养殖池的建造:可以充分利用闲置的大菱鲆、鲍鱼、对虾等养

28、殖车间作为海参成参养殖车间。控温方法:为了降低养殖成本最好利用地下深井水进行冬季升温和夏季降温,保证刺参的养成水温始终冬季控制在1015以上,夏天控制在28以下。但在利用深井水时应检测井水水质,保证盐度适宜,其他理化指标符合渔业用水水质指标。如水质不理想,也可利用换热设备进行温度调控。第三节刺参的增养殖技术3.2刺参的陆上工厂化养殖苗种养殖规格与密度:进行陆上工厂化养殖多利用经室内中间育成的大规格苗种,一般在35cm以上。前期放养密度为4060头/m2。在养殖过程中应根据刺参的大小和水温、饵料、流水量并考虑刺参的实际生长情况适当调整养殖密度。养殖管理:主要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投喂后应经常检查刺参

29、的实际摄食情况和残饵情况,并对投饵量加以调整。养成期间为保持水质清新除了换水后还应及时清底和倒池,以改善养殖第三节刺参的增养殖技术3.3刺参的围网养殖 利用风平浪静、潮流通畅、无大量淡水注入的内湾,在潮下带浅水区的适宜地区用网围成一定面积的养参区。网片分为内外两层,外围网承受水流阻力和冲击力,内围网设在外围网的内壁下部,高度2米左右,长度与外围网相同,用于防止海参逃逸。第四节刺参的病敌害防治4.1敌害防治桡足类:桡足类大量繁殖的季节一般在每年的59月,而此时正是刺参育苗和保苗的关键时期,当水温达到20时桡足类便开始大量繁殖,且繁殖速度很快,活动能力较强。在育苗和保苗期间,车间用水必须经过严格的

30、砂滤是预防桡足类的有效措施。当发现育苗池出现桡足类后,应及时加以药物杀除。纤毛虫:每年夏秋季是纤毛虫的高发时期。目前治疗海参纤毛虫的药物均不理想,一旦发作就会对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鱼类、蟹类和海星类此类敌害生物多采用诱捕的办法加以清除。第四节刺参的病敌害防治4.2病害防治 耳状幼体烂胃: “烂胃”主要发生在大耳状幼体期。正常幼体胃部颜色稍黄,为梨形,边界清晰明显。而发病的幼体初期开始往往胃壁增厚、粗糙,胃的周围边界模糊不清,胃内有很多不能被消化的饵料及杂质,口器收缩频率降低,进而胃部萎缩变形,严重时整个胃溃烂破碎,绝大多数幼体逐渐下沉死亡,很难变态为樽形。第四节刺参的病敌害防治4.2病害防治化

31、板:稚参化板往往发生在稚参附着40天以内,多在520天发病。该病传染性强,发病快,数天内死亡率可达100。稚参在附着基上,触手收缩,附着能力差,逐渐失去附着能力而沉落池底,皮肤逐步溃烂直至解体,骨片散落。吸底镜检可发现池底有很多骨片。 影响海参幼体发生上述两种病害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幼体培育密度过大、饵料质量不佳、饵料搭配不合理、参种先天质量不足、水环境不良、投饵不足等,目前生产上尚无有效治疗措施,只能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预防。第四节刺参的病敌害防治4.2病害防治腐皮综合症:初期感染的病参常有摇头现象,然后口部出现局部性感染,表现为围口膜松弛,触手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继而大部分海参

32、会出现排脏现象;中期感染的刺参身体收缩、僵直,一般口腹部出现小面积溃疡,形成小的蓝白色斑点,口部肿胀,不能收缩与闭合,丧失摄食能力;感染末期病参的病灶扩大,溃疡处增大,表皮大面积腐烂,最后导致海参死亡,溶化为鼻涕状的胶体。此病在稚幼参培育期间和养成期均有发生,养殖户多根据该病的症状称之为化皮病、围口部肿胀病(肿嘴病)、溃烂病、烂皮病、摇头病等。经王印庚等鉴定,把此病定名为“腐皮综合症”。 第四节刺参的病敌害防治4.2病害防治据王印庚等报道:通过对20余例来自胶南、蓬莱、长岛、烟台、即墨、荣成等不同地区病参样品的检查分析表明,此病多以细菌感染为主,常伴有霉菌及寄生虫的继发性感染,而且不同地区病参

33、的致病菌种类不同,即病原具有地域性和多样性。鉴于此病的致病菌特点,在疾病防治方面应首先对本地区的病参进行诊断和检验,确定病原后,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第五节目前海参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种质问题营养问题药物滥用,导致刺参体质下降养殖环境和养殖密度问题应加强刺参病害学研究 健康养殖观念淡薄海蜇育苗养殖技术第一节 海蜇的人工育苗第二节 海蜇的养殖第三节 池塘养殖海蜇死亡原因第一节海蜇的人工育苗1.1海蜇育苗的工艺流程 育苗基础设施准备亲蜇捕捞收购亲蜇暂养产卵与孵化浮浪幼虫的培育与采集螅状幼体的培养螅状幼体越冬蝶状幼体释放蝶状幼体培育稚蜇培育幼蜇培育第一节海蜇的人工育苗1.2育苗基础

34、设施准备育苗池准备 用来蓄养亲蜇和培养幼体。水泥池或水槽均可使用,对水池的大小,形状和深浅等无严格要求,现有鱼、虾、贝、藻类育苗池均可兼作海蜇育苗池。蓄养亲蜇的水池以池壁光滑为好,可以在池内铺设一层塑料布,形状以圆形、椭圆形或方形池四角抹圆为佳。附苗器准备 用来供螅状幼体附着。目前生产上采用的是鲍鱼海参波纹板,按34cm间距立体组装成附苗器。附苗器最上、最下的一张最好离池沿、池底均保持20厘米高度。 供排水系统准备 与鱼、虾、贝、藻类育苗相比较,海蜇育苗无特殊要求。沉淀海水甚至不经沙滤也可以使用。第一节海蜇的人工育苗1.3亲蜇的捕捞收购 渤海湾地区的天然海蜇,其成熟期一般在8月下旬到10月上旬

35、之间,在一个生殖季节,性产物有23次排放高峰期,应在自然种群性腺第一个成熟高峰期,即8月末至9月初采捕亲蜇。捕到的亲蜇应立即置于船上备好的大桶中暂养。海蜇分泌物多,耗氧量大,暂养的运输过程严防因缺氧窒息死亡。正常情况下,亲蜇环肌收缩4050次/min。用汽车运输时,由于途中难于换水,容器应大一些,途经时间愈短愈好。入池前亲蜇环肌收缩30次/min以下不能作为种蜇 。第一节海蜇的人工育苗1.4亲蜇的暂养 亲蜇耗氧量在2025下大致为30004000mg/d。在蓄养期间每一亲体所占有的水体应不少于1m。蓄养密度大则应增加换水频次。亲蜇蓄养期间不需投饵和控温。第一节海蜇的人工育苗1.5产卵与孵化 海

36、蜇产卵和排精的时间一般在黎明,半夜后将亲蜇从蓄养池移入孵化池。亲蜇密度控制在11.5个/m即可。产卵23小时,待受精卵发育至16cell期前捞出种蜇放入培育池,留待次日继续产卵排精。移出亲蜇后充分搅动池水并连续微量充气,待孵化至浮浪幼体后定量。1.6浮浪幼虫的培育和采集 浮浪幼虫活泼池游,左旋自转。随时间进行,个体逐渐拉长,前端具粘细胞,附着时起固着作用。前端附着形成足盘和柄部,后端形成口和触手;变态为螅状幼体的时间,快者24h,多数为3-4d。当发现幼体活动变慢应马上投放附着器。第一节海蜇的人工育苗1.7螅状幼体的培养与管理 螅状幼体培养 培养螅状幼体主要技术是适时投饵和换水,促进早期螅状幼

37、体(4触手),正常发育,迅速长齐16条触手。 早期螅状幼体很小,其饵料生物为个体小于0.2mm的浮游生物,目前生产上以浮浪幼虫作饵料效果最佳。下附着器35天内反复投放浮浪幼虫,无浮浪幼虫后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投饵1小时后应检查幼体的摄食情况。晚期螅状幼体开始每天换水20cm,每月倒池一次,16触手前尽量恒定水温,16触手后随自然温度。第一节海蜇的人工育苗 关于足囊生殖 足囊繁殖作为一种无性生殖方式是增加海蜇种群数量的重要环节。在螅状体达到12触手以上时开始形成足囊,自螅状体的体侧先生长出一条匍匐茎,逐渐长大并以其未端附着,形成新的落足点。原柄部末端逐渐脱离附着点。进而形成足囊。营养供应越丰富

38、形成的足囊数目越多。一般个体可形成一到十几个足囊。足囊形成后,在适当条件下,可以自顶部萌发出新的螅状体。新螅状体在生长中和长成后,同样可形成新的足囊和萌发出下一代螅状幼体。第一节海蜇的人工育苗1.8螅状幼体的越冬管理 控制光照:用黑布覆盖水池,使池中保持黑暗或弱光(500Lux以下),防止杂藻等在附苗器上大量繁殖生长,以提高螅状幼体成活率。适时投饵:以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投喂频次依水温而定。一般是5以下可10d投喂一次,610时每周投喂1次,投饵量可根据螅状幼体颜色深浅酌情增减。适时换水:越冬前彻底换水一次,510每5天换水20cm,一月倒池一次,5以下不换水。温度控制:自然水温上升到15以前

39、尽量控制水温1213以下。当自然水温上升到15以上应及时提温至18促进碟状体的横裂繁殖。第一节海蜇的人工育苗1.9碟状幼体的释放1、 横裂生殖 横裂生殖包括分节和变态两个紧密相连系的阶段,一个螅状幼体可横裂为若干个裂节,这些裂节经过一系列组织器官的改建,重组和分化,形成营浮游生活的碟状幼体。 在顶部碟状幼体形成的过程中和形成后,其下方的裂节也依次变态为碟状幼体。随着碟状幼体被释放,在最后一个裂节下方的亲本螅状幼体上,触手再生。当全部碟状幼体释放完毕后,又回复螅状幼体形态。螅状幼体可多次重复发生横裂生殖。第一节海蜇的人工育苗2、 蝶状体的产生 第一、二批横裂繁殖的碟状体8090%生活力强,体形正

40、常。初生碟状体口腕部为柄状,下端为口,口为方型、口的边缘生有触手。 螅状幼体横裂生殖产生碟状幼体数量的多少,与发生横裂生殖之前螅状仂体的长度密切相关。个体越长,产生碟状幼体数量越多。海蜇螅状幼体长度通常为13mm,不同体长个体产生碟状幼体的数量,一般是体长1mm者产生34个,2mm者产生79个,3mm者产生1215个,个别特别大个体产生碟状幼体的数量可多达30个。故在螅状幼体越冬之后发生横裂生殖之前这段时间,应特别重视饵料的充分供给,营养条件是影响螅状幼体生长和个体大小的主要因素。第一节海蜇的人工育苗1.10碟状幼体的培育管理 初生碟状幼体无色,半透明,直径24mm。在1822下,经710d生

41、长伞径达10mm左右,为中期碟状幼体或称稚蜇;经1520d生长,伞径达20mm左右,为幼蜇。培育密度:初生碟状体4 5万 /m3,5mm大小12万/m3,8mm大小低于1万/m3。定时适量投饵:及时换水;倒池与分池;光照:充气 :注意不能产生汽泡。第一节海蜇的人工育苗1.11稚蜇与幼蜇培育 蝶状幼体经710天的生长,伞径达10mm左右,即进入中期碟状幼体或称稚蛰阶段;蝶状幼体经1520d生长,伞径达20cm左右,为幼蜇。幼蜇较稚蜇的最明显区别是长出平衡棒,已经能够在水体中自由游动,主动摄食能力大大加强。摄食量较稚蜇又有明显提高。 人工控制条件下,蝶状幼体至幼蜇阶段的成活率,可达75%以上。第二

42、节海蜇的养殖2.1池塘的选择 选择离海边比较近,进排水方便(最好是小潮也能换水)的池塘;池塘附近最好能有淡水资源以便调整水的盐度;池塘的大小在20亩以上为宜,越大越好; 水深1.5米3米为宜。岸边的坡度应该是越陡越好,如坡度太缓应该在岸边水深0.5米处加围网或塑料布,以防海蜇抢滩死亡。 第二节海蜇的养殖2.2放苗前的准备工作清塘 池底经过彻底清淤后,冬春季干池,翻耕20cm-30cm,暴晒。池塘清毒前经过2次浸泡,每次池塘进水7天-10天后排干。放苗前30天清塘杀灭残留的致病菌。进水 进水口应该有围网,防止杂鱼、杂虾等敌害生物的进入,围网的网目应该在40目60目左右。池塘的排水口也应该设有围网

43、,网目应该和入水口的网目相同,防止排水时跑苗。初次进水5060cm,以便于肥水。肥水 放苗前尽可能肥水,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cm40cm,以保证海蜇苗下池后有充足的基础饵料生物。设置拦网 第二节海蜇的养殖2.3苗种运输及放养蜇苗选择 活力强,游力旺,健壮无残缺,色呈紫色,浅红或金黄色,伞径10mm15mm以上。运输采用充氧袋运输,外包装为泡沫箱,内加适量冰块,用胶带封严,充氧袋加水1/3,充氧占2/3,每升水体有蛰苗200只左右为宜。运输过程应避光避高温,尽量缩短运输时间。放苗 当池水温度稳定在13即可放苗,注意了解育苗场盐度、水温与池塘之差,差值不能过大。在晴天的早晚无风时投苗最佳,投苗应选

44、择在背风处、水深50cm以上水域多点投放。放苗密度 根据养殖面积、水深换水能力、管理水平等生产条件考虑,一般放苗密度在300500只/亩。第二节海蜇的养殖2.4养殖管理水质控制 养殖前期以加水为主,保持池水肥度,根据水色及池水透明度及时施肥。水位加至量大后,可适量换水,日换水量10cm20cm为宜。海蜇对环境剧变及其敏感,易造成猝死,高温季节气温突变和大雨容易造成池水分层,应注意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换水前应该对所要换的新水的温度及盐度进行测量。饵料生物养殖中后期池水中饵料生物不足,应尽可能补充海蜇喜食的活体饵料生物。 随时观察海蜇的活动及生长情况,监测水质变化及水中浮游动物的量。 防止池塘渗漏、海蜇搁浅。第二节海蜇的养殖2.5海蜇与其它品种混养 在海水池塘养殖中,几个品种的混合养殖,往往会提高水体的综合利用率,减少病害,提高养殖效益。根据目前生产实践证明:海蜇与脊尾白虾、中国对虾、海参混养,效果比较理想。第三节池塘养殖海蜇死亡原因p放养规格偏小p水温变动太大p放养密度太高p水质富营养化 p高pH的侵害 p盐度变化幅度太大p养殖管理不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