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77859595 上传时间:2024-08-22 格式:PPT 页数:290 大小:8.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_第1页
第1页 / 共290页
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_第2页
第2页 / 共290页
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_第3页
第3页 / 共290页
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_第4页
第4页 / 共290页
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_第5页
第5页 / 共2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2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 1 脑、脊髓脑、脊髓 脑、脊髓之外脑、脊髓之外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 + 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2第一节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神经元与神经胶质 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功能 3一、一、神经元神经元4(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中枢:中枢: 10101111个个5不同神经元结构及功能部位不同神经元结构及功能部位6神经元基本功能神经元基本功能1 1、接受刺激、接受刺激 2 2、传递信息、传递信息7(二)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二)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1 1、功能:、功能:传导传导兴奋兴奋 神经冲动神经冲动2

2、2、传导兴奋具有的特征、传导兴奋具有的特征: 生理完整性生理完整性 绝缘性绝缘性 双向性双向性 相对不疲劳性相对不疲劳性 8(二)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二)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3 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直径:直径:髓鞘有无:髓鞘有无:9(二)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二)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3 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直径:直径: 髓鞘有无:髓鞘有无: 髓鞘厚度:髓鞘厚度:温度:温度:10 4 4、神经纤维的分类、神经纤维的分类11(三)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三)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顺向顺向逆向逆向快快(40-500 mm/d40-500

3、 mm/d),慢慢(1-12 1-12 )1 1、特点、特点:双向双速:双向双速胞体胞体 轴突末梢轴突末梢12(四)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四)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营养性因子营养性因子13二、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 功能功能 支持作用支持作用 修复和再生作用修复和再生作用 免疫应答作用免疫应答作用 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绝缘和屏障作用绝缘和屏障作用 稳定细胞外的稳定细胞外的K K+ +浓度浓度 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14第二节第二节 神经元的信息传递神经元的信息传递 15一、一、突触传递突触传递v化学突触(神经递质)化学突触(神经递质)v电突触(局部电流)电

4、突触(局部电流)经典突触经典突触非定向突触非定向突触16(一)经典的突触传递(一)经典的突触传递 1 1、结构、结构 17 2 2、经典的突触分类、经典的突触分类 183 3、突触传递过程、突触传递过程(电(电- -化学化学- -电传递)电传递)Ca2+19电电- -化学化学- -电传递电传递20 经典突触传递过程经典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突触前神经元兴奋 突触前膜突触前膜去极化去极化 CaCa2+2+通道开放通道开放 突触小泡释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放神经递质 突触后膜受体突触后膜受体 突触突触后膜去极化(超级化)后膜去极化(超级化) 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214 4、突触后电位、突触后

5、电位1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 ) 突触前膜释放:突触前膜释放: 兴奋性递质兴奋性递质 突触后膜:突触后膜: NaNa+ +(主)、(主)、K K+ +通透性增大通透性增大2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 )23EPSPEPSP和和IPSPIPSP的机制的机制244 4、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2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 ) 突触前膜释放:突触前膜释放: 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 突触后膜:突触后膜: Cl- 通透性增大通透性增大25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PSP) )伸肌肌梭伸肌肌梭伸肌伸肌屈肌屈肌

6、264 4、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3 3)慢突触后电位)慢突触后电位 慢慢EPSP: K+电导电导降低降低慢慢IPSP: K+电导电导增高增高275 5、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28 产生部位:产生部位:轴突的始段轴突的始段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29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30 6 6、突触的可塑性、突触的可塑性、突触的可塑性、突触的可塑性 1 1)概念:)概念: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 时程的增强或减弱。时程的增强或减弱。 2 2)形式:)形式: 强直后增强强直后增强 习惯化和敏感化习惯化和敏感化 长

7、时间增强和长时间抑制长时间增强和长时间抑制31(二)非定向(二)非定向 突触传突触传 递递 32(二)非定向突触传递(二)非定向突触传递特点特点 不存在突触前膜及后膜的结构不存在突触前膜及后膜的结构 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 递质传递时间长短不一递质传递时间长短不一 递质的影响取决于效应细胞有无相递质的影响取决于效应细胞有无相 应受体应受体 33(三)电突触传递(三)电突触传递 结构基础:结构基础: 缝隙连接缝隙连接 34二、二、神经递质和受体神经递质和受体(一)神经递质(一)神经递质 1 1、概念:、概念:2 2、确定神经递质的条件、确定神经递质的条件 合成合成 储存储存

8、 作用作用 失活失活 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35 3 3、调质:、调质: 增强或削弱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递质的效应。 4 4、递质和调质的分类、递质和调质的分类36哺乳类动物神经系统内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分类哺乳类动物神经系统内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分类375 5、递质的共存:、递质的共存: 概念概念 意义:意义: 协调生理过程协调生理过程386 6、递质的代谢:、递质的代谢:39(二)受体(二)受体 1 1、概念:、概念: 2 2、配体:、配体: 激动剂、拮抗剂、神经递质、激动剂、拮抗剂、神经递质、 神经调质、激素等。神经调质、激素等。 40 3 3、受体的分类、受体的分类 1

9、 1)天然配体分类:)天然配体分类: 胆碱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胆碱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 2 2)受体激活机制分类:)受体激活机制分类: 离子通道型受体离子通道型受体 G-蛋白耦联受体蛋白耦联受体41 4 4、关于神经递质受体的认识、关于神经递质受体的认识 受体有亚型:受体有亚型:产生多样化效应产生多样化效应 受体存在部位:受体存在部位: 突触后膜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突触前膜 受体的调节:受体的调节: 上调;下调上调;下调42(三)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三)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 1 1、Ah及其受体:及其受体: (1 1)胆碱能神经元:)胆碱能神经元: (2 2)胆碱能纤维及)胆碱能纤维及分布

10、:分布: 自主神经的节前纤维自主神经的节前纤维 大多数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大多数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少数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少数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 支配骨骼肌的舒血管神经支配骨骼肌的舒血管神经 43(3 3)胆碱能受体:)胆碱能受体: 毒蕈碱受体毒蕈碱受体 (M M受体)受体) GG蛋白和蛋白激酶途径蛋白和蛋白激酶途径 阻断剂:阻断剂:阿托品阿托品外周分布:外周分布: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 维,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 维。维。44(3 3)胆碱能受体:)胆碱能受体: 烟碱受体(烟碱受体(N型受体)型受体) 化学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 N1:自主神经节突触后

11、膜:自主神经节突触后膜 (六烃季胺、筒箭毒碱)(六烃季胺、筒箭毒碱) N2:骨骼肌终板膜:骨骼肌终板膜 (十烃季胺、筒箭毒碱)(十烃季胺、筒箭毒碱) 45 2 2、儿茶酚胺及其受体、儿茶酚胺及其受体(1 1)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2 2)肾上腺素能纤维及)肾上腺素能纤维及分布:分布:(除(除 之外)之外)多数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46(3 3)肾上腺素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 GG蛋白和蛋白激酶途径蛋白和蛋白激酶途径 1 1)受体(受体( 1 1 2 2 ) 2 2)受体(受体( 1 1 2 2 3 3 ) 473 3)肾

12、上腺素能受体效应的影响因素)肾上腺素能受体效应的影响因素受体的特性:受体的特性:兴奋效应兴奋效应受体(主)受体(主) 抑制效应抑制效应受体(主)受体(主)配体的特性:配体的特性:NENE:受体(受体( 主)主) E E:、受体受体 异丙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受体(受体( 主)主) 器官上两种受体的分布情况器官上两种受体的分布情况: :平滑肌平滑肌48 4 4)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 受体:受体: 酚妥拉明酚妥拉明1 1(主)、(主)、2 2 哌唑嗪哌唑嗪1 1 育亨宾育亨宾2 2 可乐定可乐定治疗高治疗高血压血压+ 受体:受体: 普萘洛尔普萘洛尔受体;受体; 丁氧胺丁氧胺

13、2 2受体;受体; 阿提洛尔、心得宁阿提洛尔、心得宁1 1受体受体49 3 3、中枢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 1 1)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兴奋性递质 2 2)单胺类:)单胺类: NE、多巴胺、多巴胺、5-HE。 3 3)氨基酸类:)氨基酸类: 兴奋性递质:兴奋性递质:谷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 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r-r-氨基丁酸、甘氨酸。氨基丁酸、甘氨酸。 4 4)肽类:)肽类:阿片肽、脑阿片肽、脑- -肠肽、下丘脑调节性肽等肠肽、下丘脑调节性肽等 5 5)嘌呤类:)嘌呤类:腺苷、腺苷、ATP。 6 6)其他递质:)其他递质:组胺、组胺、NO、CO。50三、三、反射弧

14、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一)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一)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51(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辐散和聚合式联系辐散和聚合式联系单单线线式式联联系系52(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连锁状与环状联系连锁状与环状联系53(三)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三)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1 1、单向传布、单向传布 2 2、突触延搁、突触延搁 3 3、总和、总和 4 4、兴奋节律的改变、兴奋节律的改变 5 5、后发放、后发放 6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54(四)中枢抑制(四)中枢抑制 1 1、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

15、制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意义意义: 协调不同协调不同 中枢的活动。中枢的活动。伸肌肌梭伸肌肌梭伸肌伸肌屈肌屈肌55(四)中枢抑制(四)中枢抑制 1 1、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意义意义: 终止活动,终止活动,或使同一中枢神或使同一中枢神经元活动同步。经元活动同步。56(四)中枢抑制(四)中枢抑制 2 2、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CABAB C57 2 2、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 1 1)结构基础)结构基础: :轴突轴突- -轴突式突触轴突式突触 58 2 2、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 2 2)特点:特点: 抑制发生在突触前膜;抑制发生在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不产生突触后膜不产

16、生IPSP; 潜伏期长;潜伏期长; 持续时间长持续时间长( (100-200 ms) )。 3 3)意义:)意义:控制感觉传入活动。控制感觉传入活动。 5960神经纤维与突触传递的比较神经纤维与突触传递的比较61第三节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分析功能 62 视觉传导道视觉传导道: :视杆和视锥细胞视杆和视锥细胞 为四级神经元接替;为四级神经元接替; 听觉传导道听觉传导道: :经更多神经元接替;经更多神经元接替; 嗅觉传导道嗅觉传导道: :与感觉接替核无关。与感觉接替核无关。特殊感觉的传导道特殊感觉的传导道63一、一、躯体感觉的中枢分析躯体感觉的中枢分析(一)传入通路(一)传

17、入通路 1 1、躯干感觉传导通路(丘脑前)躯干感觉传导通路(丘脑前)64 躯体感觉的传导道躯体感觉的传导道第一级神经元:第一级神经元:脊髓神经节脊髓神经节 脑神经节脑神经节第二级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脊髓后角脊髓后角 脑干的有关神经核脑干的有关神经核第三级神经元:第三级神经元: 丘脑的感觉接替核丘脑的感觉接替核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65精细触压觉、本体感觉精细触压觉、本体感觉粗略触压觉粗略触压觉66 1 1)深感觉传导路:)深感觉传导路: ( (先上行,后交叉先上行,后交叉) ) 精细触压觉精细触压觉 肌肉和关节中的本体觉肌肉和关节中的本体觉 67 2 2)浅感觉传导路:)浅感觉传导路: ( (先

18、交叉,后上行先交叉,后上行) ) 粗略触压觉粗略触压觉 温度觉温度觉 痛觉痛觉 68脊髓横断面示意图脊髓横断面示意图69 2 2、丘脑的核团、丘脑的核团 1 1)特异感觉接替核:)特异感觉接替核: 第二级感觉传导纤维第二级感觉传导纤维 感觉接替核感觉接替核(换元)换元) 大脑皮层感觉区(除嗅觉)大脑皮层感觉区(除嗅觉) 功能功能:形成特异性感觉。形成特异性感觉。 70 2 2、丘脑的核团、丘脑的核团 2 2)联络核:)联络核: 特异感觉接替核、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特异感觉接替核、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 联络核联络核(换元)(换元) 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功能功能:与各种感觉在丘脑

19、和大脑皮层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 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 71 2 2、丘脑的核团、丘脑的核团 3 3)非特异投射核)非特异投射核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纤维脑干网状结构上行纤维 非特异投射核非特异投射核(多突触换元)(多突触换元)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功能:功能:维持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维持大脑皮层兴奋状态。 72 3 3、感觉投射系统、感觉投射系统 1 1)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 丘脑的感觉接替核、联络核,丘脑的感觉接替核、联络核, (点对点点对点投射)投射) 功能功能:引起特定感觉,引起特定感觉, 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732 2)非特异

20、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 非特异核群非特异核群 (逆散投射)(逆散投射)功能功能:维持和改变维持和改变 大脑皮层的大脑皮层的 兴奋状态。兴奋状态。 74感觉投射系统示意图感觉投射系统示意图 75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区别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区别76(二)大脑皮层代表区(二)大脑皮层代表区 1 1、体表感觉代表区、体表感觉代表区 1 1)第一体表感觉区)第一体表感觉区:中央后回中央后回 (3-1-23-1-2区)区) 77 人大脑皮层感觉区人大脑皮层感觉区 78 第一体表感觉区第一体表感觉区特点:特点: 交叉投射(头面部投射交叉投射(头面部投射 - - 双侧)双侧)

21、 整体为倒置安排,头面部内部安排整体为倒置安排,头面部内部安排 为正立。为正立。 投射区越大,感觉分辨精细程度越高投射区越大,感觉分辨精细程度越高 79 大脑皮层感觉柱大脑皮层感觉柱 大脑皮层细胞以大脑皮层细胞以纵向纵向的的柱状柱状排列排列 并垂直皮层表面,构成感觉柱。并垂直皮层表面,构成感觉柱。 是感觉皮层的最基本功能单位。是感觉皮层的最基本功能单位。 是传入是传入- - 传出信息的整合处理单位传出信息的整合处理单位。80 2 2)第二体感区)第二体感区 部位部位: :中央前回中央前回 与岛叶之间与岛叶之间 (人类)(人类) 特点特点 空间分布正立空间分布正立 定位不清晰定位不清晰 双侧投射

22、双侧投射81 2 2、本体感觉投射区、本体感觉投射区(1 1)部位:)部位:中央前回(中央前回(4 4区)区)(2 2)特点:)特点:与第一体感区相似与第一体感区相似 82(三)躯体感觉(三)躯体感觉1 1、触、触- -压觉压觉83(三)躯体感觉(三)躯体感觉 2 2、本体感觉、本体感觉84(三)躯体感觉(三)躯体感觉 3 3、温度觉、温度觉 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主)(主)非非非非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主)(主)4 4、痛觉、痛觉1 1)体表痛)体表痛快痛:快痛:A A类纤维类纤维S S、S S慢痛:慢痛:C C类纤维类纤维扣带回扣带回85(三)躯体感觉(三)躯体感觉 4 4、痛觉、

23、痛觉2 2)深部痛:)深部痛: 慢痛、定位不明确。慢痛、定位不明确。86二、二、内脏感觉的中枢分析内脏感觉的中枢分析(一)传入通路与皮层代表区(一)传入通路与皮层代表区87(二)内脏感觉(二)内脏感觉 1 1、内脏痛特点:、内脏痛特点: 定位不准确。定位不准确。 缓慢、持久。缓慢、持久。 对牵拉、缺血、炎症敏感,对牵拉、缺血、炎症敏感, 对切割、烧灼、电刺激不敏感。对切割、烧灼、电刺激不敏感。 常伴随不安等情绪变化。常伴随不安等情绪变化。88(二)内脏感觉(二)内脏感觉 2 2、体腔壁痛、体腔壁痛 3 3、牵涉痛、牵涉痛 概念:概念: 内脏疾病引起身体的体表部位内脏疾病引起身体的体表部位 发生

24、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89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和压痛区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和压痛区90 牵涉痛产生机制牵涉痛产生机制91三、特殊三、特殊感觉投射区感觉投射区 1 1、视觉:、视觉:枕叶距状裂上下缘枕叶距状裂上下缘 2 2、听觉:、听觉:颞叶的颞横回和颞上回颞叶的颞横回和颞上回 92 视觉传入通路及视网膜视觉传入通路及视网膜各部分在视皮层投射规律的示意图各部分在视皮层投射规律的示意图93第四节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神经系统对姿势 和运动的调节和运动的调节 94 脊髓运动神经元脊髓运动神经元95脊髓脊髓 运动神经元的比较运动神经元的比较 类别类别会聚的会聚的信息源

25、信息源发出纤维发出纤维及粗细及粗细支配及递质作用运动运动神经神经元元高高位位中中枢枢下下传传信信息息;脊脊髓髓后后根根传传入入信信息息;传出传出纤维粗纤维粗梭外肌;梭外肌;Ach直直 接接 发发动动 肌肌 肉肉收缩收缩运动运动神经神经元元仅仅高高位位中中枢枢下下传传信息信息传出传出纤维细纤维细梭内肌;梭内肌;Ach调调 节节 肌肌梭梭 感感 受受装装 置置 的的敏感性敏感性96运动单位运动单位( +肌纤维)肌纤维)97一、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 98最后公路最后公路外周外周高位中枢高位中枢脊髓脊髓运动神经运动神经元元脑运动神经元脑运动神经元反射传出冲动反射传出冲动最后公路最后

26、公路99二、二、姿势的中枢调节姿势的中枢调节 (一)脊髓的调节功能(一)脊髓的调节功能1 1、脊休克、脊休克: :了解脊髓功能?了解脊髓功能?与高位中枢离断与高位中枢离断( (C5) )脊动物脊动物 无反应状态无反应状态脊休克脊休克100 表现:表现:骨骼肌紧张性骨骼肌紧张性;血压血压外周血管扩张;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消失;发汗反射消失;粪、尿积聚。粪、尿积聚。( (以后反射可恢复以后反射可恢复) )101脊反射恢复速度:脊反射恢复速度:进化程度进化程度蛙蛙几分钟;几分钟;犬犬数天;数天;人人数周至数月数周至数月反射复杂程度反射复杂程度简单原始简单原始复杂复杂内脏反射:部分恢复内脏反射:部分

27、恢复102脊休克产生原因?脊休克产生原因?损伤本身损伤本身? 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调节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调节103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 初级中枢初级中枢 受高位中枢控制受高位中枢控制屈肌反射屈肌反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伸肌反射伸肌反射易化作用易化作用康复:康复:锻炼伸锻炼伸肌肌1042 2、脊髓对姿势的调节、脊髓对姿势的调节姿势反射姿势反射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节间反射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节间反射105(1 1)对侧伸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屈肌反射 106 屈肌反射屈肌反射 皮肤皮肤受到受到伤害性刺激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时,受刺激 一侧的肢体出现屈曲反应,关节的

28、一侧的肢体出现屈曲反应,关节的屈屈 肌收缩肌收缩而伸肌弛缓。而伸肌弛缓。107(1 1)对侧伸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 刺激强度加大,则在同侧肢体屈曲刺激强度加大,则在同侧肢体屈曲 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的伸直。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的伸直。意义:意义: 在身体失衡时,支持体重,维持在身体失衡时,支持体重,维持身体平衡。身体平衡。属于姿势反射。属于姿势反射。108 对侧对侧 伸肌伸肌 反射反射左左右右109(二)牵张反射(二)牵张反射 1 1、定义:、定义: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 牵拉而伸长时,反射性引起受牵拉牵拉而伸长时,反射性引起受牵拉 肌肉的收缩过程。

29、肌肉的收缩过程。 2 2、类型:、类型:腱反射、肌紧张腱反射、肌紧张 110肌梭感受器肌梭感受器111肌肌梭梭感感受受器器112 肌梭感觉装置肌梭感觉装置 与梭内肌收缩成分串联。与梭内肌收缩成分串联。 肌梭感觉装置肌梭感觉装置 与梭外肌收缩成分并联。与梭外肌收缩成分并联。肌梭肌梭结构特点结构特点113肌梭神经的组成肌梭神经的组成114肌梭肌梭传入纤维:终止于传入纤维:终止于神经元神经元。梭内肌:由梭内肌:由神经支配神经支配115肌梭在不同状态下传入神经肌梭在不同状态下传入神经 放电改变的示意图放电改变的示意图116肌梭肌梭长度感受器。长度感受器。神经调节肌梭的敏感性。神经调节肌梭的敏感性。11

30、7 1 1)腱反射)腱反射 (位相性或动态性的牵张反射)(位相性或动态性的牵张反射) 定义:定义:快速牵拉肌腱时引起的牵张快速牵拉肌腱时引起的牵张 反射。反射。118腱反射特点腱反射特点: 感受器:感受器:肌梭肌梭 中中 枢:枢:脊髓脊髓(单突触反射)(单突触反射) 效应器:效应器:同一快肌肉同一快肌肉快肌纤维快肌纤维 效效 果:果:力量大的同步快速收缩力量大的同步快速收缩119膝跳反射膝跳反射120腱反射腱反射反射弧:反射弧: 牵拉肌肉牵拉肌肉 肌梭肌梭 aa纤维纤维 脊髓脊髓-MNs -MNs 快肌纤维收缩快肌纤维收缩121常用的腱反射常用的腱反射名称名称检查方法检查方法 中枢部位中枢部位

31、 效应效应膝反射膝反射扣击膑韧扣击膑韧带带腰腰 2-4小腿伸直小腿伸直肘反射肘反射扣击肱二扣击肱二头肌肌腱头肌肌腱颈颈 5-7肘部屈曲肘部屈曲 跟腱跟腱 反射反射扣击跟腱扣击跟腱 腰腰5-骶骶2脚向足底脚向足底方向屈曲方向屈曲122腱反射的临床意义:腱反射的临床意义: 了解了解NSNS的功能状态的功能状态 腱反射减弱或消退:腱反射减弱或消退: 提示反射弧的损害或中断。提示反射弧的损害或中断。 腱反射亢进:腱反射亢进: 提示高位中枢病变。提示高位中枢病变。123(2 2)肌紧张)肌紧张 : (紧张性或静态性牵张反射)(紧张性或静态性牵张反射) 定义:定义: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

32、发生 的牵张反射的牵张反射。 直立直立重力重力关节弯曲关节弯曲牵拉牵拉抗重力肌抗重力肌伸肌伸肌反射性收缩反射性收缩维持直立维持直立124 意义:意义: 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 反射活动反射活动。125特点:特点: 感受器感受器:肌梭:肌梭 中中 枢:枢:脊髓脊髓(多突触反射)(多突触反射) 效应器:效应器:同一快肌肉同一快肌肉慢肌纤维慢肌纤维 效效 果:果:不同运动单位交替收不同运动单位交替收 缩,力量小,无明显缩,力量小,无明显 动作。动作。126腱反射和肌紧张比较腱反射和肌紧张比较内容内容腱反射腱反射肌紧张肌紧张相同点相同点牵张反射牵张反射不不同同点点牵拉方式牵拉方式

33、快速快速缓慢持续缓慢持续传入神经传入神经IaIaIaIa、IIII收缩特点收缩特点同步快速同步快速持续交替持续交替中枢联系中枢联系单突触单突触多突触多突触生理意义生理意义协助诊断疾病协助诊断疾病维持姿势维持姿势127腱器官腱器官128腱器官腱器官v张力感受器张力感受器v与梭外肌呈与梭外肌呈串联串联关系关系129 3 3当肌肉受到被动牵拉时当肌肉受到被动牵拉时? ?2 2当梭外肌当梭外肌等张收缩等张收缩时时, ,1 1当梭外肌当梭外肌等长收缩等长收缩时时, , 腱器官传入腱器官传入 ,肌梭传入,肌梭传入 ;腱器官和肌梭传入腱器官和肌梭传入腱器官传入腱器官传入 ,肌梭传入,肌梭传入问题:问题:不变

34、不变;不变不变 均均130腱器官腱器官v功能:功能:反牵张反射反牵张反射 腱器官传入腱器官传入 -MNs-MNs兴奋性兴奋性 肌肉舒张肌肉舒张131腱器官腱器官v适宜刺激:适宜刺激:阈值高的牵拉刺激阈值高的牵拉刺激132牵张反射牵张反射 屈肌反射屈肌反射 刺激刺激外力牵拉外力牵拉 伤害性刺激伤害性刺激 感受器感受器 肌梭肌梭 皮肤感受器皮肤感受器 效应器效应器 受牵拉同一肌肉。受牵拉同一肌肉。屈肌伸肌均有,屈肌伸肌均有,伸肌明显伸肌明显 屈肌屈肌 后发放后发放无无有有屈肌反射与牵张反射不同点屈肌反射与牵张反射不同点 133(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1 1、脑

35、干对肌紧张的调节、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电刺激脑干网状结构:电刺激脑干网状结构: 易化区和抑制区易化区和抑制区134正常:正常:抑制区抑制区和和易化区易化区协调活动。协调活动。 不协调的表现不协调的表现: 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135 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本质:本质: 伸肌肌紧张亢进伸肌肌紧张亢进 产生机制产生机制: : 相对不平衡:相对不平衡:抑制区抑制区易化区易化区136 大脑皮层运动区大脑皮层运动区 前庭核前庭核 纹状体纹状体 小脑前叶蚓部小脑前叶蚓部 小脑前叶两侧部小脑前叶两侧部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脊髓脊髓 脊髓脊髓 梭内肌梭内肌

36、梭外肌梭外肌( (伸肌伸肌) ) (肌(肌 梭)梭) 137僵直僵直僵直僵直138僵直僵直僵直僵直下行束下行束网状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前庭脊髓束作用作用神经元神经元神经元神经元切断背根切断背根消失消失不消失不消失环路环路经过经过不经过不经过僵直与僵直与僵直的不同点僵直的不同点139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人体抗重力肌人体抗重力肌上肢上肢: :屈肌屈肌下肢下肢: :伸肌。伸肌。 去皮层僵直去皮层僵直decorticate decorticate rigidityrigidity(蝶鞍囊肿)(蝶鞍囊肿)140人去大脑人去大脑僵直现象僵直现象141 2 2、脑干对姿势的调节、脑干对姿势的调节状态反射、

37、翻正反射状态反射、翻正反射+ +直线直线/ /旋转加速度反射旋转加速度反射142(1 1)状态反射)状态反射 头部在空间的位置:头部在空间的位置: 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迷路紧张反射迷路紧张反射 颈紧张反射颈紧张反射143 迷路迷路紧张反射紧张反射 现象:(去大脑动物)现象:(去大脑动物) A A仰卧时,伸肌紧张性仰卧时,伸肌紧张性 B B俯卧时,伸肌紧张性俯卧时,伸肌紧张性144 翻正反射翻正反射(Righting reflex)(Righting reflex)头部位置不正常头部位置不正常视觉、迷路视觉、迷路头部翻正头部翻正与躯干位置不正常与躯干位置不正常本体感受器本

38、体感受器躯干翻正。躯干翻正。145三、三、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 (皮层小脑)(脊髓小脑)146(一)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一)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 1 1、大脑皮层运动区:、大脑皮层运动区: 1 1)主要运动区)主要运动区 中央前回、运动前区中央前回、运动前区 (4 4区、区、6 6区)区) 147主要运动区功能特征主要运动区功能特征148主要运动区主要运动区功能特征功能特征 交叉性:交叉性:倒置性:倒置性:空间定位呈身体倒影,但头空间定位呈身体倒影,但头 面部仍正立。面部仍正立。不均一性:不均一性:代表区愈大,运动精细复代表区愈大,运动精细复 杂程度愈高。杂程度愈高。单一

39、性:单一性:精细的功能定位精细的功能定位149 皮层运动柱:皮层运动柱:柱柱 控制几块肌肉控制几块肌肉肌肉肌肉 几个柱控制。几个柱控制。基本功能单位基本功能单位1502 2、运动传导系统及其功能、运动传导系统及其功能(1 1) 发起随意运动的通路:发起随意运动的通路: 皮层脊髓束:皮层脊髓束: 皮层运动区皮层运动区内囊、脑干内囊、脑干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151皮层脊髓束皮层脊髓束152皮层脊髓前束皮层脊髓前束姿势维持、粗大运动姿势维持、粗大运动躯干、四肢近端肌肉躯干、四肢近端肌肉153皮层脊髓侧束皮层脊髓侧束精细、技巧性运动精细、技巧性运动四肢远端肌肉四肢远端肌肉154

40、皮层脑干束皮层脑干束: : 皮层运动区皮层运动区内囊内囊脑神脑神 经核运动神经元。经核运动神经元。155(2 2)协调随意运动通路)协调随意运动通路顶盖脊髓束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前庭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红核脊髓束 调节调节姿势维持、粗大运动姿势维持、粗大运动 调节调节精细运动精细运动156红核脊髓束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网状脊髓束157临床特点临床特点 硬瘫硬瘫 软瘫软瘫分布范围分布范围较广,偏瘫、较广,偏瘫、单瘫和截瘫单瘫和截瘫范围局限,以肌群范围局限,以肌群为主为主肌紧张肌紧张张力张力张力张力反射反射腱反射亢进,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浅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消失,腱反射减弱消失

41、,浅反射消失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病理反射巴彬斯基征巴彬斯基征(+ +)巴彬斯基征巴彬斯基征(- -)肌萎缩肌萎缩轻度,废用轻度,废用性萎缩性萎缩显著,早期出现显著,早期出现运动通路损伤运动通路损伤158 (二)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二)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159 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层之间神经回路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层之间神经回路 160直接通路:直接通路: 新纹状体活动兴奋新纹状体活动兴奋 大脑皮层兴奋大脑皮层兴奋间接通路间接通路: : 抑制直接通路对大脑皮层兴奋抑制直接通路对大脑皮层兴奋161有关疾病:有关疾病:(1 1)震颤麻痹)震颤麻痹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 )

42、:): 运动过少,肌紧张过强。运动过少,肌紧张过强。 症状症状 A A全身肌紧张性增高,肌肉强直;全身肌紧张性增高,肌肉强直; B B随意运动少,动作缓慢;随意运动少,动作缓慢; C C表情呆板;表情呆板; D D静止性震颤静止性震颤 Static tremorStatic tremor162 病变部位及病因:病变部位及病因: 双侧黑质病变,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双侧黑质病变,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A A黑质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功能受损多巴胺神经元功能受损a. a. 患者脑内多巴胺患者脑内多巴胺;b. b. 利血平利血平动物动物震颤麻痹;震颤麻痹;c. L-Dopac. L-Dopa动物动物症状好转。症状

43、好转。163B B纹状体纹状体AChACh神经元功能亢进神经元功能亢进a. ACha. ACh苍白球苍白球对侧症状对侧症状;b. Atropineb. Atropine苍白球苍白球对侧症状对侧症状164病变机制病变机制165静止性震颤静止性震颤: 丘脑外侧腹核丘脑外侧腹核 破坏破坏/ /切断苍白球至丘脑外侧腹核切断苍白球至丘脑外侧腹核纤维纤维静止性震颤消失。静止性震颤消失。166 治疗:治疗: L-dopaL-dopa; M 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受体阻断剂:阿托品、 东莨菪碱、东莨菪碱、 安坦等安坦等。167(2 2) 舞蹈病舞蹈病 运动过多,肌紧张不全运动过多,肌紧张不全 症状:症状: A

44、 A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舞蹈样动作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舞蹈样动作 B B肌张力降低肌张力降低168 病变部位及病因:病变部位及病因: 双侧新纹状体病变,其双侧新纹状体病变,其GABAGABA神经元受损神经元受损169基底神经节功能基底神经节功能: 尚不清晰尚不清晰 运动设计和程序编制运动设计和程序编制 随意运动产生和稳定随意运动产生和稳定 调节肌紧张调节肌紧张 处理本体感觉传入信息处理本体感觉传入信息170前庭小脑功能前庭小脑功能 维持姿势的平衡和眼球运动维持姿势的平衡和眼球运动 受损表现:受损表现: 动物切除实验:动物切除实验: A A猴:不能保持身体平衡猴:不能保持身体平衡 B B犬:不再得运

45、动病犬:不再得运动病 C C猫:位置性眼震颤猫:位置性眼震颤171 患者的临床表现:患者的临床表现: A A平衡障碍平衡障碍 B B眼球运动异常眼球运动异常172脊髓小脑功能脊髓小脑功能 调节肌紧张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紧张维持躯体平衡 协调随意运动协调随意运动173损伤:损伤: 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 a a意向性震颤意向性震颤 b b协同不能协同不能 c c小脑步态小脑步态 d d肌张力减低肌张力减低174皮层小脑功能皮层小脑功能 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编制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编制 过程:过程: 开始阶段:不协调开始阶段:不协调 学习过程:逐步协调学习过程:逐步协调/ /小脑参

46、与小脑参与 学习熟练:非常协调和精确学习熟练:非常协调和精确/ /小脑贮存小脑贮存175皮层小脑功能皮层小脑功能 受受损:损: 不能做协调的精巧动作不能做协调的精巧动作176第五节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神经系统对内脏 活动的调节活动的调节 177一、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178自主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自主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179(一)自主神经的结构特征(一)自主神经的结构特征 1 1、自主神经由节前神经元和节后神经元组成。、自主神经由节前神经元和节后神经元组成。 节后纤维:节后纤维: 交感交感(长)(长)递质递质(NENE) 副交感副交感(短)(短)递质递质(Ac

47、hAch) 节前纤维:节前纤维: 交感交感(短)(短)递质递质(AchAch) 副交感副交感(长)(长)递质递质(AchAch)180 2 2、起源不同。、起源不同。 3 3、作用效应、作用效应 交感交感广泛,副交感广泛,副交感局限。局限。 交感几乎支配所有内脏器官,交感几乎支配所有内脏器官, 副交感副交感局限。局限。 交感节前与节后神经元的突触联系交感节前与节后神经元的突触联系 辐散度高,辐散度高, 副交感副交感低。低。181(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182(三)自主神经系统的(三)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功能特征 1 1、紧张性支配、紧张性支配 2 2、对同一效应器的

48、双重支配。、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 3 3、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 4 4、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交感交感- -肾上腺系统、迷走肾上腺系统、迷走- -胰岛素系统胰岛素系统 183 二、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一)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一)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 调节调节 184 (三)(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 1、体温调节、体温调节 2 2、水平衡调节、水平衡调节 摄水摄水- -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 - -细胞外液量细胞外液量 排

49、水排水-ADH-ADH185 3 3、对腺垂体、神经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对腺垂体、神经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下丘脑调节肽、血管升压素、下丘脑调节肽、血管升压素、 催产素催产素 4 4、对生物节律的控制:、对生物节律的控制: 日周期日周期 5 5、其他:、其他:186第六节第六节 脑电活动与脑电活动与觉醒和睡眠觉醒和睡眠 187 一、一、脑电活动脑电活动 大脑皮层电活动大脑皮层电活动自发脑电活动自发脑电活动皮层诱发电位皮层诱发电位 188(一)脑电图(一)脑电图(EEG) 自发脑电活动自发脑电活动 脑电图:脑电图: 头皮表面头皮表面自发脑电活动自发脑电活动 皮层电图:皮层电图: 开颅开颅皮层表

50、面皮层表面自发脑电活动自发脑电活动 1891 1、脑电图波形、脑电图波形分为分为4 4种基本波形种基本波形190 1 1)各波参数及意义)各波参数及意义 频率频率( (次次/s) /s) 幅值(幅值(VV) 意义意义波:波:0.53 0.53 慢慢 20200 20200 高高 睡眠、疲劳睡眠、疲劳波:波: 47 100150 47 100150 困倦困倦波:波: 813 20100 813 20100 清醒安静闭眼清醒安静闭眼波波: 1430: 1430快快 520 520 低低 紧张活动紧张活动1912 2)波梭形和波梭形和波阻断波阻断192 2 2、同步化与去同步化概念、同步化与去同步化

51、概念 1)同步化:同步化: 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活动趋向步调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活动趋向步调 一致时一致时, ,出现低频高幅慢波。出现低频高幅慢波。 抑制过程的加深抑制过程的加深193 2 2、同步化与去同步化概念、同步化与去同步化概念 2 2)去同步化:)去同步化: 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活动不一致,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活动不一致, 出现高频低幅快波。出现高频低幅快波。 兴奋过程的增强兴奋过程的增强 194(二)皮层诱发电位(二)皮层诱发电位 在感觉传入冲动的激发下,在感觉传入冲动的激发下, 在大脑皮层某一局限区域记录出在大脑皮层某一局限区域记录出 的波形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的波形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 195 1

52、 1、波形:、波形: 1 1)主反应:)主反应: 先正先正( (向下向下) ) 后负后负( (向上向上) ) 2 2)次反应)次反应 3 3)后发放:)后发放:一系列正相周期性波动。一系列正相周期性波动。 1962 2、意义:、意义:1 1)临床用于中枢病变定位诊断)临床用于中枢病变定位诊断 如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如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 听觉诱发电位等。听觉诱发电位等。2 2)用于科学研究)用于科学研究 如皮层感觉区的定位。如皮层感觉区的定位。197198 二、二、觉醒与睡眠觉醒与睡眠 觉醒与睡眠是机体必需的觉醒与睡眠是机体必需的 觉醒觉醒 适应环境变化适应环境变化 睡眠睡眠

53、促进精神和体力恢复促进精神和体力恢复 199( (一一) )觉醒状态的维持觉醒状态的维持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通过非特异投射系统起作用通过非特异投射系统起作用200 1 1、觉醒状态划分、觉醒状态划分 1 1)脑电觉醒状态:)脑电觉醒状态: 脑电波:为去同步化快波。脑电波:为去同步化快波。 行为:不一定呈现觉醒状态。行为:不一定呈现觉醒状态。 2 2)行为觉醒状态:)行为觉醒状态: 出现觉醒时的各种行为表现。出现觉醒时的各种行为表现。 2012 2、觉醒状态的维持机制、觉醒状态的维持机制 实验:实验: 静脉注射阿托品静脉注射阿托品 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系统:脑干网状结

54、构胆碱能系统: 同步化慢波、行为觉醒同步化慢波、行为觉醒 单纯破坏黑质多巴胺递质系统:单纯破坏黑质多巴胺递质系统: 脑电快波、行为睡眠脑电快波、行为睡眠202 结论结论(1 1) : 行为觉醒的维持与黑质多行为觉醒的维持与黑质多 巴胺递质系统功能有关巴胺递质系统功能有关 203实验:实验: 破坏蓝斑核上部破坏蓝斑核上部NE能系统:能系统: 脑电快波脑电快波减少,减少, 新异刺激新异刺激脑电快波、唤醒作用脑电快波、唤醒作用 静脉注射阿托品静脉注射阿托品 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系统: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系统: 同步化慢波、行为觉醒同步化慢波、行为觉醒 204 结论结论 : 脑电觉醒与蓝斑核上部脑电觉醒与

55、蓝斑核上部NENE系统系统 和脑干和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系统有关网状结构胆碱能系统有关 205( (二二) )睡眠的时相和产生机制睡眠的时相和产生机制 慢波睡眠(慢波睡眠(SWS):): 同步化慢波同步化慢波 快波睡眠(快波睡眠(FWS)或称异相睡眠:)或称异相睡眠: 去同步化快波去同步化快波206正常成年人整夜睡眠两个时相交替的示意图正常成年人整夜睡眠两个时相交替的示意图207 1 1、慢波睡眠、慢波睡眠 分分5 5期期208 表现表现: : 脑电图呈同步化慢波;脑电图呈同步化慢波; 视、嗅、听、触等感觉功能暂时减退;视、嗅、听、触等感觉功能暂时减退; 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减弱;骨骼肌反射活

56、动和肌紧张减弱; 副交感神经功能活动占优势。副交感神经功能活动占优势。 意义:意义: 生长素分泌增加,促进生长、体力恢复。生长素分泌增加,促进生长、体力恢复。2092 2、快波睡眠、快波睡眠 表现:表现: 脑电图脑电图- -波。波。 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唤醒阈提高;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唤醒阈提高; 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 几乎完全松弛。几乎完全松弛。 210 有间断的阵发性表现:有间断的阵发性表现: 如眼球快速运动、部分躯体抽动、如眼球快速运动、部分躯体抽动、 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不规则等。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不规则等。 做梦做梦

57、211 意义:意义: 是必需的生理活动过程是必需的生理活动过程 此期间生长素分泌减少,但脑内蛋白质此期间生长素分泌减少,但脑内蛋白质 合成加快,有利于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合成加快,有利于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 新突触的建立,促进精力的恢复。新突触的建立,促进精力的恢复。 此期间有间断的阵发性表现,易致某些此期间有间断的阵发性表现,易致某些 疾病疾病( (心绞痛、哮喘、脑血管病等心绞痛、哮喘、脑血管病等) )的发作的发作 212第七节第七节 脑的高级脑的高级功能功能2131 1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两者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两者的作用是拮抗的:的作用是拮抗的:心脏:心脏: 迷走迷走N N起起(

58、-)(-)作用,交感作用,交感N N起起(+)(+)作用;作用;小肠平滑肌:小肠平滑肌: 迷走迷走N N 其运动,交感神经其运动,交感神经 其活动;其活动; 使使NSNS从正反两方面调节效应器官的活动,从正反两方面调节效应器官的活动,使之保持适合机体需要的工作状态使之保持适合机体需要的工作状态。214 有时交感有时交感N N和副交感和副交感N N的作用是一致的:的作用是一致的: 如,在唾液腺两者均促进唾液分泌如,在唾液腺两者均促进唾液分泌, , 但但交感交感N N引起唾液分泌的量少而粘稠,副交感引起唾液分泌的量少而粘稠,副交感N N引起唾液分泌的量多而稀薄。引起唾液分泌的量多而稀薄。215 2

59、 2紧张性支配:紧张性支配: 例:切断心迷走例:切断心迷走N N心率加快,切断心率加快,切断心交感心交感N N,心率减慢;,心率减慢; 切断支配虹膜的副交感切断支配虹膜的副交感N N,瞳孔,瞳孔 散大,切断交感散大,切断交感N N,瞳孔缩小;,瞳孔缩小;216中枢紧张性的原因:中枢紧张性的原因: 反射因素:如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反射因素:如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对维持心迷走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对维持心迷走N N中枢中枢紧张性起重要作用;紧张性起重要作用; 体液因素:如中枢内体液因素:如中枢内COCO2 2 浓度对维持浓度对维持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起重要作用。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起

60、重要作用。2173 3效应器功能状态的影响:效应器功能状态的影响: 如:刺激交感神经,可使有孕子宫收缩如:刺激交感神经,可使有孕子宫收缩(1 1受体受体) ),无孕子宫舒张,无孕子宫舒张(2 2受体受体) ); 刺激迷走神经,可使处于收缩状态的胃刺激迷走神经,可使处于收缩状态的胃幽门舒张,使处于舒张状态的收缩幽门舒张,使处于舒张状态的收缩。2184.4.对机体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对机体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交感交感NSNS的活动比较广泛,常作为的活动比较广泛,常作为一个整体起作用,整个系统的活动在一个整体起作用,整个系统的活动在于调动机体的潜能以适应环境的急变,于调动机体的潜能以适应环

61、境的急变,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维持内环境的稳态。219 尤其在应急状态下表现更为突出:尤其在应急状态下表现更为突出:出现心跳加强加快、皮肤内脏血管收出现心跳加强加快、皮肤内脏血管收缩、循环血量增加、血压增高、支气缩、循环血量增加、血压增高、支气管舒张、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增多、管舒张、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增多、糖原分解加速和血糖升高等现象。糖原分解加速和血糖升高等现象。220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局限,在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局限,在安静时作用较强。安静时作用较强。 整个系统的活动在于保护机体、休整整个系统的活动在于保护机体、休整恢复、促进消化、蓄积能量、加强排泄和恢复、促进消化、蓄积能量、加

62、强排泄和生殖功能等方面。如,心脏活动的抑制、生殖功能等方面。如,心脏活动的抑制、瞳孔缩小、消化功能增强以促进营养物质瞳孔缩小、消化功能增强以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能量的补充等。的吸收和能量的补充等。221 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Central regulation of visceral activity222 ( (一一) )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Regulation of visceral activity by Regulation of visceral activity by spinal cordspinal cord 1 1脊髓是内脏反射的

63、初级中枢:脊髓是内脏反射的初级中枢: 脊休克过去后,一些反射如血管张力反脊休克过去后,一些反射如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便排尿反射、勃起反射等射、发汗反射、排便排尿反射、勃起反射等可以恢复,说明了这一点;可以恢复,说明了这一点;2232 2这种反射调节的功能是初级的,不能很这种反射调节的功能是初级的,不能很好地适应生理功能的需要:好地适应生理功能的需要: 如截瘫患者,虽血管张力反射恢复,但如截瘫患者,虽血管张力反射恢复,但体位性体位性BpBp调节反射能力调节反射能力 ,患者由平卧位变,患者由平卧位变为直立位时感到头晕,因为外周阻力血管不为直立位时感到头晕,因为外周阻力血管不能及时发生改变;排

64、便反射虽恢复,却不能能及时发生改变;排便反射虽恢复,却不能受意识控制。受意识控制。224( (二二) )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Regulation of visceral activity by lower brain stem225 1 1延髓:延髓: 是生命中枢所在部位,如:呼吸、循是生命中枢所在部位,如:呼吸、循环系统等的基本中枢;延髓受损可迅速引起环系统等的基本中枢;延髓受损可迅速引起死亡。死亡。 延髓发出的传出纤维支配头面部的全延髓发出的传出纤维支配头面部的全部腺体、心脏、支气管、食管、胰腺、胃、部腺体、心脏、支气管、食管、胰腺、胃、肝脏和小肠等。肝脏和小

65、肠等。226 2 2脑干网状结构:存在着许多与内脑干网状结构:存在着许多与内脏功能有关的神经元,其下行纤维支配脏功能有关的神经元,其下行纤维支配脊髓,调节脊髓的自主神经功能。脊髓,调节脊髓的自主神经功能。 3 3中脑:中脑是瞳孔对光反射中枢中脑:中脑是瞳孔对光反射中枢所在部位,瞳孔对光反射消失提示病所在部位,瞳孔对光反射消失提示病变侵犯到中脑,预后不良。变侵犯到中脑,预后不良。227( (三三) ) 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Regulation of visceralRegulation of visceral activity by hypothalamus activ

66、ity by hypothalamus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可分为前、后、内、外四个区。可分为前、后、内、外四个区。2281 1体温调节:体温调节: 只有保留下丘脑及其以下神经结构的只有保留下丘脑及其以下神经结构的完整动物才有恒定体温的能力。完整动物才有恒定体温的能力。 下丘脑存在体温调节中枢及其既能感下丘脑存在体温调节中枢及其既能感受温度变化,又能对传入温度信息进行整受温度变化,又能对传入温度信息进行整合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合的温度敏感神经元。229 2 2摄食行为调节:摄食行为调节: 摄食中枢摄食中枢 饱中枢饱中枢所所在部位:下丘脑外侧区所所在

67、部位:下丘脑外侧区 下丘脑腹内侧核下丘脑腹内侧核给给予刺激:动物多食给给予刺激:动物多食 动物拒食动物拒食 破破坏中枢:动物拒食破破坏中枢:动物拒食 动物食欲增加而肥胖动物食欲增加而肥胖饥饥饿状态:放电频率增多饥饥饿状态:放电频率增多 放电频率较低放电频率较低局注葡萄糖:放电频率局注葡萄糖:放电频率 放电频率放电频率血血糖水平:血糖血血糖水平:血糖时,兴奋时,兴奋 血糖血糖,兴奋,兴奋此另外,饱中枢活动加强时,可抑制摄食中枢的活动。此另外,饱中枢活动加强时,可抑制摄食中枢的活动。 230 3 3水平衡调节:水平衡调节: 下丘脑存在控制摄水的区域:下丘脑存在控制摄水的区域: 位于外侧区,摄食中枢

68、尾侧。刺位于外侧区,摄食中枢尾侧。刺激该区,饮水激该区,饮水;毁损该区,饮水;毁损该区,饮水 下丘脑存在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存在渗透压感受器: 可感受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变化,反可感受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变化,反射性地调节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射性地调节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ADHADH的分泌,调节肾脏水的排出量。的分泌,调节肾脏水的排出量。231 4. 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1 1)下丘脑内存在神经原分泌)下丘脑内存在神经原分泌9 9种调节肽种调节肽影响腺影响腺 垂体垂体7 7种激素的分泌,如种激素的分泌,如TRHTRH对对TSHTSH,CRHCRH对对ACTHACTH等。等。

69、 (2 2)下丘脑内还存在觉察细胞,监视血中)下丘脑内还存在觉察细胞,监视血中激素的浓度,起负反馈作用。激素的浓度,起负反馈作用。2325 5对情绪反应的调节对情绪反应的调节: : 间脑以上去大脑猫出现间脑以上去大脑猫出现“假怒假怒”现现象,正常时,由于下丘脑的这种活动受象,正常时,由于下丘脑的这种活动受到大脑皮层的抑制而表现不出来,提示到大脑皮层的抑制而表现不出来,提示下丘脑与情绪反应有关;下丘脑与情绪反应有关; 下丘脑存在防御反应区:位于近中下丘脑存在防御反应区:位于近中线两侧的腹内侧区。刺激该区出现线两侧的腹内侧区。刺激该区出现交感交感N N活动亢进现象和防御反应;活动亢进现象和防御反应

70、;233 下丘脑腹内侧区与边缘前脑杏仁下丘脑腹内侧区与边缘前脑杏仁 核有联系,杏仁核皮质内侧核群核有联系,杏仁核皮质内侧核群 可抑制腹内侧区活动。可抑制腹内侧区活动。 下丘脑疾病患者常发生情绪异常。下丘脑疾病患者常发生情绪异常。2346 6对生物节律对生物节律(biorhythm)(biorhythm)的控制:的控制: 生物节律按频率高低分为:生物节律按频率高低分为: (1) (1) 高频节律:低于一天,如心动周期、高频节律:低于一天,如心动周期、呼吸周期等;呼吸周期等; (2) (2) 中频节律:即日周期,如体温变中频节律:即日周期,如体温变化、某些激素的分泌等;化、某些激素的分泌等;235

71、 (3)(3) 低频节律:长于一天,如月经周期。低频节律:长于一天,如月经周期。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可能是生物节律日周期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可能是生物节律日周期的控制中心。的控制中心。236( (四四) ) 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Regulation of visceral Regulation of visceral activity by cerebral cortexactivity by cerebral cortex237 1 1新皮层:刺激新皮层一定区域,除新皮层:刺激新皮层一定区域,除 能引起躯体运动外,也能引发一定的内能引起躯体运动外,也能引发一定的内脏功能

72、活动的变化。脏功能活动的变化。 如刺激如刺激6 6区,除引起肢体运动外,还可区,除引起肢体运动外,还可引起肢体的血管舒缩反应。表明,新皮层引起肢体的血管舒缩反应。表明,新皮层参与内脏功能活动的调节。参与内脏功能活动的调节。 2382 2边缘系统边缘系统( limbic system ) : 边缘系统由三部分构成:边缘系统由三部分构成: 边缘叶:边缘叶: 是大脑半球内侧面环绕在脑干是大脑半球内侧面环绕在脑干周围的弯曲环周结构,包括海马、穹隆、扣周围的弯曲环周结构,包括海马、穹隆、扣带回、海马回等。带回、海马回等。 大脑皮层:岛叶、颞极、眶回;大脑皮层:岛叶、颞极、眶回; 皮层下结构:隔区、杏仁核

73、、下丘脑皮层下结构:隔区、杏仁核、下丘脑 、丘脑前核等;丘脑前核等;239边缘系统的功能:边缘系统的功能:参与摄食行为调节:如杏仁核易化饱参与摄食行为调节:如杏仁核易化饱中枢,抑制摄食中枢;中枢,抑制摄食中枢;参与情绪反应调节:如刺激杏仁核参与情绪反应调节:如刺激杏仁核 不不同部位,可出现恐惧、逃避、攻击等行同部位,可出现恐惧、逃避、攻击等行为;为;240 参与性行为调节:有杏仁核、梨状参与性行为调节:有杏仁核、梨状皮层、下丘脑视前区等参与;皮层、下丘脑视前区等参与; 参与学习和记忆功能调节:如海马,参与学习和记忆功能调节:如海马,切除颞叶而损伤了海马的患切除颞叶而损伤了海马的患者丧失近期记忆

74、功能;者丧失近期记忆功能; 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是内脏活动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是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反应复杂。的高级中枢。反应复杂。241三、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三、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1.1.本能行为本能行为 是指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而遗传固是指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而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生存有重要意义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生存有重要意义的行为。的行为。2.2.情绪反应情绪反应 是指人类和动物的心理活动(如惊是指人类和动物的心理活动(如惊恐、发怒等)伴有的生理反应。恐、发怒等)伴有的生理反应。242 3.3.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主要与下丘脑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主要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

75、和边缘系统 的活动有关。的活动有关。 情绪反应增强时主要表现为交感神情绪反应增强时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相对亢进。经系统活动相对亢进。243(一)本能行为的调节(一)本能行为的调节1.1.摄食行为调节摄食行为调节 摄食行为是动物和人类维持个体生存摄食行为是动物和人类维持个体生存的基本活动。的基本活动。 实验证明损毁下丘脑外侧区,动物出实验证明损毁下丘脑外侧区,动物出现拒食行为,而刺激该区则引起暴食行为,现拒食行为,而刺激该区则引起暴食行为,故此区为摄食中枢。故此区为摄食中枢。244 如果损毁腹内侧核,动物出现暴食及如果损毁腹内侧核,动物出现暴食及肥胖,刺激该处则出现拒食行为,故此区肥胖,刺

76、激该处则出现拒食行为,故此区为饱中枢。为饱中枢。 摄食中枢和饱中枢之间活动存在着交摄食中枢和饱中枢之间活动存在着交互抑制关系。互抑制关系。 此外,腹内侧核内还存在葡萄糖感受此外,腹内侧核内还存在葡萄糖感受器。摄水与摄食一样,也是一种本能行为。器。摄水与摄食一样,也是一种本能行为。2452.2.性行为的调节性行为的调节 交配是动物的本能行为,是动物维持交配是动物的本能行为,是动物维持种系生存的基本活动。种系生存的基本活动。 交配的基本反射在脊髓、脑干中整合,交配的基本反射在脊髓、脑干中整合,交配欲望及伴随其的行为成分调节和下丘交配欲望及伴随其的行为成分调节和下丘脑及边缘系统有关。脑及边缘系统有关

77、。246 刺激大鼠、猫、猴等动物下丘脑的内侧视前区,刺激大鼠、猫、猴等动物下丘脑的内侧视前区,雄性或雌性动物均会出现性行为;雄性或雌性动物均会出现性行为; 破坏该区域,则出现对异性的冷淡、性行为的破坏该区域,则出现对异性的冷淡、性行为的丧失。丧失。 边缘系统中的杏仁外侧核是边缘系统中的杏仁外侧核是抑制抑制性行为部位;性行为部位; 而杏仁皮层内侧区是而杏仁皮层内侧区是兴奋兴奋性行为部位。性行为部位。247(二)情绪反应的调节(二)情绪反应的调节1.1.恐惧与发怒恐惧与发怒 恐惧与发怒的情绪反应是一种本能的恐惧与发怒的情绪反应是一种本能的防御反应,也称格斗防御反应,也称格斗- -逃避反应。逃避反应

78、。 去皮层去皮层动物,自发或轻微刺激即可引动物,自发或轻微刺激即可引发发“假怒假怒” ” ( (shame rangeshame range ) ),去下丘脑去下丘脑动物则不易出现。动物则不易出现。248 (1 1)刺激下丘脑近中线两旁的腹内侧)刺激下丘脑近中线两旁的腹内侧的的“防御反应区防御反应区” ” 可引发可引发“假怒假怒”, (2 2)电刺激下丘脑外侧区可引起动物)电刺激下丘脑外侧区可引起动物攻击撕杀行为,电刺激下丘脑背侧区可引攻击撕杀行为,电刺激下丘脑背侧区可引起逃避性行为。起逃避性行为。249 2.2.行为的激发行为的激发(1 1)自我刺激)自我刺激(self-stimulatio

79、n)(self-stimulation)实验方法。实验方法。(2 2)奖赏系统)奖赏系统(reward systemreward system)或趋向系统。或趋向系统。(3 3)惩罚系统)惩罚系统(punishment systempunishment system)或回避系统。或回避系统。(4 4)行为动机)行为动机( motivationmotivation)和奖赏或惩罚有一定和奖赏或惩罚有一定关系。关系。250四、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关系四、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关系(一)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相互关系(一)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相互关系 1.1.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神经元,能合成下

80、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神经元,能合成释放释放 9 9种调节肽影响腺垂体活动。种调节肽影响腺垂体活动。 2.2.有内分泌腺或细胞有神经支配。有内分泌腺或细胞有神经支配。 3.3.糖皮质激素影响交感神经末梢对血管平滑糖皮质激素影响交感神经末梢对血管平滑肌的调节作用。肌的调节作用。251(二)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二)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1.1.神经递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神经递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NANA抑制免疫反应,而抑制免疫反应,而AchAch、脑啡肽则增、脑啡肽则增强强 免疫反应。免疫反应。 2.2.神经通过内分泌系统活动来影响免神经通过内分泌系统活动来影响免疫功能。疫功能。

81、 252 3.3.免疫系统对神经活动的影响免疫系统对神经活动的影响 在裸鼠中注入免疫因子白介素在裸鼠中注入免疫因子白介素-1-1,可,可使下丘脑有关神经原释放更多使下丘脑有关神经原释放更多CRHCRH,使血,使血液中液中ACTHACTH和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和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253(三)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影响(三)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影响1. 1. 抑制免疫反应的激素:抑制免疫反应的激素:ACTHACTH,糖,糖皮质激素,皮质激素, 雌、孕激素和雄激素。雌、孕激素和雄激素。2. 2. 增强免疫反应的激素:增强免疫反应的激素:TRHTRH,TSHTSH,T T3 3、T T4

82、4 和和GHGH。3. IL-13. IL-1作用于下丘脑可增加血中作用于下丘脑可增加血中ACTHACTH和糖皮和糖皮 质激素含量增加,低浓度质激素含量增加,低浓度IL-IL-1 1也可使胰岛素分泌增加。也可使胰岛素分泌增加。254第七节第七节 脑的高级功能脑的高级功能 Higher Nervous ActivityHigher Nervous Activity of the Brain of the Brain255 一、学习和记忆一、学习和记忆 learning & memory 学习学习: :是指人和动物不断接受环境变化是指人和动物不断接受环境变化 的信息而获得外界知识的信息而获得外界知

83、识( (新的行新的行 为习惯或经验为习惯或经验) )的神经活动过程;的神经活动过程; 记忆记忆: :是将获得的知识进行贮存和读是将获得的知识进行贮存和读 出的神经活动过程。出的神经活动过程。 学习是记忆的前提,记忆是新的学习的基础。学习是记忆的前提,记忆是新的学习的基础。256( (一一) )学习记忆的典型模式学习记忆的典型模式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1 1条件反射的建立条件反射的建立 经典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 (classical conditioned reflex)(classical conditioned reflex) 257A.A.食物食物粘膜粘膜中枢中枢唾液腺唾液腺唾液唾液 这是非条

84、件反射,食物为非条件刺激这是非条件反射,食物为非条件刺激B.B.铃声刺激铃声刺激不分泌唾液。不分泌唾液。 此时铃声为无关刺激。此时铃声为无关刺激。258 C.C.铃声铃声食物食物( (两者多次结合后两者多次结合后) ): 铃声一出现铃声一出现动物就分泌唾液。动物就分泌唾液。 此时,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或此时,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或 条件,因而把铃声称为信号刺激或条条件,因而把铃声称为信号刺激或条 件刺激;件刺激; 条条件件刺刺激激所所引引起起的的反反射射则则称称为为条条件件反反射。射。259 可见,形成条件反射的首要基本条可见,形成条件反射的首要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件是无关刺

85、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的多次结合, ,这个过程称为强化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reinforcementreinforcement260操作式条件反射操作式条件反射 operant conditioned reflexoperant conditioned reflex 操操作作式式条条件件反反射射是是动动物物通通过过完完成成一一定的操作所建立起的条件反射。定的操作所建立起的条件反射。261 A.A.大大鼠鼠在在实实验验箱箱内内走走动动偶偶尔尔踩踩到到杠杠杆杆时时即即得得到到食食物物, ,如如此此重重复复多多次次,动动物物即即学学会会自自动踩杠杆而得食。动踩杠杆而得食。 B.B.此基础上训

86、练动物只有当某一特定信此基础上训练动物只有当某一特定信号出现时踩杠杆才能得到食物的强化。训号出现时踩杠杆才能得到食物的强化。训练完成后练完成后, ,动物见到特定信号,才会去踩杠动物见到特定信号,才会去踩杠杆而得食。杆而得食。262条件反射的建立条件反射的建立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刺激 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无关刺激无关刺激 无反射无反射条件刺激条件刺激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强化!强化!2632 2条件反射的消退条件反射的消退(extinction)(extinction) 条条件件反反射射建建立立起起来来之之后后,如如果果反反复复应应用用条条件件刺刺激激而而不不给给非非条条件件刺刺激激的的强强化化,条条件

87、件反反射射就就会会逐逐渐渐减减弱弱,以以致致完完全全不不出出现。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现。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不强化的条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不强化的条件下,条件刺激转化成了引起中枢发生件下,条件刺激转化成了引起中枢发生抑制的刺激。抑制的刺激。264 这种由条件反射消退产生的抑制称为这种由条件反射消退产生的抑制称为消退抑制消退抑制(extinctive inhibition)(extinctive inhibition)。 条件反射的消退可能是遗忘的基础条件反射的消退可能是遗忘的基础。2653.3.条件反射的泛化和分化条件反射的泛化和分化 generali

88、zation & differentiation generalization & differentiation 在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除条件在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条件刺激相近似的刺刺激本身外,那些与条件刺激相近似的刺激也能或多或少地引起条件反射的效应,激也能或多或少地引起条件反射的效应,称为条件反射的泛化。称为条件反射的泛化。266 如,用如,用100Hz100Hz音响与食物相结合音响与食物相结合, ,形成了唾形成了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此时不但液分泌的条件反射;此时不但100Hz100Hz音响,就是音响,就是80Hz80Hz或或120Hz120Hz的音响也能引起或多

89、或少的唾液分的音响也能引起或多或少的唾液分泌反应。泌反应。267 如如果果以以后后,只只对对100Hz100Hz音音响响刺刺激激给给予予食食物物强强化化,对对80Hz80Hz或或120Hz120Hz音音响响刺刺激激不不给给予予强强化化,那那么么最最终终将将导导致致只只对对100Hz100Hz刺刺激激保保持持阳阳性性效效应应( (有有唾唾液液分分泌泌) ),而而对对80Hz80Hz或或120Hz120Hz音音响响则则出出现现阴阴性性效效应应( (无无唾唾液液分分泌泌) ),此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此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268 如,初学英语者对单词如,初学英语者对单词diarydiary(

90、日记)和(日记)和dairydairy(牛奶房)的学习(牛奶房)的学习记忆过程。记忆过程。 条件反射的分化是由于那些近似条件反射的分化是由于那些近似刺激引起了大脑皮层的抑制,并把这刺激引起了大脑皮层的抑制,并把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differential differential inhibitioninhibition。269( (二二) )人类条件反射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人类条件反射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1 1人类的条件反射人类的条件反射 上上述述方方法法,原原则则上上也也可可用用于于人人类类条件反射活动的研究。条件反射活动的研究。 由由于于人人类类具具有有语语词词思思维维功功

91、能能,因因此此还还可可以以应应用用语语词词强强化化的的方方法法来来研研究究人人类的条件反射。类的条件反射。2702 2两种信号系统学说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第第一一信信号号:直直接接作作用用于于眼眼、耳耳、鼻鼻、舌舌、身身等等感感受受装装置置的的现现实实具具体体的的感感觉觉刺激信号。刺激信号。第第二二信信号号:如如果果说说具具体体的的信信号号是是第第一一信信号号,那那么么相相应应的的语语词词则则是是第第一一信信号号的信号,即第二信号。的信号,即第二信号。271 两个信号系统:两个信号系统: 第第一一信信号号系系统统是是对对第第一一信信号号发发生生反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 第第

92、二二信信号号系系统统是是对对第第二二信信号号发发生生反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 动物只有一个信号系统,相当于人动物只有一个信号系统,相当于人的第一信号系统的第一信号系统; ;人类有两个信号系统人类有两个信号系统272(三)记忆的过程(三)记忆的过程 记记 忆忆 可可 分分 为为 短短 时时 记记 忆忆 (short (short term term memory)memory)和长时记忆和长时记忆(long term memory)(long term memory)两个阶段。两个阶段。 人类记忆可分为人类记忆可分为4 4个连续阶段。个连续阶段。2731.1.感觉性记忆感

93、觉性记忆 记忆第一阶段,也称瞬时记忆。记忆第一阶段,也称瞬时记忆。它是通过感觉系统获得信息,并储存于皮它是通过感觉系统获得信息,并储存于皮层感觉区,时间不超过层感觉区,时间不超过2 2秒。如信息不进一步秒。如信息不进一步处理,就很快遗忘。处理,就很快遗忘。感觉性记忆的可能机制是神经元的后放作感觉性记忆的可能机制是神经元的后放作用用。274 2.2.第一级记忆第一级记忆 也称短时记忆,是记忆第二阶段。也称短时记忆,是记忆第二阶段。 从感觉性记忆获得的信息,经过加工处从感觉性记忆获得的信息,经过加工处理、整合形成新的记忆。此阶段信息保理、整合形成新的记忆。此阶段信息保留时间仍然很短,平均在数分钟以

94、内;留时间仍然很短,平均在数分钟以内;但是可通过反复学习、运用,使信息循但是可通过反复学习、运用,使信息循环以延长停留时间,容易转入第二级记环以延长停留时间,容易转入第二级记忆。忆。275 其机理可能是神经元之间环路或网络其机理可能是神经元之间环路或网络联系的连续活动,特别是海马环路活动联系的连续活动,特别是海马环路活动或关键大分子可逆性的构象变化,如磷或关键大分子可逆性的构象变化,如磷酸化或去磷酸化。酸化或去磷酸化。276 3.3.第二级记忆第二级记忆 也称长时记忆,是记忆第三阶段。也称长时记忆,是记忆第三阶段。 它是由第一级记忆转来信息的存储系统,它是由第一级记忆转来信息的存储系统,其存储

95、量大且较持久(约数分钟至数年)。其存储量大且较持久(约数分钟至数年)。 其可能与脑内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增加,其可能与脑内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增加,使突触功能增强或修饰了突触结构有关。使突触功能增强或修饰了突触结构有关。277 4.4.第三级记忆第三级记忆 也称永久记忆,是记忆第四阶段。也称永久记忆,是记忆第四阶段。 此阶段的信息存储终生,如人的姓名、此阶段的信息存储终生,如人的姓名、年龄、生日等。其机制可能和脑内新突年龄、生日等。其机制可能和脑内新突触结构的不可逆改变有关。触结构的不可逆改变有关。278(四)遗忘(四)遗忘 1.1.遗忘含义:部分或全部失去回忆和再认知的能力。遗忘含义:部分或全部失去

96、回忆和再认知的能力。 2.2.记忆障碍:疾病情况下发生的遗忘。可分为顺行记忆障碍:疾病情况下发生的遗忘。可分为顺行性遗忘症和逆行性遗忘症。性遗忘症和逆行性遗忘症。 1 1)顺行性遗忘症:不能保留新近获得的信息,多)顺行性遗忘症:不能保留新近获得的信息,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因为信息不能从见于慢性酒精中毒。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因为信息不能从第一级记忆转变入第二级记忆。第一级记忆转变入第二级记忆。 2 2)逆行性遗忘症:不能回忆脑功能障碍发生前一)逆行性遗忘症:不能回忆脑功能障碍发生前一段段 时间内的经历,多见于脑震荡。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第时间内的经历,多见于脑震荡。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第二级

97、记忆发生了紊乱。二级记忆发生了紊乱。279(五)学习和记忆的机制(五)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1.1.学习和记忆的脑功能定位学习和记忆的脑功能定位 与学习记忆功能有关的脑与学习记忆功能有关的脑内结构有大脑皮层联络区、内结构有大脑皮层联络区、海马海马及其附近结构、丘脑和脑干及其附近结构、丘脑和脑干网状结构。与近期记忆有关的神经结构是海马环路。网状结构。与近期记忆有关的神经结构是海马环路。 2.2.神经生理学机制神经生理学机制 感觉性记忆感觉性记忆- -神经元后放;第一级神经元后放;第一级记忆记忆- -海马环路活动。突触的可塑性改变(海马环路活动。突触的可塑性改变(LTPLTP等)。等)。 3.3.神经

98、生物化学机制神经生物化学机制 人类第二级记忆人类第二级记忆- -脑内蛋白质合脑内蛋白质合成。逆行性遗忘症可能因脑内蛋白质合成代谢受损。中枢神成。逆行性遗忘症可能因脑内蛋白质合成代谢受损。中枢神经递质也和学习记忆功能有关。经递质也和学习记忆功能有关。 4.4.神经解剖学机制神经解剖学机制 持久性的记忆(人类第三级记忆)持久性的记忆(人类第三级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280二、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二、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和一侧优势和一侧优势 speech center in the cerebral cortex & laterality cerebral dominace28

99、1( (一一) ) 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282 功能障碍名称功能障碍名称 受损部位受损部位 出现的症状出现的症状 运动性失语运动性失语 中央前回底部前方中央前回底部前方 能看懂文字,听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懂别人 Broca三角区三角区(S) 谈话,发音器官谈话,发音器官正常;正常; 但不能用语词口但不能用语词口头表头表 达自己思想。达自己思想。 失写症失写症 额中回后部接近额中回后部接近 能看懂文字,听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懂别人谈 中央前回手部代中央前回手部代 话,也能说话,话,也能说话,但不会书但不会书 表区表区 写,手部其他运写,手部其他运动正常。动正常。 感觉性失语感觉

100、性失语 颞上回后部颞上回后部(H) 可以讲话、书写、可以讲话、书写、看懂看懂 但听不懂别人谈但听不懂别人谈话。话。 失读症失读症 角回角回(S) 看不懂文字含义,看不懂文字含义,但视但视 觉及其他语言功觉及其他语言功能正常。能正常。283( (二二) ) 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优势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优势 1.1.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上占优势 虽与一定的遗传因素有关,但虽与一定的遗传因素有关,但主要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与人主要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与人类惯用右手有关。类惯用右手有关。284 2323岁岁以以前前:左左侧侧大大脑脑半半球球损损伤伤造造成

101、成的的语语言言功功能能紊紊乱乱与与右右侧侧大大脑脑半半球球损损伤伤无无明明显显差差异异,说说明明语语言言功功能能与与两两侧侧大脑半球均有关;大脑半球均有关; 10121012岁:左侧优势逐步建立,但岁:左侧优势逐步建立,但左侧大脑半球损伤后,尚可在右侧大脑左侧大脑半球损伤后,尚可在右侧大脑皮层建立语言中枢;皮层建立语言中枢;285 统计表明:统计表明:习惯用手习惯用手 总例数总例数 在左侧者在左侧者 在右侧者在右侧者 左右均有者左右均有者右手者右手者 48 43 548 43 5左手者左手者 51 22 25 451 22 25 4左右手者左右手者 20 12 2 620 12 2 6成成人人

102、后后:左左侧侧优优势势已已建建立立,左左侧侧大大脑脑半半球球损损伤伤后后,很很难难在在右右侧侧大大脑脑皮皮层层建建立语言中枢;立语言中枢;286 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的现象,称为一侧优势。上占优势的现象,称为一侧优势。 称左侧大脑半球为优势半球。称左侧大脑半球为优势半球。287 2. 2. 右侧大脑半球在非语词性认右侧大脑半球在非语词性认知功能上占优势。非语词性认知功知功能上占优势。非语词性认知功能包括空间的辨认;深度认知;触能包括空间的辨认;深度认知;触觉认知;音乐欣赏分辨等。觉认知;音乐欣赏分辨等。288右顶叶皮层损害:穿衣失用症;右顶叶皮层损害:穿衣失用症;右顶、枕、颞叶结合处皮层损害:分不右顶、枕、颞叶结合处皮层损害:分不清左右,穿衣困难,不能绘清左右,穿衣困难,不能绘 制图表;制图表;右大脑皮层后部损害:失认症:人、物、右大脑皮层后部损害:失认症:人、物、颜色及地理物志失认。颜色及地理物志失认。289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