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06MB
约26页
文档ID:57782740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_第1页
1/26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的时代背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的时代背景 国际经验表明,走出低收入国家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时期,可能出现两种前途: 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因为经济社会不协调,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不断显露出来,如果处理不当,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在古代,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过“兼相爱”、“爱无差”,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大同”社会的理想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适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首次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和主要任务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和谐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和谐思想 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在长期实践中,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 毛泽东提出要毛泽东提出要学会用民主的方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矛盾 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江泽民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

胡锦涛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二、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对和谐社会的理解 1.和谐社会是一种状态,是一个美好的蓝图,而不是社会和谐社会是一种状态,是一个美好的蓝图,而不是社会形态形态 2.和谐社会不是单一、均质的状态,多元、差异是和谐社和谐社会不是单一、均质的状态,多元、差异是和谐社会的前提会的前提 3.和谐社会并不简单等同于稳定的社会,和谐社会必然是和谐社会并不简单等同于稳定的社会,和谐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但稳定的社会并不一定和谐和谐社会不稳定的社会,但稳定的社会并不一定和谐和谐社会不是静态完美的,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是静态完美的,而是动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就就业业“比比父父母母关关系系”拷拷问问社社会会公公平平 诚信友爱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一方面,它不同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另一方面,它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和谐社会,而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阶梯。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二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三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作为社会建设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这一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建设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第一,这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力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