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77820953 上传时间:2024-08-22 格式:PDF 页数:105 大小:13.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10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二、能力目标:L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2. 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三、德育目标:L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2. 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教师自我介绍二、引入 师 从

2、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一一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儿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 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儿个 想想做做1 . 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2 . 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

3、书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四、小结物理学是有趣的, 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 真理的大海” 中勇往直前。五、布置作业( 略)六、板书设计1一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 .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3 . 情 感 、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4、教学重难点1 .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 . 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复习: 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 ) 讲授新课1 . 时间的测量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 h)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2 .长度的测量长

5、度的单位:km玲m玲dm玲cm玲mm玲|im玲nm (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 尺 ( 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 数字+ 单位3 . 误 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儿次错

6、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五)教学后记12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 .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难点1 .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2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

7、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1 .机械运动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 ( 板书)提出问题: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讨论得出: 整个银河系、 喜马拉雅山、 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 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8、。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2 .参照物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 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 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 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 会产生不同的判断。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得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3 .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起描述图

9、1L13 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 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描述图1 1 .1 -4 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1 . 什么是机械运动?2 . 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3 . 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与思考1 . 课本第22页的“ 动手动脑学物理2 .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五)教学后记:13 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 .

10、 情 感 、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教学重、难点分析1 .重点:速度的计算2 . 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 在 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1 . 速度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得出: 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

11、,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启发学生回答: 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v=s/t单位:m/s或者是km/h例题:书 本 23页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练习:20m/s= 54km/h=例题:书 本 24页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2 . 匀速直线运动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

12、运动。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 汽车开动时一, 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平均速度:v=s/t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1 .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2 . 速度是怎样计算的?3 . 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4 . 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四)作业1 .书 本 26页第一、四题2 .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 五)教学后记 1 -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 距离, 并求出平均速度。 .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 掌握使用物理仪

13、器一一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 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教学过程;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 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 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 从而来

14、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 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 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 、第 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 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一,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 0 秒, 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

15、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 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 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 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 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 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 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 2 分钟。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

16、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 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 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2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3 、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重、难点: ( 重)1 、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 )2 、设计探究的实验。3 、声现象的分析、解释。关 键:指导学生分

17、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教学过程:导学达标: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一一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1 、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 ( 1 )、敲打音叉一一音叉振动,发声。( 2 )、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 )、放一段声音的录像。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 )、扩展:录制声音2 、声音的传播:( 1 ) 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 )、实 验 1 4 页 图 1 - 4 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学生活动:月球上的

18、宇航员如何交谈?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 )、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学生活动:( 1 )、看1 5页的表格内容( 2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1 5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 4 0m / s。学生活动: 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4、回声:声音的反射。 V 0. 1秒 90dB,会破坏听力;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3、控制噪声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 午 : 气等介质的传播 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 ( 声音的

19、传播过程) ( 人耳)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五、课堂小结:1、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2、 怎样防治噪声?六、布置作业: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七、教学后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一,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31温度教学目标:1、理解温度的概念。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重、难点: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 温度计)2、正确使用温度

20、计教学器材:烧杯、冷热水、温度计、体温计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问题: 你知道物质有儿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 学生猜想)教师:刚才有同学说“ 温度”( 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 关 温 度 的 知 识 好 温 度 计二、 进行新课: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课 本 70页试验:图 4 4 1 示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 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 、 探究: 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学 生 结 论 (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实物观察

21、 各种温度计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 暑 表 ( 实物、录像观察)3、摄氏温度:字 母 C代表摄氏温度 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把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 0到 100分 成 100等份,每 1 份 就 是 低 于 0用负数表示例:37读 作 37摄氏度 一45读做零下45摄氏度4、体温计:O 1 结构、量程、分度值 。2 使用5、实验用温度计的使用: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总结: ( 工 )使 用 前 观 察量程 所测温度不能超过或低于量程认清分度值 每小格代

22、表的数值( 2)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 单位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小 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温度计的使用方面,按课本要求让学生进行探究,但一定要把步骤总结并进行板书。可以对儿种温度计进行对比 3 -2 熔化, 疑固教学目标: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了解熔化、凝固的

23、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重、难点:1、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是怎样规定的?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3、体温计的测温方法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 你知道物质有儿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 ( 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液化:物质由气

24、态变成液态。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下面我们先学习 熔化与凝固探究实验:课 本75页,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提 出 问 题 猜 想 与 假 设 设 计 试 验 进行试验 数据记录:时间/min 12345 6789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 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2、熔化和凝固:固 体 晶 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 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 = 凝 固 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 见课本熔点表),记住冰的熔点

25、。3、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4、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 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节奏可以放慢些,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如:图形图像、物质状态等 3 -3 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重、难点:1、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液化引起的现象。

26、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教学课时:3 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物 质 从 固 态 变 为 液 态 的 过 程 叫, 热。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 O 热。2、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规律是什么?3、晶体温度在熔点和凝固点所处的状态是什么?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 衣服上的水那里去了?( 学生猜想)进行新课:1、探究:水的沸腾( ) 提出问题( ) 设计试验如何进行、需要器材、注意事项、 仪器安装、酒精灯的使用等( ) 进行试验数据记录:时 一 间/min 123456789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

27、总结如下:2、沸腾:( 1 )、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 )、液体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3)、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 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3、蒸发:(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3)、蒸发有吸热致冷作用4、沸腾与蒸发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 汽化的两种方式)5、液 化 ( 放热):举例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 生活中水蒸气遇冷会液化)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生活中的实例)(1)、降低温度与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2)、液化要放热( 水蒸气烫伤更严重)三、达标练习

28、: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 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2、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液化、汽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可以举较多的例子进行分析可以讨论:吸热、放热是必要条件 3 -4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重、难点:1、判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2、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教学器材:可密封的玻璃瓶、酒精灯

29、、碘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物质由 转变为 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和O2、物质由 转变为 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过程 热量。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用 的方法,是石油气变成液体储存在钢瓶里的。3、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C、蒸发是液体表面汽化的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内部进行的汽化现象;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4、夏天扇扇子,人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扇来的风: ( )A、 降低了周围的温度;B、 降低了人的体温;C、 加快了人身上的汗水

30、的蒸发;D、 赶走了人体周围的热空气。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雪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想: ( )进行新课:1、升 华 ( 吸热):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凝 华 ( 放热):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2、实验:碘的升华和凝华结论:( 1)、注意 直接。( 2)、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O 1卫生球变小 。2“干冰” 的人工降雨和人造烟雾0 3 “冰花” 的形成0 4雪、霜、冰雹的形成 0 5雾松的形成 0 6灯泡用久了会变里/ 、 、 、固体4、小结本章内容:液体 气体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

3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课本后练习。教学后记:要分析一些常见的凝华、升华现象4一1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xl08m/so2、过程和方法阅读 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 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重、难点:1、 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教学器材: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

32、一、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 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二、 进行新课: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例如:. . . . . . . . . . . 学生举例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儿种类型? (1)、自然光源 (2)、人造光源2、探究:光的传播演示试验:图片 阳光穿过树林演示试验:激光在水中穿过演示试验:激光在烟雾中穿过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3、光的速度:讨论:光有没有速度? ( 有,非常大)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c=3xl08m /s,是宇宙中最

33、快的速度。利用对比说明:3 4 页图示。 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4、分析总结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特点:倒立的实像。5、影子与像的不同:三、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四、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套餐内容。2、课本后练习。 4 -2 光的反射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3、 知道光路可逆。 4、 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二、重、难点: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2、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三、教学课时:2 课时四、教学过程:1、前提测评: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2、 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

34、的, 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2、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五、进行新课: 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角 i 角 r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方法、步骤:如何做?结果:填入左表结论如下:3、光的反射规律:( 1 )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 )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练习:物理套餐P30作图题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 ) 、漫反射:表面凹凸不

35、平的反射( 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 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 注意黑板反光问题)6、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六、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七、教学后记: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前、后的练习要补充。八、完成时习在线作业,并做好训练题。 4 -3 平面镜成像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36、。4、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重、难点: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平面镜成像原理。教学器材: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 、光是沿 传播的。 2 、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3 、 作图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进行新课:1 、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器材:蜡烛、纸、玻璃、尺步骤: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能得出什么结论?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1 ) 、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7、( 2 ) 、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 ) 、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现象:水面成像 ( 可详细讲解)3 、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1 )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 ) 、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4、球面镜:( 1 )、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 )、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头灯 成什么像?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小 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物理时习在线本节内容。完成课本后习题。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字以上)

38、教学后记:要补充必要的知识点:如距离、虚实、原理等。 4 -4光的折射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重、难点: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学器材:激光源、透镜、水、纸、角度测量器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面发生 ,其

39、反射角 入射角。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现象:筷子折了、图像通过玻璃后变形了? 是什么原因?光的直线传播 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不是直线吗?同学们猜一猜进行新课:1、 试验: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一, 光线向哪个方向偏折?( 先让学生猜想:光线会往哪边折?)结果:2、光的折射规律:( 1 )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 )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 )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结果: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 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4 、有关现象:

40、( 1 ) 、池底变浅:做图说明( 2 ) 、筷子弯折:做图说明( 3 ) 、海市唇楼:做图说明( 4 ) 、渔民刺鱼:做图说明:( 5 ) 、通过透明物质看物体,都是折射现象,成的都是虚像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 2 0 0 字以上)教学后记:折射的三种情况要清晰,最好能做图。折射现象的解释:教师应先示范 4 -5 光的色散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2、过程和方法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亲身的体验

41、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提高探索的积极性。重、难点:1、 掌握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2、 知道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无 前面无相关内容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 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0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04生活中有哪些光的折射现象?进行新课:1 、光的色散现象:彩虹现象实验:三棱镜分解太阳光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2 、光谱中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不偏折程度

42、最大3 、物体的颜色:( 1 ) 、试验:光的色散 说明什么问题?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 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2 ) 、颜色之迷: 不透明物体: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透明物体: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3 )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 )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5 1 透镜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2、过程和方法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

43、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重、难点:焦点、焦距的定义。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教学器材:激光源、各种透镜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完成光路图:空气 玻璃水 空气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进行新课: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 实物观察)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 图3.1-1示)2、透镜的做法: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

44、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4、焦点和焦距: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焦点有儿个?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 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5 -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和方法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能简单描述凸透镜

45、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重、难点:照相机的原理。凸透镜成像的特征。教学器材:透镜、纸片、放大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进行新课: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照相机的结构: 镜头 凸透镜胶卷 快门 图3 . 2 - 1示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 1 0分钟)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结构:图324示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实际是一

46、个凸透镜怎样使用?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教学后记: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5 -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

47、点?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凸透镜 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1 演示试验: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 U 表示。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 V 表示。焦距:用 f 表示2 倍焦距:用 2f表示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 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A、要找出放大、缩 小 的 区 域 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物

48、 距 像 距 作 4、正 大 、小 虚 、实u2fu=2ffu2fu12, F K F 2 ,说明使用这种杠杆时省力。我们把这种杠杆叫做省力杠杆,如:撬棒,瓶盖起子,园艺剪刀等。2、 当IK I2 , F 1 F 2 ,说明使用这种杠杆时费力。我们把这种杠杆叫做费力杠杆,如:钓鱼杆,缝纫机踏板,理发剪刀等。3、 当11 = 12, F1 = F 2 ,说明使用这种杠杆时即不省力也不费力。我们把这种杠杆叫做等臂杠杆,如:天平等。分类是物理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法, 学生可以列举以前所学过的分类方法,如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等。在学习了杠杆的分类后,请学生尽量列举每种杠杆的实物。三、杠杆的应用分析

49、生活中的实物,大家共同讨论这属于什么杠杆,它们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缺点?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然后归纳:1、 省力杠杆,可以省力,但比较费距离。2、 费力杠杆,虽然费力,但可以省距离。本环节应当以开放性教学为主,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杠杆,大家共同讨论其结构,用途,以及是不是可以进行改进?四、练习1、如图,是用一根木棒在撬石头,这根木棒的特点有:木棒不易 ;能在力F 的作用下围绕着 旋转。我们就可以把这根木棒叫 。2、在上题中,我们从。点作一条M N的垂线,这条垂线的长度就是力 F 的 。M N这条直线就是力F 的 。3、下列物体中不能看成杠杆的是()A、筷 子 B、火钳 C、剪刀 D、橡皮筋4、

50、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 如果分别用不同方向的三个力作用于杠杆的A 点,都能使图所示的杠杆平衡,那么最小的力是 。5、 生活中的杠杆可以分成三类, 一是省力杠杆, 例如 ; 二是 ,例如 ;三是等臂杠杆,例如 。( 把 钓鱼杆,跷跷板,瓶起子填在 如 字后的横线上)6、如图,图中轻质木棒A B可以看成一个杠杆,C 点吊一重物,B 点用绳子拉着,杠杆的支点是 点。请在图中标出动力F L 阻 力 F2,并画出它们的力臂LK L2o如果木棒静止, 则等式:F1L1= 成立。7、用一根细棉线把一段直铁丝吊起来,让铁丝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再将棉线右边的铁丝对折一下, 铁丝还能在水平位置平衡吗?实际做做,然后回

51、答:你看到的现象是: ;猜想可能的原因是:猜想的依据是:8、用剪纸的剪刀剪一叠较厚的纸,是用剪刀的尖端容易剪断还是用剪刀的中部容易剪断, 试试看, 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讨论是什么原因?利用的物理知识是什么?9、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你一定注意了首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吧! 这样做对你填写书中表格中的哪儿项数据有利,为什么?10、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 我们使用的杠杆两端有两个螺母,它们的作用是 。如果不要这两个螺母,请你设计一种装置,使它具有与螺母相同的作用,画出设计草图,加上必要的文字叙述。1 1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小红发现用2个钩码可以平衡3个钩码。如图,小红想

52、,杠杆平衡,肯定不能光看动力和阻力,可能还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关。于是她反复做了儿次实验,分析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X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 阻力X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老师看后,指出她的不足之处,可小红据理力争, 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怎么可能有问题呢? 老师为了让小红相信,拿来一个弹簧测力计,把测力计的挂钩挂在A点上,则. 小红明白了。你能说说教老师是怎么做的吗?小红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自己得出的“ 平衡条件等式两边各改了一字,就变成了正确的结论,想一想她是怎么改的?12、能否用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测一名同学的重?需要的辅助器材:应用的物理知识:启发你这样创意的来源:( 四) 作业

53、课堂上没完成的练习附:课后总结第二节滑轮( 第一课时)( 一浮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 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特点及作用2、难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三) 教学准备定滑轮、动滑轮、钩码、细绳、测力计、铁架台、刻度尺。( 四) 教学过程一、总述学好本节应注重实验。 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体会各种简单机械的特点。在探究活动之前,最好先画出简单

54、机械的草图,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会有什么结果, 然后再用实验验证。如果有出入要去认真分析原因,必要时请老师参与。例如,探究定滑轮的特点时一,先画草图、再分析:一根绳子,通过定滑轮转了一弯,估计不能省力,但明显能改变力的方向,然后实际做做看。做后我们发现实际情况与分析有出入,想想是什么原因?( 是实验误差还是分析有问题) 找出原因就是提高了自己。二、引入让同学们观看书上的漫画。问:为什么瘦子却拉不住这个物体?三、定滑轮和动滑轮1、介绍滑轮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轮子。2、请学生用滑轮把钩码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学生自由组装)这个时候学生应该会出现不同的方法。在学生实验完成后,选取不同的类型放在

55、讲台上进行讲解。定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2) 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3、探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明确探究目的,设计数据表格,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如右图,在学生自己探究时,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强调学生在提升物体时一定要匀速移动。分析: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力。动滑轮在省力的同时,却费了一倍的距离。此时,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用杠杆的知识分析一下,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另外:在探究过程中,由于滑轮本身有重力,和绳子有摩擦,结果可能不太一样,教师应交待清楚。并提出在动滑轮中:F=G物+G动 2四、滑轮组动滑

56、轮可以省力,却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却不能省力。有什么办法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吗?引入滑轮组。1、 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滑轮组。让学生自己组装,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再让学生用测力计测量一下,归纳其特点:2、 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儿分之一。( 五) 小结( 六)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附:课后总结第 二 节 滑 轮 ( 第二课时)( 一)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巩固简单机械有关的知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轮轴与斜面的结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

57、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定轮轴和斜面结构、特点及作用2、难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三) 教学准备带钩的木块、细绳、测力计、木板。( 四) 教学过程一、 斜面阅 读 科学世界 自己进行探究:斜面是不是真的省力?通过实验后,教师分析:FL=Gho即在高度一定时、 斜面越长越省力。请学生举例说明:盘山公路,我们骑自行车时上坡比较困难时就骑s 形等。二、 轮轴介绍书上的一些例子,说明人作用在轮上省力。(FlR=F2r)三、练习1、升旗的时候,我们看到旗手用力向下拉绳子,旗子就升上去了,这是因为旗杆顶端有一个。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

58、简单机械能够改变 。2、如图所示,当弹簧测力计A 的读数是5N 时, 弹簧测力计B 的读数 是 ,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简单机械能够 。3、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和见到的情景,分别属于哪种简单机械?a、用扳手拧上螺钉: ; b、用改锥拧下螺钉: ;c、汽车走的盘山公路: ; d、挑东西的扁担: 。4、下面能够省距离的简单机械是()A、定滑轮 B、动滑轮 C、轮轴 D、斜面5、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其目的在于()A、省力 B、省距离 C、改变力的方向 D、工作的方便6、如图是没有组装的滑轮组,如果用它来提升重物,请你用笔画线代表绳子画出两种组装方法,并说出它们的不同的特点。7、如图

59、是工人师傅运重物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其中利用的物理知识有 ,其目的在于 。8、如图中的滑轮是 滑轮,如果重物重为100N( 滑轮重不计) ,则拉力F= N ,分析一下,这样使用滑轮的好处在哪里?9、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计了结构合理的辘伊,直到现在,也还有些地方在使用它,去查找资料,看它是什么样的结构,有什么用?是属于哪一种简单机械?10、如书上的图,观察这幅漫画,并回答:这幅科学漫画有什么科学道理?如果你是图中的瘦子,为了防止图中出现的尴尬场面, 你会如何改进装置?( 画图说明)11、小红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发现,所有的简单机械 省力、必然费距离 ,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如果想省一半的

60、力,是否就要费一倍距离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她设计了实验装置如图进行探究。请你回答:实验中不用刻度尺能行吗?应该记录的数据除祛码和滑轮的总重外,还应有哪些?( 画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探究结论,有可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吗?12、 在研究斜面特点的探究活动中, 小红找来一块木板做了一个斜面,测得斜面高为10cm,长 为30cm.此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得一木块重2N,小红想,要把木块直接提到10cm高的斜面上,需要用力为2 N ,如果沿斜面拉上去,根据前面议论过的“ 力 与 距离 的关系,这个拉力大约是直接提上去所用力的3 。通过实验:小红发现这两个力相差不大 ,根本不是3 的关系。帮小红画出这个实验的草

61、图。帮小红评估一下,实验结果与分析不一致,是实验误差还是分析错误,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最好能提出改进实验的合理化建议。第 三 节 机 械 效 毒( 一)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 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 ) 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 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 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 ) 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 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机构效率(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62、2、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三) 教学准备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 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 三 楼 。 想把洗手间、 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三楼。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 问 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最好?二 、进行新课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书额外功:工作时一,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

63、么?讨论回答。 ( 第三种方法最好, 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 ( 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 效 率;W 有表示有用功;W 总表示总功。那 么 ,机械效率应该怎样 表 示?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 于 1 , 常用百分数表示。)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通过

64、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 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五)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1 .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 .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3 .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六) 作业1、根据生活中你使用的机械,想想: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如何提高学习效率?2、动手动脑学物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