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77771119 上传时间:2024-08-22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27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金玉怀2017病毒感染的来源病人病毒携带者患病及携带病毒的动物病毒的感染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的传播方式一、水平传播一、水平传播 horizontal transmission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及动物与人之间的传播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间及动物与人之间的传播皮肤皮肤呼吸道呼吸道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消化道消化道二、垂直传播二、垂直传播 vertical transmission通过胎盘、产道、生殖细胞和哺乳,病毒由亲代传给子代的方式胎盘胎盘产道产道病毒在体内的播散直接接触播散局部感染经血液播散常出现二次病毒血症经神经播散感染的类型感染的类型向外播散病毒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急性感染持续

2、性感染隐性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显性感染持续性病毒感染1 潜伏感染潜伏感染经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组织细胞中,经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组织细胞中,可反可反 复激活,急性发作。病毒只有在急性发作时才复激活,急性发作。病毒只有在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被检出。如如 HSV、ZVZ2 慢性感染慢性感染 病程长病毒可检出如HBV3 慢发病毒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潜伏期长,发病后为亚急性进行性直至死亡如HIV、狂犬病、朊粒4急性感染的迟发并发症SSPE病毒与肿瘤人类嗜T细胞病毒T细胞白血病HBVHCV原发性肝细胞癌EBV鼻咽癌、淋巴瘤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人疱疹病毒8型卡波济肉瘤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的致病机制一、病毒对

3、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细胞水平上致病机理细胞水平上致病机理1、杀细胞效应杀细胞效应:阻断细胞大分子的合:阻断细胞大分子的合成,损伤细胞器,溶酶体的结构和通成,损伤细胞器,溶酶体的结构和通透性改变,病毒的毒性蛋白透性改变,病毒的毒性蛋白 的毒性作的毒性作用,病毒抗原插入包膜用,病毒抗原插入包膜 2、稳定状态感染、稳定状态感染 病毒以出芽方式增病毒以出芽方式增殖,细胞病变较轻,短时间内不引起殖,细胞病变较轻,短时间内不引起细胞死亡裂解。在包膜可有病毒的抗细胞死亡裂解。在包膜可有病毒的抗原,引起细胞融合。原,引起细胞融合。 3、细胞凋亡、细胞凋亡 有些病毒(有些病毒( HI

4、V 等)可等)可诱导细胞凋亡。有些病毒(疱疹病毒、诱导细胞凋亡。有些病毒(疱疹病毒、腺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则抑制细腺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则抑制细胞凋亡。胞凋亡。4、病毒基因组整合、病毒基因组整合 病毒的核酸插到细病毒的核酸插到细胞染色体的胞染色体的DNA中,如中,如HIV、 HBV细胞的增生和转化少数病毒感染细胞后不抑制细胞的生物合成,反而促进细胞DNA的合成,并使细胞生物行为发生改变。包涵体的形成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核或细胞质内出现光镜可见的结构,称包涵体(inclusionbody)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机体水平上致病机理机体水平上致病机理1、病毒对组

5、织器官的亲嗜性和组织器官的损伤病毒对组织器官的亲嗜性和组织器官的损伤 病毒在易感组织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死亡而出现病毒在易感组织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死亡而出现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2、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 存在于细胞表面的病毒存在于细胞表面的病毒抗原与抗体结合,激活补体引起细胞溶解;免疫复合抗原与抗体结合,激活补体引起细胞溶解;免疫复合物引起的变态反应。物引起的变态反应。3、细胞免疫引起病理作用、细胞免疫引起病理作用 CTL对病毒感染的杀伤作对病毒感染的杀伤作用;病毒与机体成分有共同抗原引起交叉反应。用;病毒与机体成分有共同抗原引起交叉反应。4、致炎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致

6、炎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 IFN、TNF、IL-1等大量产生引起代谢紊乱、活化血管活化因子,等大量产生引起代谢紊乱、活化血管活化因子,引起休克、引起休克、DIC等严重病理过程,甚至危及生命。等严重病理过程,甚至危及生命。5 病毒对免疫系统的致病作用病毒对免疫系统的致病作用 引起免疫抑制、对引起免疫抑制、对免疫活性细胞的杀伤免疫活性细胞的杀伤 、 引起自身免疫病。引起自身免疫病。病毒的免疫逃逸1严格细胞内寄生2抗原变异3抗原结构复杂、病毒型别多4损伤免疫细胞5抑制细胞MHC-1的表达6抗体的免疫增强作用抗病毒免疫抗病毒免疫1、 屏障作用屏障作用2、 巨噬细胞的作用巨噬细胞的作用3、 干扰素干扰素获得

7、性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非特异性免疫一、非特异性免疫一、非特异性免疫干扰素干扰素定定 义义: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生剂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生剂 刺激机体细胞所产生的刺激机体细胞所产生的 一种具有抗病毒等作用的糖蛋白一种具有抗病毒等作用的糖蛋白种种 类:类:种类种类 产生细胞产生细胞 抗病毒抗病毒 抗肿瘤抗肿瘤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 人白细胞人白细胞 强强 弱弱 弱弱 人成纤维细胞人成纤维细胞 强强 弱弱 弱弱 T细胞细胞 弱弱 强强 强强抗病毒意义:抗病毒意义: 抗病毒特点抗病毒特点种的特异性、间接性、广谱性种的特异性、间接性、广谱性抗病毒机理:抗病毒机理:细胞受干扰素作用后,合成抗病毒蛋白细胞受干扰素作用后,合成抗病毒蛋白蛋白激酶、蛋白激酶、2-5合成酶合成酶早期中断病毒复制,阻止病毒扩散早期中断病毒复制,阻止病毒扩散NK细胞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不受MHC限制;被IFN激活后增强杀伤作用。二、特异性免疫二、特异性免疫按种类:按种类:IgG IgM IgA TD、TC 、NK、M中和抗体中和抗体: 定义、机理和免疫球蛋白的类型定义、机理和免疫球蛋白的类型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体液体液免疫免疫:按功能:按功能:中和抗体、中和抗体、 补体结合抗体补体结合抗体、 血凝抑制抗体血凝抑制抗体抗病毒免疫的主要成分抗病毒免疫的主要成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