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愚公移山》教案15篇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77730955 上传时间:2024-08-22 格式:PDF 页数:78 大小:8.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愚公移山》教案15篇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2021年《愚公移山》教案15篇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2021年《愚公移山》教案15篇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2021年《愚公移山》教案15篇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2021年《愚公移山》教案15篇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愚公移山》教案15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愚公移山》教案15篇(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 愚公移山教案15篇 愚公移山教 案1 愚公移山时代背景选 自 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 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 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愚公移山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全文按情节发展过程可分四段:第一段写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在地。这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对烘托人物精神具有重要的. 作用。第二段写愚公发起移山的经过和移山过程中的艰苦劳动, 初步展示了愚公的精神,为下文“ 答智叟难”做铺垫。这一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写愚公倡议移山的原因和目的及其倡议得到儿孙们热烈响应的情形;第二层

2、写愚公妻的“ 献疑”,说明移山的实际困难, 还写了众人提出的解决困难的办法; 第三层写愚公及其子孙们在移山过程中的艰苦劳动。 其中还穿插叙述了京城氏孀妻的弱 子 “ 跳往助之”的情节。第三段写愚公批驳智叟的诘难。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文中把两种对立的观点叙述得十分清楚, 是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之所在。由此自然地导出故事的神话结尾。第四段写愚公的话感动了天帝,王屋、太行二山终被移走。这篇寓言的故事情节跟一般寓言比较起来,要稍微复杂一些,而且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发展过程它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都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这样一个情节发展的过程,尽管跟一般小说还有很大的差别,但对人物精神、思想或性格的表现仍具有重

3、要的作用。 这是这篇寓言中的主要人物愚公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格的主要原因。 愚公移山人物描写1 、愚公的形象:愚公是移山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他面对千难万险,不 顾 “ 年且九十”的高龄,率领全家“ 毕力平险”。这困难,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而愚公却坚决要干。看起来这似乎是“ 愚”,其实不然。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 “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道儿。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 所 有 “ 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

4、同感受。因此, “ 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 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 指通”、“ 直达”都有笔直的来往的意思,与 上 文 “ 塞”、 “ 迂”相对应。可见愚公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是用“ 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 后 用 “ 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 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

5、越少,不 会 “ 更增高”。这样 得 出 “ 何患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象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能相信他是“ 笨老头”呢?2 、智叟的形象: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文中写智叟的文字不多,却把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头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对愚公移山“ 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显得即傲慢又武断。 “ 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装句强调愚公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

6、毛,其如土石何? ”意 思 说 “ 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这话说得尖刻、夸张,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用 “ 其”加强反问语气。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对移山的顽固态度。 但最后他被愚公驳斥得“ 亡以应”。智叟从开始时的振振有词,教训别人,到被驳得哑口无言,一付窘态,这正是自作聪明的人应得的下场。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 愚公移山重点难点讲解1 、课文的寓意:这篇课文名为“ 愚公移山”,其实并不一定是要提倡挖山,而是意在告诉人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

7、懈奋斗努力。2 、愚公的形象:愚公是移山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他面对千难万险,不 顾 “ 年且九十”的高龄,率领全家“ 毕力平险”。这困难,一般人是难以想象的,而愚公却坚决要干。看起来这似乎是“ 愚”,其实不然。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 “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道儿。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 所 有 “ 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 “ 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

8、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 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 指通”、“ 直达”都有笔直的来往的意思,与 上 文 “ 塞”、 “ 迂”相对应。可见愚公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这段 是 用 “ 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 后 用 “ 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 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 会 “ 更增高”。这样 得 出 “ 何患而不平”的结论,就十

9、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3、运用对照、对比、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第一, 用太行、 王屋二山的高峻、 广袤,同老愚公人少力微、工具简陋相对照,有力地突出了愚公的毅力和决心。第二,用智叟的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作聪明,同愚公胸怀大志、远见卓识、敢于斗争的精神相对比,点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第三,用 “ 遗男”的热情赞助来衬托智叟的顽固不化。第四,用山神惊惧,天帝感动来烘托愚公的坚强行动和必胜的信心。 愚 公 移 山 教 案2【 教学目标】1、了 解 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龊、厝、陇等字。2

10、、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2、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 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二、简 介 列子及作者1、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2、列御寇,相

11、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三、授新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掌握下列实词:仞 冀 箕 畚 孀 龈 匮 亡 厝 雍 陇2、通假字:指; 反; 惠; 亡; 厝。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年且九十( 年纪将近九十岁)惩山北之塞( 苦于大山的阻挡)杂然相许( 大家纷纷表示赞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且焉置土石(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子子

12、孙孙无穷匮也( 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何苦而不平( 愁什么挖不平呢)如太行、王屋何( 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 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4、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四、布置作业1、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2、参照课后练习感知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整体感知1、逐段朗读课文,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13、2、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伪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前面都是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3、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 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智吏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 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 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 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 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4、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14、智史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 智望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元辰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实为明智之举。 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 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6、 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采用神话结

15、尾, 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7、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三、课堂小结我们常说愚公精神,那么什么是愚公精神?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畏惧任何困难的精神; 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 就

16、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习和以后的生活中,都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必将一事无成。四、布置作业1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 、写一篇4 0 0 字左右的 愚公移山的读后感。3 、预 习 诗经两首。 愚公移山教 案3【 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2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教学

17、方法】1、诵读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2、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一愚公移山。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请 看Flash 愚公移山。二、重点文常1、作者:列子,名寇( 又名御寇) ,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 本 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

18、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三、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四、理解全文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 他为何要移山? 移山有什么好处? ( 尽量用原句回答。)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移山有何困难?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3、 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9、眼前的,停滞的观点。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长远的,发展的观点。4、思考: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明确: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 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5、思考: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 再次表现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6、不是智叟一个人对移山产生了质疑,还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态度和智叟的态度是一样的吗? 请你找找中的描写,比较分

20、析。学生讨论,明确:愚公妻:称呼:妻称愚公君( 尊敬愚公)语气:以君之力何? ( 担心)且焉置土石? ( 献疑)智叟:称呼:智叟称汝( 轻视愚公)语气: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轻蔑)以残年余力土石何? ( 嘲讽)7、这则寓言有何寓意?明确:告诉人们,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战胜。8、问: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讨论并明确: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9、全班朗读课文。五、总结全文运用对比衬托手法, 通过愚公的成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六、布置作业1、积累相关的文言知

21、识。2、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七、教学后记【 板书设计】愚公移山愚公妻:称呼:妻称愚公君( 尊敬愚公)语气:以君之力何? ( 担心)且焉置土石? ( 献疑)智叟:称呼:智叟称汝( 轻视愚公)语气: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轻蔑)以残年余力土石何? ( 嘲讽) 愚 公 移 山 教 案4教学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 业 的 内 涵 ,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体会对比、 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包括古今异义词、多

22、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教学手段 多 媒 体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一一愚公移山。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 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 请看F l a s h 愚公移山。二、重点1、作者:列子,名 寇 ( 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 本 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三、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2、学生质疑,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一

23、些重点词语的解释。四、理解全文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 ( 尽量用原句回答。)答:有 “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则可“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这样写的作用可以衬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智叟: “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眼前的,停滞的观点。愚公: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长远的,发展的观点。4、思考:

24、但也有人说愚公“ 有愚”,智 叟 “ 有智”,你的看法呢?明确: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 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 公 的 “ 愚”和智叟的“ 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 巧干”来要求愚公。5、思考: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 再次表现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 愚公”实 “ 智”, “ 智叟”实“ 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6、不是智叟一个人对移山产生了质疑,还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态度和智叟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请你找找中的描写,比较分析。学生讨论,明确:愚公妻智叟称

25、呼: 妻称愚公“ 君” ( 尊敬愚公) 智 叟 称 “ 汝” ( 轻视愚公)语气: “ 以君之力何? ” ( 担心) “ 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轻蔑)“ 且焉置土石? ” ( 献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 ”( 嘲讽)7、这则寓言有何寓意?明确:告诉人们,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战胜。8、问: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讨论并明确: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 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9、全班朗读课文。五、总结全文运用对比衬托手法, 通过愚公的成功, 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六、布置作业1 积

26、累相关的文言知识。2、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 愚公移山教 案5一、故事导入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 愚公移山影片的片段或播放 愚公移山的录音故事,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愚公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二、学习指导语,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要求和训练方式先学习题解,然后每个同学思考一下: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古就被人们所传颂,当代也应该肯定,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人提出是否还需要愚公精神。本次口语交际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能用充分的理由阐述出自己的观点。三、分组学生各自思考好自己的观点后,可按自己的想法分成两组,一 组 持 “ 愚公移山的精神已经过时了”观点;另一组持“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仍需要发扬

27、愚公移山的精神”观点。四、组内交流两组同学在各自组内都要分别说说自己的看法及理由, 分别列举事例,组员之间提出意见互相补充。五、全班讨论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两组学生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阐述观点时要有充分的理由, 对方如有反驳也可以插话。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 .如果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还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是否会费时费力,达不到好的效果。2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如果放弃愚公“ 持之以恒”的精神,人们变得越来越懒惰,科技是否还会继续进步呢?六、总结可根据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教师为发言最佳小组颁发“ 最佳合作奖”,为发言最精彩的同学颁发“ 最佳口才奖

28、”。 愚公移山教 案6【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 自 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1、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2、可读性强,易于记诵;3、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4、寓意深刻,实践性强;5、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 智叟”的形象思维。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 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9、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 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 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教学创意】创意一:从 “ 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 朗读体验”“ 发现体验”“ 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在 “ 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 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 系统化、 细目化、 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

30、结尾的作用。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 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 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 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 的 “ 智”与 “ 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教法学法】为充分体现“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

31、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程序】教学版块之一: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 1 5分钟)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 积累文言词进行。1、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习( 1分钟) 。2、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 3分钟)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方/ 七百里;惩/ 山北之塞;“ 遂率/ 子孙荷担者/ 三夫”;投诸/ 渤海之尾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 损魁父之丘”( 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 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讥讽的语气语调)“

32、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 孀妻弱子”( 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 ”( 坚定反驳的语气)3、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一理解的大意。( 4分钟)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愚 公 移 山 教 案7一、教学目的1、文言文的诵读。2、掌握文言词语,翻译课文。3、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 占 ,-1-1.八 、 、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2、理解 的时代意义。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 会 “ 京城氏之子”“ 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三、教学设想:运用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理读法等引导学生积

33、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选 自 列子汤问,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 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歌曲一一愚公移山。歌曲:愚公移山歌手: 江涛听起来是奇闻, 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儿孙,

34、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二、简介作者列子: 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O三、朗读指导1、朗读课文( 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2、教师作朗读停顿的指导。( 1 )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 )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 5拍即可。( 3 )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 如: 遂率/ 子孙荷担者/ 三夫。“ 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 中

35、间不能停顿, 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四、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太行( h a n g )万仞万4n )惩( c h e n g )塞( s。 )汝( r u )曾( z e n g )诸( z h u )箕畚( j i b e n )荷( h。 ) 孀( s h u d n g )龊 c h e n 叟( s 6u )匮( k u i )亡( w i i )以应 厝( c u i )雍( y 6n g )五、翻译文言文1、 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 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

36、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 愚 公 移 山 教 案8学习目标流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明确故事寓意正确理解有关实词、虚词的含义教学重点明确故事寓意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神话色彩结尾的作用“ 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教学设想通过朗读和思维训练来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让学生在泛读感知、品读感悟、研读迁移中,达成教学目标。X L,、 忆 C fL 必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2、通晓课文内容、理解故事寓意3、理解词的含义教学流程一、导入课文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属于文学作品范畴。愚公是作品中一个艺术形象。 这是一幅放大的书中插图, 请说出图中各种景物、人物的名称。( “ 太行

37、、王屋二山”、“ 云层”、“ 夸娥氏二子”、“ 愚公”。教师板书课题: “ 愚公移山”) “ 愚公移山”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选 自 列子汤问。这篇故事的内容是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仔细体会。二、检查作业1、注音箕 畚 ( )始 批 ( )穷 匮 ( )亡 以 应 ( )魁 父 ( )2、解释加点的词惩山北之塞( ) 指 通 豫 南 ( )毁山之一毛( ) 寒 暑 易 节 ( )三、师范读课文1、对照书中的注音,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读流畅。2、学生齐读课文。分小组或分男生女生读。3、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练习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读出语调。四、学生品

38、读课文1、理解读。对照书中的释义,默读课文。教师检查阅读效果, 根据教师提示的要求, 学生读特定的句子( 如教师提示:“ 请读出写愚公移山方法的句子,原因的句子、结果的句子”)2、理解说。 ( 每个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说的内容和要求,先个人思考,后小组交流,每一小组推派一人在全班交流)说故事内容说故事寓意用现代文分角色表演。3、理解写。感悟道理:愚公不畏困难移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后代人。愚公认识山不加增,人力能战胜自然的道理。设计板书: 苦愚愚公:利移山不愚公 理移山智叟:知难而退无所作为不智讥讽阻拦五、课堂检测1、注音:万 仞 ( )孀 妻 ( )迂 ( )曾 不 能 ( )一 厝 (

39、)朔 东 ( )智 叟 ( )2、解释词语惩 险_ _ _ _ _ _ 诸 箕畚 心 虽_ _ _ _ _ _ _匮_ _ _ _ _ _ _ 感_ _ _ _ _ _ _ _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文中文言词的含义2、体会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学生提出质疑的词语,互动解疑2、小组汇报交流上搜集到的信息3、背诵课文某一段落二、品读课文( 教师设问激思,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以下设疑供选择。)1、愚公的年龄有多大?2、小男孩有多少岁,父亲可疼他?3、愚公妻子和智叟话的结构相似,都对愚公的体力提出了质疑,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 “

40、江阴大桥”中的“ 阴”是什么含义?地名或企业名中有类似的词吗?请举例。( 江阳工业园区、淮阴市)三、检测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其妻献疑日( ) 年且九十( )惧其不已( ) 其如土石何( ) 且焉置土石( )以君之力( )操蛇之神闻之( ) 无陇断焉( )魁魁父之丘( ) 汝心之固( ) 且焉置土石(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四、研读课文( 一)阅读思考,探究迁移。 ( 以下设疑供选择)1、能不能以“ 智公移山”为题?2、如果没有玉帝的被感动,愚公的志愿最终能实现吗?3、文中为什么要安排邻人相助的情节?4、有人说

41、“ 面山而居”不 如 “ 背山而居”,根本不需要耗巨 资 ( 人资,物资)去移山。你认为对吗?5、想一想,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在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中,在你的学习生活里,会遇到“ 山”吗?面 对 “ 山”,我们应抱怎样的态度?( 二)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三)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学生自测自评自结。( 四)小结参考:1、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或社会的现象, 就借助于幻想中具有超人智慧的力量的神来解释问题。 神话往往代表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2、愚公的精神,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因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是伟大、艰巨的,必须有坚毅的精神才能完成。所谓绕道搬家,是屈服于

42、自然,是害怕困难、逃避矛盾的心理表现。五、布置作业1 书后思考练习2、背诵全文。3 .以 “ 有志者事竟成”为话题,写一篇读后感。 愚公移山教 案9从容说课 愚公移山选 自 修 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教学_ ,首先应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其次应引导学生思读课文,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探究的时代意义,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 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2 . 理解课

43、文深刻的寓意。能力目标1 .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2 .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教学重点1 .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2 . 理解的时代意义。教学难点1 . 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2 .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教学方法1 .诵读法2 .辩论法3 .品读法4 . 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5 .延伸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44、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寓意;品读课文,鉴邕_ 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 学 步 骤 一、导 语 设计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2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示例:惩/ 山北之塞曾不能/ 损魁父之丘 遂/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 妻 / 有 遗 男 命/ 夸娥氏二子/ 负二山3 .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4

45、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始一 反 焉 汝之不惠亡以应一厝朔东无陇断焉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惩山北之塞A.处 罚B.警 戒C.苦于出入之迂也A.绕 远B.迂 腐C.困难指 通 豫 南A.指 向B.手 指C . 一直杂然相许A.允 许B.赞 成C.答应且焉置土石A.哪 里B.乃、才C.语气助词一词多义方七百里年且九十曾不若孀妻弱子方其远出海门且焉置土石曾益其所不能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河曲智叟亡以应 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吾义固不杀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帝感其诚其妻献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甚矣。汝之不惠告之

46、于帝(4)翻译下列句子。甚矣。汝之不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投渚渤海之尾。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5 .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五幅:神灵移山图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1 .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正方:愚公实愚反方:智叟不智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两座山雄伟高大. 实难移走; 愚公年且九十, 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 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

47、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反方:智叟不智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2 . 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学生讨论交流。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

48、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四、品读课文,把握 的艺术特征1 .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学生自由发言。生1 :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生2 :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生3 :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 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

49、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2 . 关于对比、衬托手法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 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 而智叟却笑而止之, 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

50、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 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学生争相发言。教师总结: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 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 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 人类的进步? 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六、课堂小结教师朗诵 愚公移山歌词: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

51、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七、布置作业1 . 以有志者事竟成读 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2 . 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愚公移山教 案10一、教学目标。1、领悟故事隐含的寓意。2、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3、 揣摩人物语

52、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 准确把握朗读的语气。二、教学方法。1、借助注释,通过提问,师生讨论,相互检测等方式完成字词句的教学。2、通过朗读,把握讨论的方向,学生分组讨论。三、教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学生自由朗读,达到基本顺畅的水平。( 二)每四人一组,由一人朗读,三人纠正。( 三)师生比赛:教师朗读,学生选定一人( 或毛遂自荐)朗读,学生评判,指出应改进的地方。( 四)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 五)围绕词义、句义,师生相互提问、解答,问题设计要巧妙。1、愚公多大年龄?( 1 )不到九十岁。( 2 )且,将近。2、 “ 遗男”几岁?( 1 )七八岁。( 2 )靛 ,

53、换 牙 ,七八岁。3、移山是苦活累活的事, “ 遗男”的父亲同意他去吗?( 1) “ 遗男”没有父亲。( 2 )孀妻,寡妇。4、有女性参加劳动吗?( 1)没有。( 2 )夫,男子。( 六)各大组推荐一人讲述 愚公移山的故事,要求绘声绘色。( 七) 在掌握故事内容的基础上, 师生齐读课文, 加深理解。( A)围绕字意、词义、句义,相互拟题测试。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1、让学生扮演愚公的妻子、智叟,分角色朗读愚公妻和智叟说的两段话。2、学生翻译这两段话。3、 教师提问: 愚公的妻子说的一段话应以怎样的语气朗读?关切、担忧。4、教师提问:智叟说的一段话应以怎样的语气朗读?轻蔑

54、、讥讽。5、让学生揣摩当时两人的不同心理?( 1 )愚公妻子:老伴儿,你一大把年纪了,挑运土石,身体能顶住吗?( 2 )智叟:你这老顽固,连山上的一根草都拔不动,还想移掉两座大山?简直是异想天开!6、学生归纳两人对移山的态度。7、通过分析“ 杂然相许”、 “ 跳往助之”,学生归纳愚公的子孙、 “ 遗男”对移山的态度。8、教师提问:愚公的妻子、子 孙 及 “ 遗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说明愚公的举动得到众人的支持, 移山是造福子孙的一件大好事。( 二) 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难以及移山的意义。教师提问,学生作答。1、愚公为何要移山?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绕道而行。或 答 “ 出入不便”。2、移山

55、有何意义?可用原文回答: ”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也可用自己语言回答:道路畅通,出入方便。如 答 “ 造福子孙”则更佳。3、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山有何困难?可从三四个方面回答:( 1 )山体庞大。( 2 )工具简陋。( 3 )劳力不足。( 4 )路途遥远。要结合文中语句分析)4、既然移山困难重重,愚公为何不放弃呢?因为愚公坚信: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大山必能移走。5、太行、王屋二山最终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为何这样设计结尾?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这样写,恰恰说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6、学生概括愚公移山精神敢于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7、如果你

56、是愚公,你如何解决大山阻塞的难题?可开凿隧道,可开辟一条山路、可搬家8、在今天,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困难,除了需要愚公精神外,还需要什么?除了苦干,还要巧干、依靠科学技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师总结。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也会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们也像愚公一样,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当然,也要学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1、你对课文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2、充分发挥想象,描写愚公等挖土运石的情景。 愚公移山教 案 11活动目标:1 . 欣赏、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知道做事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2 .活动中能大胆地质疑, 并根据经验对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能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

57、的看法。活动准备: 愚公移山的故事幻灯片、图片。活动过程:1 . 交流爬山体验,导人课题。指导语:你们爬过山吗? 爬很高的山会有什么感觉?2 . 在自由阅读、 质疑和集体解疑的过程中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1 )初步了解阅读的内容,激发自己看书、提问的欲望。指导语: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本很有趣的图书,我们一起来看看。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记在记录纸上,等一会儿我们一起来解决。( 2 )讨论记录的方法。指导语:在记录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用最简单的标记和图画把问题记录清楚。( 3 )阅读图书。( 4 )欣赏幻灯片,结合记录纸集体讨论问题,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内容。3 . 完整欣赏、理解故事。4 . 集体讨

58、论,用现代的方法解决问题。指导语:如果我们现在再遇到这样的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延伸活动: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开展新编故事的活动。资料愚公移山北山有一位愚公,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家门前有一座山,正好堵住了道路,出门回家都得绕道,非常不方便。有一天,愚公举行了一个家庭会议,计划从大门起,掘开一条道路,可以经过豫南直通汉水。 愚公率领妻子和儿女, 开始挑土凿石, 进行开道。大家忙于挖山,逢年过节才能回家一次。河曲有一个名叫智叟的人笑他们说: “ 老公公,你真傻! 凭你的残年余力以及几个儿女,不要说是毁山开道, 就是用尽了毕生的力气也动不了山的毫毛啊! ”愚公叹了一口气说: “ 你真是

59、固执不通,你的智慧还不如我的妻子、孩子呢! 你认为我已经这么老了,但我死了后有儿子,儿子之后有孙子,孙子再生儿子,子子孙孙,可以一代接一代的开凿,而山是死的,不会再增加,何必担心大山不能被我们一家铲平呢? ”上帝知道了愚公这样的坚毅精神,非常感动,于是将两座大山从他的门前移开,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活动反思: 愚公移山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我在设计本活动时决定引导幼儿从情感、态度等方面去感受故事。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但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寓言故事的魅力所在。在评价愚公的行为是否愚蠢的问题上, 要有意识地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创意地

60、看问题。幼儿能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发言,表达观点,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孩子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积极的讨论,思维更加灵活,他们能够多角度地看问题。在孩子们不断讨论中故事中所隐藏的深刻含义显现出来,这远比我“ 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法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要轻松许多。 愚 公 移 山 教 案12教学目标:1 .顺畅翻译课文2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4 .学习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谁都遇到过困难,遇到了困难是应该勇敢地克服还是选择逃避,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中有许多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道道险阻,

61、 常常缺乏耐挫力和持久力, 最终选择了对目标或理想的放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 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却是一位面对巨大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战胜的勇者,学习愚公,尤其学习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二、不标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达成这样的目标:1 . 顺畅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句式。2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4 .学习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三、简 介 列子选 自 列子? 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 作 品 列子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

62、神话传说,如 “ 愚公移山”、“ 杞人忧天”、 “ 两小儿辩日”、 “ 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四、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课文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一些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并请轻声跟读课文。五、翻译课文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 共4 8个注释) 翻译课文。女生译1、2段,男生负责译3、4段,先自行试译,也可相互讨论,等会儿,各请一名代表当众翻译。老师友情提示以下字词的解释:河阳之北惩山北之塞投

63、诸渤海之尾毕力平险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以残年余力 愚公移山教 案 13【 教学目标】1 、理解寓意。2 、学会背诵。3 、积累语言。【 课型】阅读讨论课。【 重点】写作技巧与人物艺术形象。【 教学线索】抓 住 “ 平险”引发。【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时】一个课时。【 教程】一、导入由祖国语言的丰富性, 讲到成语,由成语谈及“ 愚公移山”。显示:愚公移山二、 “ 一读”课文,寻 找 “ 引子”一 叙 事 线 索显不:1 、文中哪个词语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 , 平险” 一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三、 “ 再读”课文,讨论故事情节显不:2 、愚 公 要 “ 平险”,

64、 “ 险”在哪里?“ 险”在 家 对 面 一 “ 面山而居”。这是故事的背景。3 、为什么要“ 平险”?“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这是故事的开端。4 、 “ 平险”是如何进行的?“ 谋”、 “ 许”、 “ 率”、 “ 叩”、 “ 垦”、 “ 运”、 “ 助”等行为。这是故事的发展。5 、 “ 平险”的反对者有哪些理由?“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故事的高潮。6 、结局是什么?“ 神惧”、 “ 帝感”而 “ 无陇断”。这是故事的结局。四、 “ 三读”课文,小议人物对话显示:7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什么?人物对话。8 、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与波澜,能否找出来?愚公妻

65、与愚公的对话目的为解决问题。智叟与愚公的对话目的在于阻止行动。五、 “ 四读”课文,点击细节显不:9 、 “ 遗男”行为在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作用有二:说明愚公之举深得人心;反衬智叟实为愚笨和无理。六、 “ 五读”课文,分析人物显不:I 0、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正 面 描 写 一 语 言 、行 动 ( 愚公确知“ 平险”之利,有远大抱负)。( 2)鲜明对比智叟实愚, 愚公实智( 愚公深明可以“ 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侧雨烘托山高、路远,神惧、帝 感 ( 愚公有万难不屈的 “ 平险”精神。)愚公形象即为: 有远大抱负, 有正确认识, 有万难不屈的“ 平险”精神。七、 “ 六读”

66、课文,明白寓意并学会背诵显示:1 1、 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成功, 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1 2、用 “ 首字连缀法”背 诵 “ 河曲智叟” 一段。按“ 河 曲 一 甚 以 一 其 北 山 一 汝 一 曾 一 虽我 一 子 、孙 一 子 、子 一 子 而 一 何 一 河 ”反复训练。八、结束语希望同学通过对的学习,认真领会愚公精神,并运用于学习、工作、生活之中,促进自己健康成长。二、正课1 、朗 读 ( 放录音),注意揣摩语气。2 、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讨论:板书:太行、王屋,方七百

67、里,高万仞齐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板书:愚公移豫南汉阴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讨论归纳:年老将少路途遥远工具简单。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 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讨论归纳:两人的态度不同。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讨论归纳、板书:帝令背走。3、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通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可以以古喻今, 也可以远

68、喻近, 还可以小喻大。 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4、 辩论: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 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讨论,小结: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 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 量 是 “ 无穷匮”的,而 “ 山不加增” “ 何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 9 9 8 年的长江、 嫩江洪水肆虐, 处处告急。“ 洪水无情人有情”,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

69、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驳斥下哑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 、如果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 ,高峡出平湖 也永远只能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 南水北调” 了。其实,今天我们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一 打 隧 道 。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这种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才是成功嘛!5 、那你认为,愚公和智叟到底谁愚?讨论归纳、板书:愚公不愚,智叟非智。6 、根据板书背诵课文。7 、听 歌 曲 愚公移山,感受愚公形象,口头描绘出来。三、课

70、堂练习如以此为材料创作歌词, 你会抓住哪一主题?请构思好后写下来。 愚公移山教 案14教学目标一、读,读出故事内容二、理解重点词语、句子三、读出故事寓意教学过程一、导入由 “ 精卫填海”导入二、检查预习作业( 课件展示,有疑义的地方师生讨论)( 一) 利用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万 仞( r i n )惩山北之塞( c h e n g) ( s e )荷 担 者( h e )箕畚( j i ) ( b e n )河曲智叟亡以应( s o u) ( w u) 一厝 朔 东( c uo )( s h uo )始 龊( c h e n )无 穷 匮 也( k ui )雍 南( y o n g)曾不能损魁

71、父之丘( z e n g)( 二)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同 “ 返”,返回)2、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 “ 慧”,聪明)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 “ 无”,没有)4、一厝朔东(“ 厝”同 “ 措”,放置)5、指通豫南(“ 指”同 “ 直”,一直,直接)( 三)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古今意义1、 何苦而不平( 古义: 愁什么, 担心什么今义:不值得)2、曾不能( 古义:竟,却今义:曾经)3、损魁父之丘( 古义:削平今义:损坏)4、年且九十( 古义:将近今义:并且)5、惩山北之塞( 古义:苦于今义:惩罚)6、聚室而谋曰( 古义:家人今义:房屋)7、如太行、王屋何

72、去何? ( 古义:把。怎么样今义:怎样)8、汝心之固( 古义:思想今义:心理)( 四)指出下列句中“ 之”字的用法及意义1、冀州之南( 助词,的) 2、山北之塞( 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3、出入之迂( 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 4、跳往助之( 代词,指愚公家)5、何曲智叟笑而止之( 代词,指愚公)6、操蛇之神闻之( 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五)指出下列句中“ 而”字的用法1、面山而居( 连词,表承接) 2、笑而止之( 连词, 表修饰)3、而山不加增( 连词,表转折)4、何苦而不平( 连词,表承接)( 六)指出下列加横线词的活用类型1、毕力平

73、险( 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2、面山而居( 名词用作动词,面对着)3、箕畚运于渤的海之尾( 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七)指出下列同一词语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焉: 始一反焉( 句末语气助词) 杂然: 杂然相许( 纷纷)且焉置土石( 哪里) 杂然前陈( 零乱的样子)固: 汝心之固( 顽固) 且: 年且九十( 将近)吾义固不杀人( 本来) 且焉置土石( 况且)( 八)将下列省略句补充完整1、一厝朔东( 一厝于朔东)2、帝感其诚( 帝感于其诚)( 九)将下列倒装句改为一般语序1、且焉置土石? ( 且置土石焉)2、告之于帝( 于帝告之)3、甚矣,汝 之 不 惠 ( 汝之不惠,甚矣)三、读1、自读课

74、文,划分句读,有疑的地方画出,师生讨论预设:1、遂 / 率 / 子 孙 荷 担 者 / 三 夫2、邻人/ 京城氏之孀 妻 / 有 / 遗 男2、听范读录音3、个别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评4、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语调、情感5、全班齐读6、全班背诵四、思考、讨论,完成课堂练习1、开头一句用( 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行、王屋二山 的 ( 高大)其作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就越突出,其精神就越伟大。2、 ”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本在”的作用:“ 本在” 一词为后文山被移走埋下伏笔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75、4、表现众人热烈响应愚公的倡议,;突出众人情绪高昂,场面热烈的词语是: “ 杂然”5、对于愚公移山,其 妻 “ 献疑”与 智 叟 “ 笑” “ 止”所表现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试分析预设:不一样,其 妻 “ 献疑”,是关心、担心,她并不反对愚公移山,她提出的是客观存在的困难,提出困难,是为了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使移山的理想变成现实。愚 公 的 “ 笑” “ 止”,是轻视、嘲笑,对愚公移山持不屑一顾的轻蔑态度。6、你对京城氏之子“ 跳往助之”这一细节有何独特理解?预设:京城氏之子是“ 遗男”,年龄又很小,他都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去帮助愚公移山, 说明愚公移山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支持与拥护。同时与下文的

76、智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7、愚公与智叟各是用怎样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的,试分析一下。预设: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 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对移山充满信心。智叟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利益, 认为自然是不可改变的, 在自然面前表现的是无能为力。9、本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预设:愚公苦于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阻隔,决心平险,得到众人的支持,而智叟却竭力阻止。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夸娥氏二子背走了这两座大山。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有了既定的目标,就必须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坚持不

77、懈地去奋斗,才能取得胜利。五、拓展练习( 一)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预设:1、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局不仅没有损害愚公的形象,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 天帝才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大山背走,这个神话结尾烘托了愚公的形象,说明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2、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美好愿望。3、这种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由于古代生产力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人和自然的矛盾很难克服,只能以幻想的方式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78、( 二)有人说: “ 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傻, 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 对此,你怎么看?预设:1、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出入方便,而是要移走两座山,开出一条路,让山里的人走出去,山外的人走进来,搬家只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行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 为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 看出了相对有限的困难和无限的人民力量的关系,他目光远大,认为移山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搬家只是静止地看问题 , 目光短浅。( 三 )对 于 “ 愚公” “ 智叟”这两个人的名字你是

79、怎样理解的?预设:具有长远眼光而命名为“ 愚 ” , 只有鼠目寸光而命名为“ 智 ” ,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色调,而且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六 、附板书其 妻 - 献 疑 ( 关心、担 心 )愚 公 ( 轻视、嘲 笑 )智叟- 笑而止之子孙- 杂然相许( 支持、参 与 )遗男- 跳往助之课后反思或意见: 愚 公 移 山 教 案 15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有关古代寓言的粗浅知识。掌握具体语言环境中文言词语的含义, 了解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增强对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的直接感受能力、诵读背诵能力。3、情感目标:理解 的寓意,学

80、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教学重点及难点:1、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2、认识愚公生动的形象,理解课文寓意。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二)课文认读1 、听课文录音,注意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和文句的朗读节奏和语气。2 、 分小组自学实践, 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3 、学生提出质疑,以学生互相解决疑难为主,老师点拨。( 三)课文研读1 、愚公移山的背景。2 、了解移山的原因、好处、态度、方法、影响、艰巨。 ( 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3 、分析愚公与智叟对话的内涵。设问:A 、智叟与愚公对话时的神态是怎样的?B 、他们各自的理由是

81、什么?C 、愚公为何长息?D 、作者给这两位人物命名是别有用心的,有何深长意味?4 、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抓 住 “ 诚”分析。5、试着背诵课文,进一步理解愚公形象。( 四)课文赏读1、欣赏名画:徐悲鸿的 愚公移山,感受愚公精神。2、齐诵课文。3、名曲欣赏:江涛的 愚公移山,颂扬愚公精神。4、试背课文。5、概括小结。( 五)课文创读组织学生讨论:1、学习了 愚公移山一文,你受到什么启示?2、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为什么?3、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愚公精神存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六)作业布置1、必做题:背诵全文、整理课堂笔记2、选做题:习作实践文中对愚公、智叟两位人物的命名很有创意,请 以 “ 傻哥不傻,美人不美”为题写一篇400字短文。我为愚公唱赞歌。心中的愚公。板书设计长 息 ( 年高志短)愚公智叟眼 笑 ( 残年余力) 鼠光目长寸远 对 光不愚比不智人力的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