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常州市-三甲医院感染科-管理制度、应急预案五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365.06KB
约8页
文档ID:577691456
常州市-三甲医院感染科-管理制度、应急预案五_第1页
1/8

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与标准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一)发生如下情形之一,立即报告医务部、感染管理科,经核实 2 小时内报告市卫生局及市疾控中心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1.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2. 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 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4.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二) 报告内容: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 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等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标准 (一)传染病 1. 鼠疫:发现 1 例及以上鼠疫病例 2. 霍乱:发现 1 例及以上霍乱病例 3.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现 1 例及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人或疑似病人 4.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现 1 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5. 炭疽:发生 1 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 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3 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 或1 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6. 甲肝/ 戊肝: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5 例及以上甲肝/ 戊肝病例 7. 伤寒(副伤寒) :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5 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 2 例及以上死亡病例 8.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 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10 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 例及以上死亡 9. 麻疹: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10 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10. 风疹: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 10 例及以上风疹病例 1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 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3 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 2 例及以上死亡 12. 登革热:1 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 5 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 13. 流行性出血热:1 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 5 例(高发地区 10 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 1 例及以上。

14. 钩端螺旋体病:1 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5 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死亡 1 例及以上 15. 流行性乙型脑炎: 1 周内, 同一乡镇、 街道等发生 5 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 1 例及以上 16. 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 5 例(高发地区 10 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 3 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 5 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在恶性疟流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 2 例及以上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感染病例 17. 血吸虫病:在未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 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 10 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 1 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 5 例 及以上;在传播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 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 5 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 1 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 3 例及以上;在传播阻断地区或非流行区,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人、病牛或感染性钉螺 18. 流感:1 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 30 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 5 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 1 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

19. 流行性腮腺炎: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 10 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20. 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 :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 20 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或死亡 1 例及以上 21. 猩红热: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 10 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 22. 水痘: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 10 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23. 输血性乙肝、丙肝、HIV :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 3 例及以上输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 HIV 感染 24. 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近5 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 25. 不明原因肺炎: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二)食物中毒: 1.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 30 人及以上或死亡 1 人及以上; 2. 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 5 人及以上或死亡 1 人及以上 3. 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 一次中毒人数 5 人及以上或死亡 1 人及以上。

(三)职业中毒: 发生急性职业中毒 10 人及以上或者死亡 1 人及以上的 (四)其他中毒: 出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外的急性中毒病例3 例及以上的事件 (五)环境因素事件: 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3 例及以上 (六)意外辐射照射事件: 出现意外辐射照射人员 1 例及以上 (七)传染病菌、毒种丢失: 发生鼠疫、炭疽、非典、艾滋病、霍乱、脊灰等菌毒种丢失事件 (八)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 1. 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 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出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发生死亡 2. 群体预防性服药反应: 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10 例及以上;或死亡 1 例及以上 (九)医源性感染事件: 医源性、实验室和医院感染暴发 (十)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2 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 3 例及以上 (十一)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七) 、国家级丙肝哨点监测实施方案 我院作为国家级丙肝哨点监测单位,负责“单位体检人群”丙肝监测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单位体检人群”丙肝监测工作职责 1. 感染管理科职责:单位体检人群丙肝监测工作部署及管理 2. 检验科职责:单位体检人群信息及血标本的采集工作 二、 “单位体检人群”丙肝监测工作流程 1. 丙肝哨点监测人群:职工健康体检人群 2. 丙肝哨点监测期: 4 —6 月 3. 丙肝哨点监测样本量: 职工健康体检人群 2000 例 4. 丙肝哨点监测工作程序 (1) 连续采样方法,连续选择职工体检人员,采集血标本2000 例进行流水编号 并离心分离血清 血标本的采集、 分离血清、 保存和运送由专人负责,保证生物安全 (2) 按编号填写《单位体检人群监测登记表》,并形成电子版表格 (3) 血清经严密包装后,低温冷冻保存交接疾控中心完成 HCV 抗体、HIV抗体、梅毒的实验室检测 (八) 、国家级 HIV哨点监测实施方案 我院作为国家级 HIV哨点监测单位, 承担 HIV及梅毒监测工作, 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HIV哨点监测小组及职责 监测管理人员: 职责:1. 制定我院《国家级 HIV哨点监测方案》 、 《国家级 HIV哨点监测实施计划》 2.HIV哨点监测内容、方法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

3. 做好 HIV哨点监测前的准备工作 (监测人员安排、 采血用具准备等) 4.HIV 哨点监测工作的日常指导及管理工作 监测接诊医生: 职责:1. 负责对 HIV哨点监测对象的接诊调查问诊工作 2. 负责填写《STD门诊就诊者监测登记表》 血标本采集人员: 职责:1.HIV 哨点监测对象血标本的采集工作 2. 所采集血标本的血清分离、冷冻及标记工作 二、HIV哨点监测工作流程 (一)HIV哨点监测前的准备工作: 监测人员安排: 监测管理人员、监测接诊医生、血标本采集人员的安排 监测点的采血用具及相关表格准备工作:采血针、真空采血管、血清分离器、血清冷冻管、记号笔、《STD门诊就诊者监测登记表》等 监测相关内容培训工作:HIV哨点监测定义及目的、HIV哨点监测实施方案流程等 (二)HIV哨点监测实施 1. 采样期 4-6 月,监测接诊医生连续接诊采集监测对象(首次到性病门诊就诊,年龄在 15 岁以上,男性就诊者)的问卷调查信息,及其他性病感染状况、相关行为信息,填写《STD门诊就诊者监测登记表》. 2. 血标本采集人员, 采集哨点监测对象血标本 (采集方法: 静脉血 3 5 ml,真空试管内进行血清分离,并将血清移至冷冻管内–20 C 冷冻及标记,待检)。

(九) 、发热病人疟原虫镜检监测实施方案 我国政府应联合国《在全球根除疟疾》要求,决定 2015 年大部分地区消除疟疾, 2020 年全国实现消除疟疾 根据市 《发热病人疟原虫镜检工作技术要求》我院承担部分发热病人疟原虫镜检工作. 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热病人疟原虫镜检工作职责: 1. 感染管理科职责:发热病人疟原虫镜检工作部署、物品准备及管理 2. 临床科室职责:发热病人信息采集 3. 检验科职责:疟原虫涂片、疟原虫镜检诊断 二、发热病人疟原虫镜检工作流程 1. 采集发热病人信息:临床科室(急诊、内科门诊)采集《疟疾发热病人血检登记表》的个人信息,并在备注中标明 ID 号,每周 2,5 送门诊检验科 2. 疟原虫涂片:门诊检验科制血涂片,每张血涂片涂制标准的厚薄血膜各一个(按流水编号,1-A, 1-B ) ;专人将血涂片送至生化检验室 3. 疟原虫镜检诊断:生化检验室进行血涂片诊断,填写《疟疾发热病人血检登记表》的检测相关信息 疟原虫镜检结果为阳性时,立即报感染管理科 4. 镜检涂片保存:按市疾控中心要求血涂片妥善保存 1 年 非职业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监测报告实施方案 根据卫生部《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

每年 10.1---3.31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责任报告单位 2 小时内向疾控中心报告 特制定我院非职业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监测报告实施方案 一、一氧化碳中毒症状程度分级 轻度 co 中毒: 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失眠、视物模糊、耳鸣、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心动过速、短暂昏厥血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达10%-20% 中度 co 中毒: 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口唇、指甲、皮肤粘膜出现樱桃红色,多汗,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心率加速,心律失常,烦躁,一时性感觉和运动分离(即尚有思维,但不能行动) 症状继续加重, 可出现嗜睡、 昏迷 血中碳氧血红蛋白约在 30%-40% 经及时抢救,可较快清醒,一般无并发症后遗症 重度 co 中毒: 患者迅速进入昏迷状态初期四肢肌张力增加,或有阵发性强直性痉挛;晚期肌张力显著降低,患者面色苍白或青紫,血压下降,瞳孔散大,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经抢救存活者可有严重合并症及后遗症 二、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报告流程 1. 我院相关科室接诊及诊治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接诊医生要规范登记及填写《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个案相关信息报告卡》 ,并立即上报感染管理科 2. 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信息后,要立即上报铁东区卫生行政部门: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