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用药规律浅析1.伤寒论用药总数及其分布 《伤寒论》作为一部医籍名著,其用药经验对后世之影响毋庸置疑据统计表明,《伤寒论》113方使用的药物总数为84味2.《伤寒论》常用药物以温热居多,功能以散寒温阳益气为主•在《伤寒论》使用的84味药物中,有11种药物使用频率较高,均达10%以上这11为药是甘草、桂枝、大枣、生姜、芍药、人参、干姜、附子、黄芩、麻黄和半夏其中使用率最高者为甘草•从《伤寒论》分析来看,若仅考虑药性,则以温热药居多11种药物中9种药物皆为温热药,仅有芍药和黄芩2种药物为寒凉药若从作用进行分析,11种药物中则以散寒、温阳益气为主很明显,这与《伤寒论》所治外感疾病多伤于寒邪有关从《伤寒论》所讨论内容来看,确实以外感风寒之邪引起的病变及证候较多3.仲景组方遣药少而精• 仲景组方遣药少而精,一直为后人称道• 《伤寒论》中以3---4味药组成的方剂最多,为43方,占38.1%;其次,为5-6味药物组成的方剂,为25首,占22.1%,若加上由1-2味药组成的17方,《伤寒论》113方中,组成药物都在六味以下得方剂共85首,占76.1%方剂组成在十味药物以上者仅有两首,占1.8%。
这一组方特点值得发扬光大•其一,便于分析总结方剂治疗效果所用方剂中,哪味药在起主要作用,起何种作用,由于药味少,使分析成为可能,使疗效总结更接近实际•其二,减少药物资源浪费诊治疾病开大方,堆积数十种药物,其中有的药物可能与治疗无关,对病人亦无益处,造成极大的药源浪费其三,便于控制和制定质量标准从研制新药的角度来讲,由于组方药味少,干扰因素减少,便于控制药物质量,使质量标准的制定可能成为现实4.《伤寒论》药物用量 张仲景处方用药非常重视计量,同一药物,在不同的处方中,或所治病症不同,即根据病情或配伍得不同而分别采取用不同的药物剂量4.1 病情不同,用量不同以柴胡为例,在小剂量3-10g,用于升阳举陷;中剂量12-18g,用于疏肝解郁;大剂量20g以上用于发表解肌4.2 用量比现在偏大 纵观《伤寒论》全篇,其药物用量似有偏大之状据统计,《伤寒论》中最大剂量用到1斤者有4味药,最大剂量用到0.5斤者有7味药此外,如用杏仁70个、桃仁50个、水蛭30条、虻虫30个、大枣30枚、枳实5枚等用量也较现在为大或然证加减用药规律1. 腹痛常用芍药、附子、人参 1.1 加芍药以缓急止痛 如小柴胡汤和通脉四逆汤 1.2 加附子以温通止痛 如四逆散 1.3加人参以益气止痛 如理中丸2、呕吐多用生姜半夏 2.1 呕者加生姜 通脉四逆汤 真武汤 理中丸 2.2不呕去半夏 小柴胡汤证 3.小便不利则用茯苓 3.1、小便不利加茯苓 小青龙汤证若小便不利,少腹满着,去麻黄,加茯苓。
小柴胡汤证,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 3.2、小便利者减茯苓 真武汤小便不利之症,提示水液内停,方中茯苓为臣,利水渗湿使邪从小便而走4. 咳嗽多用五味子、干姜、细辛咳者作为或然证见于小柴胡汤,四逆散,真武汤 4.1 五味子,干姜,一收一散 如小柴胡汤证、四逆散证 4.2 细辛、干姜、五味子,温散水寒,敛肺止咳 如真武汤证5. 心悸者加茯苓、桂枝 若为水饮凌心,则加茯苓利水宁心,如小柴胡汤证、理中丸证 若为心阳不振则加桂枝温通心阳,如四逆散证6.下利者随证加减 真武汤证之下利去芍药加干姜,治疗阳虚水泛 四逆散证加薤白通阳行滞 理中丸证加大白术,健脾燥湿以止泻利7 渴者着眼于生津 口渴产生得机理有二,一则津液受伤;二则气津两伤,津液不布仲景多选用天花粉加人参、白术治疗OVER!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