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目的:促进合理的资源利用和有效的评估•指南认为,任何不明原因的体温升高都需要专业的医务工作者进行评定,包括在任何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之前回顾病人的病史,以及进行有重点的体格检查 发热评估:发热评估: •发热的定义:(发热的定义是任意的,取决于定义它的目的)一些文献定义核心温度>38℃(100.4°F),另外一种定义则是两次连续的体温>38.3℃(101°F),对于粒细胞减少的病人,发热则指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时单次口腔温度>38.3℃,或者>38.0℃并且时间超过1小时各种各样发热的定义是可以接受的,取决于ICU医生所用的热度指示剂的敏感度•通常认为正常体温为37℃(98.6°F)在健康人群中,这个体温受昼夜变化和月经周期的影响有0.5-1.0℃的波动,干重体力活时,温度可以上升2-3℃因此,很多生物活动可以改变机体的温度,而在ICU病房中各种环境因素也可以改变体温,如专门的床垫,散热的灯,空调,体外循环,腹腔灌洗,透析,持续血液滤过体温调节机制同样可受药物、中枢神经或植物神经损害的影响因此,通常很难判断体温异常到底是机体的反应,药物引起还是环境影响•相当一部分感染病人不发热:这类病人通常体温正常或者偏低。
这类病人包括老年人,腹部开放伤,大面积烧伤,动静脉血体外膜式氧合,持续肾脏替代疗法,充血性心力衰竭,终末期肝病,慢性肾衰竭病人或者正在服用抗炎或解热药物的病人体温正常或偏低的病人可能有危及生命的感染感染的其他症状和体征,如不明原因的低血压、心动过速、呼吸急促、意识模糊、僵直、皮肤损伤、呼吸道表现、少尿、乳酸酸中毒、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不成熟粒细胞>10%、血小板减少,可都需要考虑感染发生或进展的可能,并需要经验治疗•重症监护病人体温>38.3℃就当考虑是发热,并给予足够的关注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然而,对于免疫力低下病人,机体不能像免疫力正常病人那样显示一些感染的迹象,就需要一个比较低的发热阈值对ICU病人有效的管理,要求,对不管体温如何,对一个病人进行临床检查后认为存在感染可能,就要开始对其进行实验室检查寻找感染依据 不同方法测量体温的准确度不同方法测量体温的准确度 : 最准确:• 肺动脉导管热敏仪• 膀胱留置热敏仪• 食道探针• 直肠探针其他可接受的方法,按准确性排序:• 口腔探针• 红外线测耳温度计其他不够理想的方法:• 颞浅动脉温度计• 腋下体温计• 化学点测温计 体温测量的建议体温测量的建议•准确测量核心温度的是肺动脉导管热敏仪、食道探针、膀胱探针测温仪,紧跟其后的是直肠、口腔和鼓膜测温法。
腋窝温度计,颞浅动脉测温计,化学点测温计不应该用于ICU(2级)直肠温度计不应该用于粒细胞减少的病人(2级)•任何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必须恰当地保养和校准,以制造商的使用说明作为参考•任何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测量的方式不能利于器械上或操作者的病原菌传播•体温测量的部位应该与测得的温度一起记录在表格中•对于一个新出现的大于38.3℃的温度,应该进行临床检查,但不一定需要实验室化验或影像学检查寻找感染证据•对于一个新出现的低于36.0℃的体温,没有明显诱因导致体温下降(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冷却毯等),应该进行临床检查,但不一定需要实验室化验或影像学检查寻找感染证据•重症监护病房对那些新评估过体温的病人(2级),可以通过减少实验室检查和放射学检查,来减少评估的成本这些检查应该在临床检查的基础上进行血培养血培养•阳性血培养结果带来的信息对于预后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对每个新近发热的病人来说,在不能明确为非感染性原因所致的发热时,都应进行血培养 留取血培养的推荐意见:•在发热出现后的24小时内从患者的不同部位抽取三到四份适量的血液进行培养在抗生素使用前必须尽一切努力抽血行培养如果怀疑血管内感染的话,可以先后或同时抽取这些血标本。
通过间隔时抽血进行血培养可以持续了解细菌情况2级)•因此只有当临床持续怀疑存在或再次发生的细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或检测治疗效果(已用适当抗生素治疗48-96小时)时,应行再次抽血培养再次血培养不应是单个标本应是成对的标本2级)•对于无血管内导管留置的病人来说,应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行两次血培养,这些血培养是在适当的消毒皮肤后在不同部位行静脉穿刺抽取的2级)•对于表皮无感染的病人来说,2%成醇洗必太更加适合于用于皮肤消毒,但是碘酊拥有同样的效果这两种都需要30秒的时间才能干燥,聚维碘酮也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消毒剂,但是它的干燥时间要大于2分钟1级)•血培养瓶的穿刺部位需要用70-90%的酒精消毒后才能将血样本注入培养瓶中,这样可以减少污染机率3级)•如果病人留置有血管内导管,一个血标本从静脉穿刺中抽取,但是其他血标本中至少有一个是要从血管内导管中抽取的通过血管内导管获取血培养的结果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略逊于经静脉穿刺所得到的信息2级)•血培养必须准确标记出确切的日期,时间,以及解剖部位和抽血的导管腔以及其他的一些相关信息2级)•每次血培养应抽血20-30ml.(2级)•成对的血培养结果所提供的信息比单个血培养所提供的信息要多,不推荐行单个血培养检查,新生儿除外。
2级)•在病人出发热之后应立即行血培养检查,临床上怀疑病人持续存在细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或怀疑病人再发细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时,应常规进行再次血培养2级)血管内装置(导管)与发热血管内装置(导管)与发热•作为全身体格检查的一部分,必须每日对导管部位进行评估,任何脓液或渗出物须进行革兰氏染色及培养 •拔除导管并行导管培养已成为导管相关性血行感的诊断的金标准 •在持续葡萄球菌血症或真菌血症病人中,心超在评价心内膜炎并指导进一步的治疗尤为重要血管内导管处理的推荐意见:•至少每日一次检查病人的导管口处或皮下隧道是否出现炎症或化脓,并且评估病人是否出现静脉血栓形成或栓子脱落等征象2级)•插管部位的任何脓液都应行革兰染色和培养2级)•如果有证据表明存在皮下隧道感染,栓塞现象,血管受累,或脓毒性休克,应拔除导管,并行培养,而且在其他部位重新留置导管2级)•由于病人留置有短期临时导管----外周静脉导管 ,无套囊的中心静脉导管,或动脉导管---如果考虑到病人可能出现导管相关性的脓毒症,此时应拔去导管并行导管培养同时应行血培养短期导管在血管中的5-7cm应进行导管节段培养并记录下细菌来源;如果是短的外周静脉导管或则动脉导管,则应进行导管尖端培养;如果是长的中心静脉导管,则应进行血管内节段和尖端培养;如果为肺动脉导管,则应对插管器及肺动脉导管同时进行培养。
1级)•至少应同时进行两个血培养这两个标本分别来自外周和导管1级)如果可以进行定量培养,培养结果应用于对导管源性的细菌性或真菌性血症的诊断另一种情况是,如果两个培养均为同一种细菌,则确信的时间差异显得尤为有用从远端点抽血进行培养是合乎逻辑的当怀疑感染是由于短期的无套囊的中心静脉导管所致的话,则拔除此导管并重新留置,并送培养2级)•没有必要对所有的ICU的病人的所有导管都进行培养,只有对怀疑感染是由于导管所引起的才需要进行导管培养2级)•没有必要将烟褐色标本的常规培养结果作为评估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一部份,只有在临床高度怀疑感染是由于这种烟褐色液体或血制品所引起的,才需要进行培养2级)肺部感染和ICU获得性肺炎•起始评估应仔细观察X片表现、分泌物的性状及详细体检作为发热的初始评估,床旁胸片已足够 •CT对显示肺实质和胸膜的病变特别敏感 .•纤支镜检查对检测特定的病原体如曲霉菌、丝状霉菌、非白念珠菌、CMV、分枝杆菌等特别有用 •一旦做了培养并且有微生物生长,需要做细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结果药根据最近的临床和实验室标准来解释并非需要常规做厌氧菌、真菌、病毒的药敏试验肺部感染评估的推荐意见:如果发热病人被临床或影像学评估怀疑有下呼吸道感染时:•1.拍胸片检查。
绝大多数病人可以拍前后位胸片,但如果临床需要时侧面看的后前位胸片或CT检查能提供更多的信息,特别对免疫功能抑制的病人能排除机会性感染1级)•2. 在使用或更换抗生素之前获取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做直接镜检和培养可以有效利用吐出的痰液、气管内的吸出物、纤支镜下取出的分泌物或肺泡灌洗液做检查如果肺炎是通过临床体检和X片检查所证实的,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进行纤支镜检查或采取别的侵袭性诊疗方法2级)•3.用来做微生物学检查的呼吸道分泌物应立即送往实验室并在2小时内进行检验2级)•4.被实验室判定为合格的呼吸道分泌物标本应该做格兰氏染色和常规需氧菌及某些特定细菌培养如流行病学需要,应该做另外的染色试验、培养和别的一些试验2级)•5.当被有经验的实验室评估后的标本定量培养结果能对某些特殊病人的诊断提供有用的信息然而,定量培养没有达到足够的标准化,也不能被认为作为常规评估的一部分•6.如果胸膜腔内有渗出或别的原因怀疑感染,且胸腔积液能被安全地抽出的,则应在B超引导下抽取胸腔积液做革兰氏染色涂片和常规培养(2级)ICU发热病人大便的评估•绝大多数肠源性发热是由梭菌属引起C型难辨梭状菌占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10-25%,也几乎是抗生素相关性伪膜性肠炎的原因。
•大多数由C型难辨梭状菌引起发热的病人表现为腹泻,术后病人由C型难治性梭状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为肠梗阻,中毒性巨结肠或白细胞增多症,而无腹泻 •C型难治性梭状菌感染最敏感和特异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是组织培养测试ELISA法敏感度不高,需重复做2-3次试验才能诊断•直接从大便中寻找伪膜几乎可以诊断C型难辨梭状菌所致的大肠炎 •HIV病人和CD14 <100/uL的病人往往表现为由沙门氏菌、小孢子菌、CMV感染引起的慢性腹泻 胃肠道感染评估的推荐意见:•1.送一份大便标本做C型难辨梭状菌共同抗原检测,ELASA法测毒素A和B,或做组织培养试验2级)•2.如果第一份标本C型难辨梭状菌共同抗原检测ELASA法阴性,则送检另一份标本再次测试2级)•3.如果病人病情严重而快速C型难辨梭状菌抗原试验阴性,可以考虑做肠镜检查3级)•4. 如果病人病情严重,在等待结果时可以经验性使用万古霉素治疗如果病人两份大便标本以可靠方法检测都阴性,则一般不推荐经验性治疗由于有产生耐药菌株的危险,一般不鼓励经验型使用抗生素,特别是万古霉素2级)•5.如果病人不是以腹泻为临床表现或病人不是HIV感染的,则不强调做大便培养对去过流行病高发地区或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应送检大便培养找肠源性病原并在大便中找虫卵或寄生虫。
2级) 泌尿道感染•导管相关性细菌性尿或真菌性尿很少有症状,也很少是发热或继发性血行感染的原因,即使对与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除非该病人有尿路阻塞,近期有尿道手术或有粒细胞减少•临床提示泌尿道感染是发热的原因时,需留取尿液标本直接镜检,做革兰氏染色涂片,并做尿培养 •对留有导尿管的病人而言尿内细菌或真菌计数>103cfu/ml可表示细菌尿或真菌尿但无证据说明菌落计数越高,越存在感染 •发热时留取尿液标本是合适的,但常规监测或尿培养对病人并无帮助 •快速计数试验,检测白细胞酯酶和亚硝酸盐,对诊断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并不可靠 评估泌尿道感染的推荐意见•如果病人存在泌尿道感染的高位因素(如:肾移植,粒细胞缺少,近期由泌尿道手术或由泌尿道梗阻),临床评估提示病人由泌尿道感染的症状时,必须做相关实验室检查取尿做镜检,革兰氏染色和培养2级)•如病人是留置导尿管的,尿液的留取必须从尿管内抽取,而不能从尿袋中取尿2级)•尿液标本必须马上送往实验室并在1小时内化验以避免细菌生长如果延迟到1小时后送往实验室,标本必须被冰冻起来虽然可以使用防腐剂,但不及冰冻为好•病人导尿管内的尿液培养>103cfu/ml代表真正的细菌尿或真菌尿,但无论是细菌高计数或有脓尿都不能用来解释病人的发热是否由导尿管相关的细菌尿或真菌尿引起。
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不是发热的原因1级)•如果怀疑是导尿管相关性的菌尿引起的发热,则对离心尿液做革兰氏染色,能看见感染的微生物并有助于选择抗感染药物1级)•对留置导尿管的病人并不推荐采用尿液计数检查来分析是否存在导尿管相关性感染1级) 窦炎•窦炎通常是发热的部分原因,与别的院内获得性感染相比发生率较低,其确切诊断很困难 •鼻气管插管7天后窦炎的发生率约33% •窦炎内的细菌中60%为革兰氏阴性菌,而革兰氏阳性菌也占了1/3,真菌占5%-10%感染通常是多种细菌混合感染 •细菌性窦炎的诊断标准为: 1.两项主要标准:咳嗽,脓性鼻腔分泌物持续7天以上; 2.或一项主要标准加两项次要标准:头痛或耳痛,面部痛或牙齿痛,发热,咽喉痛,呼吸气味臭或呼吸困难持续7天以上 3.对ICU内气管插管的危重病人诊断尤其困难因为他们很难主诉面部痛或头痛,脓性鼻腔分泌物只占25%•急性窦炎可以通过拍X片,B超,CT, MRI来确诊X片诊断是敏感的但是非特异性的鼻内镜检查颌X片结合应用可以提高诊断的精确率CT扫描X 片敏感性更高•窦内进行穿刺获取内液进行细菌学分析对感染性窦炎的诊断有帮助。
另外,需对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行组织活检以排除真菌感染 推荐意见: •如果临床评估提示窦炎可能是发热的原因时,必须做面部各窦的CT检查2级)•如果病人对经验性治疗无反应,则应在无菌操作前提下做窦内穿刺和抽吸2级)•抽吸液必须做革兰氏染色和细菌培养(需氧菌,厌氧菌,真菌)以确定病原体及相关的药敏1级)手术后发热手术后发热•在术后的最初48小时内通常会出现发热需要记住的是术后的早期发热通常并不是由于感染所引起的,术后96小时病人仍然出现发热,这时的发热意味着可能存在感染•通常认为术后肺膨胀不全是引起术后发热的一种原因,但是这也仅是一种排除性的诊断 •术后的最初几天里创面的切口感染是不常见的,但是也会出现A族链球菌和梭状芽胞杆菌的感染,这样的感染通常会在术后的2-3天内发生但是必须在对手术创口的详细检查后才能可疑这些细菌感染 •为控制某种感染而行急诊开腹手术,即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确切的外科治疗和及时的广谱抗生素的使用),这类病人也需要至少72小时才能退热术后出现的发热或持续大于4天的发热应高度怀疑存在持续的感染或出现新的并发症 对术后72小时内发生的发热进行评估的推荐意见:•如果术后最初72小时内病人只表现为发热而没有其他征象,则没有必要行胸片检查(3级)。
•如果术后最初72小时内病人只表现为发热而没有其他征象,则没有必要行尿液分析及尿液培养检查但是对于留置导尿管大于72小时的发热病人应进行尿液分析及尿液培养检查(3级)•必须每日对外科伤口进行检查以评估感染情况如果没有感染症状或征象的话没有必要对伤中分泌物进这行培养(见下面)(2级)•特别对于下列病人应高度怀疑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怀浅静脉炎或肺栓塞的可能这些病人包括久坐的、下肢制动的、恶性新生物、或口服避孕药的患者(2级)手术部位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外科手术部位的感染的生率约为3%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手术部位感染的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但是,在腹股沟以下部位清洁手术过程中,革兰阴性杆菌也可能造成手术部位的感染 •污染性手术部位的感染通常由这些部位粘膜上的常驻菌群所引起的,这些手术的部位通常为口周,直肠周围,以及外阴周围•尽管当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明确时即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但是支持这样做法的证据却很少甚至没有大部分专家共同赞同的做法是打开已感染的创口 手术部位感染评估的推荐意见:•每天至少检查手术切口一次,观察切口是否出现红斑、化脓、或触痛,以作为发热评估的一部分(2级)•如果怀疑感染,必须打开切口并行培养(2级)。
•从切口表面到深部的切开的器官/间隔的手术部位感染表现出来的化脓的脓液的革兰阴性染色及培养是一致的组织的活检或抽吸优于简单的擦拭(3级)•浅表的手术部位的感染的引流液也许不需要行革兰氏染色或培养,这是因为切开,引流和局部换药的治疗也许足够,并且可能不需要抗生素的治疗表面拭子培养易受到常见皮肤定植的细菌的污染,因此不推荐这一培养(2级)•根据标准指南来定义烧伤创面的感染(3级) 中枢神经系感染中枢神经系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很少导致脑病的发生,但是在神经系统检查中可以有灶性的异常在任何发热的ICU病人中,即使没有局灶的异常,也应考虑感染的可能 •CT扫描可以发现一些腰穿的禁忌征,如:中线结构的侧向移位,视交叉上部和基底部结构的丧失,或者第四脑室闭塞,或者由于环池受压使得上部小脑和四迭体池的闭塞 •当留置有颅内装置的病人发生发热,应常规对这类病人进行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应直接从脑室造瘘口处留取在脑室造口引流的病人中,进展为昏迷或存在脑膜炎的征象时,应拨除导管并做导管尖部培养•对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人进行脑脊液的检查应包括细胞数及其分类,葡萄糖,蛋白质,革兰氏染色及细胞培养是否对病人的脑脊液进行隐球菌抗原试验,真菌涂片或培养,抗酸杆菌试验涂片或培养,肿瘤细胞学检查,以及聚合酶链反应或梅毒血清学检查取决于病人的临床表现。
免疫低下的病人或许需要行更多的检查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人疱疹病毒,多瘤病毒,西尼罗病毒,腺病毒或肠道病毒聚合酶链反应 •正常脑脊液中的蛋白浓聚物的含量由于引流部位的不同而不同;脑室液蛋白含量上限为15mg/dl,池内的蛋白含量最高为20mg/dl,腰部脑脊液中的蛋白含量最高为45mg/dl.•典型的细菌性脑膜炎的病人的脑脊液中的葡萄糖的含量小于35mg/dl,脑脊液与血的葡萄糖的含量之比小于0.23,脑脊液中蛋白水平大于2205mg/dl,白细胞总数大于2000/ul,中性大于1180/ul•在免疫正常的病人中,正常开放压力情况下,当白细胞计数小于5/ul并且脑脊液蛋白含量正常时,可排除脑膜炎•对于危重的免疫低下病人来说,这些检查的结果的适用性是不确定的•对于神经外科术后病人来说,脑脊液中的乳酸测定可以用来区分感染和术后无菌性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感评价推荐意见:•如果出现无法解释的意识改变或局部的神经体征,对任何新近出现的发热病人均应考虑行腰穿检查,当存在腰穿禁忌征时可以不行腰穿检查(3级)•对于新近出现的发热及发现了能预示枕骨大孔以上部病变的局部神经系统病变的征象的病来说,在行腰穿之前应先行影像学检查。
如果出现块状病变时,此时应请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医师进行会诊以确定最佳的诊断方法(2级)•在有颅内装置的发热病人中,应从脑脊液的收集器中取样行脑脊液检查如果脑脊液流向蛛网膜下腔受阻时,在进行腰穿抽取脑脊液做检查时应小心(3级)•在脑室造口引流的病人中,如果病人出现昏迷或脑膜炎征象,此时应拨除导管并行导管尖部培养(3级)•通过革兰时染色,培养,葡萄糖,蛋白质测定,细胞计数及分类对脑脊液进行评判其他还应根据临床表现进行如结核病,病毒,以及真菌性疾病的检测,以及肿瘤细胞检测等检查(2级) 其他考虑其他考虑•(消耗性发热 )输血后出现的单核细胞增多症 :输注血制品的过程中,通过白细胞可传播巨细胞病毒进而引起感染,或者由于输注了抗原刺激物后使得体内的巨细胞病毒活化进而引起感染通常是在输注后1个月出现症状 (峰型热且对抗生素治疗不敏感,病原微生物培养为阴性 )通过使用定量分子核酸扩增试验来测定血清中的病毒负载量对病人进行诊断 免疫功能正常的病人通常不出现典型的临床中毒症状,但是他们的体温可以达到40度,伴有不典型的淋巴细胞增多的白细胞减少,或者肝功能轻度异常; 免疫低下的病人可能发生严重的后果,如致命性的播散性疾病,或弥漫性的间质性肺炎,尤其是那些有原发感染的病人 。
•潜在的感染源包括非局限性的中耳炎,尾骶部或背部或头部的褥疮,会阴或肛周脓肿,以及填塞的敷料•评估发热的辅助标记物的应用: 前降钙素水平会在发病的前2-3小时内大于0.5ng/ml,持续监测可以发现前降钙素水平升高,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0.6-2.0ng/ml),严重脓毒症(2-10ng/ml),脓毒性休克(大于10ng/ml) 病毒感染,近期手术,以及慢性炎症状态与前降钙素水平的升高是不相关的 动态的内毒素的活性的检查(使用抗体与内毒素上的脂质A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刺激体外测定的机体的白细胞的呼吸暴发)对于革兰阴性菌感染的预测具有较强的阴性预测价值(98.6%) 肿瘤坏死因子-α,IL-6,CRP的测定已经用于区分真感染和其他炎症情况,但是其有效性仍不能确定对于用于检测发热原因的生物标记物推荐意见:对于用于检测发热原因的生物标记物推荐意见:•血清前降钙素水平和内毒素的活性的水平已作为辅助诊断的手段以用来识别引起发热或脓毒症的感染原因ICU中发热的非感染性原因中发热的非感染性原因•药物相关性发热由于超敏感反应,任何药物都可引起发热。
一些药物可以引起产热增加(如甲状腺素),有些药物可以引起机体散热障碍(如阿托品或肾上腺素),或者改变病人体温调节(苯丙甲酮),利眠宁,酚噻嗪类,抗组胺类,或抗震颤麻痹类药物) 给药后的发热经常不是即刻出现的:发热可能会在给药后数天出现少部分病人可以出现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不常见 药物相关性发热的诊断的基础是:体温的升高和下降是和给药和撤药是相关可以通过对病人再次给药以确诊 •恶性过高热手术室恶性高热的发生是高于ICU,可能是由于琥珀胆碱或吸入麻醉(特别是三氟乙烷)所引起的通常认为体温过高是由于骨骼肌细胞中钙的调节失控所致的这种钙调节失控的结果是肌肉收缩增强,产热增多并且磷酸肌酸激酶升高•抗精神病药的恶性综合征抗精神类药物如酚噻嗪类,硫杂蒽类,以及丁酰苯的使用有关在ICU中氟派啶醇可能是报道最多的药物该药表现为肌肉强直,产热增加以及CK增高但是与恶性高热不同的是,肌肉收缩的启动是中心 •血清素综合征过度地刺激了5-HT1A受体,各种精神病治疗中的5-HT重吸收抑制相关利奈唑胺的使用也许会加重血清素综合征•停药综合征 通常情况下会引起心动过速,出汗,以及反射亢进。
酒精,阿片类,巴比妥类,以及苯二氮唑类药物是和发热性症状相关的停药综合征以及相关的发热可能在停药后几小时或几天内出现识别非感染性发热的推荐意见:识别非感染性发热的推荐意见:•1.考虑到所有用于病人的新药以及血制品都会对病人产生反应理想情况下,如果怀疑是药物原因引起的病变,应停用药物如果这种药物不能停用的话,应考虑选用作用相当的替代品(2级)•2.药物所致发热也许需要花几天的时间才解决确立发热与药物之间的临时关系有助于明确诊断其他治疗以及非感染性炎症状态所致的发热•无结石胆囊炎•急性心肌梗死•肾上腺机能不全•血制品的输注•细胞因子相关性发热•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心包损伤综合征)•药物热•脂肪栓塞•ARDS的纤维增殖期•痛风•异位骨化•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颅内出血•疗后梅毒增剧反应•胰腺炎•肺梗塞•无菌性肺炎•休克•甲状腺危象•移植排异•肿瘤溶解综合征•静脉血栓形成发热经验性治疗的推荐意见:•1.当临床评价表明患者存在感染性发热时,在进行培养后应考虑尽快地行经验性抗菌治疗,特别是当病人的病情严重或病情恶化时1级)•2.应根据可疑感染源,病人存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当地抗生素的敏感性情况经验性地选择针对可能病原微生物的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