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97.41KB
约37页
文档ID:577408063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_第1页
1/37

第九章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信贷规模的方针、措施的总和其内容包括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操作目标、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政策工具 操作目标 中介目标 最终目标公开市场业务 银行准备金 货币供应量 稳定物价存款准备金 基础货币 长期利率 充分就业再贴现政策 短期利率 信贷总量 经济增长 平衡国际收支 一、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关系(一)货币政策目标 1、稳定物价 在某一时期内,设法使一般物价水平保持大体稳定指标(1)、GNP(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指数2)、消费物价指数 (3)、批发物价指数 2、充分就业 摩擦性失业 自愿失业 非自原失业3、经济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 (二)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1、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 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的关系,要保持充分就业,就必须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会导致物价上涨;而要降低物价,就要紧缩银根,压缩生产规模,这又会提高失业率。

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之间表现出一种矛盾关系: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必须要牺牲若干程度的物价稳定,而要维持物价稳定,又必须以失业率为代价 2、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 一般来说,若国内物价上涨,会使外国商品的价格相对降低,将导致本国输出减少,输入增加,输入减少,结果就会发生贸易顺差只有全球都维持大致相同的物价水平,物价稳定才能与国际收支平衡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迅速增长,就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结果进口商品的需要比出口贸易增长更快,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而要消除逆差,则必须压缩国内需求,但紧缩货币金融政策又同时会引致经济增长缓慢乃至衰退,引发失业增加 4、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 失业率的高低、外汇收入的多少,决定于经济增长的状况,只有经济增长了,商品增多了,稳定货币才有物质基础,然而,在信用货币条件下,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物价的上涨 经济增长需要货币的超前供给,超前的货币供给量可能带来物价的上涨与币值的下跌,进而造成经济增长与稳定币值两者的冲突二是经济增长通常会带来投资过旺,特别是在政府刻意追求增长速度,以通货膨胀为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时,扩张信用的手段在增加投资的同时也必然造成货币发行量的增加和物价的上涨。

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一)货币供应量优势1、货币供应量有明确有内涵和外延的规定,其增减变动能够为中央银行所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基础是货币和货币乘数基础货币基本上由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乘数虽然不是完全由中央银行控制的,但中央银行可以对它发挥重要的影响 (2)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是直接明确的,无论作为经济变量,还是作为政策变量,其变动与经济周期都是顺循环,货币供应量在经济增长较快时,银行体系自动减少超额准备金,增加贷款规模,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增加,反之,在经济不景气时,缩减信贷规模,使货币供应量减少 此外,货币供应量作为政策变量,货币供应量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货币供应量减少,社会总需求减少 (3)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货币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能直接反映货币政策的导向货币供应量增加,表示货币政策松弛,反之,货币政策紧缩 (二)长期利率优点 1、关于利率的资料易于获得关能够经常汇集,中央银行任何时候都可以观察到资本市场上的利率水平和结构,并及时进行分析 2、中央银行对利率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调控权中央银行只要借助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来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数量及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便可自动地影响短期利率,并引起长期利率的追随性变动,以达到对长期利率的控制。

3、利率不但能够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况,而且能够反映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变化利率的变化与经济周期变化有密切关系,当经济处于萧条期时,利率呈下降趋势,当经济转向复苏时,利率则呈上升之势 缺点 1、中央银行所能调控的只是名义利率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名义利率变动与实际利率变动的背离,使中央银行对名义利率的调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由于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很多,便利率变动与货币供应以及货币政策间的关系不是十分密切 二、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可选择的操作目标有:短期利率、准备金存款、基础货币1、短期利率:中央银行可以随时在货币市场上观察到短期利率的水平,然后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影响短期利率的水平和结构 例如,出于成本的考虑,银行和金融机构一般会对再贴现率与同业拆借利率之间的差额作出反应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证券,必然减少商业银行持有的准备金,从而导致同业拆借利率提高,迫使银行到贴现窗口借入中央银行资金或降低其借款意愿,这对会对银行的信用规模产生影响,并引起长期利率的追随性变动 然而,与长期利率作为中间目标一样,短期利率也并非理想的操作变量,它易受通货膨胀、市场供求及心理预期等非货币因素的影响,并引起长期利率的追随性变动。

(二)准备金存款 1、存款准备金充分满足可测性的要求,并具有较高的可控性准备金作为中央银行负债的组成部分,由中央银行自行决定 2、准备金存款与货币政策目标有高度的相关性在一定条件下,银行体系准备金增加,意味着代贷规模的缩减,货币供应量的减少 缺点:1、中央银行对银行体系中的超额准备金的控制力度较弱因为每家商业银行愿意持有多少超额准备金,并不完全由中央银行决定,而是由商业银行根据自身资产负债结构状况,财务状况能对经济形势的估计和判断自主决定的 2、作为操作目标的准备金总额与作为中间目标的货币供应量的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稳定3、现金与活期存款之间能迅速地转化中央银行控制银行准备金,主要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能力,从而影响派生活期存款但是,活期存款可以迅速地转换为现金,而现金的持有是由公众决定的,所以,在中央银行控制准备金的行动和货币总量的诱导之间存在着传递损耗 3、基础货币 指银行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中通货和总和,包括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银行库存现金及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 四、货币政策工具(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金融机构 的准备金数量和货币扩张乘数,从而达到控制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运行机制 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和乘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运行机制在于从两个方面同时调节货币供应量,一是通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现在超额准备金的数量,从而调节其信用创造能力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法定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乃至社会经济活动的调节,是依据其自身变动与其也金融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的 (二)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未到期的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再贴现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给需求,从而调节市场供应量的金融政策 再贴现机制 当商业银行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提高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融资成本上升,商业银行必然要相应地提高对企业贷款利率,从而带动整个市场利率的上涨这样,借款就会减少,从而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积极性,起到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应量的作用,相反,当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政策,则降低再贴现率,刺激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积极性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用以调节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工具。

作用机制: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短缺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业务买进有价证券,这实际上相当于中央银行向社会投入一笔基础货币,信用护张和货币供应量的成倍增加相反,当金融市场上货币量过多时,中央银行就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卖出有价证券,以达到回笼基础货币,收缩信贷规模,减少贷币供应量的目的 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缺点1、中央银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这一工具是对金融市场进行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等待,这一点明显估于再贴现政策2、中央银行可以根据每日对金融市场的信用分析,随时决定买卖证券的种类和规模,不断调整其业务,便于控制业务效果 ,这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刀切的效果好 3、告示效果不明显 具有很高的操作弹性,由于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的证券买卖每天大量地进行,市场上不可能对中央银行意图了解,这有利于中央银行进行试探性操作和迅速进行逆向操作 五、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指中央银行对涉及证券交易的信贷活动加以控制通过规定货款额占证券交易额的百分比率,来调节或限制对证券市场的活跃程度 如:证券交易法定保证金比率的制定,控制了证券市场的最高放款额,最高放款额=(1-法定保证金率)×交易总额,它既能使中央银行遏制过度的证券投机活动,又不能贸然采取紧缩和放松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有助于避免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和促进信贷资金的合理运用。

(二)消费都信用控制 消费都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予以控制其内容:规定用消费信贷购买各种耐用消费品时首期付款额,分期付款的最长期限及适合于消费信贷的耐用消费品的种类等当中央银行提高首期付款额时,就等于降低了最大放款额,势必减少社会对此种商品的需求,而缩短了贷款偿还期,就会减少此类商品和货款的需求 (三)不动产信用控制 是中央银行对商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放不动产贷款的额度和分期付款的期等规定各种限制性措施包括规定商业银行不动产贷款的最高限额、最长期限、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金额和对分期还款的最低金额。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