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制品和糖皮质激素合理使用培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制品和糖皮质激素合理使用培训.ppt(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血液制品和糖皮质激素合理使用培训血液制品和糖皮质激素合理血液制品和糖皮质激素合理使用使用一、血液制品类药品使用指南二、血液制品类药品管理制度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规范血液制品类药品使用指南第一章为规范我院血液制品类药品的临床使用,降低用药风险,依据血液制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指南。本指南适用于全院医务人员。血液制品类药品使用指南第一章一、临床应用血液制品类药品的基本原则。(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应用指征。血液制品类药品限用于有生命危险或需要改善生活质量而其它手段、方法不可替代的患者。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输注血液制品类药品,如治疗或预防血液成分的减少或丢失,应尽量选用血液制品
2、类药品替代物。(二)血液制品类药品的选择。根据患者的需求,合理选择血液制品类药品的种类。选择血液制品类药品时,要保障来源合法性。安全的血液制品类药品来自具备合法生产、销售资质的企业。 (三)避免输注血液制品的不良反应。在输注血液制品类药品时,要密切观察患者输注情况,避免可能发生的任何不良反应,并做好不良反应处理应急预案。血液制品类药品使用指南第一章二、各血液制品类药品使用中的注意事项。(一)人血白蛋白。人血白蛋白具有增加循环血容量和维持血浆渗透压的作用,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血液制品之一。【适应证】1.失血、创伤及烧伤等引起的休克。一般在烧伤24小时后使用。2.脑水肿及大脑损伤所致的颅压升高。3.
3、肝硬化或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4.防治低蛋白血症。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7.用于心肺分流术、烧伤和血液透析的辅助治疗。血液制品类药品使用指南第一章【注意事项】1.盛放人血白蛋白的容器开启后,应单人单次使用。2.输注过程中如发现患者有不适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3.仅供静脉滴注用,滴注时应选用有滤网的输液器。4.冻干制剂可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注射用水溶解。一般根据白蛋白装量加入适量溶解液稀释为100g白蛋白溶液,可在15min内溶解完毕。当需要获得20025g/L高浓度白蛋白时,则溶解时间较长。5.为防止大量注射本品时导致机体组织脱水,可用5%葡萄糖注射液适当稀释后静脉
4、滴注。滴注开始15 min内缓慢输注,输注速度不超过2mlmin。6.不宜过量使用,以免引起循环血量过大和组织脱水。7.严重贫血、心力衰竭者严格控制用量。8.本品不能与其他药物混合滴注。9.运输及贮存过程中严禁冻结。10.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发热、寒战、面部潮红、手脚发痒、皮疹,严重者可能出现血压下降甚至过敏性休克。(2)过量输注或输注过快可导致心功能不全。 血液制品类药品使用指南第一章(二)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制剂是不含血细胞成分的血液制品,包括肌注免疫球蛋白、静注免疫球蛋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等。 肌注人免疫球蛋白肌注人免疫球蛋白【适应证】主要用于预防麻疹和甲型肝炎等病毒性感染。【注
5、意事项】1.本品为肌肉注射制剂,不可静脉注射。2.制剂过期、混浊或有摇不散的沉淀禁用。3.本品应一次用完,不得分次或给第二人使用。4.运输及贮存过程中严禁冻结。5.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红肿疼痛,头痛、发热、寒战、面部潮红、头晕、恶心及皮肤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血液制品类药品使用指南第一章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适应证】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可用于预防或治疗体液免疫缺乏患者的感染,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1.原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如X连锁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常见变异性免疫缺陷病、免疫球蛋白G亚型缺陷病等。2.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如重症感染、新生儿败血症、艾滋病等。3.自身
6、免疫性疾病,如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川崎病。【注意事项】1.本品专供静脉输注使用。2.应单独使用,不得与其它药物混合输注。3.液体制剂和冻干制剂加入灭菌注射用水溶解后,应为无色或淡黄色澄清液体,如有异物、浑浊、絮状物或沉淀不得使用。4.本品应一次输注完毕,不得分次或给第二人使用。5.输注本品可使部分患者的血液粘滞性增加。伴有心血管或肾脏疾病的老年患者,应注意减慢输注速度,保证溶液量充足。6.常见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面部潮红和肿胀、呼吸急促、头痛、头晕、恶心、血压下降等。头疼症状可自行缓解,也可应用强止痛剂。(2)可能导致老年心血管或肾脏疾病患者发生中风、肺栓塞、心肌
7、梗死等。 (3)极少数患者输注本品后48-72小时内可发生无菌性脑膜炎伴有脑脊液细胞数增多。血液制品类药品使用指南第一章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适应证】用于乙型肝炎的预防。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及其新生婴儿,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需要和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2.预防意外感染人群,如血友病患者、肾透析患者、医务人员或皮肤破损被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血液或分泌物污染者等,在意外暴露12小时内应用。3.与乙型肝炎患者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密切接触者。4.接受肝移植手术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疾病患者。接受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骨髓的移植患者,可注射本品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预防病
8、毒感染。【注意事项】1.冻干制剂用注射用水溶解成100 U/ml溶液,溶液应为澄明或可带乳光的液体。2.本品主要用于肌内注射。接受肝移植手术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疾病患者,可给予大剂量静脉注射。3.本品应多次连续注射,以获得持久的保护作用。与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使用,可获得较为满意的预防效果。 4.不良反应:包括皮疹、发热、寒战、面部潮红、头痛、头晕、恶心、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等。一般无需特殊处理。血液制品类药品使用指南第一章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适应证】主要配合狂犬病疫苗使用。当被狂犬或其他可疑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严重咬伤(级暴露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级以上的暴露),患者在接受狂犬疫苗预防注
9、射的同时使用本品,提高预防性治疗效果。被咬伤后应尽早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咬伤后7日内注射本品仍然有效。【注意事项】1.注射本品应与首针疫苗接种同时进行(暴露后尽早注射)。咬伤后7日内注射本品仍然有效。2.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同时应避免多次重复针刺伤口。假如手指或足趾需要浸润注射,必须小心进行以防止间隔综合征。剩余制剂应在远离疫苗注射点的肌肉内注射。注意不要将本品和狂犬病疫苗注射在同一部位。3.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应单独使用注射器。4.推荐剂量为20 IU/kg体重,注射剂量一般不应超过推荐剂量。5.其余参见“免疫球蛋白”。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适应证】用于预防和治疗破伤风
10、。尤其适用于对破伤风抗毒素(TAT)有过敏反应者。【注意事项】1.应用本品作被动免疫同时,可使用吸附破伤风疫苗进行自动免疫,但注射部位和用具应分开。2.只限于臀部肌肉注射,不需作皮试,禁止静脉注射。 3.其余参见“免疫球蛋白”。血液制品类药品使用指南第一章(三)纤维蛋白原。目前国内生产的制品有冻干人纤维蛋白原。【适应证】1.获得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1)DIC:在解除和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输注使用,宜同时使用肝素。(2)病理产科出血:可伴有或不伴有DIC。在解除病因的基础上补充纤维蛋白原制品。(3)严重肝病出血:如重症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晚期肝癌和肝移植等。(4)原发性纤溶症:在解除原发病因
11、的同时补充纤维蛋白原。(5)大量输血伴出血:单纯输注FFP不能纠正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时可同时输注纤维蛋白原。2.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在出血、创伤、手术时酌情使用。3.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有表现为出血倾向的患者在急性出血、创伤和手术时酌情使用。输注纤维蛋白原制品的指征为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1.0g/L,伴活跃出血或拟行手术。在无严重损耗和活跃出血的情况下,每输注2g纤维蛋白原制品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0.5g/L。根据基础病因、纤维蛋白原损耗的速率、纤维蛋白原的生物半寿期和监测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决定具体剂量和输注频度。【注意事项】1.在配制中如发现有块状沉淀或凝胶状物,应弃之不用。
12、2.静脉滴注时应使用有滤网的输血器,速度以4060滴/min为宜。3.如出现紫绀、心动过速、发热和过敏者应立即停用,以后禁用。4.患有动(静)脉血栓、血栓性静脉炎和肾功能不全、尿闭患者禁用。5.输注纤维蛋白原存在现行方法不能灭活的病毒和其它未知病原感染的潜在风险。 血液制品类药品使用指南第一章(四)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酶原复合物(PCC)主要含有凝血因子(F,又称凝血酶原)、凝血因子(F)、凝血因子(F)和凝血因子(F)等四种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国产PCC中所含凝血因子以1 ml血浆中F的含量作为1 U。【适应证】1.血友病B(缺乏F)患者的替代治疗:(1)出血的治疗:控制关节、皮肤、黏膜
13、、肌肉和内脏等部位的出血。(2)围手术期的治疗:预防和治疗围手术期的出血。根据F:C基础水平、出血和伤口恢复情况及F:C或APTT的监测结果,制定及调整给药剂量、每日次数和疗程。(3)预防性治疗:重型患者定期或不定期输注PCC,预防出血的发生,防止关节畸形的加重。2.血友病A(缺乏F)患者的旁路替代治疗:当F制品治疗效果差、抗体滴度大于5000 BU/L时,F抑制物阳性的血友病A患者出现急性出血,可使用PCC治疗。3.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过量、重症肝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病、肠道吸收不良和灭菌综合征、抗凝血类灭鼠药中毒等原因导致血浆F、F、F和F水平减
14、低,当患者有明显出血需快速纠正因子缺乏时,可输注PCC,同时酌情补充维生素K。4.肝脏移植:移植过程中,因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和纤溶活性亢进引起严重出血时,输注PCC 1020 U/kg。根据PT和FC水平调节PCC剂量,确定使用时间间隔和次数。5. DIC:在去除病因、应用肝素和补充新鲜血浆的同时,必要时辅以PCC。血液制品类药品使用指南第一章6.遗传性凝血酶原、F或F缺陷症:输注PCC以纠正出血和围手术期止血。根据所缺因子的生物半寿期、出血严重度和手术大小决定给药剂量、间隔和疗程。7.非血友病患者出现获得性F抑制物的替代治疗:急性出血时输注PCC可“绕过”F激活凝血系统,发挥止血作用。【注意事
15、项】1.使用前应检查制品的包装、标签、剂量、效价、有效期。尽量采用产品包装中自带的溶液进行配制,溶解制品时应轻轻摇动,避免产生泡沫,使制品完全溶解。PCC制品在溶解后不宜久置,应采用带有过滤网的输液器进行静脉滴注。如发现有块状不溶物,应停止滴注。2.输注时若出现输注部位肿痛,应拔出针头,局部冷敷、按压,并选择其他血管输注。3.可出现头痛、寒颤等过敏反应,大多较轻微。严重过敏反应少见,如支气管痉挛、休克等,需酌情处理。4.PCC含有多种凝血因子,部分凝血因子可能已被激活,输注剂量过大或输注不当,有引起血栓形成的可能。在制品中加入适量肝素(1U/ml)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 5.若合用抗纤溶药物,应
16、在PCC输注后46小时使用,以降低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6.输注PCC存在现行方法不能灭活的病毒和其它未知病原感染的潜在风险。血液制品类药品使用指南第一章(五)、凝血因子。凝血因子(F)制品包括血浆源性冻干人F和重组人F(rhF)有两类。 【适应证】1.血友病A的替代治疗。(1)出血治疗:控制关节、皮肤、黏膜、肌肉和内脏等部位的出血。(2)围手术期的治疗:预防和治疗围手术期的出血。根据F:C基础水平、出血和伤口恢复情况及F:C或APTT的监测结果,制定及调整给药剂量、每日次数和疗程。(3)预防治疗:重型患者定期或不定期输注F制品,预防出血的发生,防止关节畸形的加重。(4)F抑制物阳性的血友病A患
17、者的治疗:急性出血。F制品只适用于抑制物的滴度5000 BU/L的低反应型患者。免疫耐受治疗。需大剂量、长程输注F制品,使抑制物滴度降低或消失。2.非血友病患者出现获得性F抑制物的替代治疗。急性出血时需使用较大剂量。3.部分类型的血管性血友病的替代治疗。大多类型的血管性血友病在急性严重出血时可使用F制品。【注意事项】1.开始治疗越早,F制品的需要量越少,康复越快。有条件者鼓励开展家庭治疗,以赢得及时治疗时间。根据F:C基础水平、出血纠正情况及F:C或APTT的监测结果,制定及调整给药剂量、每日次数和疗程。2.大量、反复输注时有可能出现肺水肿。3.反复输注F制品可能会产生F抑制物。在使用F制品出
18、现效果明显降低时应测定抑制物滴度。 4.输注含血液成分的F制品存在现行方法不能灭活的病毒和其它未知病原感染的潜在风险。血液制品类药品管理制度第二章为进一步规范我院血液制品类药品的管理,降低血液制品质量安全风险,杜绝假劣血液制品流入我院,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依据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市血液制品经营使用管理的通知(成食药办发2017252号)精神,制定本制度。血液制品类药品管理制度第二章一、血液制品类药品的定义和目录。血液制品类药品是指从人类血液提取的任何治疗物质,包括全血、血液成分和血浆源药品。医院现有血液制品类药品目录见附件1。二、血液制品类药品的采购管理。 医院药剂科负责从具备合法资质的药品生产、经
19、营企业购进血液制品类药品,并留存加盖有供货单位鲜章的相关资质复印件,留存时间不少于1年。药库还应留存加盖供货单位鲜章的检验报告和批签发合格证复印件,进口血液制品类药品应留存口岸检验合格报告复印件,留存时间不少1年。 三、血液制品类药品的养护和库存管理。(一)药库接收血液制品类药品时需留存接收时冷链配送的温度记录,留存时间不少于1年。严禁药库人员验收、入库配送温度不符合药品说明书要求的血液制品类药品。(二)药库、药房、各病区储存的血液制品类药品应当严格控制储存温度在2-8之间,严防冻结或温度过高。(三)药剂科、犬伤门诊应严格各血液制品类药品电子或手工台账管理,做到进、销、存环环相扣,药品数量与台
20、账无差异。血液制品类药品管理制度第二章四、血液制品类药品的使用管理。临床医师应当严格把握血液制品类药品的用药指征,严禁滥用,原则上不得超说明书用药。五、患者使用外购血液制品类药品的管理。(一)医院门诊、病区患者使用的血液制品类药品原则上均由我院药剂科提供,部分血液制品类药品药剂科不能及时供应时医师方可交代患者外购后在我院使用。(二)医师为患者使用外购的血液制品类药品,必须由医师与患者签订外购血液制品类药品知情同意书(附件2)。(三)医师为患者使用外购血液制品类药品时,应留存检验报告和批签发合格证复印件(进口血液制品类药品留存口岸检验合格报告复印件),并加盖有供货单位鲜章,随病历保存。 六、该制
21、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违反该制度的部门或人员按照医院缺陷管理实施细则相关规定给予处罚。血液制品类药品管理制度第二章药品通用名品通用名规格格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2.5g、1.25g人免疫球蛋白人免疫球蛋白300mg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200IU、100IU人血白蛋白人血白蛋白10g、2g人凝血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原复合物200IU人人纤维蛋白原蛋白原0.5g破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人免疫球蛋白250IU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200IU血液制品类药品目录血液制品类药品目录注:此目录由药剂科负责更新,并及时下发各科室。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规范第三章
22、为促进我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合理使用,根据卫生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1123号),结合我院实际,制定该规范。本规范适用范围为全院医务人员。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规范第三章一、糖皮质激素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糖皮质激素在我院临床主要用于抗炎、抗休克、促进胎肺成熟、免疫抑制和严重感染,其应用涉及儿科(哮喘、严重感染)、皮肤科(湿疹、皮疹过敏性皮肤疾病)、产科等临床科室。应用糖皮质激素应非常谨慎。正确、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提高其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其正确、合理应用主要取决于以下两方面:一是治疗适应证掌握是否准确;二是品种及给药方案选用是否正确、合理。(一)严格掌握
23、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适应证糖皮质激素是一类临床适应证尤其是相对适应证较广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应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治疗的适应证,避免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情况如单纯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特别是在感染性疾病中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规范第三章(二)合理制订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及药物特点制订,治疗方案包括选用品种、剂量、疗程和给药途径等。1.品种选择:各种糖皮质激素的药效学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应根据不同疾病和各种糖皮质激素的特点正确选用糖皮质激素品种。2.给药剂量:生理剂量和药理剂量的糖皮质激
24、素具有不同的作用,应按不同治疗目的选择剂量。一般认为给药剂量(以泼尼松为例)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长期服用维持剂量:2.515.0 mg/d;(2)小剂量:0.5mg/kgd;(3)中等剂量:0.51.0 mg/kgd;(4)大剂量:大于1.0 mg/kgd;(5)冲击剂量:(以甲泼尼龙为例)7.530.0 mg/kgd。3.疗程:不同的疾病糖皮质激素疗程不同,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具体我院糖皮质激素疗程常见适应症如下:(1)冲击治疗:疗程多小于5天。适用于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我院有过敏性休克、严重哮喘持续状态、过敏性喉头水肿、重症药疹等。(2)短程治疗:疗程小于1个月,包括应激性治疗。适
25、用于感染或变态反应类疾病,我院有剥脱性皮炎等。(3)长程治疗:疗程大于3个月。适用于儿童哮喘的临床缓解期治疗。(4)我院其他疾病在炎症较重伴发喘憋症状时,可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但应严格按照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临床路径、临床诊疗指南和药品说明书等合理使用药物。4.给药途径:包括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等全身用药,以及吸入、局部注射、点滴和涂抹等局部用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规范第三章(三)重视疾病的综合治疗在许多情况下,糖皮质激素治疗仅是疾病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应结合病人实际情况,联合应用其他治疗手段,如严重感染病人,在积极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和各种支持治疗的前提下,为缓解
26、症状,确实需要的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四)监测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与用药品种、剂量、疗程、剂型及用法等明显相关,在使用中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如感染、代谢紊乱(水电解质、血糖、血脂)、体重增加、出血倾向、血压异常、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小儿应监测生长和发育情况。(五)注意停药反应和反跳现象。糖皮质激素减量应在严密观察病情与糖皮质激素反应的前提下个体化处理,要注意可能出现的以下现象:1.停药反应:长期中或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减量过快或突然停用可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样症状,轻者表现为精神萎靡、乏力、食欲减退、关节和肌肉疼痛,重者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低血压等,危重者甚至
27、发生肾上腺皮质危象,需及时抢救。 2.反跳现象: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减量过快或突然停用可使原发病复发或加重,应恢复糖皮质激素治疗并常需加大剂量,稳定后再慢慢减量。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规范第三章二、糖皮质激素在儿童、妊娠、哺乳期妇女中应用的基本原则。(一)儿童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儿童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更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妥当选用治疗方法。应根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更佳)、疾病严重程度和患儿对治疗的反应确定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更应注意密切观察不良反应,以避免或降低糖皮质激素对患儿生长和发育的影响。(二)妊娠期妇女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者不宜怀孕。孕妇慎用糖皮质激素。特殊情况下
28、临床医师可根据情况决定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例如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及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患者妊娠期应坚持糖皮质激素的替代治疗,严重的妊娠疱疹、妊娠性类天疱疮也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三)哺乳期妇女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哺乳期妇女应用生理剂量或维持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对婴儿一般无明显不良影响。但若哺乳期妇女接受中等剂量、中程治疗方案的糖皮质激素时不应哺乳,以避免经乳汁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规范第三章三、糖皮质激素的适用范围和用药注意事项。 糖皮质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甾体激素),生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在体内作用广泛,不仅为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的调控所必需,且具有调
29、节钾、钠和水代谢的作用,对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起重要作用。药理剂量糖皮质激素主要有抗炎、免疫抑制、抗毒和抗休克等作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规范第三章(一)适用范围。1.内分泌系统疾病: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替代治疗;肾上腺危象、垂体危象、甲状腺危象等紧急情况的抢救;重症亚急性甲状腺炎、Graves眼病、激素类生物制品【如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药物过敏的治疗等。大、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可判断肾上腺皮质分泌状况,诊断和病因鉴别诊断库欣综合征(皮质醇增多症)。2.风湿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此类疾病种类繁多,达200余种,多与自
30、身免疫有关,尤其是弥漫性结缔组织疾病皆有自身免疫参与,常见的如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病/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和系统性血管炎等。糖皮质激素是最基本的治疗药物之一。3.呼吸系统疾病: 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放射性肺炎、结节病、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等。4.血液系统疾病: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常需糖皮质激素治疗,主要为两种情况:一是治疗自身免疫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二是利用糖皮质激素溶解淋巴细胞的作用,将其作为联合化疗方案的组分之一,用于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的治疗。5.肾脏
31、系统疾病:主要包括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多种肾小球肾炎和部分间质性肾炎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规范第三章6.严重感染或炎性反应:严重细菌性疾病如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重症肺炎,若伴有休克、脑病或其他与感染有关的器质性损伤等,在有效抗感染的同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以缓解中毒症状和器质性损伤;严重病毒性疾病如急性重型肝炎等,也可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7.重症患者(休克):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但须结合病因治疗和抗休克治疗;急性肺损伤,急性脑水肿等。8.异体器官移植:用于异体组织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预防及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及治疗。9.过敏性疾病
32、:过敏性疾病种类众多,涉及多个专科,许多疾病如严重的荨麻疹等,需要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10.神经系统损伤或病变:如急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急性脊髓损伤,急性脑损伤等。11.慢性运动系统损伤:如肌腱末端病、腱鞘炎等。 12.预防治疗某些炎性反应后遗症:应用糖皮质激素可预防某些炎性反应后遗症及手术后反应性炎症的发生,如组织粘连、瘢痕挛缩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规范第三章(二)不良反应。长期应用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及用药时间成正比,主要有:1.医源性库欣综合征,如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皮肤紫纹淤斑、类固醇性糖尿病(或已有糖尿病加重)、骨质疏松、自发性骨
33、折甚或骨坏死(如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女性多毛月经紊乱或闭经不孕、男性阳萎、出血倾向等。2.诱发或加重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各种感染。3.诱发或加剧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造成消化道大出血或穿孔。4.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5.高脂血症,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血症。6.肌无力、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7.激素性青光眼、激素性白内障。8.精神症状如焦虑、兴奋、欣快或抑郁、失眠、性格改变,严重时可诱发精神失常、癫痫发作。9.儿童长期应用影响生长发育。10.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出现局部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继发感染等不良反应;在面部长期外用时,可出现口周皮炎、酒渣鼻样皮
34、损等。 11.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包括声音嘶哑、咽部不适和念珠菌定植、感染。长期使用较大剂量吸入型糖皮质激素者也可能出现全身不良反应。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规范第三章(三)注意事项。1.尽量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情况。(1)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过敏、严重精神病史、癫痫、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新近胃肠吻合术后、骨折、创伤修复期、单纯疱疹性角、结膜炎及溃疡性角膜炎、角膜溃疡、严重高血压、严重糖尿病;未能控制的感染(如水痘、真菌感染);活动性肺结核;较严重的骨质疏松;妊娠初期及产褥期;寻常型银屑病。(2)但是,若有必须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才能控制疾病,挽救患者生命时,如果合并上述情况,可在积极治疗原发
35、疾病、严密监测上述病情变化的同时,慎重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2.慎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情况。(1)库欣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肠道疾病或慢性营养不良的患者及近期手术后的患者慎用。(2)急性心力衰竭、糖尿病、有精神病倾向、青光眼、高脂蛋白血症、高血压、重症肌无力、严重骨质疏松、消化性溃疡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应慎用,感染性疾患必须与有效的抗生素合用,病毒性感染患者慎用;儿童也应慎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规范第三章3.其他注意事项。(1)防止交叉过敏,对某一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过敏者也可能对其他糖皮质激素过敏。(2)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可酌情采取如下措施:低钠高钾高蛋白饮食;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加服预防消
36、化性溃疡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药物;如有感染应同时应用抗生素以防感染扩散及加重。(3)注意根据不同糖皮质激素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疾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糖皮质激素的品种和剂型。 (4)应注意糖皮质激素和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近期使用巴比妥酸盐、卡马西平、苯妥英、扑米酮或利福平等药物,可能会增强代谢并降低全身性皮质激素的作用,相反,口服避孕药或利托那韦可以升高皮质激素的血药浓度,皮质激素与排钾利尿药(如噻嗪类或呋塞类)合用,可以造成过度失钾,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消炎药物合用时,消化道出血和溃疡的发生率高。 4.分类及常用药物(附表15)。 (1)按作用时间分类:可分为短效、中效与长效三类。短效药物如氢化可
37、的松和可的松,作用时间多在812小时;中效药物如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作用时间多在1236小时;长效药物如地塞米松、倍他米松,作用时间多在3654小时。 (2)按给药途径分类:可分为口服、注射、局部外用或吸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规范第三章四、糖皮质激素在我院常见疾病中的治疗原则。根据卫生部颁布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糖皮质激素在不同疾病中的治疗原则,筛选以下疾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则供本院医师参考。(一)呼吸系统疾病。1.哮喘(成人)。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症细胞和结构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
38、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此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治疗原则】(1)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最有效的控制气道炎症的药物。(2)哮喘的治疗目标是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3)哮喘长期治疗方案分为5级。定期随访、评估及监测患者哮喘控制程度,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修订治疗方案。(4)应避开过敏原及触发因素,加强患者教育。(5)抗生素仅在有感染指征时使用。 (6)危重哮喘急性发作经规范药物治疗后仍无改善甚至持续恶化者,应及时给予呼吸支持治疗。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
39、用规范第三章【糖皮质激素的应用】(1)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是哮喘长期治疗的首选药物。急性哮喘发作可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2)给药途径包括吸入、口服和静脉应用。非应急治疗时吸入给药为首选途径。(3)绝大多数慢性持续哮喘患者吸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相当于每天使用400g的布地奈德)即可较好地控制。一般中重度持续哮喘可选用吸入糖皮质激素和长效2-受体激动剂的联合制剂。当哮喘控制并维持至少3个月后,逐步减量,直至达到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最小有效剂量。在哮喘控制不理想时,需及时评估,上调治疗,症状急性恶化,可将吸入糖皮质激素增加4倍,连续应用714天。(4)哮喘轻中度急性发作可口服糖皮质激素。参考剂量为:泼尼松或
40、泼尼松龙2040mg/d,57 天,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至停用,可根据病情的严重度适当调整剂量和疗程,也可以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24mg/d治疗。严重急性哮喘发作时,静脉及时给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2001000mg/d)或甲泼尼龙(40160mg/d),无糖皮质激素依赖倾向者可在短期内停药,有糖皮质激素依赖倾向者可适当延长给药时间,控制哮喘症状后逐渐减量。不推荐长期使用地塞米松。对未控制和急性加重的难治性哮喘患者,可先给予较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控制症状,再逐渐减少剂量,用最低剂量维持治疗。此外,应同时给予大剂量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以减少口服糖皮质激素维持剂量。 (5)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在口咽局部的不
41、良反应包括声音嘶哑、咽部不适和念珠菌定植、感染。吸药后应及时用清水含漱口咽部。长期使用较大剂量吸入型糖皮质激素者亦可能出现医源性库欣综合征表现。 2.儿童哮喘在参考本治疗原则基础上,可按儿童哮喘诊断与治疗指南治疗。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规范第三章(二)血液系统疾病。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由于患者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与血小板抗原结合,导致血小板迅速从循环中清除的一种自身免疫病 。【治疗原则】(1)血小板数超过30109/L而无症状者,无需治疗。(2)治疗方法包括糖皮质激素、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达那唑或其他免疫抑制剂、脾切除。(3)对于严重出血并发症者
42、,应紧急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或(和)输注血小板。【糖皮质激素的应用】(1)首选醋酸泼尼松(或相当剂量的其他糖皮质激素),剂量为1 mg/kgd,一般在23周内出血症状改善,血小板计数升高。缓解后,可将泼尼松减量至最小维持量,维持34周后,逐渐减量至停药。若停药后复发,重新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仍可有效。泼尼松治疗4周仍无效者也应迅速减量直至停药,维持治疗不宜超过6个月。 (2)初治成年患者也可选用地塞米松40mg/d,连续4天,若无效可2周后重复,但不能长期使用地塞米松。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规范第三章(三)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原则上不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可降低机体免疫功
43、能,感染加重、扩散甚至危及生命,但在某些情况下,如严重感染导致休克、呼吸衰竭及严重炎症反应综合征等,可以适当应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某些细菌感染性疾病如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暴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重型肺炎等,在有效抗感染基础上可加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病毒性疾病如急性肝衰竭、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重症流行性感冒肺炎呼吸衰竭等,也可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所有感染性疾病使用糖皮质激素皆应慎重并严格掌握适应症。1.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
44、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重症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治疗原则】(1)普通病例: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对症支持治疗。 (2)重症病例:控制颅内高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呼吸、循环衰竭的对症支持治疗。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1)对重症病例可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参考剂量:甲泼尼龙12 mg/kgd;氢化可的松35 mg/kgd;地塞米松0.20.5 mg/kgd,病情稳定后,尽早减量或停用。(2)个别病例进展快、病情凶险可考虑加大剂量。如在23天内给予甲泼尼龙1020 mg/kgd(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g)
45、或地塞米松0.51.0 mg/kgd。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规范第三章(四)皮肤疾病。1.药物性皮炎药物性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也称为药疹,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的炎症反应。严重者可累及内脏,甚至危及生命,如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和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等。【治疗原则】立即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及结构相似药物,加强支持疗法,防止继发感染。根据病情轻重给予不同处理。轻型药疹,酌情选用12种抗组胺类药物、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葡萄糖酸钙等非特异性抗过敏药即可。如皮疹较多、瘙痒明显或伴低热者,可加用糖皮质激素。重症药疹应及早、足量应
46、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静脉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疗法。调整好血容量及水、电解质平衡。注意有否内脏损害,并予相应处理。重视皮肤、黏膜的护理,根据皮损的类型选择外用药物。【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糖皮质激素是药疹的首选药物,应及早、足量应用。及早是指在确诊药疹特别是重症药疹后要尽快应用糖皮质激素,最好立即给药,因为药疹的变化较快,重症药疹变化更快,进展迅速,因此要及早控制病情的进展。足量是指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可偏大,轻中度药疹可给予相当于泼尼松4060mg/d的剂量,重度药疹如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可用到甲泼尼龙80120mg/d,甚至可用冲击疗法(甲泼尼龙5001000mg/d 或相当量的地塞米松, 连
47、续35天),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迅速控制病情,减少不可逆损害的形成。快减是指糖皮质激素一般为短期给药,一旦病情控制,即可快速减药,如每次可减原剂量的1/31/4, 可在24周内减至停药(重症药疹如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可能需更长时间)。皮疹局部可用中强效药物性皮炎外用制剂,有合并感染时可用抗菌药物外用制剂或复方制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规范第三章2.湿疹与皮炎。湿疹(eczema)和皮炎(dermatitis)是皮肤科最多见的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过敏性炎症反应,临床上以红斑、丘疹、渗出和皮肤瘙痒为特征,可呈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经过。【治疗原则】寻找和避免接触可疑过敏物质,积极治疗感染灶或
48、可疑基础病,合理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和(或)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口服抗组胺药物以及对症治疗。【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原则上不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而以局部应用为主。外用糖皮质激素应根据病情、病人状况、病变部位、面积等合理用药。一般为每日2次用药,轻度湿疹皮炎多应用中弱效糖皮质激素,中重度可用中强效糖皮质激素;成年人可用中强效糖皮质激素,小儿和老人多应用中弱效糖皮质激素;头面部和外阴部的湿疹皮炎应外用中弱效糖皮质激素,四肢躯干湿疹皮炎可用中强效糖皮质激素;手足湿疹皮炎可用强效糖皮质激素;毛发部位宜用溶液,慢性肥厚性皮疹还可用封包疗法或用硬膏制剂。慢性湿疹的维持治疗(每周用23次)可选用中弱效糖皮质激
49、素并逐渐过度到非激素药物。 对于继发自敏性皮炎或面积广泛、渗出明显,应用其他药物难以迅速控制者,可以考虑短期内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皮疹控制后逐渐减量。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规范第三章(五)重症患者的加强医疗。1.休克。休克是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组织灌注和细胞氧合不足的临床综合征,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均有其共同的病理生理改变,即组织灌注不足导致的组织缺氧、无氧代谢、炎症瀑布反应激活和器官功能障碍。理论上,糖皮质激素能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药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中毒、抗休克和抗过敏等作用,因而可用于各种原因的休克,有助于患者渡过危险期;但休克的原发病多种多样、发病机制复杂,需要多环节综
50、合治疗。(1)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是由严重全身性感染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当严重全身性感染具有明显急性微循环灌注不足时,即经过最初的液体复苏后仍持续低血压或血乳酸浓度4 mmol/L,应定义为感染性休克。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规范第三章【治疗原则】在确定组织灌注不足存在的第一时间,开始早期液体复苏、静脉给予抗生素和器官功能支持等综合性治疗措施。治疗尽可能在严密的监护下,按集束化治疗的目标要求序贯进行。对最初液体复苏后持续低血压或血乳酸浓度4 mmol/L患者的早期复苏,按早期目标性指导治疗(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
51、进行。在积极补充循环容量的基础上,及时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将平均动脉压(MAP)保持在65 mmHg,以保证血流灌注。在容量负荷适当,但心输出量仍不能满足组织灌注需要时,可静脉应用多巴酚丁胺。尽早经静脉使用有效抗生素(最好在确诊后1小时内),在应用抗生素之前留取合适的标本以确定感染源。积极查找并确定感染病灶,采用针对性治疗措施,控制感染源。积极的支持治疗,包括必要时机械通气、肾替代治疗、血糖控制。 其他辅助治疗:包括按指征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及对存在器官功能不全、具有高死亡风险的成年患者如无禁忌证可采用重组人活化蛋白C(rhAPC)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规范第三章【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52、对于液体复苏和(或)血管活性药物依赖的患者,可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首选静脉用氢化可的松。每日糖皮质激素用量不大于氢化可的松300 mg或相当于300 mg氢化可的松的其他制剂。如果未能获得氢化可的松,而采用无显著盐皮质激素活性的制剂时,可补充氟可的松 50g/d,口服。 糖皮质激素疗程一般为7天。 (2)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是由特异过敏原引起的、以急性循环衰竭为主的全身速发型过敏反应,需争分夺秒采取可靠抢救措施。 【治疗原则】 立即平卧位,脱离可能的过敏原。 立刻肌内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0ml,必要时510分钟后重复使用;可合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应迅速输液,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以维持组织灌注。 为防止病情发展,可用抗组织胺药物。 支气管痉挛者用氨茶碱0.25g加10%葡萄糖20ml缓慢静脉注射。 严重喉头水肿者需作气管切开。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规范第三章【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糖皮质激素具有非特异性抗过敏抗休克作用,但起效缓慢,不可作为首选的抢救措施,但可与肾上腺素合用。需用糖皮质激素时,宜采用冲击剂量,一般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六)其他临床疾病如需应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参照卫生部新颁布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糖皮质激素在不同疾病中的治疗原则。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