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初三化学课件教案人教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77360621 上传时间:2024-08-21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2.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初三化学课件教案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3初三化学课件教案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3初三化学课件教案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3初三化学课件教案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3初三化学课件教案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初三化学课件教案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初三化学课件教案人教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三化学课件教案人教版【 # 初三# 导语】学习化学除了最基本的预习、听课、复习、做题、总结以外,还要把每一个过程做到极致,因为学霸学习时不会草率去做每一步, 他们会把没一个步骤都比普通学生做的好一些, 所以才能把化学这科学的更到位。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 初三化学课件教案人教版 ,仅供大家查阅。L初三化学课件教案人教版篇一教学目标: 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 2、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 3、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 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 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 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

2、程的描述, 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 交流 媒体选择: 多媒体系统, 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见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 活动天地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 探究目标: 1

3、、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3、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提出问题: 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 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 收集资料: 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 在空气中燃烧时, 产生淡蓝色火焰。 做出假设: 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 接通直流电源, 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

4、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 慢慢打开活塞, 观察。 该气体是 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 慢慢打开活塞, 观察。 该气体是 分析归纳: 1、 电解水是变化。 2、水通电分解生成的两种物质是和, 二者的体积比为。 交流与反思: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 填 有 或 没有 ) 发生变化,只是分子的和改变了;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 构成反应物分子的重新组合成新的。 知识应用: 1、下图表示宇宙飞船发动机内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0。 A . 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 . 氢气和氧气

5、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 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C .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D . 氢原子和氧原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2、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水受热蒸发和电解水这两个变化。 板书 电解水 1、水通电氢气+ 氧气 H2OH2O2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化学反应。 分析讨论分析图片获得的信息 2、化学变化的实质: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的变化。 说明 水、氢气、氧气由分子构成,也有的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 3、原子: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 练习 做P38 小结教学反思:学生初步建立了微观想象。2. 初三化学课件教案人教版篇二

6、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两种碳的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 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 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过对比和实验,使学生掌握CO的主要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 对CO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初步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培养学生毒气处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 过 对CO化学性质实验的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体验成功,培养化学学习兴趣; 通过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现象, 对中毒机理进行微观分析,揭示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强

7、化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中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是高中学习的重要生长点。一氧化碳的性质不难理解,又有氢气、二氧化碳的性质作对比、铺垫,学习难度不大,有利于学生探究。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此节内容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紧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一氧化碳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第一个有毒物质,是典型的环保素材、自我保护素材。对一氧化碳的学习,既可满足九年义务教育对知识普及的要求,同时又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环保的能力。 因此,无论从教材的位置看,是从学生的知识贮备、能力水平分析, 还是从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出发,一氧化碳的学习作为

8、探究性学习,内容、难度均适合,是高中学习的生长点。 课堂引入指导: 法一:通过介绍煤气中毒,及其危害的新闻实例引入。突出认识一一实验一一应 用 ( 预防煤气中毒)的学习活动。 法二:将小老鼠放入盛满一氧化碳的钟罩内, 观察一氧化碳的毒性,讲解煤气中毒原理及救护方法,实际救护小老鼠。从兴趣出发,学习一氧化碳性质。 法三:单刀直入,碳有两种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析分子式差异,推测性质,引入实验。 知识讲解指导: 1 .以实验为手段,深入剖析,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其一可燃性, 其二还原性) , 特 性 ( 剧毒性) 。 2. 讲解应条理化, 有层次。3. 注意对比氢气性质与一氧化碳

9、性质的异同。 教学建议 ( 1 )突出实验教学的功能 实验设计是探究学习中的一种重要验证方式。本节课应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学习中的功能, 在学生提出假设后,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论证方案及实施验证,以形成知识。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体现化学实验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一形成知识、应用知识、验证假设、训练思维。 ( 2 )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原则 无论在课的设计上, 还是在课的组织上,都应十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设计课时,充分发挥主体性,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乐在其中。学生在上课时,兴趣较高,积极参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3)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 在一氧化碳教学中应充分体

10、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学生仅仅认 识CO有毒的基础上,通过学习CO其它性质,并引导学生分析CO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用途,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认识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 (4)强化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通过设计高质量的思考题,整合知识和能力。高质量的思考题,不仅能将课堂教学向外延伸,而且能将学生的思维水平引向一定高度。如本节课留的思考题(CO还 原Fe2O3) ,有三个重要作用。其一是引导复习CO的化学性质。其二是应用CO的化学性质。其三是整合实验装置。将可燃性实验、还原性实验、尾气的处理实验整合起来,设计一套实验装置,这不仅是实验的整合,更是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课程结束指导: 1.

11、 布置学生小结一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再分别与氢气、木炭等进行对照。 2. 以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为内容,进行讨论,着重在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和中毒后的处理措施。 3. 辩证认识一氧化碳,了解一氧化碳的重要用途。 一氧化碳中毒及其救治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一氧化碳的性质: 从CO和的化学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个氧原子。由于分子构成的不同,两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 结构决定性质) 。 【 指导阅读】阅 读97页 第1自 然 段 ( 注意与物理性质的比较) 。 1. 物理性质:CO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提问:制 取CO气体时应如何收集? 归纳: 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

12、, 因c o 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剧毒。应采用排水法收集。 2. 化学性质: (1) 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现象: 发出蓝色火焰、 放热。特别指出:和其他可燃气体一样,点燃C。之前必须先验纯。 提问:为什么要验纯? 怎样验纯? 明确:若 CO不纯,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 因CO的爆炸极限是12.5%74%。 验纯的方法同氢气的验纯。讲述: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 O 在燃烧时所产生的。( 引导学生看图课本第97页 5 -2 2 ) o 水煤气是CO和的混合气。 引导回忆: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氢气还原氧化铜。 设问:C O 是否也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13、?演示: 指导学生思考:实验的仪器、药品有哪些? 课本上图5 23、 图5 13、 图5 18有什么明显区别? 主要操作步骤有哪些?要求学生观察: 玻璃管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澄清石灰水溶液中产生了什么现象? 让学生分析有关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并出示小黑板: 药品:CO、CuO、溶液。 仪器:铁架台、玻璃管、 单孔橡皮塞、 双孔橡皮塞、 酒精灯、 导管、 细口瓶、 气球。 步骤: 先通一会儿c o 气体;( 为什么? ) 点燃酒精灯加热; 停止加热; 处理收集到的尾气。 现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红色固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CO使 CuO还原成C u ,同时生成。在该反应中,C

14、O是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2)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强调: C 0 必须干燥、纯净。这样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也避免了实验事故的发生。增加尾气收集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因从导管进入细口瓶的气体中或多或少含有c o , 而 co不允许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尾气的处理方法不是的, 课 本 9 9 页图给出了处理尾气的另一种方法。 提问: 还 原 C u O 、 C还 原 C u O 、 C O 不 原 C u O , 三个反应有何异同点? 归纳: 反 应 C u O 中均为氧化剂,C 、C O 分别作还原剂。前两个反应属置换反应,最后一个不是。 讨论:C O 有哪些重要用途?( 提示:性质决定用途) 归

15、纳并板书: 作气体燃料; 作冶金工业上的还原剂。 高炉炼铁的化学反应原理是: 讨论:如何实现C O 和 C 0 2 之间的相互转变? 归纳并板书: 与 C O 之间的互相转变。 提问: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 讲解: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 o , 煤气中毒就是CO中毒。因为c o 能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的输氧功能受到破坏,从而导致体内缺氧,产生头痛、昏迷,严重时发生死亡。 3 . C 0 的毒性: C O 剧毒! !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 讨论:如何防止CO中毒? 讲解:使用时应注意通风、排气。在液化煤气中添加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能帮助人们判断是否发生了煤气泄漏,避免中毒、爆炸事故的发生。

16、提问:空气中有无C O 气体呢? 如果有,会产生怎样的危害性? 阅读:9 9页中间部分。 明确:空气中气体污染物有C O 等。 C O 主要来自汽车排放的尾气等。空气污染的危害性极大,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 4 . C 0 对空气的污染。 C O危害严重!造成环境污染有很多人为的因素。每个人都应增强环保意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3 . 初三化学课件教案人教版篇三 教学目标 回 、知识与技能: 回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知道石油炼制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国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国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探究活动, 进

17、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 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及注意环保问题。 教学重难点国 、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 回 、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播放生活中的图片, 设问: 1、 家庭中炒菜、 做饭、 洗浴等使用什么燃料?2、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使用什么燃料? 3、炼钢厂、热点厂等常使用什么燃料? ( 配以多媒体播放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边看边联系已有生活经验, 思考: 柴、 煤、 煤气。汽油、柴油。 阅读教材,观看录像,回答问题。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由古代生

18、物的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使学生联系生活,关心生活从已有的经验入手,引出新知识,强调在学习中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知道燃料的种类、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用途。 知识拓展 1、煤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 煤分解的产物有哪些? 3、 煤分解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播放录像: 煤的用途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混合物 2、焦碳、煤焦油、煤气 3、化学变化,因为反应前是碳,反应后生成新物质:焦碳、煤焦油、煤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1、石油可以直接用作燃料吗?为什么不把石油直接用作燃料? 2、石油是纯净物还是

19、混合物?为什么?3、石油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炼制的? 播放录像:石油的用途。介绍石油的用途。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1、不可以,因为这样会浪费资源,不经济,不科学,应该综合利用。 2、混合物,因为其中含有多种成分。 3、根据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来分离,是物理变化。 让学生说出石油炼制的各产品与其用途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思维。过渡 投影图片:海上采油和天然起在燃烧。 引出天然气让学生知道:天然气主要是由碳和氢组成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是甲烷。 煤、石油、天然气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几亿年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 所以被称为化石燃料, 它们是不可再生的

20、。1、人类大量开采,将使化石燃料最终被耗尽。 2、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因此一定要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4. 初三化学课件教案人教版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与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

21、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观察和讨论法。 教具准备:试管和试管夹, 碘, 烧杯, 酒精灯, 火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激疑: 1、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回顾时要用多媒体配合画“ 固、夜、气三角图。 2、通过三角图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在图中的“ 固和 气 之间加以 ?预想结果乂1) 固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变吗? 如果能转变, 是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二、猜想假设: 1、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视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动向,必要时进行个别启发。2、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把各

22、种猜想都说出来。 预想结果) 有可能, 固态变为气态要吸热, 气态变为固态要放热。 (2)可能行, 也可能不行, 可能吸热也可能放热, 还可能既不吸热也不放热。3、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一一实验验证。此过程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和依靠实验进行探究的学科学法教育。 三、设计实验: 1、教师介绍实验的器材。指出用来观察的物质是碘。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教师巡回视察,必要时加以个别提示。 3、收集各组讨论结果,组织全体学生一一考察分析,选出方案,之后再修改成正式的方案。此处要注意强调以下几点: 试管加热的正确方法、 酒精灯的用法、 观察的重点、操作上的合作和实验的安

23、全。 预想结果: 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碘加热, 注意观察是否真的由固体直接变成了气体, 而后停止加热再观察气体是否真的直接变为固体。 四、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视察、指导。 五、分析论证: 1、各组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看到的现象。 预想结果: 加热时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紫色的气体而未看到液体的生成. 撤去酒精灯后, 紫色气体逐渐腿去而在试管壁上出现了黑色固体小颗粒。 2、启发学生归纳出结论并且把两条结论进行板书,指出本节课的主题。 预想结果: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吸收热量.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放出热量。3、将三角图补充完整。这里要激发学生体会到自然的美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

24、 保护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意识。 六、 巩固提高:1、巩固结论: 全体学生一齐诵读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此环节要求学生边读边想。 2、 应用知识: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而后让学生说说有关升华和凝华的例子( 可以是课本内的也可以是课本以外的) , 教师以放映幻灯片和穿插启发来配合。 学生未提到的例子教师补充。 3、课堂小结: 学生自发谈自己的收获。 尽量顾及到大面积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发言。 预想结果: 知道了第五和第六种物态变化, 以及它们发生的必要条件。 知道了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研究物理问题离不开实验。事实是检验结论是否正确的标准。大自然是美的, 我们要热爱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 探索大

25、自然。 教师归纳总结。要从三方面小结。 板书设计: 升华与凝华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收热量。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出热量。5. 初三化学课件教案人教版篇五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 2 .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 3 .人是有机合成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4 . 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新课在生活中有绚烂的花,广袤的草,等等,成千上万种的动物植物,还有人造的物品。 这些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呢?让我们一起去学习和了解吧。 播放课件: 有机合成材

26、料0 1 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二、新课学习 ( 一)有机化合物 展示物品的种类,( 实物和图片)学生回答由什么材料组成。 根据经验,大家能说一说这些材料哪些是有机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 余下的是什么材料。接下来我们先学习什么叫有机合成材料,什么叫有机物?写出化学式, 组成元素, 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合作计算, 可用计算器?讨论: 甲烷, 乙醇, 葡萄糖, 淀粉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什么共同点?都含有哪种相同的元素:通过分析表中物质组成元素的特点,引入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概念,什么是有机材料,学生回答 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纸条, 帮助进行课堂学习: ( 1 )完成下内容; 相对原子

27、质量:C = 1 2 、H = l 、0 = 1 6 、S = 3 2 、N a = 2 3 、C l = 3 5 . 5 ( 2 )根据上表讨论: 甲 烷 ,乙醇,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什么共同点? 甲 烷 ,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与淀粉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比有什么不同? 课件展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的概念。 是否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呢?哪些不是? 课件展示: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C O C 0 2N a 2 c O 3 C a C O 3 ( 碳酸盐) 属于无机物。 讨论: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与淀粉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比有什么不同? 两组中是

28、前者还是后面两种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些: 了解化合物的分类以及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 ( 二)有机合成材料 有机化合物中,有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有的却非常大。我们先来了解一篇小资料。 由学生自己阅读,得到关于高分子化合物的初步认识。接下来看看这些物品大家是不是见过,用过,你了解他们吗?播放课件:有机合成材料02 展示:有机物的组成元素特点,碳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与其它原子的结合方式的图片说明有机物数目异常庞大的原因 从刚才的有机物的结构可知, 有些有机物组成原子个数少,相对分子质量小,如甲烷,乙醇,葡萄糖。而有些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从几万到几百万如:淀粉和蛋白质。引下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

29、念。 讲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及高分子材料及分类 有机高分子材料: 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合成有机高 分 子 材 料 ( 合成材料) 展示:有机合成材料的广泛应用图片为什么都是合成材料, 它们的性能和用途有明显不同?原因是这些合成材料的结构不相同。用实验去发现一些规律,学生实验活动。学生拉扯塑料,加热聚乙烯塑料。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和发现什么问题, 得出什么结论?有机合成材料的热塑性和热固性: 实验:点燃不同的线,刚才实验过程中发现棉,羊毛,锦纶x纶在加热时有什么区别?如何鉴别一件衣服是纯棉还是合成纤维做的? ( 三) 环境问题 塑料和合成橡胶的有很广泛的用途:但也带来

30、了一些问题。 塑料和合成橡胶的广泛使用是不是很好呢?会带来什么问题? 播放课件:有机合成材料03 如何解决:白色污染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每个公民应该如何做? 通过讨论如何解决白色污染的方法,培养环保意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重要的方法。 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 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袋、 塑料盒等;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 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问学生有什么想法。 如果你是个科学家, 你最想在发明什么合成材料来解决,生活,生产,农业,工业,电子,国防的问题或困难? 接下来我们来认识几种新型的合成材料。 了解新型的合成材料,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小,认识了有机化合物,知道了什么是高分子合成材料,也知道了这些高分子材料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了一定的麻烦。也就是白色污染的问题,保护环境是刻不容缓的。希望大家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为环保和我们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