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精品讲义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77252164 上传时间:2024-08-21 格式:PDF 页数:90 大小:5.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精品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2023年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精品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2023年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精品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2023年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精品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2023年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精品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精品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精品讲义(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 “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高效课堂研究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这充分说明了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的重要作用,说明了“自行探究”是直接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是培养技能的重要手段。美国兰本达教授根据一节课中师生各自活动所占的时间来评价一节课,他说: “如果师生活动时间各占一半,这节课就很一般;如果教师讲授指导时间仅占三分之一,其他时间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完成教学任务,那这节课就算较好的了;如果教师仅用四分之一甚至更少的时间启发指导学生,其他时间全留给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提示现象,达到教学目的,这节课就是很棒的课。 ”这是时

2、间与经验的交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象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那样: “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 ” 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主流,那么,怎样才能搞好探究性学习活动?近几年来,我们在小学科学课探究性教学中,经过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总结形成了“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教学模式。 如果把小学科学课堂比作一次远航,它将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探究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发展个性,开发创造潜能的航程。教师将是这次远征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最亲密的伙伴。 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一个静谧、温情的港湾,但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内心涌动着探究的欲望。此时的科学课堂只要在教师激发

3、引导下,就会如同“投石击水”泛起美丽的涟漪。一个个问题就如同一朵朵晶莹璀璨的浪花在水面上起舞。 “水波荡漾”间总有一朵浪花指引我们前行的航向,目标所在,教师就可“顺水推舟”和学生们一起踏上探索的征程。 但探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前面可能有暗礁流沙、峡湾险滩。只有让学生知道前面的“水深莫测”才能激起他们思索的动力,只有大胆的猜测才能实现他们做水手的愿望。大家可以一起发挥集体的智慧,先“投石问路” ,在现存的条件下寻求远航的方式方法。然后确定航线让他们“乘风破浪”大胆前行。其间过程必然是曲折的,但只要具备劈风斩浪的勇气,齐心协力总会到达目标的彼岸。 经历了一次远航,可能前行的方式不同,但是大家可以交

4、流、讨论,甚至“兴风作浪” ,掀起探究的高潮。因为这终将成为他们最大的人生经验和财富。只要学生们掌握了在波涛汹涌间航行技巧,教师适当的“推波助澜”则可以使他们的认识升华,成为真正的水手。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远航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们创造未来,建构可能生活的基石。只要在实践中提高了能力,掌握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但科学的探究没有止境,只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才能受益终生, “源远流长” ! 每一节科学课的探究之旅都将使我们沉醉其中,心驰神往,或徜徉其间,欲罢不能。 word 一、激趣引入投石击水 探究目的:探究过程中首先要珍视并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

5、础、能力基础、态度基础等,给他们回顾和思考的机会,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探究主题。如投石击水,打破平静,开启探索之旅。 儿童从家庭和社区进入学校,他们并不是一张白纸;儿童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白的头脑来到教室的。他们是带着对这个世界近十年的丰富经验和个人观点来到科学课的。尤其是现在,儿童的环境中充满了丰富的刺激,形成了自己初步的看法。尽管这些看法中有错漏粗疏之处,有些还不够全面,有些不够深刻,甚至有些则是错误的,但这些原始观念正是儿童认识这个世界的开端,是学生建构起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新认识的起点。 学生自发感兴趣的、有需求的问题,他才乐于去探究和学习,才具有真正的内在动机。也就

6、是说,教育要变成儿童的需求,要符合儿童原有的经验和水平。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内部需求入手,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对什么问题有疑惑,想去研究。努力做到开发和利用儿童需求和兴趣中的教育价值,生成科学探究活动;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儿童的需求,激发儿童探究和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只有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进一步的亲身探究,让他们亲身发现自己的已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现象或事实之间的不一致甚至矛盾冲突之处,他们才会心服口服地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提出或接受“更为科学”的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这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是“顺应”与“同化”两方面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建构起

7、来的这些新知识,才是真正属于儿童认知结构的、真正有意义的和有效力的“活知识” 。 二、质疑问难水波荡漾 探究目的: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养成好习惯,激发探究兴趣。一个个稚嫩、离奇甚至不着边际的问题,如水面上泛起的粼粼波光,晶莹而美丽。 爱因斯坦曾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大科学家卢瑟福也说过: “科学不是用来死记硬背的一个个现成的事实或一条条定理定律;科学研究是使我们放眼世界并提出问题的一种方法。 ”科学教育专家也指出, “如何帮助儿童提出可进行科学探究的问题,这是儿童理解科学活动的关

8、键一步,在早期打下这种理解能力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 刨根问底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年龄越小,就越喜欢问这问那,这是非常宝贵的一种天性。这一天性若不加以爱护,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萎缩,使出于天真好奇的提问不能向高层次提问能力发展。爱提问,是人类好奇天性的一种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对学生而言,提出问题并不难,难的是针对某一事物提出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要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学会提问题: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怀疑流行说法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小制作过程中提出问题 三、选择问题顺水推舟 探究目的:在提出问题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能够选择有研究价值和可研究的问题,word 学会科学选

9、择问题的方法。按照学生的探究意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顺水推舟,选择本课要研究的问题。 提出问题是获知求索的前奏,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但是,仅能提出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在不同的基础以及条件下,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具有研究价值和研究可能。如果不能对问题进行合理筛选,将无法正确确立合适的研究方向,难于获得预期的答案。所以,帮助学生真正学会提出适合科学探究的问题,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一环节中,注意要尊重学生,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个交待,要落地有声,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简单的问题随即解决,深奥的问题以后解决,顺应学生意愿,结合现有条件确定本课研究问题。在选择研究的问题

10、时,应多提出与科学知识有关的问题,不涉及复杂知识的问题,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找到答案的问题。 四、猜想假设水深莫测 探究目的:预测是对未来事件做出的科学猜测,预测是由根据的推测,预测可以带动探究者的热情,预测往往成为新科学发现的先导,预测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水深莫测,就要积极寻找科学的解决方法。 经常奇思妙想是开启智慧创新的金钥匙,预见能力是一个人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要让学生养成遇问题主动猜想假设的好习惯。古语说:凡事,预则立。就是说,预测、假设、猜想可以使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选定一个方向、确定一种思路。我们生活中遇到好多这样的问题,比如:晚上走进家门,一开灯,灯不亮。哎,是不是停电了?

11、再回头看看周围的邻居, 人家的灯都亮着, 就自己家的灯不亮; 是不是保险丝断了?你会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测,然后你再去检查,到底是哪里出毛病了。 另外,预测发展了学生的直觉思维。有时候我们说一个人做事很干练,很聪明,就是说,他对某些事情能够猜出个八九不离十。什么叫八九不离十,就是他猜对的可能性很大,这种直觉思维、顿悟思维,是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教材中这样的训练很多,有专单元训练,如四年级上册假设与搜集证据 ,就是让孩子进行“假设”训练,让孩子慢慢的习惯怎么样去假设,明白假设的重要意义,提高预测能力。大多数是分散到每一课的探究活动当中,比如:小车从斜坡上滑下来,然后冲出一段距离,冲出去的这一段距离

12、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呢?当你提出问题以后,孩子就要回答,这时候的回答就是假设和预测的过程。他可能认为和斜坡的坡度有关系:坡度越高冲下的力量就越大,冲出去就越远;也可能认为跟车的重量有关系;还有的孩子可能认为和坡的长度有关系这些假设、预测都是非常必要的。 五、探求方法投石问路 探究目的: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要经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掌握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选择的使用恰当有效的方法,去自主解决问题。投石问路,在探索中不断获取科学真知。 过去有一句俗语:要教给孩子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后来又有人提出:要给孩子一杯水,老师要有常流水。一桶水也好,常流水也好,都是讲教师要有很充分的很

13、深word 厚的知识储备,但现在恐怕是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和教育要求了,所以现在提倡:不是老师给学生倒水,而是要带着孩子一块去打水。孩子学会打水的方法,就可以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打水,去获取他所需要的知识。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要根据以下原则来确定: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任知规律。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

14、验;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等。 六、合作探究乘风破浪 探究目的: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科学课学习,去解决问题。这是探究式教学法的中心环节,重点环节,是获取科学真知的基础环节。应充分发挥每一个个体的作用,密切协作,大胆求索,乘风破浪,敢于与困难搏击与挑战。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实践和空间。学生是不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最明显的表现是: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充足。充足的时间是指学生有充足的动脑思考

15、、动手操作的时间。在这段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里,学生可以从容地发现、提出问题;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研究问题;可以在失败中找原因;可以在成功中总结经验;可以在交流中取长补短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探究中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如:探究的进度能否有教师预先确定或设计;是否应该先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开展非指导性的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导,何时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导是必要的,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了;何时需要提供背景资料或有关信息,何时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何时推荐学生阅读教科

16、书,或向图书馆、互联网、成人求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介入得过早,以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有时则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教师的指导有时根本不必要、不应该,以致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够充分,以致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现在我们做实验、观察都非常重视把观察到的、实验的数据记录下来,这是这一次课程改革中我们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因为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人的说话、立论、主张要有一定的根据,说话要有证据,思考要有依据。所以,我们要指导孩子在观察当中,把观察到的结果、资料积累下来,可以用文字、用图画的方法,也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让学生把研究的过程记录下来,

17、然后要分析总结出来,最后还要交流汇报出来,让他们会想、会做、会说、会总结,达到做与说的统一,做与记的统一,培养一个完整的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word 在我们的教学中, 有很多教师缺乏自信心, 不相信学生自己能做好, 总是在他们 “探究”的过程中,过早地指指点点,或在他们探究思考的关键时刻,老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动作,便把学生探究思考的兴趣和欲望全部化解、打掉,使这个探究的过程只是流于形式。提出问题,学生有时“启而不发” ,教师急不可待,为了顺利过关,教师便自圆其说,包办代替。汇报总结,出现了相反意见,教师便心急如焚,不去探讨,不去研究,囫囵吞枣,搪塞而过。探究学习,要求过多,交待过细,

18、提示过清,不相信学生能做好、能想好,低估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体现不出探究过程。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就应该大胆的放手,不怕失败,让他们自己去想、去做,相信他们能做好。在多次的探究学习中,不仅要让他们尝受到成功的喜悦,更多的是要尝受到成功前的艰辛和失败时的痛苦,以培养他们健全人格和科学探索精神。 不放心就是空虚的表现,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招数了;不放心就是看不起学生,不相信学生自己能做好。请放下心来,相信学生会比老师能;请放下心来,十万个为什么也难不到他们。只要有了这种思想,才能海阔天空,才能有奇思妙想,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七、汇报交流兴风作浪

19、探究目的:在实践探究的基础上,要通过汇报交流,收集整理各种信息,才能归纳概括总结出科学的结论,这是一个从实践探究到理论形成的重要环节。选取代表分组报,讲求实效不雷同,边报边总编评价,顺势提炼精板书,不同观点积极提,展开争论效果好,善于倾听少发话,交流权力让学生。要让学生敞开心扉,毫无顾忌的展开交流汇报,达到思维的碰撞,如兴风作浪,掀起探究的高潮。 合作和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认真听取他人意见、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服他人、适当地有条件地让步等技能和策略,而这些能力只有通过科学学习活动,尤其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实践锻炼,才能逐步形成。一个知道科学需要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

20、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发展研究的能力并且从他人的反应中得到成功的认可或者失败后如何改进的启示;一个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要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 ,也就是说,教师不要硬性规定学生表达探究结果的方式,而是要鼓励他们百花齐放,用他们自己熟悉的、力所能及地、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这样,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兴趣、优化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和理解、取长补短、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技能和能

21、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和开发学生的相像力和创造的潜能。 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首先倾听他们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并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 ,更要让“教师倾听学生” ,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word 责任。 ”这就是“倾听着的教育”理念。 “这样的倾听就是真正的倾听,它有效地改变教师的倾听方式,使他们从外在的听到内在的听,从抽象的听到具体的听,从观念的听到体验的听,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着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

22、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放花朵,凝结果实。 ”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也常常各异,这种差异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以下价值:1、学生在相互倾听中,知道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2、学生在相互表达与倾听中,对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可以更好的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3、学生在讨

23、论中,对观点及做法的相互质疑和评价,可以更好的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4、学生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学生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他们完成个体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 八、总结提升推波助澜 探究目的:在充分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把各种信息进行归纳概括整理,总结出科学的结论,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结论,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推波助澜,促成飞跃。 我们现在非常强调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可以使孩子的思维逐步科学化和精确化。钱学森做过一次“关于思维科学”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 “只

24、会定性地分析、定性地去认识事物,还不行,还不能达到认识的深刻化。 ”应该使孩子学会定量地观察,定量地去分析,用数字来说话,不但有质的认识,还有量的概念,因为定量分析能够使孩子思维更精确。比如:王老师中等身材,上了点年纪,不胖不瘦,头发有些花白,这是一种描述,这种描述叫做定性描述。假如这样描述:王老师身高大约一米七左右,六十来岁,头发大约有百分之八十已经白了,体重大约 140 斤左右。这就是定量分析。只有学会分析,才能汇报准确。科学分析的方法很多,定性的、定量的、图解的、文字的、资料的、数据的等等,科学的结论建立在科学的证据之上,科学的证据如何表达出来,往往被人们忽视。 九、实践应用水到渠成 探

25、究目的:科学探究,既从生活中来,又要回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用探究获得的结论解释自然现象;实践操作,把科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只要有了探究的过程,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水到渠成。 我们要引领学生不断探究,加强学习与实践,在学习中运用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通过实践应用,学生将学习的原理物化为成品,不仅检验了原理的正确应用,也增进了对原理自身内涵或与其他关联原理的理解,还提供了学生合作交流、质疑与改进以及成功体验的机会。将我们掌握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科学产品的制作中word 去;把我们的科学梦想变成现实。 十、拓展延伸源远流长 探究目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一个旧问题不断解决

26、新问题不断产生的过程,对已探究知识,进行举一反三,拓展延伸,再次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养成这样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态度,会受益终生,源远流长。 科学教材不是教学范本, 更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 而只是教学的凭借和依托。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参考, 教师备课和教学的资源来自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 网络媒体及广阔的社会生活。 科学教师要善于依托教材, 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 科学课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就内容讲内容,也就难免单调、枯燥乏味,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创设条件,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创造学生科学实践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

27、们的能力。例如,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连的小故事、小魔术、科学家的研究与发现等,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小学科学课的开放性,不仅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结论等方面。因此我们提倡: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室的起

28、点和终点,小学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要重视学生在课后的更有意义的后续活动,注重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并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世界,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所以,在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诱导学生自主学习很重要。 每次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都必须包含上述全部的教学环节吗?答案是否定的。老师们要真正理解“十步教学法”的深刻内涵,这是一种活灵活现的教学思想,不是固化僵直的教学模式,不能死搬硬套,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探究无疑是科学研究的核心,真正的科学家也往往以探究为乐,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积极学习和利用现成的知识。事实上,最有成就的

29、科学家也最善于吸收前人已有的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科学的高峰。学生的学习就更不用说了,尽管基于直接经验的、探究式的学习最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间接学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毕竟是大量存在的。有些知识内容,不易于设计成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我们要科学灵活地驾驭探究式教学法,发挥它最大的教育功能,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积极创新,大胆探索。 word “科学探究十步教学法”主体思想框架 一、激趣引入 投石击水 二、质疑问难 水波荡漾 三、选择问题 顺水推舟 四、猜想假设 水深莫测 五、探求方法 投石问路 六、合作探究 乘风破浪 七、汇报交流 兴风作浪 八、总结提升 推波助澜 九、实践应用

30、 水到渠成 十、拓展延伸 源远流长 趣味引入,激发求知欲。科学志趣的培养是科学课学习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问题是探究的开始,训练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浓厚的问题意识,科学学科责无旁贷。 提出的问题都要有交待,简单问题随即解决,深奥问题以后解决,顺应学生意愿,结合现有条件,确定本课研究问题。 发挥自主合作能动性,结合现实条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合作探究,时间充足;开放有序,活而不乱;大胆探索,不怕失败;巡回辅导,点拨启发;记录交流,养成好习惯。 分组汇报不雷同,展开争论效果好,学会倾听精总结,顺势板书效率高。 主体先发挥,主导不抢先;归纳概括不包办, 科学结论大家总。 猜想与假设不

31、是不着边际的空想,科学预测 用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实践应用,学以致用。 创设新情境,激发再次探究兴趣,把科学探究学习不断引向深入。 word 二次备课指南 无论多么完美的教学设计,也毕竟是停留于纸面的文字,处于设想之中,而真正的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学情,每位教师也有不尽相同的特色和专长。有时候一起备的课并不完全符合自己所任班级的学情和自己的所长。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依照教师个人,特别是本班的教学实际,在授课前再次研读教材、研讨课标、研究教参,对集体备课所形成的教案的各个环节和细节进行认真修改,批判吸收,合理取舍,做适度调整,丰富内容,

32、关注个性化设计,体现个人风格,创设属于自己的精彩,这便是二次备课。 (一)二次备课的目的 二次备课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针对本班学习情况对教案进行修订,达到教案的最优化;二是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技巧融入教案,将教和学真正一体化。重点研究知识点如何攻破,教学环节如何过渡,教学情景如何创设。 (二)二次备课的方法 二次备课常用的方法有:标、增、改、删、调等。 “标”就是标记原教案中的重点环节、重点问题、主要知识点以及典型性、易错性等内容,以便在教学进程中引起注意; “增”主要是增加自己认为必要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原教案中有关环节进行补充和具体说明。 “改”就是改正原

33、教案中的一些错误,根据实际修改原教案中不适应本班教学的教法、学法和内容。 “删”重点是删除原教案中自己认为不必要的教学内容环节。 “调”主要是根据需要调换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呈现形式,调整原教案中过程设计的先后顺序。 (三)二次备课的内容 1、备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以本班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 解读集体备课教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看其是否与本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 2、备教学设计 (1)课前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是否与学生的word 生活实际相近。 (2)教学环节设计是否与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3)教学环节

34、之间的过渡语言是否能使自己驾驭课堂时如鱼得水,得心应手。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等,也就是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4)教案中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做到了重点突出与学生自主学习,是否给予足够的时间,是否设计了巩固练习。 3、备练习设计 一节课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加以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重要环节。在一节课的学习中,哪些知识点是本班学生最容易混淆或出错误的,都要在二次备课时精心去构思。练习设计包括当堂练习与课外练习。 二次备课既不是第一次备课的简单重复,也不是实际教学实践的包罗万象的投影,它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教育是一门永远有遗憾的艺术,通过二次备课

35、,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不让更多的遗憾留在自己心中。通过创新设计,可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个人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使自己的课堂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同时也散发着个性的魅力。 叶澜教授曾说: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一定能成为名师” 。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收获,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提高。一个不注重二次备课的教师即使有多少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多次重复,不会有大的提升和发展。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要真正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学习型、反思型、科研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就让我们从二次备课开始吧! word 学 期 备 课 教材 版本 苏教版 教材册别 三年级下册 备课教

36、师 班 级 学 情 分 析 学 期 教 学 目 标 1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把整体分为部分有顺序的进行观察的方法,观察物体的形态构造和变化,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采用的方法:运用各种感官和多种观察的方法来观察物体。 2实验能力:继续学习实验操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学会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技能。 3通过体验活动的经历和体验,进行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等方面的科学态度,并进行学科学、用科学教育。 5研究土壤,进行“土地意识和保护耕地”的教育了。 6带领学生

37、对植物从种子的萌发到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功能做较深入的研究。 7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掌握“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的研究思路。 word 教 学 重 点 1培养学生对一个有周期性变化的事物进行长期的连续的观察、记录、研究,从而发展学生认真、细致、坚持性等科学态度,并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科学兴趣的培养和质疑问难能力的训练,是一项长期的教育目标,教师首先自己要形成意识,养成习惯,才能培养好学生。 教 学 难 点 1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2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

38、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观察并描述不同的叶,培养观察能力。 4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 学 措 施 及 教 改 思 路 1现场考察:科学课就是使学生亲近大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的探索科学秘密。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多开展现场考察和实践活动。 2实验:科学课就是通过各种实验,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各种科学秘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既要培养各种实验能力,又要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3养殖种植:通过种植花,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这部分教学教师往往落不到实处,就本讲本,不能让学生从形象感知中去探究学习,影响了科学学习的效果。 4科学游戏:游戏

39、是活动方式而不是目的,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悟出其中的科学秘密。 科学小游戏、 小实验、 小魔术等, 是科学课兴趣培养的重要方法,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 要体现“大教材观”。科学教材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封闭的,更不是学生科学学习的全部内容。鼓励教师对教材再创造,丰富教学内容,教学要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6. 突出“科学探究”。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每学期都安排了一个过程技能单元,把散步再各册中的各种活动进行梳理和归类。从最初的仔细观察学会用多种方法观察和分类,从猜测有根据的假设收集证据验证假设,从建立模型设计与制作拓展与应用,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各

40、种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 word 第一单元备课 课题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教 学 总 目 标 1. 知道土壤是岩石风化后和动植物腐烂变成的微粒等组合的物质。 2. 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及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3.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4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想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5.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愿意合作与交流,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 材 解 读 本单元是在孩子们对土壤有初步认识的基础

41、上, 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研究土壤、生物、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关于土壤的概念。通过简单实验,学习怎样分析、 了解土壤中有沙、黏土和腐殖质, 探究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的生长状况,并且能够观察到枯死的植物是怎样在虫子的帮助下分解并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本单元目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运用多种方法和感官去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学生“土地意识和保护耕地”的教育。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 1. 发现土壤里的生命。 2. 了解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 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课 时 安 排 1我们周围的土壤 1 课时 2了解土壤 1

42、课时 3肥沃的土壤 2 课时 4土壤的保护 2 课时 word 课 题 1. 我们周围的土壤 课时 1 备课教师 单位 教学目标 1.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认识土壤。 2. 能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 知道土壤里有什么,认识常见的动物与植物。 4. 意识到土壤与动植物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感官去认识土壤。 教学难点 土壤与动植物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师事先进行实地考察,为孩子们准备适合学生活动的场 地、放大镜、盛土容器、土壤研究记录纸。 2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只塑料杯子、一块抹布。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我们今天来研究有

43、关土壤的知识。说说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 生:地里有! 生:花盆里有! 生: 路上有,院子里有,山上有,到处都是 师: 对, 我们农村到处都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周围的土壤”。板书课题。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对土壤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直接点题。 】 二、提出问题,选择问题 师: 大家讨论一下, 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有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 生: 我们想知道土壤有多少?土壤是怎么来的?土壤有什么作用? 师:同学们真爱提问题,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土壤及土壤里里有什么。 【最大程度的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开端,简单的可以及时由学生解决,复杂

44、的帮助学生选择,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老师这儿有一些关于土壤的图片,你们想看吗? 图片欣赏:各种各样的土壤。 师:下面小组里面商量一下你们研究哪一个或者几个问题,准 word 备采用什么方法来探究?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从土壤的颜色、硬度、味道等方面去研究,还要观察土壤里有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选择问题,交流自己的想法,最终在小组内形成一定的预期目标,增强学生科学探究前的思维碰撞。】 三、实验探究 师:我们就到学校操场亲自观察土壤, 高兴吗? 师: 同学们去观察土壤, 先说说,在进行观察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 要遵守纪律。 学生: 还要爱护花草树木。 学生: 还要爱护小

45、动物 【让孩子说一说,这样既对孩子们进行了自己制定规则约束自己的训练,又让孩子们对考察目的加深理解。】 师生小结:对,我们总结一下:1. 注意安全;2. 不要破坏环境,更不能伤害土壤中的动植物;3. 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可先照样子画下来;4. 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里有些什么。观察研究土壤时,我们要用学过的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摸、捻、握、捏等方法。 师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观察操场、花坛的土壤。 教师指导:先观察表层的土壤( 颜色 形状 湿润度等) ;然后注意观察土壤中有哪些动植物, 思考土壤和动植物的关系; 最后注意观察表层土下约 2 厘米处的土壤( 颜色 形状 湿润度等) 。

46、 孩子们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指导孩子们边观察便记录,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等。) 回到教室,分组交流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发现、收获。 四、汇报交流。 1. 师: 刚才, 我们一起到校园里观察了土壤, 你们发现了什么?(老师有意识的请那些用特殊形式记录的小组上来展示) 2. 生 1:颜色:黑,红。(师板书) 生 2:有的硬,有的软。 生 3:有树叶,有小虫。 生 4: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有蚂蚁、蜗牛、蚯蚓、小虫子他们在土壤里找东西吃 师: 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真像一个小小科学家。 这说明了什么? 师生小结:土壤是许多有生命的物体的家园,它们在愉快的生word 活,像我们小朋友一样快乐的成长。

47、【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 放飞学生心中的梦想! 教师在此处适时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我们在土壤中还发现蚕豆、菜叶、草根等说明了什么? 师:我们还在土壤中发现了什么?我们在土壤中发现电池、塑料、瓶盖、砖块等物体说明了什么? 【土壤妈妈的怀里多了许多原本不在的东西, 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周围的土壤环境或多或少的已经被破坏了,让学生意识到应该从我做起,保护土壤环境。】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想法吗? 师:土壤世界孕育着许多的小生命,同时又给我们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土壤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孩子有的很小、很小,有的却很大、很大;从小花小草到千

48、年古树,从黑色蚂蚁到白象、红马,从到,世界上亿万个生命,在她温暖的怀抱里长大!”,这是一首没有写完的诗,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模仿上面的两段诗句继续往下写。 生续写小诗,教师巡视。 展示写得较好的小诗,并朗读小诗。 师:写得多美啊!这就是我们周围的土壤。 【从课堂联系到生活, 让知识于生活密切联系, 达到学以致用,高效课堂的目的。】 板 书 设 计 1. 我们周围的土壤 颜色 黑、红 质地 软硬 味道 泥土香,臭 教 学 反 思 word 课题 2. 了解土壤 课时 1 备课教师 单位 教学目标 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

49、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教学重点 了解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 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教学准备 1教师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白纸(3 张) 、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 2学生自己采集的土样、纸巾、抹布。 教学过程 复备 第一课时 一、提问激趣 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土壤,谁来说一说你观察到的土壤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 过渡: 我们周围的土壤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为什么有的颗粒大,有的颗粒小?它们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不同?今天我们来研

50、究、了解土壤。板书课题 【学生与生俱来地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新课一开始,出示精美的“土壤图片”让学生看,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观察土壤。 1谈话: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你采集来的土壤有哪些特点呢?你准备用哪些方法观察? 2. 交流:看、闻、摸、捏 提示: (1)指导学生将土壤倒在白纸上,摊开,然后,手持放大镜观察两人合作,一个人观察,一个人记录。记录中要写发现,鼓励 word 学生尽可能多的记录发现了什么。 (2)告诉学生土壤样品的来源地,以明确观察对象的目标性,增强真实性。 (3)用筛子分离的时候,需要将

51、土壤晒干,然后用筛子分别筛下土壤中较大的物体,并进行分类。 3汇报交流,互相评价(哪组的发现或记录价值、特色) 。 【这样让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知道土壤的基本特点。同时还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展现收集资料的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 】 活动二:研究土壤的成分。 1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大家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 但那只是凭肉眼或是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察。 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2现在就请四人一组开展研究。 (1)拿出一号信封里的土,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 纸巾,你看到了(学生交流) (2)把硬土块放入水中,开始你看到,过一会儿又看到了 (3)搅

52、拌以后,你看到了,静止一段时间之后,又看到了 3 学生交流汇报, 完成实验表格。 (把 2 号信封里的土壤拿出) 在表格中填写观察到的现象,并写出每一种现象说明土壤中含有什么? 实验操作 用纸巾包土 硬土块放入 水中 搅拌水中土壤 加热土壤 观察到的现象 土壤的组成成分 请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这份土壤主要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什么是腐殖质?请你猜测土壤中的腐殖质是怎么来的? 4. 阅读第 5 页最后一小节资料。 word 5. 播放土壤的种类的图片。 6. 提问:通过观看,你知道了土壤有哪几种? 7. 归纳总结:土壤里有哪些成分? 土壤中有空气、有水分、有大小不同颗粒、腐殖质等组成。 【教师放

53、手让学生以小科学家的身份去亲自经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通过各种感官同时并用, 多角度、 多方面地观察到纸的外部特征。 】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关于土壤,我们了解了它的外观和成分,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土壤生长的植物不一样?怎样分类?等) 2.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研究吧。 二、活动三:研究土壤的种类 1.观察颗粒大小。 谈话: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三份土壤的样本,请你们仔细观察,首先看看它们的颗粒大小有什么不同。 谈话:这是什么原因呢? 师生小结:通过这一环节的观察、阅读活动,对土壤有什么更多的了解。 2

54、.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提问:沙土、黏土和壤土的颗粒大小不同,在遇到下雨这样的情况时,它们的渗水性会不会一样呢?你是怎么认为的? 讨论实验方法,特别是引导学生考虑三个变量的控制:土壤的多少、倒入的水量、倒水的速度要保持不变;不同的条件:三份不同种类的土壤;以及最后怎样获取水量的不同:方法 1: 倒入量杯;方法 2:直接用尺子测量高度。采用后者更方便,也与雨下得有多大中雨量器的使用方法相一致。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将结果与刚才的预测相对照。 3.用多种感官了解沙和黏土的不同。 每组一份沙和黏土的样本,请学生参照课本第 6 页提供的方法来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 集

55、体讨论:每一种土壤看上去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更硬或更光滑?加点水握一握, 哪种可以握成团? word 激趣:再试着把它们分别放在胶卷盒里摇动,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或者是闻一闻它们的气味是否相同。 【在这个环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把小组的发现大胆与同学交流,学生之间能互相补充,互相评价,充分体现了自我展示的能力。 】 三、活动拓展 1谈话:同学们都已经对土壤有了非常丰富的了解。 提问:你知不知道我们泰安地区的土壤是什么类型的?有什么特点呢?适合种植哪些植物?(指出: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什

56、么方法来进行研究?) 调查家乡的土壤,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 法 沙 土 黏 土 壤 土 用放大镜看 用手握 用手捏 过滤 2调查家乡的主要农作物。 【引导观看我国各地土壤地貌图片,调查了解家乡的土壤和农作物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资料的查阅等。 板 书 设 计 2. 了解土壤 1、土壤的三种类型 2、土壤透水性 3、土壤的成分 教 学 反 思 word 课 题 3. 肥沃的土壤 课 时 1 备课教师 单 位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是腐殖质, 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 2.知道一些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能

57、够用图画或文字记录自己观察 到的现象。 3.建立腐殖质的概念,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 4.使学生意识到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愿意亲近土壤,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三个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土样 6 份、昆虫饲养盒(里面是自己几个星期前培育的有蚯蚓开垦痕迹的土壤,还有蚯蚓) ,放大镜 6 个,土壤研究记录表 6 份。 学生准备:塑料袋、菜叶等。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关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侦探,查一查土壤里能长出各种

58、各样植物的原因。 二、探索土壤 1. 腐殖质的形成。 (1)探索枯死的植物变成了什么? (2)大家有什么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腐烂) (3)观察两幅图,看一下植物有什么不同?(课件展示)学生讨论交流(土壤不同) 。 (4)让我们一起再去“考察”一下这两个地方的土壤吧。 (教师分土壤标本) (5)你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一下,为什么土壤会有这么明显的差别呢?你们认为这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讨论、 交流) (6) 引入腐殖质定义: 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播 word 放课件) 【给孩子一个空间,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给孩子一个自由表达的机会, 就可以充分展现他们对问题的思

59、索。而 “头脑风暴式” 的讨论,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观察中学会推理,从推理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正是这一活动设计的目的。 】 2. 探索动物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谈话:在有的小组同学挖到的土层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种小动物。这种动物身体细长、很软,它没有眼睛,在泥土里生活,下雨的时候会爬出地面, 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 (教师出示昆虫饲养盒) (2)讨论:有人说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蚯蚓在土壤里不仅可以松土,还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环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蚯蚓是益虫,我们要保护蚯蚓。 3. 探讨给土壤增肥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

60、 ) 【动物对土壤的形成、发育、物质循环、肥力演变等有较大影响,因而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土壤动物, 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益虫的保护意识,连接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 】 三、做肥料袋 1. 谈话:枯死的植物到底到哪里去了?蚯蚓对土壤有什么影响?你们愿意亲手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吗? 2. 讨论如何设计实验。 (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教师启发对比实验的做法。 ) 3. 学生动手制作肥料袋。 教师巡视,适当地给以必要的指导。 整理桌面,清理桌上残留物,填写观察和制作记录。 教师提示:把塑料袋的口封好。 填好标签。 本实验需要三个星期的观察,每周观察一次,记录观察结果。每次观察时,要上下翻动土壤。 word

61、 实验结束后,把蚯蚓放回到它的生活环境中去。 【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亲眼看到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从而验证假设。 因此在动手前要给学生留出思考讨论的时间, 让学生在头脑中先做一回“实验” 。在学生讨论和思考的同时,教师加以适时地引导,使学生了解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法。 】 四、延伸活动:管理肥料袋 谈话: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都要介入这个实验的管理、观察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哪些困难?应该怎样来解决? 【科学不仅是知识,还是一种方法,一种精神。现代科学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通过对肥料袋管理过程中会面临困难及解决方法的讨论, 可以使学生从中逐渐领悟到科学精神并将其进行内化,

62、培养学生探究的恒心和毅力。 】 板 书 设 计 3. 肥沃的土壤 肥沃 (腐殖质) 植物生长 土壤 贫瘠 有利 小动物(蚯蚓等) 教 学 反 思 word 课 题 4. 土壤的保护 课 时 1 备课教师 单 位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人类所作的贡献。 2会做水土流失对比实验。 3知道人类破坏土壤的行为是破坏土壤的,如乱砍森林,乱丢废旧电池,滥施化肥等。 4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教学难点 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 教学准备 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的相关录像或图片、水槽、大烧杯、扁平托盘、适量土壤,适量带草皮的土壤等。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激趣导入,提

63、出问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爱你们的妈妈吗?为什么?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母亲和他的孩子。妈妈是 “土壤” (板书) ,孩子们都有谁呢?大家来看一段视频。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答案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就象妈妈和孩子一样。有关它们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1.世界万物与土壤的关系怎么样? 2.有的地方草丰林茂,有的地方却寸草不生呢? 3.我们周围的土壤现在怎么样? 4.我们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土壤呢? 教师选择性板书。 【学生与生俱来地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新课一开始,出示视频让学生看,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 二、选择问题,讨论方法 教

64、师:刚才大家提出了自已所思考的问题。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养育我们的这方土地多么神奇啊!课前,同学们已经调查了土壤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服务?所以第一个问题是大家共同完 word 成的,剩余问题大家可以自由选择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选择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法。 学生汇报交流。 在交流中,教师需要进行猜想假设环节。 针对问题 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完以后, 再启发学生准备实验验证的方法。 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 小组内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醒他们实验过程中相同与不同的条件是什么? 针对问题 4, 如果我们不及时保护土壤会怎么样呢?让学生进行猜想,产生共鸣。 【给孩子一个空

65、间,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给孩子一个自由表达的机会,就可以充分展现他们对问题的思索。 】 三、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教师: 小组内进行研究, 在研究完选定的问题以后可以再研究其他问题。我们看一看哪个小组发现的最多! 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能放手让学生以小科学家的身份去亲自经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通过各种方法同时并用,多角度,多方面地了解土壤保护的意义及方法。 】 四、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教师: 刚才大家已经探究了一个或者几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看哪个小组发现最多? 哪个小组最先来汇报? 交流汇报中,根据汇报内容的不同,及时补充和表扬。征求其他小组的意见或者建议。 教师适时进行

66、板书。 养育 动植物 人类 保护 【通过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进行板书,将知识点串联到一起,便于学生理清思路,便于掌握。 】 五、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谈话:土壤与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而现实状况又非常严竣,我们要行动起来, 争做保护土壤的小卫士。 你有哪些好的建议与方法? 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保护土壤的措施。 如: 尽量不用塑料袋,买饭用饭袋、买菜用菜篮子、买米用米袋,减少白色污染;成立环保宣传小组,在校园内宣传,到社会上宣传,到家庭中宣传;承包word 公共绿地,多植树造林,做“护绿小队”队员;等等。 六、拓展创新 “制造绿肥”的活动。 教师:因为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要回报大地母亲,今天我

67、们就行动起来,制作有机肥来保护土壤吧。 引导学生采取以下方法制作肥料袋: 1每组同学发给一个塑料袋,并将适量的土壤与树叶、果皮放进袋内。 2 往肥料袋内加适量水, 保持潮湿即可; 并放入 35 条小蚯蚓。 3将肥料袋放在不被干扰的阴暗的地方,并引导学生定期地管理与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 【学以致用,将本单元所学知识融化为一个个动手操作的点,然后让学生在活动掌握,在活动中理解。 】 板 书 设 计 4. 土壤的保护 土壤 养育 保护 动植物 人类 提供产品 教 学 反 思 word 第二单元备课 课题 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教 学 总 目 标 1. 初步了解种子的构造和传播方式。 2. 知道植物

68、的根根据形状可以分成两大类:直根和须根。 3. 认识形态各异的茎,知道茎的作用。 4. 能够观察描述不同叶子的形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活动。 5. 能够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 6. 通过栽培植物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7. 了解一些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 材 解 读 植物的一生是建立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的认知基础之上的,它将带领学生对植物从种子的萌发到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功能做较深层的研究。同时引导学生开展一次长周期的“种植物”活动,这是对一个生命周期做连续观察、记录、描述的活动,是一次亲

69、身经历植物生长每一个阶段的活动。教材始终贯穿了一条隐线“种植一株植物” 。本单元的编排有两条线,一条明线是通过观察、解剖、测量、比较、实验等多种方法探究植物六大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第二条隐线是认真细致地种植、观察一株植物的一生,坚持做连续的观察,体验收获的快乐,感觉到只有坚持才会有收获。在活动中可以围绕探究性活动学会观测、测量、收集证据、积累资料等科学方法。主要由果实和种子 、 根和茎 、 叶和花 、 植物和我们四课构成。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 1. 知道种子萌芽的条件。 2. 认识形态各异的茎,知道茎的作用是运输养料和水分。 教学难点: 观察并描述不同的叶,培养观察能力。 课 时 安 排

70、 1. 果实和种子 2课时 2. 根和茎 2课时 3. 叶和花 2课时 4. 植物和我们 1课时 word 课 题 1. 果实和种子 课 时 1 备课教师 单 位 教学目标 1. 认识果实和种子,了解果实的特征和分类,明确种子是果实的一部分。 2.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发现种子内部构造的相似之处,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3. 了解种子传播的多种途径。体验到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4. 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能够描述出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5. 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定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 了解果实的特征和分类,了解种子的内

71、部结构和传播方式。 2. 运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教学难点 1. 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 怎样设置对照实验;怎样探究空气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萝卜 1 个、土豆 1 个、每两个学生 1 个花生、湿黄豆、湿蚕豆种子、放大镜、镊子、实验记录单、培养皿(装种子) 、塑料口杯(可用来盛装种子) 、带盖的容器、吸水纸、标签、土壤、清水、量筒、烧杯等。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分辨果实,初步了解果实与种子的关系 1. 多媒体出示各种水果和蔬菜。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研究果实和种子, 请看大屏幕,老

72、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水果和蔬菜,你能说一说哪些是果实吗?为什么?同桌可以讨论一下。 2. 学生回答 师:我们常说“开花结果”,这个“果”就是果实。 3. 了解果实的特征。 师: 有些同学可能还是觉得不够理解到底如何来分辨果实, 显然我们从果实的外部是找不到果实的共同特征的, 让我们一起来通过实验寻找答案。 师: 把果实横向切开或者纵向切开, 仔细观察比较从果实的内部构造上去寻找吧! 师:小朋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种子。 word 师:对!果实内部都包含种子,而种子以外的部分都称为果皮,果皮通常具有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三层。 小结: 我们知道植物开了花结的果叫果实, 还知道了植物的果实都是由果

73、皮和种子构成的。 4. 教师示范操作验证。 师: 正是因为果实里面都有种子, 所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萝卜和土豆,切开后,里面有种子吗? 生:没有。 师:对啊,因为萝卜是直竖的根,膨大的部分,所以没有种子。那它还是果实吗? 生:不是。 师:由于土豆和莲藕的内部也没有种子,所以它们都不是果实。 师:那么香蕉是不是果实呢?我们切开看看! 师:噢!其实黑色的小点就是种子,所以香蕉是果实。 【这一环节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果实与非果实的理解。】 二、观察种子,探索种子的内部构造 1. 提出问题。 师:你想了解关于种子的哪些知识呢?谁来说一说? 学生提出问题。 师: 但这么多问题咱们不能在这节课上全部解决,

74、所以让我们选取一些这节课上可研究的问题, 老师建议先来研究一下种子的内部构造好吗? 2. 进行预测。 师: 一个小小的种子能够成长为形态各异的植物, 那么这个蚕豆种子里面到底有什么呢?你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猜一猜吗? 学生发表观点。 3. 解剖实验并观察记录。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猜想,但科学要尊重事实, 我们要怎样才能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呢?下面我们来 进行解剖实验。 师:镊子剥下的蚕豆壳叫种皮,白白嫩嫩的两片是子叶,露出的word 尖尖的是胚。尖尖冒出来的部分是胚根,与子叶相连的是胚芽,连接胚芽和胚根的是胚轴。 师:别看这小小尖尖的胚,将来能发育成长为一株植物呢!而两片肥厚白

75、嫩的子叶都是为胚提供养料的。 师:课件出示蚕豆及胚的结构示意图。 4. 多种种子验证内部构造。 师: 其他的种子是否都是同样的构造呢?请同桌两人每位同学自由选取桌上的一种种子,黄豆种子或者花生种子,剖开观察种皮、子叶和胚分别在哪里? 学生实验并汇报。 5. 小结。 师:我们刚才解剖了三种植物种子,发现种子都包括几部分? 指名回答。 三、了解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师: 我们已经弄清了种子的内部构造, 大多数植物要繁衍后代都要靠种子的传播, 种子又是怎样展开这趟生命之旅的呢?老师想考考大家,你了解哪些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回答适时板书。 【三年级学生对植物种子的传播已经有了一定

76、的了解, 通过让学生自己说,培养学生乐于交流的习惯。】 四、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 师: 我们知道农民们一般在春季播种, 为什么要选择在春季播种呢? 师:说的非常好,跟农民伯伯想到一块去了,我们知道农民在播种时首先要选种, 也就是种子首先要具备萌发的条件, 除此之外种子萌发还需要哪些条件呢? 师: 这节课就给大家一个机会, 同学们可以验证一下种子萌发时是不是需要你所假设的环境条件。 并根据你们的计划来领取实验需要的材料。 1. 设计实验 ,制定计划。 请每个小组集体讨论,制定试验计划。 word 2. 动手操作,实验论证。 师: 现在实验计划已经拟定好了, 咱们每组派一名同学到前面领取你们组

77、需要的实验材料, 其他同学在下面做好分工准备, 大家可以开始了。 生:取本组需要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师:对学生选取材料、分组实验进行指导。 师: 由于时间关系, 没有完成的小组先停一下, 大家课后继续做。已经完成的小组, 哪个小组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组的实验装置? 师根据情况进行指导。 师:让我们在课余时间一起来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好不好? 【生命活动的探究,常常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课程的安排,通常是由间隔的课时组成的。所以可以巧妙安排课堂内外学习活动,将二者结合教学。 】 板 书 设 计 1果实和种子 果皮 果实 胚(胚根、胚轴、胚芽) 种子 子叶 种皮

78、传播方式 : 借助外部力量如风力、水力、动物。 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弹射等。 萌发 : 水分、空气、阳光 教 学 反 思 word 课 题 2 根和茎 课时 第一课时 备课教师 单位 教学目标 1. 会根据根的形态给根分类。 2. 能设计实验探究根吸收水分的作用。 3.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根的作用。 2. 正确区分直根和须根。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直根和须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带有根的植物( 蔬菜或花) ,水槽,麦苗 学生准备:各种带有根的植物( 蔬菜或花)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你们知道“根深蒂固”

79、“根深叶茂”的意思吗? 【学生说一说对成语的理解,初步感知根。】 是啊,只有根基深厚植物才会枝繁叶茂,茁壮成长。看来,根对于植物的生长非常重要。瞧!老师带来了许多带根的植物,( 展示植物) 关于植物的根,你想了解哪些知识? 【激起学生对根的探究欲望,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选择问题,很自然的转入对根的探究学习】 二、小组活动,给根分类 同学们对根有那么浓郁的兴趣,咱们先试着给根分类吧! 1. 观察根的特点,初步分类。 大家拿出老师准备的各种带根的植物, 组内仔细观察根的特点,试着分类并填写好实验报告单。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归纳能力】 2. 全班交流,汇报观察结果。 【让学生尽量多的说出观察到

80、的根的特点,他们的分类情况,为形成概念打基础】 3. 教师小结。 word 像菠菜这样,中间长出长长的粗粗的一根主根,周围长了细细的侧根,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直根。( 板书直根) 像葱这样,长出的根很多很多,它们的粗细、长短差不多,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须根。(板书须根) 【教师在学生研究的基础上适时总结归纳,形成概念】 4. 给自己带来的植物分分类 【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植物,说一说是直根还是须根。】 5. 学生画出直根和须根。 在活动记录纸上画出直根和须根,描述它们的不同。 【画一画,说一说,加深对直根和须根的认识,印象深刻终身难忘】 6. 小练笔。 你能正确的给根分类吗?快点试一试吧。 【课件出

81、示习题,给根分类及时巩固知识】 7. 认识变态的根 师: 有些植物的根, 功能有了改变, 形状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形态发生变化的根叫变态根。常见的变态根有以下几种: 贮藏根(萝卜、甘薯、甜菜等),支柱根( 玉米、高梁等) ,呼吸根(红树,水松等),吸根(菟丝子),气根。 【课件出示变态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关于根的知识】 三探究根的作用 不论是直根、须根还是变态根,都是为了植物能茁壮成长。同学们,你们想看一看植物在地底下的样子吗?( 想) 1.了解根系 (1).猜一猜: 植物的根的样子 (教师出示一大把带土的麦苗) 。 【学生猜测,再一次激起对根的研究热情】 (2).观察实验,了解根

82、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将根部的泥土去掉,清洗干净,看一看,量一量这些根,你会有怎样的发现? word (1)分工明确,密切配合。(2)仔细观察,做好记录。 (3)注意卫生,不扔泥土。 【了解植物的庞大根系,近距离观察根的样子,为研究根的作用垫定基础】 (3)交流实验结果,谈感想。 (4)深入了解根系。 【课件出示知识拓展,学生加深对根系的了解】 2.探究根的作用 是啊, 根牢牢的抓住土壤向下生长,它们的身体是那么的细小而生命力却是那么的顽强。根,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1)小组讨论,根的作用 【学生讨论对植物根的作用的理解】 (2)小组汇报交流。(学生说出:根能把泥土固定在植物的根上,根能吸收水分,

83、根可以让植物长大,用根做根雕等)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引导他们说出更多的根的作用。 (3)课件展示根的作用 1. 根能固定植物体。2. 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料供植物本身生长。3. 防止水土流失,能固定住土壤。 4. 储藏营养。5. 繁殖下一代。 【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学生更形象生动的了解根的作用,归纳根的作用明确根的作用】 3 、设计实验证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根死死的抓住土壤向下生长,这个作用显而易见,根怎样吸收水分的呢?我们要用实验来证明,你能设计实验证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吗? (1)小组讨论:怎样设计实验证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2)交流汇报实验方案 汇报时对实验方案不完善的地方要及时补

84、充。 【这一环节,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案,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学生科学探究前的思维碰撞, 可谓在潜移默化的愉快活动中获word 取了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3)课件出示完整的实验方案 (4)动手设计实验 同学们请行动起来完成你们的实验吧!记得每天观察植物记录下它的生长情况及水面的变化情况,千万别忘记给植物浇水,写出观察日记,十天之后看谁的记录最棒。 【 课上实验, 课后观察变化, 留给学生充裕的观察时间完整的观察,效果一定会很好】 四、你说我讲谈收获 【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注意情感方面的教育:爱花护草,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五、布置作业,延伸知识 我们认识了根,知道了根的分类,根的作用,是啊!树叶

85、飘落下来落在树底下,腐烂之后变成腐殖质来感谢根的哺育,我想这就是“落叶归根”的含义吧。植物是否只有根就会茁壮成长呢? 课下,找几多白色的花,放在不同颜色的水中,就会得到不同颜色的花。不信?试试看吧。 【作业的布置为认识茎做好铺垫】 板 书 设 计 2、根和茎 根的分类:直根 根的作用:固定植物 须根 吸收水分和养料 教 学 反 思 word 课 题 2 . 根和茎 课时 第二课时 备课教师 单位 教学目标 1. 认识各种形态的茎。 2. 能设计实验探究茎吸收水分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与实验知道茎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知道茎的作用。 教学准

86、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芹菜的茎,红墨水,烧瓶,实验用刀,放大镜。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课前准备:讲本节课时提前把芹菜的茎泡到红水中,以便于课上观察用。 一、回顾知识,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根,大家都学到了关于根的哪些知识? 【简单回忆根的有关知识。】 我们知道了根的分类,根的作用。 课下,老师让大家找几多白色的花, 放在不同颜色的水中,你们得到什么颜色的花呢?(学生说一说实验现象) 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简单说一说原因) 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这种奇妙的现象。 【由观察到的现象引入对新知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茎的探究欲望。】 二、认识不同形态的茎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茎,你想学习茎的哪些知识呢

87、? 学生提出想要研究的相关问题,茎的样子,茎的作用,茎的颜色等。 同学们对于茎有那么浓郁的研究兴趣,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茎的形态,茎的作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提出学习任务, 以便于带着 word 目标学习探究。】 1. 利用多种资料,认识茎的不同类型 (1)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植物,菠菜、莴苣、丝瓜、藕、洋葱、牵牛花、葡萄等(出示实物)找一找,这些植物的茎在哪里?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所带植物多种多样便于观察研究,从身边植物研究,激发学习兴趣。 】 (2)交流汇报。 【教师尽量多的听取学生的发言,为区分茎的不同形态做准备。 】 (3)小结:大多数植物都有茎,茎有多种多样的形态,我们

88、通过课件来看一看茎的不同形态吧! 2.通过课件了解不同形态的茎 (1)课件出示竹子、牵牛花、黄瓜、西瓜等植物的茎,观察,比较: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 (2)交流讨论,说一说茎的样子。 【再次讨论研究,为学习茎的形态做好铺垫。 】 (3)教师即时简单板画不同类型的茎,取名。 直立茎:它强劲而有力,使植物稳固的挺立着。如:杨树、柳树、棉、桃、玉米。 匍匐茎:它不能直立生长,而是贴在地面上生长。如:甘薯、草莓。 (4)重点区分攀缘茎和缠绕茎。 缠绕茎:本身不能直立向上生长,必须螺旋缠绕于其它物体上才能向上生长, 如:牵牛花,菜豆,首乌。 攀援茎:也不能直立向上生长,而靠特化的结构攀援在其它物体上,

89、才能上升,如豌豆的茎(叶卷须) 、葡萄的茎(茎卷须) 、爬山虎的茎(吸盘) 。 3. 用手势演示不同形态的茎 你能用手势演示一下这些不同形态的茎吗?快点试一试吧。 word 【学生用手势演示一下这些不同形态的茎,加深对茎的认识,学习效果好。 】 4. 小练习:说说下面的茎属于哪种类型。 5.小结:尽管植物的茎形态各异,但是每一种形态的茎都是与植物的本身的特点及生长环境等相适应的,都是为了植物更好的生长,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植物的茎到底有哪些作用呢?咱们快点研究一下吧。 三. 探究茎的作用 1.小组讨论:猜测一下茎有哪些作用 【学生讨论对植物茎的作用的理解,初步感知知识。】 (1)小组讨论:茎的

90、作用 (2)小组汇报交流。 【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与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尽量多的说出茎的作用。】 2.小结归纳。 根的第一个作用是“固定植物” ,它可以将一株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地下。形态各异的茎处于植物的中央部位,它把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连成一个整体,也起到了“支持”植物的作用。 3.实验探究植物的茎是如何传输水份的 (1) (出示课前各小组将一段新鲜的芹菜的茎,放入一个装有染过红色的水的容器中)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芹菜的茎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学生说一说看到的现象,为实验研究茎的作用打下基础。 】 (2)思考:这个现象能够说明什么? 【植物体内有运输水分的管道。 】 (3)实验观察茎传输水分

91、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证明我们的推想是否正确,可以把插入红水中的茎切开,看看里面是不是有运送水分的管子。 教师讲解茎的横切和纵切的方法,提出切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以及放大镜的用法。 word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课件展示放大镜下芹菜茎的样子。 【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在放大镜下面观察茎的形态很形象很逼真,课件再次展示会更加明了直观。 】 4.总结: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植物的茎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同时还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四拓展活动 你知道吗这些也是植物的茎。 出示实物:芋头、荸荠(球茎) 、马

92、铃薯(块茎) 、大蒜、洋葱(鳞茎) 、姜、莲藕(根茎) 。 仔细观察,做好记录。 五总结延伸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能制作一朵双色花吗?试试看吧。 板 书 设 计 2、 根和茎 茎的作用:支持植物 运输水分和养料 教 学 反 思 word 课 题 2. 根和茎(同课异构) 课 时 1 备课教师 单 位 教学目标 1. 认识根和茎的不同形态及其功能。 2. 能通过实验探究根和茎的作用。 3. 通过实物展示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学生能乐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能体验自主探究的快乐。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与实验认识根和茎的形态和作用。 教学难点 区分直根和须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93、实验记录表、各种带有根和茎的植物、红水、烧瓶、实验用刀。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几组图片(把植物分成上下两部分),让同学们猜一猜是谁的根、茎,连一连,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物的根和茎。(板书课题) 【猜一猜的形式开动了学生的脑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出示根的图片,仔细观察它们的根,你想学习根的哪些知识呢? 学生提出问题,根的形态、分类、作用 同学们真爱提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根的分类和作用。 1. 学生观察实物, 发现根的特点。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朋友(出示带根的葱和菠菜)。观察它们的根,有什么特点?

94、 学生畅谈。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2. 教师小结。 教师适时点拨、画图,并得出结论,建立概念:像菠菜这样的根,有一条粗粗的主根,四周有一些侧根的称为直根;而像葱这种植物有许多粗细相似的根,就称为须根。根按形态有直根和须根之分。 【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根的形态。】 3. 学生画出直根和须根。 在活动记录上画出直根和须根,描述它们的不同。 4. 按根的不同形态给植物分类。 word (1)学生小组合作,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植物的根,给植物按根的不同形态分类。 (2)汇报交流。小组派一名代表带着实物到前面给大家说说他们的分类情况。 5. 引导学生认识根的作用。 (1)根对于植物来说非常重要,

95、你知道根有哪些作用吗? (2)学生回答。(学生说出:根能吸收水分;根能把泥土固定在植物的根上;根能将养料传给植物的叶子;根可以让植物长大。)板书: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养料。 (3)你能设计一个证明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吗? (4)小组讨论。 (5)汇报实验方案。 【这一环节,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案,交流自己的想法,了解了根的作用。增强学生科学探究前的思维碰撞,可谓在潜移默化的愉悦活动中获取了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三、实验探究 学习了根的分类和作用,你想学习茎的哪些知识呢? 学生提出问题,茎的形态、作用 1. 认识茎的不同形态。 (1) 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教材上的图片, 说说这些植物哪部分是茎,有什么

96、特点? (2)各组交流 (3)汇报并将自己看到不同形态的茎在科学习作上第 67 页画下来。 (4)教师小结:比起根来,植物的茎是形态各异,多种多样的。杉树的茎叫直立茎、牵牛花的茎叫缠绕茎、爬山虎的茎叫攀缘茎、西瓜的茎叫匍匐茎。无论什么样的茎,都是为了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 2. 通过实验了解茎的作用。 不管茎的形态是什么样,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作用,你们知道茎的作用是什么吗?学生回答。 我们用什么方法知道茎的作用呢?出示泡在红水中的的竹子。 (1)了解实验内容,猜测实验结果。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还可以猜测一下,竹子的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

97、2)实验操作。 A提出操作要求(将竹子的茎纵切或斜切;小组内要分好工;操作时注意刀的安全使用; 注意仔细观察; 做好实验记录和发言准备。 ) B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word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探索的兴趣,重点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 多媒体展示生活小百科。 在生活实践中,老师认识了一些植物的特殊的根和茎,想介绍给同学们,想和它们交朋友吗?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生活小百科。 2. 学生结合老师提供的植物的根和茎的实物,互相说一说。(了解根、茎的变态现象。) 根 茎 肉质 块根 地上茎 地下茎 萝卜 胡萝卜 甘薯

98、( 山芋) 榨 菜 莴 苣 根状茎 块 茎 球 茎 鳞 茎 藕 马 铃薯 荸荠 芋头 蒜 洋葱 生活小百科 【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五、自主总结,引发深思。 1.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 让学生针对课题继续说说自己还想研究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3. 教师总结。感谢植物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这么多的好处。课后同学们可以留心我们身边的各种植物,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根和茎。让我们下节课继续探索在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 板 书 设 计 2. 根和茎 根: 直根、须根 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养料 茎: 运输养料 教 学 反 思 word 课 题 3叶和花 课 时 1

99、备课教师 单 位 教学目标 1. 知道植物生活和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绝大部分是靠自己的绿叶制造的。 2. 知道花的构造。 3. 知道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教学重点 认识叶和花的构造与功能。 教学难点 理解植物是怎样自己制造“食物”的。 教学准备 各种树叶、花、镊子、白纸。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认识叶的不同形态 1 讲述: (出示一片树叶) 春天到了, 许多植物都已经吐枝发芽,长出嫩绿的叶子, 你们看, 这是一片什么树的叶子?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通过对树叶实物的观察,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提问: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现在请大家拿出课前发下来的一片

100、树叶,看看它的正面和反面有什么不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树叶的正反面,比较有什么不同。 3提问:课前大家也采集了一些树叶,现在请你们拿出来,每小组仔细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写在活动记录上。 比较更多叶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记录。 叶的形状 相同 不同 (叶的不同之处很多, 但相同部分是基本一致的: 即由叶柄和叶片两部分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 4提问: 你能在这个基础上给这些树叶分分类吗? 指导小组进行分类活动。提醒学生每次只能按一个标准分。 生讨论、交流,并汇报分类结果。 word 二、认识叶片的作用 1谈话:叶子的形状多种多样,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101、。 2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一盆,说明实验的目的。提问:预测一下,将会看到什么现象? 生预测现象,并汇报。 3拿出另一盆已有实验现象的植物,提问:没有摘除叶片的塑料袋内为什么会有小水珠? 学生交流讨论。 4师小结:套有叶片的颜料袋里的小水珠是植物体内“多余”的水吸收了周围的热,变成水蒸气从叶中某个地方跑出来凝结而成的。未套有叶片的塑料袋里没有小水珠。 【光合作用就这样用语言解释的话, 是很难让生理解。 所有教师可以结合实验、 多媒体课件, 更形象直观地来帮助生理解叶子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三、认叶的光合作用 1讲述: (出示两盆吊兰)这两盆吊兰是老师同时种下的,种的时候差不多大小,

102、一盆是放在阳台上的,一盆是放在室内的,每天浇同样的水。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盆吊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观察、比较,并回答:一盆叶子较绿,一盆叶子显黄。 2. 提问:请大家猜一猜两盆吊兰长得不同的原因。 生猜测: 可能长势不好的那盆是因为长期在室内, 不能照到阳光。 3. 提问: 怎样实验才能验证大家的猜测呢?结合书本上的实验步骤,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根据经验回答。 (除了一盆放在阳光下, 一盆放在室内阴暗处,其它条件都要保证一样,这样的实验才更公平。 ) 【大部分植物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教师先自己做第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然后让他们动手做第二个实验,使学生明白植物和阳光的

103、关系。 但不是所有植物都喜欢阳光的, 有的植物喜阴, 这一点在课堂上一带而过, 使学生脑海里有这样一个科学概念就可以。】 4. 教师小结: 阳光对植物的生长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盆吊兰就是因为长期照不到阳光, 所以才长得不如那一盆好。 当然也有一些不喜欢晒太阳的植物, 它们一般生活在高大的大树下, 如果把它们放在太阳底下暴晒,是会晒死的。 四、认识花的构造及其作用 1. 你仔细看过花吗?说说。 word 2. 将你们带来的花画下来。集体交流所观察到的花。 3. 教师根据学生的绘画介绍花的各个部分的名称。 【学生在通过自己的观察、 讨论后再绘画花的结构图, 教师根据学生的绘画来补充、讲解,能使学生

104、更容易理解、掌握。】 4. 出示一朵挑花图片, 问学生: 你能在这多花上面把它的各个部分找出来吗? 指名认花的各部分。 生小组观察、讨论。 5. 组织学生认一认所带来的花的各个部分。 6. 植物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粉。 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组织学生说。 【通过课堂学习, 使学生对植物有一定了解, 引导学生把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五、回顾、练习 1. 这一个单元, 我们研究了植物各个部分的构造和作用,谁来说一说? 2. 安排全班进行种植交流。 3. 提问:你们还能提出哪些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 学生提问,课后继续研究。 【学是为了用, 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把本单元所学到的知识用的生活中,最好的方法就是

105、亲自种一棵植物,对其进行仔细研究。】 板 书 设 计 3、叶和花 叶的各部分构造(画)名称 花的各部分构造(画)名称 教 学 反 思 word 课 题 4、植物和我们 课 时 1 备课教师 单 位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 2.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部分及其名称。 3.调查植物的用途。 4.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5.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重点 通过调查、讨论,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难点 在分析吃植物的某一部分时,对植物各部分的名称有所认识。 教学准备 一些植物或图片、课前收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相

106、关资料。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讲述: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有生命的物体,有生命的物包括哪些呢? 【由于学习过的时间较长,学生可能回答不完全,老师可作适当的点拨,导入本课。】 2.提问: 在动物和植物中, 你认为谁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3.学生回答。 4. 讲述: 大部分同学认为植物同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一说吗? 5. 小组讨论。 6. 各小组交流、汇报。 7. 提问:听了各小组的汇报,你感到了什么?假如没有植物,我们的生活又会怎样? 8. 同学们抒发感想。 9.讲述:是呀,植物对人类的贡献太大、太多了,无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我们需要植物、热

107、爱植物。 二、提出问题,选择问题 1. 讲述: 在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 都谈到了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植物,你能说说平常都吃哪些植物吗? word 【根据学生发言,老师把植物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或贴出相应图片。】 2.以橘子为例, 提问: 橘子是大家爱吃的水果, 我们是不是把整个橘子都吃下去了呢?那么,我们吃的是橘子的哪一部分呢? 3. 讲述: 其他植物是不是也是这样呢?请各小组结合自己带来的植物,讨论我们吃的是它们的哪一部分?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4. 小组汇报, 让学生了解有些植物我们只吃它的某一部分,有些植物我们要吃它的多个部分。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相应食用的部分。 教师板书:根、茎、叶、花

108、、果实、种子。 5. 同学们提出这么多问题,我们一节课不能完全研究完,那么,这节课我们先研究植物和我们的关系。 老师板书:植物和我们 三、实验探究 1. 讲述:刚才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有可能被我们食用,它们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六个部分正是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请看课本第25 页(师出示一株番茄的植物图),这是一株番茄的植物图,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实,其他植物一般也有这些部分。你能说出一些吗? 【结合课件进行讲述,认识植物的根、茎、 叶、 花、 果实、种子。】 2.请你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

109、出各部分的名称。 3. 利用展示台展示自己画的植物图,并进行介绍。 4. 观察教材中的图片, 说一说这些图片中的植物我们吃的分别是哪一部分。 5、教师小结:马铃薯,吃它的块茎(马铃薯的茎有地上的直立茎和地下的块茎,块茎中贮藏着养料。);花生,吃的是它的种子;四季豆(又叫菜豆,包括芸豆、扁豆、刀豆等,我国北方称豆角。),吃的是它的果实;豌豆,吃的是它的种子;芹菜和青菜,吃的是它的茎和叶;南瓜,吃的是它的果实。 6教师提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植物性食物?我们吃的是它的哪一部分? word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予以表扬和鼓励, 同时也是对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同学的一种鞭策, 将会有效

110、的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四、联系生活 1调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来源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 2结合课件讲解,一株完整的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那么, 是不是所有的植物六种器官都能同时存在呢?你知道哪些植物的六种器官可以同时出现,哪些植物的六种器官不能同时出现? 五、拓展延伸。 1我们教室内的哪些物品是用植物体的某个部分加工而成的? 2调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来源于植物,是植物的那一部分提供的。 3注意观察校园内的哪些植物结果后还能开花,哪些植物结果后就不再开花。 板 书 设 计 4植物和我们 1、日用供应 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医药提炼 3、环境

111、维护 教 学 反 思 word 第三单元备课 课题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教 学 总 目 标 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并加以描述。 2根据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 3. 了解固体和液体的性质,并能正确判断固体和液体。 4. 了解改变物体沉浮状态的方法并感知其中的原理。 5会使用简单仪器测量物体的常见特征, 会使用记录表格做简单的实验记录。 6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 材 解 读 本单元是依据物质世界板块中关于“物体的特征”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它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使学生在现阶段

112、完成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 体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 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的设计思想。 由于本单元没有涉及分子或原子的概念, 没有提及密度, 因此对于固体和液体的沉浮与溶解的认识, 都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上, 在教学中应注意把握概念的深浅度。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 认识固体和液体的性质,认识沉浮现象。 教学难点: 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比较、分类,并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课 时 安 排 1. 认识固体 2课时 2. 把固体放到水里 1课时 3. 认识液体 2课时 4. 把液体倒进水里 1课时 5.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1课时 word 课 题 1. 认识固体

113、课 时 1 备课教师 单 位 教学目标 1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3了解固体的性质。 教学重点 知道固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 通过辨析物体的形态来认识固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瓶子、铅笔盒、杯子、水、勺子、牙膏、胶水、涂改液、牙刷、石块、螺帽、玻璃、橡皮、米、各种豆子、擀面杖、面粉、天平、量杯、筛子、沙漏等。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师:大家看,今天我给大家都带来了哪些物品? 【学生边看边说出名称。 】 2. 请大家把这些物品按固体、液体分类。 3. 学生活动。 (1)往水里加面粉,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 (2

114、)往牙刷上挤点牙膏。 (3)师:面糊和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呢? 【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面糊和牙膏是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不能说它们既是固体又是液体。 】 (4) 那么我们如何确定物品是固体呢, 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固体的性质,教师板书:认识固体。 【三年级学生对科学探究兴趣刚刚开始, 对于实物这种直观教学 手段比较容易接受, 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二、提出问题,选择问题 1. 同学们已能对固体、 液体和混合物进行分类, 请同学们将桌子上的液体和混合物放在桌洞里,现在你的桌面上有哪四种固体? 学生自由回答。(学生说出固体的名称。) 2. 提出问题。 师: 同学们在

115、生活中养成了科学分类的好习惯, 看来我们周围有很多固体,面对着那么多种固体,你们想知道它的哪些性质呢?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选择板书:结实、光滑、颜色、软硬、透光、 word 大小 小结:同学们真爱提问题,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由于时间有限, 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固体的结实程度、 透明度、 轻重这三个性质,其余的我们将在课下研究。 【最大程度的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开端,简单的可以及时由学生解决,复杂的帮助学生选择,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3. 选择问题,讨论方法。 师: 下面小组里面商量一下你们研究哪一个或者几个问题, 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探究?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教

116、师小结。 【学生经过讨论选择问题,交流自己的想法,最终在小组内形成一定的预期目标,增强学生科学探究前的思维碰撞。】 三、实验探究 1用多种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1)师:在三年级上学期我们曾经观察过水,大家回忆一下, 我们都用哪些感官来认识它的?(生:看、闻、尝、听、摸) (2) 师: 下面我们就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研究石块、 螺帽、 玻璃、橡皮的性质。 2.了解固体间存在硬度差异。 (1)师:请大家说一说,你们的桌面上都有什么? (2)师:请你们四人小组想办法,把这些固体弄碎,并根据弄碎的难易程度给它们排序,并且把排序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3)学生进行实验。 (4)汇报排序结果。 (5)学生

117、分组实验,采取各种方法研究固体,完成实验记录单: 性质 物体 不同点(排序) 相同点 软硬程度 透明度 轻重 石块 螺帽 玻璃 橡皮 (4)小组汇报研究固体性质的结果。比一比哪一组研究固体的性质更全面。 (5)引导小组的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固体的共同性质: 都有一定的体积word 和形状。 【使学生通过交流明确耳听、 手摸、 眼看的方法多感官感受固体的性质。 】 2.教师出示沙漏里的沙子,让学生观察沙子的流动过程。 师:液体能流动,那沙漏里的沙子也能流动,它也是液体吗? 生1:沙子不是液体,它虽然能流动,但它的形状没有变呀,所以它是固体。 生2:沙子堆积起来也有一定的体积呀,所以是固体。 (5

118、)师小结。 【学生经过实验,讨论问题,交流自己的想法,最终在小组内形 成一定的预期目标,增强学生科学探究前的思维碰撞。】 四、联系生活 师:大家想一下,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固体的这些不同的性质呢?( 学生自由回答。) 小结:玻璃用到了透明的性质,暖气片用到了结实、导热性强的性质, 教室的门用木材制作, 用到了木材轻便, 保温效果好的性质等。 【从课堂联系到生活,让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达到学以致用,高效课堂的目的。】 五、拓展延伸 课下对学校或教室内的物品(固体)进行分类,并能说出他们使用何种材料制作而成,有哪些性质。 【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教育,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 板 书 设 计 1.

119、 认识固体 固体的性质:有一定的体积、形状 教学 反 思 word 课 题 1. 认识固体 课 时 2 备课教师 单 位 教学目标 1. 认识固体混合和分离的现象。 2. 知道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体积的变化。 3. 学会分离混合固体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固体混合和分离的现象。 教学难点 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体积的变化。 教学准备 各种豆子、擀面杖、黄豆、玉米粉、绿豆、天平、量杯、手持筛子等。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师生交流,引入新课 1. 师:大家还记得上节课学习的固体的性质吗? (学生回答,并让学生互相补充。) 2. 师: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更多关于固体的性质,好不好? (学生回答) 教师

120、板书: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的方式,能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尽快进入到课堂中来。】 二、提出问题,选择问题 1. 调查学生课前活动。 同学们,你们见过建筑工人分离沙子、制作混凝土的过程吗? 学生自由回答。 2. 提出问题。 师:建筑工人分离沙子是将固体分离的过程、制作混凝土是将固体、液体混合的过程,固体混合后,体积和质量会发生变化吗?分离固体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选择板书:借助筛网 小结:同学们真爱提问题,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固体混合前后体积和质量的变化情况,分离固体的方法。 【最大程度的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

121、的开端,简单的可以及时由学生解决,复杂的帮助学生选择,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3. 选择问题,讨论方法。 word 师:下面小组里面商量一下你们研究哪一个或者几个问题,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探究?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 【学生经过讨论选择问题,交流自己的想法,最终在小组内形成一定的预期目标,增强学生科学探究前的思维碰撞。】 三、实验探究 1. 认识固体混合和分离的现象。 (1)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固体混合和分离的现象? (2)师演示:糖拌花生米混合及分离的现象。 (3)提问: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 (4)师小结。 2. 让学生猜测颗粒大小不同的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体积有变化吗?

122、 生:有没有 【通过猜测验证的方式,学生能够对知识印象深刻,同时渗透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学生会更加认真对待。 】 3. 研究固体混合前后的变化情况。 (1)师出示:黄豆、玉米粉、绿豆三种物体,同时将这三种物体放到天平上称一下。请学生记下每种物体的质量。 (2)师:请大家预测一下,假如老师将这三种物体混合在一起质量会怎么样?(生:预测) (3)师:将三种物体放在天平的称,学生记下克数,然后请学生将原先称得的三种物体的克数相加,看结果与老师称的克数是否一致。 (4)师小结:固体混合后质量没有变化。 (5)师:用量筒将黄豆、玉米粉、绿豆测一下,分别记下各自的毫升数。 (6)学生

123、预测,三种物体混合后体积会不会发生变化。 (7)师演示实验。 (8)师小结:固体混合后体积会变化。 4. 学会分离混合固体的方法。 (1)师:请大家用桌上的筛子把两种颗粒大小不等的固体颗粒分离出来。 (2)学生分组实验。 word (3)师简单小结:分离混合固体的方法还有哪些?同学们开动脑筋,并在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最终在小组内形成一定的预期目标,增强学生科学探究前的思维碰撞。】 四、联系生活 师: 做饭的时候, 粗心的小猴子不小心把瓜子皮掉到了米桶里,怎样才能快速把瓜子皮和小米分开而不耽误做饭呢、 你能用哪些方法来帮帮小猴子? 【从课堂联系到生活,让知识与生活密切

124、联系,同时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在开拓学生思维的同时,达到学以致用,高效课堂的目的。】 五、拓展延伸 1. 课后注意观察建筑工人制作混凝土的过程, 感受劳动的快乐与艰辛,感悟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对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者的教育,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 板 书 设 计 1. 认识固体 质量不变 固体混合前后 体积变化 分离固体的方法 教 学 反 思 word 课 题 2. 把固体放在水里 课 时 1 备课教师 单 位 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 并能用言语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 知道哪些固体可沉浮,哪些固体可溶解。 3. 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

125、用。 4. 对继续研究固体的性质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固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固体在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记录表。 学生分组研究材料:苹果和苹果块、粉笔和粉笔头、蜡烛和蜡烛头、砂糖和方糖、土豆和土豆块各若干组。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今天,我们要做有趣的实验,大家看看,认识这些材料吗? 2. 说一说,桌上有几类材料? 3. 学生认识材料,比较两组材料的不同和相同。 【这个环节在于通过认识一些材料并比较相同和不同点, 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 二、提出问题,选择问题 1. 谈话:

126、 老师这儿有一些固体, 现在我要把这些固体放到水里( 板书:把固体放到水里) ,会出现什么现象? 2 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桌上的固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 教师介绍沉浮研究活动记录表) 你们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预测一下,如果小组中有不同的意见,那该怎么办? 3. 下面请同学们分组预测一下自己桌上的固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是溶解还是不溶解?看哪个小组最快!(学生分组预测) 4. 两种材料在水中的表现会一样吗? word 5. 把自己的想法填写在记录纸上。 【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是保证实验探 究顺利实施的前提。学生积极的讨论,气氛很热烈。】 三、实验探究 1. 小组讨论探究主题,商

127、定探究计划。 2. 提出实验注意要求: 观察在什么时间最佳? (一开始?过一段时间?)怎样放固体?(一样一样放?一组一组对比放?) 需要搅拌吗?实验桌的整理等。 3. 指导记录的方法。 4. 学生探究,教师巡视。 5. 学生完善记录资料,整理交流,发现规律。 6. 提出整理实验资料的任务, 形成总结。 有什么发现?哪些是自己想到的?哪些是自己没想到的?那你们认为苹果会浮在水上, 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7. 总结实验结果。 【教师合理分组, 引导小组内部合理分工, 保证实验有序合理的开展。 教师引导学生把实验的结果和实验前的预测对比, 使学生对固体在水里的浮沉,溶解形成科学的认知。】 四、研究固体

128、的溶解与分离 1. 有些固体不溶解于水中, 有些溶解, 人们正是利用了溶解的道理,做了许多事情,如糖水,你发注意过它的溶解过程吗? 2. 怎样提炼出海水里的盐? 3. 介绍过滤、沉淀、蒸发几种常见的分离固体的方法。 【学以致用: 让学生了解溶解和分离在实际中的应用,拓展学生的视野。】 五、联系生活 拓展延伸 1. 分离米和稻壳,芝麻和盐。 (1)前几天张老师从粮店买了一些米,拿回家一看,发现里面有许多稻壳,(出示),另外我这里还有一些芝麻和盐混在了一起( 出示) ,你能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想个办法,很快地把米和芝麻从这些word 混合物中分出来吗? (2)请每一小组任选其中一组混合物,讨论一下你

129、们准备怎样来分?需要哪些器材?讨论好以后请组长上来领取混合物, 老师这里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器材, 如果需要的话也可以拿下去。 我们比一比哪一组最快把米或芝麻分出来,好吗? (3)学生领取器材。 (4)汇报: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现在米和水混在一起,如果要把它们分开怎么办? (5)同学们利用这四种固体,在水中有的会沉、有的会浮、有的会溶解、有的不会溶解的性质,把它们分离开了。你们真聪明! (6)刚才你们把盐溶解在了水里,那么如果我要再得到这些盐该怎么办呢?我们吃的盐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得到的。 板 书 设 计 2. 把固体放到水里 沉 浮 溶 解 固体的溶解与分离 教 学 反 思 word

130、 课 题 3. 认识液体 课 时 1 备课教师 单 位 教学目标 1. 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 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教学重点 知道液体关于颜色、 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 毛细现象等方面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教学准备 油、水、蜂蜜、牛奶、量杯、蜡光纸、滴管、记录表。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课前进行猜谜语活动。 师:同学们,你们个个都是小小科学家,生活中你们最熟悉的四位好兄弟非常高兴,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想和你们一起实验,它们就藏在你们的实验

131、桌里,赶紧动手,比一比,哪一组最先找到它们?(兴致盎然地找。) 师:找到了吗?谁来说一说,它们分别都是什么? 生:牛奶、水、蜂蜜、油。 师: 如果眼睛蒙上, 你们还能准确地判断出它们都是什么吗?有什么好办法? 生:用舌头尝、用鼻子闻、用手摸。 2. 师: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真了不起。那么同学们,如果给这四位好兄弟起一个共同的名字,应该叫什么? 生:液体 (师板书:液体) 师: 想不想知道关于液体更多的事情?那好,这节课就让我们进一步来认识液体。 (板书课题:认识液体) 【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

132、初步运用感官,观察四种液体的性质。 word (1)师:仔细观察一下这四种液体,比较一下,它们都有哪些不同点? 学生观察并回答(各抒己见)。 (2)师小结: (用眼睛看,发现四种液体颜色不同、透明度也不同;用鼻子闻,发现气味不同;用舌头尝,发现味道不同。) 2. 猜想、预测液体具有的其它性质。 (1) 师: 现在就请小组的同学大胆的猜一猜这些液体还有哪些地方不同? 生:(讨论交流,推想预测。) (2)师:汇报一下小组的想法吧! (生边汇报,师边将汇报的问题归纳整理到黑板上。) (3)师生研讨确定研究范围: 同体积液体轻重不同。 不同液体流动速度不同。 液体的毛细现象。 不同液体表面张力不同。

133、2.讨论研究方法,制定实验方案。 (1)师:下面就请小组同学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二个问题,结合桌子上的实验材料设计出好的实验办法吧! 生:(小组设计研究计划。) 【注重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问题研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生:自主实验。 (2)交流得出的结论。 师:通过动手实验,现在就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得到验证吗? 生: 我们小组通过不同液体与水在天平上的比重,发现蜂蜜最重,油最轻,从而验证了猜想:同体积的液体重量不同。 生:我们小组通过把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放在斜放的垫板上,发现水流的速度最快, 蜂蜜最慢, 我们知道了不同液体流动快慢不同。

134、 师追问:流动快慢与什么有关? (3)生:粘的液体快,不粘的液体慢。 师:用科学的语言来说不同液体的黏稠度不同。 word 生:用科学的语言再重新描述。 (4)生:我把纸巾平放在液体上,不久纸巾就被液体浸湿了,从而我知道液体都具有毛细现象。 (5)生:知道液体表面都有表面张力。 小结:同学们不但能够提出问题,还能解决问题,真了不起! 【让学生自己设计研究计划, 并小组进行合作完成实验, 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探究科学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 为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做准备。】 三、延伸拓展 1. 师:下课了,请同学们将不同液体倒入水槽中,看看有什么新奇的现象发生?我们将在下节课进行研究。

135、2. 这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 板 书 设 计 3. 认识液体 相同点:表面张力、能流动、无固定形状等 不同点:颜色、气味、透明度、质量、流动的快慢(黏稠度) 教 学 反 思 word 课 题 4. 把液体倒进水里 课 时 1 备课教师 单 位 教学目标 1. 意识到把液体倒进水里,可以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 2. 知道液体在水中存在沉浮现象。 3. 会比较液体混合前后体积和质量的变化。 教学重点 借助水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 教学难点 了解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教学准备 水槽、油、蜂蜜、酒精、冷水、热水、墨水、带盖的小瓶、量筒、天平等。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老

136、师带来了一组图片。看看哪位同学见多识广,认识这幅图片?(课件出示) 师:(同时点击图片,出示鸡尾酒三个字。) 鸡尾酒在全世界很流行,它是用各种不同的酒调制而成的。它看起来怎么样? 师:鸡尾酒确实很漂亮,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师:观察得真仔细。一层一层的。 ( 生答不上来,鸡尾酒看起来是不是一层一层的呀!) 师: 为什么鸡尾酒会一层一层的呢? 你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师: 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把液体倒进水里, 来揭开其中的奥秘。 板书课题:把液体倒进水里 师: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液体呢?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食用油和蜂蜜,各小组观察一下, (指桌上)怎样区分呢? (这里多指名几位说,

137、尽量让学生说出不同的区分方法。) 师:颜色不同、粘稠度不同,气味不同。 师: 区分这两种液体,你们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观察, 真了不起,老师真佩服你们。 【引出关于鸡尾酒的疑问,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顺势导入新课。 】 二、探究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师:如果把油倒进水里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把蜂蜜倒进水里,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师:我们亲自动手来做一做,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word 师:请仔细阅读实验要求: 桌上有两杯水,请把油和蜂蜜分别慢慢倒入水中,静止一会儿,仔细观察,填好记录单。 师:各小组开始实验。(生实验,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其他小组的发现和他们相同吗? (多指几

138、名,必须让学生自己总结。)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油浮在水上,蜂蜜沉在水下。 看来, 把液体倒进水里, 有的液体浮于水面, 有的液体沉于水下。也就是说液体在水中有沉浮现象。 师:刚才我们是把油和蜂蜜分别倒入水中, (举起一空杯)如果把油、蜂蜜、水全都倒入同一个空杯子,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师: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看看吧。看好实验要求。 师:各小组开始实验。 (生实验,师巡视,可以问是怎样倒的。) 师:大家把杯子举起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看到什么呀? 生:油在上,水在中间,蜂蜜在下。 师:都是油浮在上,蜂蜜沉在下,水在中间吗? 师:第一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是按怎样的顺序倒的?( 多指几名说,必须让学生

139、自己说出和倒的顺序没有关系。) 师:听了各小组的汇报,发现什么了? 师: 不管按什么顺序倒, 总是油浮在上, 蜂蜜沉在下, 水在中间。与倒的顺序有没有关系?与什么有关系呢?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也必须多指几名,让学生自己解释原因。) 师:解释得真好。 师:(展示杯子)因为同体积的油比水轻,浮在水上,蜂蜜比水重,沉在水底。看起来一层一层的,层次分明,特别漂亮。出示鸡尾酒图片,这个漂亮的鸡尾酒就是这个原理吧。鸡尾酒的秘密解开了,开心吗? 【通过两次实验,让学生经历预测结果、实验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并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

140、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 三、观察热水在冷水里怎样流动。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液体混在一起时, 由于他们的轻重不同,所以有的沉,有的浮。那么同一种液体,如果温度不同会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想) 师:这是热水,倒入小瓶子里。(师在小瓶子中倒入热水) 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明白,滴入几滴红墨水,水就变成红的了。(师滴入几滴红墨水,师迅速将小瓶子放入冷水盆底。) 师:仔细看,有什么现象? word 师: 实验发现,热水在冷水里上浮。(课件出示:热水在冷水里上浮。) 师:为什么呢? 师:是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我们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发现其

141、中的奥秘。 【通过 “水火山”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液体的沉浮和轻重有关, 意识到要留心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 四、研究液体混合后体积和重量的变化 师:老师还准备了一种液体酒精,称一下:连杯重50 克。还有一杯水,连杯 50 克。现在总重量是多少克? 如果把酒精和水混合在一起,重量是多少呢? 师:称称看,混合后总重量多少克?你有什么发现? 师:实验证明,液体混合前后,(课件出示:质量不变) 师:那混合前后体积有变化吗? 师:实验证明,液体混合前后体积变了吗?是怎样变化的? 【让学生再次经历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 其中研究液体混合后的体积变化的实验要求较高,

142、 由学生分组合作完成, 既训练了学生规范的操作技能, 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有效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 】 五、拓展延伸 1. 课下与同学或家人合作自制鸡尾酒,并把自己的收获写下来。 【通过回忆和练习,巩固学生的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能力。 】 板 书 设 计 4把液体倒进水里 油 : 轻 浮 蜂蜜: 重 沉 液体在水中有沉浮现象。液体在水中沉浮与倒的顺序无关。 热水在冷水中会上浮。 质量不变,体积变小 教 学 反 思 word 课 题 5.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课 时 1 备课教师 单 位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2. 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

143、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3. 让学生亲历探究,体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难点 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教学准备 水、橡皮泥、盐、土豆、烧杯、玻璃水槽、塑料泡沫、乒乓球、筷子、小石子、螺丝钉、装水小瓶。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游戏导入,教师准备一杯盐水、一杯清水以及两个土豆。( 教师出示两杯水,然后拿出两个土豆,放入杯中。) 问:你们猜,把土豆放在水里,会浮在水面上还是沉下去?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把土豆放入杯中。一个浮在水面上,一个沉

144、在水里。 问:看到这种现象,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生 1:为什么一个土豆沉了,一个土豆却浮着呢? 生 2:我想知道一样的土豆,为什么会有的沉,有的浮呢? 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对科学实验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后,教师顺势引导,引入要研究的课题, 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 二、针对问题,实验探究 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1. 研究使橡皮泥、装水小瓶、螺丝钉、小石子浮起来的方法。 师:其实呀,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 (边演示边讲) 一块玻璃放入水中,它沉在水底,可是玻璃做的碟子、小碗却能浮

145、在水面上;一块铁片放入水中,它会沉在水底,然后铁做的小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老师这儿有几样东西,出示橡皮泥、小瓶、小石子等,如果将它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呢? (1)学生猜测。 (2)把橡皮泥、小瓶、小石子放在水中验证学生的猜测。 word (3)师生研讨,怎样让这些东西浮在水面上呢? 师:下面就请你们动动脑能不能想个办法, 使沉在水里的小瓶、小石子、螺丝钉、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师:小组设计方案讨论一下,然后亲手试一试,并完成活动表格。 师:活动之前先了解活动要求(齐读) 。 (4)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践。 (5)学生汇报活动情况。 装水小瓶:把水倒掉就可以浮起来。 (改变重量) 小石子:放在泡

146、沫纸上就可以浮起来。 (借助漂浮物) 螺丝钉:放在泡沫纸上就可以浮起来。 (借助漂浮物) 橡皮泥:做成小船的形状就可以浮起来。 (改变形状) 师:同学们的方法还真不少,生活中有很多利用这些方法使物体浮起来的例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 (6)总结: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重量,借助漂浮物能使物体浮起来。 2. 研究潜水艇: (1)提问:有什么东西既能浮在水面上又能沉入水底?(2)你见过吗?知道有关潜水艇的哪些事情?能给大伙说说吗? (3) 多媒体展示潜水艇上浮、 下沉的视频。 (要求认真观察现象) (4)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把潜水艇灌满水,潜艇变重了就会下沉;抽掉水,里面进

147、入了空气, 潜水艇变轻,就上浮。 (板书:改变自身的重量) 师:你们可真聪明,相信一定会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回家后自已设计一个实验,研究一下小船在什么情况下会下沉到水里呢? 3. 死海探秘活动。 师:今天大家表现的非常好,现在我们轻松一下,咱们做几道脑筋急转弯好吗? (1)什么动物,你打死了它却流了你的血?(蚊子) (2)什么动物站不稳?(狐狸 狡猾 “脚滑” ) (3)什么海淹不死人?(死海) 师:真聪明,这道题并不是脑筋急转弯,而是一个地理知识,看来大家的课外知识很丰富啊! 师: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死海淹不死人吗? (1)简介死海,播放死海视频。 (2)猜测死海之谜。 现在大家知道死海的水为什

148、么有那么神奇吗? 生:很咸,里面有盐。 (3)验证猜测。 往水里加盐真的有这么大的威力吗?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呀。下面大家就自己模拟制作一个死海,看土豆真的能浮起来吗?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是不是加盐就能浮?加多少盐就能浮? (4)得出结论。 word 师:同学们,从刚才我们的实验中可以看出,要让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加盐。板书:加盐 【通过小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科学发现。】 三、联系生活 1. 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对照板书) 2. 说说生活中运用沉浮性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例子(课件随机出示图片) 。 3. 教师结课:

149、这节课大家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探究出了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几种方法,我们每个人通过仔细观察,正确分析事物变化的现象,弄清了其中的道理,其实科学就是这样,不断的提问,假设,搜集信息,论证假设,我们知道牛顿从掉落的苹果研究出了重力,爱因斯坦从相向而驰的火车中得出了相对论,其实,只要你不断的思索探究,明天你也会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最后,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得出更多科学的结论。 【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进行科学创新的欲望。】 四、拓展延伸 怎样让渔网在水中“立”起来? 【在交流拓展中,引导学生学会引用,同时开拓学

150、生视野,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板 书 设 计 5.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改变物体形状 借助漂浮物 改变自身重量 水里加盐 教 学 反 思 第四单元备课 word 课题 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 教 学 总 目 标 1. 能够主动观察天气,亲身感受天气的变化对人的生活的影响。 2. 能够设计简单的符号记录天气、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天气。 3. 能从云量、气温、降水量、风力、风向等方面来描述天气。 4. 会用各种简单的工具观测天气, 如能用温度表测量气温, 用自制的雨量器测量雨的大小,用简单的风力计测量风力的大小等。 5. 能够根据数据解释说明天气情况,具有天气意识。 6. 愿意欣赏美丽的天

151、气,能够认识到灾害性天气带来的危害。 7. 体会到长期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 教 材 解 读 虽然天气变化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但小学生对天气只是被动的关心和接受, 他们只是在成人的提醒下, 根据天气的变化改变自己的穿着和日常行为,而他们自己很少去有意识地关注、 研究天气, 更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关心天气,收集每天的天气信息。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学生通常会对每天的天气变化有着一种天生的好奇心,他们总想看看云的背后会有什么,雨是怎样落下来的,为什么秋天就会有雾,冬天才会下雪?本单元就是利用和发展孩子们的这种天然的好奇心和热情,让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天气,研究天气,进而研究身边自然事物的

152、变化规律。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 1. 了解有关天气的符号,尝试根据空气的温度推测会不会下雨。 2.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以及影响动植物的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来观测风向,会根据观察自然现象估测风力的大小。 课 时 安 排 1. 今天天气怎么样 1课时 2. 气温有多高 1课时 3. 雨下得有多大 2课时 4. 今天刮什么风 1课时 5. 气候与季节 1课时 课 题 1. 今天天气怎么样 课 时 1 word 备课教师 单 位 教学目标 1. 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 (如温度、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 。 2. 能用各种感官感知不同的天气现象,并用语言或画图

153、等方式描述天气。 3. 了解获取天气信息的途径,理解并收集天气谚语。 4. 知道天气与人类工作、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 懂得天气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教学难点 认识气象符号,用气象符号记录天气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视频(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相关视频) 、PPT、教学参考书、教材中的图片及文字、实验记录单 学生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天气的谚语或能预测天气的现象及相关资料。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讲述:孩子们,你们觉得今天天气怎么样? 2.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有关天气的话题。(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今天天气怎么样) 二、提出问题,选择问

154、题 认识天气与我们生活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活动一:知道天气与我们生活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师:天气的好坏,往往会影响到我们正常生活的进行。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除了会遇到像今天这样的天气状况,还会遇到什么样的天气状况呢?(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择要板书) 【调动学生对天气的已有认识,并与同伴分享这种认识,这同时也为教师了解学生的概念提供了契机。】 活动一:懂得天气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 1. 多媒体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天气的录像(或图片)资料,学生判断是哪种天气。 【懂得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去谈,同时可以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让他们认识到天气影响着各行各业的人。】 2

155、. 讨论我们最喜欢的天气。 (1)组织学生讨论:在这么多种天气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天气 word 呢?为什么? (2)进行简单统计,找出全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天气。 (1)师:工人、农民、渔民等其他各行各业的人,他们又是最喜欢什么样的天气呢?说说你的理由。(课件展示不同职业的人。) 【适当的引导学生学会辨证看待天气。如下雨对我们的出行会造成不便,但是对干旱的农田呢?】 三、独立认识,设计气象符号 活动一:设计气象符号。 1.师:刚才孩子们用语言交流描述了许多关于天气的特征。除了用语言外,你们能不能用更直观、更为形象、简洁明了的方法来描述或表示天气现象呢?(课件展示) 【不必要求学生设计的符号与新闻

156、媒体的相同,只要具有象征意易识、记、画即可。】 2.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比较哪种符号更好些。 3. 小结:我觉得你们都抓住了天气的特征,加上了自己的想象,设计得真妙。只要能说明天气情况,天气符号越简洁越好,从今天开始呢,大家就可以用自己设计的符号记录天气了。 【要重视学生交流各自的设计,从而让其取长补短。】 活动二:认识气象符号。 1. 师:刚你们设计了这么多形象直观富有想象的天气符号,那么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天气预报中的天气符号与你们设计的天气符号一样吗? 2. 展示常见的天气符号。(课件展示) 【学生对于天气观察大多是无意识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天

157、气往往只是停留在最直接的阴、晴、雨、雪上。】 活动三:讨论天气预报的内容。 1. 师:下面老师将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节目,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并思考: 2. 小结: 四、联系生活 了解获得天气预报的途径和天气预报的内容。 活动一:讨论得到天气预报的途径。 word 师:刚才同学们也意识到了天气与我们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种途径来了解未来天气情况呀?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收看天气预报的视频,使学生逐渐意识到天气是复杂多变的,某种天气包含的内容也丰富多样的,教学效果较好。】 五、拓展延伸 了解现代和古代观测天气的方法。 活动一:了解现代天气预报的方法。 活动二:了解历史上人们预报天气的方

158、法。 【单纯出示图片,他们只能从外观上对这些测量仪器有一粗浅的了解,而对于它们的内部结构及如何观测天气还不清楚, 故选择播放相应的录像,展示百叶箱等实物。】 板 书 设 计 1. 今天天气怎么样 天气状况:雨、雪等 气象符号:识别、设计 教 学 反 思 word 课 题 2. 气温有多高 课时 1 备课教师 单位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认识温度计,能正确读、写温度。 2. 能让学生正确运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3. 培养学生有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有标准化的科学测量意识。 教学重点 1. 能正确读、写温度。 2. 能够正确运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运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教学准

159、备 多媒体课件、电脑、投影仪、温度计。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同学们,冬天的时候你们穿着棉衣服还嫌冷,现在你们穿短裤半袖还感觉有点热,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 板书课题:气温有多高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对于课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二、提出问题,选择问题 要想知道气温有多高,需要借助什么仪器呢?怎样测量气温呢?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呢?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选择板书:温度计、读、写、测量等。 小结: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今天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今天重点研究温度的测量、温度的读、写,其余的我们将在课外进行研究。 【最大程度的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对科

160、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开端,简单的可以及时由学生解决,复杂的帮助学生选择,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师生交流,合作探究 1. 我们要想知道气温是多少,首先得先认识一样东西。(出示温度计) word (1)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由哪几部分构成。 (2)指导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在课件上展示。 (3)这种测量气温的温度计还有一个名字,叫寒暑表。 2. 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温度计,它是用来测量温度的,如果测出来了,我们要如何去读出来和写出来呢? (1)观察温度计内的液面在哪个位置,指导学生观察“0”刻度在哪儿。现在的液面是在“0”刻度的上面还是下面?如果是“0”刻度的上面,就从“0”刻度开始往上数刻度,液面停

161、止在哪里,我们就读出这时的温度。 但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视线要和温度计内液面的底部相平才能读出来准确的数据, 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指导学生数刻度后读出所表示的温度,并写出来。) (2)刚才我们读写的是高于 0的,那如果是低于 0的我们又将如何去读和写呢?(课件出示图示,指导学生观察现在的液面在哪儿)。刚才说过读温度时都要从“0”刻度开始数起,0以下的也要从“0”刻度开始数起,只是 0以上的要往上数,0以下的要往下数。(指导学生数刻度。) 3. 我们已经学会了读写温度,你能用温度计测量出今天教室内的气温吗?(分组实验) (1)在做实验前先给学生讲解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2)要求学生在做实

162、验时一定要注意爱护好实验器材。 (3)各小组读出和写出现在教室内的气温是多少。 (4)小组汇报。 4. 我们现在能测量室内的气温了,那你能测量室外的气温吗?我们在室外测量气温还要用到一种器材,那就是百叶箱。百叶箱总是放在室外离地面空旷草坪上,而且全世界的百叶箱都是一样的,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师举例讲解并小结:测量标准化得到的数据才有可比较的价值。) 【了解百叶箱的构造,意识到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性。】 5. 我们的室外,有的地方是有阳光的,有的地方是背阴的,word 这些地方的气温是不是都是一样的呢?你想去验证验证一下吗?这就是同学们课后要完成的作业。请把你所测量到的结果填写在课本 76 页的活动

163、记录表里。 【引导归纳总结,更好的知道不同地方温度的差异性。】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我们现在能测量气温了,在一天中,气温都是一样的吗?举例引导学生思考。 (1)与同学合作,测量一天内早 8 时、中午 12 时、14 时、晚上 22 时四个时刻的温度。 (2)绘制一天上述时刻的气温变化统计图,并说出自己有什么发现。 【在继续学习使用温度计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养成长期观察的习惯】 板 书 设 计 2. 气温有多高 读 温度 写 测量 教 学 反 思 word 课 题 3. 雨下得有多大 课 时 1 备课教师 单 位 教学目标 1. 知道降雨影响我们的生活。 2. 知道天气预报中雨的等级划分标准

164、。 3. 能够用废旧塑料瓶自制雨量器,并尝试测量降水量。 教学重点 了解雨下得大小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自制雨量器并测量降雨量。 教学准备 1. 关于雨量器、降雨等级的划分、下雨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内容的课件。 2. 自制简易雨量器、剪刀、饮料瓶、胶带、喷壶、水、量筒、尺子等。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 “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里皆不见” 。 2. 学生:雨 3. 三幅下雨的图片(课件展示) 。 4. 提问:看到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5. 生答:雨下的有多大呢?我们能准确测量雨下得有多大吗?(教师板书课题:

165、雨下得有多大) 6.学生讨论并说一说: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知道雨下得有多大? 7.教师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下雨的天气,有时我们要根据雨的大小来决定该做什么。用眼睛看、 耳朵听只能大概知道雨下的大小,要想确切知道雨下的有多大,需要用雨量器来测量。 【三年级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刚刚开始,对于动画这种教学手段接受能力较好,能够很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 二、制作雨量器 1. 教师肯定学生刚才的想法, 告诉学生测量雨量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雨量的大小用毫米(mm )作单位。 2. 出示气象台使用的雨量器,引导学生观察雨量器。 3. 谈话:雨量器的类型有很多,最简单的是一个透

166、明的容器,外面贴着刻度。 (教师出示事先制作好的简易雨量器展示) 。大家想不想亲手做一个,来测量雨量的大小呢?(学生都说:想) 4. 那么请小组把准备好的材料和工具拿出来,看一下具体操作步骤,注意:制作时刻度分的小一些(课件展示制作步骤)。 5. 分组合作,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6. 分组展示,教师小结。 word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让学生团结合作,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的也在于让学生在下面的环节有仪器测量,从而为生活服务。 】 三、利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 1. 教师:同学们,雨量器做好了,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组的雨量器怎样用呢? 2. 组织学生讨论使用方法。 (1)准备怎样

167、使用雨量器,该注意什么? (2)量雨时从哪儿开始读数?量雨前我们还必须做什么准备工作? (3)怎样读出雨量的大小? (4)下次测量前怎么办? 3. 学生讨论交流。 4. 教师小结:有的瓶子底部不平,为了便于测量,每次测量前,要在雨量器里加水直至最低刻度。 读数时, 要把雨量器放在平坦的桌面上,视线与水面保持水平。每次测量前都必须倒掉一些水,使水面与雨量器的最低刻度齐平。 (课件展示) 5. 师生到室外继续上课,教师用喷壶模拟降雨,学生利用自制雨量器“量雨” 。 6. 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 (注意单位:毫米) 7. 学生汇报,教师记录每组所得的数据,引导学生比较、发现不同,引发疑问:用不同大

168、小的雨量器量雨,行吗 ? 8. 学生讨论回答: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但又没有说服人的理由。 9.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才能行? 10. 教师小结:如果自制的不同形状、大小的雨量器都是用量筒倒水确定刻度的,完全可以用它们比较准确的测量降雨量。 【小组动手实验,教师适时指导,从课堂走向实际,引导学生找到雨量器在使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在交流中注重小组间的互相补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激励学生,实际应用 1. 谈话:同学们,有了雨量器,今后下雨时,你们就可以像气象工作者一样来测测每次的降雨量了! 2. 思考:在外面收集雨水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3、分组讨论交流。 4. 教师小结: (1)应

169、该把雨量器放在人少的地方,以免雨量器被碰到; (2)应该把雨量器放在空旷的地方,不要被树和房子挡住; (3)应该想办法把它固定住。 5. 谈话:请同学们以后坚持测量,并将结果记录在教材第 77 页上。 word 五、认识降雨强度的划分 1. 提问: 你们能说出自制的雨量器里的相当于什么等级的雨吗?你们知道天气预报中报告的雨是如何划分等级的吗?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资料或课件展示。 ) 2.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3. 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 4. 教师小结说明:测量的时间都是相同的,即连续 24 小时;测量的降雨高度单位也是相同的,即毫米。 5. 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每种雨的降水高度。 六、了

170、解降雨强度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 提问:下雨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课件展示图片) 2.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并交流。 3. 雨下得大小对生产有什么影响吗? 4. 学生讨论并交流。 5. 教师小结:雨下得大小会影响我们的生产及生活的许多方面,关注天气预报可以使我们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本环节与以上活动环环相扣, 也是本课的落脚点,使教材学习的使用价值得到彰显,为学生以后认识气候特点打下基础。 】 七、拓展延伸 1.150 多年前, 人们只能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来预报天气, 现在,人们预报天气的方法有哪些? 2. 请同学们搜集关于“雨”的谚语。 板 书 设 计 3雨下得有多大 制作 雨

171、量器 使用 降雨强度:标准 教 学 反 思 word 课 题 4. 今天刮什么风 课 时 1 备课教师 单 位 教学目标 1. 能用多种方式观察风,会用风向标测量风,会观测风力的大小,尝试做一次天气预报。 2. 能够制作风向标,并知道怎样使用,了解风向标的工作原理,知道风向和风力的大小。 3. 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察大胆想象,愿意研究和制作风向标。 教学重点 会用多种方法来观测风向,会根据观察自然现象估测风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会根据观察自然现象估测风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 风向标、红领巾、手绢、塑料袋、餐巾纸条、学具袋等。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师出示谜语:

172、能解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2. 生尝试说出答案:风 3. 师板书课题:今天刮什么风 【科学课不一定都是理性的、抽象的,我们同样可以赋予它浓浓的文学、艺术气息,并且加入自己的感情色彩,同时激发了学生对“风”的兴趣。】 二、提出问题,选择问题 1. “风”神通广大,变化多端,那你了解风吗? 学生自由回答。 【检查学生对于风的知识的了解程度。】 2. 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养成了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关于风,你们想知道它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选择板书:风向、风力、风级、危害 【让学生畅所欲言、 唤起旧知, 可以是对风的大小或风的方向的描述,也可以说

173、说风的用途,或者说说台风的危害,以及人们是怎样防护的等等。】 三、实验探究 1. 今天刮什么风?风有多大?(独立思考质疑) 【通过这个问题引入了课题,同时也揭示了要研究的内容。学生可 word 以测测自己对风到底有多了解。开始学生可能胡乱猜:东风、东北风、大风接着开始争论想到应该听天气预报,或者自己到外面实地看一看、测一测,体验科学是真实的,实践的!】 2.你能用什么办法知道今天风的情况?(小组讨论,培养探究意识。) 【由以上学生的认识顺水推舟,创设自由、宽松、民主的小组讨论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3. 借机介绍风向的概念:风吹来的方向。 4.实地观测风,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 【由

174、学生选择场地,比较哪个更好?充分表述观测场地的科学性,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1)小组讨论合作,准备材料,选择不同的方式观测风。到操场上实际观测风。(训练探究行为) 【此设计体现了新课程中的要强调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实验研究时的合作,还包括合作态度,合作意识,合作习惯。 】 5. 老师提供材料,适时点拨,制作风向标。 (1)分发材料。 (2)合作制作风向标。 (3)检测风向标的优劣,比一比,测一测。 【这一设计主要有两个目的:(1)培养小组成员合作态度,合作精神。(2)培养动手能力,在比一比谁的风向标最灵活的活动中增强竞争意识,作品精致意识。在制作中激发兴趣,学会使用风向标,为准确记录天

175、气预报打下基础。】 (4)借助风向标或其他物体观测风向、风力,完成实验记录。 时间 观察地点 观察现象 风向 风力 【适时引导记录,培养科学记录能力。】 四、联系生活 1. 投影出示风级歌,估测当天的风力。 【有意义学习的一个特点就是边学边用, 学以致用, 在学生体验后根据风力歌估测今天的风力达到几级,这既体验了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辨别能力。】 2.小组合作,讨论记忆。 【由小组合作成员互相想办法:如何记住这首风级歌?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加上教师的鼓励,学word 得主动又扎实。】 五、拓展延伸 1. 记录一周的天气预报。 小组名称 日期 天气 情况

176、 我们的 观察 我们的 体会 全市今天晴天,西北偏西风45级,有霜和霜冻,今天最高温度15,明晨最低温度5。 今天晴天, 校园内红旗展开, 飘向东南方, 早上路边有霜,室外温度约13, 室 内 约18。 天 气 逐渐变冷,请大家 注 意 保暖。 【这一活动设置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坚持连续观察,学会收集、积累数据的科学态度和能力。】 板 书 设 计 4.今天刮什么风 风向 风力 风级 教 学 反 思 word 课 题 5. 气候与季节 课 时 1 备课教师 单 位 教学目标 1. 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 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3.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同时

177、也了解自己家乡的气候特征。 4. 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5. 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对动植物的季节变化进行比较并记录。 教学重点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1. 长期观察并记录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2. 天气与气候的区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 同学们都知道, 一年分四季, 那么, 你最喜欢什么季节呢?能不能用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来概括一下? 2. 生: 3. 在不同的季节,天气状况、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气候与季节 。 4. 教师板书课题。 【采用谈话交流的学习方式,自己感知,初步了

178、解气候与季节的关系,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二、提出问题,选择问题 1. 调查学生课前活动。 师生交流: (1)在这四个季节中,气温都是相同的吗? 生:不同,冬暖夏热春温秋凉。 (2)植物一般在什么季节发芽? (3) 我们这里哪一季节多风, 哪一季节多雨, 哪一季节会下雪? 生: 师:在一定地区,一年中天气的变化,如:温度、刮风、下雨等都有一定的规律。 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一年有四个季节,季节就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采用谈话交流的学习方式,自己感知,共同总结出气候的概念。 】 word 2.提出问题。 师:季节不同,气候特点也异彩纷呈,天气状况、

179、动植物的生长发育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关于季节与气候,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呢?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选择板书:天气变化、植物变化、动物变化 小结: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今天重点研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天气变化、植物变化、动物变化情况,其余的在课下进行研究。 【最大程度的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开端,简单的可以及时由学生解决,复杂的帮助学生选择,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3. 选择问题,讨论方法。 师:下面小组里面商量一下你们研究哪一个或者几个问题,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探究? 【学生经过讨论选择问题,交流自己的想法,最终在小组内形成一定的预期目标,增强学生

180、科学探究前的思维碰撞。 】 三、合作探究 通过课件,欣赏一组四季的风景图片。 1. 从三个方面依次归纳春、夏、秋、冬的气候特征: (1)天气在该季节中的变化 (2)植物在该季节的变化 (3)动物在该季节的变化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积极性, 小组内先讨论, 最后在全班交流,重点讨论天气的变化。 】 2. 师生共同总结出各季节的气候特征: 气候特征 季节 天气变化 植物变化 动物变化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word 3. 根据成语判断季节: 草长莺飞 三九严寒 雨后春笋 金风送爽 滴水成冰 风高云淡 骄阳似火 丹桂飘香 4. 探究在不同的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1)出示植物(枫树)的照片。

181、 这是什么树?(在秋天,它的叶子是火红的)春天长得怎么样?夏天和冬天呢? 分组讨论,选择一种植物(柳树、梨树、苹果树) ,说说它在不同季节的生长情况,最后全班简单交流, (2)出示动物(青蛙)的图片。 交流总结青蛙的四季:春季生长,夏季交配、生产,秋季准备过冬,冬季冬眠。 (3)出示燕子一年四季的变化的情况。 师小结:在自然界中,动植物在不同的季节,为了适应环境,会有相应的变化,比如冬季植物会落光树叶、动物冬眠或迁徙等。 四、联系生活 1. 小调查: (1)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春天、夏天、秋天都有哪些小动物呢?冬天的小动物多吗? (2)季节和气候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影响? 【从课堂联系到生活,让知

182、识与生活密切联系,达到学以致用,高效课堂的目的。】 五、拓展延伸 完成观察日记: 种植一棵植物(吊兰)或或饲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坚持观察,并记下它的成长变化。 【培养学生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养成记录、观察的科学习惯。】 板 书 设 计 5.气候与季节 天气变化 气候特征 植物变化 动物变化 教 学 反 思 word 第五单元备课 课题 第五单元 观察与测量 教 学 总 目 标 1知道什么是观察。 2初步学会几种基本的测量方法。 3认识到观察与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4认识各种常见的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 5体验到观察是发现和探究之源。 6体验到借助工具可以扩展人的感官功能。 教 材

183、解 读 观察与测量本单元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分目标中“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能运用自己的感官、简单工具或通过实验等方法, 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证据” 的表述; 以及内容标准中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到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的表述建构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观察。第二部分,测量。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几种基本的测量方法。 2认识各种常见的测量工具和计量单位。 3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测量数据。 教学难点: 1运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直接

184、观察自然事物,并用语言和图画描述其形态特征。 2用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等仪器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表示。 3用尺、天平、量筒、温度表、秒表等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课 时 安 排 1. 观察 1课时 2. 测量 1课时 word 课 题 1. 观 察 课 时 1 备课教师 单 位 教学目标 1知道观察就是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收集信息。 2知道人体有哪些观察器官。 3了解各感觉器官的作用是收集不同方面的信息。 4了解科学家非凡的观察力。 教学重点 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 能够全面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并能较完整地表述观察到的信息。 教学准备 多媒

185、体课件;游戏活动中的宝藏盒; 分组活动中的纸杯、 普洱茶、红茶、花茶、吸管、抹布;实验记录单。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 游戏:寻宝大行动 (1) 谈话:今天的课堂我们要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寻宝大行动! 游戏规则:寻宝活动分四轮,即第一轮,要求寻宝者要根据教室内的路线寻找宝藏; 第二轮要求寻宝者遮住眼睛找到宝藏; 第三轮要求寻宝者遮住眼睛的同时,周围同学不得有发出任何声音进行提醒;第四轮要求寻宝者遮住眼睛, 并且不能用到手, 同时周围的同学不得作出提醒 (宝藏有香味) ;违反以上要求的寻宝家将被取消寻宝资格; 每大组选派四名选手分别进行四轮的寻宝活动;游戏中,被遮住

186、眼睛的同学要特别注意安全,其他同学不能推拉游戏中的同学。 (1)听到寻宝藏的游戏活动,学生显示出极大的学习热情,注意力集中。 (2)第一轮中,学生没被蒙眼睛,自觉地运用到眼睛这一感觉器官看地板的宝藏地图寻找到宝藏,另外有其他同学的提醒帮助, 参与活动的学生也运用到感觉器官耳;第二轮中,学生被蒙上眼睛后,运用了手、耳这两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寻宝;第三轮,学生只能运用到手;第四轮,学生运用到鼻这一感觉器官。 【以游戏导入, 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又能从游戏中挖掘出学生关于感觉器官的前概念。 从而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建构学 word 生对这些感觉器官运用的意识。 】 二、认识感觉器官,认识观

187、察 1. 交流: (1)采访成绩最好的“寻宝专家”取得好成绩的秘诀在哪里?都是运用到身体的什么来判断、寻找到宝藏的? (2)同学们所说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吗?除了这些感觉器官,还有哪个感觉器官呢?运用这些感觉器官我们能做些、知道什么呢?(板书副板) (3)提问:这些都是事物传递给我们的什么? (4)讲述:人类可以识别的可见光颜色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基本色,以及这些颜色的中间色,大约有 160 种颜色。大概有经验的油漆工人、画家辨别1000 种左右。比如红色,可以分为 50 个等级,邻近的两个等级能够别出来,说明他的眼睛辨别能力就很不错了。过去的老工人,凭肉眼可辨别

188、50 种黑色。当然都要有特定的样板色做。 2. 提问: 在刚刚的寻宝大行动中, 同学们使用了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知道是什么方法吗?观察与这些感觉器官有什么关系吗?观察时需不需要用到这些感觉器官呢?什么是观察呢? 3. 小结:感觉器官包括眼、鼻、耳、手、舌。观察就是运用我们的感觉器官去收集各种信息。 【此环节以多个问题为导向,环环相扣,调动学生的前概念,从而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己建构、归纳总结新的概念。 】 三、运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 1. 谈话:现在你真的会观察了吗?会的同学请举手! 2. 分组活动:挑战你的感觉 (1)交流:请看讲台,老师为 大家带来了什么?

189、你都认识它们吗?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现在能不能准确判断这分别是三种什么茶呢? (2)小组讨论: 你的小组打算怎么运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 辨别出这三种茶叶呢? (3) 提问: 怎么闻才是正确的?能尝吗?不明其它物体能尝吗?直接拿起来喝吗?怎么尝才是对的?怎么才能让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尝到? (4)分组活动实验。 word (5)汇报交流。 3. 提问:最终能正确判断出三种不同茶叶是什么的关键在哪里?说明什么?怎么样才能达到对事物的较为全面准确的认识?怎么样才算是科学的观察? 4. 视频:中国具有悠久的制茶、品茶文化史。一起来了解中国的品茶文化。 5. 谈话: 感觉器官对于观察又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

190、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注意爱护我们的感觉器官呢? 6. 小结: 科学实验表明, 只有学会用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观察,才能达到对事物的较为全面准确的认识。 所以, 我们不仅要用眼去观察, 而且还要用耳朵去听, 并调动一切感官参与到全部观察过程中去,得到对所要观察事物的一个整体反映。 【先思考,再动手。在活动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对活动开展进行思考,自主地设计实验操作方案,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又可加强活动的指向性,让学生做到“动脑又动手” 。 】 四、总结与拓展 1. 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2. 思考 1:你能利用现在所学试着辨别这“三杯透明液体”吗?帮助盲人和色盲的人解决

191、过红绿灯的问题吗? 思考 2:能帮助盲人和色盲的人解决过红绿灯的问题吗? 拓展:怎么运用感官观察纸币辨别真伪呢?只运用感官就能辨别真假纸币吗? 【课堂有限而学习无限,借助“辨别纸币真伪”这一有趣的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 】 板 书 设 计 1. 观 察 (副板) 运用 眼睛 看到 颜色、形状 运用感觉器官(眼、鼻、舌、手、耳)搜集信息。 (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教 学 反 思 word 课 题 2测量 课 时 1 备课教师 单 位 教学目标 1. 了解感官的局限性,认识常用的测量工具。 2. 知道常用的测量单位 3. 知道精确测量与估算的区别和作用。 教学重点 能利用工具进行测量。 教

192、学难点 估算树叶的面积。 教学准备 纸盒、直尺、卷尺、台秤、量筒、身高体重测量仪。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提出疑问,导入新课 通过几个感官难以判断的例子说明有些时候认识物体只凭感官并不可靠, 用工具进行测量能够使我们的判断更准确。 从而引出用“ 工具测量” 。 演示实验:判断两个纸盒的大小与轻重。 教师出示两个纸盒:请同学们比较两个纸盒的大小与轻重。 (估测) A 、 大 重 B、 小 轻 我们的判断准确吗?怎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测量就要用到工具,你知道哪些测量工具呢? 现在我们可以用哪些工具测量? 测量 长 宽 高直尺 轻 重台秤 结论 : A 大 轻 B 小 重 【三年级学生好奇

193、心的增强使他们处于爱好问“为什么“的阶段,通过质疑进入新课, 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 环节 1:讨论交流: 观看珠峰视频图片等,阅读课本资料,谈谈对珠峰的认识。 (1)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主峰, 位于中国西藏。 2005 年 5月 22 日,国家测绘局派出的科学家对它进行了测量,测出的最新高 word 度为 8844.43 米, 而在 30 年前, 即 1975 年, 测量出的高度是 8848.13米。(30 年来珠穆朗玛峰变矮了 3.7 米) (2)珠峰变“矮”了的原因。 【三年级学生对科学探究兴趣刚刚开始, 对于视频这种直观教学手段接受能力

194、较好, 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第一、冰雪密实是导致珠峰变矮的罪魁祸首。 “密实化” 是指一个积雪转变为冰层的过程, 一种是在气温高的情况下,雪在白天化成水,晚间气温降低,再变成冰,另一种就是雪层不断变厚,底层雪在不断增加的压力之下变成冰。 第二、珠峰高度变化和全球变暖、温度升高有关。 环节 2:认识常见测量仪器? 出示相关测量工具图片资料, 对学生不了解的工具进一步引导认识。 电子秤测量( ) 血压计测量( ) 气压计测量( ) 温湿度表测量( ) 讨论,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 三、自主分组实验: 提出要求,发放器材,注意使用安全。 1.一组和二组:测量不

195、同容器里液体的多少。 装有不同液体的纸杯 4 个,每组两杯。 量筒 2 个,每组一个。 台秤 2 台,每组一台。 实验记录每组一张。 2. 三组:测量苹果和橘子的大小轻重。 每组一包(里面苹果、橘子各两个)。 每组一把卷尺、一台台秤、一张实验记录。 3.四组和五组:测量四片树叶的面积(重点指导)。 面积测量器一张 一张实验记录 4.六组:测量本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 一台身高体重计 一张实验记录 word 5. 回收器材,注意安全。 【小组实验,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实验记录单的填写。同时, 在汇报交流中注重小组之间的互相补充, 让学生科学发现最大化,同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科学发现。】 四、汇报总结 1. 小组长汇报实验结果(可以用投影的方式介绍说明)。 2. 小结每个小组的实验情况,并作出评价。 3. 有些事物可以被精确地测量, 有些事物很难被精确地测量, 也有些事无没必要那么精确地测量, 这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测量。 五组同学的测量实验就是运用了估算的方法,因为树叶它是一种不规则图形,不容易精确地测量出它的面积. 在生活中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例如: 估算一亩玉米地的产量。 【从课堂联系到生活,让知识于生活密切联系,达到学以致用,高效课堂的目的。】 板 书 设 计 2测量 感官 仪器 不可靠 估算 可靠 (不用精确时) 教 学 反 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