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江汉大学2023年硕士考试大纲--基础医学综合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12MB
约17页
文档ID:577247248
江汉大学2023年硕士考试大纲--基础医学综合_第1页
1/17

江汉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科目名称基础医学综合编号706一、考察性质该考试科目是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入学考试专业课考试科目之一,主要考核具备学士学位和符合我校研究生招生简章中规定的相关条件的人员考试要求考生应达到普通高等院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力水平,并具有较好的基础医学相关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二、考查目标《 基础医学综合》考试范围为生理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四部分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基础医学科目中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素质,达到研究生入学水平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 . 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180分钟,3小时;2 . 试卷满分:3 0 0 分3 .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4 . 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 50分 ( 共50题,每 小 题 1 分)名词解释题 90分 ( 共 15题,每小题6 分)论述题 160分 ( 共8题,每 小 题 20分)5 . 试卷内容结构:2 + 1 模 式 ( 生理学、医学免疫学必考,生物化学和病理学任选1 门)生 理 学 : 35%医学免疫学:35%生物化学:30%病 理 学 : 30%1 四、考察内容一、结论1 .生命活动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2 .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3 .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4 . 体内反馈控制系统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 .细胞膜的结构及物质跨膜转运:单纯扩散、膜蛋白介导转运、主动转运、胞吐和胞吞2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3 .细胞兴奋的条件,动作电位和局部兴奋特点及其意义,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4 . 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5 .神经- 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6 .骨骼肌的兴奋- 收缩耦联机制,肌丝滑行学说7 . 骨骼肌收缩形式及影响因素( 后负荷、前负荷、肌肉收缩能力)三、血液1 .血液的基本组成、血量和理化特性2 .血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3 .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4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与止血功能5 .生理性止血的概念及其基本过程6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7 . ABO和R 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8 .输血和交叉配血四、循环1 . 心 肌 细 胞 ( 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跨膜电位变化特点及其形成机制2 .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3 . 心动周期的概念、泵血过程、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和调节,以及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4 .血流动力学三要素一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2 5 .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6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7 .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动力学,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8 . 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延髓心血管活动中枢,心血管反射( 压力和化学感受性反射)9 .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局部血流的自身调节10 .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11 .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五、呼吸1 .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的概念及意义2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及生理意义3 . 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以及肺通气功能评价4 . 肺换气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气体扩散速率,通气/ 血流比值及其意义5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氧和二氧化碳的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6 .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二氧化碳、H+和低氧对呼吸的调节7 .呼吸节律形成机制及肺牵张反射六、消化和吸收1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2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激素3 . 唾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调节4 .胃液的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蠕动,胃的排空及其调节5 . 胰液和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洪和排出的调节,小肠的分节运动6 .大肠液的分泌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排便反射7 .主要营养物质( 糖类、蛋白质、脂类、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在小肠内的吸收部位及机制七、能量代谢和体温1 .能量代谢的概念,能量的转移和利用,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2 .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3 .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及其意义4 . 体温及体温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八、尿的生成和排出3 1 . 肾的功能解剖特点,肾血流量及其调节2 .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3 . 肾小管重吸收特征和方式,肾单位不同部分( 近端、髓祥、远端)的重吸收和分泌4 . 肾糖阈的概念和意义5 . 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原理及直小血管的作用6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过程及其影响因素7 .渗透性利尿和球- 管平衡8 . 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肾内自身调节、神经和体液调节)9 .血浆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测定的意义10 .排尿反射( 膀胱容量和膀胱内压的关系以及神经系统损害引起的排尿异常)九、感觉器官1 .感受器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2 .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眼的调节3 .视网膜的感光换能系统( 视杆系统和视锥系统)4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感光细胞的感光换能作用和感受器电位5 .色觉、视力( 或视敏度) 、暗适应和视野6 .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7 .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感觉功能,前庭反应十、神经系统1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的分类、轴浆运输和营养性作用2 .神经胶质细胞的种类和功能3 .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和特征,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及特征4 .电突触和经典化学突触的特征区别5 .神经递质的鉴定,神经调质的概念和调制作用,递质共存及其意义6 .受体的概念和分类,突触前受体,周围神经系统中的胆碱能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7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突触的易化8 .感觉的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区别9 .大脑皮质的感觉( 躯体感觉和特殊感觉) 代表区,体表痛、内脏痛和牵涉痛。

4 1 0 .牵张反射( 腱反射和肌紧张) 及其机制,各级中枢对肌紧张的调节,大脑皮质运动区,运动传出通路及其损伤后的表现,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1 1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功能特征,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 2 .皮层诱发电位、脑电活动和脑电图,觉醒和睡眠1 3 .学习和记忆的形式,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学习和记忆的机制H 、内分泌系统1 . 激素的概念和递送信息的途径,激素的化学分类2 .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激素的作用机制,激素作用的调控3 . 下丘脑调节肽和腺垂体激素4 . 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功能联系和神经垂体激素5 . 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6 .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7 .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8 .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9 . 调节钙和磷代谢的激素种类、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十二、生殖1 .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睾丸功能的调节2 .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卵巢周期和月经周期3 , 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下丘脑- 腺垂体轴对卵巢功能的调节,胎盘的内分泌功能医学免疫学一、绪论1 . 基本概念 ( 1 )免疫的定义及免疫系统的组成; ( 2 )免疫防御的基本类型; ( 3 )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二、抗原1 .基 本 概 念 ( 1 )抗原及其特性; ( 2 ) T细胞抗原表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 ( 3 )交叉反应; ( 4 )耐受原与变应原;2 . 抗原的分类 ( 1 )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 2 )胸腺依赖性抗原( T D - A g )和胸腺非依赖性 抗 原 ( T I - A g ) ; ( 3 )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和独特型抗原3 . 超 抗 原 ( 1 )概念; ( 2 )种类; ( 3 )与临床疾病的关系5 4 , 佐 剂 ( 1 )概念; ( 2 )种类; ( 3 )作用机制三、免疫器官1 . 中枢免疫器官( 1 )组成; ( 2 )主要功能2 . 外周免疫器官 ( 1 )组成; ( 2 )主要功能四、免疫细胞1 . T淋巴细胞 ( 1 ) T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 ( 2 ) T C R 复合物的组成; ( 3 ) 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及临床意义2 . B淋巴细胞 ( 1 ) 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 ( 2 ) B C R 复合物的组成; ( 3 ) B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及临床意义3 . 自 然 杀 伤 ( N K )细胞 ( 1 ) NK细胞的表面标志; ( 2 ) NK细胞的受体; ( 3 ) NK细胞的功能及临床意义4 . 抗原提呈细胞 ( 1 )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 ( 2 )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 ( 3 )外源性抗原递呈过程; ( 4 )内源性抗原递呈过程; ( 5 )抗原的交叉提呈5 .其他免疫细胞 ( 1 )单核巨噬细胞; ( 2 )中性粒细胞; ( 3 )嗜酸性粒细胞; ( 4 )嗜碱性粒细胞; ( 5 )肥大细胞; ( 6 )固有淋巴样细胞; ( 7) V 8 T细胞五、免疫球蛋白1 . 基本概念 ( D 免疫球蛋白/ 抗体; ( 2 )多克隆与单克隆抗体2 .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 1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 2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3 .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 1 )免疫球蛋白的类及亚类; ( 2 )免疫球蛋白的型及亚型4 .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 1 )免疫球蛋白V区的功能; ( 2 )免疫球蛋白C 区的功能5 .各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1 ) I g G 的特性和功能; ( 2 ) I g M 的特性和功能; ( 3 )I g A 的特性和功能; ( 4 ) I g E 的特性和功能; ( 5 ) I g D 的特性和功能6 . 抗体的应用 ( 1 )抗 血 清 ( 多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 2 )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3 )基因工程抗体与人源化抗体的临床应用六、补体系统1 . 概述 ( 1 )补体的概念; ( 2 )补体系统的组成;2 . 补体系统的激活 ( 1 )经典激活途径; ( 2 )旁路激活途径; ( 3 )凝集素激活途径;3 . 补体激活的调节补体调控分子6 4 .补 体 的 生 物 学 功 能 ( 1 )膜攻击复合物的生物学功能; ( 2 )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功能5 . 补体与疾病 ( 1 )补体与疾病的发生; ( 2 )补体与疾病诊治七、细胞因子及受体1 .基本概念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特性与功能2 .细胞因子的种类 ( 1 )白细胞介素; ( 2 )干扰素; ( 3 )肿瘤坏死因子; ( 4 )集落刺激因子; ( 5 )趋化因子; ( 6 )其他细胞因子3 .细胞因子受体 基本概念4 .细胞因子的功能概念5 .细胞因子与疾病 ( 1 )疾病的发生; ( 2 )疾病的诊断;( 3 )疾病的治疗八、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1 .白细胞分化抗原CD分子的概念及应用2 . 黏附分子 ( 1 )黏附分子的种类与功能; ( 2 )黏附分子缺失与临床疾病九、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 . 基 本 概 念 ( 1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 2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 H C )2 . H L A 复合体及其编码产物 ( 1 ) H L A 复合体的结构; ( 2 ) H L A 分子的分类; ( 3 )H L A 基因复合体的遗传特征3 . H L A I 类抗原 ( 1 )结构; ( 2 )分布; ( 3 )主要功能4 . H L A I I 类抗原 ( 1 )结构; ( 2 )分布; ( 3 )主要功能5 . H L A 与临床 ( 1 ) H L A 的生理学意义; ( 2 ) H L A 与疾病的相关性; ( 3 ) H L A 与同种器官移植、输血反应的关系十、免疫应答1 .基本概念 免疫应答的类型及特点2 .固有免疫应答 ( 1 )固有免疫识别的分子机制; ( 2 )固有免疫应答的过程与效应;( 3 )固有免疫应答 异常与疾病3 . 适应性免疫应答概述 ( 1 )概念; ( 2 )分类4 .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1 ) 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2 ) TI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3 ) 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7 5 . T细胞介导的细胞 ( 1 ) T细胞活化的双识别、双信号; ( 2 ) T h l 细胞的效应;( 3 ) T h 2 细胞的效应;( 4 ) T h l7细胞的效应;( 5 ) C T L 的效应;( 6 ) T r e g 细胞的效应十一、黏膜免疫1 .概述 ( 1 )基本概念; ( 2 )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2 . 黏膜免疫的功能及应用 ( 1 )参与食物与肠道菌群免疫耐受; ( 2 )抗感染; ( 3 )参与超敏反应;十二、免疫耐受1 .概述:免疫耐受的概念与分类2 .免疫耐受与临床( 1 )建立免疫耐受;( 2 )打破免疫耐受十三、抗感染免疫1 .概述:感染免疫基本概念2 . 抗感染免疫的效应机制 ( 1 )抗感染固有免疫;( 2 )抗感染适应性免疫;3 .病原体的免疫逃逸机制十四、超敏反应1. 概述 ( 1)超敏反应的概念; ( 2)超敏反应的分型2. I 型 超 敏 反 应 ( 1) I 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 2) 1 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变应素和效应细胞; ( 3) 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 4 )临床常见的I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 5 )I 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3. I I 型超敏反应 ( 1) I 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 2)临床常见的H型超敏反应性疾病;4 . m型 超 敏 反 应 ( 1) I I 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 2)临床常见的H I 型超敏反应性疾病5 . I V 型 超 敏 反 应 ( 1) I V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 2)临床常见的W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十五、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1 . 概 述 自 身 抗 原 、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2 . 2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病( 1)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病; ( 2) 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病3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 1)隐蔽抗原的释放; ( 2)自身抗原的改变; ( 3)分子模拟;( 4 ) 表位扩展; ( 5 )免疫调节异常; ( 6 )遗传易感性改变4 .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 ( 1)常规治疗; ( 2)免疫与生物治疗;十六、免疫缺陷病1 . 概述 ( 1)免疫缺陷病的概念; ( 2)免疫缺陷病的分类;2 .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1) B细胞缺陷相关疾病;( 2) T细胞缺陷相关疾病;8 ( 3)联合免疫缺陷病; ( 4 )吞噬细胞缺陷相关疾病; ( 5 )补体系统缺陷相关疾病3.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 1)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 2)其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十七、肿瘤免疫1 . 肿瘤抗原 ( 1)肿瘤抗原的概念; ( 2)肿瘤抗原的分类2 . 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效应机制 ( 1)抗肿瘤固有免疫; ( 2)抗肿瘤适应性免疫3 .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4 . 肿瘤的免疫防治 ( 1)肿瘤的免疫预防; ( 2)肿瘤的免疫治疗十八、移植免疫1 .基 本 概 念 ( 1)同种异基因移植、异种移植( 2)宿主抗移植物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2 .同种移植排斥反应 ( 1)类型; ( 2)机制3 . 抗移植排斥临床策略十九、免疫学检测1 . 抗原- 抗体反应相关检测技术( 1)血凝抑制; ( 2)免疫荧光; ( 3)放射免疫; ( 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 L I S A ) ; ( 5 )免疫组化; ( 6 )免疫沉淀; ( 7 )免疫印迹2 .免疫细胞的检测技术 ( 1)流式细胞术; ( 2)增殖试验; ( 3)细胞毒试验; ( 4 )绢胞凋亡检测; ( 5 )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检测二十、免疫学防治1 .免疫预防( 1)人工主动免疫( 预防性疫苗); ( 2)人工被动免疫; ( 3)我国儿童计划免疫常用疫苗及程序2 .免疫治疗( 1)基于抗体的治疗策略; ( 2)细胞免疫治疗; ( 3)细胞因子治疗; ( 4 )免疫增强与抑制策略9 生物化学一、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2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3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1 .核酸的种类与分子组成2 . DNA的结构与功能3 . RNA的结构与功能4 .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三、酶1 .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2 .酶促反应特点3 .酶促反应动力学4 .酶活性的调节5 .酶与医学的关系四、聚糖的结构与功能1 .糖蛋白分子中聚糖及其合成过程2 .蛋白聚糖是细胞外基质重要成分3 .聚糖结构中蕴含大量生物信息五、糖代谢1 .糖的消化、吸收与转运3 .糖的无氧氧化4 .糖的有氧氧化5 .磷酸戊糖途径6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7 .糖异生8 .血糖调节及糖代谢障碍六、脂质代谢1 . 脂质的主要种类及功能2 . 脂质的消化与吸收3 .甘油三酯的代谢10 4 .磷脂的代谢5 .胆固醇的代谢6 .血浆脂蛋白代谢七、生物氧化1 .氧化呼吸链的主要成分、排列顺序2 ,氧化磷酸化的概念、意义及影响因素3 . A TP的生理功能及生成方式4 .其他氧化与抗氧化体系八、氨基酸代谢1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和营养价值2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3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4 .氢的代谢5 .氨基酸的脱竣基作用6 . 一碳单位的来源与功能7 .含硫氨基酸的代谢8 .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九、核昔酸代谢1 . 嘿吟核甘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2 .嗑嚏核甘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3 .核甘酸抗代谢物的作用机制及应用十、非营养物质代谢1 .生物转化的概念及意义2 .生物转化的主要反应3 .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4 .血红素的生物合成与调节5 . 胆色素的代谢6 .黄疸的主要类型及发病机制十一、物质代谢的整合与调节1 .物质代谢的特点2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3 .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4 .肝外重要组织器官的物质代谢特点及联系11 5 .物质代谢调节的主要方式十二、真核基因与基因组1 .真核基因的结构与功能2 .真核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十三、DNA的生物合成1 .DNA复制的基本特征2 . DNA复制的酶学和拓扑学变化3 .原核生物的DNA复制过程4 .真核生物的DNA复制过程5 .逆转录和其他复制方式十四、DNA损伤与修复1. DNA损伤的主要因素与类型2. DNA损伤的主要修复方式3. DNA损伤与修复的意义十五、RNA的生物合成1 .转录作用的特点2 .转录体系的主要成分3 .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4 .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5 .真核生物RNA的加工和降解十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1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体系2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基本过程3 .蛋白质生物合成后的加工和靶向输送4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抑制与干扰十七、基因表达调控1 .基因表达的概念和特点2 .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和意义3 .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4 .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十八、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1 .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规律和复杂性2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基本组成12 3 .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作用机制4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的关系十九、DNA重组及重组,DNA技术1 .重 组DNA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2 .重 组DNA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二十、癌基因、抑癌基因与生长因子1 .癌基因的活化机制2 .癌基因产物的功能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3 .抑癌基因的失活机制4 . 抑癌基因产物的功能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5 .生长因子的分类、功能和作用机制6 .生长因子与疾病的关系二十一、组学与医学1 .基因组学的概念、主要任务及相关研究技术2 .转录组学的概念、主要任务及相关研究技术3 .蛋白质组学的概念、主要任务及相关研究技术4 . 代谢组学的概念、主要任务及相关研究技术5 .组学与医学的关系病理学一、绪论1 .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和细胞学检查二、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1 .细胞对环境刺激的应答反应:适应、可逆性损伤和不可逆损伤2 .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表现: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3 .细胞损伤的原因和机制4 .可逆性损伤( 变性)的形态学特征: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粘液样变性、 淀粉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和病理性钙化5 .不可逆损伤( 细胞死亡)的形态学特征:坏死的概念和基本病变、坏死的类型、坏死的结局和后果、凋亡的概念及特征、凋亡和坏死的区别三、损伤的修复1 .再生的概念2 .三类再生能力不同的细胞:不稳定细胞,稳定细胞及永久细胞13 3 .再生的过程:上皮组织的再生过程,血管的再生,纤维组织的再生及神经组织的再生4 . 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和功能,肉芽组织修复的过程,瘢痕组织的形态特点作用及危害性5 .创伤愈合: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创伤愈合的类型( 一期愈合、二期愈合)四、局部血液循环1 .充血的定义、病因、常见类型、病理变化和后果2 .血栓和血栓形成的定义,血栓形成的条件、形成过程,血栓的形态、类型、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3 .栓塞的定义、栓子运行的途径,血栓栓塞、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等的形态特点、后果和对机体的影响4 .梗死的定义、原因、类型,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的原因、形成条件、形态、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五、炎症1 .炎症的概念、炎症的原因、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炎症的分类2 .急性炎症的病理改变包括炎性充血、炎性渗出、炎性浸润3 .急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 变质性炎、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 假膜性炎/ 绒毛心、化脓性炎/ 表面化脓和积脓/ 蜂窝织炎/ 脓肿、出血性炎)4 . 慢性炎症的原因、非特异性慢性炎症的病理特点、炎性息肉、炎性假瘤、肉芽肿性炎( 概念、原因、分类及构成);炎症的转归及炎症介质六、肿瘤1 . 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命名和分类、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和交界性肿瘤的概念2 .肿瘤的形态特征、肿瘤的分化和异型性及间变、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扩散( 局部浸润和转移)、肿瘤的复发、肿瘤生长的生物学特征及机制3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一般影响、恶病质和副肿瘤综合征)、恶性肿瘤的分级和分期、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常见肿瘤举例、癌与肉瘤的鉴别、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七、心血管系统疾病1 .动脉粥样硬化: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变发展过程及其病理变化,重要器官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特点,动脉瘤的概念及类型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好发部位及病变特点,冠心病概念,心绞痛的概念及其临床病理特点,心肌梗死概念、原因、好发部位、类型、病理变化和并发症3 .高血压:定义、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良性高血压病的病变发展过程、基本病理变14 化以及心脏、肾脏、大脑和视网膜的临床病理特点,恶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病理特点。

4 .风湿病:概述,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变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病理变化,风湿性心脏病、关节炎、皮肤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5 .感染性心内膜炎:概念、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急性与慢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6 . 心瓣膜病:概念,二尖瓣、主动脉瓣狭窄和关闭不全的心脏病变特点及其血流动力学改变八、呼吸系统疾病1 .肺疾病肺炎: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2 .尘肺和呼吸系统肿瘤职业/ 环境有关的肺疾病:硅沉着病、石棉沉着病鼻咽癌肺癌九、消化系统疾病1 . 慢性胃炎的概念、分类,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和病变特点2 .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好发部位、形态特点、合并症及临床病理联系3 .炎症性肠病的概念、溃疡性结肠炎和C ro h n病病理变化特点4 .食管癌、胃癌、大肠癌的概念、好发部位、肉眼及组织学类型、转移途径和预后,早期癌与进展期癌的概念5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概念、组织学特点及分级原则6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临床病理联系,毛玻璃样肝细胞的概念及意义7 .肝硬化概念、分型、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变、临床病理联系,假小叶的概念8 .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肝癌与进展期肝癌的定义、肉眼及组织学类型、转移途径和预后十、淋巴造血系统疾病1 .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非特异性淋巴组织增生的形态学改变,几种常见的淋巴结炎及15 淋巴结病2 .淋巴瘤的病理特点:淋巴瘤的定义,淋巴瘤诊断常用辅助技术,淋巴瘤的分类,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分类,瘤细胞的特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主要分类原则,常见淋巴瘤类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与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原则H■一、泌尿系统疾病1 . 肾脏常见肿瘤的病理改变:肾母细胞瘤、肾细胞癌,尿路上皮癌的病理改变2 . 肾小管间质疾病: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间质性 肾 炎 ( 药物性、过敏性)3 . 肾小球疾病:肾小球的正常组织学及肾小球疾病诊断相关技术,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常见肾小球疾病的临床表现及综合征( 急性肾炎综合征、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症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常见病理类型及基本病变十二、生殖系统及乳腺疾病1 .子宫颈病变:慢性子宫颈炎的病理形态特点,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C I N )的概念和形态学改变,子宫颈癌的病因、病理类型及特点、临床意义、扩散和转移2 .子宫内膜腺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3 .滋养层细胞疾病: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4 .卵巢肿瘤的病理类型及特点5 .乳腺囊性增生症和纤维腺瘤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乳腺癌的病因、病理类型、病理变化、治疗生物标记物的作用及与预后的关系6 .前列腺疾病: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十三、内分泌系统疾病1 .甲状腺肿的基本概念、分类、发病机制和病理学特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概念2 ,甲状腺腺瘤的病理学特点,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区别3 .甲状腺癌的主要类型: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以及未分化癌的病理学特点4 .糖尿病的概念、分类、发病机制及病理学特点十四、神经系统疾病1 . 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学改变2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机制及病理学改变、临床病理联系3 .胶质瘤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变及分级,各种神经系统肿瘤举例20 4.颅内常见并发症:颅内压升高、脑疝形成、脑水肿、脑积水十五、感染性疾病1 .结核病概念,流行病学特征及基本病理学改变及转归,几种结核病的病因、临床表现、 转归:原发性肺结核病、继发性肺结核病和肺外结核病的病理学改变与临床特点2 . 伤寒的概念、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征、病理变化以及临床分期与病理联系3 .菌痢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分期与病理联系,肠伤寒、肠结核以及菌痢的溃疡改变和区别4 .钩端螺旋体病: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改变5 .梅毒: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和临床分期6 ,深部真菌病: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形态特点7 .寄生虫病:肠阿米巴病的病因、机制和常见部位,急性期和慢性期的病理特点,肠外阿米巴尤其是阿米巴肝脓肿的致病机理和病理特点,阿米巴痢疾与细菌性痢疾的鉴别; 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感染途径、宿主,及基本病理变化,累及常见器官的病变特点。

五 、参考书目1 . 《 生理学》( 第九版) ,朱大年、王庭槐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2 . 《 医学免疫学》 ( 第七版),曹雪涛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3 .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第九版),周春燕、药立波,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4 . 《 病理学》( 第九版) ,步宏、李一雷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六 、考 试 工 具 ( 如需带计算器、绘图工具等特殊要求的,雷作出说明,没有请填写 “ 无”)无21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